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完了《无问西东》,心情便不能平静,回家看看豆瓣的影评,毁誉参半。高的捧上天,奉为神作;低的贬下地,恨不得踩上一万只脚。而我,作为普通毕业生,只想给大家补充一些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一、关于“文科”和“实科”
看到有一篇署名为“口电影”的影评说到片中吴岭澜这个角色太理想主义,不像清华的理工科男生。需要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确实是美方退赔庚子赔款所设。美方以当时之清政府不能很好使用这笔钱为由,要求专款专用,设立留美预备学校,是为清华前身。1911年正式更名清华学堂,所以清华校徽上有1911字样。这里有两个趣事,一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二校门”(各种宣传材料中可见的那个白色欧式门,文革中曾被推到。)为清庭军机大臣那桐题写;二是清华校色为紫色,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红色,美国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崇尚蓝色,红蓝相混,是为紫色。校歌中表述为“中西合冶”。
而清华作为理工科学校,是50年代院系大调整之后的事。早期清华,仿照美国大学设立文科(Arts)和实科(Science),实为文理并重。其时清华国学院空前繁盛有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四大导师”。之所以吴岭澜更想学习实科,是因为故事发生年代,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又经过20世纪10年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很多人都抱有实科才是救国之本的想法,跟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近似。所以清华当时出现吴岭澜这样的文科奇才也并不是什么怪事。
二、关于西南联大的一些小问题
有的影评质疑为何片中教师衣冠楚楚、为何面对飞机轰炸师生还能谈笑风声,从容应对,沈光耀还能从容煮冰糖莲子。我个人觉得此处是电影一大用心之处。
彼时,教授社会地位极高,薪水也不少,又多世家子弟,所以对自身要求也高。另外,虽然战事吃紧,但国民政府对于南撤的教师学生还是多有照顾。(参见岳南《南渡北归》)。因此在战乱中保持衣着齐整,也并不多奇怪。至于“跑警报”事,很多西南联大学生回忆录都有记载,比如从容不迫可见汪曾祺之《跑警报》,校园生活可见鹿桥的《未央歌》。
另外,片中一闪而过的马约翰是清华早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倡导者。至今清华大学运动会仍被称为“马约翰杯”,而王敏佳、陈鹏奔跑过程中一闪而过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为蒋南翔提出,也成为了清华学生热衷体育锻炼的口号,学生戏称清华为“五道口体育学院”。
三、陈鹏与“九所”
清华设有工程物理系和专门的核研院,毕业生去向也多为核工程相关单位。陈鹏是清华老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的缩影。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清华有14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有“两弹元勋”之称的邓稼先。为纪念邓稼先,清华同学自编自导自演话剧《马兰花开》,已进行数轮巡演。邓老也因为过量辐射,罹患癌症而过早去世。
四、张果果是谁?
很多人觉得张果果这个故事与全片不搭,甚至错乱,有人认为张震拿错了剧本。殊不知这个问题有可能是片方最想让大家理解的。因为这个人物最接近现在的清华学生,迷茫、困惑,做着一般的工作,活着一般的人生。没有慷慨赴国难,也没有为国为民、隐姓埋名。
一段时间“清华北大”的学生有一小部分人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简单说来,就是耗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后,将学识能力用于升官发财,使命感不强,责任感不重。而清华培养人才理念是要培养“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希望学生更能担当更多社会责任,片中的张震最终通过救助四胞胎及其家庭一定程度上扣回了主题,但在现实中,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个人的命运就是时代的命运,感谢导演,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样一部精彩的电影。最后说一句,本片唯一可能算作失实的地方,就是强行拉高了清华男同学的颜值,希望女同学不要按图索骥!
引用电影里的话:什么是真实?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就是真实的。我看到听到的电影就是这样
真实的是导演生硬把四条线“顺理成章”的串联在一起。基本就是因前辈的一句话或一行为改变了后面的人。特别当代“奸商”张果果只因一次扫墓,听前辈留一句话死者已矣,生者如斯就莫名其妙的放弃蓄谋已久的商业计划。最后他只甩了一句我们不一样(还好他没唱出来。)。。。真实的看见一位广东富家仁母是如此的开明和伟大。我只认为导演硬拉出一个这样的母亲是为了体现出沈光耀的愤青精神更伟大。我真实的看见这不是战场而是中东里的沙漠,食物贵于石油,用战斗机空投食物。电影里贵在光耀救了一名理工科生,真实的理科生也可以如此浪漫,可以在如此高度机密任务期间请假,回来神奇的直接打算掩埋王敏佳,也不问青红皂白的带走了她。(他那些高分我真不明白是理性考得还是感性考得)。最后吴岭澜一角导演是在叫嚣吗?他是一个理科渣文科优的迷茫青年,脑残的跟风。只因梅老师的朗读泰戈尔一首诗最后就喜欢迷上这首诗。一次看见当时的全国名人都瞻仰诗的作者。从此他就“弃医从文”。我真实的看见导演是在赞美文科思维如此漂移随性,跟着感觉走。
电影最后彩蛋就串了很多中国伟人,表达出来她的情怀。请走开,我要真实有逻辑的东西,不要无问西东的情怀。
我是理工生,也许会有情怀,但我更喜欢真实的。在我们理工科思维里真实也许并不是所见所敢,而是背后的逻辑。我并不喜欢你们所喜欢的电影,也许我只是看到我感受的真实,并没理解到你们的逻辑。
终于有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居然泪奔了好几回。有很多片段,特别被打动,择二三记之,大概这就是文字和人文光芒的力量了。
1. 静坐听雨
老教授在下着暴雨且漏水的茅草屋教室里讲课,雨声如雷,学生完全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老教授尝试了几次大声重复之后效果甚微,索性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
“静坐听雨”
一种暂停键的诗意。
大雨击打在铁皮顶篷的声音,溅在土地水洼的回响,河里捕捞起来在网里蹦跳的鱼,雨中列队奔跑的体育系学生,镜头交错,到处是闪耀着的生命的力量。
回想起在高中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缺的就是这样泰然的老师,因为所有人都在催促着你前进,把你摁进书堆试卷堆,好像一切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这时候我反而喜欢给自己偷偷按个暂停键,晚自习混在大家的朗朗背书声里唱歌,下雨的时候望着窗外发呆写随笔,午休的时候不舍得睡觉看杂书听CD,写笑话集记录老师同学间发生的有趣段子。记得有次上课临时改为自习课,结果一阵困意袭来索性睡了一大觉,下课铃响后,当时的同桌兼当课课代表神色凝重看着我像看一个失足少年:你居然睡了整整一节课!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时看来奢侈的行为,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我却拿来做一些对高考毫无意义的事。但是对我自己而言,那些事情却是调节心态最好的方式,让我享受其中,那些是一段干枯时光里开出的花。最后也证明,这些“浪费”的时间也并非无意义,它让我感知丰沛,没有沦为一个书呆子。
2. 真实
“真实”这个词贯穿影片始终。
梅贻琦校长对当时迷茫的吴岭澜说:人把自己置于忙碌之中,有种麻木的踏实,但缺少了真实。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在青春的迷茫期总会遇到一个问题——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不论是吴岭澜还是沈光耀,抑或你我,在内心的声音和合乎外界眼光下的正确选择之间,我们最终倾向了哪边?是否有“对自己的真实”?人生是条单向道,我们无法掉头重来,但是可以随时调整方向。我们可能无法决定终点和旅途的长度,但是方向盘在自己手里啊。
吴岭澜在文科与实科选择迷茫之际得遇梅贻琦点拨,最终遵从内心。说来汗颜,回想自己高一文理分科之时,文理成绩比较均衡,而兴趣倾向于理科,对物理化学生物的解题如鱼得水乐在其中,而文科之中除了喜欢地理之外尤其讨厌政治和历史;然而当时的班主任和准文科实验班班主任都来游说我选择文科,理由是我的语数外三大主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数学,在文科生中会非常占优势,在高考中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大学。我还试图挣扎,结果班主任也是当时的物理老师又劝我说,别看你现在理科成绩好,到了高三女生就没有优势了,当时听了很是愤愤。
这便是因材施教遵从内心的教育和实用功利主义的教育之间的区别吧。至于最后纠结之余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文科,倒是源于一次父母的吵架,当时深感自己的劝和能力堪忧,心想索性从了文,练下口才也好。你问我有没有后悔过?高三做政治什么鬼的习题痛苦的要命的时候有。后来发现学了文之后口才还是不好的时候有,哈哈。
3. 人性的光芒
电影里空军教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正是这些精神,温暖彼此的善意,对于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气质,可以超越自然困苦,超越硝烟战火,超越邪恶黑暗,获得内心的磊落光明。
也正是这些精神,可以抵御集体疯癫,让文明得以延续,不让大厦崩塌。
面临战乱,偌大的北平容不下一张书桌,迁校云南,几校并立西南联大,在漏雨的校舍,在警报声中,在防空洞里,战乱动荡何其不幸;而集聚了各路大家畅所欲言交谈理想,拥有那么多的学术人生导师又何其有幸。影片结尾彩蛋浮现出的西南联大的时任教授,个个如雷贯耳、熠熠生辉:陈寅恪,钱钟书,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华罗庚……在炮火和动荡中,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光芒万丈,优雅从容。
静水流深。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闪闪发亮的是发自本心的善意,是透彻的精神。有的人可能身无分文但心怀天下精神富足,而有的人可能一夜暴富但汲汲营营精神贫瘠。
影片中最被打动的一段是结尾: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打动我的是这种对自我珍贵的强调。我们常常在彷徨迷乱中怀疑自己,在不被理解中否定自己,却常常忘记了作为最独特个体的珍贵。这部片子给人以勇气,感动和力量。
保持内心的柔软和对生活的热爱,真正的英雄主义也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它。回首向来萧瑟处,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仍会感动,热泪盈眶。
愿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们最终都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愿所有平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都能安然着陆。
题外
这是部礼赞清华百年校庆的电影,也让我想到自己的母校,复旦。
大一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最让我受益也是最享受其中的,那时候刷喜欢的教授的选课、听各种讲座成了最乐此不疲的事情。虽然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却经常跑去听中文系哲学系等人文社科类的课程。
听外文系国宝级的老顽童陆谷孙讲有趣的俚语段子,哲学系如康德般冷峻严谨的张汝伦讲论语,中文系系宝骆玉明讲世说新语,社会学系大胡子曾奕讲西学经典,历史系网红教授钱文忠讲佛教史,哲学系小山羊胡郭晓东讲先秦哲学,等等。个个教授都极具个性又见解独到。
我们的官方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然而流传甚广最喜称道的民间校训则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我们奉为圭皋,这也是为什么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唱着校歌泪流满面:“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然而现在独立思考的代价及阻力有多大,因为人总有一种趋于安乐的本性,包括我自己。比起痛苦地思索显然快乐地过好一天天比较轻松。而前两天刚在秦朔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一段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哲学界有个经典的题目是:你想成为一个痛苦的哲学家,还是一只快乐的猪?有一个哲学家说,他会选择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因为比起猪的混吃等死,哲学家所拥有的深度思考能力,会带来更高级的愉悦。两者之间的幸福等级大相径庭。
随着上海文化地标季风书园最后一家的倒掉,公众的理性、独立、自由该何处安放。这家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的独立书店因为一个戏剧化的理由被迫关停。但看到市民们在书园的告别仪式不禁感动,书店被关掉但是“思想关不掉”,失去的是一个载体,精神在的话总有传承的渠道。如今再看书店创始人之前说过的这段话不禁有些唏嘘:
今天人类终于进入了一个物质主义的消费世界,当所有的神圣事物都不再与我们的世俗生活相关的时候,所有的个人都将成为孤独的失去理想的个人,再无某种终极关怀将他们连接起来,这是自轴心文明以来没有过的,是世界性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时的人类将不再能应对大危机,社会一旦发生崩溃将无法重建。而我们现在正走向这样的时代。我所想的,只是为这个未知的未来世界留存一些思想,尽管很微不足道。 ——季风书园严搏非
季风怎么挡得住呢?待到盛夏时,又会带来湿润的海风。
最后想以《卿云歌》结尾:
卿云烂兮。
乣缦缦兮。
明明天上。
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致敬母校。
愿它能以培育精神为首要,传授技术次之。
愿它能不忘初心,保存净土。
愿光明与我们同在。
阿门。
在电影中,最感人的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清华的一部分,我认为是在沈光耀(王力宏)的剧场中西南联合大学的场景。 简易房外大雨倾盆,屋内漏雨,老师讲题,学生们因为无声太大听不清,老师不断重复学生也很烦躁,这时,老师扭身在黑板写下一列字,屋顶渗漏的雨水落在他肩上湿了一片,他写完字后就端坐在椅子上,黑板上写着:静听雨声。 教室突然安静,沈光耀打开临近的窗户,外头渔翁悠闲地垂钓,有一个老师带领一大帮学生雨中跑操。 这一群老师和学生可以在警报响起时拎着恐龙化石和一笼鸽子逃亡;可以在荒郊野岭的时候,拿起黑板教授泰戈尔诗词,拿起纸笔记录知识和智慧。荒唐之事,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最艰难刻苦的时候,这是一群读书人的优雅和无畏。 如今这盛世,更望君珍切,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早在2012年,电影《无问西东》已经开始了拍摄,并且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了发布会,本片最初就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而拍摄的。而片名《无问西东》,也是取自于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个片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如同电影所拍摄的画面一样,具有年代感与历史质感。
导演李芳芳,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导演系,是著名导演李安的同门师妹,曾执导电影《80’后》,出版散文集《十七岁不哭》,并改编成十集同名电视剧。
幕后制作班底,影片摄影指导是凭《南京!南京!》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的摄影师曹郁;美术指导是《色,戒》的艺术指导香港美术大师朴若木,以及张艺谋御用美术设计曹久平;声音指导则是《一代宗师》的声音指导陈光。这样的制作团队,在我们观影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画面的质感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色彩饱满,也运用了很多远景来渲染这种文人风骨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演员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和陈楚生,不用再多赘述,也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这些庞大的阵容,似乎给了我们更大的期待,也因此,在影片上映以来,电影的评论褒贬不一,两极评论明显,要么非常喜欢,要么觉得非常可惜。下面,我将简单描述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其中给我留下深刻映像的画面,以及对于出现两极评论的现象提出一点小小的见解。
一、
这部片子讲述了四个时代当中,在清华大学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人生重要节点之中的两难抉择。四个时代背景取自北洋军阀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文革时期和现代时期,每个人所处的历史境地迥异,故事的编排把人物置于艰苦的历史环境当中,而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选择了同样的道路:遵循本心,由此传达出本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和精神:不忘初心。
本片以现代时期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张果果(张震)作为叙事主线。
第一个故事中的张果果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要不要把将他作为牺牲品、而且假仁假义的上司的违规材料交给上司的对手?一个是要不要继续资助之前一直在资助的四胞胎家庭?因为不知道四胞胎家庭会不会一直让他养到老并且死缠烂打。
在尔虞我诈的商业斗争当中、在人心不被信任的社会里,到底是要选择商业市场上已经习以为常的不择手段还是相信和履行“人性本善”的信条?这个疑问的选择,引出了其它三个时期的故事——同样作为清华学子的前辈是如何选择的。
这些清华学子前辈的选择,包括了吴岭澜(陈楚生)对文科和实科的抉择;沈光耀(王力宏)是否要违背家训参加空军的抉择;陈鹏(黄晓明)是否要为了爱情而放弃核研究的抉择;王敏佳(章子怡)是否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虚荣的抉择;李想(铁政)是否要为了自己支边的所谓理想而让王敏佳一个人承受众人的批判的选择。在他们当中,有选择自己本心的,最终走向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自信而笃定;有违背自己本心的,在当时动乱的时代得到了一个惨烈的下场,以及用一辈子来赎罪的痛苦。
通过所有这些年代的人物选择,镜头回到了张果果身上,他同样选择了与前人一样的道路,不交出前上司的违规资料,继续资助四胞胎家庭。这是他内心能够感觉到安心、快乐的决定。印证了本片要传达的风骨和时代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
讲述完剧情,先不急着定论这部片子的好与不好,先来看一下一些值得欣赏的地方。整部影片跳跃切换非常大,但有些细节处理还是能够触动人心的。
第一个场景:静坐听雨。
这一部分用了近景和中景拍摄,带给我的是文人从容而笃定的心境。瓢泼的大雨打落在西南联大课室的铁皮屋顶上,嘀嘀嗒嗒地像冰块砸到铁皮的声音,急速而吵杂,以致于课室里已经听不清老师的声音了。老师走回讲台,用粉笔慢慢地写下“静坐听雨”四字,雨水从屋顶的铁皮衔接的缝隙中流了下来,滴落在老师的肩膀上,湿了一大片,老师却像没事一样,回头坐在了一边,和学生共同听雨。此时,“咿呀”一声,沈光耀打开了课室的窗户,一瞬间,马约翰带领学生跑步的喊叫声、渔民捕获鲜鱼的跳跃声、雨水倾斜在草地和池塘的滴嗒声涌入耳窝。镜头紧接着切换,一下所有的场景映入眼帘。教室里安静了,安静得只能倾听这教室以外的声响。
这一部分的环境拍摄,有声,是为了营造无声,动,是为了体现静。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嘈杂之音,我们何曾如老师一般地安定,停下手中奋疾的笔头,停下追赶,充分地去聆听这个世界,它教化我的、期待我的的声音,也多久没有去倾听这世界里面的自己,我们嘴上不说话,我们的心里在说话,我们有听得见吗?
第二个场景:炮火之中的泰戈尔诗集
由于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常会拉响警报,老师和学生们经常要躲在一些土坡、山丘底下上课。这一次,警报拉响后,老师们依旧和学生来到了土坡底下。头顶上的飞机一架接一架地轰轰而过,而这群老师依旧面不改色地进行授课,镜头切换着不同老师的场景,同样都带有小黑板,也有带着化石讲课的,一个一个面无惧色的教师,似乎忘了飞机炮弹的存在,忘了这个炮火纷飞的时代。吴岭澜在这里念起了泰戈尔的《爱者之贻》:“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沈光耀听得入神,如同当年吴岭澜站在图书馆聆听泰戈尔的演讲一样,站在他身旁那一帮卓越的人群,他们的自信和从容,源自于对自己的真实,对生命的思索,而这样的思索,这些卓越的人群是认为有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成就,向来在艰难困苦之后得来,才显得愈加弥足珍贵。在这个镜头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轰炸机底下求学是艰苦的,选择不平安而参军也是艰难的,而当我们看到沈光耀最后开着轰炸机沉向敌军的船舰,说出一句“回家”时,我们会明白,为何感觉如此轰烈。因为不得已。如果没有时代所迫,沈光耀的理想会不会不一样?那样他遵循自己的本心时,也不至于会丧失性命。
当我看到一个母亲对着一个孩子的尸体哭着喊着的时候,那一幕的镜头,我想,战争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勿忘国耻,它最想让我们记住的是爱与和平。
第三个场景:飞机投下的希望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老师在谈论到沈光耀开着空军的飞机给饥民投下食物的场景时指出,沈光耀投下的不仅是食物,而是那群饥饿的孩子对未来仅存的希望。尹鸿老师也是这部电影的策划,而这个镜头也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他提到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书里写到,“中国军队给老百姓带来的唯一的希望就是空军。”“在绝望当中,只有天上飞过一架中国的飞机,这个时候,你才觉得中国还有希望。”在此贴个视频,里面有稍微详细的讲述。[1]
第四个场景:迫害者成为受害者,加害者成为凶手
最残忍的镜头,莫过于在批判会上,刘淑芬不经意间说的一句气话:“打她!”,竟然围观者对王敏佳群起而攻之。刘淑芬想要走到人群中参与一把,作为事件的主要人物,想要亲手打到王敏佳的一个妇人,不料却被挤出了人群,慢慢地后退。刘淑芬眼神呆滞,似乎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等到人群发现王敏佳已经没了呼吸,浑身是血,人群散去,刘淑芬才能够往近里看一眼,没想王敏佳却因此而断了呼吸。刘淑芬被吓得跑回家中,精神恍惚,跳井自杀了。
在围观的人群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为此事付出任何代价,人死了就死了。最初只想要发泄气愤的刘淑芬,从迫害者却最终也成为了像王敏佳一样的受害者。人群无由来的狂欢让人感觉震惊和心寒,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是非不分的年代?
三、
可以说,上面的镜头是最触动我的4个镜头了。影片的视觉享受很好,单单只截取某些镜头来看会感到非常不错的。但是这种断裂式的电影结构,时代之间的不断切换,四个故事之间的衔接,未免让人觉得庞杂而多余。在我看来,也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首先要表达的一个是不忘初心的主旨,另外一个是要契合清华百年校庆的议题,所以要选择四个时代来体现清华的百年传承,最后一个还要表现出清华人的家国情怀。这三点要糅杂在一个电影当中,可以说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完美的结果。而正因如此,导致了它有些表达显得多余、臃肿,有些表达却不够深刻,我将从以下三点来对它的美中不足进行分析。
第一个,故事结构多余。四个故事之间除了时间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进行连接之外,没有必要的逻辑关系,同样是为了表达不忘初心的主旨,那么只取一个故事详细讲就好了,四个故事在这个主旨上纯粹属于并列关系,所以让人感觉删掉也无所谓。但如果是硬要体现清华的百年传承,那么也许导演只想到了这么一个时代场景不断切换的办法。但在这个时代的推进也演变当中,也许我更想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不同情境下的人物追求本心选择的细节刻画,不同时代之间有何异同?时代环境对人是否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做出了同样追寻本心的选择?为什么现代这么多人都无法追寻本心了?这些问题也许是比看这并列的四个故事更加能够吸引我的。
第二个,用名句堆砌影片,缺乏深入的解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这些年也是挺火的,影片拿这个来当主旨,也意在驱散当代青年人的迷惘,即便外界有那么多期待你去所谓正确的事情的声音,你也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我们都知道要做自己,影片只不过给了观众共鸣,给了当下我们所知道、所认同的一个答案。有多少人因为听了一句话就能够做出决定的?就能够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做的?现实当中应该很少吧。所以即便影片当中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吴岭澜有点突兀但又带有风骨的对白,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已知的道理,仅此而已。
我想起过去读书的时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作一个这么长的故事呢?把道理直接讲给大家听不就好了吗?老师笑了笑,并没有回答我。就算过了好几年,我依然不知道答案。但当我在某个瞬间突然醒悟时,我才发现,有些道理,不管听了多少遍,有些人依然会无法体会,无法明白,因为缺少经历。而当某些道理我们无法那么快能够经验到时,小说的主人公便代替了我们去经验。所以,用名句来堆砌电影可以,但对于主人公选择人生道路的心路历程如此之快地交代,略过,就显得不接地气了,因此会给人一种仅靠情怀来支撑剧情的漂浮的感觉,比如吴岭澜从实科转向文科的选择,内心的挣扎应该是有很丰富的心理,但是拿来叙述的镜头却太少了。
第三个,情怀太过,缺乏对当今青年追逐名利的思考。如果本片仅仅是为了对百年清华的赞颂与怀念,那么缺乏引人思考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部片子的受众就只好是清华的校友或是仰慕清华的人。但如果这是给青年人以思考和指导的片子,那么这一点是需要具备的,毕竟它的受众是每一个普通的青年人。
如果说,不忘初心是恒久以来的一个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更多听到的却是带有批判意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像影片当中有那么多担当家国责任的遵循本心者?影片没有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依然更多地只有哀叹此时不同彼时,哀叹这个世代再无大师出现,而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错吗?是。这是时代的错吗?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谱写着时代,我们被环境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环境。如果我们只有哀叹,便无法改变现状。
我们可以渲染情怀,包括家国情怀、个人对本心追寻的情怀,但如果只空有一腔情怀,又能够做什么呢?影片末尾的知识分子的群像,无一不是把情怀落到实处者,有编写教材育人的、有推动科研发展的,他们都是推动我们社会与时代进步的人群,造就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环境。可以感受到,影片烘托了很浓厚的情怀,在这个时代,煽情很容易,激起人的情绪也很容易,但是推动人实干的,却很难。要知道,情怀是能够涨票房的,而思考是痛苦的,电影作为现代人的娱乐,娱乐是要避免痛苦,这显得很讽刺。除非有一天,电影它不是作为娱乐产品出现,而是作为艺术品出现,那么在拍摄电影的层面上,把情怀落地就是可能的。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顾此失彼吧,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确实不容易。影片的确能够传达出不忘初心的本意,但对知识分子对于人生的疑问还是缺乏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顾、怀念,也缺少了描绘当代环境下青年人同样对人生疑问的挣扎和两难,无法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点到为止。
注:
[1]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电影点评:
http://www.1905.com/video/play/1249587.shtml?fr=mdbypsy_zyyp
每当遇到好电影 我就会庆幸 这个世界有人有能力把美好的东西传播 真好
章子怡那一段见人性。但打动我的是王力宏那一段。世间父母大多像米雪演的妇人一样,并不奢望儿女有丰功伟绩耀目成就,只希望儿女能嫁娶生子世俗过完一生。这也是大多数同龄人最终所走的路。但人生的活法,从来都不该只有一种。他违叛了母愿。可至少,他活在自己的岁月里。他没有辜负他所存活过的时代。
这样说吧,这部电影就像你收到一张纸条,上面书写了康德,字写得颇为难看,但在一个三观发育不太健康的时代,为了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或者内心仍然追求的某种崇高的道德法则。你还是愿意把这张纸条传递给另一个人,这就是我看《无问西东》的感受
彩蛋比正片还吸引人。晓明哥演得也很好啊,章子怡毁容后晓明哥拥抱她,她略带抗拒,此时晓明哥拖住章的手借势让她抱紧他自己,细节好评。王力宏死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吸鼻子了。
当黄晓明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我大概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矫情,有点过度抒情。然而,抒情的方式却又只有不停的用音乐煽。所谓的四个时空线索,也并没有真正有效的交叉起来,还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最终,也仅是个喊口号的宣传片。
此生此世,向心向善。命运何惧,真心以待。
1.黄晓明真是人生赢家,在《中国合伙人》考上燕京大学,在《无问西东》考上清华大学,下次是上哈佛还是剑桥?2.张震可能是在理发店工作,毕竟同事全是英文名。
补看。历时五年后才公映,不知经历了什么?演员都很年轻,颜值高,观众高兴。命题作文,意念过强、过多,结果却并不理想。
我很喜欢。大胆,年轻,蓬勃朝气,过程中叹息几声,看哭一次。叙事上有缺点,但每个单元都很动人。年轻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容易的,但年轻人从来不会认输。
做为命题作文,在当下的电影语境,能拍到这个“深度”(尤其是62年戏份),真心佩服导演。
这才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学生的勇毅被乱世葬送,而泰戈尔的诗流传至今。追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活,并为意义而死,爱与欲都像钻石般纯粹,文人书生电影。张震可以说是人间瑰宝了,章子怡蒙面后进入神演技时刻,黄晓明完全控油,裸体极性感。p.s.永远分不清王力宏和李治廷。
“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哈哈哈,过去的人也不会这么说话吧?清华献礼版《芳华》。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你会一点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我懂一些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整体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四个时代背景,把一堆小故事连在一起,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问题是这些繁多的故事泥沙俱下,好的地方要拍手称绝,比如战争中的诗意,静坐听雨;差的地方简直要呵呵脸,比如张震都救不了的现代戏,尴尬到死。
有些东西进到心里,就是一辈子,虽然浑然不觉,但早已深入骨髓。四个时代,都有其幸与不幸,即便是当下这个平安祥和的时代,有时感觉自己身上也会有看不见的弹痕,风骨、胸襟、情怀这些词或许已经模糊,或许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活法,惟愿“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的是一点也不快乐的张果果(可很多人既没他的颜值也没他的才华),我们已然没有了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为代表的年轻人那种真诚、正义、勇气、信仰、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是我们堕落了还是被阉割了?真羡慕他们的“芳华”,我们没有过,有的只是犬儒、自私、冷漠以及廉价的激愤…
好看的,很浪漫的一部电影。泰戈尔是浪漫的,西南联大是浪漫的,雨中静坐听雨是浪漫的,晃晃叔叔是浪漫的,陈鹏的妥帖是浪漫的,被银杏叶包裹的雪花膏是浪漫的。
观影体验特别复杂,一方面导演的情怀野心,时代的反思以及某些闪光的细节都能体会到,一方面又被各种尴尬的剧情、无处不在的配乐,支离破碎的情节,一一击破。这种多线叙事其实特别考验导演的功力,弄不好就成这个样子,特别跳跃,情绪不连贯。两个亮点,米雪饰演母亲那段教子告白,片尾的清华人物致敬
谢谢你,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米雪好棒。而导演大概拍出了非常好的黄晓明和最好的王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