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罗巴报告

科幻片美国2013

主演:吴彦祖  沙尔托·科普雷  克里斯蒂安·卡玛戈  卡罗利娜·维德拉  迈克尔·恩奎斯特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艾伯丝·戴维兹  小伊塞亚·维特洛克  丹·福勒  尼尔·德格拉塞·泰森  

导演:塞巴斯特·柯代洛

 剧照

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2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3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4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5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6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3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4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5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6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7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8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19欧罗巴报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5:02

详细剧情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推测木卫二可能是除地球之外,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大量液态水存在的地方。因为木卫二的表面照片与地球海洋上的冰的照片相似,冰壳上布满了各种陨石撞击留下的坑坑洼洼,不少科学家推测,在木卫二的冰壳之下或许有着太阳系中最大的液态水海洋,海洋下面可能存在着有单细胞生命。而这一“生命可能”的理论正是电影《欧罗巴报告》的核心。

 长篇影评

 1 ) 飞船沉没后的欧罗巴来信

地球人,
你们好!

威廉的确不行了,
摔得太重,
内伤,
我们实在不能起死复生,
长得帅也挡不住悲催的命运。
但是,
你们其余的人员都还健在,
包括滞留外太空的那位宇航员,
我们也顺利挽救了回来。
高兴吗?
失而复得总是个惊喜,
至少那个家伙很开心,
差点开心死掉。

他们现在暂时生活在欧罗巴的仿地球生态实验室内,
玩着电玩,
吃着欧罗巴海鲜,
看着这里的美女与帅锅的艺术表演……
当然,
待飞船修理完毕后,
他们将返回地球,
希望你们不要担心,
不要咬牙切齿的计划报复我们,
也不要计划来欧罗巴搞监听、推行神马民主,
这里也的确没石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神马的哦。
当然,
印第安人的历史我们也是比较熟悉的,
SO,你们懂的。
此致,
礼。

欧罗巴的欧国外交部发言人
地球纪年2013 07 09

 2 ) 如果是硬科幻的话就太多硬伤了,不过毕竟是要宣扬一个主题的电影

看了那么多童鞋的讨论,我也来插一脚吧。

本人是个科幻迷啊,各种科幻电影都喜欢看,这部的科技水平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和现实差的不远,所以乍看真挺像纪录片的。

好了,现讲好的,这是电影嘛,宣扬一个主题的,所以确实有人说的对,如果没有后面说的硬伤,这个主题在90分钟可能也讲不完。
确实,在能完完全全的颠覆人类所能想象的到的和设定的所谓的科学的界的情况下,一群科学家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6个人生命的代价究竟相比这样的一个高级的问题。。。。可能大家都懂的,虽然也可以6个人快快乐乐的去完再回来,又发现了章鱼,有采集到了样本,不过那样电影估计就低好几个档次了。。。


下面简单列一下硬伤,硬科幻嘛:
1.通信。。。尼玛居然就带了一套天线去,这是什么情况啊。。。我是搞通信的啊,这基本的冗余就算地面上的某些系统也有的吧。。。还有,都到欧罗巴了居然一路没有卫星中继,技术发展的可以好啊,但是这个没中继在深空通信,数据量还不小,你就当省电发射功率提提信噪比也好啊。最后那个数据传输我就不讲什么了,也许吧,你既然可以登陆舱直接和地球通信,按照那时候的技术也许可以,视频编码技术(再加加压缩感知)更上一层楼+更加高效的频谱利用率+NB的信道编码+地球上更NB的接收站,也许是卫星阵列接收,那就更加好了+深空频段宽 这个还是能自己说服自己的。

2.燃料(联氨)。。。都能上欧罗巴了你用联氨?不需要的吧,至少得用液氢啊。。。其他的我不知道,我至少知道联氨是很落后的燃料了,即便在现在也落后了

3.修理。。。舱外修理,我们先撇开天线忘带真得去修这件事,大家说的对,用的是电动的东西,这点大家可以看看NASA修哈勃的视频,绝对用的是电动的,而且在那里面才发现,其实上天的东西都是很讲究的,在休息上基本上是不会有太多尖锐的危险性的东西的,确实很注意尖锐物,但是肯定是按照设计图纸出解决方案的,这种模块化的东西设计之初就肯定设计成很好修的,哈勃大部分是很好修的,简单才是可靠的!还有为什么天线的界面旁边会有燃料管道呢?为什么燃料管道那么容易漏。。。上天这种东西设计绝对会考虑这些东西!

4.总的计划。。。这个计划是不是大跃进啊!!上欧罗巴之前我觉得至少得是这样的步骤吧,卫星探测器(1)——>卫星探测器(2)——>...——>无人探测器(1)(着落)——>无人探测器(2)(着落)...——>有人探测(可能还是得载人飞行器先低轨绕绕再回来,若干次再登陆,参考阿波罗计划),这个流程阿波罗就是这么来的,苏联也是这么来的,虽然没载人上去,中国的探月工程也是这么来的,看飞船科技也就这样,你为啥就要冒进啊!

5.轨道舱。。。轨道舱为啥不留人?我不懂啊。。。阿波罗每次去3个人,每次都有一个在轨道舱留着啊,而且为什么是登陆舱直接和地球通信,那么大一个轨道舱不能好好用啊!

6.人。。。不用解释了,这些航天员真是百!里!挑!一!啊,真是。。。不过要是请正常的也没这样的电影了。。。

 3 ) 欧罗巴报告的报告,兼答疑

我个人觉得有些给很低分的评价有些武断:
1、电影中提到预定的降落地点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为溅落偏移才到了冰层达2000多米的地区(看钻机行程参数显示),后来飞船二次着陆到达预定地点,因为温度高所以冰层特别薄,冲击力又造成冰壳破裂,异性生物才能到达表面。
2、温度高的区域是因为存在海底火山的原因。经飞船钻探后发现,高温地区的硫含量很高,这也是合理的。在地球深海也发现了在海底火山周围依靠硫元素生活的细菌,并不依靠氧和光合作用生存。
3、绝对零度是星球表面。因为厚厚的冰层起到了类似地球大气层的作用,隔绝了宇宙射线和太阳粒子的侵蚀,有生物生存的可能。冰层下水是液态存在的,所以温度绝对在摄氏0度以上。
4、外星生物绝不是靠吃宇航员生存的。电影中提到在星球表面发现了低级生物(类似于绿藻),所以导演的设定是在冰层下的深邃海洋内存在着完整的食物链,产生高等级生物是合理或者必然的。

    综述: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科幻片,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事无巨细的一一陈述,但整体来说没有大的谬误。科幻的软硬只是相对的概念,硬科幻也不能等同于科研报告。而影片的拍摄视角独特,调动了观众的临场感,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近些年来,拍科幻(特别是硬科幻)越来越不讨好观众,预期收益不高,而投入相对其它类型的电影又偏大,主要还是观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地下降,现在拍科幻不如拍魔幻,什么魔戒、哈利波特等等,好片层出不穷,但现在能看的科幻新片还有几部?不但电影是这样,连电视剧也是,自从星际旅行、卡拉狄加之后,基本就没舒心的追过科幻剧了.......
        So,对科幻多点宽容、多点支持吧!

 4 ) 可能被真正科幻爱好者错过的好片

可以想象到一部分人对这片评价不高的理由,“故事不刺激”、“没有大场面”、“结尾怪物坑爹”,习惯于商业科幻片的人大多会产生这种看法。然而这些,反而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

这个片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太空探索记录,然后给你加了少量剧情效果在里面。当然了,我并不是说这部科幻片足够硬,尽管它在科幻片中算偏硬的那一类,但并非设定上没有瑕疵。相反,本片其实有很多缺点,比如在载人探索之前至少应该有比较足够的无人探索资料,比如轨道上应该留人,比如在已经足够危险的表面行走行动中不应该有更冒险的探索行为。但瑕不掩瑜,这部片子依旧足够偏向真实,而且没有同类型电影中的猪队友、魔幻EVA、刻意煽情等桥段。演员的表演也都不错,包括吴彦祖,不过沙尔托的戏份少了点稍微有点遗憾。

最后终于露出真身的怪物,可以理解为给观众一个交代,但其实它设定的无论多么坑爹,或者多么异想天开,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它没有花很多篇幅在怪物身上,就是很好的处理。因为如果把这部片子偏向异形生物惊悚恐怖片,那就比较浪费本片的情调了。

本片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类对于未知的领域永远不该停止探索,我们无知,但我们又因此充满好奇,我们一步步地追逐着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最终我们获得了什么,也许我们一无所获,但那都说明我们对于这个宇宙又更多了解了一些。与人类未知的瀚海世界相比,个人的生命又算的了什么?

探索者们兴奋、惊奇、恐惧,但不会后退。

 5 ) 关于《木卫二报告》

首先分享写这篇文章时候笔者听得bgm——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 1 - Nasa Voyager Recordings 美国宇航局发布的太空声音采样。墙裂推荐!

作为一个曾经的科幻迷,尽管我其实并不太看所谓的科幻电影,但这部小众得可以的《木卫二报告》却着实让我震撼。



关于木卫二(from Wikipedia)

木卫二,木星的四个大型伽利略行星中的一颗,主体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

它的表面由水覆盖,据推测厚可达上百千米(上层为冻结的冰壳,冰壳下是液态的海洋),1995到2003年期间环绕木星进行科学考查的伽利略号飞船所采集到的磁场数据表明,木卫二在木星磁场的影响下自身能够产生一个感应磁场,这一发现暗示著,其表层内部很可能存在与咸水海洋相似的传导层。木卫二可能还有一个金属性的铁核。Goddard高解释度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主要由氧构成的极其稀薄的大气(1地表气压约1微帕)。据猜想,冰下的海洋中可能有生命存在,其生存环境可能与地球上的深海热泉或南极的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相似,其生命的形态可能与地球上的某些嗜极生物相似。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但基于可能存在的液态水,相继有若干项向木卫二派遣空间探测器议案曾被提出。

基于以上种种探测数据和推论,木卫二实在已经给了人们太多可以幻想的空间。如果一颗星球,有水、有氧气,那么它就可能有生命。尽管我从来反对这个观点,毕竟我们对生命的形态认识太少,迄今为止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碳基以外的生命体存在于世。不过就在我们的想象力能够抵达的边际之内,水、绝对零度下的热辐射源、氧等等的诸多元素,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

回到影片本身。

必须要说,《木卫二报告》打着科幻、惊悚的名号,但其实远远偏离了大多数观众对其的期待。首先,它完全与常规意义上的“惊悚”无关,因为大多数人定义惊悚的时候更喜欢用那些一惊一乍的视觉元素,是要缓慢而摇晃的手持推镜头,是幽暗不明的音乐,是昏昏沉沉的灯光和主角紧绷的面部表情,是“凶手到底是谁”的步步惊心……大概很少人会觉得挤在小小的太空仓漂流22个月很可怕,很少人觉得绝对的黑暗和绝对的寂静很可怕。还有闪烁断续的通讯频道,不得不舍弃的自己的生命,更何况完完全全地与世隔绝,全然未知的命运,还有全然未知的生命。

至于科幻。只能说,这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硬科幻电影。

每每提及科幻,大家都一定要拿《异型》《阿凡达》《深渊》《黑客帝国》《X战警》《星球大战》什么的来说事。于是科幻的套路就不外乎是“外星人来啦我们要打倒它”或者“为了宇宙的未来且让我们冲出地球打倒外星”之类之类。最终成品也不过就是让大家目眩神迷一把,权当体验了21世纪好莱坞造梦工场的特效势力。

然而《木卫二》却不是这样。片子其实用了时下很流行的“伪/仿纪录片”风格。全篇的所有镜头除了通过飞船内部摄像头记录的影像,就是是地面播出的breaking news和人物访谈,乍一看真有其事。

不得不说导演的手法实在漂亮。首先,这样的拍摄方式可以极大地节约预算。不出意外的话,本片是100%室内拍摄,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室外景(太空/登陆行走)都一定是棚拍的。至于特技,在全篇里应用的范围应该也不太广。惊心动魄的打斗场景一个没有,所有的生死一瞬几乎都表现为通讯失联;飞船升空完全就没有大远景,只有新闻画面;宇宙航行的阶段很真实地反映了飞船那“沧海一粟”的形象,简单地说,要么没有参照物要么跟参照物的相对速度近乎0;更有甚者,片中所有的机位都是固定的,就是飞船自带的摄像机的角度,就连海报上面那景象都完全看不到哟。这样的手法实在让人想拍案而起:“没见过这么能偷懒的剧组!”忘了说,本片一共总共全部只有9个演员……呵呵,真的很偷懒对不对……

但是,这个懒偷得很成功,它偷来了入木三分的真实感。每一帧画面上你都能看到飞船的标志和机位说明,其中一些部分甚至有详细的可读参数。发射读秒的时候、计算氧气量的时候、降落读数的时候……揪心,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当到地面探测器终于降临在木卫二以后的那段时间里。整个探测器只有两个极小的窗户可以对外观测,而且每次守着观测窗的也只有一个人。其它所有对外界的感知都通过仪表、数据、舱外摄像机来实现。舱内的宇航员们自然不知道外面将要发生什么,而通常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也不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只能等,等下一步进展,等一个结果。

这样的叙事方式对很多人来说他太“闷”,完全没有高潮,更别提经典好莱坞的5min一个爆点的恶习。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见他们的更清晰地状态,兴奋地沮丧的失落的惶恐的,还有自我们诞生之初就埋在血脉里的,对远方的渴望、对未知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当那句台词一边又一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言语中反复出现——“相比起那许将永久未知的世界,你个人的境遇还有多重要”——那一瞬间的感触远胜于所有所有惊奇诡谲的宏大特效。未知的世界,渺小的力量,细微但坚实的脚步。

我是一个极其热爱“奇观”电影的看客,所以我刷了大把大把的好莱坞大片儿和毫无意义的恶俗言情剧。然而在消遣娱乐之外,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一门艺术、一种记录个人思想和文明进程的工具,《木卫二》没有辜负“科幻”之名。它带来了一种真真切切的疯狂幻想和冷静思考。它的宏大不在场面,而在立意。

也有人提到说,本片不过就是讲了人类在外星探索中被异形猎杀的故事;或者说本片不过是另一种“主旋律”教育。先说前者,其实片中的外星生物并没有直接地承担什么“吃人”的角色。甚至没有任何镜头表面那些宇航员最后真的死了。他们只是失去联络,准确地说,在人类可知的波段上失去了联络。也许他们沉入水中以后成了外星生物的座上宾呢? 至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其一,除了吴彦祖领口的小红旗,政权在片中也被刻意地淡化了,负责木卫二项目的只是一个联合多方资金和势力的集团企业;其二,如果说真的有什么“主旋律”,那么便是为真相而牺牲的精神,甚至我更倾向于将其表达为“为真理而死的愿望”。文明史观上的“正确”,又有何不可?如果有一天我能有机会踏上遥远的另一颗星球,触摸那里的土地、目睹从前不可想的生命,我猜我也不会介意还要不要回家这种事,但是我会介意,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片中有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让我有种颤栗的两个镜头。其一是James最终决定把自己放逐在宇宙空间以后。视角是宇航服的肩部摄像头,纯黑的背景,能看到一只胳膊和一角的面罩,还有就是越来越远的飞船,然后有短暂划过视角的阳光。最后整个画面全然静止,除了那一只胳膊和一小块面罩以外,就只有画面中心空茫的黑和愈加沉重的呼吸声。恍惚间觉得有什么还在动弹,原来还是那艘飞船,漂在画面的一角,渐渐地,就再也看不见了。

孤独,冷寂,恐惧。我说不好该怎么去形容它。我没办法去形容它。

还有Katya。第一次着陆的时候她负责守在小窗户边上,于是她第一个看到了真正的木卫二,而她再不能停止看着冰雪融成的木卫二。后来为了科考也为了自己一个不现实的梦,她踏上了木卫二的冰面,却也因此而再未能反。但她的面罩摄像头忠实地记录了她最后的眼神,和瞳孔中反射出的绝美的影像:白光,像led一样,说不清是什么,游移、汇聚、闪烁,似有生命。在单细胞生物的发现之后,在大家都以为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之后,以为功成名就之后,另一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的更高级的生物。她关掉了自己的顶灯,一片黑暗里有着更是黑亮的眸子,眸子的中心,反射出另一种智慧生命的样子。

多美。



在这里,再去解释什么是费米悖论,什么又是黑暗森林已经太过多余。我只是期待,有一天会有一部真实的纪录片也这样说道:“他们的探索得到的发现重新定义了人类对自己、乃至生命定义的脉络。我们终于知道,我们所处的宇宙远比我们最疯狂的假象更丰富更精彩、更生机勃勃。”

朝闻道,夕死可矣。至少,证明我们并不孤单。

 6 ) B级片的场面,A级片的故事

  好吧我坦白,我能坚持看完主要是看到了吴彦祖,不算是他的影迷,主要想知道为啥老外拍的科幻片会有一个中国人。

  一般好莱坞的科幻片炫目特效一定是必须的,然后是演员,然后是题材(最好毁灭地球,实在不行也要毁灭纽约啥的),最后是故事。

  但是这部片子很明显没有很多的预算,虽然故事是人类历史性的发现外星生物,但是基本没有什么特效,布景就是一个太空舱,也没有什么火星科技,除了仿重力系统,基本就像现在的航天站一样。

  但是,这个但是是到最后一秒才露面的但是!这个电影在讲故事是成功的,通过穿插的剧情,把整个探索计划打乱顺序讲给观众听,虽然有点平铺直叙,没有什么高潮,但是如果你认真的听这个故事,还是能坚持到最后一秒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但是确实很成功的通过前面稍显冗长的剧情积累,在最后一秒看到外星生物的那一刻释放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当然我觉得有点钱弄个豪华版的宇宙探险可能更好一点吧...

  如果要归个类,我甚至觉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幻,里面的东西我们都能造出来了,算啥片呢?这是个问题哈

 7 ) A Love Letter to Scientists

看这部电影缘起于做 Life in the Universe 课助教时,课上老师的推荐。课上几个学生表示欣赏前半部分,确不太喜欢结尾。 学生们的讨论导致我有些被剧透,但这不妨碍我喜爱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Europa Report 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前沿行星科学的描绘之精准令我惊叹。

谈起 Europa Report,我自然想起最近大热的《流浪地球》。这两部电影中木星都出尽风头:对得起 Jupiter 这个名字,木星漂浮在背景里,默默向人类展示着它的残酷。即便剧情乃至一些细节中,两部电影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Europa Report 和 《流浪地球》的叙事核心有本质的不同。《流浪地球》的主要角色像是一队军人,勇猛,无畏,壮烈;Europa Report的六个主角则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特点鲜明,精准得提炼出了科研人员的生活与内心。

尽管我对《流浪地球》有很好的观影体验,但《流》中的科学谬误仍令我难以释怀。与之相反,Europa Report对前沿科学把握之精准,我所看过的电影中无出其右。电影中的种种细节让我相信主创团队里一定有圈内同行。下面我就列一些给我印象深刻的情节,一来回忆下剧情(剧透警告!),二来证明我所言非虚。

1. Europa (木卫二)是当下寻找地外生命的最大热门 (几乎没有之一),是 NASA 下一个重大项目Europa Clipper的目的地。Europa之所以备受瞩目,因为它,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其表面冰层下有液态水海洋。而液态水是生命起源和进化最关键的条件。 今些年,Europa被发现在其南极地区有水流喷射而出的迹象。这对应于电影中 Europa-One 飞船的目的地。

2. 电影中Europa-One行动由私人注资,而非NASA领衔,体现了近来NASA研发私有化的潮流 (脑补Space-X的火箭徐徐降落)。事实上,即使电影中没有明说,Europa-One行动是有敢死队性质的。NASA作为现实中的美宣部排头兵,于情于理都不会批准这样的冒险。

3. Europa-One 飞船团队组成以工程师 (engineer)为主,并配有一个科学家(Katya)。这参照了过往航天飞机的团队组成。

4.高能辐射是行星际旅行中对人体的最大威胁之一。木星的巨大磁场导致它临近的几颗卫星都饱受高能粒子辐射的炙烤。电影中处处都在体现辐射对人的威胁。为了抵御辐射,目前的解决途径为给飞船裹一层以水为主体的防护层。电影中的飞船就安装了这个设备。吴彦祖是为拯救队友,在迫降中拆除防护层时牺牲。

5. 科学界猜测 Europa 的底下海洋中如果存在生命,那生命最有可能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电影中对这一点做出了精确的还原。

6. Europa被木星潮汐锁定,自转与公转周期都是3.4个地球日。电影中显示的晨昏变化的时间是真实的。

暂时想到这些,随时补充。

下面谈谈Europa One团队中的六个人,以牺牲时间为序。

Jamie:行动中第一个献身的人,却不是一个典型英雄。平时他活泼搞怪,活跃着长途旅行的团队的气氛,也会时常想家。任务突然急转直下,危机万分之时, 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一点也不。他慌了,他和队友都慌了。他声音颤抖,不知如何是好。一瞬间,他把队友推入飞船舱内,而自己飞入了茫茫宇宙。也许理性中他从未想过做英雄,然而本能让他做了一次英雄。

Katya:团队中唯一的科学家。这个形象太写实了。一方面,她好奇,热忱,忘我;另一方面,她固执,过度解读,充满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她像极了我的各位同行们。科研社区,也是由这样一个个线性性格的人奇妙得构建起的一个和谐共同体。电影让她凭自己的热忱与固执第一个发现了Europa上的生命,在我看来是对科研工作者最美的致敬。

William:吴彦祖作为团队队长,领口的五星红旗更鲜艳了。让他做队长,也许能反衬下哈佛对亚裔不良性格(指缺乏领导力)的评价吧。然而,队长在团队几次争执中,都没有当机立断,显然缺失了些领袖气质。最终为队友牺牲,有所弥补。

Daniel:他略显不起眼,却在结尾有微妙,略带暗黑一幕。平时他是团队的技术主心骨,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电影结尾,灾难来临,在劫难逃之时,他崩溃了。他失了魂似的说了自己最后一句台词 “there is no point”. 下一幕,转瞬间,他掉入水中,死得无足轻重。这有些讽刺的一幕,把研究生的焦虑浓缩成了一个符号。在科研中处处碰壁,仿佛走投无路时,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苦海,发出“there is no point”的哀嚎。然而对虚无主义,犬儒精神,往往是一剂毒药,是死亡漩涡的开始。以此为戒,Treat yourself like someon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Pursue what is meaningful (not what is expedient).

Rosa:她引领了电影的高潮。我在看到电影高潮部分时,不禁在想,如果我处在电影中在劫难逃的局面中,会怎么做。我的想法是,尽可能把数据上传到环绕卫星(orbiter)。就像讲程序员的那个段子一样,在房子着火时,确保 git commit/git push. 然而Rosa妹子还是高我一招,在生命最后一刻,留给了世人最大的新发现机会。

最后回到《流浪地球》和 Europa Report的比较。在我看来,《流浪地球》胜在第一次把中国的流行文化符号(如小霸王,春晚)在太空的背景下表达了出来,Europa Report则胜在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精准刻画。Europa Report作为一部被成本所限的科幻电影,对前沿科学成果真实而深刻的挖掘,在我看来是很值得《流浪地球》的后继者们借鉴的。

3月15日夜

图森

 短评

年度坑爹硬科幻!所以全片就为了找到那只多爪鱼异形么?几乎没有剧情,PPT节奏,死闷到底!

8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IMDB上的一条留言:一个真正的科幻迷应该看的电影,没有很多虚拟特效、大牌明星or action。有的是现实风格、科学性、真实的人类情感。它告诉我们一个平实的故事,astronauts在做他们的工作中,会为科学牺牲,并没有想像的美好。剧本、人物符合现实,本剧写实的拍摄风格所产生的吸引力远超廉价的特效…

10分钟前
  • 时曰曷丧
  • 推荐

和很多外太空探险片一样,主打着科幻和惊悚元素,人类被外星生物各种猎杀,这部低成本的独立小片也没能免俗。一众来自不同国家的熟脸演员气场很文艺,电影却依旧俗气的找不到看点,9个固定摄影机机位打造出飞船坠毁资料的临场感,创意倒是很大胆,仿佛也摆明着与娱乐性决裂。★★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最后那出来的……是黑客帝国的章鱼吗……

1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牺牲精神比那部阿波罗好多了。

18分钟前
  • 双一
  • 还行

看到三分之一就想到结局的片子太不敬业了,拜托不要是伪纪录片就必须走genre老路好嘛,另外拜托不要结尾破绽这么明显,咕咕

21分钟前
  • 庄常飞
  • 还行

正常

24分钟前
  • 谷玄
  • 还行

吴彦祖掉下来摔死了我擦。。。说什么硬科幻,自己骗自己吧,就这点想象力还是算了

25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探索气质贴近于2011而不是2001。实际上走的是老卡《深渊》的路子,结局一幕充满了相似性。正是这样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尴尬,未知生命摸样的揭露(同《深渊》里大型USO的揭露)把通篇营造的理性与神秘拉low了好几个层级。直发录影带比较合适。

27分钟前
  • 旧书君
  • 还行

我来拉仇恨——吴彦祖真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丑!

31分钟前
  • INsomnia
  • 推荐

最后一部分还满紧张的,小成本科幻想达到超越《月球》的水准很难。有点想象力不足,水多的地方就一定长海洋型生物么。莱姆说过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局限就在于倾向用人类化的视角解释一切。成熟的伪记录片风格。两首钢琴曲配乐好赞!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意义很深远,但是可看性不强。

3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往往越是伪纪录就越显得真实,越感觉真相总是扑朔迷离的。

38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推荐

概念不错,Vlog的表现方式同样很合理,几处场景也不乏冲击力,只是整体执行可以更好。

43分钟前
  • icebloom
  • 还行

勉强给个4星吧。本身单薄的故事被刻意切割得支离破碎,所以看起来稍微复杂点。不过本人不喜欢这样。吴彦祖是队长哦

4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小成本科幻片,人类探索宇宙的代价,全片都是监控器镜头,却有一种极度的压抑感,当沙尔托科普雷的主视角漂离飞船越来越远时,那种绝望的感觉渲染非常强,茫茫宇宙空间,漆黑一片的星球,很好抓住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深层恐慌

4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形式不错,不过这科幻乍一看挺硬,但实际上也就是围绕飞船的部分,关于生物就一克而过。

49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硬科幻迷会喜欢。主要亮点是为科学求知而献身的精神。可以想像仅仅是一段信息,一段片段,足以颠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在宇宙中不再孤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激动人心。真心喜欢俄罗斯小妹啊!

51分钟前
  • GhostInShell
  • 力荐

影片的最大亮点在于导演对于分屏效果以及各种伪纪录片拍摄手法进行了融合,遮掩了制作上的粗糙以及故事的简单,并且为观众带来了很大的真实感。遗憾的是影片中只有事件,没有人物,惊悚的氛围也营造的不好,最后那种把高潮和结尾放在一起的处理方式太“短片”了,整体上只能说中规中矩。

5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稀里糊涂。不算合格,跟阿波罗18号一个德行

59分钟前
  • 晓东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