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零用钱1976

喜剧片法国1976

主演:Nicole FélixChantal Mercier让-弗朗索瓦·斯泰弗南Virginie Thévenet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播放地址

剧照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 零用钱1976 剧照 NO.2 零用钱1976 剧照 NO.3 零用钱1976 剧照 NO.4 零用钱1976 剧照 NO.5 零用钱1976 剧照 NO.6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3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4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5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6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7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8 零用钱1976 剧照 NO.19 零用钱197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5

详细剧情

  在法国的日尔斯小镇上,街道旁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都处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发现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饥饿的孩子拿着喇叭对着邻居大喊。孤独的孩子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到处制造麻烦。一个小女孩从高楼的窗口摔下来,街上的人都吓坏了,蜂拥过去,可小女孩笑呵呵地从草地上站起来说:“哈哈,我摔下来了。”她的母亲则当场晕倒。当一个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孩子们的真实需求。

长篇影评

1 ) 一部真正的好片子,留在你心里的事感动

学这几年的电影制作,被最多提起的都是技术和视觉上的享受,但是真正一个好片子真让你去回忆它,你所能记得的只有你看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了。 零用钱就是这样一部片子,画面不能说给观众带来了多少视觉享受,但是故事却把你引入其中,几乎很难去注意这个片子是怎么拍的了。不像国内一些大牌导演,拍一些色彩对比极其鲜明,服装道具及其艳丽奢华,纯粹就是画面看起来美丽却很空洞。那是一种平面感受,没有融入感,也没有真正的感动。

真正感动我的是什么?是生活中点点滴滴我忽略的美好,不曾注意的过去。等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童贞已经那样悄悄地离我而去了,曾几何时还一直在梦想着20岁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没什么不同,不过是失去了很多小时候简简单单的快乐。

电影以一种轻松的格调叙述一些在孩子世界里特别重大的事,只有孩子有那种寻找快乐的敏锐直觉,他们知道想要什么,如何得到,而等待我长大了,我却开始想要所有人说应该要的那些了,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学会了对自己不诚实。快乐有时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看这个电影我感到由衷地快乐,完全被孩子们的那种认真劲所吸引了,长大成人了,硬是装作对什么事都不认真,这样等做失败的时候还有一个理由留给自己:我能做好,只是我没有认真而已。

2 ) 《零用钱》电影剧本

《零用钱》电影剧本

文/〔法国〕弗·特吕弗

译/李湄

多年来,我一直对儿童的真人真事感兴趣:剪报,友人讲的事,自己的回忆,都是满足我好奇心的来源。《零用钱》本来是一本短篇故事集的题目,后来我决定把它改为一个剧本。为了不致拍成一部零零星星分段的影片,我把这许多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以一种集体纪事的形式编织起来。

《零用钱》的故事发生在蒂埃城,时间是学年的最后一个月。高潮是八月,在一处夏令营里。

《零用钱》介绍了十几个男孩和女孩,他们的经历——从第一次吮奶瓶到第一次接吻——反映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不同发育阶段。

影片中所有小演员都是初次上银幕,他们来自巴黎,克勒芒斐龙和蒂埃。家长和老师等成人角色由不知名的演员扮演,因为在一部描写儿童的影片中,真正的明星应该是儿童时代本身。

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有二百多个小孩的面孔出现:一个班有三十五个学生;另一个班有二十五个;幼儿园有四十个孩子;最后,夏令营里有六十个男生,六十个女生。

对于一部描述集体的影片,很难用简短的语言作出概括,因此,我想求助于三位我敬佩的艺术家。

他们是写出了《做祖父的艺术》一书的维克多·雨果,创作了二百五十首同样有水平的流行歌曲的夏尔·特莱,以及既宽容又严厉的欧恩斯特·刘别谦——我认为他们是三位童心未泯的诗人。

孩子们有办法使我疯狂,

我宠爱他们并受他们愚弄。

——维克多·雨果

孩子们星期日很无聊,

星期日孩子们很无聊。

——夏尔·特莱

笑的机会是永远不会被人忽视的。

——欧恩斯特·刘别谦

这三段话便是我们,苏珊·希夫曼和我,在准备采用零用钱,在选择情节及其处理方法上的指南。问题是要让观众笑,但不是笑孩子们,而是和孩子们一起笑,亦不是笑大人,而是和大人一起笑;这样,我们就得在严肃和幽默之间找出一个微妙的平衡。

希尔维不听话,不能去饭店;里夏尔把理发的钱借给了两个朋友;奥斯卡不肯说话,宁愿用吹口哨来表达思想;布鲁诺不愿用“正确的声调”来背诵阿巴贡的台词;格里戈利从楼上的窗户掉下来;帕特里克爱上了同学的妈妈;于连在家里受虐待;玛蒂娜在夏令营初次接吻。《零用钱》显然是由许多小事编织而成,但是,请记住,在儿童的世界里是没有小事的。

孩子们认为大人的世界是个不受惩罚的世界,大人什么都可以干。一个大人可以笑着告诉他的朋友,他开汽车时如何撞到树上把车撞坏;然而一个孩子在擦碗时打碎一个碟子就觉得这是犯罪,因为他分不清事故和犯罪之间的差别。

孩子们既需要保护,又需要独立,他们往往不得不忍受大人的无理要求,从而不得不进行自我保护,使自己强硬起来。我要强调其中的区别:不要变得执拗,但要变得坚强。

这就是苏珊·希夫曼和我想在《零用钱》里表达的思想,但我们力图避免板起面孔说教。我们的剧本有些段落好笑,有些段落严肃,有些纯粹是想像,有些则直接取材自严酷的新闻报导。组合在一起,应使它们得出这样的看法:儿童时代有时带危险性,不过它得天独厚,而且也很顽强。孩子创造生活;他东撞西撞,与此同时增强自己全部抵抗力。

最后,也是本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显然是我从来不倦于和孩子们一起拍片。一个小孩在银幕上无论做什么,看起来都像是第一次做,而这正是那些在变革过程中经常采用新人的影片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因。

1976年2月

一、法国正中央

公路和村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有个四方形的场地。中间立着一块圆柱形小石碑。石碑上刻着:此处是法国正中央。

十字路口的一角,有幢蓝色的小楼。这是一家商店。正如一般乡间小店,它出售棉布,糖果和文具用品。

商店的橱窗上写着几个大字:法国的中心。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拿着明信片走出商店。这是一个金发小姑娘,穿着红白两色的维希格子布上衣。她跳跳蹦蹦地跑到十字路口中间的地方,站在石碑前,在印着这个石碑图象的明信片背后写道:

“亲爱的拉乌尔:

我和爸爸在旅行。我们来到布吕埃尔·阿里尚。这里是法国的正中央。我第一次去夏令营度假。希望那是一个男女生混合的夏令营。

爱你的表姐 玛蒂娜”

玛蒂娜把明信片投入信箱。于是,这张明信片便到了蒂埃城。

蒂埃城里阳光灿烂。这山城像是贴在中央高原脚下的一层外壳。条条街道都是斜坡,有些甚至就是石阶。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孩子。从火车站到大街,在旧城马路和穆蒂区的罗曼大桥,处处都有孩子跑来跑去;十来个孩子刚消失在拐角,又有七八个由小巷钻出来。每次总有一个比较小的孩子跳跳蹦蹦跟在后面,就像动画片里一样。

天气真是好极了。难道这么好的日子还要关在四面墙里?可惜,回答是:要。现在,我们来看看蒂埃城公立小学的低年级教室。

一位男教师正逐字地念地理课文,让学生听写:

“土壤又干又硬,数不尽的河流湖泊……”

从布吕埃尔·阿里尚寄来的明信片插在拉乌尔的课桌缝上。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它。

里歇先生发现了,停止了听写。

“拉乌尔·布里盖,你没有听写。你在玩什么,拿过来。快!”

拉乌尔站起来,垂头丧气地交出那被老师当场捕获的罪证。老师接过明信片一看,脸上露出了笑容。

“啊,我认得那村子。那是布吕埃尔·阿里尚!”

拉乌尔看到老师的表情,顿时放了心。他抬起头站在黑板前听老师说:

“我给你们讲讲:这是一个小镇,更确切地说,是个村庄。它位于法国正中央,因此人们在那里立了一个石碑。你们看,明信片上就是这个石碑。”

里歇先生举起明信片给全班同学看。大家都探身往前,想看得清楚些。

老师给学生看图片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它背面玛蒂娜写的字,不禁笑起来。

“真有趣。现在我把明信片上的地址写下来给你们看看。”

他用大字在黑板上写下那地址,边写边念:

“拉乌尔·布里盖

贝朗瑞公寓

蒂埃

多姆山省

法国

欧洲

地球”

写到最后一个字,粉笔突然折断,引起孩子们一阵笑声。里歇先生转过身问道:

“班上有谁去过布吕埃尔·阿里尚?”

一个学生举起手,老师示意他到前面来。

“洛朗·里弗尔,来给大家讲讲。”

洛朗取代拉乌尔站在黑板前。他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孩子,脸上总带着笑容。

“我去过布吕埃尔·阿里尚。我爸爸是个理发师,他们那些理发师一起在那里聚会。”

里歇先生纠正他:“理发师代表大会。”

同学们很有兴趣地听。不过,听到洛朗最后说的几句话,大家又笑起来。

“他们大吃大喝,吃了整整一中午。我无聊极了,就自己跑到公园去了。”

显然洛朗对于那次“法国正中央”之行已经没有多少可说了。里歇先生问别的同学:

“还有谁去过布吕埃尔·阿里尚?”

一个棕发,有一双滴溜乱转的眼睛的机灵孩子从后排站起来。

“我,老师!”

这是马蒂厄·德吕卡。他的八岁的弟弟弗朗克·德吕卡坐在他前面一排。因为里歇先生的班由两部份组成——初小一年级和二年级。

“你去过,马蒂厄?好,跟我们讲讲吧。”

“我没有去过,老师。”

“那你为什么举手?”

“因为黑板上写着‘蒂埃,多姆山省’。可是现在应该写‘蒂埃6330!’”

马蒂厄卖弄了自己的知识,十分得意。

老师也无话可说。——

“嗯,好吧,起码你知道邮政编码。”

有人敲教室的门。这扇门的上半部是两块带花纹的半透明玻璃。

里歇先生过去开门。一个少妇站在走廊上。她的棕色卷发剪得短短地,虽然穿着直身罩衣,仍掩盖不住她有孕的身形。她有点不好意思。

同学们正想踮起脚看,里歇先生制止他们:

“坐好!”

他压低嗓门问她:

“丽迪,你来做什么?”

“今天早晨你忘记留下钥匙。现在搬运工人来了,正等着搬家具。”

里歇先生在门口衣架上的外套口袋里掏钥匙,丽迪忍不住好奇地望了望班上,同学们也好奇地望她。

老师找到钥匙,交给丽迪。

丽迪把钥匙放入钱包。她的丈夫犹豫了一下,看了看同学们,决定掩上教室门,低头吻丽迪。孩子们透过玻璃窗看见这一幕,嘻笑着互相以肘相碰:瞧,老师吻他的太太。

课间休息。孩子们在院子里又叫又闹,推推打打。

马蒂厄坐在角落,被几个同学围住。他朗诵自己编的一首韵律诗:

“你看见我啦。你这鳕角头?

你还会看见我的,老鼠头。

在我的阳台,大粪头,

在我的家里,羚羊头。

卢·马比弗,公牛头,

卢·马索乌,小牛头!”

课间休息结束,该回教室上课了。

二、阿巴贡的独白

现在我们来到高年级教室。从门缝往外看,可以看到里歇先生在上楼,他的学生跟在后面。而帕蒂小姐这个班的学生早已规规矩矩坐好了。她正站在黑板前,一边写一边大声读出来:

“《悭吝人》,莫里哀著。”

一个迟到的学生出现在门口。他悄悄关上门,蹑手蹑脚地走向自己的座位,想逃过老师的斥责。

可是,帕蒂小姐的眼睛好像长在脑后,她没有回头,冷冷地说:

“好啊,福日里,又迟到啦?”

说完接着念黑板上写的:

“阿巴贡的独白,第四幕,第七场,第十五行。”

福日里回到自己座位,打开书包,拿出《悭吝人》的讲义,找到指定的那段。

帕蒂小姐开始检查作业。

“德蒙索,你来给我们念念《悭吝人》。”

“我还没搞懂,小姐。”

“还没搞懂,什么意思?过来!”

德蒙索是个十二岁的男孩,留着整整齐齐的金发,脸上透着机灵。他走到老师面前满不在乎地说:

“我还没有背熟,小姐。”

“胡闹!”

她大声问全班:

“我给你们留作业了没有?”

尽管德蒙索向他们挤眼,同学们还是作了肯定的回答。

“你们背熟《悭吝人》了吗?”

大家又齐声答道:

“背熟了。”

德蒙索灵机一动:

“啊,可能上一堂课我请假了。瞧,我连讲义都没有!”

有同学在下面帮腔:

“对,他是病了。”

帕蒂小姐从教桌里取出一份讲义给德蒙索:

“给你五分钟时间准备。我先问别的同学,过一会儿再问你。”

背诵开始。帕蒂小姐对学生的成绩不大满意:有些同学即便背得滚瓜烂熟,但也毫无感情,念得死死板板。尚塔尔·帕蒂不高兴了。

学校空空的院子里,只听见一个又一个阿巴贡在绝望地叫喊,好像电台在广播业余文艺爱好者的演出:

“捉贼!捉贼!

捉凶手!捉杀人犯!

法官啊,公道的天老爷!

我完啦,我叫人暗害啦!”

一个棕发男孩站在院子中间四处打量,似乎想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他手里夹着一个破旧为书包。校工杜里看见了,上前问他:

“你在这里干什么,孩子?你是来上课的吗?”

男孩不回答。

“你怎么进来的?有人带你来吗?该不是从直升飞机上跳下来的吧!”

还是不回答。

“你是聋的?哑的?”

男孩一句话不说,只是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校工。杜里先生展开来看。

“噢,原来是市长办公室叫你来的。现在己经是六月中旬了,他们还送新生来入学!好吧,我带你去见校长。”

杜里领新生到院子尽头的校长办公室。敲敲门,没有人应。

“校长不在。市长办公室没有给你开别的证明?”

校工望着男孩,猜他大约几岁,然后对他说:

“走,我们去见里歇先生。”

他在前面引路,两人一前一后进了教室大楼。

在帕蒂小姐的班上,现在轮到德蒙索背《悭吝人》。开始他背得不错,可是背了几行就停住了。两眼望着天,似乎上天会赐给他灵感。

帕蒂小姐对他说:

“你看,读五分钟就可以背出几行,如果你昨天花一点时间,就会比现在背得多些。好吧,坐下……卢亚尔,你来背诵。”

布鲁诺·卢亚尔至少有十三岁半了,看起来比其他同学成熟。可是他的背诵却不能令人满意。他慢吞吞站起来,像背流水账般地背诵阿巴贡的独白,好像根本不懂它是什么意思。帕蒂小姐大为不悦。她叫布鲁诺再背一次,背到第三次,还是没有改进。她甚至亲自朗诵一遍,让他明白她的要求。还是白费力。然而帕蒂小姐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猎物。

“好吧,也许你觉得自己很倔强,可是我也是很倔强的。没关系,我们有一上午,一整天的时间……反正你必须把它念对。好,再来一次。它并不那么难。

“捉贼!捉贼!

捉凶手!捉杀人犯!”

布鲁诺又无精打彩地念起来。当里歇先生领着那个新生进教室打断了他的背诵时,他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里歇先生把那新生介绍给帕蒂小姐。

“对不起,帕蒂小姐,这是于连·莱克卢。他是个新同学,上我的班超过年龄,所以我把他带到你这里。”

帕蒂小姐指指教室后排的一张课桌:

“那里有个空座位,你去那里吧。”

于连·莱克卢在同学们好奇目光下目不斜视地走到教室后排。两位老师低声交换意见:

“奇怪——为什么校长不通知我?准是弄错了。”

“我也不懂,是校工把他带来的。他给我一张市长办公室的条子……”

于连坐在最后一排,正好在布鲁诺后面。布鲁诺回头看看他,问道:

“你住在哪里?”

“米洛区。”

“那边除了工厂没有住家啊。”

“当然有了。我就住在那里。”新生耸耸肩。

两位老师决定去找校长问个究竟。帕蒂小姐指定一个同学“负责全班”,然后和里歇先生一同走出教室。

房门刚关上。布鲁诺·卢亚尔就从座位上跳起来奔到门口。当他确信老师已走远,便神气地向全班宣布:

“现在,我给你们表演阿巴贡!”

反正老师不在,目的只在逗同学们开心,布鲁诺便毫无拘束地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把阿巴贡这个人物演得活龙活现,简直可以跟喜剧演员夏尔·迪兰比美!他弯着腰,垂着头,在课桌间蹒跚而行,痛苦地喊道:

“捉贼!捉贼!

捉凶手!捉杀人犯!

法官啊,公道的天老爷!

我完啦,我叫人暗害啦!

我的脖子让人割断啦,我的钱让人偷走啦!

谁能干出这种事啊?他跑到哪里去了?

他在什么地方?他躲在哪里?”

布鲁诺在教室里转来转去,作出各种姿势,又哭又叫,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里歇先生和帕蒂小姐穿过院子时,听见从教室窗口传来的布鲁诺的声音。里歇先生惊奇地问道:

“他们念得真不错。你教他们戏剧课?”

帕蒂小姐心里也感到诧异,但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嗯,班上有些学生挺不错的。”

校长已经回到自己办公室。两位老师问他新生于连·莱克卢的事。

校长柏柏尔先生简要地说:

“那个新来的小孩?让他上帕蒂小姐的班吧。是市长办公室介绍来的,他们要求让他读到年底……嗯,我们知道就行了,不必对外说,我猜想这可能是个社会问题……”

三、于连,帕特里克和里弗尔太太

埃蒂城较低处有片荒地。荒地中有间孤零零的小木屋。木屋破旧发黑的外墙衬在绿草地上显得很不调和。这就是米洛区。米洛是“墙”的意思。

“新生”莱克卢登上木屋摇摇晃晃的木台阶打算进星。帕特里克·德蒙索放学经过,看到于连,停下了脚步。帕特里克对这幢破木屋和于连在这里出现显然感到意外,因为他原以为这里是没有人家的。

于连未能进屋,大门看来是锁上了。于是他转身扛来一把破梯子,把它靠在木屋前,然后理所当然地顺着梯子爬上去,从二楼半开的气窗进屋。

帕特里克继续往前走。他和瘫痪的父亲相依为命,放学的路上要顺便采购食品。

回到家,父亲指给他看早晨他忘记带的购物单。不要紧,没有购物单他也记得该买什么。他把包提进厨房,拿出油,糖,面包和苹果。

德蒙索先生靠轮椅活动,轮椅前面的小桌上有一本翻开的书。看起来他还很年轻,壮实的体格使人想起美国电视系列片《铁汉子》中的那位瘫痪的侦探。

在城里另一个区,里歇先生班上的学生里夏尔·高尔弗耶夫也放学回家。走到副食店门口,里夏尔遇到妮柯尔·费利克斯。她一手抱着不到两岁的儿子格雷戈里,一手挽着菜篮子。妮柯尔和里夏尔同住在一幢楼里,互相认识。她请里夏尔先把格雷戈里带回家,她还要买些东西,就抱不动格雷戈里。里夏尔很轻松地把格雷戈里带回到让·扎伊公寓。

楼前有辆货车正在开动,路旁放着一些家具。里夏尔和格雷戈里上到三楼,才知道原来是里歇先生搬到这里来了。他将和里夏尔住同一层。

里歇先生和丽迪第一次见到格雷戈里。

“这小家伙是你的弟弟?”丽迪问。

“不是。他住在九楼。他妈妈让我把他带回家。”里夏尔答道。他对于承担了这个任务感到很自豪。

夜幕降临蒂埃城。

第二天早晨,帕特里克对昨天下午所见的事仍充满好奇,因此,在上学的路中经过那片荒地时便留意了一下小木屋。不用说,木屋里确实住着人:于连·莱克卢正由那里出来。他像昨天一样穿着那件过于肥大的蓝白横条运动衣,手中夹着旧书包。看来书包不重。他走了几步,停下摸摸书包,想了想,转回木屋。

大门肯定是从里面栓上了,因为于连又像昨天一样打不开门。他开始敲门。一个恶狠狠的女人声音叫道:

“干什么?”

“我忘记带课本了。”

楼下门上的小窗开了一条小缝,扔出两本书,落在于连脚下。

“拿去!”

于连捡起书,走出二十多步,确信屋里的人望不见他,才打开书包把书塞进去。这时,书包里露出他怕人发现的东西——一个打破的碟子。

路上于连停下来和一个穿蓝色工装裤,年龄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小徒工搭讪。小徒工正忙着弄他的自行车。

“早。你的自行车坏了?”

“没坏。只不过链条掉了。”

小徒工把自行车倒转还原,推着车和于连一同走。于连趁机问道:

“昨晚有没有看电视?”

“当然看了。”

“看哪个节目?”

“美国系列片《科伦坡》。”

“讲什么的?”

“讲破坏赛车的故事……”

显然于连问那小徒工的目的,是为了逐句套出自己没有看过的那部系列片的全部细节。

然后于连上学去。在拐弯处,他偷偷掏出书包里的破碟子,扔进开着盖的阴沟。破碟子落到阴沟底裂成几片,砰砰作响,阴沟里响起一片回声。

学校旁边教堂的台阶上,几个男孩正在讨论他们的零用钱:谁有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还有一群较小的孩子也在那里。其中那个金头发大眼睛很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名叫希尔维。马蒂厄的弟弟弗朗克一心要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为此简直不择手段。他的示爱方式颇带侵略性:

“听说你是在垃圾桶里捡出来的。”

希尔维是个头脑清楚的女孩,她严肃地回答:

“不对。我是在土伦出生的。”

弗朗克赖皮地说:

“那就是在土伦的垃圾桶里捡到的。”

传来学校的铃声——该走了。他们不慌不忙地相继站起来。

学校门口,洛朗·里弗尔千方百计摆脱送他上学的妈妈。她问:

“你没有忘记什么吗?”

“没有没有,没有。行啦,妈妈,你怎么还不走?”

“你为什么不让我送你到教室?”

“不。你马上回家。”

“你为什么不愿让我看看你的学校?你知道我想……”

“不!不!”

“好吧,洛朗。那么。跟我说再见……让我亲亲你好吗?”

里弗尔太太是个美丽的,身材修长的金发少妇。儿子尴尬的样子似乎令她觉得很好玩。她抱住洛朗亲了很久。

洛朗如此勉强地接受的这个亲吻,如果换了帕特里克·德蒙索,刚才真是求之不得的。他呆呆地站着,欣赏美丽的里弗尔太太,直到她转身离开时才恭恭敬敬地向她问好,然后一直目送她到看不见为止。

一群学生还在院子里谈论昨晚的电视片《科伦坡》。于连也在其中。听到他绘声绘色地谈破坏赛车的情景,你完全不会想到他家里根本没有电视机。

离这群学生不远的地方,里夏尔·高尔弗耶夫正骑在马蒂尼的肩上,用一个大望远镜在看马蒂尼指给他看的东西。里夏尔一边看,一边梦呓般喃喃地说:

“我发誓……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妙的事。”

两个男孩偷看的是邻近楼房的一个窗户。透过玻璃隐约可见一个褐色头发的漂亮女人在洗淋浴。

校工杜里打断了这场戏。

“喂,你们拿着那玩意儿做什么?”

“这是我爸爸的望远镜。”里夏尔以他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

“这倒是可能的。不过你们不应该把它带到学校。应该放在家里。”杜里先生说完走了。

院子另一边,一群男孩在打打闹闹。唯有于连独自坐在屋檐下不知在想什么。校工轻轻走过去。

“莱克卢,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跟同学玩?”

“行啦,行啦!”于连不喜欢别人过问他的事。

最后,院子空了,教室满了。该干正经事了。

四、帕特里克与大钟竞赛

我们回到高年级教室。现在是下午接近放学的时候。“还有十分钟就下课了。”帕特里克心想。他两眼望着窗外,看挂在院子墙上的大钟。

但帕蒂小姐决心要她的学生学习到最后一分钟。

她在黑板上写:“复习15世纪到18世纪的重要纪念日”。写完转过身来提问:

“法里布!1572——”

“圣·巴托罗缪受难日。”

“1610——”

“亨利第四去世。”

“1645?”

“签订威斯特发里亚条约,阿尔萨斯划归法国。”

法里布真不简单。现在大钟指针已经走到四点二十四分。

帕特里克很紧张。幸好帕蒂小姐叫了另外一个同学。

“克拉盖尔!1685——”

“路易十四撒销南特赦令。”

“1763——”

“签订巴黎条约。丧失印度和加拿大。”

长针又跳了一下,指在四点二十六分。帕特里克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么紧张,别的同学好像什么都知道似的。

“莱克卢!”

莱克卢倒是一点儿也不紧张。原因很简单——他睡着了。帕蒂小姐对此並不欣赏。

“莱克卢!抱歉叫醒你。你好像有点萎靡不振。我想你一定不懂什么叫做‘萎靡不振’吧?”

事实上随你怎么说莱克卢都没关系。可帕蒂小姐从来都是不依不饶的:

“你要是看上去萎靡不振,也就是说,看上去一副倒霉相,就像现在这样!好吧,我们请别的同学回答……”

大钟指到四点二十八分。

如果现在被叫起来那才冤呢,帕特里克想。他屏住呼吸——

“雅拉!1492——”

帕特里克又有了盼头。

“嗯……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发现美洲。”

“1515——”

雅拉答不出。旁边的同学提示:“法兰西斯一世在马里尼安获胜。”

雅拉自以为得救,不料帕蒂小姐立刻打断说:

“对,没错,不过你是刚刚才听到的。”

四点二十九分。再过一分钟就行了……

“德蒙索!1655——”

完了!帕特里克继续坐着,两眼盯着大钟,决心来个拖延政策。

“快,德蒙索,听见我说什么吗?”

帕特里克下定决心不站起来,他仍然望着大钟。

“德蒙索,请你站起来。”

他只好站起来,但视线仍不离开那个该死的不肯移动的长针……

“德蒙索,这是刚刚才问过的问题。眼睛望着我,听见吗?望我。”

还不到四点三十分?!不可能!一分钟只有六十秒呀!再坚持一会儿就行了。

“天呀,德蒙索,你是聋了还是怎么的?没听见我在问你吗?”

老天不负有心人。长针终于跳到四点三十分。下课铃响了,德蒙索得救了。

帕特里克·德蒙索心中大喜,但表面上装出一副遗憾的样子望着帕蒂小姐,举起双臂,好像在说“我有什么法子呢”。然后他和同学们一起跑出走廊,跑到远离教室,远离这一切的地方。

五、于连古怪的家

于连坐在那间古怪的房子的台阶上,鼻子几乎扎进书里。

帕特里克受好奇心驱使向他走去,但装出偶然遇见的样子。

“你在做什么?”

于连闷闷不乐地答道:

“准备明天的功课。”

于连明白,帕特里克其实是对这间木屋感兴趣,因此不大高兴。

“你看什么?家里没有人。我忘记带钥匙了。”

为了分散帕特里克的注意,于连把书递给他:

“你来帮我背吧。”

帕特里克挨着于连坐下。于连说:

“从这里开始。冶金工业在法国的经济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它的职工超过一百万人。它的……”

于连背不出来,帕特里克提醒他:

“他的地位……”

“他的地位……”

“很重要……”

于连一把夺过书。

“见鬼去吧……够了。”

猛然一声粗暴的叫喊打断了他们的话,这声音是从木屋发出的,可于连刚才说里面没有人——

“于连,我的天!”

于连顿时跳起来,低声吩咐帕特里克:

“快走!别留在这里。”

他匆匆奔向屋里,还打手势叫帕特里克快离开。

帕特里克急忙下台阶。一个泼妇的声音传过来:

“你死到哪儿去了?还不赶快过来!”

帕特里克心想:那木屋真古怪,于连真古怪,他的家长真古怪。

六、格雷戈里——砰

还是这一天。妮柯尔·费利克斯带着格雷戈里去买东西。他走累了,一路直哼哼。回到公寓门口,她绝望地发现电梯又坏了。

只好爬楼梯。她住在九楼。得给格雷戈里“打气”,好让他也跟着走。

起初格雷戈里满心不情愿,他本来就不喜欢爬楼梯。后来妈妈让他帮忙扛一个长面包,这个使命鼓舞了他,他愉快地向上走,甚至走在妈妈前面。到了三楼,他看见里歇先生家的门开着,便跑了进去。

妮柯尔在楼梯口喊:

“格雷戈里,别去打扰那位太太。格雷戈里,那不是我们的家。”

没有回答。妮柯尔只好进屋找他。屋里凌乱不堪——桌椅叠在一起,废纸扔了满地,一堆堆的书,到处是工具——不过,这对于格雷戈里可真是十足的天堂。他兴高彩烈地东翻西翻。

丽迪从里面出来,妮柯尔不好意思地对她说:

“真对不起。门开着,他就自己进来了……格雷戈里,我们该走了。”

丽迪立刻使她放心了:

“我认得格雷戈里。昨天我们见过,他已经来过这里了。我的丈夫说他很聪明,说不定将来格雷戈里会在他的班上读书呢。”

虽然忙于收拾东西,但显然丽迪是真心欢迎这两位不速之客。她问:

“要喝点什么吗?——我渴得要命了。”

“谢谢你,只不过别太麻烦。”

两位太太坐下,一杯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她们谈得如此投机——事实上大部分时间是格雷戈里的妈妈在说——以致没有发现,格雷戈里又把他妈妈菜篮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而且还撕开了两包面条,让面条像下雨一样洒在地板上。

格雷戈里玩得开心,两位太太也谈得尽兴。妮柯尔眉飞色舞地结束她的故事:

“……三个月后,他对我使用了那惯常的手法,你是知道的——‘我要去参加比赛’,从此我就没有再见到他,这是必然的。幸好我过得还可以,自己带着格雷戈里……直到两个星期前——这件事请不要对别人说,我知道,你是可以信得过的——我看到报上一则小广告:有位独身男子想征求女友……他喜欢小孩。嗯,完全是个未知数!”

“你见过他吗?”

“没有。我写了信去,他回了信。我们约定星期日见面,互相认识一下。”

“好,那么……”

“他会左手拿着一份《山城报》,我也拿一份。”

“好,那么让我们为那陌生人干一杯!”丽迪笑着举起酒杯。

“对,为那陌生人干杯!”妮柯尔也举起杯。

这时,两位健谈的太太才想起格雷戈里。她们回头一看不禁目瞪口呆:面条和点心全在地板上,孩子高高兴兴地坐在当中。

妮柯尔告别丽迪,带着孩子继续他们的艰难跋涉。好不容易才走到家。妮柯尔打开门,格雷戈里放下他一直像扛旗子般扛着的长条面包,进自己房间去和小猫玩。

妮柯尔把买来的食品放到厨房后,发现小钱包不知去向。她问格雷戈里有没有看见,其实格雷戈里什么都不知道,但却反应特别积极:他没有看见钱包……他没有藏起钱包……他没有丢掉钱包……一连串的“是”,“不是”把妈妈搞得更糊涂。她决定下楼去找,看看是否掉在途中。妮柯尔吩咐儿子好好留在家里,自己下了楼。

剩下格雷戈里独自一人,他放下玩具抱起小猫在家里东跑西跑,最后跑到厨房。厨房的窗户半开着。他把小猫放在窗前的椅子上,小猫爬上了窗台。格雷戈里叫它:

“猫咪,别动!”

他爬上椅子抓小猫,小猫退到窗台的边缘。

“猫咪……来,猫咪……来!”受惊的小猫不知不觉失去平衡掉到窗下。

根本没有“危险”概念的格雷戈里自己也跟着爬上窗台,想看看他的活玩意儿掉到哪里去了。猫确实命很大。那活玩意儿掉下去的时候攀住了楼下厨房的窗台,现在它正趴在楼下的窗台上绝望地“喵,喵”叫,但並没有损失一根毫毛。格雷戈里一心要他的小猫,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唤它。

街上行人惊愕地发现九楼一个小孩正横跨窗口,准备往下爬。这危险的情景把他们吓傻了,他们不敢动,也不敢叫,个个呆若木鸡。

这时妮柯尔正下到三楼。丽迪在重新油漆蓝色的门廊。妮柯尔对她说:

“我的小钱包不见了,真着急。”

“会不会掉在我家?”

“不会!我猜想到你家的时候已经丢了。也许在楼下或者在副食店。我自己也搞不清。”

她接着往下走。

楼下已聚集十几个人,人人屏息地望着格雷戈里那个窗口。

不可避免的事终于发生了:格雷戈里又往外移动了一下,失去平衡,掉下来了。

人们大叫一声奔过去,以为孩子一定没命了。没想到格雷戈望奇迹般地落到一片灌木丛上,从那里反弹到草地上。现在,他从草地上爬起来,笑嘻嘻地向大家宣告:

“格雷戈里——砰!”

妮柯尔出了大楼听见人声嘈杂,跑过去一看,只见格雷戈里从草地上爬起来。当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后,当即晕过去。人们转而忙着救护她,把她团团围住。在一旁的格雷戈里反倒没有人过问。而他,似乎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捡起路边一个长锈的破铁筛,拿来当球踢。

当天晚上,里歇先生和丽迪在依然凌乱的家里谈起白天那富于戏剧性的一幕。里歇先生正在擦他心爱的铜喇叭,他对在厨房准备晚餐的丽迪说:

“你知道什么是最令我不解的?是大家都站着看,可是不去设法救他。”

丽迪从厨房出来,说:

“是的。但你能指望他们干些什么呢?他们眼看着格雷戈里爬出窗台,紧张得气都喘不过来了。可是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丽迪把碟子摆在一个翻转过来的板条箱上,箱子上铺着报纸权充桌布。她丈夫帮她开饭,然后两人坐下用餐。

“真令人难以置信,”丽迪接着说,“他掉下来时,我们跑过去,以为一定出事了。可你猜怎么样?那小家伙爬了起来,咧着大嘴向我们笑!你猜他说什么?‘格雷戈里——砰!’”

夫妻俩都笑了。不过里歇先生立刻又严肃起来。

“一想到孩子可能发生的事就叫人害怕。他们从早到晚都可能遇到危险。”

“对……不过也不完全如此。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大人身上,那就完了。孩子毕竟生命力强,他们什么都要闯,连自己的命都要拿去闯。不过他们确实得天独厚,皮也厚!”丽迪笑着说,显出她对生活的信心。

七、孩子们星期日很无聊

一幢沉睡着的居民楼:有几家已经打开窗户,但大部份百页窗仍然关着。在院子里可以听到夏尔·特莱悦耳的歌声。

“孩子们星期日很无聊,

星期日孩子们很无聊,

穿灯笼短裤的和穿白裙子的

孩子们星期日都无聊。”

在一个住宅单元,德吕卡兄弟马蒂厄和弗朗克已经起床。弗朗克想进父母的卧室,哥哥止住他:

“让他们再睡一会儿吧,还早呢。我们先吃早点。”

两兄弟在厨房忙了一阵,很快牛奶、面包、黄油、巧克力饮料、碗、一件一件摆满桌子。弗朗克叫马蒂厄扭开摆在冰箱上面的电视,一个庄严的声音伴着手风琴传了出来。

“见鬼!这是电视转播的弥撒!”马蒂厄当即把它关上。

弗朗克打开半导体小收音机,两肘支在窗台上,听夏尔·特莱的歌:

“不论林间小道还是果酱面包,

不论去买点心还是去森林,

样样都不灵。妈妈想不到,

小男孩和小女孩多么不高兴。”

马蒂厄竭尽全力对付牛奶瓶,它的盖子很难打开。于是他用大姆指去捅,一使劲,牛奶喷了出来。

“啊!该死!我的眼睛!”马蒂厄被牛奶溅了一脸,叫道。

弗朗克无动于衷,他在面包上涂上厚厚一层黄油,并且叫哥哥也这样做。然后他一口喝完自己调制的巧克力奶,回味无穷地赞道:

“妙极了!”

大街上空荡荡,只有于连在踱步,不知在找什么东西。忽然他好像发现了目标,便横过马路。

马路对面,帕特里克正用抹布擦洗一辆漂亮的老式敞篷“奔驰”汽车。于连向他走去。

“喂!你在干什么?”

“我在替邻居擦车。每星期日我都这样干。”

帕特里克不想停下工作来闲聊。于连前前后后打量汽车。

“喂,这辆老爷车的样子挺怪的。”

“它是这个型号汽车的样版。我邻居的车库里还有好多不同样子的车。”

于连站在车前头。他望了望帕特里克,确信正在擦汽车尾部的帕特里克看不见他,便偷偷拧下车头那个“人”字形标记。在干这事的同时他还不断和帕特里克搭讪:

“你帮他洗车,他给你多少钱?”

“三个法郎。”

帕特里克没有发现他。于连很快把拧下的“人”字塞到上衣里,拐进旁边的小巷。他边走边向帕特里克喊道:

“三个法郎?我也想干……要是他还有别的车要洗……”

里歇夫妇从帕特里克身旁走过,向他友好地打招呼。然后他们走向路边的咖啡馆。

最靠外边的一张桌旁,高尔弗耶夫先生正在专注地看报。他的儿子里夏尔坐在一旁。丽迪亲热地搂了搂里夏尔。里歇先生向高尔弗耶夫先生打趣道:

“你好,高尔弗耶夫先生!怎么样啊?还在考虑如何下赌注吗?”

高尔弗耶夫先生似乎下了决心:

“不再干了,我亲爱的先生!政府再也不会从我身上得到一个铜板了!”

“那就好。”里歇先生赞许地说罢便和年轻的太太往前走。

在不远的地方,他们看到妮柯尔。她向丽迪霎霎眼示意她看自己手中的《山城报》。丽迪报以会心的微笑。

两个为癌症研究募集基金的小姑娘,请他们捐款。里歇先生拿出两个硬币,小姑娘给他一枚徽章,丽迪把它别在丈夫的西服翻领上。

小姑娘走到咖啡馆前决定分头活动。年龄稍大的那个进咖啡馆里,小的那个继续在路边的咖啡座周围募捐。

妮柯尔和一位男士面对面坐在咖啡座上,她满面春风。那位男士,我们只能看见他的背影。妮柯尔极力找话题,看来谈得不太热烈。那位候补丈夫是个缺乏风趣的人。

“我十三岁失去父亲,幸好母亲还在。如果你愿意,下星期日我带你去见她……”

“啊,没问题……这么说,你喜欢你的工作?”

“噢,是的,我挺喜欢……”

两个捐钱的小姑娘又会合在一起,她们走到高尔弗耶夫先生面前。

“先生,这是为研究……为抗癌募捐。”

但高尔弗耶夫先生没有钱:

“这次不能捐了。我已经捐过几次了。”

小姑娘继续向别人募捐。高尔弗耶夫先生和他的儿子也喝完咖啡了。

星期日的生活节奏总是很慢的。将近十一点了,蒂埃城有些人还在睡梦中。

在德吕卡家那幢口字楼里,与他们遥遥相对的一个住宅单元住着小希尔维,就是那个不喜欢别人说她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小女孩。

当她爸爸进入她卧室的时候,她正在喂她的两条金鱼,身上还穿着睡袍。

“早,希尔维。昨晚睡得好吗?”

“好,爸爸。”

“啊,你在喂小金鱼。它们认得你吗?”

希尔维不喜欢别人把她看成不懂事的幼儿,因此纠正她爸爸:

“我认得它们就行了。这条叫皮力,那条叫卜洛。”

她毫不犹豫地指出哪条叫什么。爸爸顺着她说:

“这么说,正在吃东西的那条是卜洛?”

“不对,那是皮力。”

“噢,那么这条准是卜洛了。”

“不对,不对,卜洛是那条。这条是皮力。”

“可是你自己说那条是皮力,这条是卜洛的。”

“没错。但我刚说完它们就游走了。”

爸爸被她搞得稀里糊涂,决定投降,不过最后放了一枪:

“你的鱼我简直搞不清,不过如果你在它们背上贴个名字标签……好啦,现在快换衣服吧。我们中午要到饭店去吃饭。”

希尔维终于向他露出了笑容。

“我们要上饭店去?太好了!”

希尔维在自己的卧室打扮了一阵,已经差不多就绪。她穿上一件白色印花布的漂亮裙子,现在正忙于刷洗她的手提包。她的手提包其实是用厚绒布做的一只象。希尔维用刷子沽着金鱼缸里的水刷小象身上的污垢,很快小象身上布满了污水渍。她轻声对小象说:

“我得把你刷刷干净。你太脏了。”

几分钟后,希尔维走出卧室。妈妈对她的服装表示赞许,但对她手上拿的东西吃了一惊。

“啊,那是什么?”

“那是我的手提包。”

“那个叫人作呕的东西是你的手提包?!”

“它就是我的手提包。我的东西都在里面。”

“可你要它干什么?”

“我要带它上饭店。”

看来,希尔维是非要带这个手提包不可了,可是妈妈很不高兴。

“你要带那个又脏又破的包去饭店了你要知道,它会令别人倒胃口的。这样妨碍别人可不好,对不对?”

希尔维无动于衷。

“我要带它去。”

妈妈改变策略,想打动她的好强心:

“希尔维,你是个干净的小姑娘,怎么能带那么脏的包呢。”

希尔维仍不动摇。

“没关系。”

妈妈已经没了主张,只得向丈夫求援:

“让一马里!你知道你的女儿要干什么吗?她要把那个脏兮兮的东西带到饭店去。你看!”

爸爸弯下腰看了看希尔维紧搂在胸前那只小象,毫不犹豫便站到妻子一面。然而他要用外交手腕来仲裁这个纠纷:

“希尔维,其实你自己也并不想带那个包去饭店的。瞧,它全是脏水渍,确实不怎么好看,对吧?你把它放回去,妈妈给你找个真正的女人手提包,好不好?行啦,凯蒂,你去给她找个小包吧。”

希尔维对这个话题已经失去兴趣,她开始去玩放在安乐椅上的扬声器。爸爸看见说:

“希尔维,别动它。那是我工作用的。”

妈妈从卧室出来作手势叫丈夫过去。

“你看这个行吗?”她指着手中一个红丝绒金扣的小包低声问道。

“肯定行,没问题。”爸爸信心十足地答。

妈妈露出诱人的微笑把小包递过去:

“希尔维,瞧我给你找到了什么。这是我的一个手提包。你喜欢吗?”

希尔维连回答都懒得,只是摇摇头。爸爸再作一次努力:

“希尔维,带这个手提包吧。我敢肯定你也说它比你那个漂亮,而且还是个真正的大人手提包。你拿着它,人家还以为你是我的太太呢。怎么样,要吗?”

希尔维又摇摇头。,爸爸的嗓门变了:

“那好吧,你听着,希尔维。很简单:要嘛你带这个手提包去,要嘛你自己留在家里,我和你妈妈去饭店,不带你。”

希尔维平静地回答:

“没关系。”

“没关系了你真那么拗?行。”

爸爸和妈妈走了。但一秒钟后……爸爸探头进来:

“希尔维,现在改变主意还来得及。”

爸爸所能看见的,只是他女儿的背影以及她的头发从右到左晃了一下。她以这个姿势最后宣告:她巍然不动。

“啊,太可惜了。”

这回爸爸真的关上了大门。希尔维立刻过去把门锁上,拔出钥匙扔进金鱼缸。

爸爸妈妈穿过院子,决心不回头看。希尔维在窗前目送他们走远。他们刚从视线消失,她就回到屋里去拿她爸爸放到桌上叫她不要动的扬声器。

扬声器很重,希尔维要用两只手才搬得动。不过她显然目标明确,她把扬声器的喇叭架在窗台上,按了一下开关,她那细嫩的声音便放大得全院子都能听见:

“我饿……我饿……我饿……”

楼里窗户一个接一个打开,好奇的面孔纷纷探出来。德吕卡兄弟也听到了希尔维的声音,打开窗户看。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探头出来。德吕卡太太第一个问希尔维:

“你怎么啦?”

希尔维继续叫:

“我饿……我饿……”

左面的邻居问她:

“你的父母呢?”

希尔维说:

“他们去饭店了。”

德吕卡先生问:

“他们没有带你?”

“没有。他们把我丢在家里。我饿呀。”

楼上住着一个年轻的越南女人。她探身出窗口。她的女儿和丈夫站在后面。她对丈夫说:

“就是住在三楼左边的那个女孩子。”

她的丈夫是开文具店的,说:

“我认得她。她到我的店里买过做手工的胶泥。”

希尔维又大声喊起来:

“我饿……我饿……”

德吕卡兄弟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向希尔维发出邀请:

“到我们家吃饭吧!”

“我出不来。门锁上了。”

人们全都愕然:怎么可以把小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她是警长的女儿……要是出了事怎么办?……真可耻……无论如何我们得给她吃点东西。大人叽叽喳喳在议论,德吕卡兄弟已作出决定。

在厨房,马蒂尼往篮子里装上满满的食物,弗朗克在绕绳子。

他们的爸爸检查了一下篮子里的东西,取出了一瓶酒——他认为这不必放入。两兄弟迅速穿过院子登上楼梯,很快重新在希尔维家楼上的窗口出现。在那个越南女人的协助下和全体居民赞许的目光下他们架起了空中运输线,让篮子正好吊在希尔维的窗前。

希尔维取下篮子,向她的救命恩人表示了谢意,便坐在安乐椅上享用她丰富的午餐,并美滋滋地对自己说:

“大家都看着我,大家都看着我……”

八、人人都去着电影

“孩子们星期日很无聊”——幸亏有电影院!摩纳哥电影院的大厅里挤满年轻人。今天准是没有好的电视节目。

于连站在《佐罗的情人》的电影海报前,似乎在等人。当他看见同班同学福日利走近售票处,便赶快上前截住他。

“喂,带我进去行吗?”

“不行,我的钱只够买一张票。”

于连耸耸肩,对福日利说:

“别那么傻,我有办法。跟我来。”

于连领着福日利走上电影院旁边的石阶,转入左边的一条小巷,来到这幢建筑物的背后。

走到写着“太平门”字样的门口,于连对福日利说:

“你在这里等我;我马上就来。”

“你上哪儿去?”

“我去买票。把钱给我吧。”

福日利不情愿地把几个硬币交给他。于连把硬币放入口袋后说:

“好,现在把你的风衣脱下来给我。快点,你要相信我!”

福日利倒是相信于连,只不过当于连带着他的钱和他的风衣转身下石阶时心里有点担心就是了。

于连花了六个多法朗买了一张票进入电影院。

放映厅里已有不少观众。领座员把于连领到他的座位。这个领座员就是妮柯尔,小空中飞人格雷戈里的妈妈。于连的座位在前排,紧靠着中间通道。

妮柯尔刚走开,于连就把风衣搭在两个座位的椅背上,表示两个座位都有人。然后他向洗手间跑去。

去洗手间必须穿过银幕右边的一扇门。从那里上几级台阶就是太平门。钢板制的门只能从里面开。于连从里面推开门叫福日利。

福日利进来之后,于连不动声色地告诉他:

“行啦……就在中间通道旁边第五排左右,你的风衣搭在座位上。给你票。”

福日利接过票,在转身走下台阶之前回头望着于连。于连安慰他:

“我过五分钟就来。等灯熄了。”

放映厅里,领座员喊住福日利:

“喂,小伙子,你从哪里来?”

福日利显出一副最无辜的样子:

“我刚从休息室来,太太。”

“有票吗?”

“这是票……我的风衣就在座位上。”

福日利指了指于连机灵地搭在座位上的风衣。妮柯尔信了他的话,让他到座位上去。于连的妙计成功了。

现在,领座员领着里歇夫妇去中间通道旁边的座位。

“我安排你坐在过道旁边,这样,万一你……”她对丽迪说,指她临产的状况。

丽迪碰碰她的胳膊,轻声问道:

“告诉我,你见到那陌生人吗?”

“见到了。人倒是不错,不过没有什么情趣。每次我笑的时候他都四面看看,怕有人注意我们。所以,我想,这次可能不行……”

两位太太分手后,丽迪坐到丈夫身旁。里歇先生好奇地问她们在谈什么。丽迪笑而不语。

放映厅中排坐着于连班上两个同学。其中一个看见了一件令他奇怪的事,便按住同伴的肘部:

“嗨,看见吗?帕蒂小姐也来了……”

两人脑袋一齐向右转。隔着通道后几排的地方,他们的老师穿着一件春装,正愉快地和旁边的一个英俊的青年交谈。

那个同学大惊小怪地说:

“信不信由你,和她在一起的准是个同性恋者!”

今天,蒂埃城所有居民似乎都约好了一起到摩纳哥电影院来!

于连在洗手间外面的走廊等待电影开演。当他听到放新闻片的声音便作好入场准备。

放映厅的灯熄了。妮柯尔到前排来用电筒带座。她刚转身,通向洗手间的门便被轻轻推开,于连闪身进来,迅速跑到福日利身旁坐下。

在后面几排,帕蒂小姐和她的“同性恋”男友也望着银幕。不过那个青年的手却在自由行动:它悄悄掀起帕蒂小姐的裙边,摸着膝盖和大腿,然后停在那里,怯生生地享受着这个特权。

九、日间托儿所

唱完休息日的歌,夏尔·特莱又唱沸腾的生活:

“一周工作又开始,又开始,

星一,星二,星期四。

明亮的马路,

喧嚣的街市。”

丽迪陪同妮柯尔去日间托儿所。妮柯尔决定把格雷戈里送去日托,免得再发生任何可怕的空中飞人事故。

两位太太进入托儿所半开的门,站着观察这个新天地里的幼儿。

丽迪指了指那边:十来个两岁至四岁的孩子正围着一张长桌用彩色笔画图画。

“好像董事会开会一样!”

妮柯尔特别喜欢一个脸蛋儿圆滚滚的金发孩子。

格雷戈里四处打量他的新环境。一群小孩围着一个大桶玩水,水花溅出来的时候,他们高兴得哈哈大笑。格雷戈里东摸摸,西摸摸——胶泥啦什么的,还有一个正在哭鼻子的女孩。

看见这个小女孩,丽迪又发感慨:

“确实,有些孩子不快活,像她样。我们总以为孩子无忧无虑。这不过是大人的想法。不过他们在托儿所,和年龄相同的人在一起,是有好处的。也许他们会哭,但生活是那么丰富多采,很快他们就会忘记不高兴的事。”

一个面带笑容的女人抱着一个金发胖小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走来了。听到室内孩子们的笑声,她对胖小子说:

“我们今天来晚了。”

警长罗迈走过,看见胖小子,忍不住捏捏他的鼻子:

“真是一个漂亮的孩子!太太,你准是很喜次小孩的,对吗?”

出乎他意料之外,那位带着迷人笑容的太太硬梆梆地回答:

“小孩?我怕死小孩了!很多人喜欢小孩,可我觉得他们只会叫人生气。我简直受不了。你愈叫他们别干什么,他们就愈干什么。我照顾孩子,只不过因为这是我的职业而已!”

她抱着孩子进了教室。剩下罗迈尴尬地自我解嘲说:“唔,至少她敢想教说。”说罢继续他的巡视。

十、帕特里克向往爱情

在德蒙索家里,帕特里克上学之前打开窗户。他看了看时钟,该出门了。他的父亲像往常一样坐在轮椅上,前面是张专用的小桌,桌上放着残疾人专用的坏子。帕特里克走进厨房去看咖啡煮好了没有。

“你只要把咖啡给我就行了,其余的事我自己可以料理。”他的爸爸说。

帕特里克端来咖啡壶,把热气腾腾的咖啡倒入杯子,然后去拿书包和夹克。

“午餐的三明治带了没有?”爸爸问正要出门的帕特里克。

“带了,爸爸,我带了。”

“好。那么,再见,帕特里克。”

帕特里克已经走了。

他在街上走得很快,因为他想顺路去叫一个同学。他走进一家高级美发厅。弗洛朗的妈妈里弗尔太太在收款机旁,她笑着对他说:

“早安,帕特里克。你好吗?你来叫洛朗?等一等,我叫他。”

里弗尔太太走进美发厅的旁门,从走廊向楼上喊道:

“洛朗!洛朗!快点,你的朋友已经来了!你要迟到了。”

洛朗在楼上回答:

“来了!我的热巧克力太烫了。”

“你把它倒在碗里,很快就凉了。”

里弗尔太太和洛朗说话的时候,帕特里克欣赏贴在收款机上的剃须水广告。

里弗尔太太回到美发厅。她了解帕特里克的家庭情况,很同情他:他的母亲早死,他和瘫痪的父亲相依为命。她喜欢帕特里克还有一个原因:他帮数学不好的洛朗补功课。她看见帕特里克独自在笑觉得很奇怪:

“洛朗马上就下来。什么事那么好笑?”

“那西瑞先生剃须水挺好玩的。也许下次父亲节的时候我可以买一些送给我爸爸。”

“这主意倒不错。你父亲现在怎么样?觉得闷吗?”

“不,现在他可以从早到晚看书了……他买了一部能为他自动翻书页的机器。”

“真好。哦,对不起,我得去安排一下,马上就要开始营业了。”

里弗尔太太进里面去了,帕特里克一个人在美发厅望着一张招贴画暇想。画上是个卧铺车厢,一个穿着缎子睡袍的迷人少妇站着,对躺在上铺的男子微笑,他也穿着睡衣,指间夹着一枝香烟,身旁摊放一本打开的书。车厢窗外,是繁星密布的夜空。看着这张招贴画犹如在体验一段罗曼史。怪不得帕特里克回头看见里弗尔太太仙女般轻盈地走进来插花的时候,显出一副迷惘的表情。

美发厅的两位小姐法蒂娜和柯丽娜来上班,把帕特里克从恍惚状态中惊醒。这时里弗尔太太也推着洛朗进来。

两个小朋友还没有迈出门口,里弗尔太太又喊:

“洛朗,你没有忘记什么吗?”

洛朗无可奈何地返回去让他妈妈亲一下。帕特里克看着,脸上的表情与其说是羡慕,不如说是梦幻,无疑是一种十分动人的表情。

人们对爱情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又有谁不向往爱情呢?

在学校院子里,离大门不远的地方,几个男孩靠在厕所外面的栏杆上看同学们来上学,其中有洛朗和帕特里克。

一个妈妈推着小儿子的婴儿车送大儿子上学。当她弯下腰隔着婴儿车吻她的大儿子时,她的超短裙下的大腿和内裤完全暴露无遗。

那几个男孩看见了格格地笑个不停,就连洛朗也发现这比妈妈的亲吻有趣多了:

“嗨!瞧,看见了吗?大白天出了圆月亮!”

在敞开的窗前,两位老师看着院子里的事,讨论起教学上遇到的一个微妙问题。帕蒂小姐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在地理课上:

“两个坐在后排的学生老是在玩自己的……”

里歇先生似乎并不把这种事看得多么可怕:

“嗯,你知道,非教会的公立学校制度下常有这种事的……”

“可事实上我认为他们这样干只是为了向我挑衅,因为我是女人……”

“啊,不,我说,根本不是的。在我的班上也有完全同样的事发生——只不过是在我的历史课!”

两人笑起来。院子里,孩子们继续那并无恶意的游戏,他们的行为似乎说明,帕蒂小姐感到烦恼的那个问题并不那么严重。善于体贴别人的里歇先生安慰他的这位同事:

“有时我问自己,会不会是环境造成!你是知道的,学年开始的时候,本区的经费只够供给六本新课本,因此我只得让他们两个两个坐在一起共用一本课本……我早已经发现了,但我想,发育时期总会这样的。”

帕蒂小姐仍然感到困惑。

“我还拿不定主意,是该继续假装看不见,还是该采取什么措施?真不知道……我应该私下和他们谈谈,还是向全体讲一讲?”

“你觉得怎么对就怎么去做吧。只有一次,我真正遇到了问题:一个比别人大一些的孩子有点露体狂。我在课间把他叫到一边和他谈了话,以后就好了。”

帕蒂小姐缓和了一些:

“你知道吗,女孩子也会有同样的事发生!两年前我在里昂教过一班女孩,就有过完全同样的问题。”

“哦,那你……”

“第二年学校就改成男女合校了。”

“对,可是以后又会产生别的问题。我姐夫教的那个班改成男女合班后,他告诉我,那些男孩子几乎像倒退到幼儿时代一样——都被女孩子欺负。是啊,那又会有别的事情发生了……”

这时,小弗朗克正在院子一角给小朋友讲一个不文明故事,那些男孩把他团团围在中间。他自己笑个不停,而那些小朋友,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内容,根本连一个字一也听不明白。不过通过他格格的笑声和打呃声还是可以猜到托里图图的故事大概是什么意思:

“托里图图的妈妈叫他去买一根香蕉和两个柠檬。路上要过一座桥。买完东西回家过桥时,他把香蕉和柠檬掉到水里。一个修女走过问道:‘你哭什么?怎么回事,托里图图?’‘我把两个小柠檬和一根香蕉掉到河里了。’‘你等着,我去给你捡上来。’修女说完跳到水里。一个神父走过又问:‘怎么回事,托里图图?’‘我把我的两个柠檬和一根香蕉掉到河里了。’神父也跳下去……哦,他们跳下水之前都脱光衣服。结果,在水里,那修女……她抓到了神父的香蕉,而那神父,他握住了修女的两个小柠檬……”

弗朗克笑得不可开交,决定结束这个故事:

“完了,哥儿们,就这么个故事!”

课间休息也完了。他们纷纷回到教室。

学生回自己的座位坐下的时候,帕蒂小姐在教室里叫大家安静。

“快点!坐好。请安静!”

大家刚坐好,她开始讲课:

“打开文法书,第94页——用旧版课本的同学看87页。”

她走到教室最后一排于连的旁边,他是唯一没有拿出文法书的人。

“莱克卢,你怎么不拿出课本?”

“我没有课本。”

“放在家啦?”

没有回答。

“你的课本呢?”

“不知道。这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如果这样,大家上文法课的时候,你到走廊去呆着。出去!”

于连既不感到难为情,也不反抗。老师开始讲课,他站起来就走出教室。

走廊上可以听到里歇先生班上的学生齐声背乘法表。

于连一件一件检查同学们挂在衣帽架上的衣服。他知道,那里不会有多么值钱的东西,无非是些糖块,一把脏梳子,一些零用钱……他听到人声便急忙走向墙边,背靠着墙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十一、一次开拓式理发

帕特里克在街上遇到于连,他拖着两大袋酒瓶,沉着脸住前走。帕特里克想向他表示同情,但效果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告诉我,于连,你是不是和家里人闹别扭了?”

“别烦我,该死的!”于连粗鲁地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小时后,我们又看见于连在街上。这次他是在玩一个古怪又危险的游戏:他站在人行道边,每当一辆汽车驶过,他就把脚伸出去,好像存心要让自己的脚被车压断,许多汽车因此不得不急刹车。

这个危险的游戏被德吕卡兄弟打断:

“快,一块儿走吧——我们去卖书。”马蒂厄叫他。

一进文具店,三个男孩就被一只指南针吸引住了。它放在收款机旁陈列柜的显著位置上。马蒂厄决定打听一下:

“好家伙,多漂亮的指南针!多少钱?”

“二百五十法郎。”店主答道,他就是那个越南女人的丈夫罗兰。

“二百五十法郎?……旧法郎?”马蒂厄满怀希望地问。

“不,旧法郎就是二千五百。”罗兰说。

“有没有小一点儿,便宜一点儿的?”

“大小和这个一样,但不这么贵的。”弗朗克补充说。

“听着,小孩,那个卖二千五百旧法郎。”

于连插嘴说:

“你为什么不让你爸爸买给你作圣诞礼物?”

马蒂厄是个现实主义者:

“圣诞节也不行……太贵了。”

于连突然决定:

“喂,我到外面去等你们,行吗?”

于连走了,店主也有点不耐烦了:

“你们到底要买什么?”

马蒂厄好不容易把思路从那指南针拉回,他打开书包,拿出三本用过的课本:

“我是来卖这些课本的。我用不着它们了,这是旧课本……”

“可这是今年的课本啊!你不是还要用吗?”

“不,不会用了……我马上就要升班了,明年不会再用这些课本的。”

“那你的弟弟呢?”店主看看弗朗克,“你几岁?”

“十岁,先生。”

“十岁……那明年他就要读那些课本了。你不该卖掉它们。”

“可我们不会用同样课本的,先生。”弗朗克硬顶着。

店主仍不为所动:

“告诉你们,没有家长证明我什么课本也不会买!你有证明吗?”

“没有。”马蒂厄承认。

但弗朗克不肯轻易放弃:

“那没有家长的人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有对他们负责的人!总会有一个的。”

显然店主不会改变主意了。马蒂厄和弗朗克明白这笔交易作

3 ) 零用钱

在法国的日尔斯小镇上,街道旁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都处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发现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饥饿的孩子拿着喇叭对着邻居大喊。孤独的孩子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到处制造麻烦。一个小女孩从高楼的窗口摔下来,街上的人都吓坏了,蜂拥过去,可小女孩笑呵呵地从草地上站起来说:“哈哈,我摔下来了。”她的母亲则当场晕倒。当一个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孩子们的真实需求。

4 ) 纯粹和真实

《零用钱》又名《童年趣事》

一部真实欢快的电影

“生活是无情的,但又是美好的,为什么我们不抓紧时间好好生活呢?明年你们就会升上一个年级,很快,你们就会成年也会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们爱他们,他们就会爱你们,如果你们不爱他们,他们也就会把他们的爱,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热情给别人,或者投入到别的事情上,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不接受别人的爱,或者说不付出爱给别人。”

影片中的老师对于于莲的家暴事件感慨万分,说自己小时候期盼成长,而作为一个女孩子的我,小时候期盼自己是个男孩子,期盼自己也能像男孩子一样活泼而强壮有精力。

5 ) 今年入秋首部

四:

继续感慨 同时代的男性导演和女性导演 就是不一样啊

如果《零用钱》在最后结尾也只放男性孩童的脸相,可能他自己也觉得不妥,但觉得的晚了。 hhh

三:

回味 片尾是真的很好很好多彩的女孩男孩 对比片头的多彩跳脱的男孩

飞奔到另外一个放学后的时空里

二:

成年人应该把控自己的人生 scratch

以及观影中 有发现 特意没有翻译一些特殊词句 (原来是这样的删减版啊)

初评:

7.5-8.1 是部不错的电影 摄影 音效 光线都不错 内容却是只迎合了男性hhh. 可我挺想看到的开头是: 一堆小女孩,也在飞跃乡村的街道街角,从高处啊飞往低处的,随河流奔往桥墩。 难道没有么?七十年代的乡村法兰西? 只有裙摆都在膝盖上,弯腰时露出短裤的女性们吗? 因为穿了这种裙子,所以她们不能跑么? 如果是男的看 这部应该是4-5分 (当然 这部电影,通篇确实都是拍给男性青年 男性儿童的内容啦) 不过最有anti精神的段落 倒是有父亲局长和遵守女子教条母亲的小女儿的那段剧情 电影流露出了相当浓重的男凝色彩 男性说教 感觉也有涉及到女巫 (“动荡生活”) 但是什么女人能让朱利安的家人怀孕的呢? 逃走的男人吗hhh 最后男老师作为一个安慰家 一个人生导师 一个精神港湾 对众男孩说的话,男女同校后,他会不会对众女孩也说呢? 还是说,就像电影拍到 他对他妻子一样,哪怕是女人在哺乳,也是“好为人师”的博学男性教的呢? 女孩 女性在里面的戏份除了爱情 就是生育 以及脆弱到需要男性的鼓励+肯定 “法国中心”--1972 还不如再看xxxxxx xxxxxx 合情合理 这部男性说教太逗了

6 ) 《零用钱》——孩子们的“硬肤”

痛苦与契机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拍摄过程中技术上的困难以及特吕弗日常迷恋上自己影片的女主(但很明显,这次与阿佳妮的纠葛甚于以往所有的缪斯),特吕弗似乎完全被她的美所催眠麻醉,结果是电影就如同特导的状态,只留下阿佳妮绝世容颜以及那疯魔般爱到呕吐的真实故事。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剧照

继续下一部影片的工作是摆脱这一切的最佳方式,特吕弗想到了几年前自己写的一个剧本大纲,一个关于童年集锦剧本,包含了很多有关孩子的小故事(甚至包括《四百击》时期的),“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孩子们的巨大抵抗与生存能力’。”特吕弗甚至想过把这部电影取名为《硬肤》来调侃自己的前作《柔肤》。

特吕弗饰演马汀的父亲,出镜不到5秒


散文式的童年群像

双胞胎兄弟偷看美女洗澡,讲黄段子,钱不够买玩具了,骗同学拿他理发的钱入伙,还给人家剪了一个狗啃式。但他俩也会在周末父母还没起床的时候自己做早餐,也会在小女孩“被锁在家里”时,给她送吃的。

小女孩不愿拿妈妈的钱包,坚持带自己的玩具钱包去餐厅而留在了家里。父母刚走,就把房门锁了,还把钥匙扔进了鱼缸里,用大喇叭向邻居们“控诉”父母的行为。邻居们一边从窗外送食物,一边议论这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尤其是作为警察局长的老爸。

玛德莱娜讲给特吕弗的真实故事

派崔克的青春期“探索” 与同学一起去电影院勾妹子,毫无经验的派崔克只是看着同学撩,自己没有胆子做,结果最后两个女孩都被同学撩走了(其中一个女孩的扮演者就是特吕弗的女儿);派崔克用积攒下来的零用钱还有周末给邻居洗车挣来的钱买了玫瑰送给同桌的老妈,她却说“替我感谢你爸”,她还以为这花是他爸爸感谢自己留派崔克吃晚饭的谢礼;当然还有最后夏令营真正意义上的初恋

格雷追小猫,从八九楼窗台坠下,却好像没事似的说“格雷长大了”(“格雷跌了好大一跤”) 临近下课老师点名时,始终望向时钟的派崔克,被点了起来硬是拖到了下课 老师妻子临盆,七嘴八舌讨论小婴儿的同学们 兄弟俩坑同学钱买来的玩具手枪,被老师强制上缴 朱利安在电影院搞逃票生意(估计十几岁的特吕弗也经常这么做) ……

短短95分钟把如此众多的人物(包括孩子们的家长、老师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简单细腻,虽是写实但处处都充满了法式浪漫与幽默

政治

特吕弗的电影很少涉及到政治,时常在其作品中出现的法阿战争大概也只是为了点名时代。所以这部1975年上映的电影背景应该也在10几年前,毕竟参军的经历对特吕弗来说还是影响很深的。

法国阿尔及利亚战争

本片中政治话题当然就是影片末尾老师的一番讲话,直白得近乎说教,在特吕弗的电影里还是很罕见的。那几乎就是特吕弗自己的心声,可能也是基于自己的童年境遇——“儿童的权利完全被忽视了,政党根本不在乎,因为孩子们没有投票权。因为我自己的童年,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生活并不容易,你必须坚强面对,并不是要你煎熬,而是要有毅力和坚韧。有些人童年的时候不好过,长大成人后会比较轻松,比起那些被溺爱的人,这就是补偿的定律……好好享受生活,好了,你们可以去放假了。”

柔肤与硬肤

“孩子们总是遇到危险” “孩子们经常跌倒,但不常受伤,他们比我们坚强”

朱利安这个角色也许是《零用钱》孩子群像中唯一的纠结点,他整天穿得破破烂烂,上课经常打瞌睡,也习惯性地偷偷摸摸,而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所受的家庭暴力。

但朱利安总还算有自己的“硬肤”,而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点孩子都有自己的硬肤,我的表妹……她的性格磨掉了自己的硬肤,人生不是电影,它比电影艰难多了。谁能想到,一次不经意的选课,会引发我一生的愧怍。

安托万

特吕弗的影片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派崔克就是《零用钱》的安托万,只是少了《四百下》里的残酷无助。电影的结尾,派崔克和马汀在夏令营的故事其实就是特吕弗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同学们的助攻),“这一吻为弗朗索瓦·特吕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情感和性欲之爱的世界”,但他的电影始终有着孩子气般的浪漫与天真。

结尾处青涩的初吻

7 )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

看一部烂片,很容易挑出其中的恶劣之处,一挑一个准。看到一部好的片子,却有可能陷入了惊愕与沉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在作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You are basically crippled by the sheer greatness of the movie. 我看法国导演Francois Truffaut的片子《童年时光》(Small Change)就是这种感觉。所以索性啥也不说,请大家自己去看,影评到此结束。恺撒说: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我只能对各位网友说: I came, I saw, I recommended.

提前终结我的“影评”之后,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提一提片中的一个男小学老师。他的班上有个学生被家长虐待,事发之后,家长被抓进监狱,剥夺抚养权,社会福利部门将孩子带走。此事发生后,该班的孩子即将放假,放假前这位男老师针对虐待的事情,发表了一通长长的发言。这段独白应该算作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独白之一。我上网四处查找没有找到,希望哪位懂法文的朋友能帮着找找。谢谢了!

对这段独白印象十分深刻,是因为这个老师在讨论儿童权利的时候,毫无畏惧地将话题和自己童年的遭遇联系起来,这段对话中充满对孩子的关爱,它在人心里激发出一种好久没有过的感动。而这种感动的发源,乃是我们曾经耳熟的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去回顾我们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好老师时,可能都会想到这样在雕刻着我们的心灵,实实在在关注着我们心灵的成长,甚至自己一头扎进来参与的人,舍此,一个再优秀的老师,也不过是一个教书匠。

我们去想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多少是关注这种心灵的建设,灵魂的碰撞?修士出身的教育学家Parker J. Palmer写过一本书,The Courage to Teach, 教学的勇气。教学需要什么勇气呢?很多一线的老师都会告诉你,教学确实需要勇气,如果你在乎你的学生,在乎你的职业的话。你得有勇气去面对你自己,包括你的身份,你的人格,你也得有勇气去面对你的阴影,你的局限。你得有勇气战胜你的恐惧。你每次走进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如果你不去用心,你没有办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未必所有的好人都能成为好老师,但是Palmer 强调,好老师一定是好人(good teaching comes from good people).

Palmer说:当我面对我的学生时,我唯一可供使用的资源就是我自己:我的身份,我的自我,我对教学着的“自我”的感知。(Face to face with my students, only one resource is at my immediate command: my identity, my selfhood, my sense of the “I” who teaches.

好的老师,应该有勇气“在生命的经纬之中,将自己和课题,和学生,交织起来。”(good teachers join self and subject and students in the fabric of life.),而坏的老师呢,他们“将自己和自己所教的课题隔离开,从而也和学生隔离开。”或许我这些转述显得拗口,我想Palmer无非是说到了教师的人格力量。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和改良当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人们大多把精力集中在外在“技巧”、“技能”、“资源”上,有多少人关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呢?

8 ) 在这世界上一切不合理的行为中,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最不公平,最卑鄙,最可恶。

“当我听到像于连那么可怕的事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拿它和自己的事相比。我的童年很苦,虽然远远没有于连那么悲惨和痛苦,但我记得自己当时多么渴望长大,因为我觉得大人有一切权利,他们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一个不幸的成年人总是可以从头开始,他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可以开始新生活。可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做梦都想不到这样做;他明白自己是不幸的,但连这不幸是什么都说不清,而且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他心里甚至无法怀疑他的父母或其他大人,是他们造成了他的痛苦。 “一个不幸的孩子,一个受苦的孩子,总是感到心虚,而这是最可怕的。 “在这世界上一切不合理的行为中,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最不公平,最卑鄙,最可恶。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今后也仍然不公平,但我们得继续斗争,使它变得公平一些。这是必要的,我们得斗争。事物在变化,但变得还不够快;事情是在好转,但好转得也不够快。那些政客们,那些管理我们生活的人,老是一张嘴就说‘政府是不会屈服干威胁的’,可事实上它老是屈服于威胁,而且除非强迫它,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改进。现在有时大人已经明白这一点;他们得上街去争取他们在官僚机构里得不到的东西。 “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一切,是让你们知道,大人只要真正想去干,是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的。 “然而在所有这些斗争中,孩子们被遗忘了;没有一个政党真正关心孩子关心像于连这样的,或者像你们这样的孩子——其原因是孩子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给孩子选举权,你们就会要求有更多的日间托儿所,更多的社会援助,更多的别的东西,而且你们会得到它,因为那些代表希望你们投他一票。你们也可能有权让学校在冬天晚上课一小时,免得天不亮就得往学校跑。 “我还想告诉你们,由于我自己童年时代的痛苦回亿,由于我不喜欢目前这样地对待孩子,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当一名教师。 “生活是不容易的,是无情的,因此,你们得把自己锻炼得坚强些,才能应付它,这一点很重要。我不是叫你们变成铁石心肠,是要你们变得坚强。

短评

小孩们可爱到难以置信,开头女孩在法国“中心”寄明信片和最后的接吻的照应很喜欢,小孩有好几组,神奇的摔下却没事的小男孩,爱上朋友母亲最后和同龄女孩接吻的男孩,受虐待偷东西的清秀男孩,广播自己饿的女孩,双胞胎兄弟等。影片整体很温柔,大人和孩子间的张力也处理的很好(生了儿子的男老师)。

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好久没看过怎么好的影片了,尤其是儿童影片,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十年前看的Melody。展示了各色各样的童年,里面的人都很简单,相处模式也很和谐,非常难得的是完全没有扭扭捏捏的相处与对话,全是大大方方的模式。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人为主角那种传记式影片,而是众多角色故事的影片。

10分钟前
  • 喜欢夏天的风
  • 力荐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粹的电影了,孩子的纯真带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它并不完全完美,或许还有些隐秘的灰色,但那是最真实的表达,那是值得亲切而长久地怀念的。

12分钟前
  • 王喝冰
  • 力荐

快20年了,特吕弗告别了《四百击》里的残酷青春,用散文和诗意的笔触记录下一件件童年趣事,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也暗含奇迹,老师家长不再是歇斯底里的大人了,他们也有可爱的地方,重点塑造的几个孩子贫穷早当家、偷窃被虐待、情窦初开的懵懂还有熊孩子的大显威力,生动得溢出画面

1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特吕弗说,拍摄本片是为了“回应或对比上一部[阿黛尔·H的故事]的沉重感”。松散、开放而趣味盎然的儿童叙事。片末关于童年与成人生活的相互补偿的演讲与影院中“吹口哨的奥斯卡”的片段构成互文。朱利安的局外人角色近似于文明化的[野孩子]。相识时海报与面孔互切的蒙太奇。(8.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好喜欢小孩儿电影!还要再看一遍。羡慕人家的老师…… (还有我一直以为转学生是女孩啊!(后段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老师用平等的态度跟孩子们谈论另一个孩子的不幸,还有所有身处系统的人,医生、护士、警察、老师,对这件事的郑重其事。真希望所有社会里,弱小的、不被爱的孩子也不是孤立无援的

2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特吕弗专题纪念放映,喜欢,以一颗童心看社会,渴望被爱与反家暴,真实又会心一笑的年少世界,结尾猝不及防的吻戏好甜。《四百击》多年之后,特吕弗再次探讨少年隐秘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模仿纪录片但又有艺术加工提纯,也得以一窥导演叛逆不羁的不幸成长经历,插班生少年如同少年安托万,与其它少年们幸福的成长相比,就像流浪狗一样没有港湾停靠也没有家的温暖,他成为了一个身上带伤习惯了小偷小摸的“不良少年”,尽管如此影片却看不出丝毫阴郁气息与歇斯底里(这是我们的电影难以想象的),相反充满了幽默风趣的桥段与温暖画面,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善意,生活永远明亮的如同夏日玫瑰……这既是法兰西的豁达胸怀也是法国电影的超凡脱俗,就像特吕弗自己理解的——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要比真实生活更加浪漫吧。#资料馆留影#

28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春天,星期天,睇杜魯福,好幸福。(散場時我仍記掛,:窗台小貓生死未卜。)

29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导演真心实意为小孩拍的片,不一定是给小孩看的,又一次感觉到了特吕弗的可爱。wes的rushmore,moonrise kingdom都和这部有关。PS这部和月升里面都有个小孩叫deluca

34分钟前
  • 狗狗游百里
  • 力荐

于小西天,观感幸福、快乐。这么散的视点特吕弗能拍得那么流畅好看,真厉害。被家人虐待的边缘男孩好像带着离心力在片子里游走。小孩被嘱托带另一个很更小的幼儿回家,可爱。十楼的幼儿追着猫跌落草坪,幼儿离开阳台时我们全场倒吸冷气,结果幼儿在草坪笑着爬起来,神奇。小孩子啊谈情说爱都纯洁。

35分钟前
  • 娄知县
  • 力荐

1976柏林主竞赛入围。特吕弗这部还真很有意思,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许多小朋友用本名出演,也带出了本片纪录与虚构混合的方法(当然即便是纪录也是“搬演”了)。群像写得生动,精巧之处在于人物之间丰富的轮舞式关系,小孩子和大人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场景中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之前导演精心铺垫过的,这里面的编排(或者“织体”)可谓大师手笔了,另外调度小朋友也真是神级了。当然有几条线其实没收(或者是故意不收吧,生活并非都是有头有尾的嘛),以及特吕弗独有的那种速度感真是让人愉悦。当然白璧微瑕还是有点说教了(老师那段长独白简直是导演赤膊上阵嘛)。金句“不快乐的大人可以从头开始,不快乐的孩子则是无助的。”“孩子们不被政治关心是因为他们没有投票权。”(历史:法国1975年最终立法普及男女同校教育)

3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HKIFF# 大银幕看特吕弗太开心了!加之是个特别欢乐的儿童片,可以不动脑筋地享受~~Charles Trenet的插曲《Les Enfants S'ennuient Le Dimanche》估计要绕耳数日了-http://t.cn/hgyHp

39分钟前
  • btr
  • 力荐

太可爱了!抑郁了一天,看这部终于露出了姨母微笑,是特吕弗完全可以和安托万系列、《祖与占》媲美的作品!开场小学生放学和上课的场景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了,没想到后面更精彩,尤其是电影院里的几场戏真是趣味横生,再次感叹一下人家的课堂,这还是几十年前!

42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昆汀说特吕弗是一个“非常狂热但又笨手笨脚的业余爱好者”,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切中要害的评价。《四百击》开了新浪潮的先声,但随后的职业生涯表明他其实更倾向于情节剧的创作,然而《零用钱》是一个太过片段化的作品,它依赖于各个小情境的灵光乍现,而捏合成一个整体就太欠缺结构性,个别段落的剪辑也是过于散漫了些。

47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本以为是部和melody差不多题材的片子,结果太松散了,虽然偶有几个亮点,但还是没什么触动。这就是电影看得太多数量的通病,已经很难再有一部电影像最初开始看电影的积累阶段那么容易打动你

49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202209资料馆# 特吕弗拍孩子真的太有一套了 ,永远能把孩子们“熊孩子”的一面拍的如此可爱,并且总能让自己想到自己孩童的时刻,永远充满着对孩子的理解~老师跟孩子们说自己童年不幸所以才当老师的那段好感动~

51分钟前
  • EnjoyRachel
  • 力荐

@小西天。1.四百击的结尾是一个安托万的奔跑,零用钱的开头则是一群安托万的奔跑。大人们总说孩子无忧无虑、无法无天。但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的敏感心事和行为准则。特吕弗说这部儿童群像片的主题是“孩子们巨大的抵抗与生存能力”。2.老师的话虽是说教,却很打动我。能向孩子们讲这样一席话,是一种职业理想。3.电影院渴望被吻的绿裙子少女是特吕弗的女儿。

56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20120401 1515 Cultural Centre

59分钟前
  • 公園仔
  • 力荐

没法不想到四百击,时代变了,教育理念进步了,色彩丰富明亮了,语调活泼欢快了,但孤独和沉重依然在学校、影院、街头、法国的中心和特吕弗的心中游走徘徊。散点拍每个孩子都很生动,只可惜收尾说教了一点。|今天戈达尔走了。

1小时前
  • 神仙鱼
  • 推荐

一群孩子以及老师父母的故事,整体还是很轻松的。爬窗摔倒楼下毫发无损的小孩,母亲却被吓晕;被父母仍在家里的女孩拿着大喇叭喊饿,被整栋楼的邻居投喂;酷酷的蓝白色衣服的男孩,住着破旧的木板房,学校体检被医生发现虐待痕迹,母亲和老妇人被抓,男孩进入社会抚养机构;大小男孩泡妹,大男孩电影院拥吻两女孩,小男孩放不开什么也没得到,最后和另一位女孩在同学们的嬉闹中偶得一吻和芳心;喜欢同学母亲的孩子,送玫瑰花被认为他爸送的;绿色哥俩打同学的理发钱主意,亲自帮同学乱剪了头发。今天特吕弗的同路人戈达尔去世。中国电影资料馆,20220913。

1小时前
  • Kevi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