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活着的每一天靠自己
感悟:Always rely on yourself, not to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or the company you’ve work for a few years.
活着的每一天,都要靠自己。不要指望政府、公司给你有保障的晚年生活。真的不现实。
*责任心*:主人公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但他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的责任心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那个赋予你一些责任的人或集体,并不一定对你负责。所以,先对自己负责,再对这些赋予自己责任的人或集体负责。
*退休后生活保障*:最可怕的不是改变,而是一成不变地生活。 政府提供社会保障制度是兜底的制度,是基本养老待遇,而养老首先靠自己规划和准备,人从20岁开始工作,工作时间也就50年左右,而老年生活则有20-30年之长,并且处于只消费不生产的阶段,工作的时候有意识地为自己养老生活做养老金准备,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给自身带来的风险。
*稳定的风险*: 当下主流的观念依旧觉得公务员是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退休保障,稳定的工作地点。被忽略了公务员本身是一份职业,它也在改革浪潮中变化着,因制度、政策、人员队伍而不断变化着,看似稳定的因素其实是不稳定的。从工资、福利、到三险一金再到权利和义务,都是变化的。
2 ) 导演厉害
安静成这样,简单成这样,却给人非常大的心理震撼。
画面中空间运用非常精彩。
老人第一次见到两个公司负责人,道班车停在非常远的地方,老人张望,两人一边聊一边走过来。老人最后忍不住走过去……那个巨大的空间,简直全部塞满了张力。
于是简单到几乎没故事的电影可以触动内心。
这样的空间不是由剧本写出来的,是导演的能力。
3 ) 静谧的电影,小人物的人生
如果追求情节和故事的话,伊朗电影绝对不是其中应有的选择。比如这部《静谧的生活》,单调沉闷得乏味,可是稍微有点生活阅历,对生活有过反思的人,都能从中看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影子。不只是伊朗,在每个乡村的角落,那些默默闻闻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一辈子劳作,说不出任何惊天动地的话语,按部就班,永远地干着相同的活儿,这不正是他们的人生写照么?或者还有某个单位的看门老头,安静又本分地枯坐在那个小小的岗亭里,直到被遣返。
那位老人,还有那位老太太,甚至他们一家。有着许多底层小人物的影子。他们踏踏实实地在一个小角落里,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忘记了时间,甚至自己的年龄。不求改变,不想升迁,只在一复一日的活计中获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位老人不识字,那位老太太说不了任何安慰或者表达情感的话语。老夫妇二人面对自己从远方回家探亲的儿子,没有任何表情,连一句惊喜和欢迎都没有。只是平淡地说了一两句话“让他睡会儿吧”,“给他点钱”,许多朴实的底层劳动人民都是如此,山区里的种地爷爷,像泥土般勤恳,看见外地工作回来的孙辈,也只是默默地煎两个荷包蛋,煮碗面。除此以外,说不上任何的话。
这部电影,根本不像电影,它就是真实的生活记录。朴素的生活,朴素的感情,质朴的存在,在一条铁轨旁工作了33年,到最后,一封简单的信就打发了,我很想知道上面是不是给老头退休金,安排他养老,但是在那位领导干净豪华的办公室里,老人的出现像一只飞进来的苍蝇,或者是一片被风从窗外吹进来的树叶,不值一提。轻飘飘地一句话就了结了。老人是想去找铁路领导要个说法吗?他不想走,因为他无处可去,不知道和老伴两个人能去哪里,有房子,谋生,也许接下来就只能靠老奶奶织毯子,日以继夜地织毛毯维持生活了。但是结尾也没有任何的交待。
导演似乎不想介入这部影片,他只是用白描地手法,用他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着一位铁路边值班的老人简单又心酸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许多这样生活着的一群人。可是我们从未想过以他们为主角,拍一部电影,写一部作品,或者把他们推到前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因为他们的人生实在是太平淡,乏善可陈了。有什么可以写的呢?有什么可以记录的呢?不过是单调的劳作,一日三餐,吃饭睡觉之外,没有深刻动人的思想,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可是这位伊朗导演他做到了,两位没有姓名的平凡老人,在生命的末梢,那种孤苦无依的凄凉,失去工作的打击也没有令他悲愤不平,只是颤巍巍地点着烟卷,喝口酒;面对他的继任者,他也没有冷眼恶语,还善良地邀请他进来狼吞虎咽地吃晚饭。
如果不懂得生活的意义,没有去感同身受地理解身边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许你真的看不懂这部电影。甚至觉得无聊至极。
可是有一天,老人的命运也许真真切切地会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头上......
4 ) FIFF25丨DAY1《静谧的生活》:一直都是这样安静罢了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静谧的生活》,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轻言轻语的评价了!
一桶猫
简约、单调的生活下隐藏着对冷酷现实的批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让人难过。
fire_storm
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没有超短裙和靓丽的少女,有的是普普通通的人,勤勤恳恳一生。
法式曌影
如何在单调中生出万物。如此祥和,又神奇,第一次对看不厌其烦的生活场面白描没有感受到一丝倦怠。饱含了太多。
阿斯巴-甜
用简单的固定机位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盘托出,平实动人。
爱丽丝梦魇
充满诗意的、平静且悲哀的一部电影,低饱和度的调色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凸显出一丝不可言说的忧愁。电影中队与现实的批判如同片名一般,静谧、充满克制。不知道为什么总想起塔可夫斯基。
盆满钵满赵+
镜头仿佛静止,迫使你注意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看清这已然空荡的房间里每一块儿地,没想到最后这个房间竟然真的空荡荡了,内心五味杂陈。我还能去哪呢?我那远行的儿子该回到哪里寻找我们呢?没办法说出更多的话,没办法被听到更多的言语,静谧真让人悲伤啊。
子夜有人
比较可惜的是客观条件上的限制,不然技术部分尤其是铁轨声响、环境音效这些都可以做得更好,但也足够简素和质朴了。把一个人长年累月放到一颗螺丝钉的位置上,他就会变成一颗螺丝钉。而一颗螺丝钉是不配拥有“生活”的,他所有的唯有“职能”本身。
#FIFF25#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过于安逸等于毁灭
老人一辈子过着看似安逸的生活背后最终被社会遗弃,此片安静的描写了一个家庭,以悲剧终结。片中长镜头丝毫不让人觉得乏闷,只是老人比较的没有上进心,做了一辈子扳道工,其中有个喝酒的一段特别凸显老人的不思进取的个性,坐在角落,连喊服务员都不敢。看来与世隔绝太久了的缘故,现实毕竟是残忍的,但是此片我觉得完全可以让身处喧嚣闹市的我们更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此片细节刻画非常的到位,可以看出导演的深刻的生活体验感悟,所以,隔绝社会的结局我要盗用「天涯沦落女」里面的话,"一个人孤单久了,不是死了就是疯了"。
6 ) 静谧的生活
如果你知道有一位导演曾经凭借其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九项柏林电影节大奖,如果你也知道有一位导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奠定了伊朗当代电影的影像风格和现实内涵以至于像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等众多追随者都深受其影响的话,索拉布·萨哈迪·萨勒斯(Sohrab Shahid Saless,1944-1998)这个名字你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伊朗影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电影大师,他曾因政治迫害而逃离祖国,年仅54岁就客死他乡,但他在伊朗所留下的两部影片却成为了后来以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为主导的伊朗艺术电影的范本和基石。
《静谧的生活》是“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史上十五部最佳伊朗电影之一,它在当年横扫柏林影展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却至今从未在伊朗本土上映过,也许是过于严苛的环境吧,在伊朗这个政治和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像《静谧的生活》这样以悲观的论调无情批判腐朽政权的作品的命运必然如此。影片讲述一个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的铁道管理员,与妻子住在离道口不远的小屋里,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完全依靠每周一次的运货车。老人看管的是一段很偏僻的铁轨,远离市区,附近荒无人烟,伴随他的只有火车经过时短暂的喧嚣和护拦升起又放下的嘎吱声,而他的老伴总呆在小屋里织着毛毯,以卖些钱贴补家用。三十年的光阴早已使他们习惯了孤独的生活,而远离人群太久也使他们的思维有点麻木,甚至连参军许久未见的儿子回家探望时,他们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激动。
因为整天下雨,老人很害怕铁轨会被水冲坏,到那时他将无事可做,然而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却不是天气,而是一封退休通知信,信中写到政府很满意他多年的工作表现,现在他可以光荣退休去享受自己余下的时光了。老人一瞬间感到迷茫,他不敢相信几十年固守的生活就这样被突然终结了,而他离开这间小屋后将无家可归,思维的空白和对未来的恐惧让他彻夜未眠。第二天,政府新派来的年青铁道员来接替老人的工作,老人却把他关在了门外。老人听从了老伴的建议第一次来到城里,打算找上级反映困难,然而管事的单位却互相推诿,最后还是那句打发人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无奈老人只有回到家中,收拾好一切离开了这间生活了半辈子的小屋,临走时他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是一张曾经年轻现在却满是皱纹的脸。。。
也许每个人看过这部影片后都会想到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一个默默献出了三十年岁月的老铁道员,与妻子一起守望在偏僻的道口,他燃尽了自己的热情和价值,也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早晚两次铁路巡查,定时的闹钟,一杯茶水,几块面包和自制的烟卷,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也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很少说话,因为几乎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他的记忆力也不好,总忘记告诉货车司机下次多带些茶和糖。如果没有那份退休通告,他会一直这样生存下去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重新选择的机会,生活的意义早已化成一列列急弛而过的火车存留在他的生命之中,所以当他突然得知自己必须离开时,他会感到茫然和不安。那份通知不仅仅是对他工作的终结,也宣告着他生活的终结,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有口里不停地念叨着“I've been dismissed...”
孤独的铁轨就是他的唯一,离开了它他将失去最根本的动力,他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张充满赞美之词的纸,而是对未来生活的目标和保障。但这样的愿望在当时的伊朗社会中也是难以达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自我生存的危机,没有时间去关心其他人,也许对他来说小屋就是最好的归宿吧,但悲哀的是,他面对的又一个无法选择的改变。。。我不能说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因为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在每个生命阶段都是不同的,你只有去尽力追赶它而无法去限定它,但我也明白一个人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很难得,就像那些孤独行走在偏远山区的邮差,他们也和老铁道员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工作着,虽然最初的热情也会被时间磨砺成一种习惯,但那的确是有过价值的,然而当多年以后他们要面对同样的抉择时,他们会不会感到相似的无奈呢?
令我感动的是老铁道员的老伴,只有她在默默地支撑着丈夫,每当他回到小屋,她会为他倒上一杯茶,端上食物,虽然两人之间的话语依旧很少,但早已心领神会。当老人得到通知呆坐在那不知所措的时候,是她走上前接过了他手中的袋子,并告诉他“Go and complain, say you've got nowhere to live.”,很难想象如此简单明了的话是出自一位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太口中,也许时间并没有侵蚀到她对事情最基本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吧。然而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在男权的社会里要受到太多的限制,陌生人到来时她要蒙上黑色的面纱,而当自己日夜赶工完成的毛毯却只换到220元时,她也无法去抱怨什么。他和她注定要成为被遗忘的牺牲者,而残缺的体制不是靠两个人或几句毫无意义的God be with you就能改变的。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般残酷的电影,和很多后来的伊朗影片一样简约,缓慢,忧伤,没有音乐,甚至很多时候你几乎觉察不到声音的存在。但隐藏在这片静谧背后的除了有对生命的思索之外,还有对冷酷现实的批判。在随碟附送的纪录短片中我了解到萨勒斯也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不常与兄弟姐妹来往,一个人居住在异国,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才会使他总喜欢在作品中刻画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关系吧,《静谧的生活》让我看到了萨勒斯对国家前景的悲观,让我看到了政府荒谬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七十年代的伊朗是一个经济泡沫化的不正常时代,其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落后古板的制度,城乡的贫富差距,还有对待人的冷漠。当老铁道员好不容易找到局长的办公室时,却看到他正和朋友笑谈着某某宴会上的姑娘很不错之类的话题,老铁道员也笑了,尴尬甚至是痛苦的笑,弱势者的笑是对强势者最好的讽刺,他们有时间大谈美女却没时间去解决一个为他们服务了30年的老人最基本的诉求?
无论如何,很感谢我的朋友从BBC伊朗电影周上录下了《静谧的生活》。我必须说,这是一部可以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的电影,能看到它是每一个真正喜欢艺术片的影迷一生的幸运。
(AUESS写于07年3月)
萨勒斯的“生命三部曲”:
1/《简单的事》(Yek Etefagh Sadeh / A Simple Event)
1973年,伊朗,80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国际奖及OCIC奖。
2/《静谧的生活》(Tabiate Bijan / Still Life)
1974年,伊朗,93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奖,奥托·迪贝柳斯国际奖,最佳影片银熊奖及金熊奖提名。
3/《远离家园》(Dar Ghorbat / Far from Home)
1975年,西德/伊朗,91分钟,彩色,75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及国际奖,金熊奖提名。
7 ) 想起了我的爷爷和奶奶
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我爷爷奶奶的影子,最开始是因为他们和我爷爷奶奶差不多高。然后是因为奶奶在听到不如意的事时,也会很平静地发出有些失望的声音,“哦”。有时候,遇到了不公平的事,她比爷爷要着急些,爷爷会说,算了,和他们计较什么。
爷爷奶奶和电影里的两个老人固然有很多不同,但电影令我想起他们每天起床,做早餐,买菜,爷爷的脚有些不好了,所以走路也非常缓慢,从电梯间走回家,切菜,吃一点水果,做饭,吃饭,洗碗。中午时,家附近很安静,午睡后他们会看一小时的报纸,然后切菜,煮粥,喝粥,吃一点咸菜,看一会儿电视。大约九点时,他们起身洗澡或擦擦身子,就关灯睡觉了。
想起这些,相似的、孤单的感觉来,不由得难过了起来。
8 ) 画中的生活
在网上看到,这部Still Life还有一个中文译名叫静物画。百度百科对“静物画”的解释大意为:“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这些物体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选择,精心排布,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能达到高度表现,传达出物象内在的感情。”看萨利斯的电影确实让人有置身于画中之感,这些画面是由一个老扳道工和他的生活场景组成的。
偏僻的荒郊,简单的房舍,伸向远方的铁轨,一个普通扳道工三十多年如一日就生活在这里。白天,他分别在上下午放下和升起一条人流稀少小路旁的栅栏,然后到边上火柴盒般的小屋休息。屋子里有一扇窗,下面放着一张石头做的床。通常他打一会儿盹,打发单调的时间。然后在屋外树下等开小车的小伙子送来每天的面饼。偶尔也要稍微整理着装,扣上外套最上面的一颗纽扣,接待来视察的领导。每次他们来时,他有点期望准时领到工资,然而这种事并没有发生过。他们总是问或说一些他不太明白的话。
傍晚,他带着面饼回到不远处的家——一座平房的一间。家里有一张桌子、一张小床和几样基本生活用品。老伴一边编织贴补家用的毯子,一边照看炉子上的饭。上一条她没日没夜赶织的毯子,因为收购人认为花样过时而几乎没赚钱。有时她想要一条新头巾,不过只是想想而已。或许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是在此刻,就着糖喝一杯老伴煮的红茶,抽一根自己卷的烟。不过由于记忆力衰退,他也常常忘了带茶和糖回家。一天,当兵的儿子忽然回家,他要去阿瓦士,一个据说离这儿两天车程的遥远地方。他瘦了许多,老两口都很心疼。儿子临走时,老人给了他一点钱。
虽然影片中事物十分简单,但却无时不透露出环境的萧瑟、小屋的朴素,传达出主人公的质朴美好和导演寄予其中的深深同情和哀伤。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是否能说,画面是凝固的时间。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感觉不出时间的快慢。相对静止意味着单调,但另一方面,表上相框或是一幅画,一种接近永恒的状态。然而一张突如其来的退休通知将这单调生活中唯一的静谧也打破了,也将整部影片推向高潮,进一步揭示出画面背后生活的残酷真相。
一天下午,开小车的小伙子给老人带来一张退休通知,告诉他可以去“享受生活”。他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失去工作意味着将失去住所,生活没了着落。他把来接班的年轻人关在屋外,可吃晚饭时还是让他进了屋。一直担心的洪水并没有冲垮铁路,可自己还是失业了。在老伴的提醒下,他到城里找到老板和局长。局长正在办公室里聊天、看照片,他说着买卖土地,说着某富有的当官亲戚,说着照片上的美女很美啊可惜结了婚,说上帝保佑你……他哈哈笑,老头也跟着笑了。第二天,搬离住所时取下墙上最后一面镜子,他看见自己布满皱纹的脸。老伴在门外等他,手里还拿着他年轻时的相片。
电影结束时,每个观众可能都会随着安静的画面陷入沉默。除了社会体制的腐朽黑暗,和许多人一样,我还想到了老人的悲剧是否在于从事工作的落后。如果机器能取代人力提高效率并将人们从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失去工作的老人是失魂落魄而非欣喜若狂?他确实再不用承担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的机械劳动,可是老板也并不会凭白无故地将利润分配给他。
或许有人会说,那么他就该被淘汰了,因为社会在进步。可进步也并非一个褒义词,因为它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如果进步意味着掌握科技和资本者加速获取利润改善生活,而无法掌握者就无法生存,那么这样的进步果真是一个福祉吗?为何画中的诗意生活要在毁掉无数类似生活后才能达到,而是否真的终将达到呢。正如片中收购人说:“这条毯子不会有人要,因为花样过时了。”可它仍然是一条能完好使用的毯子,在某些引领时尚的国度,甚至是更昂贵的手工编织的毯子。
质朴的电影,越是无限接近生活越是打动人。节奏有些慢,定位机长镜头让人感觉是在看隔壁邻居家的生活日常。原谅我快进看完(因为看《都灵之马》的时候我差点睡着),孤独悲凉绝望...原来静谧的生活才是奢侈品。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尊严变得一文不值,生命如同退休废纸。一句上帝保佑你,麻木的没有抵抗。只有镜中的老态,诉说着无情岁月。
整个老人的家里就像静物油画上看的一样。A:你几岁了?B:不知道,忘了。A:你在这干了多少年了?B:33年了。
三十年之后,又成为一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把小人物的命运拍牛逼了,其他都不在话下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普遍被忽视的作品,从这作品中你能看出伊朗电影优秀的传统:对普通人,普通生活的关注,朴素节制的影象风格,该导演是电影大师阿巴斯的老师,可惜由于政治原因,拍完该片后他逃离祖国,<静谧的生活> 1974年.这种东西中国电影太需要了,这是那种你看两分钟就特激动的电影
记得是谁说过,看完一部电影最好的感受就是,不想说话。
I've been dismissed......这是全文中重复最多一句话,如此绝望。
能闪现的太多,开头想到《桥》;吃饭的镜头视角都和《都灵之马》的土豆餐重合。如果有硬要扯出阿巴斯的话,我只能说这个镜头氛围孤冷得多。老无所依是下一轮回的报到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 “I've been dismissed...”
2018157 三星好片
#柏林 24#标题意指生活沉默地流淌,实际并不想做“琐碎”、“无聊”、“重复”等真正的生活本质,而是事件推动的叙事流。通过呈现详尽的动作(包括有一段精致的蒙太奇对位)和生活细节,去构建人物与世界的状态、人物关系、社会关系,在这基础上完成作者表达。当然其中的情节不乏套路刻奇,但在主角缓慢的动作以及肃杀的环境下,套路显得真诚且增加一层悲凉感。
安静成这样,简单成这样,却给人非常大的心理震撼
當一切基本的生活權利也被這個殘酷的社會奪走後,我們可做的也許只是落寞與沉默地看著鏡中渺小的自我。(屋子牆上的青藍色調、婦人躝跚的步伐)--極簡主義、畫外空間(高官房內說話、餐廳廚房內的刀聲)、抒情蒙太奇(老人知道被辭退後接火車駛離畫面)。
让我想起了我外公可我外公连老伴都没有。这四十多年来我不知道他对着那台12英寸的小电视机抽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他一个人就着咸菜喝着小酒时想着什么,更加不知道他被我舅妈不停辱骂时在想些什么……再过两年他就要满80了,他身体尚好而我也将出来工作,我要努力挣好多的钱给他买酒抽烟打小牌。
与人为善被人欺,与世无争遭世弃
生活或电影是真的可以这样简单却感动的。
最后一个镜头:退休的铁路管理员看着镜中的自己,许久,他拿起镜子,带走记忆。大师风范的影像,诗性、伤感、绵延,却又无比温暖。像莫兰迪的静物、梵高的卧室、吃土豆的手,一帧一油画。缓行的人物,停滞的表演,却是最流动的情感。
一个铁路pointsman工作30年,退休。。静谧、不动声色的片子,让人恐慌沉思。
烟、茶、糖,《三峡好人》英文名也是Still Life,科长阅片量可以的。
【大和谐影展3rd】第十三部(体制优势):萨利斯“生命三部曲”帷幕,生活在体制里的人。三十三年的坚守,消磨了本就短暂的生命,融入了无比静谧的步调当中,不被看见的付出,换来的不过是一封冰冷的退休信。粗糙的画质,单调的场景,麻木的情绪,僵硬的表演,无情的现实,冷漠的人性。被现实排挤,不知该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