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沉静如海

爱情片法国2004

主演:朱莉·德拉姆米歇尔·加拉布吕托马斯·儒阿特玛丽·布奈尔Timothée FerrandJean-Baptiste PuechJorg SchnassJorn Cambreleng

导演:皮埃尔·布特龙

播放地址

剧照

沉静如海 剧照 NO.1 沉静如海 剧照 NO.2 沉静如海 剧照 NO.3 沉静如海 剧照 NO.4 沉静如海 剧照 NO.5 沉静如海 剧照 NO.6 沉静如海 剧照 NO.13 沉静如海 剧照 NO.14 沉静如海 剧照 NO.15 沉静如海 剧照 NO.16 沉静如海 剧照 NO.17 沉静如海 剧照 NO.18 沉静如海 剧照 NO.19 沉静如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10 20:22

详细剧情

  法国人André(迈克尔·加拉布鲁 Michel Galabru 饰)和她的孙女Jeanne(朱莉·德拉姆 Julie Delarme 饰)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二战的到来和德军对法国的侵占被打破,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家里的一个房间竟被征用作为一个德国军官Werner(托马斯·儒阿特 Thomas Jouannet 饰)的起居室。他们对这个敌方的军官一直保持着一种冷漠,尤其是Jeanne,她从来不和军官说话,即使是在他向他们问好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年轻的军官在多日的相处后,竟和他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音乐和法国文化,透露出他纳粹军服下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Jeanne也在积极的参与法国地下反抗德军的组织活动。渐渐地,两个来自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们离别的时候,化成了Jeanne口中的一句话,她和他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  本片根据法国作家Vercors写于1941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爱情生于无言

爱情生于无言。

很多东西谈上去,都有个先天,后天;个人,环境;传承,学习的维度。其实我猜,情愫的产生,真的也就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只是站在对立面上,这份坚持因为阻力而变得更为珍贵。很多电影都谈论这种在不同立场上男女如何协调困难,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和焦仲卿,对抗不了的是家庭,他们的选择是纯情派的代表。放在这部影片里,男女主人公却绝不能想这种结局,似乎国家层面比家庭大很多,于是牵涉到一个道德在里面。大环境下,个人的位置被放的极低微。国家甚至能驾驭生命,个人的爱情又怎好摆上台面?这两天温习了许多港片,里头有一部《白发魔女》,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虽似极为不妥,却也有可比较之处。《白》的背景是清末明初,汉人和外族的冲突。情爱的产生,无非是,初见,某一瞬间的吸引,有条件的培养,语言或眼神的交流。然后就独自沉迷。不是每个现实都有武侠片的江湖气息,同样是生死离别,一眼万年,一句再见却难以开口。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情爱好像是一串梦,梦醒了一切是空。但为了这场梦,我愿意。不是不能全身而退,只是不愿,不愿抽身。今日一别,再无明日。此刻情怀,再无其他。为了暗夜灯火前的喃喃细语,为了清冷海边的欲言又止,从来无语,却是万言。

一句再见,述尽了万千青丝,也挥别了昨日的绵绵。现实中的人们,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前行,该工作工作,该学习学习,该搞地下活动的继续。毕竟,江湖不再,谁也无法在寒峭苦等十年,谁亦无法一夜白头。只是夜深,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又想起我。

2 ) 沉静如海

一个老人、一个少女、一个军官。
所不同的是,是法国老人及其乖巧漂亮的孙女是亡国奴,彬彬有礼的德国军官是入侵者。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的故事。他们同住在石筑的古老楼房里。你可以理解为反战或者反法西斯,但我更倾向于情感和这四个字:沉静如海。贴切和神妙。感人至深。

德国军官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老人和少女是抗拒性的沉默。
他露出了严谨的微笑:“对于那些爱祖国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有些人参军是心甘情愿的,而有些人是别无选择。”
德国军官尽可能不妨碍房主人的生活。但在每个晚上回房的时候总是找一点什么理由到客厅里来,开始说几句并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话,然后是无尽无休的独白,他谈得很亲切,很热情。
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从不企图从那里得到一种回答,一种赞同,甚至于看他一眼。

“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文学和音乐,也热爱法兰西。”
他真诚地赞美莫里哀、雨果、福楼拜,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法国文豪的钦佩之情。同时他也弹奏巴赫的曲子,他也丝毫不掩饰德国音乐的成就。
他和同伴发生激烈地争执:要尊重被占领国家的人民。

而老人和少女自始至终都是沉默。

“我该怎么办?”
军官说要同老人和少女郑重地谈谈,他说:“一切都是托辞。”他感觉到法西斯的欺骗,不是更好的融合而是对法国的毁灭。军官其实是告别的,他就要前赴苏德战场,他无助地问他们,也问自己,该怎么办。。。
依然是严谨的语调。但那种凄厉和悲苦可以将你淹没。
少女泪流满面地冲出门,她的嘴唇终于动了一动,低微得声音几乎听不见:“再见!” 。这是少女第一次对军官开口说话。
军官严谨的微笑。

如果只是讲故事,我只能讲到这里,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简单了。可是我惊叹于编剧或者说这部影片的原本,还有导演的满怀激情。那些激情深深的隐藏在每个冷静而庄严的镜头间。
记得大学里教文学理论的孙老师总是讲得津津有味:他说电影相对于文学可能更多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动态的事件,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但比之于文学,少了很多展示人物内心的东西,因为既然动态总是那么转瞬即逝。我想如果下次见到他,我会很恭敬的推荐这部《沉静如海》。
另外如果你现在正好被琐事缠绕不想说话,记得买这张《沉静如海》。

=======
精彩视点:
=======

1、男女主角。
男严谨而彬彬有礼的姿态,稍微抿紧的嘴唇。
女暗暗的欲言又止的忧郁,泪水朦胧的双眼。

2、圣诞夜,少女装扮美丽,安静地坐在温暖的壁炉前,等待。
军官来了,温和地注视着她的背影,走到钢琴旁熟练地弹奏巴赫,她陶醉在旋律中,微笑。钢琴声戛然而止,他缓缓地站起来,慢慢走到她的背后,缓缓伸出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她的椅背。然后俯下头说了声“圣诞快乐!”,走出房间。
少女一直没有回头,也没有出声。

3、少女的表哥要强行亲吻,军官恰巧冲进门去。三个人面面相觑。表哥离开,他转身上楼,走到楼梯上又停住了,但终于什么也没说。
晚上,她从楼上下来,正看到军官在看她父母的结婚照片,她夺过相框。军官说:“我有句话想对你说……”,爷爷出现在门口。于是军官礼貌地说:“晚安”,起身离开。

4、法国人在德国军官的车里装了炸药。在军官转身出门的瞬间,少女机智的奏起了钢琴曲,这相对于长久的沉默,显然看不到对抗的意味。于是军官折回。车爆炸。

《沉静如海》(法国)
编剧:安娜·吉阿弗列。导演:皮埃尔·布特龙。朱丽·德拉姆、托马斯·儒阿特主演。

3 ) 德意志的又一行泪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本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看过电影《沉静如海》后,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大爱,而是窒息。不同于《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桥》《瓦尔特》这类影片的血肉厮杀。彬彬有礼的德国军官,默默无语的法国姑娘,潺潺的琴声倾诉了一段如海一般深沉的爱恋。多么美的爱情,法国乡间的温润也无法阻止战争烈火对这段爱情的炙烤,分别时的一句再见,既是告白又是倾诉。两颗互相倾慕的心就这样被战火分割成为命运的祭品最终淹没在那硝烟弥漫的回忆里。

佳偶天成也敌不过法德百年世仇。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对于二战这段历史必然有警醒和反思。

看过电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本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是我国的留德学者朱维毅的作品,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德国老兵的一些寻访,听他们谈谈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看完电影,我为这段爱情的终结叹息,甚至出现了幻觉,觉得书中出现了这样一段,一位德国老兵在朱博士面前坐下来开始讲述道:我叫维尔纳,我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爱好音乐并学习作曲,因为家族传统而参军。1941年我晋升上尉并被派往法国,被安排在一户法国人家里,房东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孙女。我去那天,那个女孩在弹一首巴赫的曲子,那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钢琴曲,我循着乐声走进了客厅,看到了那个女孩……遗憾的是,我去重读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是我的幻觉,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部电影的魔力。

下面我就结合电影和这本书品味一下这段爱情和这段历史

影片中的故事从1941年开始,那时的法国已然沦陷,虽然由贝当担任首脑的维希政府保有着五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但那时的法兰西早已笼罩在德意志的阴影之下,再也没有一战中对德国作战时血战到底的气势和凡尔赛会议上全面打压德国的颐指气使。那么德国是如何从一战之后几近崩溃的边缘实现逆袭的呢?书中那些老兵回忆到,希特勒上台后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德国经济和民族自尊心以便换取德国人民的效忠,并卓有成效,德国人民又有面包了并且不再自卑。希特勒成功掌权并在德国民众的踊跃支持下扩军备战。于是入侵莱茵兰,鲸吞苏台德便顺理成章了。

1940年5月,德军取道阿登山区成功绕过马奇诺防线,闪电般的拿下法国。根据书中老兵们的回忆,法国不像苏联那样落后,立体化的交通非常便利,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德军装甲师无人能档。从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来,法国地势平坦,非常适合汽车坦克穿行,所以德国兵车能够连夜不间断的调兵,引起老板的愤怒。

当时的德国兵大体分为两类:国防军和党卫军,德国军人普遍着灰色军装,但党卫军有时会着黑色军装,因为他们作战能力更强更加精锐,所以有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权。党卫军有几只威名遐迩或者说声名狼藉的部队。警卫旗队师,骷髅师,帝国师,维京师。党卫军心狠手辣,实施屠杀,纵火等暴行时都一马当先。书中也有一些党卫军老兵受访,他们的悔恨通常更甚,战争期间和战后的经历也更悲惨,有一位老兵回忆在美军占领他住的疗养院时他去除了自己身上特有的党卫军血型纹身才没受到美军的特别“优待”。除了黑衣和纹身,党卫军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双SS的标志,被设计成两道闪电。影片中男主身着灰色军装并没有双闪标志,是典型的国防军。男主的人设也不太可能是党卫军军官,否则影片就失去反战的立场,观众也难以接受。

关于德军和占领区人民的关系。德军对于占领区人民自然不会赶尽杀绝,相反他们甚至和有些占领区的民众相处非常融洽。一位进驻乌克兰的老兵回忆他在战争期间曾经住在一位乌克兰的娜斯佳大姐家里,由于乌克兰民众普遍不满苏联政府对他们的统治和掠夺,所以情感上更加偏向德军,这点同芬兰很相似,那位大姐与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帮这些德国兵做饭洗衣服,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那个老兵和他的战友不仅不会冒犯她们,还会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者帮小姑娘补习功课。他们后来继续向苏联纵深挺进,后来战败撤回,又遇到娜斯佳大姐。但她此时精神恍惚,因为党卫军执行所谓的焦土政策,烧了她的家,女儿也在混乱中丢失。她呆呆的望着这个德国兵,麻木的念叨着:“德国兵坏”这个老兵当时羞愧的转身离去,时隔多年回忆起来依然痛哭流涕。所以片中男主对女孩和她的祖父流露出的感情,同情甚至尊敬和爱慕并非凭空捏造。普通德国士兵在被占领区人民面前并不个个都是刽子手。

在看电影时,我对德国军官对于少女秋毫无犯十分敬佩,海滩捡鱼还是圣诞夜的两段情节多少体现了德军的军纪严明。如果完全不看简介的观众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猜测海滩上他们会牵手,圣诞夜他们会偷尝禁果。有一个镜头是上尉在壁炉前烤火独白时回头不小心看到了少女的纤纤细腿,少女本能的捂紧了自己的裙子,上尉则尴尬的回头。这个情节除了凸显男主的绅士形象外,也多少表现了对德国人军纪的认同。

关于对待占领区妇女的问题上,书中援引的一份二战各国军纪调查。英国士兵展现出了他们的绅士风度,性犯罪率在各国军队中最低。除了日本军队和苏联军队之外 ,其他主要参战国保持了军人的基本素质,德国士兵的表现较好,同样是侵略者他们的性犯罪率确是偏低的。而他们的盟友日本,真叫人无语,我想除了政府的行为,士兵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也是这个国家能在战后受到多少原谅的重要因素。德国政府和士兵的表现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谅解。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是雅利安人的优越种族主义思想让他们不屑于与外族女子发生性行为。但是在影片中显然德国军人的纪律和操守得到了充分的赞扬。

关于影片的结局,充分表达了反战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是宝贵的,但是这一切被战争轻易打破了。一句永别今生无悔,这恰恰是最大悲剧所在。虽然没有战争他们不可能相遇,但一定有很多观众像我一样希望在那时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但是军官的离开和少女摆出的天竺葵却残酷的撕碎了我们的期望,沉静如海的爱情最终沉入了充满硝烟和鲜血的战争之海中,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作为一个德棍,我对战争和德军的罪行是有充分认识的,我尊重欣赏这样一支军队。但是也看过很多《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浪潮》《说故事的人》《偷书贼》等这些电影和书籍,我对战争永远是痛恨的。那些参与过二战的德军士兵们他们非常不幸的生在了独裁者统治的时代,它们被迫效力于独裁者,背负着永远难以洗脱的罪名活着并长眠。愿世间永远不要有战争。

4 ) 安静

我喜欢法国与美国的电影。只是美国的电影更注重情节的刻画,更关心人物关系的起承转合,将一部爱情电影的结构也做得无懈可击。法国的电影注重的是细节,故事反而流动得缓慢。那些美丽的细节随着总是精美的插曲,让人的心像是放在一只灵巧芬芳的纤手之中,任其温柔地揉捏。看法国电影总是反反复复,兜兜转转,绕也绕不开那个心甘情愿的沦陷。这和韩剧还不一样,法国电影放大的是感情和氛围的细节,韩剧却是在放大生活本身,像把一块年糕拉扯长了,呆滞琐碎,让人忍不住睡眼惺忪。

《沉静如海》是一部很多人都喜欢的法国电影。它并没有被那么多人的热爱所温暖,仍旧隔着一片忧伤的玻璃,散发着清冷优雅的光。简朴而色彩简单,却带着情感丰富华丽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一部电影,还存在这样一种爱情。从头到尾,没有绵绵情话,没有炽热欲火,没有热吻也没有拥抱,没有任何肢体的接触,甚至女主角只对男主角说了一个词,再见。可是他们却那样浸透在浓郁的深情之中,被矛盾和热恋捉弄得不可自拔。我每次重看都为这对彼此相爱的人儿流泪叹惋。

二战时期法兰西沦陷,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房子被德军强行征用。一位德国中尉被上级安排住在这里。他在她雅致柔婉的钢琴声中出现在门口。年轻英俊,一身戎装,眼神里是清澈的犹豫和腼腆。他认真地向老人和姑娘行礼,他说,如果他自己可以选择,他并不会来。老人和姑娘用敌意的眼神迎接他,沉默地把他带到房间。

从此两人永远对他带着默默的敌意。他坚持不懈地每天都对老人和姑娘说,早安,晚安,早安,晚安……他总在晚上来到楼下起居室,和在炉火边的老人和姑娘在一起。他们永远沉默,他只自顾自地向他们诉说。对战争的无奈,对音乐的热爱,他的家庭,他的同情,他对法兰西的尊重……他的叙述是那么打动人心,可是两位法国人依旧保持着沉默。只是由一座坚硬沉默的冰山,化为温柔沉默的海水。

美丽的女孩在飒飒寒风中看见,他从车上走下来,军用风衣衣袂飞扬,风度翩翩。他注意到了不远处在排队的她,庄重优雅地向她点头致意。她慌乱而恼怒地转过身子,背对那双迷人的眼睛。她脸上不仅带着对他的恼怒,也带着对自己的恼怒。

中尉看见女孩一个人在家中。他的手轻轻掠过钩花沙发罩。他的手细长,结实,灵敏而稳重,一双曾经的音乐家的手。他说,我第一次见到你,你在弹巴赫最清纯最动人的一首曲子,也是我最爱的……他坐在钢琴前,似曾相识、然而更温柔多情的音符低低地流出。女孩背对着他默默地坐在旧沙发上。可是蔚蓝的眼睛里遮不住地动容,即使眼睑垂下,她娇小的头颅依然不安地微微转动着细小柔和的角度。他手中优美的琴声带着女孩渐行渐远,她不禁沉醉地轻轻晃动上身……只是琴声戛然而止,他默默地走近她,看见她蜜色的头发下面雪白纤细的脖子。他的手,抚摸过音符,抚触过她的心灵的手犹豫地隔着沙发探向前方,想触碰她的身体。她依然沉默。他的手在半空停了下来,转身迅速离开。只留下一句“祝你圣诞快乐”。

女孩偷偷跑到他的房间,拿起他围过的围巾深深地嗅闻他留下的气息。偷偷看他的家信,甚至偷偷躺在他躺过的床上。她把自己整个身体都放在他的床上,不知怎么亲近这张床才好……用娇美的脸不断摩擦他的枕头,整个头都埋进去。她总是心事重重、眉头紧锁的年轻姣好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只是很快听见了他的车声,她如同一朵害羞的云儿一样急忙飘出了他的房间。只是他回来时发现家信掉在了地上。

一个莽撞的法国青年,以及法国的抵抗组织在他停在门口的车下装了炸弹。她发现了,却不能告诉这位德国人。在矛盾挣扎中,他已经走下了楼梯。女孩毫不犹豫地走向了钢琴,掀起琴盖。他在出门前的一刹那听到了她感情充沛、紧张又迅速的琴声,有如她心中的千军万马。音乐家的敏锐使他惊讶欣喜地停住了脚步,走向客厅。他无比诧异地听着她。她不敢看他,内心在不断祈祷。楼下的喇叭在催促他。她猝然停下琴声,蔚蓝如海水的眼睛紧张地望着他,嘴唇蠕动欲语。这时楼下传来爆炸声。她的眉头放松,轻轻喘息。他的眼睛一亮,急速奔出。

他不能留在这里,他要到遥远的俄罗斯前线。那里零下四十度,许多士兵死去……他最后地对老人和姑娘说:“晚安。再见!”

她控制不住地泪水纵横。她跑到外面黑暗的街道上,满脸泪光,对他说了唯一一句话,再见。哽咽得难以听清。他看着爱慕的美丽女孩。我难以形容他的目光,离别的眷恋,深沉的爱情,坚定的执守,痛苦的控制,绅士的优雅与沉着……他一言不发地上车离开了。

电影结束。我也总是泪流满面。


战争是如此荒谬绝伦的东西。如果他们不在战争中相识,一定会是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侣,分享着像从茨威格小说中走出来一样美妙的爱情。可是他们只能沉默地站在两方,隔着一片浩瀚。他们即使痛苦纠结,也只能对立。美丽的女孩不能躺在心上人的怀抱里,她能做的,最多也就是亲吻他的围巾、枕头,还要在他到来之前匆匆离开。

他们只能寂静地用音乐来探听心扉,他们只能沉默得如同深不可测的蔚蓝大海。大海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

巴赫的那首曲子让我想起《看电影》上的一句话,音乐用诗性和浪漫对抗着战争的残暴和黑暗。爱情不一样应该如此么,可是爱情输了。最后她只能在泪水中看着他的车驶入黑暗,驶入冰冷的俄国,驶向不归路。他颀长的背影似乎还文雅地停留在钢琴前,可是音乐仍旧在,人却远了。

男主人公的文雅和彬彬有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表演看上去很简单,很少有太多的表情。可是他却给人立体而完整的好感,这仅仅从一个认真谨慎的立正动作而来。电影的许多片段也很美,但是我难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好的东西都是完整的,我可以用片段来悉数自己内心的感觉,可是我无法像电影一样真正表现美。

这部电影完全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完全没有故作另类的黑暗主题,没有残忍刺激的暴力美学。没有法国擅长的文艺片中的高傲和复杂,也没有战争片中惯用的枪炮和子弹。只是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地叙述着,伴随着水晶一样没有杂质的音乐。并不含蓄地表达爱情,却仍旧给人沉默的感受。现在很多的电影,也许一开头就是热烈的床戏。可是他们的表演难以让人看到爱情,只觉得平板无趣;也有很多色彩艳丽行头昂贵的大片,让人看完却留不下真正触及内心的东西。

《沉静如海》给人以启示,希望将来的制片人、导演,都能用心去做电影,做到沉静如海,做到有容乃大。

5 ) 遇见你是命运

超级超级超级虐心的一部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全程女主就对男主讲了一句话,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泪流满面的跟即将奔赴苏维埃前线的男主说“永别了”,想起来席慕蓉的送别,“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最后男主被派往俄国,我觉得这或许是他自己所要求的,否则他将要与法国为敌,和自己心爱的女孩成为敌人,迫害女孩所热爱的故乡。所以他宁愿死在俄国战场,也要坚决抵抗着法西斯的行为。他可以说是尽自己最大努力、用生命向女孩证明自己的立场。
这段还未说出口就已结束的爱情依旧感人~

6 ) 沉静如海

2006.5.17
每周三的晚上CCTV-6的怜香惜玉剧场会播一部不错的电影,而且配合夜深人静的气氛,一般都是温婉的文艺片。《沉静如海》是一个月前播的,第一次看到就让我很喜欢,有关战争,情感,还有音乐。但和《钢琴师》很不同,虽然后者很震撼,我却始终不那么喜欢。
如海般沉静寂寞,亦如海般激流暗涌。

片如其名,是一种清冽沉静的风格,散发着带着古典气息的精致。海岸线边宁静优美的小镇,淳朴友善的居民,简单朴素的生活……有一点不同的是那是1941年的冬天,苏德战争的前夕,其时法国早已沦陷,没有世外桃源
女孩和军官之间,自始至终只有一句对话,是在最后,女孩从房中冲出来,军官收回踏向车门的脚步,两人只有目光的凝视,许久,女孩哆嗦着嘴唇,“再见!”她说。

一名法国军官住进了一户只有父亲和女儿二人居住的法国人家,强行征用,从一开始就昭示了一种敌意的对抗,有关民族,有关国家,有关阵营之间的势不两立。那个纳粹军官是否双手沾满了鲜血是我们不可得知的了,但他是彬彬有礼的,热爱音乐,热爱文学,甚至他还是充满温情的,向往幸福和谐的生活,而且年轻,英俊。然而在那样一个年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一定要被忽略甚至抹杀的,这没有办法。假如你看过《广岛之恋》或者《午夜守门人》,就会清楚地知道一意孤行的惨烈后果,人性并不是能超越一切的,在那样感情受创的情况下看《沉静如海》,觉得这部片子很不错。很真实。

如果见过大海,你会知道海面的平静很多时候只是表象,掩盖的是处处的激流暗涌。
每个人心底都有对祖国的热爱,任何个人的喜怒爱憎在如此崇高宏大的情感之下又算得了什么?女孩让家中的钢琴尘封,发誓不再弹奏巴赫的作品。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尊严让他们选择缄默,无言,有时是爱,有时也是恨。尽管军官看起来不象个飞扬跋扈的入侵者,他每日早出晚归不忘礼貌地问候,他真诚地恳求允许他共享温暖的炉火,他善意地邀请女孩上车载她一程……然而,总是无声地被拒绝,他们只是当他不存在,骄傲和高贵并不只是胜利者才拥有的。

什么都可以被拒绝,可自己的内心又怎能轻易地被拒绝?圣诞之夜,女孩回家,带着糟糕的心情,跟她学习钢琴的犹太小孩一家因为恐慌而逃离,小镇更加人心惶惶,这使她再次以敌意的眼光去审视家中的入侵者,也许更让她矛盾的是如何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女孩悄悄走进军官的房间,看他的家信和照片,抚摩他用过的每一件物品,在他的床上静静躺下,似乎能感受到他的气息,一切都如此真实和亲切,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安然睡去,一切又都如此陌生而短暂,女孩在最后匆匆离去,躲在门后倾听,那是如何矛盾挣扎悬殊迥异的两种情感啊。

对于小我之爱来说,拥有了才会失去,所以看起来很多时候不爱比爱更幸运。然而不对,因为爱或者不爱实在是很难控制的因素。也许该怪罪于音乐,这个号称能直达内心百分之百真实的东西比上帝更普爱众生,不合时宜地出现,“我记得我来那天你弹奏的美妙乐章”,军官对女孩这样说,他说自己是来自小城的专门作曲的音乐家,因为家族世代从军的传统应征入伍,来到他热爱的法兰西,他每天晚上都会在起居室里呆上一会,对着父女俩谈谈自己的热爱,理想和其他,他是真诚的,尽管面对的是深深的沉默。如果你相信一个眼神都可以坚强地负载起彼此未知一生一世的那种一见钟情的浪漫,那么女孩和军官之间悄悄产生的感情还需要更多的理由来解释吗?

  或许可以将想象放远一些,但是会失望。法国式的浪漫不仅仅是《芳芳》般的俏皮清新,也可以深沉含蓄犹如大海一般无声无息。片中两人之间第一次正面接触是在那个晚上之后的第二天,军官无意知悉了女孩的心事。在那条通向海边的木板小路上,女孩在这头,军官在那头,然而什么都不曾发生,女孩轻轻侧身绕过,走了,却在不经意间打翻了盛鱼的竹篓,她拣得忙乱无措,这时伸过来一双手,这一次她没有拒绝他的帮助。她抬起头,目光接触到他,很快移开视线,怕他读懂她的心。可他读懂了,在她眼里是种想爱不能爱的无奈,和他一样。尽管手指都不曾互相触碰,这一段却被处理得充满张力,含蓄深情,有如初恋时的心跳。

干脆牺牲情感,把爱扼杀在心底。如果没有那次意外,也许一切会更淡然无痕。那一天,法国地下反抗组织的刺杀行动无意中被女孩看到,她的朋友们在军官的汽车下安放了炸弹。她不能说,不能出卖朋友,背叛国家,可她不愿看着他死,又该如何选择呢?许久未曾响起的急促的钢琴声突然响起,拉回了军官走向门外的脚步,他吃惊地看着她,她眉头紧皱,眼里噙着泪水,终于,一幕血肉横飞的惨烈场面化为女孩手下钢琴的休止符,军官转身而去,他们更靠近也更加遥远。
影片的结局也很平淡,军官到起居室,和往常一样和他们道晚安,然后他说:“我要去俄国了,立刻就动身,那里很冷。”女孩在那里看着他,强忍住泪水,直到离别的一刻她也要让自己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爱他。但是她的泪水溢满了面颊,当泪水涌出时,她已经不想再掩饰对他的感情……然后她冲出门外,没有深情的拥抱和热吻,只有短暂的沉默后,四目眷恋的相对,以及女主人公嗫嚅的双唇终于从嘴里挤出的整部两小时内唯一对男主人公说出的两个字:“再见!”

一切象鸟群掠过水面漾起的涟漪,并无痕迹,他可能死在战场上,她可能思念,真实也许就是如此,有着说不尽的缺憾。

最后忍不住要说几句多余的话,沦陷区不一定要水深火热,仇恨不一定要暴力发泄,兵不血刃间也可以传递如此强烈的反法西斯情怀,假如没有战争……
故事简单,平淡,节奏缓慢,有足够的余地边看边回味,真正将浪漫发扬到极至的确实是法国人。

短评

军官在弹奏bach的平律时可以看到两个人对彼此感情上细微的变化,当女孩为了留住军官救其命弹奏钢琴时及最后说出adieu的时候,可以看到两个人复杂的感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而起。有头无尾的爱情这样的结果才是耐人回味是值得想念一生的。当回忆时总会想起那段美妙纯净的乐章。

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全剧没有任何的对白,却不觉得沉闷。最后女孩子弹钢琴那一幕,他们的眼神交流最让我动容。

9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我总觉得《沉静如海》是《钢琴师》的前传。

14分钟前
  • 三四
  • 推荐

含蓄的极致就是闷骚,闷骚的极致是深情,深情的极致是遗憾。

17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军官的出场,音乐,腿特写。过肩镜的构图。镜子的利用。军官谈到海时,利用shallow space让两人的脸看上去那么近--心灵的接近。少女的啜泣用窗纱与摄像机隔开,真是含蓄。

22分钟前
  • paracelsus
  • 力荐

“我很高兴,遇到的是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默默无语的女孩。”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沉静如海。最后那盆天竺花或许只是代表她希望这样可以能够获悉有关他的些许消息。★★★★

25分钟前
  • Q。
  • 推荐

海洋的包容,海藻的缠绵,暗礁的迷茫,adieu的意思是永别

30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力荐

于无声处听惊雷,沉静中蕴含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好的电影敢于让故事戛然而止,要留下美好的余味绵绵,铺陈的功夫真不简单~不愧是法国片,大历史与小人物浑然一体,钢琴配乐与情感水乳交融。

33分钟前
  • enemy
  • 力荐

如果发生在国内:村妇恋上多情鬼子,这是要毁三观呐!

37分钟前
  • PaPu
  • 力荐

小说版完成时二战还未结束

4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最受不了这种沉默却汹涌的爱情

43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非常干净的一部二战背景下的小制作爱情片。男主很有些法鲨和伊万的综合体,特别是戴着军帽时,我承认起码有两星都是为男主的帅。此生遇到相知之人,钢琴音中那一眼,何其幸运;战争让你我相遇,却也注定永不会有结果的爱情;同你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永别了

45分钟前
  • 推荐

一生只有一句:再见!

49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最深沉的爱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只因为它超出了灵魂能承受的底线

54分钟前
  • phoebe
  • 力荐

一段钢琴,一句话,两股暗涌,以及表面沉静。

55分钟前
  • shu
  • 力荐

你是绅士,你是淑女.你们沉默不语,毫无声息,却含情脉脉,咫尺相望.战争面前,爱情如此无力,最后却是终了那句再见.连一个拥抱都是奢侈.

58分钟前
  • 娇滴滴滴梨二花
  • 力荐

女孩从头到尾没有对他说过一句话,除了离别时的一句”再见“!这种默默无语的爱反而是最具杀伤力的!哎,我的心已经揪成一团了!!!

59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将是多么登对的恋人;可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又怎么会有遇见的可能?命运没有给过他们半点机会,惟有让千言万语化作沉静如海的钢琴声。欧洲文艺版“色戒”。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们用两种方式打破国界,时而用战争,时而用爱情。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这个片儿优缺点都太明显了。一方面它在剧作架构上是那么地玛丽苏那么地套路让人觉得真是俗到尘埃里,另一方面在整体格调上又是法国电影中极少见的具有东方气质的例证,节制、含蓄、舒缓、哀愁,发乎情止乎礼。泪流满面的“再见”是女主角对军官说出的唯一一句话。借战争的壳讲爱情,聪明却也难免粗浅。

1小时前
  • 未亚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