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 普通人1980 剧照 NO.2 普通人1980 剧照 NO.3 普通人1980 剧照 NO.4 普通人1980 剧照 NO.5 普通人1980 剧照 NO.6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3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4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5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6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7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8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9 普通人198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和大部分家庭一样,杰瑞特一家人过着稳定而又平静的生活,卡尔文(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不仅是一个工作上矜矜业业的正直律师,同时也将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扮演得十分出色,和妻子贝丝(玛丽·泰勒·摩尔 Mary Tyler Moore 饰)结婚二十余载,两人的感情分外稳定。  身为杰瑞特家的大儿子,伯克(Scott Doebler 饰)享受着更多的关心与爱,身为小儿子的康纳德(蒂莫西·赫顿 Timothy Hutton 饰)对此却并不在意。一次意外中,伯克溺水身亡,悲痛欲绝的贝丝迁怒于当时和伯克在一起的康纳德,这让后者十分痛苦与自责,好在有卡尔文的陪伴和关心,他内心的创伤才渐渐治愈。然而,当他再次鼓起勇气向母亲索取温暖的时候,贝丝的举动却让他的心再一次坠入了冰窖。

长篇影评

1 ) 爱是本能也是能力,没有就没有了罢。

一场由法式吐司被扔进水槽戳破的家庭伤痛。

Everyone got hurt.

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家庭剧,能共情三个半角色,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Don’t do that to youself.

小小伙子真的好乖啊,即使深陷泥沼,依然坦诚。尽最大的努力,好好说话。在仅存的社交里,拿出所剩无几的心力,维持着体面和教养,还有对这个世界的希望。

即使身处黑暗,依然维持着一丝自省自察,依然在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开着一丝缝隙。这大概,和整个家庭的氛围是息息相关的吧。

也许这,能作为这个开放式结局向好的凭证。

____________

You are not strong.

不是说母亲离开之后,一定会有变化。也许有吧,也许没有。

那也没有什么关系。谁说母亲一定要爱孩子来着?她就是不爱啊。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讲的,直到最后一幕才明白昭示的,就是一个她不爱的故事啊。

爱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力。

没有就没有了。

承认了,就放过自己;

交待了,就放过亲密关系里的他人。

大家都有伤痛,能彼此治愈当然好,不能的话,也要找到一个彼此相处的方式吧。故事开头是一个被自杀打破的畸形平衡;故事结尾,是一个离去带来的新平衡的可能。

__________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故事还可以这么看。

一个中产家庭,在一项属于中产阶级标签的、带有危险性质的运动里,失去了一个沿着中产道路发展着的儿子。

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历经事故、有幸存者愧疚的儿子,一个有体面工作、成熟稳重、历经亲子爱情双重应激的丈夫,一个社交娴熟、固执自我、神经质的母亲。

带着这个时代的思维再去看的话,不免就会带上滤镜,产生诸多不满。

比如,什么人、什么阶级,都不过漫漫长河一粒沙;

再比如,性别一换,评论过万。

_____________

Anyway, it happens.

那还是,祝愿,每一颗沙砾,都能在见过阳光、也尝过雨露后,还能安之若素的、顺顺利利的,成为页岩埋进水秀山青里;又成为海滩上的一团细沙,看星移斗转;再去往沙漠,见识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人从来不生长在孤岛上,但人在许多时间里,都是孤岛一座。

___________

触动是真触动,故事是好故事。

以上。

2 ) 豆瓣分太低

母亲自私、虚伪,偏爱的长子之死使她悲痛欲绝,但故作镇定,不愿坦诚的与丈夫沟通,还做出一副一切都好的样子,提到长子总是转移话题,迁怒于幼子,令人讨厌;幼子自责于哥哥的死,自杀未遂,还承载了母亲冷漠、好友自杀等压力,求助于心理医生,最后走出阴影,遇到的女孩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活力;幼子的病友和母亲相似,不愿意承认自己还没有摆脱之前的困扰,然而她的大叫暴露了她心理的恐惧;父亲维系着出了问题的家庭,拜访了幼子的心理医生后,质问妻子:”为什么在参加长子葬礼的时候,你还在关注我衣服和鞋?“看到妻子对幼子的拥抱毫无反应,终于哭诉着说她谁也不爱,最后妻子第一次哭了,出走。

3 ) 逃避还是直面,这是一个问题

父亲最后说的那段话点出了生活的精髓,如果没有遭遇不幸,我们可能会永远的幸福下去,可遭遇不幸之后家庭是否还能继续幸福取决于彼此如何面对。

剧里的母亲似乎很不讨人喜欢,我一度还以为是后妈。但看完影片仔细一想,大部分普通人面多不幸的处理可能都和剧里的母亲一样吧。我们需要去责怪一个人,不然如何解释不幸的降临,一定是谁的错,一定是哪里不对?人对世界一切事情的发生都会本能的去做因果解释,不然心里会不安。我们无法接受“It just happens”。母亲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营造一种“岁月静好”的幸福生活假象,好像只要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就真的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似的。在外人面前她不愿意提起往事和现实的窘困,她总挂在嘴边的“private”,可能她对自己也都封闭了吧,一切都是隐私,家庭事务不对外人言,自己的感受不对家人言,心里的想法不对自己言。她拒绝承认现状、拒绝交流、拒绝坦白内心,她选择了逃避,看似冷血,但她其实只是不坚强,她是全剧最软弱的人。

我觉得Conrad的好朋友Karen和母亲有一点类似说当Conrad 去找她时,她明明不好,却说我很好,我好起来了,我和普通人一样参加社团,表演节目,我很忙碌,我一切都好,她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不愿意回忆医院的时光,甚至不愿意面对Conrad,直到再也无法假装,选择离开。

父亲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在乎每一个家庭成员,他在艰难的寻找平衡。他和儿子相处时小心翼翼,(不得不说这个心理医生很强大),直到一次剧烈的争吵,儿子把内心的想法通过歇斯底里的怒吼发泄出来,他才发现妻子和儿子之间原来有那么巨大的鸿沟。原来小儿子一直没办法好起来,是因为妻子将大儿子的死归咎于小儿子,是妻子在疏远小儿子。妻子一遍遍的说我们应该多一点二人时光,你总是被Conrad牵着鼻子走的时候,他可能心里一直很难受。直到看到小儿子那么不容易克服了自己,主动去给母亲一个拥抱的时候,他才终于释然了吧。最后好起来的小儿子终于让父亲心结打开了,一个再强大的人也无法承担全部的责任,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这与依然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并不矛盾。

最后想说主人公Conrad,父亲说他和母亲很像,显然不是,他和父亲才是相像,一切不好的事情都要归因于自己,我做错了,所以bark死了;母亲不爱我因为我不值得被爱;母亲离开了,是因为我不好。但他其实是那个最坚强最勇敢的人,他知道自己不好,他主动联系了心理医生寻求帮助。看心理医生的几场戏特别棒,之前几次,他反复展现出抗拒和不耐烦,也反复表达看心理医生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自己很不喜欢,然而他依然一周去两次,甚至请假去,没有人逼迫他一定要去。他大部分时候在封闭自己,可是一旦有机会,他就想要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一直在努力寻求外界的理解和引导。在那些与bark有关联的人身边或与bark有关联的环境里,他感动坐立不安,所以他选择了直面自己的感受,离开了那个环境。他主动联系老朋友Karen,交到了新朋友普瑞特,他很笨拙,但他一直在努力寻求希望。直到Karen的离世,让他再一次陷入无限的自责当中。他终于直面bark的离开,他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be the stronger one,他只是stay with the boat。他原谅了自己,也原谅了母亲,也理解了父亲。最后他反而成了那个understanding的人,那一段对话很有意思。普瑞特为第一次约会那天的事感到抱歉,当时的Conrad感到愤怒、不被理解。可逃离心魔的Conrad说,他们只是在恶作剧而已,这时,观众的心也终于跟着明朗起来了,不再那么敏感脆弱、事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全世界的Conrad原来这么讨人喜欢。

最后,卡农真的好好听,我可以听一万遍。

4 ) 失心人

“失心”的定义: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你跟TA说的事TA可能从未认真想过,敷衍;由于生活太平静,以至于最后似乎感觉不到任何真正的喜怒哀乐似的。

伴随着唱诗班的歌声,《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一开场就展示了一派平静生活的场景。大海、梧桐树林、飞腾的小鸟、林荫小道、阳光,随着视角的拉回,色彩也渐次明亮。随后,不见一丝波澜的中产阶级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切都显得很忙的妈妈、性格稍显软弱的爸爸、迷茫而又躁动不安的儿子。前期的平静下面似乎掩盖着一种神秘,令人不禁想了解:这个名叫Conrad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害死了自己的兄弟?剧情继续向下发展,我们知道了Conrad的兄弟溺水身亡,而Conrad深深自责。不过,随着心理医生的介入,Conrad和其父得以有所解脱,而Conrad遇到的女孩Jeannine更是给Conrad的生活增添了活力。Karen——应该是Conrad兄弟的前女友——的自杀,更是让Conrad彻底放开,导致其父想结束这种状态,希望全家人能开诚布公地谈一次。但由于Conrad母亲拒绝,矛盾激化,步入高潮。在这一过程中,Conrad及其父均有所为,有几个温馨的场景,但均未持久,最终以Conrad的母亲离家,Conrad与其父解开心结为结局。

影片有张有驰,节奏把握得很好。正如其片名,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激情澎湃,有的只是普通生活:平淡、争吵、复合;失去、却又在另一个地方拾回;死亡,但生活继续。

5 ) 距离如此近,心却那么远——浅谈《凡夫俗子》的形象系统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电影中的形象系统。它是指在影片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的一系列事物形象,这些事物可以是很简单很平常的事物,比如绳子,笑容。但也不是说影片中的每个事物都能构成形象系统,尽管它经常出现。设计形象系统是一种主题策略,它的作用是烘托影片的主题,有时甚至会间接地表达影片的主题,因此也可以说形象系统是一种象征。一套形象系统至少要包含一种事物,有时要多种事物,比如锁链、皮鞭、腰带、电线、栅栏、囚牢等就可能与上面所说的绳子构成一套形象系统,这个形象系统可以用来象征诸如束缚、压迫一类的主题,同时也正是这个主题使这些平常的、各不相同的事物形象具有了相同的象征意义。
根据上面的介绍,可以很容易发现影片中的一套以水为主要事物的形象系统,包括海水、自来水、苏打水、泳池里的水,甚至手腕上的伤口、汗水和泪水。这个发现很容易,但这不是乐趣所在。导演设计形象系统不是为了要告诉你:瞧,这是形象系统,我用它烘托影片的主题。
一个成功设计的形象系统的首要特点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它能够赋予影片以诗意,它使得优秀和平庸得以区分。它在观众的潜意识领域里运行,发挥着微妙的作用,带给观众深刻而复杂的审美体验。在《凡夫俗子》中,另一套形象系统由以门为主的一系列事物组成,包括餐厅、餐桌、房间、车。其中,门在这套形象系统中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同时门也是最难发现的形象系统,因为它是如此的平常,如此隐秘地融入场景,如此低调地充当着对白和表演的背景。但门是这套形象系统的“领军人物”。
这两套形象系统,一个比较明显,一个比较隐晦,但二者在象征意义的表现上一点都不含糊。
在第一套形象系统中,水代表着conrad的自责和封闭的内心,也代表着conrad无法挣脱的罪恶对他的束缚。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在影片倒数第二幕中间部分,conrad对pratt讲起自己的割腕自杀的经历的时候说,“我不知道,就像……掉进一个坑里,坑越来越大,你无法脱离,all of a sudden,it’s inside……and you’re the hole.You’re trapped.And it’s all over.”如Conrad所说,最后自己变成了那个越陷越深的坑,无法挣脱。这一段可以说是对水这一形象系统的直接诠释。潜水时,我们透过清澈的海水可以看到同伴模糊的身形,他们说话,却吐出毫无意义的起泡,倘若我们要潜游就必须奋力划动手臂,一切动作都迟缓而消耗,游时间久了我们必须上来透气,否则就会窒息而死,水中的世界是模糊的、无法沟通的,人与人之间似乎有着又近又不可逾越的距离。Conrad面对大量的水时就是这样的心理状态:恐惧、疲倦、悔恨、封闭以及罪恶感。Conrad的游泳速度始终停滞不前,并最终决定退出游泳队,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直接结果。conrad和karen在餐馆每人要了一杯苏打水,到karen走时,他们没有喝一口,似乎在隐喻着二人仍然无法对过去的事情释怀,他们都不愿、不敢触及过往的伤口。而karen拒绝谈他俩在精神病医院治疗时候的事情则直接为karen后面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对这一形象系统的象征意义的处理是层层递进的。在倒数第二幕的高潮,导演才通过conrad断断续续的梦境和回忆让我们见识到事情的全貌和经过。也正是在第二幕的高潮处,conrad完成了自我的超越——从那个看不见的坑里挣脱出来了。看完影片后,我们知道打破家庭关系平衡的事件——长子buck溺水而死,并没有出现在影片的第一幕(这是一个突破常规的做法),而是发生在故事开始之前。影片一开始一个长镜头,从遥远的海面拉回到岸边的树林里,然后第二个镜头,海边的栈桥旁边一只小鸟点水,然后是蜿蜒的林间路上一个女孩在路旁思考,然后是卡农变奏曲伴奏下的唱诗班的歌唱。这些秋景看上去是那么平静,而这些景色是冷色调的,中间透露着一丝孤寂。当我们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conrad的梦境时,不难发现这些就是conrad想要挣脱那个坑的心理状态的写照。故事正式开始,影片不断地展现buck溺死的情景片段,conrad不断地与水斗争,也预示着conrad不断地试图正视自己曾经的罪过,从conrad的自杀未遂,到泳池游泳,到退出游泳队,到观看游泳比赛,到与karen喝苏打水,到听闻karen的死讯拧开水龙头再次试图自杀,再到最后回忆全面展现buck的死亡情景,这一系列与水有关的形象不断展现了conrad的内心挣扎。水是conrad的罪恶感,水也能洗脱conrad的罪恶感。这里水拥有着双重的象征意义。
水这一形象系统尽管比较明显,但并没有削弱它的象征能力。罗伯特雷德福的递进处理也为这一形象系统增色不少。如果说这个象征系统还算中规中矩的话,那么以门为代表的形象系统就堪称经典了。
第二套形象系统中,门无处不在,却又那么稀松平常,就像最秘密的秘密都尽在眼前你却发现不了一样。门通过展示距离感象征着一家三口之间的隔阂。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物站位关系:母亲站在门框里或门外,看着父子二人对话,看着自己的丈夫,看着自己的孩子,像一个陌生人一样。父亲站在门框里,和自己的孩子说话,和自己的妻子说话。儿子站在门框里和自己的母亲说话,和自己的父母说话。下面我们从开头到结尾数一数总共出现了多少次这样的人物站位。
5分42分父亲对儿子,20分31秒母亲对父子,27分13秒儿子对母亲,27分49秒母亲对儿子,41分04秒母亲对儿子,43分41秒儿子对母亲,44分17秒母亲对儿子,49分36秒父亲对儿子,49分44秒母亲对儿子,64分49秒开始母亲对父亲,母亲对父子,69分05秒父亲对儿子,79分28秒妻子对丈夫,111分05秒儿子对父母,113分10秒妻子对丈夫。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想要参与另一群人的讨论的时候,会打开门进入室内与他们坐在一起,开始畅谈。倘若你站在门外,或者站在门框内,那将表示两个含意,一个是你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另一个是你对谈话不耐烦,你想尽快离开。这种人物站位关系反反复复地出现,直到我们习以为常。罗伯特雷德福通过这种微妙的距离感将一家三口之间的隔阂象征得登峰造极。距离如此近,心却那么远。
在影片的结尾处,我们注意到,门打开着,父子二人在坦诚交谈之后,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这一场景中,门象征着心扉的打开,拥抱象征着父子关系开始以爱来维系而不是责任和规则来维系,同时,此处母亲是不在场的,象征着家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被爱合理解所击溃。然后镜头由近拉远,和影片开始的镜头形成反衬,卡农再次响起,罗伯特雷德福似乎要告诉我们爱、沟通和理解可以融化这世间一切虚伪的客套、冷漠的规则和心灵的冰冷。
看到这里真不敢相信罗伯特•雷德福是初次执导。
这套形象系统里与门相对应的另一种形象则是狭小的空间,比如小屋、餐厅、餐桌、车里。这些形象出现的次数不亚于门。与门不同的是,人在门框里展示自己的漠不关心,当人通过门进入空间内,则毫无例外地发生了争吵和误解。比如影片开始时早餐的餐桌,晚餐时候的餐桌和餐厅,conrad在餐厅要给母亲帮忙时,在院子里母亲试图接近conrad时,父母参加玩party在车里,在游泳教练的小屋里,父母在露天餐馆的餐桌上,父母在飞机上,最后一幕父亲用陌生的眼神看着被conrad的拥抱惊呆的母亲时。人们为了交谈,或者说为了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先会拉近距离,但拉近距离还不够,还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房舍比如客厅、会议室、某某大会堂、甚至法庭、审讯室——为交流创造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这些表面的形式却根本解决不了心灵的隔阂和封闭,相互交流的人们穿着体面,举止得体,说着客套话,心里却在怀疑、抱怨、憎恨和咒骂。距离如此近,心却那么远。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母亲beth的举止、表情和衣着。这些似乎构成了另一套形象系统,用以象征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比如母亲接电话时角色的转换之快,母亲在参加聚会时的乐在其中、悠然自得,还有母亲在打进小鸟球之后的抛球动作,还有母亲在人前始终挂在脸上的像商店门上“OPEN”牌子一样的僵硬笑容。这些都令人印象深刻。母亲深深地陶醉其中,与其说母亲不自觉地受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摆布,倒不如说所有的“母亲”共同构筑了这场没有情感的过场戏。人最后也变成了形象系统的一部分。
影片在1980年上映,影片中,导演似乎要告诉大家这种与社会发展相伴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不仅使我们沦为社会发展的奴隶、生活的傀儡,它更会瓦解我们的家庭乃至亲情、心灵。那时还没有网络,也没有MSN和QQ,更没有微博。今天信息以接近光速传递,两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当面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拉近,尽管我们的交流如此频繁和快速,但我们却发现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了,今天隔阂、误解、冷漠、仇恨没有比历史上的任何一天少。其实,没有人不渴望理解、渴望爱,然而沟通、交流的成倍增加却不能使我们的幸福有一点点的增加,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究竟失去或者遗忘了什么?影片开始时的剧院里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舞台上仍然是一个狭小的空间,那里正上演着中产阶级夫妻的交流障碍和隔阂。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可现实生活中,他们难道不就是舞台上的那对夫妻吗?可他们从来不嘲笑自己,他们对此甘之如饴,尽情徜徉在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客套之中喜不自胜。当领略了这种讽刺意味之后,我们难免不从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直到惊出一身冷汗,我们憎恨的、嘲笑的、误解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

6 ) 家的配置是普通的,那家的氛围就一定会像普通意义上的那样吗?

今天是1月30日,我在下午18点左右看完这部电影。老实说,挺让我意外的,我对过去的老电影有一种偏见,我会觉的那种都很俗。直到我看了这部1980年的普通人,很清新的选题。

里面男主的爸爸对男主妈妈说:“你只知道你自己,你真自私,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井井有条。我们到底在享受什么?”这其实也是我想对我妈妈说的话,我妈妈就是无时不刻在发脾气,她受不了一丝一毫她看不惯的地方。

男主爸爸说:“那次参加巴克的葬礼,我很不舒服,那应该是一个很严肃庄重的场合,而你却在走的时候说:‘你不应该穿这样的鞋。’你知道吗,我很痛心,我觉得,我很痛心。我觉得不应该聊这样的事情,这让我很过不去,这很奇怪对吧?但没办法我就是过不去,我很抱歉。”

我很奇怪吧?但我就是过不去。

我们,到底,在,享受,什么?

没错,女主就是一个普通人,她也确实在用普通的方法伤害她的家人。

普通成了她行凶的保护色。

但,我想说的是,普通不代表没有攻击力,它甚至带给人的杀伤力更大,它让人欲哭无泪。

普通的连环炮,我普通地受着

普通的疤肉感到普通的麻木

普通的恨意让我想普通的尖叫

我普通的家人还在普通地看热闹

7 ) 颇有动人的力量

1981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值得一看的一部好片。

那个年代的好莱坞跟今天相比,显然尚未彻底工业化,作品更富社会责任感、具人文关怀、直抵人心,不刻意取悦观众,亦不追求大团圆。

演员出身执导演筒,其影片中角色的表演都属实力派,不温不火、可圈可点,颇有动人的力量。

8 ) 普通人的考验

大概是九十年代初,还是个小学生,老爸有一本介绍奥斯卡的书,那时对外国电影还没有多少概念,尤其是带有大奖的光环,多半也只有让我感到晦涩。可我特别爱看附在书后的历届获奖影片的剧本简介,说是简介却也不太短,足够长到让一个小孩子当故事看。只是他想不到,十多年后的奥斯卡已渐为滥俗,十年后的自己在一个个午夜独自重温朦胧的记忆。
《普通人》的名字起的很棒,我懒得去查原著小说究竟如何,但就此片荣获最佳剧本这一肯定而言,是否忠于原著就不那么重要了。我总习惯于以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人们的想法,尤其感情等意识流的东西,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选择不同。大儿子溺死这一家庭悲剧像是一个考验,父亲、小儿子、母亲各有自己的成绩。父亲还是那么 "love everybody",承担起责任;小儿子的自卑和愧疚暴露出来,但还是努力走出阴霾;一切不再“neat and easy ”,母亲在考验中没有和丈夫站在一起,爱也都随同大儿子一起埋葬。这是普通人的成长,不完美,没答案。有的人挺住了,有的人选择了离开。

短评

越看到后面越能体会到本片的力量,一次家庭变故让所有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牢笼,死里逃生的小儿子永远在自责,本应该庆幸还留下一个孩子的母亲却冷脸相待,只有父亲在苦苦支撑,小心维护家庭里脆弱的平衡,同时强压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怪自己还是怪别人,都是不良情绪无处释放的表现,谁都无法释怀。喜欢最后母亲离开的结局,很早之前已经没有爱了,又何必再假装呢。演漂亮妹子的竟然是Elizabeth McGovern,小惊喜~

7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越长大越喜欢这样的电影,简单一件事,三两人一家,却好像阅尽千万苦痛,竭尽所有冥思。最终,你却依旧没有答案。“Things happen in this world, people don't always have the answers.”

8分钟前
  • Bejdlxl
  • 力荐

ordinary=ordin 命令;秩序 + ary …的 → 按秩序办的 → 普通的。Ordinary People《普通人》最难理解的是妻子和母亲这个角色,想了一晚才意识到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贝丝只是上帝命令和秩序的化身。这个化身的意义犹如中国哲学在道德中分伦理。道德是玄学中的精神义,伦理是所谓世俗道德即教条义。影片以唱圣歌开头,以上帝离开为结束,留下一对父子,所留下的就是普通人所具备的内在主宰义。作为话头的认识论部分则由心理医生与父子的沟通所构成,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好儿子和坏儿子在风暴中同抓住一块木板求生,最后好人被浪卷走,坏人活了下来,这不是天地不仁吗?若将话头局限在各人自性的范畴,哲学中的认识论或人生论部分则全从这不公平见到公平的境地开始。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所谓大鹏斑鸠两不相羡,万有以不齐为齐。

9分钟前
  • 欢喜陀
  • 力荐

1980,导演:罗伯特·雷德福(美),43岁。 本片是美国巨星雷德福初执导筒的惊人之作,获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和五项金球奖,并掀起美国家庭的广泛共鸣,纷纷讨论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之道。《普通人》是继《克莱默夫妇》之后,又一部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问题的影片。根据朱迪斯.格斯特的同名小

12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答案,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的伴侣不再爱你了,你的母亲为什么永远对你不够亲密。不要把所有的错都揽到自己身上。而那些在生活中愿意付出和包容的人总是更能体谅彼此的艰辛。这部家庭片真的太适合拿来与传统中国家庭文化作对比了。我们要承认有些家庭和个体是生来就不完美的,人会犯错,人也会冷漠和麻木,并非所有的家庭关系都那么温馨动人。家庭内部结构不是僵化的统一形式的完美团圆,反而充满了争执、愤怒、不理解和疏离,这些反而能让问题被直观呈现。结尾父子长之间久没有袒露过的话语一出口,卡农一响起,人就哭起来了。2020-09-14重看,希望经历劫难后的我们仍能够真诚面对彼此。

1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我倒是想为那个看似冷漠的母亲说几句话——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死去的是小儿子,她也会这样,有的人内心越痛苦,表面越好似强大,不过或许导演不这么想。

18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卡农》被此电影采用作为配乐而广为人知。

20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很沉得住气的电影。万圣节的小鬼真可爱。“你是一个很棒的男高音!”“哈罗,我是康瑞,我想,我们什么时候能一起出去。”“你是说,像约会那样?”“不一定是约会。我们可以假装是约会那样,看看结果怎样”“算了,太差劲了……再来一次”“呃,哈罗,我是康瑞”“……我非常乐意,什么时候?”“我们要去参加儿子的葬礼,你却在担心我穿什么鞋子?”

2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2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如果说《窈窕淑女》的表演形式是舞台戏剧化,那《普通人》就是写实生活化的那种。不过,虽然我偏爱后者一些,但对于影片的喜欢与否,终究还是取决于影片的内容。就像,有些人最初容易对外表好看的人有好感,但能不能心仪到选择在一起则还要考虑对方的内在?……蒂莫西是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配角奖得主。

2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只是单纯地讲一家人面对死去的哥哥留下的心理创伤,情节进行的模式化,这个矛盾以后必然接着那个矛盾,死去的现场一定用闪回,必须有朋友,心理医生,女孩等,最后和解,镜头拉远,让人乏味。

32分钟前
  • 发ihsioaoibe
  • 还行

觉得慈父严母这个译名并不准确。母亲的一切举动并不是出于严格,而且发自内心的一种不在乎。不吃早饭?不吃拉倒。考了74分?所以呢。内心抑郁?不惯着就好了。就连唯一一次看似关心退出游泳队,也只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漠视。狗屁一家人,只不过是合租室友罢了。

33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1.一个看似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一次事故之后便如同被抽走一块木块而倒塌的积木塔,原来婚姻、家庭有时候只是一个框架,禁锢家庭成员的框架,其实里面已经没有爱;2.脆弱敏感的人往往只是需要一个宣泄口和一个理解他的人,他们的愤怒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愤怒是在等待一个可以理解并容忍他的人。

3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操心家事卻跟家人波長從根本上偏離的母親極具現實代表性,爸爸為此暗自垂淚:你怎麼就是不懂呢?哭死人的父子情啊。Kiefer說看著這片大哭,“真想自己是片中那個兒子” (> <) 也是Robert Sean Leanard最愛電影之一所以後來Wilson辦公室才挂了這海報

41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太TMD普通了。我看了3/4还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大概是一个小帅哥有心理问题。他哥一次出意外死了。和妈妈关系紧张。时不时去游泳训练,看看心理医生。家里吵吵架。。。可能是此刻心情浮躁,看不进这种剧情片吧。实际上没看完,上半部看了个不明所以,下半部看了个开头,总而言之是不明所以

46分钟前
  • nullspace
  • 较差

比野蛮女友早很多年用cannon做ost

49分钟前
  • 37°2
  • 推荐

24/13 母亲的角色算是一个经典了吧。这里父亲和儿子都很容易让人理解,但母亲的行为与心理的确让人深思。

54分钟前
  • ponsitree
  • 力荐

主角在结局由负面走向正面,但治愈绝对不是倾诉哭一场就能实现的。

5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每个人物都挖掘的很深,内心戏很精彩,完全没法预料故事的发展。“有的事情注定要发生,但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有的事尽了全力事情还是无法挽救,因为只是“普通人”。

56分钟前
  • lockinpocket
  • 力荐

教科书级的家庭剧,关注少年心理和成长,平铺直叙,贴近生活,直指人心。背景及人物关系在叙事中逐渐展开。小儿子先后承载了兄长离世、母亲怪责、轻生阴影、好友自杀等诸多压力,但他的悟性和进步让人欣喜,从心理医生那学到了如何理解别人的局限性,再宽恕自己。片尾他主动对母亲的拥抱是那么震撼人心。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处女作即生涯巅峰

60分钟前
  • 莱尼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