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了李翰祥導演1983年的《火燒圓明園》。鼎盛時期的劉曉慶,朦朦朧朧間真的有點像謝安琪-多了些寶寶肥。
整齣戲由同治御極、兩宮垂簾說起,回溯慈禧入宮、英法侵華、咸豐離京、火燒名園,半是旁白,半是戲說,條理分明、亦莊亦諧。 開首近九分鐘同治登基大典的描寫,在故宮實景拍攝,在沒有電腦合成的技術動用了近千的臨記重現大典盛況,氣象恢宏,要前前後後、裡裡外外互相兼顧、同時運鏡,相信在當時是極高難度,可見其匠心獨運。後來的《末代皇帝》溥儀登基一幕與之相比,也只顯得後來者簡潔保守。 另一場值得看的是慈禧與肅順等人在咸豐帝面前就如何應對英法的爭辯。言語衝突安排得十分妥當,進退有度,人物角色鮮明:咸豐帝對慈禧的寵讓、肅順等保守派的怯懦、慈禧對外人的不肯妥協、恭親王對慈禧的另眼相看,既推動劇情,亦埋下伏線。 最後,英法與僧格林沁的八里橋之戰亦見導演功架。史實上滿蒙騎兵仍在冷兵器時代,要與有大砲火槍的英法聯軍作戰,簡直就是雞蛋撼高牆,但導演有意要突顯中國人浴血奮戰的精神,於是連續拍了五六次衝刺交鋒場面。通過一位多次中槍仍摃住軍旗不倒的兵士的特寫、英法主將由趾高氣揚到搖頭嘆息的描繪、還有重重複複的衝擊與倒下,令觀眾百感交集,既會激起民族憤慨,亦不禁為其做法愚昧,總而言之就是「國耻」二字。 影片到最尾以感豐出狩作結,留下尾巴,接不上開首,於是我查了一下,原來還有一部《垂簾聽政》,是上下二部曲,後來還接住一部《一代妖后》,可以說是李翰祥的「晚清三部曲」了。 張鐵林、梁家輝也憑此片發跡。二人演技難分高低;但張面貌較老成,現在也沒怎變,梁那時後生白淨,現在明顯老殘多了-這點上張鐵林跑贏了。 ps. 聞說劇中的圓明園,是導演根據現存資料重新搭建,美輪美奐,然後再以一把火燒淨。Kubrick與Ridley Scott都有類似「癖好」。
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是真正不会受人欺负!
其实从皇帝的角度出发很多决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总有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的年代,已经是一种被动的进步了。
慈禧在咸丰还在世时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状态,跟着学习也为她后来垂帘听政打下了基础。
最令人印象深刻感到悲哀的还是造成了火烧圆明园,时刻警醒,国家繁荣昌盛!
听,强盗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不许他进屋来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地大声宣告!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竟敢这样地横行霸道?就因为中国有辽阔的土地,有金银财宝。他们也有,他们有的是野心和洋枪大炮。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个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纵火焚毁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的田野上建成了。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文明地、合法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旷古未闻。强盗们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这就是侵略者的所谓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彰,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火,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却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火,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座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个朝代的不断增建、修缮,到咸丰十年,整整一百五十一年,无以数计的劳力、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毁于一旦。这非但是中国文化艺术财富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场灾难。守园大臣和他同归于尽。皇上和他的近臣、嫔妃正在避暑山庄巡幸,那里有的是好山好水好幽静。圆明园的废墟,今后仍将竖立在田野上,年复一年。他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至今都在愤怒地仰天长叹。
《火烧圆明园》采取的是双线结构,除了讲述英法联军的禽兽行径外,影片前半部分通过正史与野闻交融的方式,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慈禧发迹的故事,她成长模式的情节线也贯穿清晰。这样的故事结构,不仅有利于刻画慈禧的人物性格,还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以及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间部分像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情节段落,其戏剧火候亦把握得恰到好处。
从视觉美学角度上看,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挥洒自如的华丽摄影机和人物调度以及极力构建个人化“金碧辉煌”的中国想象等形式风格完美结合了这段“火烧圆明园”的宏大历史叙事,将导演自身的意趣及内心艺术追求最大化到极致。该片不但保留了精美繁复的内景画面营造,而且当标志性的推轨镜头流畅运动至外景时,也避免了片厂外景式的粗陋小气。
李翰祥在这部电影里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尤为纯熟。影片几场戏都透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介绍皇城故宫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宫殿的建筑,扫视人物华丽的服饰以及具有历史色彩的道具,从而有力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此外,该片精心设计的默片段落亦体现了导演的功力,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而和八国联军的两场大战也拍摄剪辑得激情澎湃。
好一部历史影片,国仇家恨必不能忘!看我大天坛,大故宫,圆明园,锦绣辉煌!可怜了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真汉子,前脚战场硝烟滚滚,后一个镜头就是桌上桌旁的锦衣玉食,人的生命却不如盘子里的一颗花生米,布菜的奴才在咸丰的注视下成为被操控的棋子,家国百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抵抗的义士又怎能抵挡得住热枪热炮,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恶可恨!在湖南旅游也看过当地的表演,壮士出征,热血男儿却是冰凉的尸体归来。还有开头那一段登基大典太有气势了,末代皇帝也不过如此,我们自己的文化还是自己拍得更好,没有媚俗之味。旁白也是声色俱备,配乐非常应景,演员和角色非常契合,还有那些古玩和道具,多么精致还原,这怎么不是一部好电影呢?清王朝懦弱无能,奢靡享乐,逃难时鬼子六还不忘捡起那西洋玩意儿说什么如意吉祥!遥想当年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我看到了多少被抢去的文物,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不知是哭是叹,英国籍的演员拍摄时有何感想?这段历史如此不堪,必须引以为戒!最后拍卖的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乃是我国的瑰宝啊!被抢走就算了,却因英国人没有常识,用保存其它画作的方式,活活的让此图剥落毁坏,当真令人痛心!!还有大火中的《永乐大典》,圆明园遗址到现在都是荒原一片长不出东西来,居然还有人嫌这是意识形态电影,说旁白过于做作,当真可怕!并非道德绑架,可为什么bbc和hbo可以拍摄历史纪录片电影,可以拍古罗马,维京人,Tudor王朝;nhk可以拍日本战国时代,大河剧;德国人可以拍二战反希特勒电影,我们却不可以拍摄八国联军侵华?不可以拍摄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这么用心的导演和演员,评分却比不上宫斗剧吗?
李翰祥大导演的剧,当时不懂大导演的意义,只知道刘晓庆演的。
看过之后却对梁家辉无比感兴趣,觉得这个演员好有气质,超凡脱俗,很是与众不同。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屈辱史,这点毋庸置疑。大概一个国家,到了积重难返的时候,能够维持苟延残喘就是了不起的本事了。
从政府到老百姓的无奈和屈辱,难以用言语表达。明明乱世,却没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辈出,千疮百孔,除了烂透别无他法。
小時候很多歷史知識來自於電影電視劇,愛國主義教育也通過電影電視劇實現。比如電影《火燒圓明園》就是以“優秀愛國主義題材電影”的代表受萬人敬仰。
《火燒圓明園》我看了數遍,當年不知何為風月片,當然就不知道李翰祥的大名,更逞論梁家輝的演技和劉曉慶的風情,只是深深地記得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與英法聯軍先大戰於新河,僅剩七人七騎,後又戰於八里橋,全軍覆沒。如果說戰爭是最好的愛國主義的表演舞台,那麼這場曾經被我用小兵人擺擬過無數次的戰鬥,就是中華式愛國主義的直接寫照。在這裡,蒙古鐵騎就是中華民族的殉節者,那僅剩的七人七騎就是最後的愛國者。既然是殉節者,既然是愛國者,既然是我們現在所要表彰的行為,那麼這個“節”與這個“國”,也應該是我們的“節”與我們的“國”。於是,中國就成了滿洲帝國,蒙古鐵騎既是滿洲人最後的榮耀,那麼也就成了中國人最後的榮耀。
如此一來,我們愛的國豈不成了滿洲帝國,我們的氣節豈不成就了滿洲人的殖民主義?愛國主義在一部電影之後成了愛他國主義和為殖民主義背書,豈不貽笑大方?並不。愛國主義是意識形態的娛樂化手段,意識形態又是合法性的文字遊戲。於是我們會看到指鹿為馬的歷史,但終究迴避不了圖窮匕見的真相。
李翰祥眼神儿有点儿涣散呢,张弛不够有度啊。刘晓庆不愧是基佬领袖,演起这些心狠手辣的女王角色来真是得心应手,值得广大男女基友学习。梁家辉的妆化得真心娘,演得也娘,不过当年的他真是很嫩啊。马背上骄傲的民族最终亡于该死的儒家思想和奴性思维。也怪不得谁。
很多年后知道咸丰其实是梁家辉当时狠震惊!
在当时应该很震撼,但现在看来布景服装道具化妆以及最最重要的剧情都不行了,尤其剧情没起伏,看起来像是纪录片不是剧情片~不过刘晓庆那时候还挺好看,水嫩嫩的~
慈禧升职记与国运没落之始。真没想到影片中取景的圆明园竟然是真实搭建的实景,最后一把火把实打实建起来的“圆明园”烧了,真是大手笔,还原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屈辱。梁家辉的表演真是无可挑剔,不愧是当年回国拍片第一人。
太意识形态了,很平庸的作品,考虑到梁家辉演得不错,加一星
半文献纪录片,现在的香港对大中华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导演怕是不多了。真景实物正典野史正是李翰祥的拿手好戏。梁家辉与刘晓庆的分寸极好。尸阵战场接锦衣玉食也很有力,最后忽拉拉大厦倾,劫掠焚烧,能感到导演的心痛(不怕抢就怕毁)
细节没问题,整体进退失据
艳阳天,艳阳天,桃花似火柳如烟
8/10。李翰祥确有民俗风情的考据癖,红毯、舞鞭、大鼓等气派的入宫仪式,太后初次干涉朝政应皇上要求下跪于后门的礼节,假山假水、长廊停阁的构图安排和旁白解说“凤在上龙在下”石雕,以及京城群众反抗外敌驱屠的高旋踢腿这种超前打法,每一处每一景都照顾观众的审美视觉。PS:短评居首的路痴请绕回。
有一个镜头是英法联军的统帅看着清兵“不顾生死”的冲杀而来,摇了摇头,这个镜头真的精髓;我看到这战斗场面都气死啦,前面已经有过战争场面,是同样的战斗法,上一次大败亏输,这次又是同样的战术——同样的傻,tnnd谁指挥作战的,拖出去斩了,兵书看到哪里去了,大战中敌方死的人,还没有敌人进村被巷子里的游击乡勇杀得多!!!! 洪武大炮呢?火绳枪呢?我怎么没有看到!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故事性,但历史的沉重让我不得不打五星。
小学老师给放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清军和英法联军打仗那场戏,真人怎能敌得过大炮?清朝的落后暴露无遗。看着一个个勇敢的士兵倒下,圆明园在大火中毁灭,爱国情感被激发出来,心痛。要培养每一个小学生的爱国情操,无需讲很多大道理,此片足以。
83年国庆前后跟着大人去四川路上的永安电影院看的第一遍,那天还下小雨。两部(后一部是《垂帘听政》)连着下来确实有点晕,不过还是被李翰祥给震住了。刚才对着完成台本拉了开头的一场,开篇到小皇帝登基,一共八分钟,103个镜头,这个节奏是当时大陆故事片所绝对没有的~~
如果只看前半段,我以为还是相当不错的清宫戏,即便放在今天也还是不错。可惜,自从慈禧跑出来义正辞严一通演说之后,我就郁闷了,后面越来越看不下去……
梁家辉啊~~那时候觉得这皇帝的模样好病坏,捂脸,后来才知道是他,顿时觉得这片好豪华(并不,当时他还不出名,照说应该是不贵的),现在五分给情怀,毕竟不记得好不好看了,当时看得蛮焦虑的,天朝这么大曾经这么光辉的国家这么弱,被人压着欺负~。偶是在电影院看的,当时相当卖座的片了~出名的很~。从此刘晓庆就当了一段时间慈禧专业户~,当时真的觉得她演得好,跟皇帝恋爱的时候很纯洁的味道,后面权斗宫斗又心黑手狠~,皇帝死前往她手心塞了个印,皇帝对她挺真心的。那时候西太后无论官方还是坊间都是批定她是坏人祸国的。
開場夠恢弘,李導專擅的走路調度相當適合圓明園的視覺美感。就是後半段那粗俗的民族主義刻寫壞了一切,那凡洋必糟的旁白寫得更是讓人懷疑劇本是從十九世紀穿越來的保皇黨代筆。
有些矫情,尤其是旁白!慈禧主张打洋人那段,就算是真的,也很是反感!~
小时候看的啦,记忆里是很不错的。也许现在重新看一遍再来评论更合适吧,不过,暂时偷懒了。。
拍「火烧圆明园」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都不提,直接一句「英法联军已经打到广州」就完事了。前面1/3慈禧的部分,一股李翰祥一贯的宫闱片与风月片气息扑面而来,和正片毫无关系!
据说那里面的东西都是导演找来的真东西 啧啧
电影真实叙述了英法联军侵入中华大地以后犯下的滔天大罪 横行无忌 任意抢劫 残杀无辜 一幕幕血与火的惨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激起满腔怒火 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创造是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 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 它是美的化身 然而 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 是世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