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风月场上,最稀薄的是爱情
《风月》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有些神经错乱的诗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好像很有道理,让你回味无穷,但你却无法对他这个人本身有个正常客观的评价。在这部电影中,你可能对背景中时隐时现的蝉声蛙声印象深刻,可能对打在人物脸上的一束灯光印象深刻,可能对张国荣的某个眼神印象深刻,可能对任何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配角的出场印象深刻,甚至可能对充当道具的一束玫瑰花、一杆烟枪印象深刻——这部影片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因为它聚集了一个华丽到奢侈的制作阵容。但是,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无法对电影的整体形成一个最起码的认同和评价。用某个影评人评论陈凯歌的话说:“他只确定要做大,要做强,要做美,要做复杂。但是,要做什么?”这并不表示这部电影是没有内容的,相反,它所要表现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并且很有深度的,只是不够清晰罢了。
着眼到人物塑造上,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立体的和有深意的,但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却显得淡薄和松散,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并不够深。用以表现影片内容的并不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而是每一个人物的生存背景和成长历程以及演员对角色心理的把握和再现。
首先是如意。如意是庞府大宅中的大小姐,从小闻烟长大。在这个趋向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由于时代的混乱,家道的没落,父亲和哥哥的荒淫无度,她没有接受过多封建礼法的教育,从小就是个被纵容的叛逆者,她厌恶和背叛了由姨娘们构成的,充斥着麻将声和嗔笑声的庸俗的女人的世界,却也无法走入以祠堂为象征的男人的世界,这使得她从小就对男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以及以对七公公的无理和对端午的耍弄为表象的对男人的世界的叛逆。如意从小就被寄托了未来掌管这个大家庭的秘密职责(可以从影片中一个很短暂的镜头:某个长辈把一串钥匙和一个铃铛挂在了小如意的后背),这使得她好像天然就有这份傲气,在父亲死后很自然地走上了庞家的当家女主人的位置。身着一身白衣的如意从一群面无表情的黑衣男性族人面前走过,这矛盾鲜明的镜头很明显的表现出导演的价值取向,同时暗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伦理制度的崩塌。这样一个奇女子旺盛的生命力足以把庞家大宅闹得天翻地覆。但是当一个对她来说来自外面世界的陌生的男人——郁忠良出现之后,当郁忠良信誓旦旦地向她描述了红墙绿瓦的北京城之后,当终于有个男人可以用不屑(虽然是伪装的)的眼光看她之后,她的生命热情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延展成为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使她进一步成长的动力。这个女性形象,并不只是一个异类,还寄予了导演对于女性本身的探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共有的坚定、固执和探索的勇气。在去到上海之后,面对着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城市,这个女人没有产生丝毫的动摇和困惑,因为她清楚这并不是她所向往的红墙绿瓦。这使得她可以不受干扰地,很明白地看清自己的位置,看清郁忠良的本质,坚定执着地问出:“你爱她吗?”,“你爱我吗?”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对爱情的渴望即是对更大的世界的渴望。在少年时遭遇退婚而感到了巨大缺憾的如意终于又产生了对更大世界的渴望。在面对郁忠良的软弱和游移时,如意更显现出了巨大的生命能量,终于主动放弃这段无果而终的感情,为自己挑选了更合适的新郎。电影公映后,观众纷纷指责片中如意的扮演者巩俐并不适合这个角色,认为她年龄偏大,而且演不出江南女子特有的韵味(巩俐是山东人)。我认为,如意那种不晓人世的单纯眼神、这种单纯中自然透漏出来的固执和狠劲儿(最明显的是在端午向景云揭穿如意与他及忠良的关系时如意毫不犹豫给他的那巴掌)、明显流露出的欲望,以及独立掌握一切的自负,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只有巩俐演得出来。倒是江南女子中会不会真正产生如意这种性格,我表示怀疑。个人认为,巩俐习惯性的双唇微张,双眼睁大却迷离的表情真的是绝了。后来的章子怡跟她相比,固执和狠劲儿有余,单纯和诱惑不足。
再来看郁忠良。这是一个比如意更加概念化的人物,我觉得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逃脱的命运。他的命运是在那个他乘着小船从一片满是躁动蝉声的荷塘中靠近庞府的夜晚开始的,那个夜晚,姐姐对她说:“书带了吗?你姐夫说,不读书的时候,学着给他烧烟吧。”从此,他离“读书”的生活越来越远,却被鸦片的毒气笼罩了一生,被爱与不爱的难题困惑至死。忠良小的时候大概是一个单纯的少年,喜欢读书,对姐姐有着美好的感情,这些留在了他童年记忆的深处,是无法泯灭的。但自从来到了庞府,开始了给姐夫烧烟的生活,在变态的姐夫和神经质的姐姐,还有整个庞府淫靡潮湿的气氛下度过了青少年,这个单纯的孩子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爱”这个字眼在他心里已经变得肮脏浑浊。他毒了姐夫,想要逃走,逃到他梦想中红墙绿瓦的北京,但没想却逃到了一个更大的风月场——上海。他成为白拆党人,以欺骗女人为手段干着不为人知的勾当。我们可以从张国荣入木三分的表演中看出这时郁忠良的情感变化。在干着勾当时,忠良是不情愿的,因为这勾当总让他回想起不愉快的童年,而且他从心底讨厌和鄙视这些贵妇人;但又透着痛快淋漓的报复的快感,因为此刻他掌握着主动权,并且可以冷眼旁观地看着女人们一个个愚蠢地深陷;在成功得手后,他仿佛能够暂时忘却不快的经历,风风火火志得意满显得十分潇洒。但这些风光和潇洒只是一层一撕就破的纸。他的心中始终还是那个自卑的,犹豫的少年忠良。一旦他动了凡心,露出了真心,就会显得十分的痛苦和不自信。个人认为,整部电影中张国容表演的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这些不经意间露出的痛苦和不自信的表情,其中最明显的是周迅的两次出场。周迅扮演的这个白纸一张似的跑龙套的人物的作用大概就是要让忠良在这个真假莫辨的大上海风月场上赤裸裸地两次暴露出真实的感情。有了对他的感情的基本的认识,就很好理解他对待天香里女人以及如意的矛盾的犹疑不定的态度。虽然我仍然无法确定忠良是不是真正的对如意和天香里女人产生了爱情,但毫无疑问,天香里女人让忠良动了真心,如意则用自己强烈和毫不掩饰的爱情彻底撕破了忠良那个志得意满的假面目,这些情感变化,大大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才会痛心地宣布:“忠良废了!”的确,撕去了那层假面目的忠良只不过是一个自卑懦弱的没有能力骗钱也没有能力爱的人而已。他是用戴了面具的自己吸引到了天香里女人和如意,但要用面具后面那个孱弱卑微的心去爱这两个女人却是他做不到的。即使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毒了如意,他也还是不得不逃走了又回来,无法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可以说,庞庄的一切是忠良想要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就好像即使他厌恶和鄙视庞庄,却还是注定要爱上一个庞庄的女人;就好像虽然对庞小姐的衣服和书籍大加嘲笑但却打从心里十分喜欢,爱惜地抚摸着庞小姐订做的布料。在看似高傲地,严厉地面对如意的背后,藏着深深的自卑。他在对姐姐的话中明确地说出:“一个庞府的小仆人,敢去爱一位大小姐么?…一个整天伺候大少爷大少奶奶的小仆人,谁会跟他好呢?”。张国荣在电影拍摄完毕接受采访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向记者表示郁忠良这个角色是他接触过的最有难度的角色,他演得很辛苦。的确,这部电影对演员的演技的考验是在是有些过分的高,很难想象除张国荣外的任何一个演员接拍这部电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谈到《风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的时候,导演陈凯歌是这样回答的:“《风月》是一部温和的女权主义电影。”同时,《风月》又是一部表现“想逃避却又无法逃避的电影。” 我想,这大概就是对如意和忠良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意图的精辟的概括吧。
另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端午。这是一个像是背景般存在的人物。管家庞安的那句“咱们庞家没男人了!”就是对端午说的,那个时侯的端午还不是个男人,只是个跟在大小姐身后的惟命是从的小仆人。但男人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只要有充分的养料。这些养料是:大小姐的无视所带来的对自尊心的伤害,上海的荒淫生活对视觉的冲击,族长们凶残的打骂和鲜血。一个男人最有可能在占有女人并受挫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因为对异性的占有自远古以来就是用以彰显男性本质生命力的最有力量的表现。端午就是在对大小姐的追逐的过程中成长成为一个组长们眼中真正的“男人”,即从一个顺从的人变为一个畸形的,充满仇恨的施暴的人,而这正是一个封建大家庭所需要的领袖必备的特质。
除了这些主要角色外,影片中还有很多角色都是很出彩的,这主要依赖于众多“老戏骨”的倾力出演。比如说何赛飞扮演的忠良的姐姐秀仪,婷婷的江南腔,神经质的表演,袅娜的走路的步子,在对一个江南女子的表现上,何赛飞无疑超过了巩俐。还有谢添扮演的大大,让人看了不寒而栗…众多戏痴聚在一起的表演难免会让人感到做作,矫情。然而这却是这部影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所必需要的元素,是为了营造与观众有着距离感的气氛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为我们构造了一幅很难能够再现的图景。
影片对环境的塑造是让人十分叫绝的。蝉声,蛙声,鸟叫声,端着的烟壶由于紧张而发出的磕磕碰碰的声音,小如意奔跑躲藏时身上挂着的铃铛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响声,阴暗潮湿的房屋,昏暗诡异的灯光,凌乱散落的白纸灯笼,散落着麻将的破圆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将要颓败的大家庭最后的声嘶力竭的喘息。还有鱼龙混杂的大上海,大家光明正大地干着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男男女女相拥舞蹈纵情狂欢,整个中国仿佛被鸦片的毒气笼罩,迷失,癫狂,却又孕育着新的生机。每个人都仿佛神经质般地紧紧抓着身边的人,为生活,为欲望,却惟独不是为了爱情。
导演在两小时的影片中向我们传达了这么多东西,连他自己都无法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我被影片营造出的氛围感染,钦佩演员高超的演技,对一个个小细节心有领会,但总觉得好像缺少一个突出的点,让我多年之后还能回想起这部电影,记得它曾经带给我什么东西。这部电影也许是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也许是关于成长的,也学是关于报复的,也许是关于变态心理的,似乎连导演都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也许这正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但我却觉得,花了这么大心血拍出来的片子,却没有办法把其中一个问题阐释地比较透彻和独到,着实有点可惜。
(09年6月上大学时候的一篇习作,贴到豆瓣上留作纪念吧。)
2 ) 糜烂的小资情调
江南的深宅大院,硕大的油纸灯笼,满满荷塘的莲花在夏风里摇曳,荷花深处,划来一小船,那一身月白的长衫,转过身来,脸庞瘦削清俊,如此的少年,红灯笼、漆门、烛光、一群女人的绫罗绸缎,一杆烟枪,红唇吐出那股烟雾,女人眼里迷离纵情。
我以为遁入了另一部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不过我错了,这不是张艺谋的风格,而是从《霸王别姬》延续下来的陈凯歌。关于这两位对于红、黄二色钟情的导演,常常被相提并论,评头品足。如果没有《无极》这个妖精的存在,我会更喜欢文人气质浓郁的陈凯歌。张艺谋是典型的陕北腰鼓风格,火辣辣的,烈,豪,是狂飙突进的激情,是侠客,是行走江湖的,在他身上看到很浓重的行走,在旅途的痕迹,他在不断去尝试他没有过的题材,如同他在和不同的高手过招。而陈凯歌不是的,至少我安静地品完《风月》之后,从他的《霸王别姬》和《风月》里,我看到的陈凯歌,他是文人,是对过去有种痴迷的把玩,在糜烂的时光里品出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国式的小资情调,他是善于用影像去夸张如张爱玲、叶兆言、苏童这类作家笔下的旧上海、旧宅子、旧弄堂,把一朵花的凋谢拍成一段感情凋零的惆怅,把一鱼缸拍成无聊时光最空洞的慰藉,他能在沉溺在影像的夸张、铺成里,拎起他那根对过往时光喟叹的细绳,哪怕串起的珠子发着铜绿的光、乌黑的光、青灰的冷,它都是璀璨夺目的影像世界。
《风月》暧昧的词,在巩俐扮演的如意与张国荣扮演的忠良那场缠绵悱恻的戏里,赤裸的身体,橘黄的画面,黑发飘荡,肢体旋转摇晃,丝质床单如一池春水吹皱,碧波荡漾的意蕴含蓄热烈,暧昧唯美,金黄的色彩铺陈有油画的质感,在陶醉中有种神圣的美丽,这是整个电影里,一群萎靡、堕落、病态、扭曲的人里,一段灰冷、清幽的江南夜色里,最温暖的美感。
这部电影里最失败的和最成功的角色扮演就是这一对苦恋的恋人。当初我不知道陈凯歌为何要选择巩俐要扮演如意,如意是江南庞家的长房大小姐,她性格叛逆、任性。从小就生活在鸦片的世界里,片头那画屏下站着的小女孩,烟雾迷蒙,一种声音:“乖女儿,知道鸦片是什么吗?是人间的钟灵毓秀啊”,那女孩儿听后咧嘴一笑,露出白白的牙齿,这就是如意的父亲对她的教育。在我感觉里,江南女子多婉约,多娇小,骨骼小小的,眼睛大大的,瘦弱中有些病怏怏的,虽然叶兆言在原作中描写的这位小姐在父亲死后,在孝衣下穿着鲜红衣服,穿着一双大红的鞋如一阵风冲进了祠堂,但在电影里巩俐是穿着一身白衣,一根长辫,袅袅婷婷地缓步走进祠堂。无论如何都不是巩俐能演绎出的风韵来,巩俐和张艺谋的合作多,因为他们的风格都足够的陕北,足够的野性十足。陈凯歌看重了她身上的反叛精神,却忽略了巩俐和这个角色形神都不搭。而且当巩俐很大块地穿着洋装去爱都找忠良,她和张国荣共舞那段,简直就可以看成张国荣被她强暴似的逼问,画面失去了那深深惆怅、失落、哀怨的成分。巩俐的眼睛里就没有过哀怨过,她是一个相当强势的女人。
陈凯歌和张国荣的合作,只能说是优秀的导演遇到了极优秀的演员,光芒四射。他扮演的忠良是一个非常不讨好的角色。从小就目睹姐姐和姐夫抽鸦片,姐夫变态的凌辱,姐姐爱欲的纠缠,让他心灵备受折磨,他是一个心里扭曲的人,他毒了姐夫,去了上海,过上了花花公子加敲诈女人的日子。张国荣把外表风流倜傥、俊美潇洒,内心却极度阴郁孤傲、自卑自怜、恐惧爱的忠良形象扮演得出神入化。特别是几次脸部特写的对话,张国荣靠脸部表情,把忠良对于为自己殉情的“天香里的女人”,歉疚、恐惧、后悔、苍白、矛盾,最后一转脸又是强装的骄傲:“上海是男人的天下”,在忠良心里,看着那些女人为自己而疯而狂,他为自己的魅力而满足,他不相信有真爱,不相信他会动心,他会爱。可当他遇到了如意之后,原来是要复仇的他,被这个锁在深闺,春心荡漾的大小姐,弄得也魂不守舍了。在我看来,他是被迫爱上如意的,是因为如意爱他,他才会注意这个女人。而对于如意而言,忠良这个男人的价值是他不同于她的世界,这个男人能带她离开,实现她的理想。在这部电影里,在如意的台词里有王安忆的影子。如意的爱,如《荒山之恋》的:“女人爱男人,并不是为了那男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她们奋不顾身,不惜牺牲。”如意最后讲述她从小就盼当新娘如《小新娘》里那个极其盼着出嫁的女孩。忠良,这个人物生命的空虚腐朽,而当有爱的感觉后,他是如此的无法接受,他对于这个来自庞府的大小姐,是否也和她哥哥们一样,糜烂变态。当如意逼问他是否爱她时,他嘴唇抽动,浑身发抖,和他儿时被叫去给大少爷烧烟时,额头会冒出密密的汗珠一样,他最后也无法说出他爱或是不爱,因为他不知什么是爱。可悲到做人成了行尸走肉。而当他赶回来,如意失望了期待嫁给景家少爷时,那场在堆满油纸灯笼的库房里,张国荣和巩俐飚戏,再次证明了巩俐的失败,张国荣的演技不是仅仅赞可以说的,完全可以感觉他的歇斯底里地渴望抓住不能再错过的爱了,天香里的女人为他殉情,他已经失去过一次了,那次他也没有说出他爱她,可他把她的照片放在行李里,一起从上海到苏州。这次他大声里说出了我爱你,渴望这句话能成为他的救命符,能获得他的女皇的庇护。可他又一次被遗弃了。如意心死了,或者如意在他那里没有实现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去驾驭一个男人的理想,她就走了,她也无所谓爱,只是一场战争输了,她就走了而已。而对景少爷,这个男的听端午说如意和他还有忠良都睡过,依然愿意娶她。我想这也不是爱,至少在如意有庞家如此大家产的时候,而最后如意被忠良下毒变得痴傻时,没有见到景少爷的影子,证明这是一个彻彻底底无爱的冰冷深宅。
忠良在给如意下毒后,急冲冲走出大院,却在江南水乡的小桥和街道上迷失方向的奔跑,月光的凄冷加之水面迷蒙的青灰色的色调,是如此的寒意袭来。忠良从复仇到爱到仇恨,一个轮回,抽空了他本就干瘪的灵魂,他彻底地完了。
女性角色里何赛飞的出演很出彩,姨太太的闺怨,压抑的情欲在那一张烈焰般的红唇上流淌,有些凹陷的脸颊映出的暗光,这个女人就是张爱玲笔下的七巧,苍白的脸,狰狞的目光,可怜的心。
1996年的电影,就如此精致,真的很难得,可这部电影一直都没有在院线上映,并且作为编剧徐枫也评价这部电影人物个个的不讨好,甚至都让人厌恶,是重要原因。可陈凯歌还是固执地拍出来了,杜可风的摄影,赵季平的音乐,班底豪华,阵容强大,这部电影值得圈点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真如叶兆言设想的,如意让梅艳芳扮演,端午由梁朝伟或是刘德华来演,我不知道这会是怎样是盛典,可惜芳菲已走,哥哥也走了。这部为他们打造的剧本,如今只能有如此的版本了。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风月无边,情欲相远。那金色、红色的迷醉,那短暂的欢愉背后,有多少是我们可以去怀念的真爱,心魂俱伤的悲伤,和着那轮清冷的月,一起葬进一池荷花之中,葬在江南的水乡里,旧上海的弄堂的霓虹中。
转自《电影里的人生》
3 ) 电影故事 1994年第12期 张国荣说:爱情有杀伤力
这是一次朋友间的谈心,谈得很长,很敞、很深、很动情……
深秋一个阴狸的黄昏,在江南古镇一座光绪年间建造的大园里,我见到了张国荣。他正全神贯注地听陈凯歌说《风月》的第47场戏。退思院的后院灰墙上,四个箩筐大的字"鹦鹉春深"赫然在目。院里摆着大约百来盆从苏州运来的盆景,芦杆边的天幕遮得光影班驳似明似暗。不一会儿,张国荣穿一身民国年代的洋学生装,架一副小圆墨镜,提只小皮箱,悠悠的顺鹅卵石铺的小路踱过来。
来此之前,同行中有人说张国荣可不是个容易接近的明星,此行不一定如愿以偿。汤臣影业公司的制片经理孙慧传也担心这些天张国荣很累,打从安徽拍戏,他就不适应内地的气温、水质,还老闹肠胃病,只好见机行事安排访谈。她带《电影故事》编辑部的赵荣和我,上了一座凉亭。只见张国荣身件汗背心,一条丝绸大裤衩,
登一双圆口黑布鞋,一身像是戏班子练功的装扮。
"张先生,您一头长发不见了。"赵荣笑着说。
"是啊,你们好奇怪是不?拍《东邪西毒》一年多了,胡子拉喳,长发披肩,人家说我一副吊儿郎当相,现在一下子干净起来,反看不顺眼啦。"他快活的大笑。
"李元,看来今天运气好。国荣难得有兴致的。在这儿,他说话一直很少,做事可很塌实,空下来就跟凯歌琢磨戏份。"孙慧传说。
--好吧,张先生,那我们就从你跟陈凯歌的友谊说起,你们俩,一位是大陆名导,一位是香港大牌明星,两个男人有这么深的友谊,倒真难得。
是的,我跟凯歌交情很深,是男人跟男人之间那种很纯的友情。我俩都不是爱罗嗦的人,平常很少见面,连电话也不通,可是一见面就非常亲密,什么都谈,拍片啦,感情上碰到的一些事啦,什么都聊。平时两人尽管不多说一句话,但互相非常理解。你知道,我喜欢直爽的人,讨厌虚伪的人。我们俩个都很爽,一看就能见底的,所以很投合。
拍《霸王别姬》他找我演程蝶衣,他最喜欢的演员是我,真的。(他说的那么认真,引得我们全笑起来)后来凯歌参加奥斯卡电影节之前,在香港跟我碰面,他说"下一步片子还是我俩合作"。《风月》这片子起先是为我设计的。我觉得男主角郁忠良对于我来说,是目前为止最深最难的一个角色。
--你觉得在《风月》里扮拆白党郁忠良,跟《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有什么不同?或者说这两个男人对待爱情有什么差异?
这两个角色绝对不一样。我跟凯歌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从对待爱情的角度来说,程蝶衣是个非常主动的人,他敢爱敢恨。在舞台上他是个角儿,演的感情激昂,很投入。在私人感情上他从来没放弃过,可以说是在所不惜的那种男人。
但是现在这部戏里的郁忠良,绝对是个被动者。他做的许多事,满以为自己能成功,可结果都失败了,环境造成他是个无奈的人。郁忠良才真正是个悲剧人物,他不敢面对爱,爱是他的一块心病。程蝶衣却为了爱主动的豁出去的姿态。这是两个对待爱情极端反差的男人,这也是我理解角色的一把钥匙。
--你怎么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呢?尤其在银幕上非常难表现人类这两种不同的情感。
(孙慧传一直很兴奋的参加这些话题,这时她情不自禁的说:"这问题太有趣,太深奥,我们可以谈一个晚上。我跟国荣常常聊起的。")
是的,我跟阿传谈过很多次。一个演员要表演到家,归根结底要懂得人,懂得人性、人情、人心和人欲。在我看来。感情是一种很温馨的、宽容的东西,烧起来温度不会太高的。可爱情却是一刹那的火花,是撞击出来的一种激情,它是燃烧的,温度很高,所以有杀伤力。
两个人很投合,心灵有碰撞,心跳会很快,这时就产生火花。这一瞬间激情喷发过去后,爱就转入一种持久的、温度适中的感情。我的理解是,爱是短暂的迸发喷射的火花,必须要有相互作用,否则他不会持续撞击下去。一旦没有新的碰撞,火花就不会再冒了。有的夫妻结婚后三、五年之后,大家平静下,激情过去了,感情却保持得很好,这是一种惯性。可有的就保持得不好,到那时不要说爱,连一般感情也淡了。人们老喜欢问这么一句话,歌里也唱到这一句:"你还记不记得……"(他即兴唱了起来)其实问"记得吗?",就已经是淡忘了,现在不如从前了。爱情和感情之间的区别太微妙了,有很多种转换方式,我经常琢磨,努力在银幕上去捕捉。
--你对人类的情感这么有探究,那你在《风月》中是怎么将其表现得丝丝入扣?
我的感觉是《风月》这部戏人物的感情是含量比别的戏要多,至少跟《霸王别姬》不一样。《霸》片的历史跨度大,穿插很多事件,比较重外部环境的演变和铺陈。镜头运动是悠悠的,比较平。表现人物感情的起伏时,镜头的运动速度较慢,有时会给人一种人物陷于事件的感觉。可是《风月》不一样,人物土突现历史事件之上,淡化外部环境,突出内心情绪,镜头运动激烈,前后反差大。就拿我演的郁忠良来说,特写镜头特别多。我觉得镜头运动这么多,这在凯歌是一个突破,而且国内没一个导演拍过这样的戏。往往一个镜头包含许多感情层次,差不多几秒种里就要表达出稍纵即逝的感情。在三十秒中的镜头里,得有四、五中振荡起伏的感情。从震惊到痛苦、悔恨,继而愤愤不平;从亢奋到颓丧;从满怀希望到万念俱灰……有时候你根本来不及表演出来,胶片就跑掉了。这种时候我总是非常后悔,非常遗憾,责骂自己:"完蛋了!"只好重新拍过。我这个人很死心,非要把所有包含的感情层次一一都琢磨到,在规定的时间里恰倒好处的表演完。这真像做一项非常精密的高科技试验。凯歌也一样,他拍这部片子比拍《霸王别姬》时目标定的更高,他是个追求高标准的人。你刚才不看到他拍了?没拍到自己心里定的位置,他怎么也不舒服。所以有时一个镜头得拍很多次,一天下来付出很多,觉得心力交瘁。
在苏州(指同里镇)一个半月得拍完三十场戏,一场有15-20个镜头,一天有时也拍不了7、8个镜头,一场戏有时要拍上三天。凯歌拍戏起先很慢,像热身赛一样,等演员慢慢进了戏,有了到位的感觉,就加快马力。他总是先拍我的戏,让一些主要演员到现场来看,给新来的上课。我是习惯不带剧本到现场,前一天就把台词背熟,人物感情琢磨透了,全装在心里,我做这份功课是特别用心的。
--你对旧上海的拆白党是怎么了解的,看了很多资料?
是的,还看了很多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电影。再说我特别喜欢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喜欢到和平饭店去坐坐,喝喝茶。那里给我一个很舒适的感觉,让我在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这儿生这儿长的上海人。
(孙慧传:国荣喜欢发发幽谷之情。)
--说到幽谷之情,你现在这部片子倒挺有旧时代的味道,那你怎么让现代观众喜欢和接受呢?尤其是那些就是年代的观众?
这问题问的很深。我跟凯歌达到一个共识,那就是影片得有那个年代的感觉,景物也追求很严格的时代感。但不能完全照搬二、三十年代,尤其是角色的塑造,要追求一种现代人能理解的认同感。这种既有年代感又有现代感的做法,有时新旧界限很清晰,有时会将时代弄模糊,是一个很辨证的问题,恐怕也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巨片--文艺片、传记片都在探索的问题。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九十年代的观众。你处处死扣,演的拘泥呆板,死气沉沉,谁还有兴趣看?古往今来,哪朝哪代都有爱恨这回事。你要追求一种认同感,只要你逼真的表现了属于人类的真感情,现代观众会以为是真的,他相信你,就是有了认同感。所以不要追求表面化的时代感。
我演《胭脂扣》也这样,演《霸王别姬》也这样,我追求和琢磨的都是人物内心那份实实在在的感情,这东西是自古以来存在下去的。
(张国荣已经被人催了几次,端上桌的那份专给他做的香菇蒸鸡已经冷了。他热情的给我们每人分一份,自己满口嚼着,兴致勃勃地等我问下一个问题。我被他那种坦诚、甚至是很童真的热情感动了。)
--你演过的那些男人,不管是古是今,总有一种出世脱俗之感。你不象那些"阳刚"男人,却很柔美细腻,给人一种梦幻感觉,你是否有意追求这种艺术风格?
什么我不"阳刚",恩?你看我挺壮实的,肌肉挺发达的!
(他屈起手臂,挺起胸来,惹得孙慧传哈哈大笑,说:"国荣可男子气呢,就是更优雅些。")
对了,你说我给人梦的感觉,我所有的卖座片都给人一种似梦非梦的感觉。除了你,还有好些人说过这话。我是有意的,努力去追求这种境界。其实这也决定于我的人生观。我常常觉得人生在世其实就像场梦,或者说人生很艰难,但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又超世之念,而这一切只能寄托在梦里。作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刺激的、兴奋人的好事,而电影可以给人一种梦的幻觉。
我演过很多世俗片,那里面的角色也是凡夫俗子,有的还真很流气。不过说心里话,我是亦步亦趋慢慢形成自己风格的。现在我觉得自己最适合的还是那些高层次的、上流社会的人物,比较贵族气的。你看今年我主演的两部片子《金枝玉叶》和《锦绣前程》票房都站在很前头,但我扮的两个角色,一个中下层的,一个是高档次的,自己演下来觉得差别很大。当然我演的大多数是现代都市人,都富有现代人的特点。
--你觉得现代人的特点是什么?
我觉得现代人的特点是老不安稳,或是老不满足,老在寻找什么。有的人很疯,有的人爱哭爱笑,有的人呢,闲的无聊时总想找什么冲击一下。
我自己就是个不甘安稳的人。拍片时忙的累垮了,一休息下来,跟朋友聚聚、打打球、玩玩麻将,再到温哥华自己的寓所去休息一下,可绝对呆不了两个月,只一个多月,我就一定回来了。心里老像惦记着什么,就又回来忙忙碌碌了。我自己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弄房子,每隔一、两年得换所房子,换个新鲜环境。我买下一所房子,挺有兴趣的设计好,自己画设计图,自己挑选家具,觉得很过瘾,好不容易弄好了。过两年我又觉得腻了,由重新去看房子,搞设计图,哎呀,真烦死了。你看,我就拗不过自己这本性。什么本性?也许是喜欢新鲜刺激,喜新厌旧是不?人一直在寻找,永远不满足,又老找不到,有种飘飘然的似梦非梦的感觉。我在自己塑造的现代人角色里常常寄托了自己这种人生解释。
有的人表面上安于现状,其实那是环境制约了他,是他觉得梦实现不了,是假的,就采取得过且过的人生态度,可是一旦条件有了,他也会"活"过来,生气勃勃地去找呀找的。人总想改变自己,总喜欢好东西、新东西的。
--要是您不拍戏,我们就一直聊下去。
真的,我觉得这次来,自己就不是个香港人,而是大陆人。从上次拍《霸王别姬》就这么以为了。也许我的广东口音少些,国语纯些吧,也许我对中华民族故土很眷恋。真的,你们也当我是大陆人?
--当然,不仅是大陆人,还是个地地道道的"阿拉上海人"!
摘自《电影故事》1994.12
李元
4 ) 《风月》中的角色循环
不明白为什么豆瓣对《风月》的评价偏低,如果说华丽,但是华丽并不空洞。看字幕说剧本来自王安忆的小说,非常明显的结构,两对姐弟,两对乱伦,命运的循环与注定。
庞家是一个始终被鸦片烟雾缭绕的深门大户,鸦片渗透进这家人的血液中,被鸦片迷醉,中毒直至残废。影片反复出现两组相应的角色,弟弟(小仆人),姐姐,姐夫。其中姐夫是姐姐的配偶,而姐姐又与弟弟有乱伦关系。姐夫代表强势主导的男性角色,弟弟是弱势被动的男性角色,受姐夫的限制又在与姐姐的情欲关系中出于附属地位。弟弟不甘于终身做小仆人的角色,性格崛起打破姐夫的主导地位,并摆脱姐姐主导的情欲关系,从而实现自身的觉醒和男性角色的真正体认。
忠良毫无疑问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他完成了从小仆人,弟弟,成长为姐夫,再被新一个弟弟毁灭,最后死亡的人生过程。开篇第一对姐弟是何赛飞扮演的姐姐秀仪和张国荣扮演的忠良,忠良为姐夫烧烟,承担着小仆人的角色,姐夫和姐姐一直重复的那句“亲你姐姐一口”成为少年忠良童年的梦魇,当忠良长大以后所经历的所有女人,无不是少年与姐姐情欲梦魇的重复,面颊上的红色唇印,衔在口中的一只耳坠,成为忠良的情欲公式,以至于他也无法分清爱与肉欲,面对无数次“你爱我吗”的诘问,无从回答。直到忠良无法忍受姐夫的压迫,用药毒废了姐夫,出逃上海投奔黑帮老大,成为色诱骗取女人钱财的拆白党。
姐夫的退场引出了第二对姐弟的登场,巩俐扮演的姐姐如意和弟弟端午。如意成为庞家新任的掌事,但是她不快乐,闻烟长大的她遭到夫家的退亲,她想逃离庞家但是无处可走,她遣走了所有祖辈父辈的姨太太,走不了的是自己。此时的秀仪与如意是出于同一情景和心理之下,都是面对姐夫和弟弟角色的缺失即情欲对象的缺失。直到忠良回来了,新派的,潇洒的,带着女人无法抵挡的吸引力,让姐姐一见到他就情不可遏,摊在地上抱住他的一条腿,让如意只看他一眼,听他一句话,就上上下下的奔走在藏书楼里经年的灰尘里找寻。忠良成了新的姐夫角色,成了主导女性的强势男性。
如果说第一个姐夫是毁灭于鸦片的毒,第二个姐夫忠良则是毁灭于自身情感世界的崩溃。他在一场诈骗游戏里动了真感情,打乱了整个游戏的逻辑。他无法面对效力的黑帮老大,无法走出一步带自己的女人离开,这源于他的情感错位而不能洞悉内心的真实感受,对爱的无法言说。他也无法真正的忘怀一段感情,对于天香里的女人他对不起,在她死后不忘像往常一样送上一束玫瑰花;对如意他也放不下,抛下一切回去寻她,说出迟来的“我爱你”但是已经晚了。于是他故技重施,用同样的毒废了庞家的新任掌事如意,此时第二个弟弟端午也完成了他男性的体认,崛起为新一任的庞家主事。而忠良成了过去的姐夫,死亡退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华丽的镜头语言,大面积使用暖色调,穿透窗棂的光线把场景渲染为暧昧的黄颜色,所有的感情戏情欲戏都在一片昏黄中流淌。而正面特写镜头的大量使用,也使得角色内心的压迫感传达给观众,观众可以观察到角色汗津津的额头,并通过角色的眼神看出他出于人生角色的哪一阶段,是惟命是从还是心意已定。杜可风的摄影当真美不胜收。角色的服饰也是传递人物内心变化的一个要点。忠良从洋装到长衫,从玉树临风到落魄颓唐,如意则是从传统而保守的闺门服饰到大上海华丽的洋装。至于发型,我们可以发现,后期如意的发型已变成姐姐秀仪的发型,后期端午的发型变成忠良全盛时期的发型,无不透露着角色人生阶段的过渡。
5 ) 风月:爱情的尴尬与陈凯歌的失常
这次根本不是霸王别姬那样跌宕起伏又滴水不漏的爱情传奇了。
陈凯歌与王安忆共谋,让偏执而美好的程蝶衣转世成妖媚拆白党郁忠良,让世俗又倔强的菊仙投胎为纯情富家女庞如意。爱不爱?敢不敢?爱情狂庞如意的执著无畏与恐爱者郁忠良的踌躇迷惑从江南古镇一路纠缠到十里洋场,最终偏又宿命的返回古镇,两条性命,一段爱情,同时在发源地戛然而止,犹如食人鱼的洄游,远远望去似一圈首尾相连的路程,细细看来却遍布斑斑血迹残体断肢。
杜可风还是一如既往的神奇,总能赋予摄像机非凡的传情达意的本领。青与蓝烘托深宅大院的阴郁,金与红渲染卧房内春色无边,紧眉俏眼的男人女人个个目炫唇滟。
无奈陈凯歌如远古寓言般抽象的叙事方法无法调理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对话太少让很多细节不明,人物行为动机不清。影片从始至终充斥着争权、鸦片、乱伦、杀戮、阴谋、敲诈,多个黑色元素本像蛊中毒物,争斗互残、此消彼长中也自有其反常的和谐与韵味,遗憾的是陈凯歌偏偏要用爱情这条水晶绳子来串这些黑珠子,最后,杜可风的妖艳光影黯淡了,郁忠良的黑色和庞如意的白色都变灰了,爱情也多余了。
6 ) 浅谈电影《风月》的美学价值
《风月》是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继《霸王别姬》后又一部以民国为时代背景的作品,全片流动着古色古香的东方式情调,风格清冷凄迷,通过细致描写男女主人公几近病态的爱欲纠缠,将旧中国的风雨飘摇和满目创痍揭露得淋漓尽致。
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是男主角郁忠良。他的性格极其复杂,外表俊美潇洒、风流倜傥,内心却阴郁孤傲颓废,时常“以强烈的自尊来掩饰强烈的自卑”。童年时代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以及姐夫的变态凌辱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在冥冥中被命运牵引着滑向堕落的深渊,最终在黑暗中独自毁灭。
忠良的扮演者张国荣曾说过:“《风月》这部戏的确是解读一个男人的爱,至少是从男人眼里去看一个奇特的女人的爱。拿这一对男女各自对爱的不同态度作剖析,作比较,探讨的是一个旷古持久的话题。当然,人们感兴趣比较多的是探讨女人们的爱,而对男人的爱探究的少些。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郁忠良这角色挺特殊的,你一味把他往坏蛋那边推,或者简单的将他演成个多情种子都不行。他是个欺诈女人,吃软饭的家伙,难道说这种男人也有爱可言?但是假如你剖开他的外层,从他个人的历史去考察,他是个童年受欺凌,心灵有创伤,心理有障碍的男子,但又是个天良未泯的年轻男子,爱火在他心里还没有完全熄灭。说实在的,这角儿真难把握。拿郁忠良跟几个女人的关系来说吧,他原先是拿如意当猎物,也就是敲诈一个又一个女人之后的下一个目标。可是最后他自己竟成了爱的俘虏,因为他不可能,也不敢去真爱,最后他只能走上一条崩溃的道路。郁忠良回苏州去欺骗勾引如意,是拆白党老头子指派的,但是他一接触这纯情少女,发觉自己爱上她了,他又退缩了。因为他小时被姐夫欺凌,庞府的男盗女娼糜烂生活,使他对两性间的爱有一层心理障碍,恐惧并且反感。混迹上海黑社会,又使他学会拿男女间的爱当一种手段和游戏。爱对他来说,是一个陷阱,一剂毒药。”
就我个人看来,《风月》中的忠良与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五龙有很多类似之处,他们同样被生存环境和欲望扭曲了本性,成为阴暗怨毒的“复仇者”,企图以毁灭一切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彻底的悲剧人物。与五龙不同的是,包着仇恨外衣的忠良潜意识里仍旧渴望着爱与被爱,然而爱情对于他只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他的一生中始终在不断逃避,毒害姐夫后逃到上海,“拆白党”生涯中逃避着一个个对他付出真情的女人,回到庞府后逃避着自己对如意的爱。当他对如意下毒后,再次满怀悔恨地准备逃离。而同时他又不断地被抛弃,江南、北京、上海,没有一个地方是他真正的停泊地。他的生命是腐朽而虚空的,如行尸走肉,昙花一现的爱恨只是一抹病态的苍白,点缀着曾属于他的记忆。
巩俐扮演的女主角如意,被导演陈凯歌比喻为“阴影里一朵艳丽的鲜花”。她性格独特而复杂,痴情任性而敢爱敢恨,与《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是庞府的大家闺秀,从小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浸淫着陈旧颓靡的空气,寂寞和空虚造就了她的敏感忧郁。由于父亲畸形的教育(从小就往她脸上喷烟,说鸦片是天地间的钟灵毓秀)致使她在少女时代蒙受了景家的退婚之辱,因而变得自卑自怜。用陈凯歌的话来说:“女主角如意是个豪门闺女,她其实没受过什么教育,至少没受过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她的成长过程有个很特殊的地方,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但是结局是达不到她所追求的自由境界。她追求的东西是新时代的,但是她付出了一切却没有得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新时代的牺牲品。因为新时代是在她们这些女性的痛苦代价之上诞生的。”
叶兆言原著《花影》中放浪形骸的妤小姐,到了电影《风月》中却摇身一变成了娴静温婉的如意。前者热情如火,后者清纯似水,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出现在众人面前,妤小姐是“冲出了天井,像一阵风似的从过道上跑过”,白色孝服里藏着色彩艳丽的衣服,脚上穿一双很刺眼的大红绣花鞋;如意却一袭雪白衣裙,长长的马尾辫低垂在身后,袅袅婷婷地走过。然而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内心却有着相同的骚动以及纯真热烈坚定不移的信仰。
相形之下,表面看上去含蓄内敛的如意所作出的惊世骇俗之举无疑更加令人震惊:她从端午的行李里发现了那张“天香里女人”丰姿绰约的照片,由此断定他喜欢真正的“女人”,即非处女。为了得到他的爱慕,她竟然不惜将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一直苦恋她却不被她所喜爱的端午。而后如意与忠良缠绵时,便痴情地对他说:“为了你,我跟端午试过的。”一般人很难理解她的心理,其实这与她自小所处的环境有关。女人的贞操观和道德观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社会的产物。而她从未受过这样的教育,所以她既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忠实,也不在乎忠良曾经有过多少女人。她死心塌地爱着他,单就精神方面而言她是完全坚贞不渝的。
可我总觉得如意对忠良的爱有太多的盲目成分,正如王安忆的《荒山之恋》中所言:“女人爱男人,并不是为了那男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她们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这种牺牲本身就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和诱惑,如飞蛾扑火般,用一刹那间的光和热将燃烧生命成灰烬。当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如意听到忠良向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她的芳心已经被他所俘获。他仿佛象征着陌生而新奇的命运,朝她张开双臂。而她潜意识里一直强烈渴望挣脱庞府的樊篱,去寻觅属于她的自由。镜头中的如意倾慕痴迷地望着忠良,却似乎忽视了他眼中那抹黯淡和失落。
他冷傲而轻蔑地对她说:“这就是你穿的衣服,你读的书,你每天过的日子吗?这些绫罗绸缎,真是丑极了。你知道这十年,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吗?你知道吗?苏俄革命……世界大战……北伐……国共联盟、列宁、孙文、打倒列强……自由恋爱、男女平权……年轻人流血不流泪……这些你都知道吗?北京的女学生,穿着黑长裙,上衣短短的,腰身紧紧的,手里举着小小的纸旗,走在那宫墙下面。那墙是红的,又高又直。两边全是一行一行的垂柳,飘飘拂拂。北京的天,又高又蓝,紫禁城的角楼是金的,白色的风筝飞上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不见了!……你真的想永远呆在这儿吗?”
然而那一切只是忠良的想象,其实他根本没有去过北京。当年他离开庞镇,决定去北京念书,却在人烟嘈杂的车站迷失了方向。他阴差阳错地去了另一个地方——纸醉金迷的上海,从而注定了他下半生“拆白党”的生涯。而庞镇的人都以为他是从北京念书回来,这更加深了他内心的自卑感。因此他面对如意不由自惭形秽,以种种冷漠和嘲弄掩饰着心内的畏怯。
后来,如意在忠良的头目“大大”的安排下,看到了“天香里女人”为忠良殉情那惨烈的一幕。她穿了一身洋装来到那家叫爱都的酒店去找忠良,问他:“你爱过她吗?”
忠良的回答:“这关你屁事?你到上海来,就是为了要问我这个吗?你以为你穿了这身洋装,就可以这样跟我说话?!你以为我是谁?你知道我有过多少女人?我骗她们,耍弄她们,害她们,把她们踩在脚底下!可她们呢?她们还是要我。跪在我面前,为我哭,为我笑!”
面对着忠良歇斯底里的疯狂,如意只轻蔑地苦笑,重新问他:“你爱过她吗?”
忠良呆呆地凝视她,目光中充满仇恨:“我再也不是你们庞府的仆人了,上海是男人的天下!”
然而如意对忠良却一往情深如斯:“忠良,其实不管你是什么人,我都不在乎。你爱过我吗?你说,你说呀!”她无限凄酸地望着他,满怀最后一丝希冀,不甘心地追问着。她的话击中了他最隐秘的要害,伤痕蔓延开来,血肉狼藉。痛苦扭曲着他的脸,他不敢注视她的眼睛,颤抖着,说不出一个字。
当忠良得知如意即将成婚时,终于决定面对现实,而此刻那份爱已经失去,他永远失去了她。
全片中最使人辛酸的莫过于以下这段对话:忠良:“不……这不是真的,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知道你不是爱景云才跟他结婚的,你是赌气的!你心里想的……是要和我走。那好,我们去北京,这一次,是真的!”
如意:“我不爱你了。”
忠良:“你跟我去北京!”
如意:“我已经不爱你了。”
忠良:“那你为什么要去爱都找我?!你不去爱都找我……我就不回来了。”
如意:“我去找你,是有话要问你,可是你不回答我。她问你不回答,我问你也不回答。现在我明白了,你回答不了,你怕!你的心已经废了,你不会爱了!”
忠良:“我爱你!”
如意:“晚了!”
忠良:“我爱你……”
如意:“已经晚了……再过几天,我就要做新娘子了。我从小就想做新娘子,每天都在等啊,等啊……我的新衣服就要做好了,新郎我也选好了。我什么都会做了,我要做新娘了……”
嫁给景家是如意追求真爱而无望之后万念俱灰的决定,无论她将要托付终身的那个人是谁,无论她是否依旧爱着忠良,都已不再重要。然而痛失爱人的忠良,无法遏制心中仇恨的火焰再度蔓延,于是他在她的烟里下了毒,把她害成了一个神志不清的废人。此处张国荣将忠良目睹如意中毒时那惊诧、悔恨、痛楚、绝望等复杂的面部表情诠释得淋漓尽致,演技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而被毒成废人的如意被人用轮椅再一次推进祠堂时,穿一身喜气洋洋的红衣,长长的马尾辫,鬓旁插着小红花,蜡黄呆滞的脸庞如同一具风干的僵尸。而下一个镜头幽幽闪回到童年那个月圆之夜,天真无邪的忠良、如意、和端午在祠堂里捉迷藏,欢声笑语被低沉的音乐吞没,给全片平添了几分沧桑悲怆的况味。
阴郁、颓靡、暗淡,是这部影片的主色调。比起《霸王别姬》的璀璨光艳华美灿烂,《风月》只是一片神秘幽冷的青灰,隐隐漂浮着几许江南特有的诗情画意。庞府那阴森深幽的祠堂,一盏盏随风摇曳的油纸灯笼,一望无际的菏塘,歌舞升平的旧上海街头,“天香里”房间里火红的玫瑰花,一盏烟枪,一只耳环,一把钥匙,一瓶毒药……种种美丽而诡异的意象,将《风月》中的陈年旧事娓娓道来。再配上杜可风扑朔迷离的摄影,和赵季平苍凉空茫的音乐,细细反复体味,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煎熬。
而“风月”,到底是“风花雪月”,还是“无形之大莫过风,有形之大莫过月”?我无从知晓,却不由想起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句子:“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风月》里的人物都是被囚禁的疯子,他们在疯狂迷乱的世界中苦苦挣扎着,看不到天明。然而在这样忧伤苦涩的影片基调中,尚有一丝淡淡的幻想去温暖伤痕累累的记忆,由此吸引着我们继续看下去。
我至今仍然无法忘记忠良与如意那场突如其来的激情戏:橘黄的色调染满整个荧屏,他与她,赤裸的臂膀交错旋转摇晃,黑发颤动燃烧,微皱的床单如一池春水……这一组镜头拍摄得热烈而含蓄,暧昧而唯美,像一幅沐浴在阳光中的油画,给人格外神圣纯洁之感。
陈凯歌作品《风月》所表现并挖掘而出的美学价值,如同一座迷宫,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其中的意境难以言喻。而影片中那份令人心魂俱伤的绵绵怅恨,正是“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7 ) 关于陈凯歌
只有陈凯歌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只有张国荣能演出这样的感觉
从《霸王别姬》,再到《风月》...
足够让陈凯歌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导演,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或许,陈凯歌并不仅仅是导演。
他拍的,更多的是他发自内心对人生的看法,对艺术近乎苛刻完美的追求。
他在尽最大的能力,营造某种他想要表达的世界
却从不露骨,从不强迫观众去附和他,去跟随他的思路,
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可以想象的东西,最终却能殊途同归。
晦涩的电影,不让人觉得是在装。
每一遍都能读出不同的东西,每一遍想说的话更多,
每一遍,或许你说不清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但你一定有感慨,一定有共鸣。
我愿意看上无数遍,去进入那个世界。
8 ) 问,烦
这片的四星,可以全给了杜可风镜头下的张国荣。摄影是天才,遇到了这样好的被写体。 女主角巩俐的表演非常不可信,完全没有不谙世事的纯真和任性,看不出哥哥饰演的忠良为何会在骑车段落突然陷入情网。 杜可风的镜头美呵,镜子割裂的空间,慌张的特写,非常适合上海滩的华丽和空虚。而苏州园林的沉闷规矩我还是推崇老谋子的表达方法。 故事并无特殊之处,情节的处理也非常一般。像何赛飞演的疯癫扭曲的姨太太出场次数太多,每次都哭天抢地,让人厌烦。我个人还是很喜欢何赛飞的,但是只能说陈凯歌不会用。甚至于巩俐,虽然我一直觉得她没什么特别出色的代表作。而且民国装没有现代装有气势。演员对于张艺谋来说就是个人肉道具,他能用得好,这就是本事。 后面如意叨叨问“你爱不爱我”,令人不胜其烦,而且我觉得以她的段位根本不可能说出“你怕”的总结来,简直是败笔,把本应让观众做的作业答案公布出来。 看到了出露峥嵘的周迅,两次出场,大有喧宾夺主之势。第一次正是忠良春风得意,她刚刚下海,后来忠良落魄伤心,她正俏枝头——想想正如这演艺圈,哥哥去世时可否知道迅哥后来何等威风? ----------------------------------------------------------------------------------------- 当时看《如果·爱》的时候,我就觉得周迅演的老孙就是她自己。虽然毫无根据,但是就是有这样强烈的感觉——即便手段有争议,但是自己也是争气,有机会就能搏出头。 片中如意的哥哥是周野芒饰演,给《成长的烦恼》里的爸爸配过音。
分明是恐怖片
忠良以为外逃十年是解脱,其实内心早已陷在阴霾的庞家大院无法自拔;如意想等来一个太阳解救自己,却不知来的是一个假的救赎;端午以为自己可以卑微地不计付出地爱,却在混乱的大上海迷失了灵魂。景云也许真的是如意的太阳,忠良却戳瞎了她渴望光明的双眼,终于高高在上的端午则成了另一座石头雕塑。
最美运镜最牛逼的用光,太好了这片儿,杜可风是神一样的存在。撇开故事本身的大气之比较不说的话,片子在我心里的评分一点儿不输霸王别姬。还有无可挑剔的中国式美学,其中的床戏片段也是看过的床戏当中最喜欢的。含蓄与隐忍之极致。
那个压抑劲拍出来了
你总是撩妹于无形之间,随便使个眼色,女主角的心就跟着你走了
陈凯歌擅长的题材,舒琪的编剧、杜可风的摄影,氛围营造很好,细节把握也很好,《霸王别姬》是社会悲剧,这一部更大比重是一出爱情悲剧。哥哥的演技在这时候完全无可挑剔,周迅的配角出场堪称惊艳。
当我们自负或自满的时候,一定要再来看一遍《风月》,他会告诉你自负的后果是什么。当然,金棕榈得主自负的惨剧最后让徐枫买了单。
开头部分杂而无用,后来 渐入佳境,但却始终用力过猛,人物的情感上来就是100°的开水,让人没办法适应。但不知为何,天香里的女人周洁,那么少的戏,豆瓣连个名字都没有,却让我丢了魂。或许是我有故事?三星,给周洁一颗星。
不错,让人很心痛。
周迅定定凝望,落下泪来。哥哥果然芳华。
我不想做姑娘,我要当女人。为了你,我跟动物试过的。
3.0 看完<<風月>>再想<<梅蘭芳>>,手法結構相似,陳可謂毫無進步可言。縱使<<風月>>編劇再好,杜可風拍的再漂亮,演員們演的再好,趙季平音樂再傳神,置陳手裡,僅僅變成堆砌了。也實在可惜。
那时的巩俐眉眼间都是俏与媚。她问,你爱过她吗?那时心却碎了一地。
我是为哥哥看的。
片子莫名其妙,张国荣风华绝代
这片子几乎是靠杜可风的摄影和各个主演挽救了。打光并无不妥,估计是《霸王别姬》大受好评,所以戏剧式的舞台打光借鉴,但特写、长焦和跟拍运镜都是厉害。如此好的配置:园林实景、江南水乡、民国古典,这么多的实力派演员,极为暧昧的暖色调,甚至是一股氤氲的颓唐调光,这摄影太好了。这个文本如果非要对号历史政治,充其量是一个儒家大家族的萎靡、压抑,然后是自毁,甚至《胭脂扣》都比这好多了,格局再往大一点想,只觉的是旧时儒家父权制的可鄙和可悲。我是很怀疑,没有张艺谋这样的摄影师,没有芦苇编剧,没有杜可风等,陈凯歌的作者性和审美意趣到底在哪。到底是没有自己的东西,多年后看《妖猫传》和《无极》更觉如此。7.6
陈凯歌脑子还好使的时候,拍的东西确实厉害,营造一个场,观众就进去了,几乎无可挑剔
那个端午简直是神了。
一样是拍上海,同样是巩俐主演,陈凯歌这部《风月》和难兄难弟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样,一前一后都是比较失败的作品,大量的顶光、部门侧光打得像恐怖片,人物的脸庞经常半明半暗,神经质的性压抑,歇斯底里的人物,故事却很单薄撑不起来,除了演员、摄影,基本没啥可看的。
陈拍黄土地,张拍红高梁;陈拍孩子王,张拍一个都不少;陈拍荆轲刺秦,张拍英雄,陈接着无极;陈拍霸王,张拍活着;张拍幸福时光,陈拍和你一起,张再千里走单;张拍大红灯笼和摇啊摇,陈用一部风月作总结。这哥俩到底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