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身边有人像孔令学吗?
在如今烂片扎堆的电影市场中,却让我发现为数不多而又如此精致的小成本影片,着实让我感动了一把。感动于小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感动于范伟精细的演技,毫无破绽,将孔令学这个角色把握的细致入微。可以说没有范伟,这部片子会失色很多。
没听过导演,没听过里面的各色小人物,也不知道编剧是谁,完全以范伟和马伊琍这两个明星作为我看这部影片的第一吸引点,还有韩三平作制片。就是这么一部没有商业化,没有娱乐噱头,也没有炒作的一部影片在10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竟然毫无知觉的就顺着故事情节给看完了,真是难得的一部好片子。
首先好在故事的剧本,台词很符合每个人物角色,也很有功力。一个叫阿祥的小混混因范伟饰演的孔令学得罪了他的女友刘萌,而开始没日没夜的跟踪孔老师,而孔老师就是典型的小男人,一辈子窝在穷不拉几的小镇上当一名语文老师,每天准时的上下班,接女儿上下学,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唯唯诺诺,对谁都是点头哈腰,不敢得罪人,放不开,可以说他这种性格的人活在世上是很憋屈的,也很悲哀。其实像孔令学这样的人在中国遍地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生计,被迫放弃很多梦想,个性也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被磨平了,在崇尚权力和财力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底层人士包括工薪一族只能无奈的过着每一天,在工作中只要稍有露出不好的个性时,随时会面临领导的炒鱿鱼,这是个生存压抑的社会状态,唯官员与大商人为老大,所谓搞和谐就是谈屁个人性,人性压抑太久就变成类似孔令学那种性格了。所以在人物设置上范伟演的孔老师是很典型也很成功的。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完全以东北一个小镇为背景衍生出的故事,小混混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孔老师循规蹈矩的生活状态,一开始我们也为孔老师捏了把汗,俗话说得罪人不得,得罪小人更不得,小人是惹不起的,孔老师就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作为老师还一本正经的跟他讲道理,小混混才不吃这套,这种文绉绉的话语听得他们会起鸡皮疙瘩,于是就开始了跟踪孔老师的念头,试着站在孔老师这种人性格角度来看,他从不得罪人,也不敢得罪人,而一个小混混的穷追不舍让他变得神经兮兮,心里被卷起了千层浪,打破了他接女儿的时间,也打破了回家吃饭的时间,相当于他的生活状态就这么被一个小混混给打断了,其实这个小混混也没做什么,只是跟着他而已。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的一部小说,书名忘了,大概是讲一个上班族在看戏剧时不小心碰到了他的上司,结果他回到家后一直在想他上司会不会开除他,会不会整蛊他,最后他被自己无谓的想法给逼疯了。回想起来很可笑,有太多人都是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失去了本身所特有的棱角,而变得战战兢兢。孔老师最后还是请了唐老师,最后把事情给摆平了,故事还是有点刻意编剧的意味,比如醉男半夜开他家门,结果锁断了;小女孩因要上厕所,结果她爸刚好把一根拐杖放在他家门口,音乐也跟着即刻变得紧张,就彷如他的焦虑情绪,一下子被这些事给搅和了,老婆不理解他,同事误会他,最后他自己也得了中度焦虑症。
其实很多事并不是表面那样,你把一个人定型看了,自然对方是融入不到你的生活圈中了,就如这个小混混,一个混混不就是爱装逼,开了个发廊,有啥能耐,竟怕成这样,而且这个孔老师解决事情能力也是极差,在跟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比如他本想喷胡椒给小混混的,结果喷到自己身上,满脸都是,还故意让阿祥帮他买单,他带着女儿仓皇逃走,阿祥看到那幕笑了,就如当时看片的我觉得孔老师很可爱,我想此时阿祥对孔老师应该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敬意,而不是故意捣乱他家,另外一幕,孔老师拿了一千元让黑社会老大请阿祥吃饭,结果阿祥在电话里也说孔老师误解了,我是真心觉得孔老师人挺好的。误解层层,还包括他与他老婆之间的关系,本来夫妻间有事一起承担一起解决,他好自己闷在心里自己解决,导致夫妻间关系紧张。故事开头导演还特地拍了很多东北小镇街头摆地摊,卖猪肉菜等,在小地摊上导演给了好几个镜头,拍他买小玩意,但是很讽刺的是,他也正是花了三百元买了个盒子,最后不分青红皂白就砸向穿红色羽绒服的人,当时我都猜到肯定是他老婆,只是他为了找证据心切误把老婆砸伤,夫妻关系正式恶化。不过影片有两个地方很让我感动,一是他女儿跟他说妈妈生日的事,当时觉得作为一个没有多大本事,且又老实本分的孔老师有这么个女儿真是他的福气,同时孔老师作为父亲也是很伟大的,一直悉心教育女儿向上。另一个是在KTV里唱生日快乐歌给老婆听,当时就是简单的切换镜头,简单的生日歌词,却让我有一种真实的感动,是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感动。有这么漂亮的老婆还有个聪明的女儿,他是很有福气的。
最后结尾挺唐突的,当时我都没反应过来,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拍,就表示他生活进入正常轨道了,刘萌上课很认真还对他笑,明显表示接纳这个老师了,这个反差也太大了吧,都没交代,但我朋友看了说结尾拍的很多,言简意赅,我说怎么好了,她说孔老师面对上课睡觉的学生不再干涉,表示他已经妥协于学生不听课的状态,表现得更为仁慈,与这个社会更相称。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温暖,范伟真是把这个小人物形象给演活了,这部片完全可以成为影视学院编剧学与表演学的经典范例。小成本拍出大道理,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更好有共鸣的好片子。
2 ) 中国现实的写照
这才是中国现实的写照。孔令学(老百姓)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生活,被小混混阿祥(恶势力)折磨的不成样子。
他想与阿祥讲和,无效;他想躲避阿祥,无效;他报警,无效。最终只能寻求非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有效。
不觉得这个流程很眼熟吗?老百姓找“有关部门”,上访,提案等等手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让某媒体一曝光,某领导一关心就解决了!
不是老百姓不想按正常流程解决问题,问题是按正常的流程能解决问题么?
在中国,只能不走寻常路。
3 )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在《跟踪孔令学》的一开始,范伟以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确,习惯了他在大银幕上一次次演绎各种窝囊受气,蓬头垢面的小人物后,一身教师打扮,书卷气十足的他还真有点让人不大习惯。不过待到影片的最后,人们便会惊奇的发现,原来片头的那些都是假象,范伟还是那个只属于小人物的范伟,即便是西装革履也难以遮掩那些小人物身上令人感到唏嘘的坎坷经历。
如果让我为这部电影起一个副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焦虑症患者是如何练成的”。可能谁也不会料到,仅仅因为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鸡毛蒜皮式的冲突,一位教师的生活秩序就会被彻底打乱。他整天为自己的妻女担惊受怕,生怕她们遭到一个小混混的毒手;他绞尽脑汁,想出各种荒唐的点子来摆脱别人的跟踪,最后却被妻子怀疑有了外遇。他不惜花费重金雇佣黑道上的打手来摆平麻烦,结果却用自己的手险些害死妻子。这就是孔令学,一个依然窝囊,依然软弱的小知识分子。他把安分守己,井水不犯河水当成自己的处事原则,结果最终却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精神病。而更令人苦笑不得的是,那个一直跟踪他的小混混从来就没有加害于他的念头,人家只是想和他处好关系而已。
本想用软弱化解生活里的矛盾,却让自己越陷越深。本想用强势将自己拉出困境,却发现难得来一次的爆发只是一次无聊透顶的庸人自扰。这就是孔令学,一个悲哀的被迫害妄想狂!
这部电影的外景地选择在了辽宁本溪,浓郁的重工业气息,略显陈旧破败的都市,以及纯正地道的东北方言绝对会让那些东北观众泪流满面。不过影片没有沿袭范伟上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沉重反思,相反,导演张骁提出了一个超越地域,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作为一名教师,孔令学在电影的开篇也算是意气风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大谈特谈做人的道理,他教导学生们之间要像两只张开的手掌互相拥抱,而不是两只攥紧的拳头互相碰撞。可当他走出课堂,真的遇见了这样一只温暖的手掌,他却选择了用拳头给予还击。其实,这种言行不一的笑话又岂止发生了教师这一个行业身上?太多的欺骗,太多的潜规则,太多的明争暗斗已经无法让当今的人们再对周围的同类抱有一颗信任之心了。或许在人们的思维中,感情已经再也无法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利益才能让人们勉强保持着貌合神离。
《跟踪孔令学》选择在“五一”小长假之前悄然上映,处在这样一个国内外大片夹击的环境之下,本片票房的惨淡几乎可以预见。不过,相信对于大部分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他们都不会把这部电影划入到如今已经泛滥成灾的国产山寨喜剧中去。即便划入,起码也要在喜剧前加上黑色二字。影片的结尾,范伟饰演的孔令学已经不再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语文教师,他的形象又变成了那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彪哥”,虽然他依然在讲台上讲着朱自清的《春》,可窗外,依旧寒冬。
在电影里,这一切没有孔令学想象的那么糟。可是在现实里,这一切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
4 ) 风格比较朴实,直面现实问题,值得鼓励!
八分。
比较写实吧!小人物的窝囊、无计可施、缺乏法治的社会…… 人和(所有其他)人之间无法沟通交流,只能一错再错…… 当然,还有作为背景的东北小城镇景观。
说是电影,其实是一个个小品串联在一起。
故事编得简单粗暴了,尤其是那个光明的尾巴,大煞风景!剪辑方面也有硬伤。
近些年,部分影视作品(比如人民的名义、我不是药神),艺术上明显比较粗糙,甚至是乏善可陈,但是,有一些思想或者说题材选择上比较讨巧,“一白遮百丑”,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往前推,最典型的是当今三个所谓最著名导演,他们的代表作似乎不谋而合地涉及文革(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引人遐思!发人深省!
也许大家都认命了:这年头,二合一完全不可能;退一步,艺术上也不可能有什么进展,那,就在思想上留存一点不该被忘却的纪念吧?
另外,非常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不少豆瓣上留言的人,觉得那个小混混真的是想跟范老师“好好处”,难道他们看的是另外一部电影吗?看来,这不仅仅是看电影的时候玩手机的问题了。
5 ) 不做老师
现在老师真TM难做。
上课站在讲台上一看四周,下面的学生一个个都是牛X哄哄的主儿,打游戏的,看小说的,拿p4看电影的,听歌的,睡觉的,唠嗑的,打情骂俏的,玩手机的,听课?搞笑呢你!
这还不是大学生,一水的高中生,还别说,以上的事我自己都百分百干过,还不止一次。
你管他?你还敢管他,一个个扬了二正的,眼睛不是瞪你就是翻着白眼,一看学生档案,背景爸爸妈妈舅舅叔叔丫的都TM牛X着呢,你还管人家,你不想干啦!找家长?家长来学校一句话不问上来就指着你鼻子骂你有没有?!要么学生就是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心理阴暗的让你喘不过气,你敢说他?!他嘟嘟囔囔的问候你家人你还不敢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让你下不来台,放学之后想找他谈谈人生劝他向善,他鸟都不鸟你,回头就骂你SB,你以为你GTO能治疗人家心理创伤,其实你再说他就拍桌子摔凳子倔哄哄走出去,你拿他有什么辙?!
悲剧。慢慢你就不管了,只要他不影响你上课,他死不死不是你儿子闺女。
问原因,都他们这帮家长造成的。做生意的放纵孩子,当官的溺爱孩子,离异的不管孩子,成绩好的心理变态,成绩差的直接摆烂,中等的啥事不管。考上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要马加爵药家鑫。
老师难做,尤其是你想做个灵魂的工程师。
我从高中就知道我做不来老师,尤其初高中,这帮孩子,太难管。
当老师,软弱了被学生欺负,强硬了自己没有资本,还惹得一身麻烦。
孔令学,一个好人,一个老实人,一个自己都知道自己太软弱的老实人,人到中年,没车没房,日子虽不贫困,中规中矩,就会背个课文摇头晃脑,娶了个不错的老婆,养了个懂事的女儿,一切算是不错。范伟演这样的小人物算是手拿把掐,驾轻熟路。
可是他经不起吓。他害怕自己的家庭受到破坏,害怕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所以,被一个装B 的小混混吓出了心理焦虑。
这个小混混,不能不说这个演员演的太棒了,语气,表情,小眼睛,得瑟的样,一口无赖还有点俏皮的东北话,和每个学校都有的那几个小流氓一样,好惹事,好面子,爱装逼,心肠呢,又不是真的那么坏无药可救。就因为孔令学批评了在学校的刘萌——他自己认为她是自己的女朋友,为了帮“女朋友”要回面子和手机,混混阿祥就在孔令学身后跟踪他,还威胁孔令学,意思要对他女儿不利。而实际上,他在跟踪孔令学中慢慢了解孔令学,慢慢的对孔令学产生了好感。
孔令学实在是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几次讲道理未果,可笑,和混混哪有道理可讲!秀才与兵,还说什么。于是,孔令学每天下班后对阿祥的反跟踪就造成了不少笑料,其中,那个黑社会桑拿店的故事最为经典。
孔令学一看在阿祥身上无法讲道理,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刘萌身上,可是,刘萌根本就不鸟他,他只有在上课时旁敲侧击,于是,本剧最温暖的台词出现了::“我想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的两只手,握着比攥着好”
孔令学的家庭是温暖的,虽然他忘记了妻子的生日,但是懂事的孩子告诉了他,他努力的为妻子布置生日晚会,带女儿去滑雪,他对妻子忠诚,对女儿呵护,对家庭负责,所以,他不允许有人来破坏它。他没有把真相告诉妻子,却不得不用谎言来欺骗家人,屡次的谎言让妻子不安,让家庭关系紧张。终于,孔令学实在是无法忍受了,他找到了武术界的大哥,而这,却让事情变得更糟······
孔令学是个不通世事的人,从他请大哥吃饭就能看出,他买的烟是差的,而且在见面的第二次他又拿出来了,这让人好气又好笑····他没有认真分析过阿祥的人和心理,他没有想到阿祥只不过是一个发廊的低级混混,没有想到阿祥耍无赖但是每次孔令学报警阿祥都跑的最快,没有想到在阿祥每次的跟踪中自己对阿祥的影响·····如果,孔令学要是能好好坐下来和阿祥吃顿饭,也许情况就能变得不一样······
影片的结尾有些跳跃,刘萌接受了孔令学,而孔令学也向现实妥协,剪了范德彪的板寸,换了运动服,不是提醒睡着的同学醒来而是为他披上衣服(说实话,当时我以为孔令学学了武术改了性子要以暴制暴给那个睡觉的同学一顿暴打呢),有人认为刘萌有些莫名其妙的接受,我认为那应该是对学生教育方法要改变的体现——对待叛逆不能拧着要顺着去感化·····
整个影片中,我都在想如果我是孔令学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面对同学怎么教育学生,如果那个阿祥真是一个水盐不进的大混混我该怎么办,想着想着,我突然莫名的有了信心。
当老师难,真难,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做老师,可依我现在的状况将来要真是做了老师,嘿嘿,那也会是件有趣的事吧。
向鬼冢英吉老师致敬!!
6 ) 《跟踪孔令学》——好人就是这么被逼疯的
“好人”在和谐的中国,永远是一个贬义词。
孔令学就是一个好人。守着教师的尊严,却不堪一击;守着丈夫的尊严,却得不到妻子的认同;守着父亲的尊严,却不能保护女儿。他就是那么小心翼翼的生活,也会被人无厘头的介入,无端破坏了自顾自的幸福。
他被小混混跟踪了,小混混的执着堪比伟人。而孔令学则进行了自己应有的反击:
谴责——“无聊!”是他对小混混最经常提及的字眼,但是这种毫无杀伤力的词语,换来的仅仅是小混混的不屑。
逃避——吹胡椒粉、钻床底这是影片中少有的几次成功摆脱小混混的桥段,但是好运气不会天天有,但是那个执着的小混混却会天天出现在学校门口。
用计——上楼乱敲门、洗浴店报警,可惜的是,孔老师都没有成功。迎来的还是混混那张令人极度厌烦和压抑的笑脸。
回击——好人孔令学在方法用尽都没能摆脱小混混的骚扰,发现孩子即将被威胁之后,终于忍无可忍,将满腹怨气诉诸暴力,托关系让更社会的坏蛋砸了小混混的发廊。
崩溃——小混混不屈不饶,终于把好人孔老师逼疯,他用手里的漆盒将前来接孩子的妻子打倒……
范伟主演的电影,有些结尾总是令人无比纠结,比如《看车人的七月》、《求求你表扬我》、《耳朵大有福》和这部《跟踪孔令学》。在这些影片中,他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老好人。胆小、认真、心眼好,却总被欺负。这些小人物在经历了浴血后,往往得到的重生是另一重毁灭。
为什么好人会被逼疯呢?
社会彻底的扭曲之前,一些正直的人一定是痛苦挣扎的。价值观彻底坍塌之前,一些崇高的人一定是压抑郁闷的。法理彻底沦落之前,一些自明的人一定是被迫害排斥的。这些好人的下场,正是这个社会、价值观、法理伦的反映。如果我们只是注重物质、权利和金钱,那么被逼疯的将不仅仅是孔令学、树先生这样的底层小人物,而将是构筑这个社会的主体,当普罗大众都被逼疯或装疯时,这个社会就真的变得万劫不复了。
PS:
也许有些观众会说,影片最后,孔令学并没有疯。但是我们看到,影片由始至终都由朱自清的《春》贯穿,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永远的盼望着、盼望着,可就是看不见春来,一直憧憬着继续妥协下去了。最后孔老师换了衣服、换了发型,也换了那个曾经坚守的自我!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经常被人提起。说是范进中举发了疯,其实范进最后也没疯,而是让他岳父治好了。但是我们还是说他被科举制度毒害了,因为那一时,那一刻,他的的确确是完全的、彻底的被逼疯了!
7 ) 值得一看的电影
导演细腻,导出如此优秀作品;演员演得好看,音乐衔接的当,堪称一绝。推荐力挺!赶快看看吧!
范围的低成本糙片总是有点儿看点
浪费了范围和马伊利
别把这片子当成印象里一般的小成本中国电影,充满诚意,充满导演的智慧与用心,片中默默的生活细节会让人感动。
遇到恶势力背诵朱自清这么管用啊
有点意思
首先,编剧的主要矛盾,还是那种一指就可以戳穿的把戏。其次,范围的演技端着的地方多。第三,结尾交代不清楚,做作。
那小混混的一出出儿特真实,哪个初高中周围没几个这类人。范伟演得不错,但老好人老实人的角色设置太怂了,肉!(刘萌那小姑娘挺好看。“朱什么清?也是你们学校的?”——没文化多可怕呀~==
看到录音麦在地上的影子,结尾强扭的呦
看看还蛮有意思的,就是范伟总是演一样的角色,没有什么突破。
真心覺得這片還不錯, 打分眾的要求太高了.
在按摩店背朱自清那块儿看得我都要泪奔了。如果你在北方的小城生活过,仍记得校园门口晃来晃去追求女学生的社会混混,眼见过满脸不屑顶撞中学老师的暴力少女,听说过教导主任被学生在回家路上用铁链伏袭的传闻,你会明白这种现实里的色彩放进流动的影像才真正感觉到的生活本身的黑色幽默。
范伟绝了~
范伟演的好,其他完蛋,镜头毫无新鲜感而且低略。
演的挺好,编剧意思差大了,不就打个车的事儿吗,整多么多东西,这老师差打车那俩钱儿还是咋的?
如果要追究深度并且上升高度的话,这个片有他想表达的意义。
懦弱、善良、耍小聪明……,这些基本都已经成为了范伟的标签。其实,以范伟的能力,绝不仅仅局限在只会演这种小人物,但在观众和导演心目中已经把他如此定位。照此以往下去,将会大大限制他的发展,将他从一个演技精湛的影帝沦为一个类型演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孔老二就是稻草狗,好人总不能太软弱,适当的时候应该硬起来。
稍嫌用力,技法上还是不够纯熟
你是哪条逆流而上的鱼吗?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