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牺牲者

喜剧片其它1965

主演: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乌苏拉·安德丝  爱尔莎·玛蒂妮利  

导演:埃里奥·贝多利

播放地址

 剧照

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2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3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4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5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6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3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4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5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6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7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8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19第十个牺牲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52

详细剧情

  在二十世纪,人类变得疯狂,为了娱乐创立了一项行动:大追捕。由电脑随机抽取两个人,一个人做追捕者,另一个做受害者,追捕者了解受害者,而受害者却不知道谁是追捕者。这一次,卡罗琳作为追捕者准备要破她的记录,而马尔切罗则是受害者,他们要在罗马展开一场对抗,在全世界的摄影机的镜头前...

 长篇影评

 1 ) 《第十个受害者》杀人游戏,被资本决定的生与死


题记:
  意义在1900年已经死去,人的道场和圣地都似旅游纪念品。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arnaqueur.fr/Photos/Affiches/DixiemeVictimePt.jpg[/img]

选择是生命在路途上唯一做的事情,缘、冤、渊
我们奔跑,为了理想,也是为了躲避厄运,生命相信奇迹,于是和命运争夺可能,枪声无法震醒人类,上路了,就是发生。
这部电影可能影响了1983年伊弗·布瓦塞(Yves Boisset)《冒险的代价》,人,没有必要埋汰他人,眼见的世界和心意的碰撞,最后殊路同归。
猎杀是肉食生物的自然属性,猎人的游戏也曾经成为俄罗斯90年代的丑闻。
《第十个受害者》警察查验证件的开头具有现世的荒谬感,1900年的疯子早已宣称上帝之死,而假面的“上帝”在神背转身去的年代粉墨登场。警察在本片里的作为耐人寻味,有着很强的警世意义,作为杀戮游戏的保护者,他们在这部影片里的言行有着讽刺意义。
西方文学艺术往往对于机械时代以及机器人时代比较悲观,就像这部影片它的色调呈现出一种冰冷。出现在影片里的景物都有着城市疏离的感觉,厚重的墙和机械的冰凉隔绝人的体温,人自我判断的能力随着工业时代而异化,社会价值体系的功利化让贪婪成为人世的寻常,利益驱动和道德归属之间往往是修炼的过程,而对于枪而言,它以暴虐的响动终极理性。
纽约在人文的西方眼中它犹如蛮荒,所以猎杀的游戏在那里上演,马斯克俱乐部里猎杀者被杀的原因是好色,这一组镜头有着女权主义的色彩,同时也标志着人性恶。

电影无法离开它的时代,在本片的年代电视开始转变了资讯的传播模式,介入成为双刃剑,它成为现世的印证,哪怕是恶也作为猎奇出现在即时的时空。
以当年(1965)的科技水准进行40年后的想象在今天看非常有意义,电影里已经预言了指纹技术识别和摄像机的小型化,它让观众见证了当年人们的想象能力。马切罗家的场景里那个巨型眼睛的装饰以及诸多雕塑可以给时下当代艺术家们带来灵感,电影对于未来年代的想象和预言就像是40年前的当代艺术装置,时代是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母题,跟踪拍摄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人们娱乐的重要手段,当信仰从人的视野消失,媚俗和媚雅就成为个体证明自我价值意义的方法。
屠和被屠,都成为他人的娱乐需要,40年以前关于传媒的反思至今有着意义,当信仰缺失任何事件都会发生。电影里卡罗琳来到意大利进行最后的杀戮有着重要的话题,作为宗教圣地的梵蒂冈、斗兽场和维纳斯神庙和影片的主题有关,杀戮场地的选择似乎也有着许多虚伪的说法,而说法从来是因时而异的。
马尔切罗带领太阳教徒祭拜落日的镜头却让我想到了多年后南美一个教派的名字,人类自信史以来宗教总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和卡罗琳对话里关于催泪的话题已经直指了二十世纪宗教的真实性,我们崇拜的和被崇拜之间的有着太多的间隔,神道在现世并不神圣。
意义在1900年已经死去,人的道场和圣地背后都似旅游纪念品。20世纪是一个角色化的年代,捕猎游戏和教主的灵活转换证明了只有世俗没有上帝的人类史已经习惯妄语和虚伪。
神已经被这些无耻的人埋葬。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寻找人性荒谬的起点,是带着痛苦的反思。六十年代的欧洲电影有着泛哲学的特点,询问是发现,也是意义的终点。
2006的中国,一场有某超女服用壮阳药的媒体炒作正在如火如荼,对比一下这部1965的电影我们会明白所有前台的都是棋子,背后无忧无虑控制局势的永远是金融大鳄和财阀。
人世戏场,角色注定了你的沉浮。
男人的悲剧往往在情感的漩涡里迷失方向,男人的软肋只有女人懂得,为了达到目的女性的手段让男人丧失判别能力,午夜的缠绵不由让我想到了《金瓶梅》的告诫,男人的枪就在一夜贪欢后被缴械。
影片最后在斗兽场边创意超过了80年代的《冒险的代价》,而直到此时我才明白《冒险的代价》插播广告咖啡杯舞的形式源于这里,而《第十个受害者》具有更强的讽刺性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抨击,当杀人游戏成为公众的娱乐,那么天遣的日子就不远了。
影片最后戏剧性的一幕幕甚为复杂,杀与被杀的转换确实是影片的剧情,然而它淫浸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命题,我们没有天堂,岌岌可危,当他们费劲周折登上了飞机,在婚礼的晕眩里戴上了归宿的戒指,这个诗意的结尾?不!~
你会看到一支黑洞洞的枪,那么,后来呢?我等待你看了本片与我讨论。
也许,每个人依据境遇会有自己的答案,答案是悲剧还是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埃里奥·贝多利(Elio Petri)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影片《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和《工人阶级上天堂》都是电影史重要的影片,而从此部影片看,他对于当代的洞察能力和批判精神可谓尖锐。
而出演女主角的爱苏拉·安德蕾丝(Ursula Andress)身手敏捷,是第一部007的邦德女郎,不过《第十个受害者》重要的是主题意义,即便是男主角马尔切洛·马斯特罗亚尼(Marcello Mastroianni)也只是导演的道具而已。

【题外】
影片里有一段被借用的中国庆祝国庆的场面影像和话语毫不搭边,可见当时欧洲对于我们的不了解

【附录:影片资料】
《第十个受害者(La Dixieme Victime)》意大利1965
导演:埃里奥·贝多利Elio Petri
主演:马尔切洛·马斯特罗亚尼Marcello Mastroianni,爱苏拉·安德蕾丝Ursula Andress,伊尔莎·玛蒂尼里Elsa Martinelli
片长:88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5(一种思考)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下午21时0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元宵的爆竹声里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2 ) 电影中的四条规则设定

这个故事的设定类似于大逃杀中杀人游戏的设定,可以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地杀死另一个人,这个游戏被称为“大追捕”,它由以下四条规则构成
1、每个成员要完成十次杀人游戏,五次作为追杀者,五次作为受害者,每次的选择由电脑随机产生。
2、追杀者知道被害者的一切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习惯等等
3、被害者不知道他的追杀者是谁,他必须自己确认,然后予以消灭。
4、每次获得单次杀人游戏胜利的那个人,有权利获得奖励。在十次杀人游戏后,还能生还的人,将被授予十项全能勇士的称号。

 3 ) 难得看到一部如此欢乐的大师作品

放在深夜里观看绝对让人彻夜难眠。这也许要在充满喜剧传统的意大利才能诞生,天知道杜琪峰、周星驰和日本已故导演深作欣二从这部古怪的电影中吸取到多少精髓。

我当初抱着看一部科幻Cult片的心态,一开场的枪击场景就让我瞠目结舌了好一阵,直至出现那首贯穿全剧的新浪潮配乐,我开始感觉情节发展远超我的想象力。由充满未来感的猎杀片过渡到俗套爱情浪漫剧的手法是如此娴熟自然,大师果然不同凡响,节奏、对白、摄影、配乐都让人赞不绝口。剧本充满了毫不过时的丰富想象力,细节做得相当到位,比如令我印象深刻的露天爵士乐餐厅,藏在密室里的父母,以及惊鸿一暼的大鳄鱼等等。男女主角的人选搭配很有化学效果,尤其是Mastroianni这位永恒的意大利情圣,一举手一投足便已流露出特别的男性魅力,难怪让剧中三位女子先后拜倒在他石榴裙下。

男女主角彼此间的生理吸引力和心理角力推动情节向着难以预测的方向前进,其中亦隐隐透露出一点寓言的意味:爱情/婚姻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究竟有何不同?最大的败笔似乎是那个混乱不堪的结尾,前面精心营造的戏剧张力在一瞬间消失无踪。

让我饶有兴趣的,导演对待中国的态度有点耐人寻味。片头被杀死的华裔男人,以及片中被强行掐断的类似大型庆祝场面,不知道是一些什么政治隐喻呢?

 短评

3.5分。《电影语言的语法》提到片子,觉得蛮有意思就找出来看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挺有新意的,音乐也好听。结尾很喜欢。

2分钟前
  • 是真甜
  • 推荐

染了一头金毛短发的马塞洛,加首位性感邦女郎乌苏拉·安德丝,相爱相杀的男女大咖也无法拯救剧情的乌七八糟,罗马角斗场,维纳斯神庙,沦为科幻爱情荒诞剧的陪衬。但是片中呈现的意式美学的元素,从服装剪裁到室内装潢,无不有型有款。

5分钟前
  • ofelia11
  • 还行

批准科幻片外衣的爱情片。从设定、剧情、服装到美工,特别是配乐,都是古里古怪中透着股傻劲,cult得要命。结尾有点玩闹过头了,去掉前妻现友追杀那段会更简洁有力些。三星半。

9分钟前
  • 无趣
  • 还行

反乌托邦也罢科幻也罢都是外壳,其实这是部爱情片,或许这个故事主题本就是爱情,猎人与被猎就如同爱情中两人所扮演的角色,而这两个角色的不断转换也成为了剧情推进的重要线索,最后乌苏拉.安德丝成功捕获马斯楚安尼上演了一出尴尬的爱情喜剧。PS有点不伦不类

12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La Dixieme Victime

13分钟前
  • scholarschwein
  • 推荐

六十年代的大逃杀概念,拍的如此随意~

1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槍口下說"我願意",所以馬斯楚安尼最後是輸了?演變成諷刺的"我愛紅娘"遊戲,亦是隱喻媒體的操縱。覺得影片風格有種《Modesty Blaise》既視感(褒)。(老牌演員王玨竟被剝削得如此不堪.....)

19分钟前
  • spondee
  • 还行

虽然是大逃杀的设定然而剧情太不专心了哈哈哈,正如小马哥最后自己吐槽的:咋就这么随便地安排了美好的爱情故事

24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室内设计 色彩 造型 车 各方面太前卫

28分钟前
  • 戈尔贡佐拉
  • 推荐

结尾以退为进,佳。四星给马切罗少见的角色设定。Petri的政治态度已经激烈到这种地步,不知道看出爱情故事的是如何能做到。。。

30分钟前
  • 重生之我是兔狲
  • 推荐

烂片

32分钟前
  • 猫 泡
  • 较差

Mastroianni一如既往的迷人!!!!挺有趣的科幻题材,60年代的未来,主题曲超好听,所有女演员都美呆了

33分钟前
  • lu_vvvv
  • 推荐

Sous ses faux airs de film d’anticipation, de son visuel kitsch ultra pop art couplé de décors architecturaux extravagants à l’ultime twiste concluant par 1 folie autodérision dilemmatique, la10eV livre 1 satire dystopik envers 1 société à la dérive en perte de repère

35分钟前
  • KUMA
  • 推荐

丹尼埃尔·阿里洪在《电影语言的语法》中将电影开篇的交叉剪辑作为了返利进行解读,原来在六十年代,西欧就拍出了风格如此疏离、冷静、反思的科幻片,与六十年代好莱坞大量的喧嚣的外星科幻片形成了对比。画面疏离、线条僵硬、构图极简、影调冰冷,作为警察的国家机器是猎杀秩序的守护者,娱乐至死中的杀人游戏,人说真话才会脸红,婚姻在枪指下说同意,很难不让人想到欧洲阿多诺等人的思想。好莱坞的《饥饿游戏》应该也受到这部影片的影响。

39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仍是批評社會及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之薄弱,以華麗科幻包裝配以冷嘲當時所謂的潮流及群眾追捧的狂熱,控制人民的由政權及警察下放到傳謀及大機構手上,電腦電視佔著重要的一環,男女對戰只是此片嘻笑的外表,實質cult得來很邪惡,可一看

44分钟前
  • iamface
  • 还行

惊为天人啊马斯楚安尼

49分钟前
  • 提姆
  • 推荐

音乐旋律又傻又挥之不去啊T_T

54分钟前
  • 阿涅斯
  • 较差

被低估的杰作。

58分钟前
  • 玉弓
  • 推荐

属于典型意义的故事片。虽然情节一般,但室内、室外,产品、服装(像是从T台上直接下来的),还有色彩搭配,无不体现着意大利1960年代的设计风格。又有马斯楚安尼,这次金发

1小时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在纪录片 I'll Be Gone in the Dark 里知道了这部电影,也不像 Patton Oswalt 说得那么蠢啦,还满有趣的。结局竟然是个稀里糊涂的爱情故事吗?😂 服装布景的设计很有未来感。动作戏好随便,而且都不见血,是故意这样设置的么……

1小时前
  • Niq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