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因为亲情,everyone is all right
今年以女性人物为主导的好电影尤其多,有在家庭关系中挣扎的女性如【母与子】和【兔子洞】,有戏如人生人戏不分的diva如【黑天鹅】和【喝彩】,有坚韧的少女如【冬天的骨头】,也有觉醒的贵妇如【我是爱】,这些丰富多彩的角色为女演员们提供了施展演技的空间,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表演,从演出效果来看大家完成的都很出色。但是目前为止我心里最喜欢的表演是【Kids All Right】里面的贝宁。
或许是因为我太爱【Kids All Right】这部电影,太爱Nic这个角色。
有人评价【Kids All Right】说,如果没有“拉拉家庭”的包装,剧情会平庸很多吧。断背山不是也有这样的评价吗,说如果换成男女就是很普通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得出此结论的人还是太把“同志题材”认真了,绝大多数电影不是都要寻找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吗?如果【国王的演讲】不是关于英伦国王而只是一个口吃的村委书记,如果【社交网络】不是关于Facebook而只是街旁网这种小网站,它们还能这么富有吸引力吗?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从非寻常的角度切入,得到的却是普世的哲理。【Kids All Right】便是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中的痛与欢乐,都是相同的,关于子女的成长,关于父母与儿女的相处,关于marriage和中年危机,犯错与和解。
看【Kids All Right】的时候我一直在联系生活中的故事。很多细节,可能曾经发生在我的家庭里,发生在你的家庭里,发生在身边每个人的家庭里。开头在餐桌上,儿子接了死党打来的电话,Nic马上就反应“Who was that?”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妈也经常有类似的反应,谁打的电话啊?啥事啊?我手机乱放,喜欢调成静音,因为如果我妈听到声响她一定会去看,然后把手机递给我当面问我短信是什么内容,我心里自然没有什么鬼,但就是觉得很不自在。然后Jules说“What do you get from your relationship with Clay? Do you feel like he’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will help you grow?”你觉得你交的这个朋友能帮助你向有益的方向成长吗?至少在我小的时候,我爸妈经常就教育我说不要跟谁谁一起玩。Nic又开始催促女儿为18岁生日写“thank-you notes”(感恩信),Jules打圆场“She got it.. Let it go.”家长双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差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想想看,你的家长有这样过吗?短短一场开头的餐桌戏,又细致又欢乐,我完全看不出同性恋家庭如何与常规家庭有什么不同。搭了摩托,女儿会对Nic吼“I'm an adult now, and you have to respect that, okay?”喝醉了酒,女儿能借机发飙“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I did everything you wanted! I got all A's!.......”里面的女儿就是我,里面的Nic和Jules就是我的双亲,我也经历了18岁的“叛变”,我也度过了大学前在家里的最后一个暑假,我也有家长挎着行李送我上大学。
一年前的时候我还对贝宁完全不了解,我甚至没看过她的一部戏,【Kids All Right】在圣丹斯收获热评我关注的也是摩尔,如果说以前我算半个摩尔粉,那现在我也是半个贝宁粉了。可能还是角色的关系,反复看了几遍【Kids All Right】以后,更加倾向于贝宁一边。摩尔演的没有瑕疵,而且还是柔弱的小女人,家长中“唱红脸”的一方,也难怪那么多人喜欢,但是“管的严”的贝宁却更是我的菜,她有时候甚至可能很严厉刻板,爱挑剔讨人嫌,但就是真实鲜活。而且我发现,贝宁看摩尔的眼神真是充满怜爱和温存,几场在床上的戏,靠在摩尔肩膀上,满是幸福,去购物摸摩尔的头发,天啊,这些可爱的小细节。对比下摩尔就没主动的可以看见的表达过对贝宁的爱意了,汗。
关于奥斯卡拿奖的事情,我当然是希望【Kids All Right】能在奖项上有斩获,希望自己喜爱的东西能通过有影响力的途径得到宣传。这才是我一直支持贝宁的原因。我相信贝宁摩尔这些老演员经历了大半生,各种大世面都见过了,对拿小金人这种事情看得也风轻云淡,我单纯作为粉丝都觉得小金人对她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因为我从来也没做过“怨妇粉”,我欣赏演员在银幕上的魅力。支持【Kids All Right】,奥斯卡的结果我会关注,但不会看重,因为我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影片。
2 ) 孩子们很好,电影很棒,小三很活该
看完想做父亲。一直都很少考虑这个问题,由于自己是gay,所以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自己状态也不是很好,甚至连毕业、工作都还是未知数,实在也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不过这部电影很真实,两个小演员都是大明星了。一个是勇敢者游戏2中的哥哥,一个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爱丽丝,都算是实力派演员。而两个妈妈也是。
这部电影给我很多启示。
1. 一旦开始一个家庭,很多事情都得要放下了。包括自己的很多享乐,我想这其实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成长。做了父亲之后,当有个小家伙天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到处跑的时候,我想其他的都可以不重要了吧。所以虽然有很多事情和麻烦需要面对,大家都义无反顾。呵呵。
2. 有时候感情丰富其实更通情达理。里面同志妈妈对看似铁石心肠的儿子说:“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gay,这样就可以懂得感情了”, 呵呵,真是太搞笑了,但是我同时也发现,感情丰富真的不是一种错误。
3. 破坏别人家庭就是小三。呵呵,所以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去做阿。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如果想要一个家庭,就去自己建。这过程的艰辛和困难,都得自己去承受。
4. 家庭、爱情、亲情,所有这一切都是需要经营的,用心了,结果都会好起来的。说家人不能理解的人,其实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情况,是否给了父母他们想要的。
3 ) 美式家庭伦理道德片
看的过程中想到了许鞍华的《得闲炒饭》,都女导演拍的,也是拉拉组合、中产阶级还有感情纠葛。然而在香港那边,“非蕾丝的调情挑逗”拍得轻飘飘,就像暖场小品,满足了窥视欲和观赏兴致,经不起推敲回味。这么讲并不是说《孩子们都很好》就很深刻,有人就直说了,如果移换掉女同性恋的家庭结合,保留捐精相认、第三者介入等情节,它还是一部传统的道德剧,没有出格之处。正如这些年好莱坞同性恋电影的回潮,前世今生谈完,《孩子们都很好》已经不满足于表现拉拉结合是否受待见、建立家庭的合法性,这些阶段都可以直接跳过。电影开门见山,开谈如何教育好她们的孩子,它的积极意义也在于此。
在一个没有父亲,男性属于天然缺失的家庭中,成长问题无法忽视。这与是否放任自由无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总会生出许多问题困惑。就好比在拉拉家庭中,孩子必然会想到那个不存在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电影的来头。尽管由两个孩子入手,但影片最后说的其实还是家庭问题。孩子们很好,大人们很好,家庭也很好。难怪有人把电影跟《鱿鱼与鲸》、《阳光小美女》等片相提并论,在这些年的好莱坞,中产阶级的审美情趣正是大势所趋。作为美国社会最坚定的一个阶层,中产阶级衣食无忧也不用冒险,他们重点考虑的也都是一些精神道德问题,比如孩子如何更好地成长,如何克服必然到来的情感倦怠。
对广大异性恋者来说,《孩子们都很好》没有忽视他们的关注所在。片中大量提及两性关系和各类字眼,有一板正经的,有幽默打趣的。谈到女性的性心理,说她们是由内而外,观GAY片只是助兴。而在出轨过程中,浴缸一段也是情感转变所在。一个人的兴致起来了,另一个却突然离开。这时候印象不错的第三者乘虚而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血缘上的正统父亲反倒成了人人喊打的第三者,这算是剧本上的一个小亮点,不过影片没有严肃去探讨道德与天性谁更正确,也没有涉及更复杂的两个家庭之争,只用重归于好来说明一家人度过了危机。
《孩子们都很好》还安排了一些有所指代的地方,比如去修理后花园,为一个没有家的人修理打点,明显有问题。再者,女同的结合中,P方依然容易摇摆。另一边,所有人从中吸取了一些教训,电影还是把所有问题责任推给了外因,似乎也太过于想当然了。结尾更是来上一段总结陈词,生活是跑一趟疲惫的马拉松,人总要犯一些错,方能明白什么是珍惜可贵。这句话对正常家庭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对一个同性恋婚姻家庭来说,似乎更加不易,她们也是正常人和正常家庭,这杆道德标尺是放对了地方。
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格局上没大突破,它胜在饶有情趣,演员抓人,切入视角新颖,这大概也是它能入围AFI年度十大的原因。【南方都市报】
写给同性恋婚姻的情书,这部电影拍得不失幽默娱乐,相当可敬。 ——Justin Lowe(《好莱坞报道》)
两位女演员发挥出色,她们处于极度放松和享受乐趣的状态,小情调有滋有味。 ——J. Hoberman(《村声》)
4 ) 奥斯卡拒绝你是奥斯卡的损失╮( ̄▽ ̄")╭
==============这不是纯影评╮( ̄▽ ̄")╭ ================
作为一个摩尔的fans从爆剧照。爆海报。爆预告片。各式首映。等到下载。这么一路熬过来。看完后轻松之余,就是感动。
一脸gay像的儿子。叛逆的女儿怎么看都像有问题的。年满18岁想见见自己的sperm donor~结果自己的一个les妈咪居然跟donor有一腿了。一脸受样夹杂着神经质的Jules~金毛眼镜娘帅气的Nic~
一定要说说影片中最喜欢的片段。一段是Nic在donor家里发现了Jules的头发。les的敏感度立刻发现了Jules sleep with him=口=
另外一段就是Jules反省那段(┳_┳)... 台词也经典的没的说,婚姻就是两人一起爬过一堆堆shit!“Sometimes You hurt the ones that you love the most.and I don't know why~”Jules的真情表白。Nic掩面痛哭也让人动容!!
摩尔演的很一般。这点应该无可争议。身为摩尔粉丝。你就不要再过来掐说什么我觉得摩尔演的很好之类。看了那么多摩尔的片子。这部的确绿叶了贝宁。不得不说也由于剧本关系贝宁戏份更容易出彩。显然奥斯卡也认准了这个。不管是公关问题报双女主有问题策略有误。总之摩尔没能第五次提名。连续两年被奥斯卡拒之门外。于是摩尔也八年没有参加奥斯卡提名晚宴了╮( ̄▽ ̄")╭
相反贝宁阿姨确实出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看完了贝宁的全部片子。你会发现她是那么的美丽。性感。潇洒。帅气。神经质。爱痴笑……承认我中毒鸟。但是客观的说。American Beauty那年以13票微弱差距输给在片子中被fuck.各种惨烈的“男主角”Hilary Swank~(果然奥斯卡是重口味!!!!)更心酸的是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都被American Beauty所收获。不由得为女主的缺失而感到遗憾。然而。05年的being Julia再次上演了Bening VS Swank~反复看了好几次。如果我选择的话。AB那年毫不犹豫颁给Bening.Being Julia那年确实应该给Swank~
但是今年。尼玛坑爹的奥斯卡!!!!个人觉得是贝宁表演的最好的一次。Nic的坚强。强势。脆弱。难过贝宁都拿捏的游刃有余。特别是和摩尔这对straight women!演的les couple居然可以以假乱真。让人完全没有两人在演的感觉。你会由衷的感慨一句---噢!原来她们就是一对!!!
再次鄙视那些根据前哨乱投票的评委。给了个用力过猛花瓶loli~而我们对奥斯卡对女演员的认可程度再一次大跌眼镜。本以为今年的贝宁会等于去年的姐夫。可是奥斯卡还是开了一个玩笑!贝宁差不多陪坐了一个颁奖季!!!!
Life is hard~I love U!
再次希望两位严格筛选接片质量。相信第五次提名就在不远!奥斯卡如果拒绝你们是奥斯卡的损失=口=
5 ) 我们都很好
《孩子们都很好》以大女爱丽丝和儿子雷瑟为切入点,拉开一段奇妙的重拾传统家庭之旅的序幕。两个女人通过保罗的精子生下这对儿女后,一直努力把其抚养成人,放在东方人的世界来看,真让人瞠目结舌。一个失去父爱、父权的家庭,居然能够撑到今天,可以说这个非传统家庭隐藏着巨大的“维稳秘密”。也正因为许多观众产生了好奇,包括可能连导演、编剧也对这样的家庭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把正常的,或者说传统的家庭观拉扯进来,然后让两个情感世界观互相碰撞,擦出火花。影片从捐精人保罗介入这个一直“没有问题”的家庭后,仿佛制造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我认为是保罗把这个家庭本来应该有的隐形的问题化为显性问题而已。这首先是女人的欲望问题。我这里的欲望指的是控制欲和性欲,妮可作为女同性恋者的攻方,她担任的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角色,支撑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支柱,也就是一家之主。通常,传统的完整的家庭中,父亲才能够成为一家之主,父亲理应具有控制欲。丧失控制欲,家庭中心则难以形成,很可能使家庭关系涣散、分裂、瓦解。而妮可代表的是一家之主的符号,她也就具有这样的控制欲,影片多次表现她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控制——人身控制。作为退休的医生,她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这份曾经的职业,使她变得敏感,从而具有比一般家庭更强的控制欲,甚至是支配一切的。她要让孩子承认她的核心地位,她要表现出家庭核心该有的核心力量,所以她必然要事事管制,实质为的是获得心理认同感。这个阴柔气息浓重的家庭,失去父爱是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发展也会被其他人所笑话,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都很好,妮可不允许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入侵她的家庭,妮可的敏感和强势差点毁了整个家。而作为女同性恋者的受方,朱尔斯则是还原为母亲的形象,在家中处于辅助性核心地位,为孩子排忧解难。但她毕竟是一个性识别正常的女人,长期仅从性爱录像寻获少量的性欲快感,很快便露出本性,难以抑制长期积累下来的压抑。所以,当遇到真男人保罗,二人共事之时,也是他们能够借以“父母”的伪身份来获取身体愉悦的时刻。如果孩子们承认这个捐精者保罗是他们的父亲,那么保罗和朱尔斯之间的性关系实在不算什么出格的,但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活在这么一个非传统家庭中,从而被妮可支配着一个早已形成的观念——只有妮可才是他们家庭的一家之主。因此,就如一山不能藏二虎一样的道理,一家不能藏二主。结果,保罗成为被妮可排斥、攻击的对象,是这个家庭的危险人物。而朱尔斯受限于这个家庭无形的规条伦理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只能撇清和保罗的交往。导演和编剧的思路都是清晰的,在分析角色心理的时候,创作者抓住的不是成人观而是孩子观。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名叫“孩子们都很好”,他们通过孩子的心理视角,去审视一个非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探讨他们是否承认这种存活在畸形家庭伦理体系的家庭关系。为了保证已经被“驯化”的孩子的正常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没有因为这次事故而被破坏,这也体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不受理性束缚的开放式家庭观念。《孩子们都很好》被提名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其罕见的对家庭伦理的另类解读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不过再好也只不过是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而已,平民化的叙事和影像并未达到足以影响大部分人观念的高度。况且,影片真的没有一点喜感。
6 ) that's hurt but true
marriage is hard... Just two people slogging through the shit, year after year, getting older, changing. It's a fucking marathon, okay? So, sometimes, you know, you're together for so long, that you just... You stop seeing the other person. You just see weird projections of your own junk. Instead of talking to each other, you go off the rails and act grubby and make stupid choices...
7 ) 《孩子们都很好》:一场好莱坞式的家庭保卫战
Q:片子怎么样?
L:不错,有亮点,属于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不闷,连看两遍没有心理负担。(笑)
Q:亮点是?
L:首先是题材,毕竟现在关于拉拉家庭的电影不多,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新鲜,而且在水准之上,不容易。其次就是安妮特·贝宁的那段特写表演,平心而论,就整体发挥来说,她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换句话说,贝宁得到奥斯卡提名,那我觉得摩尔也应该有这个资格,贝宁占了个便宜,如果让摩尔来演尼克,我相信在那个特写里,摩尔的表现也不会差,但是贝宁拿到了这个人物,所以就是贝宁出彩了。我相信尼克这个角色试戏的话,应该就是演这个段落,它属于这个角色的“头”,头过身子就过。(笑)
Q:那段特写让我看出了希区柯克的感觉。
L:确实如此。那一刻,真挺穿越的,贝宁演出了尼克当时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疑惑、自卑、故作镇定,等等,许多杂糅的情绪都出来了,很像希区柯克电影里的女性角色。
Q:是否达到白兰度在《教父》里看到桑尼的高度?
L:那倒没有(笑),贝宁的表演会让我起立鼓掌,白兰度的那个表情变化,让我根本忘记起立鼓掌。(笑)虽说如此,贝宁在这场戏里的表现,跟弗兰克·兰格拉在《对话尼克松》里、斯特里普在《时尚女魔头》结尾里的那两个特写表演是不相伯仲的,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神光一现。(笑)
Q:亮点的“最后”呢?
L:哦,没有“最后”,就上述两个亮点,首先其次说惯了,对不起!
Q: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是什么意思?
L:首先,意识形态方面中规中矩,虽然是拉拉家庭,可还是家庭,不管这个家庭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尼克和朱丽斯或多或少都觉得组建同性家庭有点儿“懵懵懂懂、浪费青春”的意味,家庭成员多么想离开这个家庭,通过叛逆行为、外遇行为等损害这个家庭,到最后,一定是捍卫家庭完整这个观念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影片结尾,朱丽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表白,取得了家人的谅解,尼克也从朱丽斯的“叛逃”行为里认识到了自己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妻子”的关心不足,卓尼则在真正上学离家之后的“寻找”动作里暴露出潜藏在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雷兹在看到“父母”和好之后,终于露出了笑容。意识形态方面的中规中矩,没有贬义,这就是美国,其实也是普世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商业片,体现这样的价值观很正常,没有任何问题。我觉得,这样的价值观,正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不管是拉拉家庭还是男女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不稳定,谈什么社会稳定。手法上的中规中矩就有些让人遗憾了,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情节的起承转合,人工雕琢色彩太强。为了让上述“最后的胜利”显得弥足珍贵,影片将孩子们的生父保罗几乎设置成了一个完人:他胡子拉碴,整天穿着夹克牛仔,一身臭汗,充满着雄性魅力,虽有拈花惹草的毛病,但在爱上朱丽斯、想要跟她结婚之后,就下了决心开始重新做人,不仅行为检点,而且主动承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对自己家庭失望之极的朱丽斯最终能跟他一刀两断,实非常人所能。对卓尼和雷兹,保罗也是模范父亲,他知道怎样跟青春期的儿女打交道、如何讨得他们的欢心,而且大胆鼓励女儿放手去爱,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可贵的,他还有知人之明,早早就指出雷兹的好友克雷是个烂人。这样的好男人,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他简直就是为了破坏尼克和朱丽斯的家庭而生的!电影人物让观众产生这种感觉,就有些失败了,失去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复杂性。纸板人,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通病,因此我才说这部电影在手法上“中规中矩”。(笑)
Q:其他人物身上有类似的毛病吗?
L:也有,朱丽斯和雷兹身上尤为明显。虽然有来自自己内心和家人方面的压力,朱丽斯最终回归家庭的转化还是有些直接和突兀,缺乏更具层次的自我救赎过程。具体来说,影片强化了家人方面的压力,简化了朱丽斯内心的自责,将朱丽斯和保罗关系的终结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雁过留影,风过留声,保罗这么容易就被抹掉,其实是为最终胜利的酣畅淋漓牺牲掉了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至于雷兹,在影片的中后段,他的戏剧作用——引出保罗、给朱丽斯施压——结束之后,基本就成了一个摆设。(笑)
Q:情节方面的人工雕琢呢?
L:人物不能脱离情节,情节也不能脱离人物,有功能化的人物,就有功能化的情节,除了保罗,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雷兹和雷克闹翻,一个是卓尼鼓起勇气拥吻心上人,这两场戏,完全就是为了终结雷兹的友情和卓尼的爱情这两条剧情副线,并没有直接服务于全片家庭保卫战这个叙事中心,完全可以侧面描写,没必要硬插在主线之中。
Q:解释“中规中矩”也没有“最后”吧?(笑)
L:对,没有。(笑)刚想到的,这片子有两处细节处理的不错,值得一说:一个是保罗的出场,他举着左手扛着一筐菜,之前的镜头,雷兹小时候的照片,雷兹举着左手笑,这个相似动作连戏很不错,两个镜头就点出了保罗是雷兹生父的身份;另一个是朱丽斯和尼克在餐厅吵架,朱丽斯问尼克:“你还爱我吗?”,尼克不答,酒保问她俩还要酒吗,尼克说:“不,结账!”,从后续情节可知,尼克一直都爱着朱丽斯,可这里她无心说出的“不”,让朱丽斯,更让观众心头为之一紧,妙!
刘强爱电影第九十八集之《孩子们都很好》:一场好莱坞式的家庭保卫战
终于有人公开表达我们的观点了!!质疑女同志看钙片的盆友们快来这里寻找答案!!
“我爱你,小鸡。我爱你,小马。”一个奇怪的家庭组合,一段不惑之年的邂逅,一个关于爱与背叛,成长的故事。但如果不是拉拉家庭的这层包装,故事应该会平庸很多,结尾也略显草率不够分量。★★★
看到中间剧情突然狗血起来 但是想想看也合乎情理
“两个人顽强爬过一堆狗屎,年复一年,衰老、改变,就像马拉松…有时候当你们在一起久了,你会看不见另一个人,而是看到自己阴暗的投影,不再跟对方倾吐,而是开始行错路,行为卑鄙、做出错误决定…有时候你最爱的人你伤她最深”片子太淡,老生常谈,摩尔、贝宁你们怎么还没拿奥斯卡影后?★★★☆
就是因为有婚姻 本来挺美好的事都变成不对的了
班宁太帅了
我要杀向米国 那张绿卡 娶个男人!
其实还是家庭与中年危机之类的老话题,只是背景成了拉拉,变得更有趣了。男人以为和摩尔在一起是让她正常,是因为爱,却忘了自己首先是个第三者。
太欢乐了!直男的形象好负面。。
2010年看的。中年危机。摩尔阿姨的雀斑么么。
喜剧,很多台词很机智,看得赏心悦目。剧作上不是没有问题(两个孩子的戏虎头蛇尾),而且有些血统论(如儿子找爹)。卡司超强,贝宁的表演绝对值一个影后啊。朱利安摩尔又一次扮演了一个Female。这个故事在《QAF》里也看到过,同样是P出轨,但是“捐精者”这个设计太绝妙了,恶狠狠地嘲笑了父权结构啊
关于同志电影,20年前开始讨论自我认同,10年前开始讨论如何把握爱情,现在,该是开始讨论如何组建维系家庭养育子女的时候了。这个电影,有些时代意义!
极佳的选角与表演,甚为动人。
直男太悲摧了。。。我很同情他。
如同《朱诺》《阳光小美女》带给我们的惊喜,贴近生活的平实剧本,不会过于戏剧化又遍布幽默笑料,最后观众都笑中带泪满心温暖,太棒了。几个主角的表演都很赞!非常喜欢。
演员没得说,撑起了整部戏。题材很有争议性所以为电影的期待值增添了保障。但就电影本身来讲,还是有些落于俗套。
中产阶级的正确生活
我突然觉得这种家庭很好诶!多和谐!果然比男同和谐的多!又比普通家庭有意思得多,但也并不缺少什么,不错!
影志问:朱丽安·摩尔你怎么还没拿奥斯卡影后? 我表示+1 其实之外 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东西 虽然是个新奇的剧本 还是改不了美式爆米花的本质
非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