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化标准来评价这部1980年代应该是黄健中的早期电影,显然是不太成功的;诚如有位短评所说,充满了“文人”风格,节奏缓慢,故事并不复杂,且人物本身也有硬伤。但这个判断也确实是太过“市场化”和功利化,如果我们的观影标准是按照这个逻辑来的话,能看完这部片子就不错了。可是如果我们跳出这种常规的观影诉求,去观察这部片子里所蕴含和传达的某些要素和细节,还是能发现一些令人赞赏甚至让人沉思之处的~~
黄健中在这部带有自然主义叙事方式的影片里,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一个典型小镇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貌。这种风景风貌从大的方面是水乡特色的、但又是有别于我们更熟悉的苏州、湖州、绍兴等更加城镇化的水乡的;后者经济更加发达、水网经过了更多的改造,与村镇的聚落关系更加成型,围绕着水网交通而形成的城镇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更加精细化。而从影片展现来看,这里选取的是太湖北岸无锡地区的水乡地域,湖泊水乡的尺度要更大、村落的布局要更加自然化,也因此城镇中心区受水网的局限稍小而更有陆地型尺度特征。片中滨水而居村宅的自然坡岸(苏州同里、湖州南浔等地可是青石砌筑)、大中尺度的鱼塘、连绵的芦苇荡、来往机帆船穿梭的河道(接近大运河尺度了),配上女主阿芬的几段锡剧唱词,以及片头片尾船头接船尾的水上集市画面,一股浓郁的太湖水乡风貌,在摇曳的镜头、中远景的组合搭配中,在日落夕阳返照的光影里、在夜晚渔火的闪烁中,令我的脑海里浮现吴冠中的那些经典的兼具国画和现代风格的水彩画,令人无法不陶醉了~~
故事和人物有些不够完满暂且不表了。通过远离大都市一个小小的镇影院经理上任办事、来揭露深入基层民间的搞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可见改革开放后、打开窗户进来的苍蝇之多,80年代早期的那种纯真理想主义已经开始在最底层都受到了物质主义带来的腐败和正义的对抗和博弈,影片试图以小见大、赋予严肃的主题和价值导向,这些不仅是时代精神,也是小说原作和编导的初心之处吧;男主何鸣的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定位形象也是出来了、女主的善良正直尤其出彩;这些都中规中矩、无可厚非,虽然经理职位和何鸣的人格气质方面似乎并不是最合适的角色定位,倒也不必去苛求。除此正剧特征之外,我个人体察到男女主人公身上的一点不同于常见的“入世”型高大上共产党员干部角色的“出世”态度——这多少还是符合中国传统民间(无论朝堂之士还是乡间百姓)的性格特点的——不敢说名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抑或侠客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至少有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千年传承民风吧?民心所向、勇者无惧,可惜世风日下好人难当;改革起来多难,与习惯势力错误势力对抗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个人对抗群体更不用说。何鸣办妥开幕式,随着阿芬的一叶扁舟,穿过密密麻麻的船市,一起划向远方的大湖~~这其中蕴藏的一分辛酸、一分洒脱、一分旷达,尽然是如此令人感慨和动容~~
这确实是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体验了。应该是编剧苏叔阳、黄健中的共同的一种取向吧?
一壶清酒一叶舟,
两岸杏花吹满头。
万般无形欲加身,
任凭清风送我游。
原谅我对于80年代这批电影抱有的正面肯定态度,故事讲得好就说整体好、故事差一点就去发掘其中的闪光点。这是基于对那个时代电影人和社会总体的真诚和理性主义的感动和认知的。至少是这几十年的中国发展历程证明了,他们值得这样的认知和肯定~~
(女主阿芬的形象真有气质,本片演员陈祖荣演的最好)
这个电影我记得根据1982年《人民文学》发表的一部小说改编而成。题目记不得了,作者宋词:实名欧阳訚,一位过世的离休干部,上演后当时影响很大,在我们当地一个电影院就放了一星期。作者以农村生活题材为背景,把农村当时生活写得淋淳尽致,感人心沁,由苏叔阳老师主笔,不断与作者商讨相关情节撰写而成。
什么是文艺片?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
什么是中国式文艺片?烂臭了大街!没情节,或者情节简单到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节奏缓慢,老牛破车般得缓慢。总之,中国式文艺片不可能被大众喜欢,甚至大众没有耐心看完。
拼凑情节,实在拼凑不出来了,就套用古典情节。三顾茅庐,谁敢说不好?请“能人”,是中国文艺作品的重要组成。本片要请一位经理,可是他却不会“搞关系”,那么他能在何处呢?凭什么当经理呢?“能人”,总是高深莫测的,编导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本片,完全是按文人的标准来解析社会、批判社会。
正面人物,一定要秀恩爱,一定要怕老婆——这也是文人的标准,这也是中国文艺作品的通病。
刻意制造噪音,和情节和情感都无关的动作和道具,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式装逼伪文艺!
包邮区的人民普通话说得太标准,导致水乡都显得干巴了些。外景真美,好多室内戏的调度也很精致。
开头和结尾的意境不错。
bilibili
现在总算好了,也舒心的过几年,不愁吃不愁穿,不担惊受怕,袋里有钱,锅里有米,半夜醒来,身边有你。
这个故事远没有结束,望前方能迎来宽阔的水面。
展现了太湖边的景色和千百年来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江南小镇才是本片最大的价值。相同的社会问题延续了几十年,丝毫不减,变本加厉。
http://www.soku.com/search_video/q_一叶小舟?_rp=1451375005365erZqCm
何鸣实际上是承担了故事涵义的主要载体,但是没有看到何鸣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尤其在担任经理期间。他用的方法还是之前当书记那种耿直,得罪人的耿直,耿直的有点傻。在面对旅馆、肉铺、车队的为难后,解决问题的竟是戏班班主曾经和何鸣有交情,并不是靠何鸣的智慧扭转剧情。画面还挺有美感的。
比起谭天谦剧终旁白小船在窄道中碰撞行进可谁又能说前面没有开阔水面的寓意升华,还是更喜欢阿芬在第一幕的知足常乐式的人生憧憬,“袋里有钱,锅里有米,半夜醒来,身边有你。”
用人治破人治,求法制。关系+人情
太湖水乡美,小镇生活慢~~
电影情节不重要了,其实我是来看40多年前的水乡风景来了.....因为我的童年就是在八十年代的江南农村渡过的....
三十五年前的水乡风光,矛盾简单但不失真实,今天再看依然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