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被运动耽误了20年青春的爱情片,相较于牧马人里的许灵均接纳了李秀芝,周虹拒绝了之前很多的介绍!当雯雯说如果她没考上的话就回来给他烧饭洗衣服,他是同意的!在他看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满心的欢喜,那是老师对于自己教导结果的喜悦,同时也是自己与雯雯的分别信!雯雯走前的一夜,桌子上的那杯勿忘我和那封告别信却是周虹自我矛盾的表现,雯雯拿走了桌子上的老照片以及大门钥匙!周虹追赶着那趟远去的火车,既是在送别雯雯也是在追逐这段!影片支持结束!从那张照片和钥匙看出,雯雯还是会回来找他的,就像当初去二沟子接周虹回村里一样!
楼上林雁飞用“成全之美”概括的这一不拘于时代特征的此片立意非常准确,於我心有戚戚焉,深以为然,珠玉在前,不另重复。特殊年代,一场医生大叔与文青学妹忘年恋,抛开故事的特定背景,情节的演进、人物的刻画,谁说又比很多经典影片(比如现在临时想起的《廊桥遗梦》)差了?故事虽然简单,但节奏把握、细节处理、人物举措,都很完美,这是于彦夫导演带领团队的功劳。
方舒纯美,志舆儒雅,真是1980年代顶尖的青年演员代表。不同于上影厂龚雪的秀美柔情、刘晓庆的明丽爽快、潘虹的知性洋气,方舒的大方舒展之美,正如一个“方”字加一个“舒”字,漂亮中蕴藏着聪敏和大气;李志與的儒雅谦和,在林雁飞文中有准确阐述,不敢再掠人之美~~医生的职业定位是哪个时代流行的集体认知,大叔和女青年的对望似乎还是一个创见吧?在剧中有很好的演绎。
我仅补充下感受最深的两点:本片的服化道和摄影十分讲究,看得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厚实和专业。
人们都在评论张瑜在《庐山恋》里换了几十套服装,方舒在此片中的服装不多,但每套都很经典;尤其是后半部从省城父亲平反回到乡下的那一身浅灰色棉布深咖啡呢领带帽短大衣,配上红白相间中长围巾,加上里面的深色暗花衬衫,非常出彩;拿到今天都很有味道,也符合方舒短发干练的人设。我觉得那件大衣都可以出prada、GUCCI的时尚单品了!李志與的服饰化妆也很到位,比如衣服总有破洞、组合简单、深蓝色为主,等等,虽然是当时的现实反映,但十分符合长期右派中青年的形象。片中的其他场景和道具都很协调,毫不违和,并且拍出来都很耐看,比如两处的炕头,李志與家中的书架、书桌等等。方舒的书包,尤其是后来从省城买书带回的红黑方格行李箱,既有时代特点、又很醒目地呼应了她平反后的正面阳光氛围。
近四十年后再看这部影片,画面观感一点也不觉得老气和局促。首先是将大山、牧场、溪流、湖湾的四时美景非常准确贴切地运用到影片中,结合人物处境和心理,对应于不同的场景。比如开头的冬雪、第二阶段的平原牧场小花出现(勿忘我)、第三阶段的溪流小桥、再后历史翻篇女主接男主时的满山红叶~~摄影画面取景控制的很好,人物和景的关系都能看到推敲(后来张艺谋等摄影出身的转战导演看来是早有端倪的),人物的长远镜头和特写的运用,都非常准确感人。整个片子的制作水平相当高。
综合起来,这是我封城三个月来看了几十部1980年代大陆影片后,心目中最完美的一部长影厂的佳片。
心血来潮,贴上李志舆先生1982年写的关于周虹这个角色的分析创作历程
今年七月,我接到《羊城晚报》“我最喜爱的一个角色”专栏的约稿信时,心里面响起了一个名字:周虹。只因为当时我自己还没有看过《勿忘我》的完成片,又忙于新片的拍摄,心想等影片上映后,听听观众的反映再说吧。
十多天前,我到影院去看了《勿忘我》。散场后,我随着人流边走边留意周围观众的反应,不说话的、陷入沉思的居多,有的在低声和同伴交谈,可惜我听不清说些什么。这时,突然冒出来一个年轻人很响的声音:“这个男的也太憨了!”我循声望去,他在笑。我觉得被刺痛了:喔,他连周虹的名字都没记住!此后不久,我陆续收到一些观众来信,他们倒都很赞赏这部影片。有好几封信上谈到周虹时,用的语句竟完全一样:“周虹这个形象太感人了!”这些观众大多是青年。
对于一部影片、一个银幕上的艺术形象,观众们见仁见智,是很自然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譬如,对影片《勿忘我》结尾的处理,就是在喜爱这部影片的观众中,也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特别好,一种认为很不好。争论的焦点是此刻周虹回避雯雯的爱情是否合乎情理?即是否符合周虹性格的行为逻辑以及周虹与雯雯人物关系的发展逻辑?这一场见诸报端的争论,我们早在影片拍摄之初就预料到的。因为《勿忘我》的电影文学剧本早已在刊物上发表,某省电台还改编成广播剧演播了,所以摄制组尚在筹备阶段时,就曾收到许多热心观众的来信,不少人提出希望周虹与雯雯有一个“大团圆”结局,有一位甚至写来了数千字的《<勿忘我>续集》的详细提纲。多么善良可爱的观众!这些信确实感人至深。但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规律,是不允许用感情来取代的。导演于彦夫领导摄制组进行了反复深入地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剧本的结尾处理是真实动人的,不能作根本的改动,只能作一些局部的调整。现在从完成的影片来看,结尾的处理虽有某些不足,但总的说来是好的,有意境,有深度,它带给人们的信息虽然含蓄,但不含糊,而是丰富的、明朗的、美好的。
否定影片结尾处理的观众颇动感情地发问:“难道周虹与雯雯结合就不高尚了吗?”他们批评影片编导硬要周虹与雯雯分离,违背了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人为地制造了一个阴冷的结局”。这样提出问题可以理解,但不恰当,难免失之武断,难以服人。因为影片的结尾,只写到雯雯到关内去上大学,并没有肯定地表明雯雯与周虹的关系就此断绝了。临行前夕,雯雯想找周虹倾诉心曲,明确恋爱关系;周虹尽管因有难言之隐而回避了,可他对雯雯的依恋之情,虽经极力抑制,还是明显地流露出来了——在小桥边周虹与雯雯话别和回家后独自回想刚才与雯雯在大树下交谈的两场戏,导演用了大量镜头渲染了这种感情。聪明的雯雯当然是感觉到的,她也完全能够理解周虹所以回避自己的苦衷。原剧本上,周虹给雯雯的信尾写有“你的叔叔和教师”的落款,我建议导演把它删去了。这些对原剧作的局部调整,都为了显示周虹与雯雯未来关系的不确定性。雯雯在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拭干眼泪,凝视着拿在手中的周虹家门的钥匙,她的表情渐渐明朗起来,眼神中闪烁着执著的光芒;接着是周虹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疾行、登高,遥望远去的列车……这里没有用任何肯定性的语言,但暗示是够清楚的:事情还没有完结,钥匙在雯雯手中。他们能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观众可以随意去想,因为那已不是这部影片要表现的内容了。
问题的焦点还在于周虹此刻回避雯雯的爱情,是否越出了他的行为轨迹?我作为周虹的扮演者,按捺不住地想参加这场争论。
我认为《勿忘我》并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它的主题具有多意性,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人物虽少,但见一滴水便可知大海;男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二十年间历尽坎坷的反映。一个理想社会的建立,如同一个有理想的人的生活道路一样,不可能是平坦无险的。那么,当你遭到厄运、陷入逆境时,应该如何对待人生呢?这是影片提出的第一层主题。周虹从亲身经历中知道,除了自己不甘沉沦之外,还需要有许多象老支书、王大娘、王大爷那样的人的同情、友爱、信赖和帮助,正是这些善良正直的人们使周虹重新获得了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这种生活的启示,已经成为支撑周虹全部生活的主要信念,他为雯雯所做的一切,都为这一信念所驱使。因此,当雯雯自暴自弃、向命运低头时,一向不发脾气的他会激情地喊道:“为什么要相信命运?你要改变这种安排!”这正是周虹在全剧的贯串动作。他在剧中的全部行为,都是奔向这一目的的。一切阻碍,全都可以置之不顾,无论是恶人的诽谤,还是爱情的困扰。不错,周虹是怀着一种特殊的热情去帮助雯雯战胜不公正的命运的。这种炽热的感情,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它发源于正直的人对无辜受害的弱者的同情心;更因为周虹从雯雯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切肤之痛,使他义无反顾,他激励雯雯向命运抗争,正是他自己向厄运苦斗一生的自然延续,具有周虹这个人物独待的心理和感情特征。诚然,当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的雯雯一次又一次地向周虹表露出爱意的时候,在周虹内心是激起了极其强烈的心理冲突的。朝夕相处三年多,雯雯又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姑娘,周虹怎能不动情呢?尽管他极力回避、排遣这种感情上的困扰,但发展到影片结尾时,他已不得不向自己承认是爱雯雯的,以至因为害怕抑制不住这种感情的爆发,而不敢到火车站去送雯雯上车。那么,为什么他决定回避呢?因为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实在太多了。影片结尾时是1978年的初春,周虹的错划右派问题还没有得到改正,他怎能不疑惧自己的政历问题会影响雯雯的前程?周虹应当恋爱、结婚的青春年华已经逝去,而雯雯却是一位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姑娘,他又怎能不疑虑自己会成为她的拖累呢?单举这两条就足够了,当时的周虹绝不可能逾越这两重心理障碍。正因为周虹爱雯雯,他希望这位刚刚开始生活的姑娘能够无牵无挂地向科学文化的高峰奋飞,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她的聪明才智,过上一种和他年轻时的经历完全不同的美好生活,所以他才忍着剧烈的痛苦决定牺牲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爱情。是“太憨”吗?是“矫情”吗?都不是。这是周虹此刻必然采取的唯一符合他性格逻辑的抉择,也许出乎一些观众的意料之外,但却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影片这样的结尾处理,会给人以“阴冷”之感并造成“心理上的重压”吗?我认为不会。影片结尾的气氛处理无疑是明朗的,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果说其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那便是周虹的忧伤了,我想这是应该允许的。一个人无辜受了近二十年的磨难,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忧伤呢?然而周虹并不怨恨生活,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正如他在给雯要的信中所说的:“人生是严酷的,但却是美好的,如今我更加坚信不疑了!只要充满信心,一切都是光明的。”这绝不是人云亦云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周虹从自己饱经沧桑的经历中认识到的人生的真谛,也是影片作者着力要向观众表达的生活哲理。这样的结尾处理,显然要比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收场真实得多,深刻得多也感人得多!
周虹,是我迄今为止在银幕上扮演的角色中写得最有血肉、感情色彩最丰富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复杂的内心生活很有挖头,他深邃的思想性格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初读一遍剧本,就完全被他吸引住了!我是怀着深深的爱去塑造周虹的银幕形象的。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观众能够理解他、爱他,从他身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1982.12.21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求这种纯洁而又高尚的境界。这片子应该不是第一次看,但年头太多完全不记得看过了,反正文革题材电影多少都有共通之处,当然弱点也大都相同,就是反思不够深刻,只能表达到奸臣当道、祸国殃民、阻碍圣听的层次,再多也不可能通过审查了,当然80年代还是比后来思想解放多了!
爱情,谈得到公平,不公平吗?大导演就是牛逼。叙事节奏、镜头、配乐,都棒极了。
革命时期的爱情,两代人的爱情,甜蜜、纯粹、动人,也因为世俗眼光,令人伤感。周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师长,为雯雯着想,不愿越雷池半步;雯雯是勇敢地表露自己的心思,回应的却是若有若无的冷漠。这样的关系令人心碎,也令人感动。北国的雪是那样的纯洁,这样纯洁的世界里,他们终究分开了。也许只有分开,才让这段感情更加美好和纯粹。那天夜里雯雯期望能够表露心声,可周虹仍旧徘徊在雷池之外。倘若二人越过雷池,那或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电影的感染力就不会那样令人回味。作为电影而言,这样的结局相对较好;可是作为个人而言,我仍旧遗憾地说,为什么他们没有在一起?不,雯雯会回来找他的,一定会的,一定。
1982年
男女主角之间情感变化写得很有层次感(1808)
洋溢着八十年代的清纯气味。方舒的小酒窝和帅大叔李志舆。
以后,你也不用天天来这里了。/但是,如果我想来呢?/想来,就来吧。简单的季节隐喻,简单的推拉镜头,这部八十年代的电影,居然是电影院拍的枪版,居然画面是斜的,居然音画不同步,居然让我看完它。每一天我们缅怀逝去的深情,却忘了自己其实也可以。PS电影里两首歌都太美了,催人泪下。
“那个女的,心术不正!”
编导还是理智的。大时代背景下,个人是多么的渺小无力……多年以前看的时候不懂,不仅是因为年龄,更重要的是经历。“自由”是多么的脆弱,不用战争、动乱,一张薄薄的封条就可以剥夺!至于爱情,更是软弱无力。雯雯到了大学,唉:-(
还算传达过朴素的真、善、美的。
一个人处在逆境的时候,更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有超人的勇气和毅力,才能有所作为!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文学式的电影,总是了充满纯真、无私、天真、善良,反思的精神感动是感动,但有点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了,像一个乌托邦的美梦,谁知道风暴正在前方,就要来了。
非常耐看的电影,很会讲故事和调动镜头,演员情绪自然到位生动感人,音画意境非常富有诗意,抛开时代背景的局限,仍不失为好电影。这首儿时常听到的打油词(前两句特别耳熟),被电影永远记录了:“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两个主演相差21岁,演爱情戏一点没有违和感
文革结束后一大批农村知青与农村子弟考上大学,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再反观今天,农村子弟还有多少人能竞争得过城市子女呢?感谢因为反右下乡的第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将一生的心血献给农村,这可能是文革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珍贵遗产吧
那个时候在哈尔滨拍的电影也挺多啊,比沈阳和长春的都多。
李志舆老师越看越有味道,和众多女神都好搭。得知李芸是他女儿,完美遗传了父亲的气质。
2021.11.8/bili 爱情3/医生指导女主学习考上大学,女主爱上医生,没在一起。
很小的时候通过电影频道无意中看到的一部老电影,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递上一束勿忘我,低头羞涩地说道:你告诉过我它的名字的。。。多年后,这个场景竟总会浮现在脑海,忘不了。。。
那年月这类型电影的标准开头和结构。男主角演这种类型的电影驾轻就熟。感情十分含蓄。不过男主角这样的出身不该是什么右派啊。没有认出来是方舒,水灵灵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