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这位以一个绝对“公平公正”态度的作者,请问你的美是指这个吗
贬低别人的外貌就不行?这是什么逻辑?难道这演员是什么上帝吗?
这是官方的剧照,如果这不是难看那什么叫难看?你说女性骂她是面容焦虑,这就很有意思了,我认为对女性骂她最大的可能是这是真的难看。
你说男性不看公主电影,那好,所以,女性朋友们从小到大看的迪士尼公主是这样的
所以,小美人鱼,好看吗?
再说会男性,我们为什么喷她?因为难看,就这样一部为了政治正确而生的可笑的电影,它自打制作起就应该知道,除了黑人还有多少人会喜欢?
边缘人:指以下电影
难道这些不比那些违和感极强的魔改电影好吗?
你说要黑人受了伤害,所以这就是他们可以随便魔改各种故事的理由?你是弱势群体就可以肆意妄为了?
可笑至极。
迪士尼大可以专门根据黑人的文化出一部电影,这难道不比这种披着童话的外衣宣传政治正确的辣鸡更好?
最后送你一句话:你可以喜欢吃奥利给,但不要拉着别人吃谢谢。
看完《小美人鱼》后还是觉得不错的,可能之前已经过多关注过哈莉贝利,即爱丽儿演员的长相,了解过各种吐槽,所以这次观影是真没放太多心思在这个角色的颜值和肤色上,这个角色给我留下的也就是那一把动听悦耳的声音,以及调皮、聪慧、勇敢的人设形象了,这些都蛮匹配原版动画的。
同时看完电影后我也有点明白迪士尼坚决用黑人女主演的原因。虽然我从主观情感上是比较难接受的,毕竟爱丽儿公主自我出生以来的形象都是白皮肤+柔顺长发的美少女,如今却变成“黑+脏辫”。但从喻意层面来说,安排黑人女主的操作还是有点意思的,爱丽儿对王子的喜爱和对人类世界的向往,就不再是单纯的男女情感和好奇心作祟,有更直白的身份认同的追求在里头,隐喻着西方黑人在融入白人主导的社会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磨难。
然后爱丽儿在旧故事中就曾遭受过的代价就有了新解读的空间,如失去人鱼尾巴可被解读成失去种族特征,失去声音代表失去话语权等等。整体看下来后我是觉得迪士尼这次把一部童话变成了一部恰似《逃出绝命镇》般的对西方社会的现实状况予以赤裸映射的电影了。
除此之外,《小美人鱼》还呈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即文化之间不谈对错优劣,只讲个人的审美和偏好,也强调尊重。所以剧中也着重强调过爱丽儿对人间的向往不是因为海底的“落后”,相反海底有着人间不存在的精彩,而这份精彩也是被爱丽儿深度感知的。
但她还是选择了人间,而这种选择是没有对错的,或者说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坚持对错分辨的人都注定会走向了失败,所以故事的结局也就走向了大团圆,各方理解了各方,也认可了男女主角的追求。
当然,该作还是有让人感到别扭的地方,无论是黑人政治正确还是后现代主义,这些思潮都是在封建阶级被打破之后,个人主义强烈蔓延之后才催生出来的。但别扭的是,剧中构建的人类社会却是封建得让人有点后怕---每一个臣民似乎已经在基因层面完全臣服君主的统治,而世界上的每一个女性也是在基因层面就默认了一个事情:人生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成为王子的妻子。
所以也就有了王子可以肆意调用资源去找女人的剧情,才出现了王子不用询问任何一个女性的意愿,直接默认她们就是渴望被自己迎娶的设定,也才有了王子为究竟要娶爱丽儿?还是娶海边突然飘来的那名美女的纠结,总之是怎么物化就怎么来了。
我从小就喜欢各种美人鱼,6岁女儿也是……知道这部片子是30号学校儿童节表演后,去商场带娃吃饭,看到了影城的宣传,豆瓣一搜,黑人演员,顿时有点失望!(没有种族歧视,只不过不是小时候印象中固有的样子)我告诉孩子是黑皮肤的美人鱼哦,她说没关系,尾巴很漂亮啊我看到5.2的豆瓣评分,还一度给娃做了劝退工作,作为交换带她看冰雪奇缘的舞台剧六一当晚关注的有位妈妈在公众号上正向反馈了陪娃观影的体验,又决定亲自去看看,差点就错过这么好看的一部电影啦!昨天周末带娃去看了,3D中文版,只能说这部电影被黑得太惨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很惊艳,中文歌曲相得益彰,小朋友看得也很爽,情节跌宕起伏,我女儿看到海巫婆拉着美人鱼从城堡跳下去的时候差点哭了!女主不是传统审美中的样子,但主角光环加持,到后面也还好看完我试着问娃,海巫婆还挺好看哈,女儿很坚决地告诉我,美人鱼比巫婆美,因为美人鱼善良、勇敢、聪明,她还结合了以前的一些德育故事,列举了一些影片中的细节,老母亲很是欣慰啊~我再顺势给拓展了一些敢于抗争的精神之类的!总而言之,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本来就有失公允,不论情节不论原著,作为妈妈我觉得给了孩子正能量的观影体验就是好的,杠精们不喜欢可以不看,没必要吹毛求疵!
这辈子看的第一部迪士尼动画长片是《狮子王》(国内公映),动画版《小美人鱼》是小学还是初中看的其实已经不太记得,总之是VCD刚刚在国内普及的时候,我甚至记得那盒碟片的价格为58块钱,在90年代末那可是相当昂贵的。《小美人鱼》是1989年的,它和90年代的一批音乐剧形式的迪士尼2D动画长片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儿时我的最爱是《狮子王》,可能从工作以后最爱的变成了《美女与野兽》,《小美人鱼》从来不是我的最爱,但依然是我比较喜欢的动画,特别是音乐部分。迪士尼近年来把那段时期的一系列动画翻拍成真人电影,只有《狮子王》我觉得毫无必要,因为CG狮子远远不如动画生动,也不可爱,导致像看了一个动物世界。
我去看真人版是带着情怀的,情怀来自这些动画片对我人生产生的影响,没有当年看的这些动画,现在我可能就不会历经曲折道路最终成为一个在画画的人了。今天我突然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真人版大概弥补了我儿时从未在大银幕观看过《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和《小美人鱼》的遗憾(《美女与野兽》有一年在上海电影节放映过一次3D版,我坐在上海影城的2号厅里一边看一边哭),因此我内心确实希望电影整体结构、故事不要有太大的变化,并且也很清楚迪士尼本就打算新瓶装旧酒,把他们最辉煌时期的作品拿出来炒炒冷饭,恰好上次那顿饭我没吃上,现在炒冷饭我也吃得很香!
我毫不在意真人版没有塞入所谓的当代价值观,当代价值观有那些新的电影和角色来承担,但我其实对这几年那些题材很现代的迪士尼动画无感,比如主角变成红色熊猫讲述两代人之间关系的那部叫什么来着……看看,我连名字都已经不记得了。我希望在电影中看到更多日常之外的fantasy,希望看到心怀冒险精神的人物、对未知对远方的向往,而不是太多现实的影射和当代说教。古早电影中也许存在某些刻板迂腐,但同样存在着永恒不变的普世真理。善良战胜邪恶不是什么老套的话题,现实不是如此,只能从文艺作品中得到安慰;我们宣扬女性独立的同时,非要去歧视爱情吗?
《小美人鱼》真人版比动画版更打动我一些,片中Ariel对陆地世界的向往更显著,对Eric王子的一见钟情可能起到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前提是Eric也同样被约束、渴望自由、向往探险未知,这种灵魂相吸的爱情不是很好吗,有什么问题吗?Eric有了更多的刻画,丰富了许多,不再是动画版里工具人一般的王子,至少让我印象深刻,将他那首新歌循环听了十几遍。还有一个感想,是小时候完全不可能产生的,那就是为了从人鱼变成人,Ariel付出的代价不应该被仅仅视为为爱情的付出,从某种意义上,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出柜,是她最终追求了隐藏许久的渴望。
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一直是选角。我需要承认起初我对选角也有一点疑惑,确实不怎么喜欢Halle平时的装扮和长相,也不喜欢现在拍电影总喜欢找一些非正经演员的这种做派,但在看完电影后再发表见解是一种原则。看完电影后我原来的疑虑就被打消了。尤其喜欢她在海底的部分,非常灵动可爱,飘逸在海水中的头发也很美,人鱼形态时的设计是亮点,尾巴在绿和蓝紫色之间渐变、泛着光泽,既符合动画的配色设定也没有显得过于卡通,我觉得一定是从某种真实海洋鱼类的形态色彩上得到了启发(包括她的姐姐们也是如此)。不过需要谴责一下变成人类后的服装,不知道剧组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我只看出遵循了动画版的粉蓝和粉红色的裙子,但不明白为什么要搞出一大堆花边、泡泡袖,只能说在现实中我比较讨厌这种类型的服装,相比之下Belle的黄裙子的真人化处理真的高明不少……当然了,最重要的是Halle的歌喉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她的歌声很清澈。
看了三遍电影,第一遍是2D国配版,第二遍杜比3D原声,第三遍是IMAX2D原声。国配版本的演唱也相当出色,但歌词翻译有点意译过头,觉得不如台版的翻译(他们用的是动画版以前的台版翻译)。杜比很好,可惜是3D,真的非常讨厌杜比的3D眼镜,戴上后有种眼前发白的感觉。因为影院觉得票房不好,都不愿意把IMAX屏幕给《小美人鱼》,导致我非常艰难地终于在6/3才看到了一场。IMAX有大量特殊画幅,所有海底画面都是全屏的,而且还是良心2D,可以看得更投入。
YO ! 《万众期待热议》的《小美人鱼》终于上映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部电影!
在这先要叠buff一下,今天这期影评和以往都一样,不为吐槽而吐槽,优缺~que~que点都会聊到,当然也少不了会提到备受争议的选角,那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
《小美人鱼》最初是1989年迪士尼的动画版,成就了迪士尼公主的又一个经典之作。
之后还在2000年推出了《小美人鱼2:重返大海》,在2008年推出了《小美人鱼前传》。
近些年迪士尼版图不断扩大,想把此前所有经典动画电影都转换成真人版,改编程度差异有大魔改的,如《沉睡魔咒》,《阿拉丁》,《爱丽丝梦游仙境》,《花木兰》,也有几乎不改的《狮子王》等等。
这些真人改编的票房和品质有好有坏,但这些都没法动摇迪士尼王国继续动画改真人的步伐。
《小美人鱼》当然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从2019年宣布海莉·贝莉饰演小美人鱼爱丽儿开始,争议声就不绝于耳,最大的冲突还是来自海莉·贝莉的肤色和长相,但这似乎对于迪士尼来说见怪不怪,坚持了下来,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小美人鱼》。
真人版的影片剧情,几乎照搬了原本动画的故事走向,甚至连结构编排都是一致的,你可以理解为“遵循原著”(故事上)。
影片大概讲述的是,对于人类充满好奇的小美人鱼爱丽儿,无视海底国王父亲的阻拦,一次次尝试接近人类。
某日艾力克王子的船遭遇风暴导致船难,爱丽儿救下了一见钟情的王子,并且和海洋女巫乌苏拉做了承诺,用声音换双腿,只因想要接近王子获得爱情。
一番波折之后,当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就先说影片的小优点吧,作为迪士尼工业流水线的电影,故事和原版一样,就是儿童向的,所以如果你对动画版本或者这个故事本身不敏感,就要斟酌要不要进影院了。
对于我来说抛开剧情,我更爱《小美人鱼》的主题曲《你的世界》,所以每当影片演唱主题曲的时候,我都会闭上眼去聆听,更能体会音乐带来的曼妙和想象力。
影片从头到尾其实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触和情绪上的波澜,或许是因为此前已经看过动画。
不过影片也有一些改动增加的戏份,其中结尾就多加了爱丽儿和海底国王父亲的告别的剧情。
很私人的原因,作为老父亲的我看到这个很难不为所动。
不过……作为长达135分钟的电影版,光有这几处闪光点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就是影片让我不吐不快的缺点了。
原版动画只有90分钟,承载这个简单纯粹的爱情故事其实刚好,但电影版足足把这个故事时长拉到了超过2小时,而增加的内容,并没有细化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在剧情上起到更深入的质变过程。
其中时长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多了好几首新歌曲目,难听如坐针毡谈不上,但多优美印象深刻也远远不够,听完就忘,一句话就是还是老歌经典。
另外还有海底世界的呈现,在看过《阿凡达2》的水底世界之后,再来看《小美人鱼》,那特效味还是十分浓重的,演员在水底的动作僵硬不说,毛发的飘动也存在着物理和动力学的不和谐,再加上海底里各种奇异的打光,让整个海底世界的真实立体感荡然无存。
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阿凡达2》也是迪士尼家的,这么比较可能欺负人,那就拿迪爸爸的《黑豹2》的水世界来看,光影暗归暗,但起码给到人一种原始和真实光源的水下空间和环境。
这也难怪《小美人鱼》是童话世界出来的动画改编,我觉得既然要做真人版,水下世界就应该多多少少去遵循真实化。
其实你如果看过电影的话,相信你很容易能看出哪些是真实拍摄,哪些是纯纯的特效。
这也导致了影片时长几乎过半,爱丽儿有了双腿到了陆地上后,影片的剧情和节奏才相对好了一些。
特别是螃蟹和鸟做媒人让两人接吻那场戏,处理还算顺畅。
但这些场景戏份的设计,都被肉眼可见并不对等的粗略服道化给破坏掉了,据说《小美人鱼》预算高达2.5亿美刀,这是不小的成本了,可最终呈现的艾力克王子和爱丽儿的形象,却让人感觉是从别的剧组东拼西凑租来的服装。
讲真,艾力克王子做得真的有点寒酸,你要不是说他是王子,我还以为是哪个岛上的某个村或寨子的小主子,仆人没几个,城堡大是挺大,但还是觉得是祖传留下来,到他这也就只剩这城堡了。
村民就更不用说了,三三两两,加起来或许艾力克家族管辖的范围,大概就千百号民众而已。
而爱丽儿所在的海底王国那就更支棱不起来了,国王召集七大洋的女儿过来聚一聚,连个像样的宴会厅都没有,几个珊瑚小板凳一坐就直接开始了,小学班级联欢晚会都比这热闹多了呀。
海底国王还拿着三叉戟,似乎也有着很强的法力,可居住的环境那还是真的太赤贫风了,气场全无。
而这些都并不是影片最要害的核心点,懂的都懂,影片最争议的还是在海莉·贝莉饰演爱丽儿上。
海莉·贝莉确实离我们心目中小美人鱼的形象,还差很远,不过我想说的是,角色匹配的演员,就还是会涉及到形象是否符合角色这一方面。
那显然小美人鱼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还有其他更适合的演员去饰演。
而从这次选角扩散开来,我更多想问的是,迪士尼经典动画改编真人的现状,是否还像最初做那些经典动画一样,力求创新和迸发出更多让观众难以置信的想象力。
是否还在认真对待着能让迪士尼成长起来的经典IP和角色。
还是说如今的迪士尼,只是拿着曾经的经典,不顾观众反馈,固执坚持自我表达,压榨出最后一道利润价值呢?
这次《小美人鱼》的选角失败,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在于演技上,应该说是毫无演技。
虽然海莉·贝莉歌唱的好听,但也无法补足她空虚情绪挤眉弄眼式的表演,我相信一个能打动观众的角色,是无形中能和观众产生心灵交流的能力。
不说国外的,就拿星爷电影系列来说,丑角还少吗?但哪一位不是深入人心?
所以我觉得最核心的点,是主角在没法突破演技实现角色的塑造,导致放大了其缺点。
另外就是玄学的CP感,片中的男女主角,是真的不来电呀,两人不管什么时候同框,都能冥冥之中感受到两位角色在煎熬。
再加上饰演艾力克王子的演员,演技也同样生疏,更加深了影片男女主在一起的违和感,任凭两人在大银幕如何如痴如醉撕心裂肺生离死别,坐在观众席上的我也是面无表情毫无波澜,但偶尔会噗叽一笑,为什么呢,因为我分心想到了昨天一件搞笑的事情。
你要说CP感看面相的话,我甚至觉得艾力克和那位城堡里的女仆,看起来挺般配的,甚至大反派海底女巫变的女子,和艾力克站在一起,也觉得是那么回事。
哈维尔·巴登饰演的海底国王演技好,无奈戏份并不多,而和他对戏最多的爱丽儿,两人又很难遇强则强,仅仅结局让我触动也只是我作为父亲泛起了些许涟漪。
另外作为导演的罗伯·马歇尔也表现得比一般还一般,要知道罗伯·马歇尔可是执导过《芝加哥》,《加勒比海盗4》,《艺伎回忆录》这样级别电影的导演,但到了《小美人鱼》,要是不查资料,真看不出是他执导的。
除了偶尔几个镜头,比如影片最开头那惊涛骇浪的大海,艾力克追寻歌声源头那段,其余的绝大部分,都是极为流水线的镜头语言水平,那些重要的歌舞编排,也远没有当年《芝加哥》来得惊艳和有生命力。
或许,罗伯·马歇尔也只是来做个命题作业,完成直接交差就好了。
好!那今天《小美人鱼》的点评就先聊到这。大伙伴们对本片有何观感,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近日,真人版的《小美人鱼》登陆国内院线热映。这部影片从拍摄之初就伴随着诸多争议,从其宣布美人鱼由黑人演员海莉·贝利出演开始,就引起全球影迷的关注与讨论,赞美与诋毁并行。前者认为这是好莱坞、迪士尼的进步;后者则认为这是他们对西方当下“政治正确”的谄媚,从而破坏了这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真人电影版改编自30多年前迪士尼的经典同名动画电影,而后者的改编文本则是安徒生于1837年创造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在很大程度上,《小美人鱼》和《海的女儿》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它们的相似之处,尤其是迪士尼的改编鲜明地落入其最经典与擅长的“善恶”对抗故事模式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是改变了安徒生的童话。
随着动画版《小美人鱼》经典地位的确立,导致很多人几乎遗忘了《海的女儿》这个内含丰富且十分值得细究的童话故事,因此本文便希望借由此次真人版《小美人鱼》的上映,讨论这两个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同时重回安徒生的故事,讨论那些在改编中被忽视和被压抑的内容。
撰文|重木
安徒生作于1837年的短篇故事《海的女儿》(笔者使用的是叶君健编译的《安徒生名作欣赏》版本)在其童话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和需要注意研究的细节。童话故事因其特殊的类型,使得作者可以通过充满隐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中的细节来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的真实状况。《海的女儿》亦如此,而在笔者看来,隐藏在这个故事中的主要核心秘密便是——为了成为“人”(Man),女性的小人鱼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我们从“人”(Man)开始进行讨论。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海中的人鱼,上身为人形,下身为鱼尾。这一人鱼形象在西方神话传统中源远流长。它是介入人与兽之间的第三种神话生物,所以非人非兽。由于这样一种身份,小人鱼被设定是“没有灵魂”的,即没有像人类那样的灵魂。按照人鱼祖母的解释,这一人类灵魂是“不灭的,永远地活着,即使身体化为尘土,它仍是活着的”。因此这一“不灭的灵魂”成为整篇故事中促使小人鱼行动的最根本动力,即她想获得这样一个灵魂。由此才产生了之后的一系列事件。
对年轻的小人鱼而言,“人”是一种概念模糊的生物,就好像她不会知道鸟是什么一样。她对于人类和其所生活世界的启蒙来源于那些沉船中发现的物品,其中就包括那个用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男性。对这一大理石男性的好感或许来源于小人鱼的爱情意识苏醒,就好似游园的杜丽娘在见到花园中姹紫嫣红一般,开启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小人鱼对于那一大理石男性的好感和迷恋,让她预先在自己心中给人类勾勒出了大致轮廓,即在她自己心中产生了一套对于人类的美好想象。它不存在对错,那只是一个主观幻想,这个幻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催生着小人鱼的最终悲剧。
她对那位一见钟情的王子的预设,是她对大理石男性好感的转移,“她觉得他的样子很像她在海底小花园里的那尊大理石像”。这里显然存在“误认”,即小人鱼根本没有除了外貌之外的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位王子和她所幻想的人类是一样的。正是由于对大理石像的幻想好感转移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男性身上这一过程的出错,为之后的悲剧铺上了一块坚实的砖。
而无论是对于那位王子还是“人”,小人鱼都存在着误认,她根据自己的美好想象所建构的“人”太过单薄和透明,或如学者所谓的由于其错误的“主观愿望”,而“使得她的悲剧可以被视为是人格悲剧”。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小人鱼对于祖母所提及的那个关于“人类灵魂”的错误理解。
在传统学者对这一故事的分析中,如叶君健先生指出小人鱼对于“人类灵魂”的不懈追求,是这个故事最激励人心和动人的部分,但人们在这里都忽视了对于这一所谓的“人类灵魂”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它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小人鱼所渴望的这一“人类灵魂”是否是她以为的那个东西?
即使是人鱼祖母,她也未能真正地理解她所说的那个“人类灵魂”所为何物。她的认识是基于西方基督教对于灵魂的最基本解释,即它来自于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宝贵东西。也是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有可能在逝去后进入天国,待在上帝身旁。由于这样一个美好的预设,使得人鱼祖母对于“人类灵魂”的反驳理由显得微不足道,即她没有足够的理由来否定小人鱼希望获得这样一个灵魂的渴望。因为在她——甚至是海底巫婆——的言行中,都透露着这一“人类灵魂”的高贵。安徒生在这里泄露了自己的思想,而未能真正地站在人物的角色上说话。他对于这一经过基督教粉饰的“人类灵魂”的自信,都透露在他对其的描述之上。所以,在整个故事中,“人类灵魂”是被追求且值得追求的东西,至少对小人鱼而言。
而“灵魂”并非简单的神之恩赐,却是人类的文化建构所成。神话,则往往是我们为了掩盖这一建构过程的产物,但当我们靠近观看的时候,依旧能发现留在其中鲜明的建构残留物。在“人类灵魂”的建构过程中,二元对立是其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其中最为明显的对立包括文化/自然,男性/女性,以及在之后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产生的理性/感性和公共/私人等等。在《海的女儿》中,最主要且鲜明的对立是男性/女性,人世/自然,而这也是以往许多学者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常常忽略的,即关于存在于小人鱼与王子之间的性别差异。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指出的则是:小人鱼所追求的那一“人类灵魂”始终都是男性的,即和那位英俊的王子一样的“灵魂”。这也经常为人们所忽视,即对于这一在叶君健先生看来是代表着人类实践中真善美的灵魂本质的错误理解。无论是人鱼祖母还是巫婆口中的“人类灵魂”实则应该说是“男性灵魂”,她们隐约地感知到了这一点,但依旧不曾清晰地理解。所以这才应该是人鱼祖母竭力阻止小人鱼去获得人类灵魂的最主要原因。在人类的自我建构历史中,主体始终是男性,女性在其中被建构为“他者”或成为“场所”,作为工具提供于男性自我建构过程中使用。伊利格瑞的研究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即无论在西方的形而上学还是之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对立中,女性都是局外人,被设置为镜子帮助男性自我建构主体同一性。
因此,我们所谓的“人”——无论在东西方的主体建构中——都是男性。英语“Man”既可以指代男性(sex),也可以指代整个人类;而在我们的语言建构中,“他”同样如此,它是男性的专有第三人称称谓,但也是自古以来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我们所知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实则应该是“男性是万物的尺度”。
对于小人鱼这一女性而言,她渴望“变成人”的双重内涵的进一步解释便是:首先成为解剖学意义上的女人,所以当她喝完巫婆的药水后,她身体开始流血,它象征着女性的初潮月经,暗示她已经成为解剖学上的女人;而“拥有人类灵魂”,则代表着拥有像王子那样的“男性灵魂”,这是整个故事的悲剧核心,即当女性试图渴望被男性所占有的“灵魂”时,她必然遭到巨大的排斥和伤害,而对于小人鱼而言,则是死亡的下场。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人鱼祖母对小人鱼所说的那段关于如何能够获得“人类灵魂”的话,“只有当一个人爱你,把你当做比他父母还要亲密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去,而你就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
小人鱼获得“人类灵魂”的方式必须是与爱她的男子结婚,而当牧师宣布“你们成为夫妻”的时候,小人鱼才能获得来自于丈夫的一部分灵魂,由此才成为真正的人。对这段话,我们需要重新进行解释:当女性追求拥有自己灵魂的时候,她需要成为某个男人的妻子(即财产),在丈夫地赐予下,她才能成为女人。我们再进一步指出,女性的“灵魂”来源于男性的恩赐,只有当女性进入男权矩阵并对其俯首的时候,主人才会赏赐奴隶“一份灵魂”,让她得以继续为自己服务。
因此,对小人鱼而言,获得灵魂的方法便是让王子“爱上”她,然后娶她。存在于小人鱼内心一开始时的幻想里,这一切是可能的,即“他——我爱他胜过我的爸爸妈妈;他——我时时刻刻在想念他;我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的手里。我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魂”。小人鱼的误认使得她决定和巫婆作交换,变成了解剖学上的女性——“成为人”的第一步,由此她才得以接近王子,希望他能在自己无声的情况下认出自己,并帮助自己实现愿望。
对女性而言,解剖学上的身体已经沉重不堪,被贬低在原始黑暗的自然之中,所以救赎就在于能够分享男性所建构的灵魂,以此离开原始自然而进入被阳光普照的理性国度。但这条道路却困难重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困难——安徒生在故事里也已经提及——即女性的声音和言说。
正如齐泽克所指出的,声音并非我们身体中的有机组成,它来源于身体中的某个部位;它不是被视作表现人类主体性深度或天堂崇高的声音,它是作为外来者入侵的声音。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声音总是被当作可怕的异类入侵。奥德赛与女妖塞壬的神话同样被安徒生化用在这个故事中,小人鱼的姐姐们时常像塞壬一样,在海中唱歌,以引诱过往的船只沉没。而经过基督教对于人鱼形象的改编,它同时出现了另一种有别于我们如今所接受的“美人鱼”形象。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人鱼的形象是可怕的,一种明显非人的兽样;而他们的声音在陆地上更是难以猝听,尖锐嘶厉,恐怖不已,但当这些声音出现在水中时,却变得优美无比。对于只有死亡后才能生活在大海中的人类而言,人鱼的声音是致命的诱惑。当基督教把人鱼作为恫吓人的形象保存下来时,它起到的训导象征有二:一是针对女人的自负虚荣;二是她那以歌声和乐曲诱惑天真和懦弱的男人的能力。女性的声音,是诱惑的,致命的。所以面对王子的小人鱼必需要失去声音,因为她声音的威胁性太大。
另一方面,声音的最大功能之一是言说,即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观点。但在伊利格瑞(《他者女人的窥镜》)看来,言说对于女性而言同样遍布陷阱,因为言说所需要使用的词语和其表达形式与结构本身就是男性权力的建构产物,所以她意识到“一切词语皆是贫乏的,被用得破烂不堪的,不适于准确地解释事物的”。她们“被一种语言的规则所决定”,而这一“语言规则”正是男性所界定的。所以,即使当小人鱼面对王子开始言说的时候,她的言说或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因为不在“语言规则”之中而难以理解;二是在“语言规则”中,却从此走上成为王子奴隶的命运,即成为他的妻子与财产。
因此,女性始终是沉默的。这是一段沉默的历史,“通过复制把它(沉默之史)与她从话语的系统之中去除而形成”。在安徒生描写巫婆拿走小人鱼声音的细节上,他明确指出方法是“把小人鱼的舌头割掉了”。或许是这一场景的血腥,迪士尼在之后的动画改编中抹去了这个情节。巫婆割掉小人鱼的舌头暗示着一种阉割行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涉及小女孩阉割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是母亲,即当小女孩意识到母亲和自己一样也是被阉割时,她开始想象是母亲阉割了自己,从而开始疏远甚至仇恨她。
在这里,割掉小人鱼舌头的是巫婆,她虽非母亲,却是母亲式的女性人物。而这一行为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小人鱼对于像王子那样的“人类灵魂”如此渴望。因为那是对于她在遭遇阉割后所形成的匮乏的补充。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小人鱼离开母亲式的形象而奔向王子,是女性经历俄狄浦斯情节中必然的过程。她发现了母亲式形象对自己的阉割,因此幻想着在王子/父亲那里获得拯救。
从小人鱼获得双腿,来到王子身边开始,她就处于王子的权力矩阵中而难以逃离。她被王子言说,被王子固定,被王子建构,她已经成为王子的财产和奴隶。而王子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她所承受的来自于双腿上的疼痛。男性不可能理解女性身体,这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恐怖,进而把她贬低成原始的自然和黑暗大地。在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故事中,男性是逃离洞穴子宫的那个人,通过承受来自太阳的理性光芒,他得以彻底离开母性子宫,并开始建构一个超越的世界去进一步打击和贬低她。
小人鱼最终放弃刺死王子以换回自己的生命,或许是因为她明白了这从一开始就是条不可归去的路。姐姐们从巫婆那里获得的方法是残暴的,似乎暗示了女性对于男权世界的否定与报复。有学者认为,人鱼祖母和巫婆所代表的是女权运动中的第二阶段,即从20世纪40-50年代到20世纪80-90年代,这一阶段女性争取两性差异,女性独立(准男性),并否定男性秩序。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人鱼祖母和巫婆所生活的是“一元中心主义”的女性自我王国,这是对立的极端,所以最终造成她们希望以刺杀王子(男性)来解救小人鱼(女性)。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巫婆强调了王子的热血能够帮助小人鱼重获鱼尾。在这里,由暴力而产生的“血”是因爱而产生的“灵魂”的影子,因此它必然就会拥有和“灵魂”一样的赋予能力——即让人重新变回人鱼。而无论是“灵魂”还是“血”,都来源于小人鱼从一开始就误认的王子,因为女性所生活的世界自始至终都是男性的,无论是思想、意义、言说还是灵魂。
安徒生在给友人的信中称,自己“不愿意让小人鱼依赖人的爱情去得到不灭的灵魂”,“……我让小人鱼走上更贴近自然、更神圣的道路”,即小人鱼最终变成天空的女儿,她们获得灵魂的方法和人鱼不同:她们是通过道德实践(善行)创造出一个灵魂。所以,无论是天空的女儿还是海的女儿,都需要通过某种行为来获得灵魂,而非像王子那样,生来就有灵魂。在叶君健先生看来,这是人类之所以高贵的原因,而他评论认为,小人鱼最终选择牺牲自己而不去杀害王子,就已经证明了她本身的灵魂高尚。
但在我看来,尽管安徒生最终希望给小人鱼一个基督教式的救赎,但他依旧未能真正地拯救无论是海的女儿还是天空的女儿。在面对人类时,她们始终都低人一等。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作为女性的她们,是生来就没有“灵魂”的自然肉体,因此她们总是需要经过某种证明来完成这一诉求:渴求男性的爱与赏赐;或以一种修女般的虔诚奉献上帝,以自己的善行在三百年后创造自己的灵魂。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对于女信徒的要求,即通过这一世的刻苦修炼,以期望来世投成男性,然后再接再厉以期望成觉悟者。
人鱼是异类,就像女性一样,在男性主体建构中被驱逐到原始自然之中,和野兽产生密切联系。而那些神话中的半-生物,如狮身人面兽,狮头羊身怪物或蛇发女妖(在几幅关于巫婆的插图中,巫婆的尾巴有是蛇尾;或头发像章鱼尾,折射着美杜莎的形象),它们“若不是女性就是象征男性对女性情欲的恐惧”。“对她而言‘我’永远不可能等同于‘我’,并且她仅仅是那个主人从中获取激情的个体性意志,她仅仅只是易于被他为同一性而生的激情所感的一种肉身抵抗的残余物,或她仅仅再一次地是他的重影,或仅仅是他的外衣的衬里”。
小人鱼(女性)的悲剧在于追求“男性灵魂”的必然失败。王子不是那个能拯救她的人,而是必然抛弃和背叛她的人……而这一切在迪士尼的《小美人鱼》中则被彻底翻转,王子始终都是落难公主的拯救者,然后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安徒生《海的女儿》中,即使是小人鱼死后变成泡沫的这一构思,也来源于男性对于缪斯的理想建构——提香的维纳斯诞生于泡沫之中,所以当人鱼活了300年后死去时,将成为维纳斯诞生的一部分,而在这个自古最美丽的女人身体上,则早已刻上了男性权威的种种痕迹。
由此我们也会发现,迪士尼动画版的《小美人鱼》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崭新的故事,它所遵循的是其得心应手的“王子公主”的童话模式,而安徒生则在自己的这个童话里展现了一幅更加复杂的世界、生活和两性的人类图景。这一点或许始终是《小美人鱼》所难以承载的。
真人版的故事或许能够在原本的动画版上更进一步,或是重回安徒生的文本,发掘更加丰富的内涵,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它显然局限于动画版:即使在选角和一些情节上颇具创意,但整体来看,则始终留有遗憾。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撰文:重木;编辑:走走;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小美人鱼怎么不能是黑人了?我怀疑你们种族歧视。那小美人鱼怎么就不能是男人了?我怀疑剧组性别歧视。
我不想看,就是想提前说一下,我绝对不会对这部电影真香,不是肤色的问题,不合适就是不合适,这片zzzq不用洗了,只是,前面几个公主都挺还原,非得在这部电影吃不可说红利,爱丽儿实惨。
现在还嘲赞达亚吗?
政治正确真伟大,以后迪士尼女主都选黑胖拉拉单身母亲吧,圣光普照。公主与青蛙不拍非要拍美人鱼就请尊重原版,另外这样拍不是歧视ginger吗?
真的被豆瓣是一众的歧视看瞎了眼,第一,这个演员这么漂亮居然有人说她丑,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鬼样子,或者自己审美真的有问题。第二,从来没有人说过美人鱼是白美人鱼,安徒生写明白了吗??你们自己看不惯肤色也不考虑一下是不是从小被灌输白公主就是最美的,那是因为黑人深受歧视没有办法成为美的代言。第三,不管是不是什么政治正不正确,我们都应该感激和庆幸,特别是荧幕上出现少数种族族裔的时候,因为,不管是亚裔还是黑人都应该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美人鱼,我们应该习惯不从肤色来判断好坏和美丑,西方的zzzq对于黑人来说有多重要就不说了,不知道感激的一个个都应该送出去自己体验一下被种族歧视什么感觉再回来这里乱叫!
这不是我想要的美人鱼,还我爱丽儿!
滾娘警告!
有没有不想看这个选项
迪士尼电影给我一种感觉就是“通过让黑人演原本属于白人的角色,来营造出黑人地位高、种族平等的假象。”真正尊重黑人的话应该是让合适的人演合适的角色,去突出黑人的美。现在这样反而好像是在挑衅……在捧杀……让大家对黑人感到不舒服……真的够阴险。。与其搞这些不如真正提升美国黑人权益,现在依旧有很多黑人因为自己的肤色被无故打死,电影《你给的仇恨》里面一句经典对话“如果他是一个开着奔驰,穿着西装的白人你也会开枪吗?。”“我会告诉他举起手来。”这种真正的社会现象不去解决,然后拿电影来营造种族平等才是鸡贼。
to all those racist 而不自知的人 批评Halle之前能不能先去听她唱歌以及她在happy without me里有多美 超级期待上映 (虽然还是对她的演技担心)
小美人鱼原来是黑人。。。
评论告诉我,这样的政治正确再怎么过分也不为过。
为什么男的不能演美人鱼?我怀疑迪士尼搞性别歧视
赞达亚我可以!马戏之王里粉色头发超美!
行吧,海沟族公主也是海的女儿,没毛病
这族裔设定...这电影如果在国内市场放映估计会死彻底吧...btw,搞pc真的是迪士尼立牌坊几乎唯一的手段了
遥祝糊
并不想为迪士尼洗地,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1.白人抢了很多本应属于其他种族的角色(比如攻壳机动队),也占据了大部分资源(比如漫威十年了才有第一个黑人超英何况上气还是种族歧视)。但是对于这些,骂声很少。而当黑人抢了白人的角色(小美人鱼)的时候,骂声不断还很多人身攻击,的确对少数族群不太公平。2.关于尊重原著,的确原著在丹麦都是北欧白人。一方面白改黑是pc,另一方面不像花木兰,故事发生的国家地区背景对故事本身推进作用没有那么大,所以尽管不同于原著,从故事完整性角度来说白改黑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总结一下我觉得这件事情迪士尼的确做的不算太好,但是骂声没必要那么大。尤其2019了还借着这种事情发表种族歧视言论的人可以先死个马了
我……虽然………但是……算了……好吧建议再找个黑人王子,直接冲击奥斯卡
这不是我童年的小美人鱼,这就不是小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