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因为无意间又听了《I will follow him》,于是又把这部片子拔出来看了一遍。 因为研究生的方向已经偏离了原本一直热爱的电影学,而转向艺术文化学,所以一直以来心里还是有着很大失落感。但是一年的学习让我反而有些惊喜,这样的惊喜是我发觉自己在看待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受。就像我的导师告诉我:任何艺术都因该被放在文化的场域中被重新认识。当然这看起来有些反对艺术本体轮的意思,也就更加将电影本体论视为无物了。 好叻,扯得有些远,不过昨晚重新看这部被视为经典的美式喜剧时,读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很久不写短评了,但是就像聊聊这部电影。 【宗教洗白】 一个看似对宗教的反讽,却真真的又回归到宗教信仰对于人的感化上来。不是原本的宗教太死板,是我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它。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在文化上很强大的原因,信仰很纯粹且终于自己的信仰。日本亦是如此。 【女性主义】 片子里的修女们一个个几乎都被象征指代了:小修女的青春萌动、胖修女的食欲乐天、几乎写着“英国”二字在额头上的玛吉史密斯的刻板都是从不同侧面书写了传统女性观与真是女性的对抗。姐姐妹妹们的设计又映照了Girls Power,凯瑟琳教堂和MoonLight舞厅也对比出了女性主义的演进。 【种族主义】 黑人在白人的信仰里得到了救赎,白人的教堂里,修女们有着不同年纪不同亚种,警察是一个非常地道的非美人……美国在用里的融化种族的坚冰,但是这样的设计还是出于他们自身的殖民文化根基,又让人觉得失望。 【怀旧情调】 美式喜剧本就有一种浓重的怀旧情结,喜欢在怀旧之中找到回忆里的欢乐,这和天朝的“老男孩”式的伤感怀旧以及“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意识形态式的怀旧不同……开头的老歌串烧简直绝了,后来也是这60年代的歌曲将喜感与温馨留了下来,以至于我上面说的那些意识形态或形而上的东西你都不会直接的名状,这是心态也是技巧,甩固有目的的形式主义好几条街。
影片的最后是全片的经典唱诵,深情真挚,打动人心。经历磨难的迪劳丽丝像是突然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唱的投入、坦然。 这首结尾曲《I will follow him》正是影片一开始迪劳丽丝在酒吧时所唱,前后两遍的歌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酒吧唱这首歌时,迪劳丽丝烦躁且充满抱怨,当时的她与男朋友的关系充斥着伤害、不信任,她对生活是质疑的,她也像被困在生活的无形囚牢中。
当她一直抱怨生活与男朋友时,她其实也被自己的抱怨牢牢捆绑,当她真的被关在修道院中,无法释放愤怒与不满时,她的心反而可以自由起来。
她曾以为,抱怨、愤怒、享受花天酒地,是通往幸福的手段,直到有天她被迫放弃了这些手段——当然放弃的过程令她非常痛苦,她才学会投入到生活当中。
迪劳丽丝的改变,也与修女们的精神品质有关。 心存仁爱的修女们,对迪劳丽丝从未有过一次轻视或嫌恶,她们信任迪劳丽丝,一如她们信仰上帝。这种信任没有一丝怀疑,带给人极大的安全感。
迪劳丽丝的痛苦就在于,男友与她之间没有信任,他果然也遭到了迪劳丽丝的背叛。 而在修女们的眼中,迪劳丽丝被视为“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
迪劳丽丝投入到唱诗班中,从周围人的眼神中感觉到被赞许被需要,这让她完全走出了自己的焦虑,获得了深深的满足——自己的存在和天赋得以展现。
这份满足足以支持她在面对生命危险时,仍然选择帮助唱诗班完成对教皇的献唱,这种奉献并不是来自道德方面的自我要求,它属于人性,是得到爱与信任后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情感反应,这个人选择用奉献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幸福。 迪劳丽丝与院长的关系也同样具有深意。酒吧与修道院,原本是放纵与克制的两个极端,两人仅看对方一眼,都感到难以接受,相处在一起则是对自己信念的极大挑战。 崩溃过后,两人都借助对方看见了自身的缺点。 院长不再以恪守戒律自居高位,她发现充满活力的迪劳丽丝带给周围人如此丰富的生活,而迪劳丽丝经过两种生活的对比后,发现真正的满足并非来自放纵,而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投入。 这份投入不仅使一个人更紧密的连接到客观世界,同时也令他回到自身的心灵当中,回归心灵本有的秩序。
这样的心路历程,让迪劳丽丝对生活的态度完全改变了,虽然她仍然没能跟男朋友结婚,但这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她跟随的不再是某个男人,而是内在的神性。
片尾曲的歌词,有一处精巧的改动,向有心人表述两者的不同。
男女间的爱恋之情,与虔诚的信仰,具有相似相通之处,热情与真挚从来不会成为对神灵的亵渎,面对爱人我们也需学会信任与感恩。
曾听人说,所有的情歌,都可看作是对神的倾诉,又或者,恋爱本就是神圣的。
舞女和修女的冲突所引发的笑料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我却对黑社会也有信仰不免生出一些感叹。
两个杀人不眨眼的歹徒,因主角修女的身份几次不敢下手,即便知道这个修女十有八九是假的,也宁可放过,不敢错杀,还在女主祷告时,一起祈祷口念阿门。
黑社会老大,说一不二,却也不敢众目睽睽之下枪杀修女,只好命令小弟背锅。那种敬畏和负气。会让你暂时忘记他们的穷凶极恶,甚至觉得有一点点可爱,不禁莞尔,这群坏人也知道坏事不能做绝。
西方的宗教,让他们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恶,也会在心底留有一丝希望。希望能在审判之日得到宽恕。而杀了修女,就破坏了这个法则,肯定无法被救赎。那种釜底抽薪的诅咒,即使再没人性,也不敢突破。
生在当今中国的我们,大部分人没有信仰,或者信仰自己,人定胜天,无所畏惧。不说缅北那些诈骗犯作恶毫无底线,徐州那群人贩子不知羞耻,就连普通人很多时候也不断调低我们的下限。
怀敬畏之心,树做人原则,尚正义之气,谴无耻之徒。就算穷一点,发展慢一些,但能让我们更文明一点,这对整个社会是不是更好呢?
盗亦有道,古老的东方文化,是否也能像西方的宗教一样,让歹徒也能生敬畏之心?
美国当时的喜剧,具有代表性
黑人的幽默细胞够丰富,把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弄得欢快十足。弥撒第一首改编曲挺耐听。
音樂真是太贊了 黑人的嗓音太棒了~ 大愛 i will follow him~ 片中的harvey keitel 簡直就是神啊 讓我為之傾倒!
在看这部电影以前听过很多遍这首歌了I will follow him~~
充满着热情的喜剧片,剧情很简单,音乐很好听,让人很欢乐。
3.5星. 打造的挺成功的. 非常可愛, 很像漫畫, 音樂也好聽, 還記得主角在人鬼情未了里的耍寶式演出, 這就是天生有喜劇細胞的人. 最後一幕那個微笑好萌 ^^
当年大学合唱团表演过的曲目之一~最近偶然在电视看到,音乐依旧充满了感染力,让我回想起了排练的快乐时光~剧情能让人疯狂大笑的地方不多,反倒都是些令人会心一笑的镜头。修女们果然是天赐神物,特别是爱笑的胖修女,看到她心情就会很好~
想起i love you ,i need you(是不是),挺轻松挺搞笑的一部剧,不错
好看,很棒的喜剧效果,演员们有演技唱的又好听。
实在有点丑 真的 直伤 基本上八九十年代感觉故事片的叙事结构就定型了 直至今天都没有再发生质的变化 就是经典叙事的基础上不断反馈后一步步的鸿沟设置 直到固定的套路模板形成 几个典型的人物立一下弧光 不过话说回来 唱诗班里介入流行风格推广这么开明了 还是加一丢丢钢琴就不算格里高利? 不懂瞎比说
好吧,我承认虽然当时听不懂修女们唱的到底是啥,但她们的热情、快乐感染到了我,很轻松很幽默的一部电影。
长大以后重新看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一瞬间感觉回到过去。当年真的好喜欢这些歌啊~~I will follow him><
还不错啦!下载后打算看,才知道这片子有“麦格教授”,依然一张严肃的面孔,最喜欢的桥段还是一众修女跑去拯救迪劳丽丝的桥段,乐死了!
修女也无聊。
完美喜剧片,据说源于194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但我觉得“紫色”可能性更大
能量爆棚,行剧流畅,节奏明快,表演自然
影片和气讲述主人公逃避黑社会追杀的故事,但在影片中这种暴力与血腥刺激却明显地被真实普通的生活和插科打诨的闹剧式动作情节替代了,影片中更多的是这个活泼粗俗、不甘寂寞的善良的二流女歌手如何把一个死气沉沉的修道院牵动起来,走向社会和人民,使之变得生机勃勃, 甚至连教皇都十分满意。
名声那么响的片,看了也就还凑活吧,没想象中那么好。线索单一,豪放女去修道院躲祸,万难宁耐清寂,故态复萌然后传染影响她们,排演了一场让教皇都喜欢的唱诗。前三分二节奏很慢。
情节简单“俗气” 不过喜欢里面那些歌 也喜欢这样温暖励志的小故事
很具有感染力的一部喜剧电影,歌曲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