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果这都不能令你动容
这样一部年代久远的纪录片,看的我泪眼汪汪。不记得在哪个地方看到该片的介绍了,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天哪,这个想法我真的太不赞同了,有什么事情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呢?分开这么多年,真的值得吗?
看完全片后,已然失语。对于这样的一家人,我没有任何可以去评价的资格。
所谓的三观无非是做自认为对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而我环顾四周,也不记得在哪个同龄人身上看到过如此拼搏的狠劲。这是朴素又了不起的愿望:我要努力,努力撑下去,努力让这个家过的更好。
这么多年的苦,一天一天熬着的日子,远不是这短短一部纪录片可以窥见的。十几年来全身心的疲惫,只为了一个念头,让女儿去名校留学,让女儿踩在自己夫妻的肩膀上过的更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这没有错,谁又可以指责他们有错?
无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真切地为之奋斗了,充分地拼尽了全力。而我们这些看客,唯有钦佩。换做是我,万万做不到。
至于那些来评价他们纪录片之后一家生活的人,反过来说,三观也真的是太过狭隘了。这部片子的意义不是在哪里生活,不是出国留学移民,而是一个普通人能够为了自己的追求付出到什么样的地步。如果这都不能令你动容。
2 ) 说点儿题外话
看完片子感觉心里堵得慌 流泪是因为心酸不是感动 含泪活着 是谁让他们含泪活着?
老丁夫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扭曲的政治路线 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能寄托于下一代 他们从此忘了的喜怒哀乐而心甘情愿的当起了孩子的垫脚石 只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候失去的太多 他们要让孩子带着自己年轻时的梦一起飞翔 这样父母很伟大 也很悲哀 他们的人生好像从来都不属于自己 前半生是给那个时代买单 后半生是为了孩子的起飞买单 一生都在为别人买单 而从未有人为曾经对他们犯下的错误买过单 即使这个错误伤害过很多人 老丁一家的故事无非是因为放大了空间(上海-东京)拉长了时间(跨越近20年)而使痛楚更清晰可见罢了
整部片子看下来 正面讲述的是老丁一家的奋斗史 反面是一部文革造成的微观伤害史 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在一场运动一句口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风雨飘摇 如果政治不能让人民更幸福 那至少请不要让人民更痛苦
3 ) 《含泪活着》:生存的信念是奋斗与坚守
《含泪活着》开篇介绍日本每年自杀人数达三万人,是交通死亡人数的五倍。在这个经济危机的年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我们:人,为什么活着?
如果你是一位刚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大城市打工的青年,由于工作的艰苦、收入的微薄、生活的无望、梦想的破灭,又无颜回到家乡面对穷山恶水和江东父老,而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如果你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习惯了在家父母的娇惯包揽,习惯了在校的悠闲放纵,突然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和苛刻的老板压迫,甚至被派驻到偏远贫困的分部驻扎,于是多次起念自寻短见,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如果你是一位家境富裕自费出国玩乐了几年,回国后依然靠父母的家底养活,靠着出租房产食利,成天玩电脑游戏、泡妞、臭美、混夜场、打麻将、斗地主、酗酒甚至吸毒,终于感到人生的空虚,多次割腕或者嗑药自杀未遂,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
本片讲述了上海知青丁尚彪和妻子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知青下乡,返城回沪之后却因学业耽误,身无一技之长,在充满变革的社会举步维艰。在向亲友举债的资助下,丁尚彪于1989年6月飞往日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往东京,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眼见自己的学业无望,于是将全部心血寄托在了女儿丁晽身上。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在中、日、美天各一方,分离、孤独、艰难、辛酸、挣扎、拼搏、感恩、牵挂……《含泪活着》从1996-2006历时十年,辗转美国、日本、中国三地拍摄而成,作为十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结篇和导演张丽玲的封山之作,荣获“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纪录片大奖。
在中国,像丁尚彪夫妇一样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约有1600万人。文革结束后知青陆续返城,但当时城市国有企业就业机会有限,1977年和1978年恢复高考,报考人数达1160万人,录取了67.5万人,除此以外,大部分知青因为年龄偏大、知识技能缺乏、身体病弱而收入微薄、生活困苦。80年代城市允许经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部分知青得以自我解决就业问题。知青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人群,在城市移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案例,虽然他们经历坎坷、教育缺乏,文革红卫兵和80年代崇洋媚外的大潮又一次次洗刷了他们的思想,让这些草原部落陷入迷惘和彷徨,但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在生活的阵痛中锻造了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90年代之后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年学者、技术骨干、商界精英和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丁尚彪夫妇则是其中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平凡的知青缩影,但仍然可见知青所独有的淳朴、忠诚、勤劳和骨气。
丁尚彪的女儿丁晽,生于七八十年代之交,作为知青的下一代,又是今天中国青年的写照。她在上海长大,毕业于复旦附中,在父母拼命打工支持和寄予无限希望之下,考取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赴美留学。这一代中国青年,与上一代人有明显的时代割裂感,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年代,有一个不断强大的祖国可以引以为豪,他们在网络时代初创的信息大潮中度过了青春期,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想。像丁晽这样走上成功道路的孩子,毕竟是一种理想图景。对于大部分80后90 后,不一定有她这么可爱的父母,不一定有她这样幸运的机遇,也不一定有她这样的压力和刻苦,懂得父母的“接力棒”和“垫脚石”的沉重和珍贵。而更多衣食无忧的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小太阳”、“小皇帝”,或许学会的更多的是享乐,而难以想象父辈曾经经历的那些岁月。“农民工二代”也同样降低了忍耐度而提高了对生活的期许,不再那么容易被血汗工厂盘剥。对于这样的孩子们,如何面对未来就业的竞争?如何将断裂的历史承接下去,将知青甚至更老一辈革命和爱国志士的精神状态延续下去?不是一味的迷恋城市的灯红酒绿和夜市阑珊,不是沦为电脑游戏和黑帮电影的受害者而消沉堕落,不是在享乐的空虚和竞争的落败之后自暴自弃,如何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学会丁尚彪那样的坚韧和忠诚,学会奋发有为、自立自强,懂得感恩与珍惜呢?
人,为什么活着?不是衣食,而是信念。《含泪活着》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艰辛与痛苦,或许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必像丁尚彪一样刷盘子、洗厕所、扫地道、倒垃圾,干那些社会底层的工作,生活在狭小的蚁族空间里。但是,总有人在做那些工作,在那样生活,或许是农民工,或许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哀愁和梦想。对于更多生活安稳的人们,人生仍然充满了困苦,生老病死、减薪、降职、失业、破产、犯错、悔过、失恋、分离、孤独、无助……仍然是人生不断的考验。真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马加爵和赵承熙……当我们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不幸而跌倒的时候,攥紧拳头、咬紧牙关,倔强的站立起来,还生活以奋斗和坚守的礼赞,给生命涂上关爱与温暖的颜色。纵然含着眼泪,也要活下去。
4 ) 暖暖
张丽玲把这个片子取名含泪活着,不如说是抹掉泪水活着,这个家庭,三个人,三个地方,分别努力着,最终得到幸福,那是怎样一种信仰。人应该是群居动物,丁大叔一个人在日本,他活在为家庭付出的信念里,大概就如大叔说的这个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始终是高的,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并不高大的男人身上,一天打两到三份工,靠着黑户口就这样一路打工打了15年,牙齿掉到只有8颗真牙,没日没夜只为远在天边的女儿能够有个幸福的未来。这样的付出大概也就只有父母这一代人才能体会?
92年出国潮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相似的例子,一个邻居只身到了日本,打工生活,可惜幸福的家庭没有那么多,数年后听到了邻居离婚的消息,依然每月能够收到丈夫的血汗钱,依然一个人抚养着女儿,她再也没有盼到丈夫回来。
扯出去了一点,我们父母一辈,应该是新中国最苦难的一辈,成长期的时候遇到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最青春的时候遇到了上山下乡,好不容易儿女长大了,又碰到了房子疯长的时代,一辈子辛苦节俭或许也只是能蜗居陋室。片子里上海的老房子里依旧住了很多人,还记得上次回老房子,就是有种世界在变,二小小陋室里的上海人仍然没有变。我们父母大概是最希望改变的一代,片子里的丁大叔很幸运看到了女儿留学,盼到了女儿出头之日,他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恭喜恭喜!!
片子里最感人的一幕,个人觉得出现在夫妻东京会面的时候,地铁门离出来的妻子,在地铁口焦急等到的丁大叔,门缓缓打开,背景音乐想起,总觉得比最近看的纯爱偶像剧更牵扯心弦,13年了,13年的等待,13年的付出,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3年。夫妻见面,没有夸张的相拥,只是丁大叔上去帮妻子拿行李,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了吧,中国人的含蓄表露无疑。稍前,片子中父女时隔8年未见,女儿为了不让父亲难过故作轻松的样子也很让人感动,果然片头打下的请准备一堆餐巾纸是很好的tips。
《东京物语》是小津挥过来一记现实的耳光,《含泪活着》应该就是张丽玲注入我们心田的暖流吧。
ps:觉得这个背景音乐特别熟悉,觉得和《爱情白皮书》有点像,鄙人算是音乐白痴,说错了不要遭打噢
5 ) 成田车站的离别
成田车站,
8年未谋面的父亲与女儿,
13年分隔两地的丈夫与妻子,
短暂的相聚,
仓促的离别。
如果这是一部煽情的电影,
导演会在这里安排一个热烈的拥抱,
父亲给予女儿的一个宽厚的胸怀
丈夫给予妻子的一份不舍的柔情。
然而,
什么都没有,
只有沉默,
只有默默的流泪。
这就是生活,
面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面对生死离别的无奈与不舍。
纵然流泪,
也要活着!
6 ) 热评反应的国民价值观挺恐怖
热评那几个肯定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另外,感恩国内媒体对文革的模糊,培养出来了一群白痴~怎么说呢?一个让人落泪的好故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十几年妻离子散的情况在大多数人看来难以接受,但是站在父亲本人的角度其实很好理解,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位父亲把最应该当成信念的东西当成了信念,继而努力才没有白费,这个最高级的信念叫知识改变命运,与其说,父亲的打拼苦,父亲的得与失难以计量,倒不如说父亲从一开始就赢了,赢在坚定的守护和深沉的爱,这份爱无关于结果,甚至,无关于得失
7 ) 因为爱着你的爱,所以梦着你的梦。
哭着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总是不屑或说不懂中国式的亲情——把许多因为时代不能或自身错过的梦想都寄托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子身上。
但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是人性的坚韧与顽强。知青返城,改革开放,作为父亲的老丁,由于文革错过了念书的光景,返沪之后愈发感受到无法养家糊口,89年选择举债前往日本学习和打工,后沦为黑户,无法往返于中日之间。同为知情的妻子守着女儿清贫的在沪生活,一家人希望送女儿出国念最好的大学,父母深信知识改变命运。
女儿很争气,考上纽约大学,从医。母亲机场送别女儿,8年前在此送别丈夫,8年来也猜疑也难熬,如今又送别女儿,悲从中来。女儿从东京转机,见到了8年未曾谋面的父亲,中式的亲情是不寄予言表的,于小事女儿深感父亲的疼爱与不易。父亲黑户无法送行至航空港,在地铁站分别。女儿在陌生的异国地铁里无法自持大哭。
一直与女儿同寝同食的母亲自女儿出国后开始申请美国的探访签证,可惜星条旗不懂得这位母亲的心情。拒签11次,第12次终于成行,历时6年。母亲同样选择从东京转机前往纽约,行前理发,做新衣,眼角眉梢皆是笑容。72个小时的转机时间,13年未见的夫妻同游东京,所有的误会都消散,所有的苦痛都值得。父亲再次送到地铁站下车,隐忍的爱情下是车窗外的泪水和车窗里的泪水。母亲探访顺利,女儿在美优秀、独立、开朗。
尔后再经两年,女儿开始医学实习。在日打工的父亲决定离开生活了15年的日本,又做清洁工、又做工人、又做厨师的父亲感到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返回祖国。在沪买了新房,母亲煮粥等待父亲回家……
女儿说父母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我相信老丁一家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好的日子正在到来。
他们一家三口,历经15年,皆无怨言。女儿没有埋怨父母让她压力太大,母亲没有埋怨丈夫多年未归,父亲没有埋怨时代的不公。
他们认命而坚韧的走下去,有太多的泪水与苦难,却从来没有认输。我没有看到纪录片里他们絮絮叨叨说自己的不易,都是乐观坚强的按部就班的好好生活。
他们爱着彼此,懂得彼此。
想要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含泪生活,好好生活。泪也是苦,也是甜。
老丁不会恨,也不会坐以待毙,他永远挺直腰板,永远在向目标冲刺。诚恳、正直、努力、自控、善良,他的眼泪只流给家人,从不投降。看到这样的生命总会被迫意识到自己有多不堪一击以及无病呻吟。“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十年的纪录片,不容易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贵国不给机会,还拦着不让别人出去另找出路不成。谁愿意没事妻离子散的异国生活这么多年,其中的辛酸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只愿这个国家早日好起来,人们不再背井离乡找幸福。
那个年代人,那个年代的三观。。。虽然无法认同但这一份拼命真的也是挺感人的
所有留过学、正在留学、准备留学的人都应该看的,问问你自己,自己人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那些隔着玻璃车窗涌动的离别。我下车时不敢看你,下车后我在月台凝视你而你不敢看我,车开动了,你飞速瞟我一眼掩面而泣。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
大爱无声 父母把生命的一大部分献给了孩子 含泪活着 任劳任怨…虽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丁氏夫妇 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和丁琳一样努力回报~
跪求女儿从大妈变成女人的过程!
大爱无言。煽情并不代表俗,有时候该煽的情就得煽。老是装酷的人也挺傻逼的。
首先要向历时10年追踪拍摄成此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致敬。像丁尚彪这样底层中国平民,在广州火车站就能找到不少,他们默默付出,不去抱怨太多,不大声喧哗,他们所经受的在许多人看来让人感叹不可思议。只是离开了屏幕,他们就什么都不是,消融在几亿人身边真实的中国脸孔:渺小、朴实和执着着的活着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太感人了 伟大的父母 哭成泪人~~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很催泪很催泪很催泪。以前上海台就放过《我们的留学生活》,看了人要哭的。这里面的老爷叔真是含辛茹苦的上海老爷叔啊!看到就会想到自己的阿爸!这种为小拧奉献一生的爷娘我估计自己这辈子是当不了了我没有这种吃苦精神的。
一度眼泪泛滥。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十五年的坚持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父女、夫妻再见时没有多言语,惟有泪千行。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这周跟本片主人公丁老师吃饭来着,大家都劝他在美国笑着活下去。。。跟我想的不同,他倒不是全为了女儿活着,这么想,人生还有些盼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