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原罪,在难以救赎的诚惶诚恐的生命之间,亦可以沧海流枯,顽石尘化,微命若缕,赤心如炬。而孤独上升到必须以一颗强烈的复仇之心,试图战败杀死父亲的哈姆雷特叔叔克劳迪斯时,那种无可奈何的晃动感和恣意感便深深的扎进奥菲莉娅的坚强又孤高的心灵。
他们偶然相逢于睡莲涌动的水中,奥菲莉娅在洗浴之时梦然一般遇见了哈姆雷特和他的朋友。几番说辞带有一些刻薄的味道你来我往衍化出了生命愿景之曲。奥菲莉娅是个从小追随王后的女官,棱角分明的山河气质让她的宿命里掺杂着柔夷和凄厉。但是她有一颗柔软真实的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奉献自己的高洁澄澈的自由心灵。
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迪斯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迎娶哈姆雷特的母亲,一时之间风头无两,战绩沟壑让他成为一时之间的王者,当哈姆雷特在母亲和叔叔面前质疑王位的继承者之时,母亲的几句说辞便让他向新的父王臣服。而在此时,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陷入浓浓的烈焰玫瑰之爱中,但是哈姆雷特毕竟是为权势所生之人,与蔽徙荣华浮云生死的奥菲莉娅始终存在着失重的盲点。仇恨不能人间蒸发,亦不可以宽容之姿面对弑父娶母的恶人。
报仇是一种理想和踏实的愿景。王后不同意奥菲莉娅与哈姆雷特在一起。当哈姆雷特意识到父仇必报的时刻,生命里升腾出炼金石的烈焰让他魂灵破碎。他和奥菲莉娅的执着凄迷之爱是不对等的,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他是她的灵魂和生命,然而叔父举世的乖张和不可一世的权力欲,刺伤了哈姆雷特原本雅逸真实又散淡的心。
奥菲莉娅通过女巫给自己的假毒药重拾了生命,她不顾生命危险来到王宫劝谏哈姆雷特放弃决斗,与自己远走高飞。然而她还是在浓妆墨彩的性灵世界里梦幻化了人性的理想主义奇迹。结果哈姆雷特被杀死,他的母后一剑杀死了他的叔叔,女权主义的至尊原理让她不再受到软弱的渲染,而是声泪俱下的为自己的爱子复仇。
奥菲莉娅没有自杀,而是远离皇宫这个桎梏扭曲人性的是非之地,并抚养着她和哈姆雷特的孩子,在修道院同修女们一道生存,她的生命从此获得了升华,芬芳的泪水让她更加对爱刻骨铭心。曲折而又有颠覆性的价值共鸣,颇有现代人对于爱情真谛的认同与传递。真爱诚如江海芙蓉般昳丽的天性,让人类以普世大爱之心得到人道主义救赎。虽然满心的遗憾今生今世无法回避,然而只有抛弃仇恨,摹刻生命的嶙峋方能解脱和自我之战的调停。
这是一部色泽明艳、繁花似锦的电影故事,给予人诗词般的梦幻和水一般的精神洗礼。水意味着生死的繁章复沓的情结,宇宙生命的气贯长虹便经由奥菲莉娅的坚韧的秉性,摆脱人道困扰和生命孤凄,以念力追随生命,和那纯粹的盛茂着水仙花的地方。
This film is a re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 classic Hamlet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The writers modified the story and reshaped the fate and image of Ophelia.Notably,women take a more prominent part in the movie.I mean emphasizing the role women played in the history is great.But somehow the director overemphasized it and made the story very unnatural.For example, the director replaced the scene of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Hamlet and his father’s ghost with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Hamlet and Ophelia to let Hamlet know the truth. This kind of setting is not that convincing. Besides, in the end, strangely Ophelia seemed to know that Hamlet would die in the fight with Leoties and without further persuasion she just went on her journey to the nunnery. And another point is that she can dress like a boy to disguise herself and sneak to Hamlet persuading him. Why can’t she persuade her brother? Isn’t it more effective? The heroine is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forgiving rather than vengeance all through the story. However, she is the only one who really forgive and the brightest spot of this film is the vengeance of the queen and the witch. In this aspect, the main point writers wanted to convey unfortunately contradicts with the attractive climax of the film.
In a word, this movie is a nice try to modify classics into today’s world view. But the modification is too hard and too pointed to one side that it lost the flavour of the original and make the new story creepy.
好喜欢电影的服饰和滤镜,喜欢这种宫廷油画风的感觉,很唯美。同时对电影中很多女性角色感到可悲,自己至始至终都渴望着爱情,确到最后都未得到,还失去了很多。女主很坚定自己的信仰,未迷失自己。可我并不认为男主选择了复仇就是一件错误的事,那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要经历的就注定不同。所以我并不认为选择了复仇就等于迷失了自己。
上周刚看在博物馆看了《水中的奥菲利亚》,又想起之前学戏剧史的时候讲到的这部莎士比亚著作。带着这些背景来看感受可能会比没有看过原作的人不一样。 看画的时候,静静地驻足至少十分钟,慢慢地感受每一笔中都带有对这个女子爱恨的描写。 电影卡司选得不错,戏剧张力也不错,毕竟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故事,更女性化,更感性。 镜头对人物的捕捉方面感觉还可以更好,看的时候情感随着故事走线上下浮动总是期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呈现出来的却让人感觉只是点到为止。比如决斗的场面或者是奥菲利亚丧父之后的感情流露。 女主的表演其实很好了,把少女陷入爱情的热情、发现秘密的忐忑和知道真相的恐惧都一一呈现出来。但和男主对比总觉得有点违和,虽然哈姆雷特角色本身很极端但是毕竟是电影,男主的表演方式说很戏剧吧又不够极致说电影吧又显得浮夸有种左右为难的感觉。 这里再回到上面镜头的问题,本来应该帮助加强这些情感起伏和情节的碰撞然而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都还是太一带而过难免显得不够过瘾。
最后,原著和原画还是要推荐一下,经典毕竟有成为经典的道理。
Ophelia成为剧本的绝对主角,故事细节也被颠覆性改写:Ghost是Ophelia看见的,Hamlet’s Father被毒杀的真相是由Ophelia告知Hamlet的,而Ghost其实是当天毒杀Hamlet’s Father时打扮成蒙面黑衣人的Claudius。不仅如此,Queen有一个曾是Claudius情人却惨遭背叛的双胞胎姐妹,不知内情的她为Claudius提供了毒杀国王的药水,也造出了让当时的她、现在的Ophelia得以死里逃生的假死药。Ophelia服药沉湖、逃过追杀,最终选择放下杀父仇恨、放下一心复仇的爱人,远离喋血宫廷,万里跋涉求隐居诞希望,在修道院中独自抚养与Hamlet的孩子。
该莎剧中的女性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刻画。Ophelia从单纯稚嫩的百合花转变成有勇有谋、坚强独立、正直刚毅的生活斗士。原剧的装疯情节放到了她身上,宴会上的赠花与歌唱变成了巧妙的讥讽与绝处求生的手段。与之对应的,Hamlet被弱化成冲动脆弱的男孩,他在宫廷忍辱负重、在海上偷换文书并智取海盗、卓绝锐敏之言行尽皆被舍去,成了一个“Ophelia爱人”的背景板。
文人的笔墨总用在描绘男性上,女性鲜少成为被正视、被仰望的对象。但不被记录不等于不存在,不被看见不等于不应被看见。现代社会更加需要一千个Ophelia的出现,需要她们得以揭开沉重的百合花面纱,展现出真实的自由面貌。
被这电影吸引,特意从美亚找来Lisa的原著,实在是看不下去。原著居然写出了暮光之城的水平。女主大片臆想的自我感受实在受不了。除了某些片段,背景设定与电影一致,情节和人物个性几乎完全不同,感觉在看另一本故事。
还是看电影吧,更喜欢电影这版故事。结构和主线相对清晰很多,人物塑造也更加成熟用心,至少几个主要场景的表现还是很有情感张力的。
严重怀疑电影根本不是原著改编,而是导演自己写的本子。
这部电影好像是在泡脚看电视的时候找到的,电视爱奇艺评分6.9
只是抱着打发打发时间的打算点开看看。
结果却被道具化妆服饰、奥菲莉娅的性格所吸引住。
开篇女主的自述就表明清楚:I was a willful girl and followed my heart and spoke my mind. And it’s high time that I tell you my story myself.
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故事背景,进行改编,以奥菲莉娅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
女主开场自白就清楚地表明,自己和传统故事中那个【美丽脆弱】【善良纯真】的Ophelia不是同一个Ophelia。
【读书】
她并不是贵族,父亲是大臣,从小丧母,穿着打扮完全按照男孩子的样子,甚至比她哥哥更【男孩气】: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她向往知识,热爱阅读,追着上学的哥哥跑,最后由于女子不能进入读书室、不能上课而露出失落的神情。但是幸好她有个好哥哥,进入教室、阅读室前,哥哥对她说: I will teach you later.
【Her sharpness is within.】
Harmlet被叔叔要求比剑,说到:I prefer not to learn at the point of a sword. My sharpness is within.
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Ophelia也很合适。
她并不是一个怯懦的人。
虽然她被其它王后侍女(the queen’s laydies in waiting)笑话排挤:贫民、戴不起首饰只戴鲜花、爱在土堆里打滚、跳舞像山羊、身材等等。
王后知道这一点,也以斗鸡为类比,说自己在修道院里居住时就发现,有女人的地方就有这种排挤,像每一只鸡都会选择弱一点的另一只来互相啄。
但Ophelia并不弱势,她聪慧、勇敢、正直、豁达。
她从不回嘴,或和那个领头嘲笑她的侍女计较什么,直到那个侍女透露harmlet死讯,她才第一次真正生气和她动手,目露凶光。
她从来就没有怕过那些侍女,她只是和她们的追求、爱好都不一样,她不想和她们计较或缠斗。
【she surprised me】
Ophelia让我惊喜的有两个点:
第一个,
下水游泳的她被出来钓鱼的harmlet和horatio撞见。
Harmlet听到她是one of the queen’s waiting ladies时,想戏弄她:then she will not mind waiting till I catch a fish.
Harmlet 和 我们观众大概都等待着ophelia害羞地求饶。
但她没有,她一步步往前,对王子挑衅地笑:
Of all the ladies, I’m least fond of waiting.
There are two sides stuggleing in you.
One is baser, one better.
第二个,
虽然她动过为harmlet殉情的念头
但最终,当她劝说harmlet和她一起离开失败后,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央求harmlet和自己一起离开,也没有留下选择为harmlet殉情。
她对harmlet说:【not every story need to end with a battle】
她会为了爱斗争she fought for love, but she was not blind by hatred.
她告诉了哈姆雷特真相,为了拯救自己和哈姆雷特,她竭尽所能:逃离地牢、装疯卖傻、计划假死、寻找harmlet。
她原谅了harmlet误杀了自己的父亲
劝说harmlet不应邀和自己哥哥决斗
但最终,当她无法说服哈姆雷特放下仇恨,她没有选择为了爱情和harmlet一起赴死,她满含泪水,但是决绝的离开了宫廷,离开了这一切爱恨情仇的阴谋纷争,逃往修道院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种无解的仇恨循环中,放下,比面对,更加勇敢。
吐槽【叔叔】——赢在心狠手辣,也输在心狠手辣。
也不知道他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还是低估了女性&母性(居然当着女王的面对harmlet痛下杀手也是厉害的)
吐槽【哈姆雷特】——大哥,你复仇能不能先绸缪绸缪,能不能不告诉你uncle你知道了事情真相还打算杀了他,能不能不跳入如此明显的陷阱(居然答应和ophelia哥哥决斗,结局输赢都是输的一败涂地啊大哥)。
我没看过原著,不会原著哈姆雷特也如此无脑吧。就不能装个傻,逃到隔壁亲戚家然后东山再起推翻他uncle吗?对付这么阴狠残暴的人,居然选择一个人正面硬gang。这角色塑造的也太单纯了吧。
女性主义的概念有点意思,但表达太简单粗暴了,前面有点《宫女》,结局有点《金枝欲孽》。多一星给音乐和汤姆·费尔顿虽然酱油但还算不错的表演。
像油画一样的电影,明媚的阳光,浓烈的色彩,悲伤的BGM,用旁观者的视角讲述着莎士比亚那个著名的疯狂的悲剧。这一次站在Ophelia的视角,她和王后的关系,她深陷在漩涡中心,唯有死亡才能脱离。死亡让人清醒,爱情和仇恨都会蒙蔽双眼,牵引着失智的人们走向毁灭。非常喜欢对王后人物形象的润色。超喜欢最后那场决斗开始的那一段,说完告别的Ophelia头也不回地离开,离开这漩涡,这疯狂和毁灭。捡起剑的王后将那个只爱权力的人永远钉在王座之上。王国的陷落,终不过是一个故事。OST太好听,希望音乐平台赶紧收录……
为Tom Felton而来+1
以女性视角重述经典,发掘传统上处于客体地位的女性角色更具主体性的一面,这是我一向欣赏的改编策略之一。但对本片而言,女性视角事实上并未开启对原典更大的解读空间,而所谓的女性主体性,则仅仅表现为最后十分钟内一连串浮夸的姿态:皇后一剑捅死国王,女巫率众破门而入,女主假死逃出生天。帅则帅矣,未免太「青少年向」,让人恍惚觉得本片披着莎剧的幌子,骨子里却仿佛《白雪公主与猎人》《傲慢与偏见与僵尸》之流的精神姐妹。
一分给好美、好优雅、好知心姐姐的哈姆雷特的妈妈和林中女巫,一分给久违的Tom Felton,一分给中世纪宫廷画面构图,还有一分给编剧提供的另一个不在复仇中迷失自己的哈姆雷特故事的解法,她爱父亲、哥哥、爱人,但更爱希望,爱自己。
影19183:少了台词功力,冲击力就不强,改编的很完整。再现了米莱斯的油画《奥菲莉亚》
“Aquilegia , for flattery. 我父亲去世了,你很想念它吧。 ”不明白为什么评分那么低,我在这个版本里第一次get到哈姆雷特的血气方刚。
对莎翁戏剧配角视角的尝试,结局居然出现了一点点小惊喜。缺点在于——哈姆雷特实在太丑了!
还是很多人热衷于搞莎士比亚同人。莫名还有点喜欢起来这个视角了,其实奥菲莉娅一直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十分寡味的一个女主,在整个《哈姆雷特》中挂名了哈姆雷特暧昧恋人的身份,却并没有多少戏份,出场也皆是极为情绪化的,单纯的一个悲剧,但这部电影野心不小,反将原剧缺乏描写的一个女性塑造得复杂,甚至包括结局,也不再是一般理解的HE,让热衷于争夺和复仇的人相互斗去,奥菲莉娅对哈姆雷特以及自己父兄爱得毫不盲目,另外则可以说,这里让每一个女性都完成了一次复仇,奥菲莉娅独自出走不再管恩怨是非,格特鲁德杀死了谋害前夫与儿子的克劳狄斯,私设的王后胞姐麦琪蒂直接颠覆了整个丹麦。不过吧,婚礼前饮下毒药假死,这情节未免也太《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真拙劣的一版演绎。
从奥菲莉娅的角度讲述《哈姆雷特》,电影从米莱斯的名画开始了整部古典主义风格油画的画风,太美了!!!中世纪游吟诗人的哼唱,伫立山顶的古堡,浪漫主义的草地森林。
电影挺美的,不过剧情有点过了,王子一无是处,这么坚强独立的女主为什么要爱上他呢
最美又最伤心欲绝的一幕,就是短发的奥菲莉娅见哈姆雷特执意参加决斗,情绪汹涌却隐忍地道,再见了,爱人。哈姆雷特不知那便是永别。之后一切如海啸般席卷而来,仇恨化作尖锐的音符,刺痛了心脏,麻木了理智。高亢的一曲过后,绝美的宫殿变成修罗场,步步为营堆砌出的王国顷刻化为乌有。
低劣哈姆雷特同人而已,喝毒药假死什么的是抄罗密欧朱丽叶么
娜奥米沃茨啥时候能拿奖??
最后的看决斗的吃瓜群众死得最惨......他们招谁惹谁惹?
此哈姆雷特丑爆了,丑到足以减掉一颗星。
古装偶像剧?虽然是偶像剧的创作目的,但却很要强的改编了大经典。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我娜奥米稳得,但角色真的不太适合。
甜美的奥菲利亚,忠诚的奥菲利亚,煎熬的奥菲利亚,她还是太完美了,甚至要她全身而退。女性视角旁观复述了这个故事,没挖掘到更深刻主旨,台词生硬难信服。Naomi Watts是真正有发挥的演员,王后或女巫,被迫害的女性发梢淌下了蛇的毒液,去复仇,再自我毁灭
这是什么土味哈姆雷特,毫无意义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