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表演最好的是邬君梅,把中年单亲母亲那种心理刻画的丝丝入扣。为了对得起孩子的父亲,宁愿只从生理需求出发寻偶;为了孩子的前途(可能部分为了自己的面子),主动回归单身;为了良心的不安,主动去照顾老丁……从表情到动作都拿捏的很好。吴刚的表演有点用力过猛,感觉他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有些难负盛名,赵立新客串的角色也莫名其妙。剩下几个年轻人,除了妹妹之外,可以说表演的尴尬。影片结尾也拉胯到了极致,可惜了几个中年的好演员。
一个闷热的午后,天阴阴的,但无雨。 “嗨,我一直在等你”电影的结尾是温柔的对视与灿烂久别的笑容,无声却胜有声,力度也是拿捏的恰到好处,回味无穷。 在观看之前,猜测过许多种六人晚餐的情形,但作者的这种构思又不得不让人服气。六人都各有志向,六人都懂得隐忍,苏琴为了女儿的好前途毅然放弃她与丁柏刚的爱情,堵住了女儿唯一后退的道路,“你知道母亲是什么吗?”她这样质问女儿,尽管女儿已经第二次告诉她她不幸福,“母亲就是为了孩子好肯牺牲一切,你以为我与丁柏刚之间没有爱情吗?”两句台词矛盾已显露无疑,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在生活中有无数的鲜活的例子,正因为多且无法恰到好处,所以多了一份美好,我们不可否认母亲爱的伟大,我们也总是劝导他们放手,我们总以为恰到好处就是鼓励他们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可生活就是追光灯灭,求果果落,多了一分无可奈何,少了一份童话神秘,我感动于苏琴母亲的无私奉献,我感动于丁柏刚的大气放手,我感动于苏丁无意中的温暖,我理解晓蓝的两难悖论,似二律背反般看起来都是如此正确,其实充满矛盾挣扎。 “自打我离开厂区的那一刻,我就没打算回来”“你可以回来啊”一个志在远去的女孩通过打拼想逃离苦难贫困等,她没有错,我们生活中从不缺乏这样渴望变成天鹅的丑小鸭,没有谁有资格批判这或许带点自私的林晓蓝,因为本质上她与丁成功是一样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有自己的执着与隐忍,她在ktv哭的那一幕,我掉下了眼泪,那让我想到了“坐在宝马车里哭的,而不在自行车上笑”但我知道,两者截然不同,一个会让我感动,会让我心疼一个独立女性在城市里拼搏无助,哪去找寻心的一夜安放?唯有懦弱的独自哭泣,另一种是拜金主义了,把自己的梦想建筑在婚姻上,不劳而获,让我嗤之以鼻。曾经的我也认为像丁成功这样的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就像个人服从集体一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以追求梦想为理由不顾一切吗?现在的我似懂非懂,我对那所谓的梦想的力量充满好奇,我敬佩他不顾一切的那份坚守,我着实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如果我结婚了,你会舍得吗?”“如果你找错了人,我会在小玻璃屋里等你”她最终找错了人,他最终在小玻璃屋里等她,这种爱情总是那么美好,人们一边嘴上说着不真实,一边心里咆哮着呼唤着。 曾经的小胖子变成了俞灏明,说实话,有点惊艳到我,或许电影只是用强烈的对比突出艺术效果,恭喜他达到了,故事中的他很单纯,普通,懦弱,但有梦想,或许只要时间将人打磨,就会有惊喜。 雨终究是下了,故事中的人终究相聚,故事外的人或许久久忘怀……
文 | 乐一狸
根据鲁迅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也带着内敛缓慢的文学气质。两个单亲家庭,各带一双儿女拼桌,升华出三段似是而非的爱情。异性兄弟的帮扶、异姓兄妹的秘恋、异性姐弟的疼惜,将六人命运紧紧捆在一起。
后来因为男方的儿子不成才,母亲为切断女儿与之交往,便离开男方父亲,举家搬离,两个家庭从此回到“半边户”身份。直至女儿考上大学、找到心仪工作、步入旁人艳羡的婚姻,母亲才松口气。可她并不知道女儿过得并不幸福,心中一直惦记着为她留守原地的男孩。
直到男方的女儿大婚,全家人又聚在一处,却发现一切面目全非:父亲得了老年失忆症、哥哥成了玻璃艺术家、母亲仍然单着、姐姐婚姻破裂、弟弟从胖子逆袭成男神,这变化无论悲喜,都难让生活破镜重圆。
所有情节,都伴随着国企改制推进:妹妹因贩卖废钢铁成为富姐,哥哥在当地成为创意个体户,弟弟爱上摄影从此找到人生自信,姐姐离开丈夫重回哥哥怀抱,爸爸无法忍受前妻墓地被征用开发而撞车身亡,妈妈只能眼看子女们挣脱羽翼,在风雨中逆行成伤痕累累的中年。
值得悼念的不只是剧变的时代,更是那些被碾碎的小人物的生命和爱情,悲剧再强大,也无法阻止生活向前:虽然爱情离席,家庭四分五裂,可故事中的人们只要活在人世,就有一股看破分离和推倒重来的蛮力。
这个题材很好,演员挑得没话说(除了俞灏明),剧情打磨得不够走心,应该请一个有功力的导演比如王小帅顾长卫贾樟柯管虎等人其中一个,窦骁吹玻璃的样子真的很有型,张均宓也很美,但是两位的表演有点浮于表演,尤其结尾处剧情安排的不恰当让张均宓跟邬君梅妈妈在车里尴尬的流泪一点没有触动到我。场景本来很电影化,镜头,剧情对白,剪辑无奈露出导演的三流水平
鲁敏的原著,写出来是深入骨髓的悲凉和压抑。字里行间透出的对人性的嘲弄,颇有几分钱钟书式的犀利。
我也是在这样一个工业化的小城镇长大,亲眼见证了它的衰败,也亲眼见证了下岗浪潮对工人的冲击。我们那里的孩子,跟林晓蓝一样,考上好大学,留在大城市,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家乡,在我们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逢年过节回去看看的地方。人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留在家乡,拿着微薄的工资,跟一群大妈一起上班喝喝茶水,相亲结婚生子,从此过着鸡飞狗跳柴米油盐的日子,在我们看来,这真是人生最糟糕的模样了。
所以鲁敏这本《六人晚餐》让我特别的有共鸣,读来真是一把心酸泪。只可惜,电影拍成这样,白瞎了几个好演员。
我从来没有见过功力差到如此地步的导演。影片的前半段,靠着改的面目全非的狗血爱情故事和窦骁的大白牙,勉强还能看。后半段,故事的节奏完全自我放飞了,导演仿佛是没有剧本的,拿着原著小说,随手一翻,拍一页剧情,又随手一翻,再拍一页。过渡?不存在的,黑屏就好了。我本以为张艺谋拿字幕来过渡已经很过分了,没想到此人连字幕都懒得给。
演员其实选的都蛮好的。达康书记穿个背心,床上拉拉裙带,桌上喝喝小酒,鸡蛋下锅舔舔碗沿,可怜里透着点猥琐,简直活灵活现。
邬君梅演这种颇有姿色清高又不甘寂寞的中年妇女,不要太容易。只不过有的地方感觉她演技有点不知所谓,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绝对是导演的锅,导演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情绪,演员能不跟着懵逼么。这导演也是有才,能把邬君梅这样级别的演员演技都给弄掉了线,我也是佩服。
胖小白意外的形象演技都蛮合适,没有一点违和感。原著里胖小白的故事是第一章,一下给全书打了一个压抑又荒诞的基调。女人堆里长大的胖小白,痛恨天天看见女人内裤卫生巾的胖小白,因为姐姐被骚扰对男性有阴影的胖小白,雄性荷尔蒙不足连喉结也迟迟不发育的胖小白,渴望有男性长辈的胖小白,性取向连自己都混乱的胖小白。他实在是个写的蛮深刻的人物。他对这个临时家庭的依恋,正来自于丁家有两位男性长辈。他渴望的并不只是家庭的温暖,和打架时有人解围,他实在是非常迫切的需要有人教他怎样做个男人,他甚至羡慕丁家脏乱却有男人味的厕所。电影里加上一段他跟丁成功洗澡,虽然十有八九是为了博眼球,但不得不说,倒是歪打正着了,很好的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态。
张钧甯的形象其实是蛮合适林晓蓝的,不过她的演技确实是这里面最差的一个,不至于出戏,但也不会让人入戏。不过基本的人物特质总算是保留下来了。书里面晓蓝的大学生活其实并不如意,她跟丁成功说过,同学都是大城市的,有见识有特长,自己唱歌跳舞主持没一样行,讨不到老师喜欢。看得我一阵心酸,小镇的姑娘确实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过来的,特别的理解她。她毕业也没有分到好工作,好在长的漂亮,嫁了个条件不错的老公。可笑她从前那样痛恨打扮,一心想靠着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却还是要靠长相来翻身。
她比很多小镇姑娘要幸运,因为她长的好看,总算是留在了大城市有了像样的生活。她又比很多小镇姑娘不幸,因为这像样的生活并不是她亲手赚来的,她努力读书考上了大学,但也就停在这里了,她终于也没有冲破牢笼,飞到更广阔的天地。丁成功和破败的小镇,是她的comfort zone,人只有在不如意的时候,才会异常的想念这个comfort zone,她跟丁成功在一起,正是大学的那段时间,大约也是她人生里价值观被动摇的最厉害的时间。从头到尾,我觉得她都没有真正看上过丁成功,否则她也不会一边跟丁成功好,一边吊着其他男人。丁成功也从来没有看懂过她,他对她的认识,有时甚至感觉像个不识字的老太太看自家孙女,又聪明又漂亮又会读书,前途一片光明。说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是灵魂契合的真爱,而不是互相安慰,我都不信。
窦骁大概是这里面唯一一个,跟人物外形气质严重不符的演员。书里面的丁成功是个长相清秀,头发盖住半边脸,颓废自闭的无业游民,身上的伤是被喝醉的父亲打的。在我心里,《睡美人》里面刚出道的小池完美契合。我得承认,窦骁演的这个丁成功相当的有魅力,我以前从来没觉得窦骁长的帅,这片里真的被秒到了。但是,他演的千好万好,却唯独不是书里那个丁成功啊。书里面的丁成功其实根本谈不上有魅力,林晓蓝跟他的那一段旧情,在我看来也是生活不如意聊作安慰罢了,脆弱到不能细看。
书里面有一段,写丁成功唯一一次去晓蓝的大学,帮她搬东西,等车的时候,他蹲在马路边抽烟。他那时已经在厂里混了个还不错的差事,给厂里比较高层的人送通知,人家给的烟,档次都高了起来。他一支一支都收着,此时拿出来给晓蓝看,这根是中华那根是熊猫什么什么的。看得我心里一阵厌恶。电影里面,有个细节,倒让我有点相似的感觉。他们四个人在电影院门前逛街的时候,来了两个混混叫“丁哥”,丁成功让他们把烟掐了。这一声“丁哥”,一下把我拽回了书里那个世界,那种熟悉的厌恶感又回来了。是啊,再怎么包装美化,这不过是个没有未来的混混罢了。
至于说他热爱的吹玻璃,书里面写,不过是他觉得自己该有个工作,招玻璃工的告示贴了好久没人去,他才去的。既然去了,也只好假装自己爱玻璃,时间久了,他也难分真假了。他跟晓蓝他们卖弄,讲吹玻璃的事情,末了还要加上几勺自己的鸡汤,那一段,我看的真是替他尴尬。作者可一点情面都没留,直说,仿佛连他自己也知道,吹玻璃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工作,哪有电影里标榜的那么真爱似的。
书里的结尾,晓蓝想回去找丁成功,丁成功自杀了。其实我从来也不相信他们会真的在一起,爱情和面包,总需要一样不是吗?
鲁敏说过,这是一本写失败者的书,一针见血。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被时代被社会抛弃的失败者,连挣扎都显得那样无力。
有趣的是,作者的态度倒是异常的冷静,笔触近乎残酷。从头到尾冷眼旁观,仿佛不是自己辛苦创作的人物,仿佛带着一腔恨意,不惜用最恶毒的恶意来揣测每一个人物。但末了,你又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那个小镇,对那些往事那些人的感情。这种矛盾的心态,我明白,大约每一个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的人,都明白,只是,导演不明白,何必要拍呢?
其实在不知道它是小说翻拍的情况下,单纯地去看完整部影片,还是会很感动的。就在他说“我的玻璃屋一直都在”。之后在茫然时突然想到了这部电影,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就像是那个初恋,我们为了不那么狼狈地和现实对抗,我们选择了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地朝九晚五,因为那么多东西牵绊着我们让我们活成他们眼中成功的模样。而当我们不再有激情时我们才想起当初那个信誓旦旦的梦想,而此时,他仍然再原地等我们去拾起,还是早已难觅踪影,无法挽回?
不是所有时候都会有个丁成功在等你的,梦想亦如此。
额,看了书评,再一次体会到电影和书是很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电影得经过多次再创作,而且很难把书的深刻表露出来。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相对于小成本的投资以及不看好的市场预期已经是很难得了。故事本身很有深度也很丰富,但却没有拍出那个味儿,咱不是专业人士,只谈几个浅显的表面问题:
1、细节不考究:比如晓兰是个高中生,高中生上学涂着那么明显的口红合适吗?一看就有种电视剧的粗燥感。
2、主题不深刻:本应是通过厂区变革时,两个家庭成员的命运变化来折射出整个厂区状态,但现在只剩下两对爱情关系的描写,格局太小了
3、结局太牵强:男女主最后回到原点的结局不符合现实,很牵强,引不起共鸣。
还有胖小白变瘦小白这个梗实在有点尬。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还是挺喜欢这类电影,尊敬拍这部电影的所有演职人员,因为这才回归了电影的本质。相信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足够的重视,原班人马一定能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张钧甯这么美,窦骁这么帅,吴刚这么可爱,厂区这么有情怀,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奇形怪状
又一部五星电影,情感就像玻璃,我们就是吹玻璃的人。中国就工业年代的衰竭之后新一代对未来的抉择。算是二刷了,窦骁,张钧甯,邬君梅,吴刚的演技简直一流,刻画情感很到位,导演李远爱情观点很明确,主线清晰,背景云南重工。“自甘堕落”和“所谓积极”的选择,跟主角间价值观和幸福尝试挂钩。
我是看在李达康书记在里面才看的,还有深夜食堂女老板娘张钧甯,还有楚乔传的燕洵世子,多么强大的卡司。一部传统的故事片,反映八十年代社会企业转型期的故事,也讲述着两个单亲家庭的悲欢离合。很纯净,很真挚的电影,不是太商业,我喜欢这种片。
看哭了,怀旧而感人
原著小说是好的,改编太失败。导演负全责!
窦骁这是要帅炸天啊
比较失望。这样的题材是我喜欢的,我以为会是另一部《孔雀》,会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群年轻人阴翳、残缺的青春与成长,但只是一部三流纯爱片,就像片中最后一次六人晚餐时,桌上中间那盘翘着屁股的“火鸡”。
只能说看了几眼。
实际上没拍好,情节凌乱,整体散碎,有点刻意贴青春片感觉,反而拖了后腿。但个人对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工厂大院的年代感,下岗改组,窦骁的角色,跟我表哥很像,个人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片角色还是塑造的不错的,整体有点可惜,本来可以更好
好导演太少,集体失语。
感人励志
窦骁怎么能笑这么好看!
窦骁简直帅成一道闪电。
小说本来描写的是一种深切的残缺之痛,国企改革大环境下工人们心里的残缺,两个残缺家庭中人物心理不同程度的残缺…挺好的故事但是被导演拍的不伦不类的,人物性格不鲜明、年代感还原的乱七八糟、剪辑莫名其妙、配乐也各种违和、那个特效真不是大学生作业?像把小说拍成了杂文?哦不,流水账!
不太喜欢的电影没看进去,就是觉得俗。
影片毕竟是爱情片为主体 主线剧情关注男女主的地位悬殊的爱情 整个过程不能免俗 整部电影充满了许多人生的无奈 是时势使然 人无法改变环境只能被时代所改变 只是结局还比较理想主义 基本上每一个年轻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或许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机遇与魅力 你都已经无法再失去什么 何不大胆的去追求
达康书记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不变的是他睁不开的迷离的眼神
就像平叙一般无张力无重点。浪费了一个好剧本和众多好演员。
俞灏明见面会。片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婊子的情感纠葛,编剧把故事编得很差!什么感觉呢?就好比一个提前放学的小学生在操场和同学玩累了有些饿了跑到半路突然想起可以去亲戚家吃口饭,亲戚把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饭炒了炒没炒透且咸淡不均…所以对于一个饿了的孩子,这口饭吃得不香!另有漏洞太多不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