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2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3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4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5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6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3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4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5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6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7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8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9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2

详细剧情

  66岁的施密特先生(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退休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的生活让他颇感无聊。每天依旧7点起床,可是陪伴他的只是无聊的字谜游戏和令人生厌的妻子,施密特需要找点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打算资助一位坦桑尼亚的孤儿恩度古,并提笔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妻子的忽然离世让他的生活显得更加冷清,他曾至开始想念那个乏味的女人,可是就在这时,他在妻子的换衣间里找到妻子和另一个男人的情书。施密特决定独自驾车去旅行,他去了很多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当年感慨良多。在一时冲动亲吻一位有夫之妇之后,他慢慢的原谅了自己的妻子。女儿的婚姻比自己想像的更糟,平庸的丈夫和不可思议的家庭让他对女儿的未来愈加担忧,然而这一切都非他所能改变。旅途中他从未停止给恩度古写信,在信里,施密特详尽的描述着自己的生活和困惑。当施密特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回到家时意外的收到恩度古的回信,看着那些简单的文字和恩度古充满童真的图画,施密特忽然泪如泉涌……

长篇影评

1 ) 关于施密特先生的罗格斯大街12号

不能想象等我年老的时候,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从失眠中清醒,闹钟还要再过一个半小时才跳过那一格数字。厌倦了公园,厌倦了电视,厌倦了炸薯片,厌倦了耳边的唠叨。沙发上有一个深陷的坐印,那双新买的皮鞋,只沾了薄薄一层灰。尽管活着真的只是两次长眠之间一次短暂的醒来,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醒着的时候不去做梦的。我老了,我和大多数老去的人一起在等死,我清楚地知道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在渐渐地离我远去,精确地计算,会有78%的概率将在以后的九年内告别这个世界。

《关于施密特》是一个老人的生命总结,幸运的是他被拍成电影,而我,数十年之后的那一番恳诚长谈,很可能会被误认为一个孤独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自言自语。所以我打算提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在最值得关注的生命段落里,插播一部分也许谁也没有耐心听下去的个人告白。我可以借用一下施密特先生的保险公司的办公室,借用他刚刚给一个坦桑尼亚孤儿写过一封信的纸笺簿。再过一些时间,这个办公室就不再属于施密特先生了,他退休了。如果仅仅是一份工作,我一定没有施密特先生那样难以割舍的深情,我也不会像他的同事那样,在最后的酒会上慷慨评述一个人的全部职业生涯。我绝对没有主动追求过年轻时的施密特夫人,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圣诞节贺卡,我看到了施密特先生在信笺上留下的愤怒笔痕。有谁能猜到一个老人会对一个陌生的六岁非洲孩子说些什么吗?他抱怨他的家庭,抱怨他的妻子,抱怨他的女儿,抱怨女儿的未婚夫,抱怨顶替他的位置的年轻人。人老了,连情绪的发泄都要控制得小心翼翼。

评价一个人,只有悼词是最完美的,评价一个好演员,无非是对角色的理解深度,情绪释放的节奏把握,或者还有得奖的多少。六十六岁的施密特先生与三届奥斯卡影帝杰克·尼科尔森之间,最多的相似之处便是年龄上的相近,不是人物传记,神似上不必多作考虑,一个老人的多疑繁琐烦躁不安,一个突然失去妻子的丈夫,一个似类于单相思的父亲的关怀,在施密特先生的脸上都可以细节捕捉。演员的情绪在我的理解中是属于银行分期付款的方式,时间的长度与涌动的次数都在精打细算,埋怨中带着亲昵,疼爱中带着责备,委屈中带着期待。最大的限度就是让人忘掉这中间的设计过程,所谓的自然表达流露,便是最正确的误解与读懂。从1974年的《最后的细节》,到1976年的《飞越疯人院》,从1984年的《母女情深》,到1998年的《尽善尽美》,杰克·尼科尔森的情感得奖应该是最大的赢家。

我在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与这个电影有关的这样一个副标题,“惟一的问题是谁有资格来评价这部电影”,我不知道对一部电影的话语权是如何被授予的,仅仅就资格二字而言,这种自我预设的语境已经让人兴味索然。我从前的戏剧史课老师常常在早上八点半匆匆赶进教室,脸颊上永远是两坨兴奋的烟酒红,他掏出笔记本电脑,掏出一摞光碟,嘴里已经含糊其辞地开始了这门始终没有开始与结束的课程。他喜欢学生们的讨论,喜欢一个教室里各自站立的两个对垒的山头,那些被善意挑动的激情与互辩。这时候,我们的老师,站在一幅翠绿色的丝绒窗帘前面,双手插袋或者抱胸,我总觉得他对这场争论早已有了自己的立场,只是找个让嗓子休息的机会。他对戏剧冲突的偏爱,使得所有以镜头说话的电影对他来说,都是劣等的,他的李尔王他的玩偶之家他的野鸭他的海鸥,他要睡在带着英式诗意的莎士比亚的怀里,摇动一管洁白的鹅毛笔。

相形之下,施密特先生得到的恐吓只是一个房车女主人惊恐的拒绝,她击中了他心底最不愿意被人看到的软弱与无助,这是最容易让人败坏的一场戏。如果把施密特先生闻嗅死去妻子的香水的动作,视作情感略略变异的细腻,把施密特先生重又站着撒尿视作未泯的童真,那么这一次的狼狈逃离,也是一个老人在得到陌生女人心灵慰藉的同时,瞬间产生的身体冲动。所有的剧情背景交代到此结束,施密特先生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旅。

故地重游是这次旅行的重要一站,罗格斯大街12号,少年施密特的无忧之家,现在换作了一家汽车配件商行。站在店主的角度,看到一个头发花白身形肥胖的老人精神恍惚地站在那里,一定会把他错认作是来自异地的观光客。我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无法将身处的城市客观地当作自己的故乡。尽管我和这里的居民说着同样的方言,拥有同样的饮食习惯,可我还是会在履历表的籍贯一栏填上一个气息陌生的地名。我想象我的故乡一定早已经和罗格斯大街12号一样,时过境迁,面目全非了。可是它的发音,它的气味,它的夜晚,都将与我存在血亲般的仇深似海。当我年老的时候,未必能像施密特先生那样开着一辆大房车,启动一次短暂的生命回顾。也许我已经老得走不动了,也许我正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的一次性探访,也许我会在某一次弯腰的时候突然死去。如果我什么也没有留下,包括我的孩子,一个注定与我同姓的陌生人,那么一场非我所愿的婚礼也就在一秒钟之内消失无踪。

2 ) 人生的回顾

类似《关于施密特》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日本的《东京物语》、德国的《樱花盛开》、美国的《天伦之旅》、《破碎之花》等,我称之为人生回顾之旅。也许人到老年都会回味逝去的时光,尽量让自己少留一点人生遗憾,但往往事与愿违,随着真相的深入,你会觉得人生太多遗憾是你用一生都弥补不了,反而心生更大的失望。
施密特先生是个老派的事业有成的人,66岁退休,妻子突然离世,他开在妻子执意要买的豪华房车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一路上我们一起观看他的行为和思考。
有人说现代社会,私密的东西太多,你在离世前最需要销毁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人都走了,还有什么可牵挂的。施密特妻子就给丈夫留下了让他如鱼刺哽喉的秘密。最终施密特释怀了,人生诱惑太多,难免有感情转移的情况。
最让施密特不放心的是女儿的婚姻大事,他觉得女婿不可行靠,恐女儿所托非人。这是家长最揪心的事,但是他还是在婚礼现场违心的讲了祝福的话,是啊儿孙自有儿孙福,在非常讲究独立的美国,居然父母还在为儿女们操心,可见这是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
看这类电影,不紧不慢,我们在电影中看别人的生活,对照着自己的人生,辉煌也好、孤独也罢,这都是自己的人生。

3 ) 给施密特先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

您好,我又重新观赏了这部影片。那是自我从高中,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直至现在到大学二年级的暑假,这段时间已经足足有四年多了。我也如电影里面的你所想的那样,是的,我原本以为我会是个特别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做一些特别的事,当然没有华特·迪士尼那样了不起,但会建立一家大公司,会在财富排行榜的钱500名,会在杂志上读到我的事迹。然而,我却在一家保险公司的高层工作了50年。我的生活平淡无奇,有一个平淡无奇的妻子。。。

好吧,我不该重复电影里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是的,我也以为我会因为我的才华,我懂得一口流利的日语和英语,我可以成为一个演员,我懂音乐,弹得一手不错的钢琴,会拉小提琴,写了几出伟大的音乐剧,我懂戏剧,就算我不能饰演莎士比亚剧本里的人物,但我也是一个伟大的经纪人,把所有被人遗忘的经典作品从新搬到舞台上,同时我也是一名作家,翻译了不少作品,而且这个对我很重要,我唯一认可的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作家,能写出像卡夫卡那样的伟大作品,是的,我以为这个世界应该爱恨分明,不满就要讲出来,以为自己能够代表一下什么,就算不能改变什么,至少能代表一点什么,比如一些人的心声,我会很幸运,所有东西都不需要自己去找机会就会自动找上门来。而最后,在我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完成了我的工作,赚到足够的钱去做我想做的事,去我想去的国家度过余生,或者会在英国的一个小乡村,又或者会在日本的北海道,一个县里头。是的,上面的一切都是我幻想而已,我以为,我的人生不会平庸,因为我以为,我就是上帝选中的人物。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当我现在每天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又没有多余的钱能让我搭个便车去我想去的地方时,我的生活就像没有了支架的木偶,昏昏欲倒,我的心压抑着乌黑的死血水,却没有一个孔,随便一个小孔把这些死血水释放出来。我找不到工作,像无业游民一样,每天晚上打开电脑找一部已经下载了,看过的电影,但很可惜,那么久了,没有一部我会安静的把他看完,我的心一直都安静不下来,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但又说不出是什么,我知道有一天,如果我一直呆在这间屋子里的话,我知道我会疯掉的,这间屋子总让我感觉潮湿,阴阴暗暗,幻觉里总是让我感觉到不好的东西在附近,尽管别人不认为是这样,或者实际上就不是这样。我每天打开电脑,总要想想有什么可以搜索的,因为我不打游戏,能做的也就是打开网站,不知道,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我上网是做什么的。我没有什么朋友,实际上找我聊天的人几乎没有,我是说,我交的大多数都是点头之交,在热闹的场合附和几句。我想我应该去远方,你知道么?我很难忘那次的踩单车之旅,那次旅行让我充实,我和十多个同学,从早上到晚上12点一共踩了1300公里,别人都说我们疯了,但回想起来,我很开心,很难忘,这几年,这是让我其中觉得难忘的一件事,这是多么珍贵。

现在我每天都生活在沮丧之中,虽然我从来不觉得我需要人在乎,这个世界少了我根本就不影响什么,就算我不说话,也没有人会注意到,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学着能不说就尽量不说,因为就算我的知识多渊博,也不会认为我说了一句多么有哲理和深刻的话,他们就会围着我转,你就会成为一名诗人,突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会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会突然有很多钱,让你可以去你自己喜欢的国家的大学留学......不是的,我还是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人会因为一句话改变,我没有那么幸运。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当我写这几段话的时候,我的眼睛里不时的流出眼泪,就好像您最好看到你养子给你画的画一样,或许我不会用一些睿智的词语去形容那种心情,只能做一些比喻,那些比喻也就是大概这样的,就像我上面说写的。

愿您一切安好,您真挚的Sullivan·X

4 )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那人活着tmd意义何在?

如果电影的意义在于造梦而不是描摹现实的话,亚历山大佩恩真的不是一个很讨巧的导演,因为无论你看着他的电影哭或者看着他的电影笑,你都不可能因为他的电影而被愉悦。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2004年的《杯酒人生》,因为2012年奥斯卡奖的缘故,很多朋友也因为《后裔》认识了他。而导演这种风格的成熟则是在2002年的《关于施密特》。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杰克尼克尔森(他在《飞跃疯人院》的表演更优秀),也不是最好的亚历山大佩恩《杯酒人生》其实更好),但导演这部电影的野心却显然不在于此。

片中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施密特先生先是经历了自己的退休而新来的年轻主管又似乎毫不买他这个老人的账;然后突然之间妻子去世,他在整理遗物中又发现了妻子30年前对自己不忠的证据,而那个男人又是自己的挚友;接着自己疏离已久的女儿又订婚了,而施密特先生对未婚夫和他的家庭又非常不满;老人决定上路开车去女儿家里阻止这桩婚事,路上偶遇一个愿意听自己倾诉的已婚女士无比尴尬;到达丹佛的女儿家里之后,施密特先生非但未能阻止女儿婚礼,反而造成了女儿不小的混乱。一些列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之后,在施密特先生看来:一切原本即使不能尽在掌握但至少缝缝补补努力支撑的生活的似乎就这么一点儿又一点儿直到底朝天地翻了过来。

既便是愤怒,凌乱,不堪和碎片的生活,施密特先生还是要一点儿一点儿地跟自己谈谈。一个人的夜里,老人坐在草坪上,对着黑黢黢的夜,想到30年前背叛自己但也已经去世的妻子:“Helen, what did you really think of me, deep in your heart? Was I really the man you wanted to be with? Was I? Or were you disappointed and too nice to show it? I forgive you for Ray. I forgive you.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and I know I wasn't always the king of kings. I let you down. I'm sorry, Helen. Can you forgive me? Can you forgive me?”很抱歉:很抱歉我不是那个《福布斯》杂志封面上的那个人;很抱歉,我不是那个迪斯尼动画里拯救世界的英雄;很抱歉,我以为我的生命应该有更多的意义而事实上却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能做到许多事情实际上却并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是你心中的那个英雄而我真的也只是万千众生中的普通一个。

在女儿的婚礼仪式上,倔强而惹祸的老人施密特面对着满堂宾客终于还是无奈地说:“Thank you,to you Randall,for taking such good care of my daughter......”他终于还是放弃了无谓的挣扎。回到家里,老人借着写信的机会给了自己这样的独白:“I know we're all pretty small in the big scheme of things and I sup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to make some kind of difference. But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did I make, what in the world is better because of me? I'm weak and I'm a failure. 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 will be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None that I can think of. None at all.

如果不是因为最后一位远在地球那边的陌生人的一封感谢的信和一副笔触稚嫩的图画,施密特先生的生活就以意义何在?悲观地看,每个人都是如此:没有意义,父母给予你生命的时候有没有征求过你的意见?所有人就是被这么抛了进来被给予了生命,然后一路狂奔直至终点。我真的,还是一无是处了。很多直面衰老和失败的尝试都不可能带来讨巧的电影。最后能够让人欣慰的也只有地球另一边的孩子寄来的笨拙的图画。盛宴之后泪流满面,但岂独盛宴而已。在纯真和希望面前,生活何其无奈,也只有在此两者面前,才能给生活者以希望,给生活在这tmd生活之中的人以希望。

5 ) 你能活多少岁?——练习生存&练习死亡

《心的方向》是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的时候就疑惑,一部电影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竟然只有以白发老头撑起整部电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在疯狂的史密特先生颤抖着流着泪水读着非洲小朋友的来信中结束。很普通的一个电影,老了,退休了,老伴挂了,女儿出嫁了,最后找到个寄托。我一直很为斯密特先生担心,看电影的过程一直很压抑。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即便是片中搞笑频繁,我也觉得沉重。我还是一个敏感的人,我担心有一天我会不会也遇到类似斯密特先生的遭遇,而我没他老人家的活力与幽默。

一部电影就这样搁置了,直到约一年后我误打误撞的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练习如何死亡。那个片刻我突然记忆起了这部电影。也许,冥冥之中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了这句话。

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练习死亡了吗?
上小学时就知道长大后一定要上大学才行。为什么上大学?当你看到铺天盖地的宣讲会信息你就会知道,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那些读研的人,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初入职场的我进入一家制造型企业,在轰鸣机器旁边的是一个个稚嫩的脸庞,随意找几个人聊天,当知道你是大学生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一年不到就可以转正成为干部了,工资高!无言,辛苦四年换来的学历,仅仅值两千多块,还换来无数羡慕的目光。如果仅是这个现象还可以理解,但另一种现象却可怕,同是大学生的一联系认为都大学还不如下海,如果不是因为读大学可以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是根本不会读的。不说大学教育的失败,这一切也许就是一个隐喻——你要学会生存。
我们终期一生都在学习生存,但是很少人学习死亡。于是,就有了无数个“斯密特”先生,更有甚者不知道死亡,这里不是说他们不知道死亡,而是他们根本不去想死亡意味着什么。
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发明了“忧惧”(Angst)这个词来形容每当我们面对自身的“不存在”的可能性時(例如,当我们反思最终的死亡时),就会有一种自然的“生存性反应”,它包含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恐惧。为了逃避这种威胁。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沉浸在“存在”中,假装“不存在”不在场。所以,我们从事业余爱好,看电视,成为热情的FANs,甚至成为学者是自己沉浸在书本里。斯密特先生很不幸,生命的偶然让他被“存在”挤出来了,遭遇了“不存在”。
高中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后有一个假如我失明三天的话题,老师让我们发表意见。很多同学非常不严肃,于是老师就改了一下,永远失明。原来很多嬉笑的同学突然之间变的严肃起来,气氛顿时凝重起来。一次在《大学生》杂志中,看到关于子尤的介绍,顿时被感动起来,面对绝症,他的坦然与乐观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更多时候,类似的“不存在”偶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悄悄叩问你的心灵。

大地震之后参加了一次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师在最后要每个人想一个问题:你能活多少岁?她解释到估计自己能活多少岁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能活多少岁,更大的意义在于把你从“存在”中提出来,让你在惊讶中一瞥“不存在”,从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练习死亡,哲学太艰深浓缩,我想换一种做法,也许个人成长会更好听一些。

6 ) 【转】难得糊涂---关于《关于施密特》的影评


作者:绿杨骄 发表日期:2004-9-2 22:07:00


   杰克.尼克尔森老了。

   一个叫岁月的不速之客爬上了《飞越疯人院》里那张生猛得跋扈的脸,堂而皇之的安营扎寨,大兴土木,把生活的坎坷崎岖都形而下的还原成额上怵目的层峦。

   尼克尔森,当之无愧的“老戏精”。这个拿奖如拾草芥的洛杉矶湖人队球迷,演艺生涯绚烂的令侪辈忌妒,一如他在风流场上的分花拂柳、金戈铁马,战果累累。他自降片酬演出了《关于施密特--心的方向》,差点再捧一座小金人。估计奥斯卡评委也有梁山好汉“劫富济贫”的遗风,或者出于奖掖后进的考虑,尼克尔森、凯奇、刘易斯,这些奥斯卡的老常客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充当绿叶,拱月般托出《钢琴师》的男主角布洛迪,他长着一张难民的面孔,令人望之顿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讨论尼克尔森的演技是件挥霍形容词的无聊事。好比站在泰山脚下感叹它的雄伟,纯属多余。在此,我就不显摆我的马屁功夫了。

   尼克尔森在本片中演的是一个老人,名叫施密特。

   施密特老了。

   空空荡荡的办公室,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办公桌。墙上的挂钟一秒一秒的踱向下班时间,那是施密特光荣退休的时刻。钟声一响,施密特拎包走人。真正意义上的晚年,确切无疑的来到了。

   为工作和家庭奔波忙碌的壮盛年月里,无暇思及“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的大问题,幸福和快乐在生活的压榨下变成丝丝缕缕的碎片,只在忙碌的间隙,随遇而安的得享乐且享乐。

   待到年老力衰,投闲置散,仿佛被社会扔到回收站,不解风情的死神随时可能进行“清空回收站”的操作,彻底删除。被遗弃在人生大道末端的荒径上,年轻时的信条一一模糊,自己伙同社会,把多年辛苦围起的心理保护网扯烂,影影绰绰的尽是无助和愤怒的目光。

   无职一身轻的施密特,面对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似乎还不太适应。不能说施密特天生的劳碌命,只是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可怕,一旦形成,便如蛆附骨。《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可怜的监狱图书管理员,在监狱里小心翼翼低眉顺眼的度过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熬得自由身,却怀恋起监狱里的“自由”,肉体上的自由却变成精神上的枷锁,最终,为了解除精神上的窒息,老头消灭了自己的肉体。

   命运之神见惯了世间的悖谬,养成了玩恶作剧的坏习惯,施密特不幸成了它捉弄的对象。时不时的下个歹毒的绊马索,摔得施密特仓皇失措。公司里,继任他职务的那个“高傲的臭小子”(施密特语)我行我素,浑没把德高望重(施密特的自我感觉)的施密特当根葱。家里,老伴似乎一身的坏习惯,处处让施密特不爽,但就是这个糟老婆子,也抛弃施密特,独自上了天堂。鳏夫的职业看上去没什么前途,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妻子的遗物中,施密特意外发现了她30年前红杏出墙的证据,更沮丧的是,摘杏人竟然是自己的多年知交。女儿是施密特引以为豪的心肝宝贝,却非要嫁给一个猥琐男,为此,父女俩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事业,爱情,家庭,生活的三大支柱动摇了根基,施密特眼前一片漆黑。

   一个素不相识的非洲儿童杜古成了施密特唯一的寄托,施密特是杜古的赞助人。在给杜古的信中,施密特虚构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对现状的不满,在虚构的自我安慰中得以稍许疏解。

   画饼无法充饥,孤独,愤怒,悲伤,亦步亦趋的骚扰着施密特。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施密特走出家门,驾着一辆房车,上路了。这辆车由亡妻生前做主买下,动机中带点罗曼蒂克的味道,正如小品《超生游击队》里,宋丹丹所说的:“寻找咱俩人儿重(从)前的影只(子)”。伊人已去,施密特只好陪同自己的影子上路。

   影片没有就此变成一部公路片,导演并不想沿着公路展示美国的大好风光,而是让施密特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自得其乐的寻找旧日的一鳞半爪。还让施密特邂逅了一场未遂的艳遇。愁雨晨风中,满天星光下,施密特三省其身,似乎理解了什么,内心里原谅了出轨的亡妻和好友。

   死者已矣,事情倒好解决。活人的问题就难办了,女儿决意和猥琐男结婚。施密特决定作最后一次尝试,挽救“误入迷途”的女儿。但女儿咬定青山不放松,施密特只能无计可施。

   婚礼上,施密特终于妥协了,勉强接受了女婿一家人,并违心的奉承了一通。但言语中透出迂回的讥讽,比如,他赞扬亲家公的好口才(其实是爱吵架),女婿的兄弟的真诚(其实是个弱智,想不真诚都难)。

   皆大欢喜中,放弃了自我坚持的施密特又找到了幸福。

   几百年前,扬州老怪深沉的说了句“难得糊涂”,引无数英雄折腰,迷糊了原本如炬的目光,化悲愤为逍遥,他人生气我不气,打个哈哈,心情舒畅。年少无知时,我也曾赶时髦,郑重的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四个字,奉为箴言。

   施密特穷则思变,居然和古老的东方人生哲学暗通款曲,让迷失的心灵成功软着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71861.shtml

7 ) 关于施密特

呆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内,等着时针迈过五点。
66岁。
自以为是的年轻人侵占了事业,老婆子死掉后发现她偷过汉,女儿嫁了个窝囊废,胸部下垂的大妈在按摩浴池里把手伸向我裤裆;我一个人吃着快过期的面包,写信给远在千里的养女骂身边的一切;
我出走,世界还是一团糟。
向来以阴森霸气著称的积尼高逊,举手投足都是老人的味,颤巍、可爱、不知所措,满身的孤独,去迎接退休后充满尴尬的世界。
用“过日子”做主题的电影,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说沉闷,《关于施密特》一片,把岁月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出来。
并且还是戏谑的方式。这样一来,少了点沉重,但人物的孤独感就显得更大、更深。电影前40分钟是积尼高逊的独角戏,各种细节把握得极其精准:都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华伦老先生向女儿唠叨要吃什么样的面包,把女儿惹不高兴了,又小心翼翼装着无辜的样子赔罪;机场里,步伐蹒跚的他跟在女儿身后欲言又止;镜子前,他把妻子的面霜涂满皱褶的脸;一转身,又像个闹脾气的孩子,把老伴的遗物通通扫掉;一件长风衣邋遢地披在身上,风衣带松垮地围起睡衣里的大肚子;跟踪奸夫,花白的头躲在车里紧张地望,那眼神,没有任何积尼高逊典型的诡异阴险,只属于一个老人:愤怒、悲凉、无奈。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可以提名学院十二次。
这样的老人,生活中屡见不鲜。年轻时有过江山,岁月不待人了,心里充满对年轻一辈的不屑;无法脱离工作,但脸上依旧保持大方得体的微笑。夫妻之情名不副实,子女长硬了翅膀急急飞走。
然后呢,就是无法静止的孤独和空虚,还有一间空荡荡的大房子。Roberta的出现是冬日里过酸的一碗甜汤。风骚的大屁股里是满满的自信,松弛的肌肉上是善意的关怀,即使尴尬,但她仍然是华伦先生心里温暖的一笔。

最可怕的是,有了一颗投入生活的心,但生命已所剩无几。
谁知道呢,或者到我们都66岁了,才发现这不是可怕,恰恰是希望的开始。

岁月并不完全静好。

短评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千万别把我埋在春天里。根本没有勇气再活一次了,人生最好的事情就是幸好还有死亡,死的透透的!

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让人感动也觉得温暖,很有意义的电影

6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杰克尼克尔森实在演的太好,我跟随着的丹佛之旅,体会到他的沮丧、孤独和悲伤,在最后一场戏的时候,也跟着他一样湿了眼眶。内心的郁闷、对人生的无可奈何在那一刻得到了短暂的释怀。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看完全片才看影片资料,果然,导演是亚历山大·佩恩。熟悉的细腻感,又有梦想又有疲惫,很怕变老但也有点渴望那种回到最初状态的感觉。以为那个被收养的孩子会对剧情产生更多影响,但是没有,他就只用最后的一幅画,生生逼出眼泪来,一点都不做作。

1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谢天谢地没有在浮躁的早几年看这部电影,否则我讲无法理解它的精彩。有的时候在想,也许施密特就是自己,自私,懦弱,失败,抱怨,孤独。这部电影吸引和打动人的并不是它的剧情多么的峰回路转,笑料多么捧腹睿智,而是我在施密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无限大的影子。

16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生活毕竟还是厚待施密特的,最后又给了他希望,尽管像他这种曾梦想建功立业但最后只是平凡一生的人最后只是会死去,认识他的所有人也都死去,最后他就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但是他的房车真是能叫人在天堂都幸福地笑出来啊!

19分钟前
  • 孙道德
  • 力荐

亚历山大·佩恩式男主角,都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真谛,都被老婆扣了绿帽子。

21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的小人物,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找到生存的动力。

23分钟前
  • xyb
  • 推荐

这部影片让人难以分类,尽管观众将它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笑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它让人欲哭无泪。

24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当年没看懂,一比桃姐还惨的老年片.佩恩除了杯酒人生所有的电影都是负能量的,不仅人物都是卢瑟,对整个社会都带着批判的态度,直到纽约我爱你达到顶峰,人生,就是幻影而已.多愁善感的年龄还特吃这套悲戚风格,现在对这类片我只能大喝一声,闪开!

2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Sometimes, life sucks. 日复一日在端坐偌大办公室里我的小格子间中,有时候也会出神想起小时候的雄心壮志和自命不凡,现在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鸟~真心觉得Nicholson特别适合演这种固执别扭的老怪头,还疾世愤俗地——与自己的内心的愤怒悲伤和解吧!平淡中见趣味,3.5星。2011.11.14

32分钟前
  • m.
  • 还行

笑中有泪啊。最后我和尼克尔森一起开始哽咽,到大哭。我越来越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越来越喜欢尼克尔森。

34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笑中带泪 将很多苦痛的事情滑稽化 但是背后的伤心仍可见

35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希望,温暖,绝望,孤独。。。。。正能量和负能量都是淡淡的。老年人或许最幸福的就是释然与放下,与世界和解与内心和解。

40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想起我猜的一个笑话:吴宗宪说很多老人被诈骗集团骗钱就是因为自己太孤独,诈骗集团是唯一一个在用心跟他说话的人。阿雅说老吴你小心以后就变成这样的独居老人了。吴宗宪说我本身就是诈骗集团。

45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尼克尔森70%都是独角戏,太考量演技了,不过在杰克面前都是小菜一碟。佩恩的作品都是生活化的,喜欢小人物的生活,佩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人物独自生活的动力所在。

48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这部影片很多人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看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也许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平凡人的生命,对于很多人来说,生命的最终意义都是悲剧。

51分钟前
  • 451½°F™
  • 力荐

节奏相比后两作还要慢一些,完全是独立电影范儿,中年危机过后的退休危机,杰克尼克尔森演得很好(不过长得还是有点恶人相。。)。原来后裔的故事情节这里就有苗头了,感人的还是在一处处的细节啊。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豆友说“希望便是宿命得以不断折磨他坚持下去被折磨的理由”。即使最终老无所依,我仍不会后悔那些命运让我们曾一度在一起度过的时光。

53分钟前
  • 小小
  • 还行

当施密特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回到家时意外的收到恩度古的回信,看着那些简单的文字和恩度古充满童真的图画,施密特忽然泪如泉涌

5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