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宁浩电影的复调叙事结构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首次将“复调”的概念从音乐理论引入到小说理论中,是用来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相对于“独白型(单旋律)”叙事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叙事特点。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文本的复调”,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显然,昆德拉认为在对复调的运用上,赫尔曼·布洛赫无疑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走得更远:“在布洛赫那里,五条线索的种类彻底不同:小说、短篇小说、报道、诗歌、随笔。这一在小说复调中引入非小说文学种类的做法是布洛赫革命性的创新。”(指布洛赫的小说《梦游人》)然而,在昆德拉看来,从艺术的角度讲,布洛赫的《梦游人》仍旧没有真正实现复调的意图。但是,让小说的归小说,我们说回电影。
电影创作中对复调叙事的运用,同样会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对于《爱情呼叫转移》《桃花运》甚至《命运呼叫转移》之类的简单拼凑,宁浩的“疯狂两部曲”已经是一种有强烈“复调叙事”意识的电影试验。如果说《疯狂的石头》中各叙事线索还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几乎所有人物、事件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所有情节都围绕一个中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引发的“疯狂”——展开),那么《疯狂的赛车》中这种内在的联系已不复存在(至少变成一种异质的联系):把所有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不再是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必然性,所有事件即使仍旧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下发生,也不一定要围绕同一个中心——简单地说,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为着不同的目的(赛车手一心安葬师傅的骨灰,毒贩子为完成一笔毒品交易,杀手则是执行一次杀人任务,他们的命运互不相交),在一个个偶在的当下巧遇,他们的命运也最终纠结到一起:善恶到头终有报。说到底,世界最终还是归于平衡——这就为电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生活说话。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复调叙事,不论它看起来有多么荒谬,有多么不可理解,但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有时候可以解释,但大多时候无法解释,不能解释的生活,或许更能代表生活的本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理想的生活;好人不长寿,祸害遗万年,是现实的生活。)我们往往把生活比作一部交响乐,而电影对现实的这种复调式叙述恰恰说明:世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其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离奇的搞笑之作。或者说:我们的世界充满着黑色幽默。但是电影终究要把理想的生活展示给人看,因为这更符合人们的想象。
《疯狂的赛车》把不同人物的命运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在故事的结尾又让所有元素偶然相遇——我们毋宁说是世界的可能性促成了这最终的相遇——可以说,导演至少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电影的复调叙事。只是,电影本身作为对存在之可能性的揭示,对宁浩来说是否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我们强加于他的?电影究竟应该更多地展示理想生活,还是现实生活?——我们看到,电影评论陷入荒谬的境地:悖论无处不在。不过我们应当相信,在良莠不齐的中国电影作品里,近两年异军突起宁浩式黑色幽默,以及其复调的电影叙事结构,已经走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先锋行列。
2009年2月27日
2 ) 《赛车》与《石头》相比的优点与不足
赛车不如石头的地方:
1.人物的情感塑造。《石头》虽然也是几伙人多线索交叉,但是包世宏还算个主角,影片有不少篇幅描述了这个本该“三十而立”的男人在现实中的困境和他对责任的坚守。有几场戏着力刻画了这种情感,比如在厕所尿不出来的宣泄,在海边念了两句京剧,以及对老婆(女友)的倾诉等等。这样一来观众的情感就有所依托。因而在最后真正的玉石到了包世宏老婆的脖子上,包世宏自己得到了好市民奖还解决了前列腺问题,观众们也会在心里为他感到高兴。
对于其他的几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也非常饱满,这个在群戏中尤为可贵,片中谢小盟,道哥,黑皮,小军,三宝,大盗麦克,房地产商及其跟班,都有血有肉,甚至宾馆的前台女招待和保安们也很出彩。除去性格塑造以外,影片对这些人物的道德表现也有关注,最后也依此安排了各个角色的结局。心肠坏的房地产商和秘书最后惨死于他人手下,比较狠的道哥戏剧性的死于车祸,不讲究卫生又跟女人乱搞的小军被逮捕,头脑简单的黑皮则以搞笑的偷面包被追收场。
相比较而言,赛车里面虽然人物依然各有特点,但是对于情感上则鲜有关注,大部分人物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利益。虽然也对赛车手耿浩和奸商李法拉做了一些道德上的表现,但是因为表演风格和剧情安排的关系力度不够,也就导致观影中观众的情感没有依托,只是跟
着影片的剧情一起疯狂。
2.台词。石头里面既有很多经典的爆笑台词如顶你个肺,别摸我,泡妞下血本等等,也有像谢小盟的一些本来很有哲理但是放在场景里蛮有喜剧效果的话。赛车里面虽然也安排了比较搞笑的台词,尤其是对搞笑杀手二人组,但是笑果相对一般,出彩的地方很少。
3.对社会环境的反映。这两部电影应该都瞄准了地域特色,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厦门。不过石头对于重庆的描写其实更深入一些。赛车对厦门的描写仅限于城市面貌,并不能做到像石头看完以后对重庆的人文特点也能有一定了解。通过对高楼大厦和棚户区的对比,现代建筑和罗汉寺的对比,从侧面上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另外也涉及到房地产和国企的一些问题。当然重庆本身在国内属于贫富差距尤其大的一个地区,山城的棒棒,大款和时尚美女相映成趣。厦门本来不具备这些。
4.配乐。这个就不仔细说了,其实赛车的配乐也算好的,两首闽南语歌曲和摇滚信天游都不错。但是石头的配乐更惊艳一些,配的几段京剧的效果更出彩,最后那段对决前的摇滚也特别贴切。片尾曲也更好听。
赛车的进步:
1.场面。飙车戏,枪战戏,武打戏拍的都不错。比之前《奇迹世界》更进一步。将来也许宁浩可以拍拍纯粹的动作片。
2.特效。石头的特效基本就是一些简单的画面处理。赛车特效更多规模更大,里面还有爆炸,暴力镜头也比较逼真。
3.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又有所提高。石头基本上是以叙事取胜,配乐也很有感觉,影像上比较平淡。赛车因为在情感刻画上表演的不到位,所以影像上做了一些补充。梦境追捕,丢打火机和自行车赛场的一些慢镜头处理的很有范儿,一些镜头的角度给的也很好。
4.线索更多编剧难度更大。这个可能是部分人认为赛车比石头更好的主要原因。人物的冲突更复杂一些。
5.剪辑更疯狂。石头的剪辑只能算是一部商业片应该有的普通水平。赛车比较夸张,据说有900多个镜头。这也导致看的时候基本稍不留神就漏过了重情节。
总的来说,虽然都是多线索黑色幽默的形式,其实两部影片定位不同。石头在很喜剧的同时也有人文关怀,而赛车是一部更纯粹的商业片,可以算是动作喜剧片,靠巧妙复杂的剧情和刺激的场面吸引人。
3 ) 宁浩的时代真的会到吗?我怎么看到了一个快要疯狂的宁浩
前言:如果说宁浩本身就是纯粹的追逐功利,那么这篇文章将恰恰说明,他成功了
昨晚才看完《疯狂的赛车》。同样被剧本安排的各种巧合配合着电脑特效逗笑的前仰后合。本想大赞一番,却总有种奇怪的空虚和无奈感闷在心头,不由下来的细细琢磨,终于明白了这种感觉的由来
疯狂的宁浩。就算他没疯狂,也差不多快要了
您先别喷。《石头》这部片,我看了15遍或者更多,网上找过很多资料,里面基本每个细节和场景对话我都能复述个78成。其实我对宁浩的作品的爱不见得比您少。
我实在是希望能看到宁浩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我只是担忧,照这个趋势下去,他能不能?
其实疯狂的是这个社会。《疯狂的石头》大获好评后的宁浩,站在风口浪尖,如果经不住那些看不见的疯狂的冲击,他一样会疯狂,到那时,等到狂热的崇拜和炒作crazy night过后,剩下的还有什么?
来做个对比吧。看看从石头到赛车,多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又少了什么。
1、特效多了。
《赛车》从第一幕比赛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最后厚葬是否结束,特效贯穿始终。粗略估计一下,100分钟的电影,特效场景差不多有10分钟了。
片头片名的出现,两次耿浩赛车的过程,涉及到下水道、地道和管道的穿梭感,房间家具的逼近穿透,李法拉陷害耿浩时水果刀的处理,尤其是台湾黑帮造成煤气爆炸那一大段,耿浩最后中枪。随便一想,就能罗列出这么多。想来重新过一遍电影边看边总结的话,还要再多1倍左右。
《石头》呢?一上来隧道缆车穿梭,和后来小便池感应器的穿梭,小谢扔下来那个易拉罐砸出片头,老包发现展柜里的石头被偷了时背景的人物的模糊处理,最后大决战时楼道气氛的处理,基本没了。
具体到最后,特效多了多少倍?直接按照片尾“电脑特效”栏下的工作人员数量就能出个大概合理的倍数比较了。我反正是在最后,被《赛车》如此多的特效人员震了一回。从特效的数量和质量上说,绝对是大进步。
2、剧本巧合多了。
《赛车》出场演员,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6撮人:耿浩师徒,毒贩(台湾和泰国),王双宝巴多两人,李法拉夫妇,警察
同样分法,《石头》按照各自团体关系有4撮:工艺品厂一帮,道哥一帮,房产商一帮,香港杀手。(警察没有算。因为他们只是接报案和最后抓贼,没有参与情节)
由此,剧情的复杂程度从数字上就有了直观的感觉。关系上的5:4并不是相差5-4=1。因为关系是互相的。每个2个关系都可以发生巧合,那么,4个点两两连线,和5个点两两连线,线的数量差多少?10:6,几乎翻番
其次,感观上也能看到,《石头》贯穿至终的主线都是针对石头展开的攻守战。巧合大多是为了搞笑和在主线情节上制造波澜和过度。而《赛车》里,耿浩逃亡的主线是被所有团体的巧合搭起来的。巧合本身就是主线。
这样复杂了许多的情节,同样也是进步
3、表现、拍摄手法多了
这点只能说是我直观的感觉。《石头》第一次看,会有些地方没看明白。而情节更复杂的《赛车》,在看时却基本非常通畅顺利,完全清晰明白。我觉得这是表现和拍摄手法的进步。
再说说没变的吧
1、演员启用
一方面,保留了很多之前《石头》里出名的演员。
另外一方面,同样和《石头》一样大胆启用了很多不太知名、非常有个性的演员,并且可以认为,取得了成功。google搜索最个性那个陕西哥们“巴多”,截至本文发出时“约有 210,000 项符合 巴多 的查询结果”;甚至搜索“巴多 疯狂的赛车”,结果反而增加到了“288,000 项”
他的同伙,王双宝,我一眼看长相就觉得这应该是个“传统解放军军队题材国产影视剧的旅/团/连长级别长期演员,但不得志”的人。而结果是,搜索“王双宝”,约有 24,600 项。“王双宝 疯狂的赛车”约有 17,300 项。可以粗略认为,该演员的收录结果从之前的7300项(24,600-17,300),增加到了24600项,赛车的出演使其收录翻到了3倍。
这些数字在后面一个时期内肯定还会继续增长。
泰国的那个哥们更别说了。英文名字搜索出来全是和赛车有关的消息。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消息。当然也不排除人家用泰文可以搜索出很多结果。
总体看,《赛车》可以说是和启用的新演员成功实现共赢。这和《石头》是完全一样的。
2、音乐
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把“音乐”归类到“没变”。
闽南语的那个歌很赞,无论调子歌词还是出现的地方都很绝妙。
但是陕西腔的音乐,虽然每次都是配合演员,但是曲调本身我觉得全无圈点之处,很多音节甚至有点像强行拼凑在一起。那感觉几乎是仅仅为了“让陕西味的乐器发声”
当然,也可能是我不了解。所以,音乐我还是归类为了“没变”
最后,也是我最纠结和担忧的部分。从《赛车》到《石头》,失去了什么?
1、人物
重中之重。
最简单直接的说法:苍白。苍白的很。
看过《赛车》,你对大戏份出场的人,哪个的性格有印象吗?我努力了很久,发现我只记得,耿浩的师傅和李法拉。
耿浩师傅:渲染了一番“打”之后,那个大雨中之中哀求领导再给机会的情节,多少让人为之一酸一紧;谁没有过那样的窘况绝境?为了他弟子的职业生涯和他的梦想,没有门路,没有权钱,在高高的掌权者面前,他跪下了。之后脑血栓的他,竟然在看见仇家时能愤怒的站起来。这个在100分钟电影里睡了90分钟骨灰盒(还被人开箱验货……笑)的人,我倒觉得刻画的最成功。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太稀缺少见了。他是为人所称颂的稀缺品质的一个具体化的世俗存在。
李法拉:没别的,哥就是想发财。男人的面子可不要,尊严可不要,良心道德一样可不要,命都可以不要,哥就要钱。这样的人,恰好是另外一个面,特多特常见。
剩下的,没了。
耿浩:黑皮其实演的很到位,可惜从编剧和导演那里安排好的情节把他限制的死死的。完全成了一个被剧本和情节摆弄的娃娃。他一根筋的太过分了,通篇看表现,他饰演的这个主角人物智商不超过70。黑皮被拉过来演智障脑残立志成才的故事了吗?显然不是。
毒贩【台湾方】,毒贩【泰国人】:这几位演的很到位。但是警匪贩毒片看的太多啦。都是这样子。功夫、表情、动作、表演普通而到位。剧本也是这么给他们安排的。顺利完成任务。
王双宝、巴多两人。同样无脑。“谁也不想先杀人”,生涩,想赚钱,互搞对方姐妹并且把持主动权等等细节算是有点个性
警察:三宝他俩,这次就是来演《石头》中“夜巴黎”旅馆的服务员的。还是剧本安排的。他们在限度内也已经不错了。
李法拉太太:无脑。一样是剧本安排的。
其实对于人物,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苍白,是剧本造成的。那就接着说吧,把对比也一起放到下一条里
2、剧本
太注重情节了。太希望巧合了。太需要搞笑了。
人物呢?
对比看看之前《石头》
剧本曾经创造了那个家庭恩爱,普通而自信,能八面来风也会山穷水尽的包世宏
剧本曾经创造了一心跟着老大混,拼命想摆脱不如意现状的年轻人三宝
剧本曾经创造了鲁莽又总是得意洋洋、小混混出身的黑皮,胆小但心计的小军,有点胆识有些脑残还颇有汉子味道的道哥
谢小蒙和他老爹,房产商和他秘书,香港大盗顶你个肺,每个都是活脱脱鲜亮亮的人,个性十足
你几乎可以不加思索的觉得,他们那样的人真的就生存在地球在地球某个时代的某个角落。
反过来……《赛车》塑造的人物……是火星上的吗?
这是剧本里的人物部分。
再次,整个剧本被荒唐的情节、众多的巧合堆砌的满满的,没有一点时间和余地来润色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后的收场都不得不草草和着字幕交代完。警察怎么就那么容易相信了耿浩无罪?太夸张了吧,实在说不通啊。几条人命在身呢
剩下了最后2点也就不那么紧要。
3、流行台词。人物的苍白,重复次数少。本片就算会有流行语,也是牵强出来的
4、城市风格。重庆排出了味道。厦门呢?
分析作罢。
不得不重复前文的感叹。《石头》的成功把宁浩和他的剧组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都在看着他。投资人,行内人,竞争对手,观众。他不能承受在第2步跌倒。他尽力了,把所有那些《石头》里的浅层面功夫拿出来,再次发挥了个淋漓尽致,博了个满堂彩。但是,塑造人物这个核心被忽略了。他的意味,颇像是要做短期感官刺激的叫号电影,却放弃尝试创作经典传世之作。
我想到了,中国的年轻运动员在奥运会初获金牌后代言的蜂拥,社会舆论和压力的无形施加;我想到了年轻的公司在默默发展几年成功在美板上市后,面对投资人的利益驱使而不得不妥协长期的目标。
其实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是以市场导向,还是艺术导向。一个是你的饭碗,一个却是你的追求和根本。如何协调这二者是每个创作者的必修课。
不理睬市场,你没有钱来创作和研究自己的艺术,甚至会饿死
不关注艺术,你最终是人去楼空,成为浮华青楼里青春耗尽的老女人
从《石头》到《赛车》,宁浩成功完成了市场一侧的成功。浮华背后的执掌者们会希望更多的市场,更疯狂的市场。而能不能坚持住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家,就要看宁浩和他的队伍,会不会一起疯狂了。
4 ) 宁浩会成为大师还是伪大师?
看完《疯狂的赛车》之后,起立,鼓掌,如果有帽子的话,我愿意脱帽致敬。
掌声送给宁浩,脱帽向有关主管部门致敬。
3年前,《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那会儿,曾经对“宁浩将开拓出中国内地电影一个崭新天地”之类的说法多少有些不屑一顾来着。倒不是看扁宁浩,事实上,宁浩在石头里表现出来的好好讲故事的诚意和能力勿庸置疑,但我对我们的土壤实在没信心。我坚持认为,在一个贫瘠得不行偏偏又自许崇高得不行的土壤上,宁浩和他的《疯狂的石头》,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异数,未来十年内或许都不会有更好的类似的电影出现。但结果证明,我错了。
毒品,枪,台湾黑帮,暴力,血流满面……等等等等,多少有些纳闷的说,《疯狂的赛车》到底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假如只是有关人士们在休息叉腰肌时的疏漏的话,那么我得感谢他们的叉腰肌;假如真的是有关人士们忽然开了窍愿意高抬贵手放中国电影一条生路了的话,我实在没有不致以崇高敬意的理由。
《疯狂的赛车》毫无疑问是一部很棒的电影,说它好过了这一年贺岁档的所有其它电影,或者也不为过。
故事、叙述方式、场面调控、黑色幽默,曾经在《疯狂的石头》中让所有人惊喜的种种,在《疯狂的赛车》里都再度粉墨登场,某种程度上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想再赘述。引用一个网友的经典“评论”就是,“如果把看国产贺岁片们比喻成逛窑子,那么《非诚勿扰》就像是那个你每次路过都能看到她招手的熟女,技巧纯熟却缺乏惊喜;《叶问》梳了个齐刘海儿玩革命制服诱惑,一边招呼你一边教导你前列腺保健知识,加钱的话还能叫来她的姐姐《霍元甲》一块双飞;《赤壁(下)》穿得最少,双腿张开眼中聚满了液体媚态十足,结果一开口让你犯琢磨,这姐们不是泰国来的吧?最后面,一小姑娘缩在沙发里面带谦虚、低眉顺眼,一抬头眼神却肃杀无比。好,就你了。一番云雨之后,不由高声大呼,妹妹,你牛逼,你这何止是中西结合啊。姑娘的名字就叫《疯狂的赛车》。”
剩下的问题只是在于,下面呢?在我们的这片土壤上,下面到底有还是没有,那几乎是一个不能说也说不清楚的秘密。
即便撇开土壤的问题不论,宁浩是会在通往大师的路上一路狂奔还是会不可避免的沦为伪大师,也仍然是一件很悬的事情。
就目前来说,宁浩将面临的问题大抵有两个。首先是,“疯狂”这条路还能走多久?作为这种类型片的“鼻祖”级人物,盖•里奇拍出的类似作品,其实也不过寥寥几部而已,到最后也不免有点要以越来越迷宫般的剧情来让观影者得到智力上的消遣或者说是安慰的尴尬,多少有点类似一个人闲极无聊数自己的头发,形而上的意义固然没有,只是如果竟然数完了,毕竟也是一种足以傲人的成果那种感觉。事实上,以情怀而论,《疯狂的赛车》就已经比《疯狂的石头》有所下降了,石头虽然疯狂,但骨子里说到底还是有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心有戚戚的无力振拔感在的,而赛车则大抵已经成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廉价故事,固然没有让电影变得不好看,却多少丧失了那种直抵深处的力量。宁浩自己也不免承认说,赛车“事件太多,本身太冷,情感不够”。
然后就是,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宁浩势不可免的会主动试图“转型”。尽管宁浩在公开场合一再强调说自己不怕别人说他“雷同”、“重复”,“难道毕加索在画画的时候要想,不行,达芬奇也画过人像,我不能画人像了?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但另一方面,他又说,赛车的片名本来是叫《银牌车手》的,“改成《疯狂的赛车》是发行方的主意,很傻”,这样的说法足以佐证,宁浩其实是很想挣脱“疯狂”的。事实上,他已经急不可耐的要开始“转型”了,即将开拍的新作《无人区》,据说会是一部“西部公路片”,然后还有据说是“科幻片”的《七宗梦》。可是,“转型”这种事情,其实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因为所谓“型”,其实就是你存在的方式,是你之所以会成为你的根本所在,要改变这个东西,谈何容易呢?一不小心,你就给“转”没了,就只能看着黑暗渐渐吞噬你手中的最后一根蜡烛。
5 ) 专业就是“干一行,爱一行”
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电影结束放字幕的时候,靠边的观众起身离场以正常的步行速度走向出口,临近门的时候,一段花絮从字幕里挤了出来,观众惊奇地停下来又开始看屏幕。没多久字幕又粉墨登场,又有坐着的观众按捺不住,起身准备离开,第二段花絮在这个时候来了。
事情以这样的节奏发生了三次。我想说的是,一个连观众退场心理都研究的导演是可怕的,把其这样一种态度放到电影作品里,影片自然无可挑剔。《疯狂的赛车》是本年度内地的最佳影片,毫无疑问。抛开才能天赋、题材类型、客观条件不谈,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这部片子里感受到了最够分量的尊重。
把拍电影比如成写程序,在业内其他同行连单核单线程的程序都写得磕磕绊绊的时候,宁浩已经在多核多线程并发的开发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6 ) 请给《疯狂的赛车》一个挨骂的机会
2009年1月9日晚上8点半,提前公映期11天看了《疯狂的赛车》。
2009年1月11日晚上7点到9点,陪同专访了导演宁浩。
第一次可以在广大人民前头看到公映影片并与导演亲切接触,这种待遇让我很是兴奋。如果有点阴暗龌龊小鬼脑筋,我该回来立即整出一个剧透版才是。这样在后面一片骂娘的声音中,可能会收获点先知先觉的优越感。
可是……可是,即使抓破了头,我也想不出来我可以从哪里入手进行剧透。6组人物,4条线索,这是一部异常复杂的电影。我想不出我透露了哪个情节能造成剧透的效果:根本没有关键的情节,因为每一处基本都是关键的情节。整部电影就像一条一环咬着一环的链条一样,每一个情节都与下一个镜头紧密衔接。
所以,
这部电影严重不推荐给老年朋友们看,因为很有可能会有跟不上节奏的感觉。
这部电影严重不推荐给想放松的朋友看,因为从头到尾节奏都太紧凑,太累了。
但是,frankly这是2008年下半年至今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国产片,远比六角恋爱的《梅兰芳》好看,也远比剽窃各种创意的《非诚勿扰》强。虽然还很算喜欢《女人不坏》,但我不得不承认,与《疯狂的赛车》相比,它还是差远了。
我如此高调地推荐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负责企宣的二爷是我的朋友。不是,绝对不是。而是因为他全程陪同我们看完电影,这是他第七遍看这部片子。但是他仍然笑得很开心。
我如此盛赞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我采访了宁浩。绝对不是,因为那个有点闷的导演实在与我的预想差得太多。说实话他根本不是我喜欢的受访者类型,更何况接受我们采访时他刚下飞机,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疲惫、非常没有精神。
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我是Guy Ritchie的铁杆。我喜欢看日剧,喜欢中岛哲也,喜欢库司徒里卡,喜欢伍迪艾伦,也喜欢欧容。老天证明我是一个口味多么庞杂的人啊!没有过多的怜悯,没有多余的镜头废话,没有煽情的铺陈,这部快到爆的电影也让人看完只有一个感觉:爽。它带来的快感与Snatch几乎没有差别。而Snatch有万人迷大叔Brad Pitt压阵,在《疯狂的赛车》中,根本挑不出一个帅哥。如果你硬要说黄渤帅我也真就没办法了。
写这些字的时候我特地去google了一下2年多前虞晓毅的那篇文章。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当时会去看这部小制作完全是因为这篇文章。一千余字,我当时只是草草扫了一眼,读后的第一感觉是太上纲上线了。虽然也看了《疯狂的石头》,但说句实话我并不喜欢。媒体都说这部片子是盖里奇的衣钵传人,然而300万小制作的出品让它显得很是粗糙,根本没法让我与《两杆大烟枪》进行联想。山城风情+各地方言的把戏宁浩的山西老乡贾樟柯也早就玩过了。除了没心没肝笑了几次,让我记住了那个傻傻的黄渤,这部片子没有哪个地方让我觉得值得大书特书。
但是2年之后,重读虞晓毅的《请给中国电影一次机会 ——致全国电影观众和影院经理的一封信》,我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实在是具有先知先觉的洞察力,文章中写的完全是我观毕《赛车》的感触。一篇文章,竟然穿越了2年的时空,穿透了2部作品,在09年年初有了心有戚戚焉的回音。
“我相信,那些中国城市底层的人情风貌,是在好莱坞电影里看不到的。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看好看的中国电影的。而如果《疯狂的石头》能够卖座,中国电影大概会在健康的方向——重视编剧、好好讲故事——上多一点希望,而不是绝望。 ”
Keyword1:中国风情
看完《疯狂的赛车》,让我最怨念的是夏天未能成行的厦门之行。厦门,厦门!在片中没有鼓浪屿,没有奶茶店,没有绿棕榈蔚蓝海岸的临海美景。电影中呈现的厦门反而有点破败有点落后,但是一切都很亲切。邻家的早餐铺,被撞翻的水果摊,它说的就是最日常的生活场景。
采访时,宁浩说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暗藏着最大的荒谬。他还爆料说《疯狂的石头》里只穿着内裤被锁在阳台上就是本人亲身经历的映射。所以,将一个荒唐的、荒谬的甚至荒诞的故事放在一个市井的环境中,倒有一种mix的风味。
我热爱伦敦腔,我偏爱在电影上捕捉查理斯大桥的轮廓。但是这种异域的雄伟壮丽无法代替本土的城市风光。没有乡土哀愁,也不涉及风俗人情。但是人物偶尔蹦出的闽南字眼,大街小巷的海鲜排挡,还有环鹭岛自行车赛,让人不由的对这个南端的小城产生一种向往,对这部本土的电影产生一种源于心底的亲切。
其实今年徐克也玩了一样的小伎俩。《女人不坏》里的西内广场“三口棺材”、SOHO现代城还有我们最最熟悉的五道口13club都为这部片子打上了北京的地标。与这种logo化的处理不同的是宁浩的取景很低调,在每一个小城可能都会有似曾相识的风貌。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本土的印记。
Keyword2:编剧
我很佩服《疯狂的赛车》的编剧们,算上宁浩是8个。套用Tizzy bac一首歌的歌名可以说是“编剧的辛劳谁人知”。这么多编剧,总共写了10个月才把剧本做出来——因为故事太复杂了。这是一部很认真在讲故事的电影。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纰漏,没有什么bug可以抓。
爆点料吧,采访的时候宁浩笑说自己是处女座,最龟毛的那种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是同情那些个编剧。这种龟毛+事事较真求完美的人要求自然是极高,那些编剧不拼命写是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可能也因为他的吹毛求疵才使电影的故事非常完整,可以说滴水不漏。
其实不止是编剧,我想演员的日子可能也不好过。黄渤在片中基本上就没有一个舒服的镜头。据说各种受罪场面已经被咔嚓了很多了,所以可以想象那一个月的拍摄他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他在片中演一个很傻很倒霉的小人物,处处受暗算老天爷特别不照顾他。虽然最后没有什么大的结果,但他的结局算是不错的了。
又想起了宁浩的话:“要让观众看到善恶有报,要做好人。”整部片子没有任何的宏大教育,也没有大的抱负,到最后如果硬要纳个中心思想,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
Keyword3:喜感
如果喜欢看《全民大闷锅》的话,那们看《赛车》会很惊喜——因为九孔出现在电影里。个人认为,台湾的几个演员片中的表现都很出彩。九孔的表现很好,高捷的冷很酷,胖子戎祥简直太赞了。而且台湾黑帮甫一出场,有三拍子的闽南老歌调作为背景音乐衬托。开始以为是台湾老歌,后来被告知是原创音乐,而且就是戎祥自己写出来。后面的一首类似老上海歌曲的音乐竟然也是原创,这也是让我没有想到的。除了这些,快速剪切时的摇滚乐和赛车开始时急促的吉他拨弦,都非常到位。
话题扯回来。几个台湾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好。几个内地演员也不输。徐峥很吸引人眼球,但他其实只是一个大龙套。和他搭戏的小姑娘演得特别好。两个土鳖杀手不用说是专门安排的笑料人物。幸好黄渤没有演其中一个,要不就又重蹈了老路子。首次被扶正担当男主,虽然累点但是面对成果应该也是值得的。
谷德昭说拍喜剧是掌握一种喜感,喜感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说实话我和宁浩面对面,一丁点的喜感都没有嗅出来,但是他居然能把整部电影拍得这么有喜感,真令人肃然起敬。最高的境界不是拍出了《无极》这样的大片然后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的,而是存心拍一部喜剧片让人笑出来。对不起,我拿陈大导演说事儿了。。
有些东西,可能杂志的报道上永远不可能写,那我就都po出来吧,虽然是些很不足道的小八卦:
最初的电影是3个小时,然后剪成了现在2个小时不到。节奏也越剪越快。(这是好事)
叫《疯狂的赛车》是发片方的意思,觉得会借《疯狂的石头》的名头。(但是个人认为赛车比石头好太多了,各种层面上的。)
宁浩就是处心积虑要拍观众喜欢的商业电影,他的处女作《香火》是为了获得国际电影节肯定,第二步《绿草地》是为了体验电影运作流程,获得投资《疯狂的石头》成名。他没有任何悲天悯人的情怀,也不存在对电影的高尚的热爱和理想主义。可以说他很现实,也可以说他很功利(虽然他自己也批驳当下的功利主义),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清楚他每一部该做什么,这也许是他每一步都不失算的原因。
采访的时候我问他介不介意别人说他学习了盖里奇。他说不介意,但是顿时又很不耐烦。他说:“我就是学了盖里奇怎么着,我就是学了昆汀怎么着,我还学了莫里哀怎么着!”他认为模仿不是问题,电影都是在不停模仿前者,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慢慢树立自己的风格。他说最看不惯那些人自己不行还老指责别人,拿模仿说事儿。
下一步电影是西部片,叫《无人区》。宁浩觉得他已经搞清楚了多线索电影。他争取每一部电影都弄清楚一个问题:这一部是讲故事,下一部是人物刻画。于是下一部西部片,他要单线索老老实实讲故事,刻画人物的心理。
08年初,《疯狂的赛车》就制作完毕,然后送审。如果宁浩认定自己龟毛,那审电影的地方肯定会让他自叹弗如。前后一年的审查时间终于才尘埃落定。宣传中很多内容还需要避讳不能提及。所以在宣传片里,我们看到的胖子戎祥旁边打出的字幕是“乌龙帮派”。其实一出场大家就都明白他们就是一个“黑帮”。因为有台湾阵容,有毒品,有黑帮,所以这又成了敏感题材。所以拖拖拉拉一年时间才上映。到确定上映日期的时候,宣传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
《女人不坏》投资三千万,最后的票房才两千三百万。而它的宣传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徐克的名字,周迅、桂纶镁都没能阻止它亏本。
现在问题是,谁会愿意掏钱去看《疯狂的赛车》?
可能有些人看到名字,觉得这是《疯狂的石头》的续篇,于是就不去看了;
可能有些人看到cast,没有找到星光耀眼的明星,于是就不去看了;
可能有些人会冲着陈凯歌看《梅兰芳》,出来把这部片子骂一通,但是都不会给《疯狂的赛车》一个挨骂的机会。
两年后,没有另外一个影评人在媒体上撰写文章说“请再给中国电影一次机会”。那么我得说:请给《疯狂的赛车》一个挨骂的机会。如果两个小时后,看过、笑过、哭过、感动过,还能找到一个骂的理由。那么我向您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7 ) 宁浩的心血与冯小刚的口水
岁末年初,中国陷入经济大萧条,在职工资不长,失业人数激增,一片衰败之中,国内电影票房却毫不客气地一路狂飙。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居然卖了三亿五千万,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票房之王,宁浩的《疯狂的赛车》也势头极猛,直逼一亿而去。中国搞笑电影的新旧两代大腕同台较技,谁更精彩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冯小刚终于登上了自己的事业巅峰,但平心而论,《非诚勿扰》实在是一部非常普通、非常口水的电影,单讲质量,在冯小刚自己的作品当中连前五名都排不上。而宁浩,在《疯狂的石头》大热后不骄不躁,耗费三年心血拍出了《疯狂的赛车》,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非常宏观地看见宁浩的用力用心,他努力使自己的每一个镜头都精彩。“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就是不一样。
传说中,褐雨燕筑窝,先是吐唾沫,但是唾沫是不够的,于是呕心沥血,最后把血丝都吐出来了,所以燕窝上会有血色。我们的导演们却恰恰相反,冯小刚当年拍“贺岁三部曲”,也像宁浩现在拍“疯狂系列”这般呕心沥血,一旦功成名就之后,便开始用口水拍戏了。所以,许多导演拍了一辈子戏,最后发现能传世的作品其实是自己的处女作。
很多导演抱怨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像命题作文一样,完全限制了自己的创作。但是宁浩的《疯狂的赛车》让我开始深信,电影拍得烂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完全是因为你们没有用心,用屁股是拍不出精彩的电影的。宁浩也让我相信,能在体制之内拍出优秀作品的导演才真正是杰出的导演。
但是,我还是觉得《疯狂的赛车》还缺点什么,还不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电影。过于离奇巧合可能会使整个故事显得轻浮,而且我不太喜欢黄渤,很多人说黄渤是葛优之后最搞笑的国内演员,我却并不觉得他有多少喜感。可能因为我是山东人,听他说山东话十分亲切,但喜感是需要距离的,所以亲切之余,搞笑的力度也减弱了许多。
每一部搞笑电影都会评选最佳台词。当然,《疯狂的赛车》的笑点极多,密度极大,质量也上乘,但我觉得最搞笑的台词不是在几个主演的嘴巴里,而是从那个五星酒店的前台小姐的大嘴巴里蹦出来的。大家一定还记得。
“Sorry sir。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room。”
“抱歉,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我们要保护客人的secret。”
这两句话说得太惊艳了。小姐拼写“international”的时候你能清晰地听出这个单词起转承合的过程,而且她的眉毛会随单词的节奏满脸乱跑,太有天赋了。她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相信一定会蜕变成风华绝代的内地版石榴姐。
8 ) 宁浩的时代到了
看《疯狂的赛车》的下午场,影片结束后出现了一个感人场景——我是指如果我是片中客串出租车司机的宁浩导演,我一定会被眼前情景给感动到。跟绝大多数中国影院一样,灯一亮,观众都要起身离席,但演职员字幕里还夹有画面内容,几乎所有人都站着看完了,有的在银幕前、有的在走道阶梯上。等电影交代完人物命运(其实已经无关大局),直到出现那个大大的“终”字。
拖了近两个月的传统贺岁档即将过去,莫名地想到去年最早一部贺岁片《梅兰芳》里的台词:你的时代到了。这个你,是指宁浩。
第二次疯狂
中影公司有意把《银牌车手》改成了《疯狂的赛车》,其用意不外乎跟《疯狂的石头》串一起,打造“疯狂系列”品牌(如同台湾人把有施瓦辛格出演的电影都翻译成《魔鬼XXX》)。赛车所占的影片篇幅还不到三分之一,宁浩本人肯定不想这么取名“疯狂 ”。无奈上头发话,还是从了吧。比起冯氏喜剧、张氏大片,他的身份定位依然是个名气不大的“青年导演”。《疯狂的赛车》不具备呼风唤雨的宣传攻势,未来票房只能依靠观众看完后的口口相传。
首尾两处的自行车赛外,影片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买凶杀人和毒品交易。多数人物都疯狂癫癫,异常搞笑。失意倒霉的车手耿浩想送师傅最后一程,黑帮团伙打算办完事好回台湾,一个计划杀妻夺财的奸商,两个想着干一票的笨贼,一对希望破大案的人民警察…… 众多支线构成的故事包含了十几个人物,加上飙车、爆炸,疯狂程度确实要远超“石头”。
宁浩的班底
黑皮的角色让黄渤一战成名,此番《疯狂的赛车》里没有道哥几人来抢戏,他是绝对的一号主角。不过电影依然留有《疯狂的石头》里的演员,比如三宝和四眼,这回他们改行当警察。至于“冯总”徐峥,更是梳着“汪涵发型”,满嘴CBD、不忘潜规则,大行搞笑之能事。
新成员里,两个笨贼跟黑帮头目应该会人气胜出。“不烧不专业啊”、“本地帮会太没有礼貌了 ”,看完影片你肯定会记住此类喷饭台词。其他演员方面,九孔更多是发挥了他的猥琐天分,不如他在娱乐节目上搞笑;演多了文艺片的高捷等人只是过过场;那位喜感十足的泰国佬,后半程只能以速冻假人出现,没能制造更多表现机会真有点遗憾。跟石头一样,《疯狂的赛车》里还有不少小把戏,仅凭电影院里看一遍是挖掘不尽的。比如法拉利雇用的几个身着超人服的极品男,可要留心观察他们一把。等它出了DVD后,大概有人会写篇“终极解密”,把细节逐一点提。
观众与电影
《疯狂的赛车》的故事依然可以用黑色喜剧和盲打误撞来形容,私以为那么多笑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段落,当属耿浩跟黑帮在寺庙门口完成交易的一段。对方的正经专业乃至后来出租车上验毒,直教人笑破肚皮。看多了香港警匪片的类似桥段,那种颠覆恶搞就来得更为强烈。
相比其他贺岁档主流影片,《疯狂的赛车》可不是一台易操作的傻瓜相机。先前有朋友不看好普通观众能接受它,线索太多、人物太杂,一般人不带脑子进电影院,要看懂《疯狂的赛车》似乎会比较累。不过经过一波波打倒国产大片的浪潮,观众水平的逐年进步倒是显而易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萨布跟盖·里奇,但手法相仿等问题,可以用“闻道有先后”来回答。毕竟《疯狂的赛车》达到了双赢目的,既可以让观众笑笑而过,又适合影迷的回味分析。
赛车的进步
我甚至乐观地认为,《疯狂的赛车》的货真价实,让国产类型片达到了一个高度。看到片中偷渡过来的黑社会断指弄枪,简直有些难以置信。至少在日益钳紧的大环境下,以往本土电影鲜见有正面触及。另外暴力的出现也耐人寻味,这些都是商业类型片所不能缺少的卖点素材。那《疯狂的赛车》是什么类型片?警匪?动作?好像都不是,它更像兼具不同功能的混合体,更多是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
比起《疯狂的石头》的300万投资预算,宁浩在《疯狂的赛车》里尝试的是真正的商业制作。至于渐成流行趋势的植入式广告,在片中也是为数不少。然而比起拍成商业广告片的《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的编剧、剪辑、摄影都值得玩味。但宁浩认为多线叙事、人物交叉冲突的探索到头了,所以疯狂三部曲估计是玩不成了,往下尝试拍科幻片或西部片等新颖类型。
厦门说情缘
《疯狂的石头》拍摄于重庆,轻轨索道、罗汉寺、朝天门跟解放碑的高楼大厦都有出现,令人印象深刻,至今还记得一个叫“棒棒”的词汇和职业。很早就听说宁浩东南飞,《疯狂的赛车》的外景拍摄地选择在了厦门,片中带有区域特色的中山路大同路骑楼、环岛路的临海风光和体育场,加上台湾黑帮的交流用语和闽南歌曲,特色十足。此外像闽D、杏林等关键字眼也提醒观众这是厦门。当我看到有飞机起降的场景,也会想到那是在岛上的高崎机场附近。
影片对厦门市区容貌的表现几乎锁定在了那片骑楼建筑,却避开了广为人知的轮渡和鼓浪屿。从巴蜀从闽南,宁浩完成一次时空转变。或许是方言对白不宜过多,《疯狂的赛车》里的主要人物都带着原来各地口音,除了几个台湾艺人和次要小配角,令人爆笑的“闽南普通话”和热门方言词汇几乎没有。在一个闽南人看来,电影放弃了可以利用的优势所长,毕竟闽南语不仅仅适用于台湾片,它完全能够融入本片。大概《疯狂的赛车》背后有些难言之隐,又或者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都可以,无非宁浩恰好相中了鹭岛。
显然,《疯狂的赛车》是部紧抓人心又不失娱乐的闹戏,没有拖泥带水,不会乱煽情。它与这个时代共同呼吸,瞎闯荡的小人物,在观众生活体验的接受范围之内。跟随故事发展,他们的情绪反应是如此有趣,有些忍不住交头讨论剧情,一边又禁不住大笑。
大部分在场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一场中国电影新老力量的交替。正如多年以前,中年以上一辈的观众看着陈凯歌、张艺谋和冯小刚一路走来。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冯小刚,也摸爬滚打、一支独大了十年。十年,多么可怕的字眼。当国人为看不到好的本土商业电影、没有太多选择信赖而愤慨时,《疯狂的赛车》无疑是应该出现的那一种,更值得褒奖鼓励。我不能说它是完美无瑕的好片,却可以抛出一个关于未来的预言。【网易
http://ent.163.com/09/0121/09/5062149A00031NJO.html】
正面为王的评价,善意的意见毛病可看这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193263/
致敬《两杆大烟枪》。2013.11.7
比起石头,手法更纯熟,人物更可爱。中国终于有了个会讲故事的类型片导演。愿不义的都自毙,我们的明天会耿浩。
我就知道豆瓣上的人喜欢这种型,我就知道,就知道,知道,道…
导演说自己创作失败了……但是它在市场上成功了。
黄渤其实很帅的呀
这节奏 真漂亮
宁浩会讲故事。
满嘴顺口溜 你想考研啊!
比疯狂的石头更上一个台阶..除了黑色幽默外,还看到了一些更带内涵的东西..宁浩的风格已经日趋成熟了.期待下一部作品. 银牌车手最终成为金牌,竟然是通过这样复杂的途径,虽然最后线收得有些散,但能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这就像是中国电影在一直以来的疲软中,突然出现世界级的佳作一般,不错。
不如《石头》。可是尝骨灰的那段还是让我笑翻了~~~
我要做宁浩的死粉丝!!!
最后,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
机心繁构,交足功课,80分以上
真没想到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支持青岛话。看了觉得作为青岛人真快乐。
原来是徐峥,我一直以为是汪涵......
当时真的是笑抽了,骨灰当白粉那段实在太搞笑了。国产经典的黑色幽默。
黄渤和徐峥的电影好搞笑,他俩的电影我一般都看了,这才是喜剧
Sorry Sir, 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loom. 抱歉, 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 我们要保护客人的xicret.
多线叙事的黑色幽默在《疯狂的赛车》中再一次为人见证了宁浩对电影出色的驾驭功底,这部作品所带给人的不仅是那依旧“疯狂”笑料的捧腹,更是一种缜密逻辑下扣人心弦的酣畅,动作、悬疑、幽默三者间的绝佳契合,锻造了这场难能可贵能胜于剧情的喜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