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年少时没几个死党,一处老窝。但是却难得有黄信尧这样的发小,能够用影像留下岁月的痕迹。观看《唬烂三小》,原本以为是黄信尧的个人访谈,没想到却是一份私人的影像记录。是关于他的五个死党一段人生记录。
在这部影像里,黄信尧以人物为篇章,以自在轩为出发点,讲述五个普通台湾年轻人初踏社会的故事,家铭买了房,认真地计划着结婚生子的事。玉龙退伍回来意气风发,经历多种职业后最后找了一个安定的公职。天尊一边打着嘴炮一边打着“炮”,把生活过成一出闹剧,最后认真计划着还债。冠龙找了个爱花钱的女友,曾经执着要结婚最后对婚姻产生迷惘。还有杰仔,他的经历,就是人生无常的注解。他们和我们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细心地安排经济,操心着买房、结婚。虽然生活有种种不如意,却总葆有一些希望,也用唬烂的话语来自嘲,抵抗人生的无聊和沉闷。看着他们打闹、看着他们嬉笑,看着他们苦恼,好像就在看着自己的过往,黄信尧用最台湾的画面,粗砺直白的镜头,表现出年轻人奋斗挣扎,击中每个尘封的回忆。或许人生经历的差别并没想像的那么大。
在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黄信尧风格的形成,那就是对生活原生态的提炼与保留。他从近8年的影像中剪辑出88分的节目,可以看到他对人物神情动作细节的捕捉,看到他通过方言哩语、生活琐事对原生态的追求,还有通过旁白,与剧中人物以及观众的互动。这些都形成一种富有台味,紧接地气,别具个人特色的风格。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大佛普拉斯》《同学麦娜丝》,成为他作品普受欢迎的因素之一。当然,《唬烂三小》并没有后面作品的辛辣,它更多的是展现出一种温情,毕竟这是一部写给同学的问候信,写过青春的情诗。
唬烂三小,这句闽南话意思是胡扯什么。在影片中,既是内容的概括,也是黄信尧对过往岁月的感触。人生一切都是扯淡,没什么意义。然而黄信尧还是让我们看到这扯淡人生的幽默,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笑。我猜想,黄信尧应该是个温和有趣的人,特意去找了他的照片,果然是一脸淳朴的笑脸,真诚,又有点鬼灵精怪。以前人说文如其人,现在也可以说是影如其人了。只是我们观看时笑着笑着,却被突然而至的意外懵圈了——杰仔的离去,既是影片的结束,也是他们人生的告一段落。这更上凸显人生的无意义。
“而做过的梦/唱过的歌/ 爱过的人/留在漫漫岁月不能再续……”影片结束了,我的脑海里却回荡着周治平《青梅竹马》的旋律,多少年少无知的时光,在画唬烂中消磨;多少憧憬美梦,在跌撞中幻灭。而这部《唬烂三小》,就像杰仔爱喝的台湾大绿茶,温暖着午夜的心灵。
2月20日,黄信尧导演第二部长片电影《同学麦娜丝》在Netflix上线。此前,该片在金马获九项提名,最终斩获三项大奖,加上导演上一部电影《大佛普拉斯》广受好评,所以该片一经上线便引发广泛讨论。 不少影迷在观看《同学麦娜丝》的同时,又将导演的创作原型——纪录片《唬烂三小》挖出。看完《同学麦娜丝》,你会发现影片中台味口吻的亲配旁白、极富生命力的草根人物、真挚诚恳的社会关怀,以及诙谐荒谬的创意叙事等招牌元素,皆已于纪录片中隐约成型。 镜头在漫漫人生路与纪录片之间往复辩证,不仅打造属于导演成长岁月的私房电影,更勾勒出台湾的庶民浮世绘。 “我喜欢白话的、贴近生活的,可以给很多人看,看不懂笑一笑也好。不论别人怎么看待,台客也好、粗俗也好、或是没水准都好,我只是真实地呈现我们生活的原貌,和情谊里那最纯粹的时光。” 黄信尧在自述中说。以下凹凸镜DOC分享一篇黄信尧导演关于《唬烂三小》的自述,以及一篇关于《唬烂三小》的评论文章。
黄信尧导演关于《唬烂三小》的自述
自诩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这些年关注的焦点从原本的外在世界,慢慢地转移到内在世界里。这不是年纪变大,热情熄灭。我想是这些年生活里的挫折所带来的反省吧。 这些年我的改变不少,我从试图运用纪录片成为社会运动或是实践的一项工具,到前几年慢慢地把它视为我的创作,一个与自己对话,内心世界投射的方法。而片子完成后,它会成为什么样子?会成为社会运动或是议题讨论的片子,那它就自然会成为那样吧。每个作品都会它自己的位置。
对我而言,我就是尽力完成它,认真地面对片中的人、和我自己。因为我认为唯有如同看待自己般地看待我的对象体,才不会太过于目的性,而不小心扭曲他们。
在男人之前,故事的开端是两个女生。片中简单带过的女生。没有结果,或许也根本没有开始。或许是梦。如同片子的最后,回忆1998年夏天那场在自在轩的午后雷阵雨。人的存在,除了当下外就是依赖记忆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那真的存在吗?虽然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那看见了,也不见得存在。而存在的意义只是对于那某个个人。 记忆对我而言是化学性的,不是绝对的物理性;我选择我所记忆的,我所想留的,不是跟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会自己在脑海里编撰记忆时光,在记忆之浪漂浮、摆荡。如同我的片子里不按照时间的物理轴走。毕竟电影有它的电影时间。
身为男性少了女性式的细腻,对于片中这些朋友们,却多了兄弟的情义相挺。有时是莫名的,有时是出于革命情谊的根。从高中一直到三十几岁,我们很少谈内心话,但都能感应彼此的心。片中记录了芝麻蒜皮事,对观众而言它几乎是无意义的,但我们之间似乎就是建立在这些芝麻蒜皮事上,点点滴滴的,成为彼此的出口和依靠。 我不爱念书当然也没念过什么书。我不喜欢拍长篇大论或深奥的寓言(也拍不出来吧)。我喜欢白话的、贴近生活的,可以给很多人看,看不懂笑一笑也好。不论别人怎么看待,台客也好、粗俗也好、或是没水准都好,我只是真实地呈现我们生活的原貌,和情谊里那最纯粹的时光。因为那就是我和我的朋友。
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发芽开花
文:艾莫西 编辑:张劳动
昨晚我又看了一次黄信尧导演在2005年的纪录片《唬烂三小》,上回看的时候是在2011年金穗奖担任部落格评审那年,因为那年评选作品中有黄信尧的《带水云》,所以顺道看了《唬烂三小》,记得当时看完内心深受震撼。 一部不过只是黄信尧刚接触摄影机时不知道到底要拍些什么于是胡乱拍下自己兄弟好友的日常,而电影旁白说他们的兄弟之一杰仔出国了,于是他想用这部电影来告诉杰仔,在他不在的这三年里他们这一帮兄弟到底发生了那些事。
《唬烂三小》的影像很粗糙,对话的内容也极琐碎。简单来说整部电影大多只是持摄影机的尧仔与他的这群高中同学的胡闹唬烂垃圾话,他们总是窝在一间名叫自在轩的茶店,喝茶抽烟话唬烂。 电影手法以跳跃的方式进行,黄信尧近乎是以一种脑内记忆的方式剪辑这部作品,于是在这些非线性的画面中反倒更能贴近片中人物。关于我们如何去记忆一个人,这些人为何能在我们的记忆中如此鲜明的存在,在这部《唬烂三小》里都有非常富有强度的呈现。 我们常说时间在生命中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但时间的存在何以成为立体?关于时间的质量其实关乎的就是人。
《唬烂三小》里的男孩们,导演都是用高中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带出每个人物,这些男孩始终混在一起,不是跟他就是他,抽烟玩牌讲干话。看似时间凝结在这几个男孩身上,停滞在自在轩茶店,但聊天的内容却越来越不同。 高中毕业后有人重考,有人直升大学,毕了业后有人入伍当兵,有人就业,出了社会后开始有了分野,有人有了不错的工作买了房,有人只是吹嘘自己多有钱但开始渐渐也会跟朋友借钱,有人交了女友论其婚嫁,有人却是被说八字不合两人不会有结果。
许多电影用很长篇幅来交代生命各有差异的论述,在《唬烂三小》中竟能只是透过这几个人的日常对话来让你发现其落差。时间给每个人的长度似乎是公平,但命运的笔却写给每个人截然不同的剧情。而到了最后我们才明白,其实就连时间也没有公平之处。
在《唬烂三小》中有段情节令我深刻,是当这些角色开始进职场工作后干话内容逐渐变成了烦恼。片中主角之一的冠龙,面对比他小的女朋友始终不太会省钱,语重心长地说总不能一辈子骑机车租房子,这样的人生多悲哀的话语。 差不多就是30分钟左右之前的画面,他们几个男孩还骑着机车三贴在台南乱晃,骑到远远的桥边蹲在路边吃黑轮。曾经最好的坐骑,随着时间或某种成长的进化后成为了原地踏步与不应该。关于更好的生活与进化成更好的人这件事,在《唬烂三小》中有着一股很残酷的悲哀。
「玉龙决心上台北到士林电机上班,他希望拼个两三年可以请调回台南。」 这段成长之路记录最多的是步入社会的现况与处境。在影片中一些看似琐碎的流水帐,其实都清晰道出生命开始不同的某些关键。 我没有经历过被迫离乡工作的心情,但在《唬烂三小》中当我看着角色玉龙拎着一只大背包,穿着汗衫短裤上火车,兄弟们还故意隔着车窗打手机说要寄铁牛运功散给他的时,忽然一阵鼻酸。 男人之间大概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毕竟男儿志在四方。《唬烂三小》电影中的那些话唬烂,随着影片推进成为了他们彼此情谊的最佳见证。他们把话说得夸大,把烦恼开成玩笑,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不会被迫面临现况的不堪与变化。
生命的一切其实都早已不同,就连那家他们老爱窝着的自在轩居然也都搬了家。唯一能带给彼此心安的仅剩下他们口中的那些干话,其实那何止是干话,那些干话里才是千言万语。 人生的剧本比电影更令人措手不及。随着影片渐渐步向尾声,有人跑路躲债吞药自杀了,所幸最后获救。影片中的玉龙面向镜头描述着在三温暖的情节,同样干声连连,荒唐的画面字字句句都令人发噱,应该是犹如电影开头般那样令人哄堂大笑,可是我却只能苦笑,同样地玉龙也是,笑到有点哭出来的眼泪不知道该如何归类。 而人生更是毫无道理,有人想死没死成,意外却能带走某个人。影片的最后我们知道为何这部作品被剪了出来,为何这部电影要叫《唬烂三小》。
主角之一的杰仔某日在自在轩一共喝了五杯茶,那时候刚学会用摄影机的黄信尧问他说,你今天为何喝五杯茶,要不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你一共喝了哪些茶。画面中咬着吸管的杰仔对着镜头说着几点跟谁喝大绿。几点又跟谁喝大绿。最后大绿没有了只好喝乌龙茶。 黄信尧问杰仔说,「你对于一天喝五杯茶有什么感触吗?」画面中的杰仔回答「感触就是人生实在是没什么意义,都是唬烂三小。」但画面中咬着吸管笑得腼腆的杰仔不觉得这样的人生不好,他最后对镜头说,「每个人都有一款自己的运命。」 这句话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就像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人生电影会演的剧情,可是在《唬烂三小》中却成为了让人听见生命存在的声响。 当年看《唬烂三小》时因为没预料的结局让我看完情绪颇激动,但事隔多年后我再看《唬烂三小》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这次不是沉静在悲伤中,而是一种温暖的质地。 黄信尧在DVD内页写着,他觉得记忆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化学性的。我们如何去记得一件事与一个人,其实随着时间都会产生影响。他不觉得所谓记忆就是该把所有内容清晰无误地记起,因为那些失落其实才是成就记忆的重要一环。
《唬烂三小》在某种程度上几乎解释了为何黄信尧的作品总是能如此充满温度,我想或许因为在他成长中他遇过这群不吝啬关怀对方的兄弟们。这群记得兄弟要找工作就会骑着机车载他们去百货买皮鞋,记得兄弟退伍就会开车去迎接他,以及人生不知道何去何从时可以去自在轩那个地方,因为兄弟们随时都可以在那里陪你。 这样的情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拥有,或是可以拥有多久,以及在当下你是否曾经珍惜过。但我相信对于黄信尧来说,他或许知道自己何其幸运能拥有这样的同学挚友,愿意让他对着镜头拍下那将近八年的日常,让他有了动力完成了《唬烂三小》。或许也让他成为一个同样不吝惜去关爱这个世界的人,愿意用他的镜头去捕捉那些平凡人物的可爱及其美好。 无论时间与社会价值如何试图摧残,但黄信尧仍用他与他的兄弟们练就的那些唬烂干话,句句都让人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发芽开花。
原文标题:让人在內心最柔软的地方发芽开花:《唬烂三小》;原文链接//almasylin.pixnet.net/blog/post/43789729
图片来自网络
《唬烂三小》
影片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台客兄弟情的纪录片,也是一则关于人生如何成长、如何失落、如何面对自我的纪录片。在横跨十年的拍摄时间裡,导演以戏谑、黑色幽默的方式描述每位主角不同的际遇,生命的厚度在影片裡悄悄地展现著。导演黄信尧这麽说:「在拍摄他们的同时,我觉得也藉此找寻自我,不能说是人生的答案,而是人生的方向。」导演介绍:
黄信尧,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毕业。早期纪录片作品有《唬烂三小》、《带水云》等,2011年以《沉ㄕㄣˇ没ㄇㄟˊ之岛》获台北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暨百万首奖。2017年首部剧情长片《大佛普拉斯》获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与最佳剧情长片,以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等五项大奖。
有时候好看的记录片就是这样粗糙,但是却让人能够看下去的。海峡对面的生活跟我们也没有什么两样。唬烂三小,吹牛逼,摆龙门阵,唠嗑,都是一样的。而时间和青春就这样匆匆而过。
导演用影像记录着自己记录着朋友,想想我们自己的旧相机,旧照片,还有被遗忘在角落的同学录,这不就是属于我们自己关于唬烂三小的记忆吗。《麦娜丝》是电影,而《唬烂三小》是人生。
假如,前几天我给《同学麦娜丝》五星,看《唬烂三小》到一半的时候,我决定要收回两颗,只给《同学》三星了,因为编造的,永远不如纪实的,来得更有感情!但是在全片看完之后,在廖士贤的《找爱》歌声里,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我决定还是再多给一颗吧!
所以,如果《同学麦娜丝》值四颗星,那么《唬烂三小》一样值四颗星!因为同学间的有心,多加一颗,加无数颗!
先说些技术性的东西。其实我也不太懂纪录片的技术,电影方面也只懂一些剧作结构等等,所以,你也完全可以当我在“唬烂三小”
2010年的纪录片,其实是从1998年黄信尧刚开始学拍片就记录下来的东西,素材肯定足够,难得他从那么多的素材里剪出这88分钟,而且以人物体记录下来,最重要的杰仔除了最后那“五杯绿茶”的梗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介绍。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年份越久的影像,画质甚至镜头机位摆放,都不如后面来得沉稳。但是好在只要你跟着角色,跟着导演娓娓道来的思路走下去,特别是尧导标志性的台语旁白走下去,就很快能进入。
并且,台语唬烂本身就是扯淡、吹牛的意思,几位同学又完全不怕镜头,表现极其自然,所以,看纪录片比看《同学麦娜丝》更有代入感,更有头绪。情感也更真挚。
没错,《同学麦娜丝》严格来说,大概只用了三成不到的原始素材,大部分是改编的,哦,加上同学情感的话,应该有五成。作为一部故事片,《同学麦娜丝》很纪录片,但是作为纪录片,《同学麦娜丝》又太戏剧化,我可以理解,但是在看过尧导同学的真实范例后,我自然要减一星。
虚拟的永远不如现实来得更精彩!因为现实,有情感。
《同学》里面,铭添那条线完全没有,或许有,但是在《唬烂》里没有表现。我相信是没有的,那是虚拟出来的一种戏剧性,所以写到后面,尧导自己都放弃了。
杰仔的故事也并不如闭结那么跌宕,但是就冲“五杯绿茶”的故事,我相信,这两个人物是共通的。也是导演倾注感情最深的。
天尊几乎是整段拿来!吃减肥药,在三温暖喝一罐啤酒要自杀,临死前还要打两炮的梗,是《唬烂三小》最经典的一段,这个后面说。但是爱上同学女神,跟被酒店女骗钱,这是两个概念!导演这里的改编很戏剧性,但是一点不好玩。太……烂俗!而且天尊也比纳豆好看太多了!
其他,就几乎没有对照了!
为什么又要加回一星呢?
《同学麦娜丝》讲得是40岁男人的心境,但《唬烂三小》完成于2010年,那时候导演刚过三十,是又有了心情的积淀,才拍出来的,这个人生的表达比《唬烂三小》的迷茫要更精彩。
《唬烂三小》是刚要开始成熟的男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而《同学麦娜丝》是已经受够现实的摩擦,还能勇往直前的勇气,虽然这时的我们,腰杆已经不够硬,也会妥协,甚至堕落,但是,至少我们还活着!
但是不管怎样,系出同门,《同学麦娜丝》和《唬烂三小》都有一颗“唬烂”之下,不正经的笑容后,对同学的真心,用心,有心!已经很难了!
PS:年刚过完,今年我回老家回得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天天吃吃喝喝,都是跟朋友,同学。
我在想,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同学、朋友,除非是真的已经翻脸,不再往来,或者都已经不在的,那么,人过四十以后,再碰到一起,是不是,多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哪怕讲的都是唬烂的话,你也不信他的话,但是,还是会笑!会再饮一大杯啊!
自诩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这些年观注的焦点从原本的外在世界,慢慢地转移到内在世界里。这不是年纪变大,热情熄灭。我想是这些年生活里的挫折所带来的反省吧。
这些年我的改变不少,我从试图运用纪录片成为社会运动或是实践的一项工具,到前几年慢慢地把它视为我的创作,一个与自己对话,内心世界投射的方法。而片子完成后,它会成为什么样子?会成为社会运动或是议题讨论的片子,那它就自然会成为那样吧。每个作品都会它自己的位置。
对我而言,我就是尽力完成它,认真地面对片中的人、和我自己。因为我认为唯有如同看待自己般地看待我的对象体,才不会太过于目的性,而不小心扭曲他们。
在男人之前,故事的开端是两个女生。片中简单带过的女生。没有结果,或许也根本没有开始。或许是梦。如同片子的最后,回忆1998年夏天那场在自在轩的午后雷阵雨。人的存在,除了当下外就是依赖记忆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那真的存在吗?虽然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那看见了,也不见得存在。而存在的意义只是对于那某个个人。
记忆对我而言是化学性的,不是绝对的物理性;我选择我所记忆的,我所想留的,不是跟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会自己在脑海里编撰记忆时光,在记忆之浪漂浮、摆荡。如同我的片子里不按照时间的物理轴走。毕竟电影有它的电影时间。
身为男性少了女性式的细腻,对于片中这些朋友们,却多了兄弟的情义相挺。有时是莫名的,有时是出于革命情谊的根。从高中一直到三十几岁,我们很少谈内心话,但都能感应彼此的心。片中记录了芝麻蒜皮事,对观众而言它几乎是无意义的,但我们之间似乎就是建立在这些芝麻蒜皮事上,点点滴滴的,成为彼此的出口和依靠。
我不爱念书当然也没念过什么书。我不喜欢拍长篇大论或深奥的寓言(也拍不出来吧)。我喜欢白话的、贴近生活的,可以给很多人看,看不懂笑一笑也好。不论别人怎么看待,台客也好、粗俗也好、或是没水准都好,我只是真实地呈现我们生活的原貌,和情谊里那最纯粹的时光。因为那就是我和我的朋友。
—— 黄信尧
摩托三人骑,皮鞋剩一双,刮痕冰箱贴,为安睡一夜多抽根烟;兵营退伍接风,喝茶看报公务员之梦随李登辉消失;为外乡认识的女友负债跑路,吞一百颗减肥药自杀,三温暖服务不埋单;茶馆搬到了隔壁,店猫已长大;婚礼行程单,宾士纸扎车;“人生实在没什么意义,每天只会喝茶唬爛。”——纪念那些年一同唬爛三小的老同学。挺感人
台南发小的青春回忆,影像的粗糙但丝毫不影响情感的充沛,时间的确是把杀猪刀。新千年左右的这些年,70后逃离学校进入成人社会后的“残酷”青春,其实在哪都差不太大。与北京这周将要放映的《驯马》蛮巧合地有着共通性。
在台湾念书时有机会看到的,很真实很特别的纪录片。老师说只要你一直拍摄你的生活记录你的生活会发现它本身就太美丽和悲伤。
那些年,我们一起唬烂的日子。唬烂,北方为扯淡,南方为吹水,对于男生来说,谁的青春不唬烂。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情谊,更是怀念。是私影像,但也可见台湾七零后晃入社会之后的囧境。
也是一种私影像,相比剧情片虽然粗粝但难掩真实的力量,值得和章明的《巫山之春》放到一起对比来看。
太真摯的情感,再一次覺得,我們這些學說故事的,就把身邊美好的人和事說好,那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因為在自己生命中出現過的所有,都已經是足夠美麗的了。補充:我覺得蔡弟可以往這方向走,我很認真的。
私电影一种。对自己homevideo式档案影像的再利用方法,结尾太厉害了,情感强度一上来,前面那些散漫的素材突然意义就变化了。这种时候就不用讲技法了……当然黄信尧应该影像上面再多出现一些。
好喜欢!尤其天尊在三温暖自杀那段实在太神了。
比《同學麥娜絲》動人得多,也不知道是因為劇情和紀錄本身的力量分野,還是因為當年的導演如此誠摯,那些瑣碎的唬爛和惶惑的唏噓最後都變成了一縷詩意。
《同学麦娜丝》故事原型 导演的一次回顾 纪念朋友走好 片尾致谢“官田村常来吃饭的阿喵们”;DVD发行了10年都没卖完首轮1000张 金马后《唬爛三小》和《帶水雲》纪录片优惠套装倒是人气颇高
回过头看发现介绍说J出国其实是说去天国。比起润色过和逻辑化的剧情片,纪录片里面的真实与荒诞好像都变得合乎常理,人生远比戏剧更无法揣测,我也深谙这个真相。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有的人自杀未遂、有的人买房结婚、有的人恋爱分手、有的人与世长辞、有的人笨拙又执着地记录、然后平铺直叙地呈现。被记录下来的一切有的时候是种对被记录者的消耗,有的时候又像相册里的留念。屏幕后2021年的我回看他们的2005,也忍不住好奇这些年过去他们又有怎样的改变。天尊有没有还上钱,冠龙有没有挣到钱,玉龙的铁饭碗还是那么铁吗,家铭家庭幸福吗?从05年20年,跨过十五年他把记忆掏出来又翻新,这是怎样的情怀呐。
吸烟喝茶打牌讲垃圾话 时间像流水流逝
干啦 人生有什么意义
從少年唬爛,到中年唏噓,叫人如鯁在喉,忍不住想起我的大學同學們,有人相戀多年終成眷侶,有人守在故土穩定生活,有人離婚破產人間蒸發,而我為了一個所謂的夢想遠走他鄉也只落得個碌碌無為,某些人生故事竟然和電影裡意外地一致,也正因此,看得我異常難過。
人生本来也没什么意义,每天唬烂三小。
和高中好友唬烂三小,也同时见证了朋友的各种遭遇,人生就是如此的,多数人平平常常,甚至意外来临谁也无法预料。
3.5;《同学麦娜丝》的素材来源,无论是剧本框架还是细节支撑,都有非常明晰的对应关系,但真实的记录远比拟态的搬演更震慑人心,很难不联想到章明《巫山之春》。时间的确是最伟大、最无情的魔术师,雕刻出皱纹,积攒出逃避和做梦的勇气,笑谈仿佛并无意义的人生,一群在吹水闲谈中晃过彼此青春的人,变老之前尚有最后的天真畅想“未来总是不一样”——我们都是这样;明天或许会更好吗,害怕婚姻的最终也是结了婚,厌恶公职却也安心享受起公务员的福利,逃债的人到底也是努力偿还,活下去的人很难逃出既定规则,唯有提前离场的人才有资格永远定格在青春的照片里——时间的力量在“绝对在场”的镜头里尽显无遗。
幾個狐朋狗友之間的幹話大全,卻莫名其妙會想持續看下去。命運果然是難測的,加些國中稚嫩的照片,就會忍不住懷疑這男孩長大了怎麼會⋯⋯因為導演的身份拍得好自然,會想知道這些人現在如何了?黃信堯的片子一定要有旁白!XD
自杀未遂那哥们儿可逗死我了,一百粒减肥药兑啤酒,临上路之前还来了一把三温暖全套服务。
先看《同学麦娜丝》再看《唬烂三小》就产生了一种看《吉祥如意》的感觉。说到底就像90年代的家庭录像虽然比21世纪的vlog粗糙,但总会显得真诚。高清的是表演,糊烂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