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其实与“海角”没什么关系,也许翻译是取了“追到天边”的意思。片子原名《Sabotage》,拍摄于1942年。为了跟希区柯克1936年在英国执导的同名影片相区别,最终定名为《Saboteur》(破坏分子)。
看片子时,相对于希区柯克其它娱乐性更强的片子,这一部显得对于“国家”、“正义”种种的说教气息还是相对更浓厚一些。一个暗藏的破坏组织,汇集了社会中一些有头有脸的精英分子,针对国家的军工和大型基础设施制造爆炸和火灾,不禁觉得这大概跟电影拍摄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吧。
果然。
当时的希区柯克正处在与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的微妙关系之中。塞尔兹尼克早在1938年7月就与希区柯克签订了合约,为他的“塞尔兹尼克国际影片公司”拍片。1939年3月,希区柯克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私人助手琼・哈里森前往美国,并于4月份在塞尔兹尼克的公司正式开始工作。虽然希区柯克与塞尔兹尼克首度合作拍摄的《蝴蝶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两人在其间的合作并不融洽。
塞尔兹尼克是一位精力旺盛并极具野心的制片人,凡他制作的影片,每个环节他都要全程参与意见,留下了无数与拍摄制作团队频繁往来的备忘录与电文。而希区柯克著名的“摄影机内剪辑”法(即只选择将来能在最后剪辑中用得上的角度进行拍摄),在其他制片人看来是节约成本与时间的好办法,对于塞尔兹尼克来说,却彻底杜绝了他想要在后期制作中改动导演创意的可能,这让他极其反感。其实这正是希区柯克的用意所在,他希望影片能全程在他的控制之下。《蝴蝶梦》开拍时,希区柯克就非常不满塞尔兹尼克的干预,虽然大家都告诉他,比起其他导演,他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创作自由。
《蝴蝶梦》的后期制作阶段,塞尔兹尼克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权,也为了支付当时公司各方面的费用和个人因赌博而带来的债务危机,他将希区柯克“借”给了独立制片人沃尔特・万格,拍摄了后来反响良好的《海外特派员》,后又与希区柯克续签了新的合同,将后者的周薪调整到2750美金,比之前增加了250美金。在与希区柯克商谈新的拍摄计划无果之后,塞尔兹尼克立刻与雷电华电影公司的制片主管签约,将希区柯克借给该公司一年的时间,拍摄两部电影。
希区柯克后来说:“我当时很幸运,总是被借给别的制片人或制片厂,这样我就成了自己的老板。”虽然一想到塞尔兹尼克依靠出借他而赚了不少钱不免耿耿于怀,但创作的自由和由此带来的经济补偿,还是让希区柯克觉得得大于失。但塞尔兹尼克将他转借给其它公司,还是会让他觉得被动,既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无法为自己想拍的选题做精心策划。
当听到希区柯克在公开场合释放出这类不满的信息之后,塞尔兹尼克非常愤怒,他认为,是自己制造了希区柯克在美国的巨大成功,而希区柯克当下以及未来的成就都与他密切相关。只是尽管对希区柯克的态度极度不满,塞尔兹尼克还是非常关注他所出借的希区柯克的工作表现,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希区柯克在雷电华拍摄的影片获得成功,也会改变未来他与包括雷电华在内的其它电影公司谈条件的筹码。他继续以希区柯克的保护人自居,时刻提醒别人,希区柯克与他签有独家合同。同时,塞尔兹尼克积极为希区柯克安排新的拍摄计划,包括出资聘请其策划顾问约翰・豪斯曼和希区柯克的特别助理琼・哈里森编写新的电影剧本。当他得知希区柯克经常离开办公室,与他的英国密友、时任英国情报部主管的西德尼・伯恩斯坦正在积极联系,想要组建一个制片公司时,不禁勃然大怒,他认为一个拿着薪水的人却不积极为他的雇主工作极为荒唐!
这个新的剧本源自希区柯克曾提到过的一个间谍阴谋破坏英国防御体系的故事,正是这部后来定名为《Saboteur》的《海角擒凶》。
塞尔兹尼克一度曾想自己来制作这部影片,后因为与希区柯克多次的“摩擦”,也曾想把这部电影的拍摄制作卖给其它电影公司,比如让雷电华旗下的奥逊・威尔斯来担任这部影片的制片人,他认为威尔斯会因为能让希区柯克在其手下工作,而获得虚荣心的满足。但威尔斯与约翰・豪斯曼曾因《公民凯恩》而闹得极为不快,根本无意接手此事。最终,塞尔兹尼克与环球公司的制片人弗兰克・劳埃德达成了这笔交易。劳埃德为此付给塞尔兹尼克13万美金,外加希区柯克的酬金及其剧本稿费的十分之一抽成,用以买下这部影片。
(有意思的是,手边这本《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南海出版公司,2004版),对这件事的叙述是这样的:“塞尔兹尼克与环球公司的弗兰克・劳埃德达成交易,他同意付出13万美元,加上希区柯克和他的剧本收入的十分之一,买下这部影片。”反正我是没读懂,迷失在这句话的两个“他”里。忍不住去找了原文,如下:
and on November 7 Selznick concluded a deal with Frank Lloyd, who would produce Saboteur at Universal Studios. Lloyd agreed to pay Selznick $130,000 and 10 percent of the gross receipts for Hitchcock and his script.
我甚至觉得逐字硬翻,也要比书里经过处理的语句要清楚一些……)
希区柯克多年的私人助理琼・哈里森构建了《海角擒凶》剧本的基本框架后决定离开,在好莱坞自立门户。一位年轻编剧彼得・维尔特尔加入进来,与豪斯曼和希区柯克一起继续剧本的创作。
一次,希区柯克跟维尔特尔说,他认为片中的间谍头目可以带一处缺陷:眼皮不自主的抽动或者少一截手指。而那场发生在纽约某豪宅中的舞会,希区柯克设想了一个长长的移动镜头,它经过侍者、宾客、珠光宝气的女人,最后一个特写停在缺了一根指节的手上。维尔特尔则告诉他,之前他拍过的《三十九级台阶》中已经有过“缺了一根指头的手”,而《年轻姑娘》一片中长长的移动镜头也用过了。希区柯克则表示:“好吧,我再想点别的。”在成片中,这两个设想都没采用。
当维尔特尔设想走投无路的男人主公被锁在仓库中,他怎么能逃出去?希区柯克说,他可以点根火柴,把它伸到自动喷水报警器上,然后镜头马上切换到他站在大楼外面,看着刚刚赶到的消防队员。维尔特尔问,观众难道不会觉得不可思议吗?希区柯克得意地说:“观众根本不会问。”
看电影里的这段,男主用火柴激发了报警器,接下来倒是没有马上跳到大楼外面看热闹的男主,而是接了好几个镜头,表现豪宅中的各色人等慌慌张张地打开各处的门,查看到底是哪儿发生了火灾,所以观众如我,看到了逃到大楼外的男主,会很自然地想到大概他趁乱从仓库里逃出来了吧,确实没有停在此处纠结。这也是希区柯克熟稔掌控观众心理的过人之处。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这就注定了《海角擒凶》不可能不带有某种寓意,尽管希区柯克最反对直白露骨的台词,倾向于留有余味,维尔特尔还是写了一段相当直白的法西斯分子的内心独白,由间谍头目说出:“人民……无知的老百姓”。希区柯克让这段保留在剧本中,并在日后与他一直厌恶的制片厂内部审查程序和观众反馈卡联系在一起,“无知的老百姓”。
环球公司的联合制片人杰克・斯科鲍尔,是希区柯克的影迷,他从不干涉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工作,并不假思索地把宝贵的预算用于聘请优秀作家来参与剧本的创作,比如著名女作家多萝西・帕克,她是应邀为希区柯克创作剧本的第三位《纽约客》作者、著名文学社团阿尔冈昆圆桌会议成员。这位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为《海角擒凶》修改了一系列场景,比如,男主和女主在逃亡中混入的那个马戏团篷车,里面坐着一位凶狠好斗的侏儒、一位善良的长着胡子的女士、一对意见相左的双胞胎、一个心理矛盾的胖太太,以及这群人的头头博恩斯。帕克把这一幕作为喧哗而纷繁的现实世界的再现,即借由马戏团头头说出的“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
希区柯克很欣赏帕克为剧本做出的贡献,为了表达他的赞美,他让帕克和自己一起在片中客串角色,就是男主与女主的逃亡途中,希区柯克开车带着帕克途经他们身边,而这时男主担心女主泄露了自己的逃犯身份,而紧紧捂着她的嘴,不让她喊救命,而这时飞驰而过的车中,帕克说出了自己写的台词:“他们一定爱得很深。”
只是,希区柯克看过样片之后,觉得他们俩的客串镜头太突兀了,于是请专业演员重拍了这一幕。
片中的破坏分子一角,约翰・豪斯曼推荐了当时在墨丘里剧院出演莎士比亚戏剧而红极一时的诺曼・劳埃德。劳埃德到达片场之前,就已经跟随特效摄影师约翰・富尔顿前往广播城的音乐大厅(片中破坏分子逃进的那个电影院)、新泽西一艘自由号轮船的启航仪式、自由女神像等地进行拍摄。
富尔顿严格遵照希区柯克的吩咐,拍摄了草图勾勒的许多静物照片和人物动作。比如,劳埃德和十几名群众演员,包括女主的替身在自由女神像脚下的轮渡售票处买票,然后到达纽约港的自由岛,自由女神像举起的右手,巨大的火炬和火炬下面的横木等等,以便于其后在环球公司的摄影棚按比例重新制造。影片结尾处,特技演员充当了劳埃德的替身,在仿造的雕像侧源攀爬。而“摔死”的一幕则是劳埃德顺着摄影棚里的一根钢丝滑了下去,后面张开一块黑布,安排好背景的框架,劳埃德作出在空中挣扎的样子,摄影机随着他移动,渐渐远去。这场戏的拍摄效果是几个月不厌其烦、精心策划的结果,寥寥几句对话,没有音乐,只有自然声——风声、衣袖撕裂的声音,女人的尖叫声,成就了希区柯克最著名的命悬一线的场景之一。
劳埃德回忆说,希区柯克有一种令人叹服的本能,就是对报纸的头版头条极为敏感,并善于将其用于自己的影片。1942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停泊在纽约港的法国军舰“诺曼底号”发生火灾,希区柯克马上派环球公司的新闻短片摄制组去纽约港拍摄 “诺曼底号”世故现场。他让工作人员选取特定的拍摄角度,好像有人从疾驰的汽车内看到了躺倒的“诺曼底号”,然后再拍一组镜头表现一辆出租车沿着西岸的高速公路飞驰而去。而同时,希区柯克在好莱坞的片场,让劳埃德坐在一辆假的出租车后座上,对他说:“我对你示意的时候你要向右看,好像看见了‘诺曼底号’”。
“诺曼底号”当时已被美国接管,更名为“拉法耶特号”,为此美国海军看到影片中的这个段落极为不满,并向环球公司提出抗议,认为这些镜头暗示了“诺曼底号”是遭到了破坏而非意外事故,这将导致海军方面受到谴责。电影史家乔治・特纳写道,这一段落因此被剪去,直到1948年重映此片时才恢复原貌。
尽管《海角擒凶》准备仓促,成本低廉,剧本存在着诸多缺憾,演员们的演技也差强人意,但当时的观众依旧对其赞叹不已。1942年,影片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
当年和现在一样,批评家们认为此片是希区柯克不太重要的作品,但1942年的好莱坞却不这么认为。帕特里克・麦吉利根的《希区柯克传》中写道:“《海角擒凶》是希区柯克拍摄的第一部美国影片(作者注:我个人理解是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他真正开始呈现美国人的派头。”
后记:
新冠肺炎期间,全家闭关,“炊事员”“饲养员”的任务繁重,每天感觉做完两顿饭就又到了睡觉的时间(早饭简单些,可以不算),每天看电视新闻、刷手机,刷新各种疫情消息,虽说看似大段的时间,书和电影,凡沉重严肃些的,都看不进去。一如既往地,“老胖子”希区柯克总不会让我失望,永不褪色的新鲜感、带些恶趣味的惊悚与幽默、他毕生戮力追求的那种“余味”、精妙的犯罪在人性深处引发的一唱三叹……很感恩,很满足。
看了《海角擒凶》、《忏情记》、《火车怪客》,综合了手边的两本希区柯克传记,《天才的阴暗面》(唐纳德・斯波特 著),《希区柯克传》(帕特里克・麦吉利根 著),把《海角擒凶》里有意思的细节摘录出来,拖拖拉拉、断断续续地写成此文,以飨我的同好,也纪念这一段永生难忘的日子。
是他在universal的第一部影片,和刚开始爆发的WW2挂钩,受到珍珠港的影响。
爆炸开始的镜头黑烟冒出来那个镜头/从水里看岸上的人的倒影
从马背上摔下来(真摔还是替身我惊了)跳进河里(真跳吗我惊了)
男主进入女主叔叔家,叔叔关于警察的论述又表现了一番对警察的不信任,以及“没有证据不可判罪”也上了价值
女主想叫停路边的车vs男主用车的齿轮锯断手铐的交叉剪辑,有把我紧张到。有车开来,却没停,后面又倒回来了,看到两人的争执,说“my, they must be terribly in love”,整段反差玩的贼6
上了一辆货车,说要以美国惯常的民主方式解决——vote,上价值了哈
广告牌刚开始只是警示或者暗示,但是出现3次就成motif了,相当于在命名章节了
电影院戏那场戏也很有意思,戏里在射击,戏外也在射击
被围堵、拍卖的桥段很容易联想到North by Northwest,最后自由女神像的场景被吊在半空中也是
影片剧情集各种狗血、俗套、无稽、幼稚的桥段于一身,这虽极大地消弱了一部谍战片本该具有的悬疑紧张气氛,但同时,却也使得本片带有了一种近乎童话般的可爱迷人的气质。
直到扭腰之前悬念人物神马的都相当好,扭腰之后是换编剧了末?各种逻辑硬伤,剧情生拉硬扯,还来了段“爱(美)国主义演讲”(大爱必胜神马的真是够了!)只有舞会拍卖那场戏有点意思。
很一般的间谍故事,整体走向波澜不惊,中间的马戏团段落,结尾电影院真假枪战,以及自由女神像上的对峙是亮点。
NY 110. 三星半。1.真善美的美国众生相,虽然刻意但是很癫狂,木屋里的瞎大爷致敬《科学怪人的新娘》2.特效不足剪辑补,四十年代的大片范 3.标志性场景不缺,电影院枪战、自由女神像倒挂都印象极深,希胖的片不管再一般,总有让人挥之不去的场景
2008-5-20 14:38:32 7/7.3(4864) 才知道自由女神像的头顶是一个观光厅。over。Hitchcock,告一段落。
诺曼·劳埃德。《海角擒凶》结尾那位悬挂断袖的破坏份子。生于1914.11.08。仍然健在,已过百岁。50年代上过好莱坞的黑名单,后来作为制片助理参与过希区柯克剧集的拍摄工作。爱好打网球,对手曾包括了卓别林和约瑟芬科顿等影坛大腕。2014年时还能保持每周两次——别想歪了,我是说网球!
喜欢自由女神像上的决斗。此片是罗伯特.米切姆的处女作,小龙套,谁能找一下?
我终是无法喜欢希胖的惊险片,总觉得没有悬疑片那么扣人心弦
三星半。受限于战争动员的拍摄背景,本片里形形色色帮助逃犯主角的人们逻辑上当然无法令人信服,却因带有盟国共抗邪恶的象征而有一股激励人心的力量。桥段上就像既往的希区柯克影片巡礼,比如《39级台阶》中的手铐姻缘、比如影院戏设计对《擒凶记》和《阴谋破坏》高潮部分的融合。也有启后的部分,自由女神像不过瘾,那我们就再去总统山。
不输现在最火爆的动作片!PS.希区柯克的惊悚片里,连杀人犯和颠覆犯都特别文明特别讲信用,绝不用残忍的方法
这里面的坏人都太奇怪了。好人也太奇怪。一个居住在深山老林的盲老人,形象太过于积极正面,女主从恨他到爱他的转变也很不自然。http://www.letv.com/ptv/pplay/38845/1.html
我看过的不少武侠小说有这个电影的影子!
[2020年3月希胖√] 也是因为汤姆·甘宁讲座才找出来看。二战意识形态宣传反特片……虽说剧作比较胡编——在Soda City之前还都很好,后面就崩坏得一塌糊涂,看得一脸懵逼,但自由女神像那个视觉高潮段落真的是太棒了,“吸引力”的极致,堪称古典好莱坞特技摄影的巅峰之作。
工人阶级动作AVG,穿插Freaks+Frankenstein致敬环节
遭遇一个接一个,有出人意料都安排。TIM BURTON 也看过这集吧
细节经不起推敲,情节推进太快,叙事缺乏逻辑,然而整体仍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猛劲头和可看性较强的故事轮廓;本片亦是希胖之名首次出现于所有卡司人员之前,同时大名出镜于海报。无辜逃难者模式从《三十九级台阶》到本片一直到《西北偏北》,愈发纯熟。全片高光时刻有二:1、银幕内外情节的同步,可视为希区柯克努力在美国背景的惊悚片中塞入英国时期拿手的轻喜剧元素;2、结尾使用巨大雕像背景从《讹诈》的拉姆西斯大帝到本片自由女神像到《西北偏北》中的拉什莫尔山总统雕像,以及作为眩晕症患者对眩晕和坠落的古怪偏好,后来在《迷魂记》中得到再次强化。
8.0/10 分。2018.08.20,第一次看,环球版蓝光原盘。开头就进入节奏很快。中间慢了点。。。桥上跳水的镜头不错,还有就是自由女神那一段不错。。。作为一部1942年的片子,还是很可圈可点的。。。充分说明了,美国的工人阶级也是爱国心爆表的呀。。。
另一部"错误的人"模式的Hitchcock影片,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大概要数最后自由女神像火炬的一段了。
一来主旋律,就是大师也抓瞎,里面的说教实在让人烦闷。还好,希胖子挑女人的功力依旧老辣,Priscilla Lane 是唯一可以抓住我眼球的要素。
无论如何,我评定一部片子是否好的标准就是深夜12点看它,还让我睡意全无,就可以了。虽然此片中的坏人被刻画的愚蠢至极,被追击的好人明明可瓮中捉鳖却依旧轻松自如的逃脱,就算最后犯人居然没有挟持女主角当人质等等都显得非常不可理喻,但谁让是hitchcock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