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应当是王好为导演的矛盾的知识分子气质。“我这个人其实很矛盾。老庄的东西读得不多,我拍的许多作品也并非一种超然的态度,而是很入世;但我内心里自己就对许多东西看得很透,非常向往返朴归直的恬淡,真是想啸傲山林而不得。”在《山路带我回家》中,超然的态度显然超越了入世的态度了。
在主角上,王好为选择了一个“拎不清”的纯真女性,外界政治纠纷都能被她近乎“可爱”的蒙昧消解,自身带有出世超然的气质,结局收棉花时的顿悟,更像是与自然万物达到和谐归一的状态。
在取景上,喜欢古典诗词和中国山水画的王好为对环境氛围有着“出世”的偏好。“我虽然在城市长大,却喜欢乡村和荒野,觉得在那些地方人与自然更加贴近了。”拍《北国红豆》时到东北原始森林,“那些千年的古松,厚实柔软的苔醉,倒在溪流里的枯树,我都沉醉得不愿离去。”拍铁凝的《呵,香雪》“”是因为那是一首异常优美的田园诗,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村姑娘,那种宁静和谐的诗意,都令我心向往之。”王好为认为这种偏好和她喜欢古典诗词和中国山水画有关。影片中的“村路”,其实也是呈现给观众的山河大地,它有大自然的凝重,有生命力,有纯净的和谐。因此《山路》踩点环境与乔叶叶气质的契合,使得她确定了在影片格调上追求调怅优郁的诗情。
当确定了本片气质,在具体的制作手法上,王好为导演将抒情至于叙事之前(但并未抛弃叙事),不过在处理如此伤感的题材时这种抒情不是夸张的悲情,也不是悲愤,而是,叙事语调舒缓和恬淡的诗意抒情。
因此本片以固定、长镜头为主,人物调度也不多;展现主角人物的景别上尽量使用全景,避开面部的表情表达;诗歌比兴,托物寓情,所取的形象处于非逻辑关系之中,以多义性和暗示性的联想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平添忧伤和诗意;取景上除了尽量选用在色彩上与影片基调和谐的景物、服装和道具外,多采用晨曦、黄昏、雨、雾、雪等气氛镜头,让被摄体象包上一层透明的轻纱,把景物中琐碎的东西隐去,从而使环境显得更单纯、更有情调;声画结合上的,善用音乐,但是音乐的使用非常克制,仅手拉的手风琴,仅最后出现一两个和弦,传达忧郁、凝重的调子,赋予人物心灵的隐秘颤动,产生诗化的空灵。
这样的风格与情感表现模式,有的人认为含蓄地诗意抒情、不再愤怒与哀怨中体现了艺术境界的升华,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是现实主义探索的深化。有的人这种含蓄地抒情不仅表达对待历史的态度,也是女性魅力的彰显,外界政治风起云涌,我以蒙昧自风流,也挺超凡的。
当然也有另一波人认为这种抒情很不好。任何普通人情感都有高涨的时候,主角生活必然有低谷和高涨,过分追求淡雅,往往使得人物不可理解;看看人家鲁迅,只顾着追求轻巧,没有如实反应沉重的社会氛围;这种风格限制了对人物内心的揭示,面部表情和爆发情感戏的缺乏让观众无法了解女主内心的想法;后半段应当加强叙事(这点跟导演观点相反,导演觉得自己前面叙事太多了应当多抒情才对,于是《香雪》...)!
王好为导演如此形容乔叶叶“她感情表达的方式不强烈,没有哈哈大笑,只有微笑或轻轻地笑,即使发怒也不一脸凶相。”如果第四代女性导演的创作有面孔的话,也应当是这样。
女主角的命很好啊,男性知识分子太弱太怂了…他有一万次机会他都把握不住……🤷♂️
叶叶是个可爱的女生,她起初的单纯懵懂,没有主意的唯唯诺诺,让人心疼怜爱。到后来坚毅果断地选择,又教人更敬重佩服。谁都会爱上她,因为她本性真·善·美,双重的女性创作有足够信服
很虚无很伤痛很没必要的作品(李羚好美好可爱)
去看狄胖胖的 ,不过狄胖胖出场不多,剧情还可以。VHS实体影带
羊群从桥上跳到河里的镜头拍得极美。李晨生摄影。1989.02.01看。
终于看到了。王好为导演送给我的光盘嘻嘻。一如既往的耐看,每一秒都不浪费。
结尾太美了,小羊羔的意象用的很好。
有些镜头李晨声拍得很美。知青点儿生活拍的不好,也许有意为之。人物动机不足,情绪不到位。
各方各面都差点味儿,或许就是王好为和董克娜的差距。
很朴实的乡土风情,讲述了女性成长的故事。
好美,像诗一样。
看到尤端阳最后的嘴脸老想抽丫的
看到电影的结尾,叶叶抱着孩子坐在回村路上的长途客车里,配着那忧伤空灵的音乐,太伤感太伤感!太惆怅!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为了乔叶叶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或许还为了逝去青春的李羚,还有这部小说的作者铁凝。。。。。。
不明白,为什么电影里主要的男性角色都喜欢乔叶叶。
女知青不怀孕不成片,下乡伤痕片的规矩。乔叶叶真好看,男青年都喜欢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