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考上少年班,却毅然放弃颇有“钱”途的建筑专业,出国学习编导;当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数年之后,因为觉得没有创造性,果断辞职跳出来创业;“中国第一商业剪辑”当得好好的,因为心中的导演梦,在憧憬了多年之后,终于拿起导筒执导了处女作《少年班》。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都没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件,肖洋这前半辈子都干了个遍。人生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肖洋已经享受到比常人多得多的绮丽风景。
作为国内剪辑界导演水平最高的人,肖洋心中的导演梦是因大学时代为了追女生而起,不过有意思的是,当他为电影所痴迷之后,却忘了原本真正打算做的事——追女生了。
而作为内地导演中剪辑技术最好的人,肖洋在这几年的电影生涯中,遇见过太多贵人的提携和帮助,陈国富、冯小刚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指点过他,运气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但俗话说,强者运强,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着肖洋自己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一个不得志时接拍婚礼摄像都会想着用上最新拍摄技术的人,怎么会不发光呢?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拿来做励志教材案例的人,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却坦言自己是个反鸡汤主义者,拍摄《少年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观众:鸡汤特别害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那么多励志的事情。
自爆传奇经历:看电影只因想泡妞 爱上电影后连泡妞都忘了
记者:您一开始是少年班学建筑,后来转行做CCTV的编导,再然后又去转行做剪辑,现在做导演,你的跨度一直都是特别大。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会进入电影这一行?
肖洋:因为上的是的工科大学,那时候泡妞其实挺难的,尤其对于我这种颜值不高的人更难了。班上男女比例有5比1,想要一个姑娘能够对你另眼相看的话,身上没点活怎么行。
那时候玩乐队,混到校园十大歌手,但还是没什么用。后来就觉得姑娘们都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我就去看电影了。后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电影,最后连泡妞的事也忘了。
那个时候十七八岁,正好那个时候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1994年出了很多厉害的片子。我觉得要是能像那样把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的话,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后来就去德国留学了。
回国之后,因为根本没有经验,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导演职位留给我。家里面也没有干这行的,没有什么关系,到北京就两眼一抹黑。那时候有个机会,进了中央电视台,干了两年之后,感觉这样完全就只是一颗螺丝钉,总是机械地重复,不需要创意,所以我就辞职了。
现在的天工映画董事长常松,这个人执行力特别强。我跟他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十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下就蒙了,说我没有想过。我说我可以告诉你,我将来是要当导演的,我觉得你可以当我的制片人。我准备辞职,要不然咱们一块干。第二天他就辞职了,我俩一起创业去了。一开始什么都没有,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接,拍拍短片也都是好的。
记者:积累经验。
肖洋:对。一千多块钱一个的短片,那时候还没有高清摄像机,都是照相机拍摄,就这么干了一年多,中间还拍了很多婚庆视频,剪一些小广告,都是为了过日子。但是这期间我们还是不断在拍有剧情的小短片,哪怕不赚钱。即使是拍婚庆,几个哥们都会讨论怎么样把片子拍的更牛逼,怎样运用最新潮的摄影方式。后来就是因为剪了《李米的猜想》的预告片,被华谊发现了。剪完了以后,陈国富就约我见面,他问我有没有剪过长片,愿不愿意剪。那时候我的长片剪辑经验还是零,我很高兴,这是我真正的和电影打上交道,可没想到第一部就让我剪冯小刚的《非诚勿扰》。那是2008年,从那开始就做了电影剪辑,一直跟着陈导学后面。在剪《风声》的过程中,我从一个电影发烧友,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电影人,学习了很多电影行业的标准。后来跟着陈国富导演后面做了很多项目,包括冯小刚导演的大多数电影都是我剪的,还有《狄仁杰》系列、《中国合伙人》、《后会无期》等等。我在这些项目里面不仅仅是剪辑,也会参与剧本的讨论,到现场去看拍摄过程,包括特效指导,去熟悉这些流程。这段时间里,我见识了很多华语大片的拍摄方式和手段,以及圈内工业程度的现状。
其实这么舒舒服服地一直当剪辑师,到最后可能会成为国内商业片剪辑的佼佼者。不过我觉得还是得拍电影,不拍不行。有时候我碰到陈国富,跟他说我要拍电影,他就说等我觉得你可以拍电影的时候自然会让你拍。
到2013年的时候,我觉得关于拍电影的内容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陈国富说你要拍电影可以,但是得告诉我你要拍什么。你要能想一个只有你能拍、别人拍不了的东西,而且是你自己最相信的东西。我就跟他讲少年班的故事,他说这个不错,然后就告诉我应该怎么样准备。我们找了张冀一起弄剧本,我来提供材料,陈导在这中间给我们改,拉盘子、请演员等等,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队伍。
详解创作初衷:欲借青春谈成长 成功未必带来幸福
记者:所以说《少年班》这部电影,在你脑海当中一直有这个概念,而不是因为青春片非常的火才上马的项目。
肖洋:如果真的是按照商业的标准来看的话,我认为青春片的已经在走下坡了。坦白地说,我一开始接这个片子的时候是比较犹豫的,因为我知道青春片的这股热潮一定会过去。但我觉得自己也不用害怕,只要电影本身质量过硬,是可以超越类型的。对于观众来说,现在的好片子真是太少了。
记者:您也说观众现在挺逆反这些商业青春片,总和堕胎啊、狗血啊结合在一起,您做了什么努力让《少年班》区别于现有的青春片。
肖洋:我觉得国内的青春片并没有达到这个类型的核心。你看国外有很多很好看的青春片,比如《伴我同行》。就即使是讲堕胎,《朱诺》提名了奥斯卡。他们都是在借青春探讨成长的问题,以及人生中其它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记者:包括家庭关系。
肖洋:对,当然国外也有纯粹娱乐的青春片,比如《美国派》。青春片在国外是个大类型,但主要是在探讨成长,而不是像国内的青春片,有一点沉溺,或是说麻醉观众。就是美化过去,刻意夸大那种残酷和伤痕。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好像曾经经历过,“我的青春就是这样”的感觉。但这些电影对成长问题都是回避的,可能它们也讲不清楚。就是不停地说“青春多美好,现实多残酷“、“我要能回到当时该有多好”。但如果电影真的要承担一些责任的话,还是要讲讲成长的主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 大家都说你一定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才能成功,但很少有人问过我们:你快乐吗?你幸福吗?你喜欢什么东西?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有很多大学同学搞建筑有了钱,买车买房,开事务所,移民,娶妻生子。可当一切都看起来很美好的时候,他们突然陷入到一种空虚的状态,不知道该做什么。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悲剧,在中国当代是普遍存在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的青春面临着一些非常困窘的局面。没有别人聪明,没别人有钱,也没有别人长得帅,却喜欢着那个最漂亮的姑娘。那该怎么办呢?难道就指望导演用非常多的巧合来帮助你完成心愿吗?其实不是的这样的,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拿什么东西来判断成长。在我看来,成长其实就是我们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最终承认自己的平凡。努力就能成功,有梦就去追,这不是我想表达的。我想拍《少年班》就是想通过这几个孩子告诉人们,不要成为别人希望的你,要成为自己喜欢的你。
记者: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您对过去那段少年班经历的反思,可以这么说吗?是您对这种教育体制的反思。
肖洋:全国高峰时期有二十多个少年班,现在只剩两所。现在想想,这也许不是体制问题。这些孩子分散在人群中,可能没有那么令人注目。可是当他们聚到一起,并冠以“少年班”的名义,周围所有人必然都会以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一定会承受这些压力。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顶端优势,和少年班没有什么关系。
揭拍摄内幕:女神未必就很美 火箭象征男性欲望和成长
记者:《少年班》讲述的是90年代末的故事,您怎么在美术上去还原那个时代的特征?最后的效果达到预期了吗?
肖洋:究竟要呈现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是类似于纪录片式的,还是经过提炼的?我并不想勾起观众的怀旧情绪,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要展现一个经过提炼的90年代。整个片子的色调,都稍稍地偏向蓝色,而不是那种暖色,这是为了让电影有一种理性的光芒,在非常诚恳的状态下去探讨成长的问题。而不是说先把观众弄晕,电影说什么都行。
记者:您跟很多青春片的导演差别还是挺大的。之前有青春片的导演说过,他的想法就是要让观众去做梦,到电影院里面跟着导演一起做梦。
肖洋:这也是另外一种想法,但是我觉得要做梦的话,首先你得建造出一个梦境吧,你不能观众睡觉了就叫做梦。
记者:但是在《少年班》里,也有挺多梦幻的要素,比如说夏天跳舞的那场戏。
肖洋:我们看到的夏天跳舞其实是主观想像的。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也许只是看到她一块非常白嫩的皮肤。当时你脑袋里面最大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想像。所以当时我们用了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来拍这段戏,其实就是少年的想像。他们看到一个女孩坐在那,只要长得好看,他们能把她的一生都想出来。
记者:像夏天的那场戏,很明显地借鉴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肖洋:对!《西西里》中小孩在偷窥美女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拍摄方式。影片并没有用一个上帝视角把所有东西都交代清楚,连全景都不需要。
记者:一般来说,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些迷影的成分在里面。像发射火箭的戏,就很像《再见列宁》;像孙红雷广播的那场戏,比较像《肖申克的救赎》,这些都是故意为之的吗?
肖洋:我从小就看这些电影长大的,它们是我的营养。我觉得好的手法是可以拿来借鉴的,但是它一定要和整个片子的调子符合,不能让人觉得跳。
像火箭这个东西,其实在原来的剧本里面它是飞碟,后来因为具体操作的原因换成了火箭。火箭是一个图腾,它像理工科男生内心中的一种欲望。其实《再见列宁》的政治隐喻非常浓厚,我可能还是属于浪漫主义。火箭其实是代表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些勇气和理想,到最后的时候终究会和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
记者:您刚才说火箭象征着男性的欲望,结合到夏天的戏份,是不是暗示一些他们的成长当中的性冲动呢?
肖洋:性冲动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去面对的。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少年变为成年的标志,只有完成这些,才可以称之为成长吧。但孙红雷最后在广播室的那场戏,真的是拍完了之后才发现,跟《肖申克的救赎》非常相似。
记者:所以当时拍摄的时候没想到?
肖洋:拍的时候是真的没想到。原来的想法不是关在屋子里面,而是在某个天台上,他要站在那说,那样的话画面可能会更美。可惜找不到适合的景,就只好在广播室拍那场戏了。
记者:您有没有担心过孙红雷老师会跟其他几个小演员不在一个表演系统里面?
肖洋:刚开始肯定担心,因为不了解他嘛。但是在拍戏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孙红雷是一个非常有表演魅力的演员,他有着自己的表演方法,能够用他自己的能量把小演员们全都带进他的气场里面。无论从表演技巧、魅力,还是情感的运用,都是国内最顶级的。
他是一位非常仔细的演员,为了周知庸这个角色,他记了厚厚一打笔记,一点一点跟我分析这是以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演,甚至有些地方他想得比我还要细致。
解构故事:冯绍峰演的结局78%的观众不喜欢,所以就删掉了
记者:张冀老师对于整个故事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肖洋:张冀给整个故事打了个底子,他告诉我说这个故事千万不要做成像中国的X战警,说中国市场对那种类型的接受度还停留在精英阶层。《少年班》最开始的结构就是组团打怪,搜罗很多人,介入到学校攻克难题,期间有各种纠葛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类型化的结构。
张冀写着写着,说可以把这个类型结构稍微破一破。因为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在人身上,而不是情节上的。我们并不要看一个中国的X战警。
记者:《少年班》前半段的节奏,就让人以为会成为《X战警》的模式。
肖洋:组团打怪是吧?女孩出来不就是白骨精嘛,孙红雷演的钟老师就是牛魔王,那个国际难题就像火焰山,这么一说像不像《西游记》?这就是经典的中国式类型片结构。这个结构搭好了之后,我们尽量弱化情节上的东西,而且把每个人物都放到重要的位置,加强他们的情感部分,让影片成为所谓的失败者的颂歌。
故事最后并没有按照传统做成闭合式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尊重现实,这反而让人感觉更有力量。我们把真实原形的照片都整理起来,放到最后。当然我们有拍过一个结尾,后来被剪掉了,就是冯绍峰出镜的那个。
记者:对,据看过最初版本的人说有冯绍峰。
肖洋:那个版本是满足类型片结构的,可是我总觉得结尾泄了劲。前面把这群孩子们的故事描述得很动人,可能会有人希望看到“大家都很好啊”这样哄人的结局。但我觉得真实的东西出来反而会更加地打动人。
记者:但是按照经验来说,普通观众可能会更接受冯绍峰演的的那个大团圆结尾。
肖洋:我们对加上冯绍峰版本的结尾做过一次试片,78%的观众不喜欢那个结尾。观众们都说这个电影很不错,但都说不喜欢那个结局。我就思考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因为前面观众建立起了一种情绪,如果是一个刻意编造的结局,可能会不能完成最重要的情感抒发。后来我们就把那个结尾剪掉,换成现在的结尾再去试片,结果所有观众都非常的喜欢。
有的时候我们会错误地估计观众,他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low。
尝试反类型:鸡汤特别害人,《少年班》结局若大团圆就是做梦!
记者:电影里面的天才都是一些小人物,或者来自贫穷的地方,这里面有没有一些社会意义上深层次的考虑。
肖洋:仇富心态吗?其实并没有,你看那些天才里面,方厚正家里并不穷,然后麦克也是普通人家庭。
记者:但他是问题少年。
肖洋:他是问题少年,但这跟他的家庭并没有关系,只有王大法是农村来的。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影片并不强调阶级,这些孩子都来自于跟我们一样的普通家庭,可能这种共鸣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旋律。
其实。仇富这种东西的话,其实电影里并没有。电影里的富二代好像很讨厌,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他天天在那站岗、送花、献殷勤,又那么关注夏天,家里条件又好,为什么人家不能谈恋爱?为什么夏天一定要跟这些小孩谈恋爱?就因为他们是主角吗?这个问题摆出来就是要观众自己去思考的。
我们不能出于情感,就去抹杀世界运行规则。我们可以同情这些小孩,可是说白了,一切不都是他们自己作的吗?这就是成长,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如果说《少年班》中,最后题目解出来了,周兰跟吴未好了,麦克也追到夏天,这是什么?这是做梦!
记者:所以说您拍这部电影是有一种反类型片的成分?
肖洋:我不敢说反类型,只是想在这个类型上面开个小口。我是想让让观众去面对现实,也许喜欢的人你永远都追不到,无论多努力也追不到;也许你想挣的钱,这辈子都没办法挣到。这都没有关系,这些都不是真正能让人幸福的方式。
生活中有太多心灵鸡汤了,我觉得鸡汤特别害人。与其说是反类型,还不如说我是反鸡汤呢。根本没有那么多励志的事情!
谈未来计划:剪辑的工作会继续做,韩寒的新片就是我来剪
记者:现在有很多演员、作家转做导演,那剪辑做导演的很少。您觉得从剪辑来跨行做导演有没有优势?
肖洋:吴宇森就是从剪辑转做导演的。剪辑做导演的优势在于,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在片场的时候,脑袋里已经有好几种分镜方案,这样就不需要从头到尾把所有可能性都拍下来,会比较节约,也有效率,可以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完成更多的事。我认为有剪辑思维对于当导演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者:您接下来有什么想要想做的项目呢?导演和剪辑的工作会怎样分配?
肖洋:剪辑方面还是会做,就是帮一些朋友剪。比如说叫兽易小星的《万万没想到》大电影,我会帮他剪,韩寒的下一部作品也会是我剪。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团结,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能把中国电影越做越好。中国电影还是很有前途的。我欢迎所有的人都过来合作,有意思的片子我非常愿意去剪,不会说我当导演就不做剪辑了。
记者:有什么题材是特别感兴趣的吗?
肖洋:我自己更偏爱一些能够展现人物关系的题材,比方说人的情感和成长。对于大场面的东西,其实不是很有兴趣。自己在准备的项目也都是和成长有关。手上现在有好几个项目,其中最喜欢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年轻但是有时间跨度,是个现实题材。
记者:谈一谈对《少年班》的市场期待吧。
肖洋:其实我不太懂市场,因为我以前都是搞技术的。不过《杀破狼2》的类型和《少年班》不同嘛,观众群也不太一样。不会因为说要看《杀破狼2》就不能看《少年班》。
我觉得拍电影就跟交朋友一样。如果我的电影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就跟交了很多新朋友一样。但如果电影无人问津,可能说明我是个比较垃圾的人,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
原载于凤凰娱乐
http://ent.ifeng.com/movie/dianyingrenzaixian/special/dyrzx084/
作家王小波曾这样描述一个热血的男儿: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电影《少年班》中的麦克(王栎鑫饰演),王大法,方厚政,以及吴未,就是这样四个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年未满十八,却已满腔热血如斗士。 四人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吴未(董子健饰)无意得知,自己是为保护珍贵的天才少年同学们才被选入少年班。就如同将鲶鱼扔进金枪鱼水池里以保持金枪鱼的持久新鲜一样,老师周知庸(孙红雷饰演)如此比喻。至此,故事以略微诙谐的基调展开的同时也埋下了忧伤的伏笔。由于讲述的是90年代的故事,影片搭配音乐,呈现出一股浓郁的怀旧风。而除了与故事契合度极高的背景音乐的运用, 电影的另一大出彩之处在于对角色的塑造。几个少年主角形象栩栩如生,一方面被赋予了充满戏剧张力的跳脱感,但同时又具备自然的生活气息,十分鲜活动人。尤其是吴未一角,将不适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情感的饱和度在影片结束段水到渠成地得到一个升华,成为电影的一大记忆点。
近年来,青春片适逢高潮期,以少年班群体为中心视角而展开的故事在琼瑶式青春片中可谓独树一格。导演肖洋,作为曾经西安交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结合自身真实的经历体会,给观众制造了一场亦幻亦真的天才少年之旅。 《少年班》属于渐入佳境的那类电影。导演恰如其分地在满足观众具有的“天才情结”的窥视企图心与电影作者的自我表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少年班》既不属于无病呻吟、娱乐至死的疼痛青春日记,也不是那类坚硬晦涩、文绉绉的自我独白。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在架构出一个理想乌托邦的同时又悄无声息地撕裂出一个开口,向观众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人生,既浪漫又沉重。这也是沉溺于故事的诗意氛围的观众在观影后,仍能够产生强烈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关键。不论是热切地想要融入到天才小团体的吴未,抑或是小心翼翼地怀揣着对周兰(周冬雨饰)爱恋的吴未,确如一条被放入金枪鱼罐头的鲶鱼,格格不入。尴尬而真实,正是影片所映射出的大多数人的青春与生活日常。无疾而终的暗恋,身处集体而无法摆脱的无力感,伸出手想得到热烈回应的那颗炙热的心,焦虑、窘迫且无奈。这些借助集体回忆而构筑的情感共鸣,强烈而有力。电影看似讲述的是天才少年们的故事,归根究底,还是一个关于你我他青春成长的轨迹道路。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散悲欢无法避免。回归到电影于观众的意义上,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够提供人们畅游于诗意的诺亚方舟的空间,还在于与之相匹配的源自生活的切身共鸣感。在两者的调和下,才能恰好构建出一部影片的魅力,人们才能在光影中可以找到释怀的情结和被治愈的能量。
在《少年班》片尾,有一首歌唱着“没有不散的伴侣,你要走下去,没有不终的旋律,但我会继续”,面对这样一种洒脱感和释然的情绪,就如同影片结束时,古板的教师周知庸释怀后的那份云淡风轻,试问,当大屏幕里的光暗下来时,谁不是一条被治愈的鲶鱼?
如一幅素描,没有素描绘画无从谈起,天才的爱情也只是特色的原始欲望,剧作却像爱情散文,男性视角下片段式写实写意的交叉揉合,剪辑技巧很丰富,也是全片最大的亮点,对标题浅尝辄止的社会时代性探讨和落俗的故事是一部优秀处女作该避讳的,是部诚意之作,但,仅此而已。
能理解导演的诉求,包括用光上的处理。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想做成黑暗的片子,去讲这些异类。问题在于,像片中一样,这几个角色的设定对观众并不讨喜,甚至不太想关注他们的遭遇。而剧情也主要纠结在爱情这件事上,则进一步把片子降低。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讲真,作为一个小时候生活在校园边的人还是挺喜欢这选题的。隔壁学校有本地最好的少年班,耳边总能听见些讨论,小小年纪,各种奖项,小小年纪,清华北大。所以对这个选题满是期待。可惜,食材选得不错,厨子手艺太差,最后这锅还是糊了。
一帮各地招来的孩子,天赋的领域各不同,但都聪明异常。卷着铺盖住进学校来到了少年班,说是要参加国际比赛与国外学校一争高下,结果都是老师伪造公文欺骗校长的杰作。
再看这帮孩子,满满的同类青春片的气息,,喝酒打架和泡妞,一个也没落下,怎么看都是在讲述荷尔蒙在发酵的故事。我想,要不是年龄确实够小,外加广电叉腰守着,是不是还得来点床上的桥段?劈腿的桥段?或者堕胎的桥段?凑满青春片大餐的各式作料?当然,这片其实也没闲着,主角不行,咱配角上,于是我们和这帮小屁孩们一起欣赏了回夜晚马路边的车震。
你说,对比其他国产青春片,还有什么差别?都是一锅糊。
整个电影的套路是一群高智商怪胎一起完成一件大事的经典套路,只不过背景换成中国校园,他们要做的大事也不是去抢银行而是解数学难题。而且加入很富有中国特色的惨淡现实。所以故事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新鲜度,不至于负分滚粗。
整个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江依琳,一个是王大法。
江依琳是一个教科书式的绿茶婊,以至于你对绿茶婊所有的判定标准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
1.学艺术的文艺骨干,这里可以说是存在一点偏见的,很多人认为学文艺的还喜欢抛头露面的女生比较轻浮。
2.对追求者暧昧不清。作为一个男生我不觉得这条有什么不妥,但是我问过我妹妹,她说对女生而言,只有这一条就够直接判死刑的了。
3.爱慕虚荣,贪图富贵。这是相当男性化的思想,江依琳的罪过不在于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而在于调戏了一群diaos而接受了一个高富帅。假如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和未婚夫的身份对掉一下,或许这就不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了,而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水浒故事。
综上,江依琳就是一个符号式的碧池,无可辩驳。但是我却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电影中,在少年约江依琳被放鸽子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江依琳是真的不喜欢他们,但在常林送花的时候我就已经断定江依琳一定会跟他了。虽然导演让路人说花贵,让所有学生中只有常林有车,无不在表现常林的阔气和江依琳的嫌贫爱富,但重点是常林肯花心思,还锲而不舍。想一想,主角们除了一次约会没成功和喝醉了表白以外还做了什么能打动女生的事?因为他们是天才,高人一等,所以只需要展示自己的过人之处就一定会在爱情上也领先别人——哪有这样的好事!天才们不是不会送礼物,而是根本不稀罕用这么庸俗的方法。一个人优秀可能会比平常人有更多的机会,但是世界不会围着你转,美女不会先紧着你挑完了再匀给别人。试想你是一个很多人追求的美女,你是会选择一个天天对你温柔体贴献殷勤的人,还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表白一次行就行不行拉倒的人?所以我非常理解江依琳,她很享受被人崇拜很享受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感觉,所以她跟谁都玩暧昧;她喜欢丰富的物质生活又喜欢被人呵护,所以她选择了对她体贴的高富帅。尽管她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板上钉钉的碧池,但是高智商低情商天才们幼稚的爱情观连碧池的青睐都不配得到。
第二个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王大法。王大法可以说是整个团队里面最有血有肉的成员,相比于其他同学包括周老师情商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整个电影看下来你会发现,来弥补其他成员缺陷的并不是废物男主而是王大法。方厚正智商最高但是做事浮躁,院士测验的时候就是比他智商低的王大法找到了解决之道才提醒了他,而他却把王大法一把推开急于表现;麦克智商不高但是喜欢表现,做事不计后果,也是王大法帮他才在浴室躲过一劫还完成反杀;王大法还是一个活宝,凝聚了团队,可以说是整个团队最重要的一员。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王大法炸车,为什么一个情商智商俱佳的人会做这么失去理智的事情?这就要说到三个男生对江依琳的感情了,首先,麦克是单纯的情窦初开,对美女一见钟情;其次是方厚正,他或许也对诱人的异姓有好感,但是他更多地动力是来自于自身希望表现得像一个大人的愿望,他渴望被关注渴望能表现得更成熟;而王大法更多的是生活在一个理想化的武侠世界中,他向往的并不是江依琳,而是快意恩仇潇潇洒洒。所以最后为什么只有王大法敢不顾一切地去炸车,就是因为其他两个人一个是为了女人,一个是为了自己,而王大法为的是理想。因为江依琳与自己理想的德才兼备的女主角不相符,又为了义气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做其他两个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这就是他为什么在这部戏里最可爱的原因。
当然,正是因为王大法的可爱,让整个片子结尾蒙上了一层阴霾。故事结尾计划没有遂愿完成,众人分道扬镳。除了王大法“杳无音讯”以外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所成就。其实这里可以算是一个点睛之笔,“杳无音讯”不代表这个人就失踪了,而是没有创出什么名堂。显而易见,王大法一定是回到家乡结婚生子为生计所累,再也没有机会施展才华。
其实整个电影的立意是有点讽刺这种自以为崇高的文人偏执思维的,周老师被女人欺骗之后痛恨女人而偏执地把心思放在学术之上,再加上所有弟子的心智不成熟,整个电影就像是一场孤傲的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但是,仔细想想,虽然我们说这种读书改变命运的模式有点狭隘,但并不是不无道理的。王大法确实是有机会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改善生活的,但是最后还是在愚昧的环境中碌碌无为地了却残生。而出生不错的同学即使头脑不如他为人处世也不如他,还是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有不错的收入,确实是一种讽刺。
说这个烂,我觉得不至于比隔壁少女哪吒差啊。起码故事讲完整了,演员的选角和表演到位了,甚至还有点写实。
本来因为s.h.e给电影先打了五分,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精髓竟然真的只有这首歌。。。
很好的题材但拍得相当纠结,肖洋在摄影掌控和剪辑方面无可挑剔,但讲故事方面一般,关键是剧本写得主题不清,少年班的故事只见各种泡妞和闯祸,到头来还是段子集罗列,前后内容分裂,终究而言还是没有逃出青春片的桎梏,形式大于内容。最大的看点是演员,董子健演得太好了
壳是好壳,可是内里还是那些俗套的青春,而且作为导演、编剧,这故事的组织能力也太差了些。
本以为是部怀旧青春性喜剧,越往后看却越发沉重,不同于欧美天才类影片的传奇励志造梦,#少年班#充满着绝望悲伤破碎幻灭,这是中国特色的青春,撕去它的荷尔蒙表象,留下的是赤裸裸的阶级,等级与贫富差距。这不是天才的悲剧,不是教育的悲剧,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剧。
《少年班》教会我们两件事:1.直男们的共同女神,95%是绿茶婊!2.坐公交,一定要多回头看看.....
挺接地气的片儿啊怎么分这么低 董子健好评 周冬雨颜值好评 片尾曲满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男生不要报理工!男生不要报理工!男生不要报理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男女比例七比一,一对情侣三对基)
“有时候,我们的回忆太过一厢情愿” 看完也不知道讲了什么,以为是讲高智商少年另类故事的,结果看了个匆匆那年青春校园片。给插曲“小二郎”加一星。
越来越喜欢董子健了
出生少年班的导演对自己青春的一次意淫,本质上还是狗血青春片,只不过是从几个天才(也可以说是怪物)的角度出发,没有深入的探讨这些畸形教育的后果影响睡眠的。哎,好题材浪费了。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无主题无结构无主线,教育题材和青春题材的融合做得很不成功。编剧陷入了现实素材中,视点散乱得吓人,使得每个人物都有很强的游离感,有些单场戏写得还不错,但是那又如何呢?全片最后的落脚点居然是孙红雷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学生,BUT你这个片子从头到尾不是讲这个的啊!
两星半,能理解导演的诉求,包括用光上的处理。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想做成黑暗的片子,去讲这些异类。问题在于,像片中一样,这几个角色的设定对观众并不讨喜,甚至不太想关注他们的遭遇。而剧情也主要纠结在爱情这件事上,则进一步把片子降低。
和大多数靠堆砌网络段子制造过气笑点的喜剧相比,本片的笑料较多还是集中在日常对白(也有少量短段子)、表演方式和视听调度上,单场戏及单个形象塑造很有可看性,但集合在一起却一团乱麻,落脚点太多却又都太轻飘飘,有种五仁月饼的感觉。后三分之一的走偏和断裂是一大败笔。
抛开喜不喜欢这个故事,作为处女作真的很成熟。小胖子演得真好
许多人认为这部剧是凭空意淫出来的产物,但我却觉得它很真实。一面被外界视为春风得意的天才,一面却明镜儿似的知道自己其实是个怎么努力也前进不了的卢瑟,内外的落差让人哭笑不得。至于斗殴、车震、绿茶婊,这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理由回避,戏剧化的演绎也可以理解。豆瓣对国产片太不宽容了。
影评还不错所谓首部凸显特殊人才的电影,看到孙红雷像二傻一样坚持成立少年班的时候,我感觉被骗了,影片中有对经典泰坦尼克号的亵渎,有刺眼的健X宝广告……总之各种吐槽,1星为我大热天挤车到影院,1星为华谊提供的免费观影机会。为毛从何以笙箫默开始,我就有种国产电影已死的忧虑感呢。
作,看了半个小时看不下去了,比堕胎还恶心
不知道想说什么,一帮扣着天才名义胡作非为的学生,大量篇幅似乎在探讨德育还是智育重要,以及半路杀出的美女校花,失落的孙红雷的梦想…一锅乱炖,挺粗鄙的习作。衬得片尾曲貌美如花。
当电影结束,S.H.E合体演唱的主题曲《你曾是少年》响起时,我被感动哭了…… “许多年前 你有一双清澈的双眼 奔跑起来 像是一道春天的闪电 想看遍这世界 去最遥远的远方 感觉有双翅膀 能飞越高山和海洋 许多年前 我曾是个朴素的少年 爱上一个人 就不怕付出自己一生 相信爱会永恒 相信每个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