这两天,连续看了两部关于教宗方济各的电影《教宗的承继》、《教皇方济各:言出必行的人》。前一部是剧情片,导演是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后一部是纪录片,导演是我非常喜欢的维姆文德斯。选择这两部电影的原因,一是因为对于天主教教宗的好奇,另外是出于对这两位导演的信心。
我生活中一大部分感动来自电影,或者说,来自电影一些人物角色的表达。那些角色,浓缩了人类的高贵品质,以宗教或者类宗教的形式向我传输观念。尽管彼此信仰不同,但这些感动让我相信,同一片苍穹之下,人们可以友好相处;自私、卑鄙、专制和暴力仍然会持续很久,但在历史的天平上,它们会让出主位给公正、宽容和慈悲。
对于以引导人类高贵品德的圣徒,他们的魅力远超那些单纯的政治人物。在东西方,都不缺这样的圣徒。他们的着眼点更高远,也许更符合人类的终极利益。
反思是必要的。偏执,要么源于贪欲,要么源于拒绝反思。温柔不是软弱,是力量。
总之,我们不是这颗星球的主人,而是它众多的孩子之一。
^F�z�u�
看过《教宗的承继》对他就有了好感,一搜才知道文德斯拍过他的纪录片,还真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无论是他早年对于神迹启示的渴求,效仿圣方济各修缮天主教会,还是当上教宗之后的厉行节俭,反对铺张和腐败,主张用有形的现实、日常工作的具体性来对抗消费主义,回归人之为人的尊严,关注环境议题,号召拯救地球,都特别与时俱进。2015年6月在圣彼得大教堂外立面投影3D影像,谴责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真是酷毙了。
非常棒
包装过度的教宗
他解释世界和人类。
说实话,他的思想言论,我以为在初立之时的新中国。反观现在,字字诛心啊。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拍的很一般,基本就是教皇方济各的演说合集。从宣传片的角度来说倒是不错的,有一定的普世意义;他是教宗,是一个政治家,演说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也有人会这样说,他可能还是某程度上的“骗子”;一任教宗有一任上帝;“话语是他唯一的武器,然而在今天,话语真的还算数吗?”像这样的旁白,听起来很理性,其实仔细想想也可能是个陷阱。毕竟人人都可以掌握他口中的“爱”,至少是有机会掌握,而相较之下,掌握社会的话语权才是更难的。
真诚和感人。更加爱戴教宗了。不过看到世界宗教首领大会,代表佛教出席的是日本僧侣,不禁感慨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如果你对圣方济有所触动,当回应这份神的召唤
美国congress此起彼伏的鼓掌和起立真是又假又令人尴尬。
Pope Francis眼神真的坚毅又柔和。Patti的片尾曲简直了
一种纯粹的爱。什么样的勇气可以让方济各包容那么多,以及其他的宗教。如此强大的理性,超人。太多美好愿景在这个千年国度被一个个谎言和一次次欺压而无法实现,他已然成了思想独裁教皇,我们怎么找寻自由。
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了是维姆文德斯的作品。看似聚焦一个人,实则探讨了许许多多非常宏大的世界性问题,比如战争、贫困、环境、难民等等。怎么说呢,身处这种信仰空间之外,我不好对教皇的具体言论提出什么看法。但如片名所说,他以上帝之名施爱,但他的武器只有他的话语,力量强大也同样可能卑微。
“对话科学,实践神学”(近似“闻思修”),有效遏制反智主义。《创世记》三章九节里的“丧子哀问”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里回荡,“亚当,你在哪里?” 圣托马斯•莫尔祈求道,“主啊,求你赐我一个好的消化,但是也有东西可以消化。”
极美
教皇的眼睛坚定而温润。很感激世界上有他的存在,在政权和国家之间,他看似nobody,但受如此多人的爱戴和寄托。一个人要有多少爱才能出演这个角色。喜欢他,还因为他有南美人与生俱来的laidback和幽默
上帝爱每一个人
上帝不在梵蒂冈,上帝在银行。尽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反抗经济体显然不如对话经济体,与其去谴责现代性不如去建设现代性。如果说《幸福的拉扎罗》是游走在资本主义体制之外的一个现代圣人传说,那么《教皇方济各》就是立于马克思语境当中真正在构筑人与人之间那座交流桥梁的使者。他的那些社会主义观点显然与现代宗教的布道大相径庭:他不相信说教,他相信自然而美的生活方式能够在扬弃异化的净土里生根发芽。这种人道主义情怀显然与文德斯电影里的人文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因此本片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将言出必行的人塑造成“与和平对话的信使”——苦难的聆听者和真理的朗诵者。然而问题在于两个人的远见并不等于所有人的远见,所有人自由的前提必须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如果宗教尽是方济各这样的人,我觉得世界会好的,人类会好的。我们能不能更穷一点!!!直触灵魂的问题
Papa Francis
电视播。还不错。从Two Popes就觉得他还蛮酷的。文德斯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