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喜欢《老港正传》
昨天晚上,我从11点半开始看这个片子,一直看到今天也就是7月1日凌晨。完了我才发现,哦,原来我以此方式纪念了香港回归10周年。
《老港正传》就是一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香港电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我发现我很喜欢。绝对比内地主旋律电影好看100倍。一部地道的香港电影,事实上这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已经不香港了为了讨好内地就内地化了,反而失去了香港电影形态特有的魅力。所以看这个片子很过瘾,香港演员的布莱希特表演形态在此片中呈现恰到好,既保持了其表演特点也不过分夸张化(特别是疯惯了的郑中基这次能处理成这样的确不容易),剧本也相当好,好几处我都感动的鼻子酸酸,想到我爸我妈。
2 ) 一不小心的美好
》
一不小心就十年了,记得香港回归的那天的假期有小雨,朦胧无谓的欢乐还藏在某个神经元里。一不小心被《老港正传》揪了出来,跳进郑中基的形影不离的黑色帆布袋里摇晃。晃过67暴动、81股灾、97回归、03非典。在影院的角落里掀开《巴士奇遇结良缘》《少林寺》《混在北京》《红高粱》……。谢谢赵导演这两个小时光影的记忆之旅,这份致敬的礼物让人动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小学的歌声里飘出来的是一篇篇真诚而无知的新生。对于老左的《歌唱祖国》,对于他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钟熟悉会让人不自紧盯会心一笑。作为放映员的老左(非《天堂电影院》里的那个慈祥伟岸的老头,也非《电影往事》里的他爸,更非《最后一场电影》里的那个最后的牛仔大叔),二十个‘远视眼’的老左。他的爱遍及周围的朋友同事;大陆的亲人;山区的孩子。对于眼皮底下朝夕相处的老婆儿子的困境只能视而不见。直到老婆撒手人寰,儿子的失声责骂。才知道原来自己所有无私奉献的爱,源自——这个被自己理所当然的牺牲的家。自己的无私的本钱是老婆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自己只是个“取款机”而已。于是乎泥巴说,这个男人肆无忌惮的捐赠、无偿修理、借款给逝去的朋友的儿子深造的心理根基除了我们伟大的党的无私精神,就是他自己在潜意识里相信老婆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没想到这宝藏有被掏空的一天。所以当这一天到来时所造成的打击和自我的反省促使了他理想主义价值观的崩溃。当香港真正回归的那一天,面对记者的话筒,已经无语。只能用自己的退休金去支持儿子的股票,弥补那份迟到的责任。
“儿子,这世界最大的广场在哪里?”
“中国,天安门广场。”
“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天安门光上拍照留念的。”
“但我更想先去美国的迪斯尼。爸爸”
这就是6-70年代出生的香港小孩,这个时代受着中英双重文化浸泡的香港人的草根代表——港菜阿忠与左派爸爸的对话。郑中基出演的阿忠把其港人坚忍不拔乐观热情的表达的很是深刻。无论是就读左派学校而无法找到工作、英文不好不能继续深造、被‘贾秘书’所忽悠、游戏厅被公安查封、在公路边叫卖T恤与莫文蔚门户不对的爱情。都在围绕着港人一种在四小龙时代的遗留基因积极乐观。特别是郑中基的出演为这个角色的顽强和乐观抹上几笔黑色幽默后,那种笑得发酸的感觉在你把我的心底泛滥开来。眼泪在笑声还没退却之前在眼眶和鼻腔里游行示威起来。
这本注定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因为献礼片的缘故,导演很可爱的就把希望寄托在08的奥运上。看来导演并非放的催泪弹,只是让你的泪腺稍稍激动点到为止。作为《金鸡》的导演善于温情伤感、细腻刻画的赵良俊风格是一个很正规正矩的延续。这样的风格既没有《一一》的彻底,也没有《甜蜜蜜》的幸福。他只是在把十分平静的生活烙上时代的痕迹,把悲伤圈养在永不破灭的希望里。撩动着观众那颗日渐麻木的心燃起点点希望的火焰。祝福昔日东方之珠的明天更加美好。
泥巴的房子 http://niba5.badoo.com
3 ) 谁在逆光处,撑起一片阳光灿烂
米兰昆德拉说过:“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我们又不切实际的梦想,有脱离生活的信仰,又想要达到的高度,想要成为的人,想要去的地方。对于老港是北京,对于阿忠是闯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站得太高,看的太远,我们对脚下的一切不屑一顾,却忘了,这才是我们的生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低下头看看是谁一直在我们身后,在无处不在的地方,鸡毛蒜皮的生活着,伺候着我们的起居饮食,让我们的追求能能够缓解与现实的对立,凌驾于现实之上,肆无忌惮。老港和阿忠,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秀英。
老港年轻时是一个有激情的爱国青年,梦想去北京,信仰社会主义,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他的善心和爱国心里边透露出一种执着的傻气。秀英因为这个,嫁给了他,谁年轻时没有过梦想。只是后来老港开始做电影放映员,整天和电影这种本来就虚幻的造梦工程呆在一起,爱国电影强化了老港的爱国心,也使本来只应放在心里的爱国情绪成为了他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主流,正如幼年阿忠所说: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这种沉浸在电影中,沉浸在理想世界中的状态,使老港从未认真去关心过家庭,生活。而秀英没有抱怨,她无奈于老港的偏执,自己独立承担着家的大小事事物,在偶尔老港从电影学来的浪漫中高兴,她会为老港的脱离现实的自私开脱:“他只是人好。”需要补充的是,老港那些电影中的浪漫也只是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不切实际:不关心屋里已经简陋的漏水,而去制造叮叮当当的响声;不关心生活缺钱的窘境,只用变魔术的把戏安慰秀英,然后把难题丢给她,他只需要爱国,开会,按时回家,就会有三菜一汤;他给秀英唱情歌,却甚至没有煲过一次汤,没有修好洗衣机。秀英收获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却不得不更加费力的节衣缩食,照顾好家庭。
儿子阿忠,代表着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成功,金钱,有着极大的渴望,同一屋檐下,与父亲传统保守的价值观,不同的追求必然发生冲撞,不过,幸运的是,他们之间还有秀英,秀英以她的包容务实,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一个化解矛盾的温泉,可以说,秀英以及她为中心建立的家为父子各自的追求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阿忠和老港的矛盾就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的意见和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讲,秀英才是家里的顶梁柱维系家庭和睦的链接。
秀英去世了,在老港想着“走路去北京”,阿忠在内地挖第一桶金的时候。家里的顶梁柱断了,核心不再了,阿忠的愤怒,激化了他与老港的矛盾,这个家就这样支离破碎土崩瓦解了。而老港后来的生活,从他披着雨衣在镜头前的憔悴和疲惫的模样,我们可以窥见,他一个人生活的孤单和落寞,想必他已体会到真实生活的艰辛,想必他已在无数次的后悔自己一门心思偏执的幼稚,秀英已经不在,儿子已经远离,这些是否来得太晚?
老港,爱国是放在心里的,不是说在嘴里的。老港,梦想在远方,生活在脚下。
老港老了,当年谈梦想谈人生的朋友都依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香港回归了,但似乎与老港执着的热爱无关,而有关的,去天安门广场,拍照留恋,更似一种情结,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阿忠带着香港人标签的拼搏精神,前往内地掘金,碰得头破血流,现实向他展现满脸凶相,灰头土脸回到香港。老港和阿忠,已经很久未见。
时过境迁,岁月的力量抚平了父子的矛盾,萦绕在心中的是一直存在的感情。另一方面,秀英留下的一封信,另老港老泪纵横,阿忠痛哭流涕。因为秀英的逝去而分开的父子又因为秀英的信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
真正伟大的,不是心怀崇高理想的老港,不是在外拼搏的阿忠,而是毫无怨言,默默支持,成为他们强大精神动力的秀英。她是那个人,为我们处理好了现实中纷繁复杂的过场,缓冲其与我们追求的矛盾,张罗着我们忽略却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她可能是母亲,是妻子,是老师,是朋友,可以是任何人。我们习惯于在他们为我们屏蔽起来的现实生活中非现 实的活着,可是习惯不应该等于忽略,她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英雄。
向着太阳奔跑的人们,翘首以待戈多的梦想着,停下你们赶路的匆匆脚步,回过头看看,你是否在错过些什么?回头看看,在灿烂梦想的逆光处,谁站在那里,撑起我们前方的一片阳光灿烂。
4 ) 故事很平淡 演技很精湛
好像应该这样评价《老港正传》比较恰当,故事平庸,演技精湛。
如果不是看在几位戏精的份上,我一定会把realplay给关了。也许我觉得剧情过于平淡,或者我不喜欢过于黄秋生所饰演的男主角,或者我一向不太主旋律,尽喜欢大邪门,因此这部电影怎么也达不到我的高分。
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莫文蔚姐姐美丽的长腿,以及她惊心动魄的苗条,还有依旧很勾人的长发,扮演起情窦初开的小女生时居然也不见老,这么美好的女人,冯德伦同学居然还会传出这样那样的绯闻,真是让我十分不解。呵呵,我怎么总是这么八卦呢?
郑中基同学扮演这么一个小时不学无术,长大以后经历许多挫折,乐观而又带着几分吊儿郎当,老大不小依旧善良单纯,始终坚持于自己的爱的一个普通的香港男青年,还真是惟妙惟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痛苦万状时,总喜欢撞墙,呵,真的不痛吗?
文艺中年黄秋生大叔这回扮演一个很左的爱国电影放映员。颇有几分前几年报告上常见的那种只关心群众和别人,忽略身边至亲,进而得到国家人民表彰的英雄的味道。比如他总是为工会做好喝的汤,同床共枕的老婆一直到死都不曾喝过一口,比如他把两口子一辈子的积蓄借给别人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生意失败,却得到的是他的质问。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片幸福的歌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但愿我没有老到记错歌曲的地步,我一直没有看出来电影背景是文革初期的香港,啊,香港,香港,为什么在我心里你总是那么的香?言归正传,我对于这样过分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人其实是没有许多好感的。我喜欢先把家庭照顾好再去照顾别人的男人。so黄秋生大叔,我觉得这个角色明显和你的style很不搭,你那文艺中年的特色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急于奉献的小放映员,实在有点不对味。当然我当你转型好了。这年头谁都得转这么一两次。
毛舜筠阿姨还真是清秀无比。叫她阿姨似乎不太恰当,大家都知道她是哥哥曾经的爱人。你说我们叫哥哥哥哥,却叫她阿姨,不是乱了辈分么?今晚的我似乎格外癫狂,总写些和电影无关的八卦,呵呵,原谅我吧,人老了总是罗嗦万分,不八卦就会死一般。她饰演一位贤良淑德的贤妻良母,为了丈夫和儿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让人心酸的是一直到她死,丈夫都不知道她有心脏病,体弱多病的她为了多赚点钱,这么辛苦地四处帮佣,而黄大叔还一个劲想着帮助别人,这这这一切让人情何以堪?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最终想渲染什么,渲染港人对于回归大陆衷心的喜悦吗?貌似就看到了黄大叔一个人的欢天喜地;要表现复杂的各种心态吗?影片却显得如此单薄;或者就单纯表现几个草根家庭在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侧面表现国家一路以来的变化和发展?呵呵,我这个失心疯。可是我觉得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如果无法提取中心思想,终究是件难过的事。
本来我是一个眼泪特别容易被煽动的人。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变得格外坚强。只是看到郑中基同学背着这么沉重的几个大包包,在大陆和香港游走,一直经历坎坷,那种落寞和生活心酸周而复始,忽然很有点物伤其类的感受。而莫文蔚姐姐同样经历了不少人世沧桑,和男友分手,生意不顺畅,之后男友离开,而她又小产,似乎一个女人不想经历过得种种苦痛她都经历了一遍。其实她是爱着左忠同学的,而左忠同学也是一直爱着她的,本来两个人一起看天上飞过的飞机那一幕应该很感人的,只是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飞机就在头顶上飞过,似乎伸手就可触摸到机身,我就有点奇怪了,难道那个已经废弃的机场的海拔很高么?不过莫姐姐迎着早晨的太阳笑的样子真的很灿烂,她的长腿真是有够漂亮,我对她有够喜欢。
影片长长的跨度,也给我衔接不畅的问题。故事和故事间明明是联系着的,在我看来却像出现断层。很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不过四位主演却是演什么像什么。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一切都很平庸,只有演技很精湛的电影。我这么说,会不会被理解成我一直很抗拒主旋律?
嗯,我是不太喜欢,有个不太好的类似强迫症的习惯,看完一部还差不多的电影,会希望很多人一起分享,这部电影就免了。不过黄沾大叔的问我还真的很好听。我喜欢那段温情脉脉的歌词。
也许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结的同学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看看是否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成长的痕迹。比如黄大叔的手摇式放映机,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骑在爸爸脖子上看露天电影的那种温馨。事实上电影放映员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很浪漫的职业,当然浪漫不能当饭吃就是了。剧中的左大叔一直都是清贫度日,在他身边的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他依旧安贫乐道,可是他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你说这样的男人的存在,是不是会让本来就迷茫的女青年们的择偶观更加混淆?
咔咔我在说些什么呢。我真是越来越癫狂了。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看过了也不觉得遗憾。一切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好比我肚子饿了,于是喝了点稀饭,但是过后我饱了,可是我不觉得那稀饭值得回味一个道理。
呵呵,写影评就是幸福,大肆批评却不用担心有人说我骂错了。看电影本身就是私人的事情,而把感受写成许多人可以看到的影评纯属闷骚需求。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闷骚。外表越低调,内心越闷骚。
癫狂的人总是有N个癫狂的理由。我越发佩服我自己了。
5 ) 未遂的时代回忆,共鸣的善良力量
“为什么拉上窗帘?”“拉上窗帘就是见不得太阳光、见不得毛主席。”红小兵们以此为借口抄家打人。
用火箭筒将企图以铁腿水上漂逃跑的死刑犯轰爆后,以左手敬礼,再击毙下一个专政对象周星星前喜出望外地收获100块赃款。
以上这些都是老式香港片对红色中国的妖魔化感受。回归这十年,随着两地越来越不可分的亲密关系,至少让香港电影人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出更加真实的中国现实,尤其当他们开始回忆自身稀薄却的确存在于个体港人身上的稀薄红色史时,该很真实了吧?遗憾的是,导演却把老左的个人情怀嫁接去宏大的社会进程和回归十周年的命题上,却显得凌乱不堪,负担不起。于是,在虽然只能听到3/4粤语对白的我看来,这不是部能让人入戏的好电影。
首先,从事实上,老左个人的成长记忆不能引起我们的集体回忆,那些坚持毛派理想的誓言和呐喊,即便在作为红色主体的我们看去,并不显得如导演想象的那样有意思,工会里、餐桌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远没形成因回忆而变得美好或觉得可笑的距离,还不如另一个老左戈达尔直接让老婆卡利娜直接在《中国姑娘》里对着镜头宣读红宝书。其次,《老左正传》有将家庭生活和个人理想融入宏大时代变迁的理想,甚至从角色到配乐上都能让人联想起同题材的伟大作品《阿甘正传》,却把时代事件作为一种毫无滋味的点缀,简单的通过从1967到2007的新闻片去提醒观众:看着,时代要影响他们了!于是,在港左们游行新闻报道后,老左和老右几乎在饭桌上大打出手;在2001年纳斯达克锐挫后,郑中基夸张地撞墙。再次,莫文蔚可以是珍妮,郑中基却无法是阿甘,他只属于乱七八糟的闹剧,属于公路客运系统视频里的消遣,看他和黄秋生这张真正已经在《千言万语》里证明了适合时代的脸搭配,觉得颇为不协调,时代该有的沉重感也被无谓的夸张表现破坏殆尽。惠州搞游戏厅、韶关养狗、菏泽不赏牡丹赏流星、莱芜狼狈下车,这些除了表现郑中基一事无成的胡闹外,于整个时代回忆毫无作用。郑中基可笑肢体于时代是无力的,于观众也是索然无味的,《阿甘正传》却通过另一种技术手段的夸张(如新闻事件合成),让人物在荒诞感之外更多了代表人群整体的时代参与感,完成了宏大的表达。
虽然电影从剧情上给我一无是处的失落感,但我却难得地在黄秋生角色身上找到一种共鸣。那是埋于血脉的善的力量,而这一点也是我刚从自身找到的。刚结束了宁洱地震灾区志愿者工作,我被问及感受时常自嘲高估了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自己不过就是个凑热闹的,然后某人却指出“为何别人不凑热闹,你却总凑热闹?你有一种善的天性,或许还很强大。”我相信老左也是,只不过在他的成长里,这个善没被留出可供自嘲和解构的距离,于是成了家庭的负担,让一对筷子除甜外,不得不更多地体味酸、苦和辣。
刚接到另一个老港,英国人Steve的邮件,他和真正的老港阿坚又携手,组织坪洲岛人成功抗议了政府削减护士的计划。他们天性也同样是善的,以轻微之力,推动着时代进步。
(原载南方都市报)
6 ) 理想vs现实
半夜,他发了个消息,说他看完了《老港正传》。上一次,我收到这样得消息是在2月14日。
我今天也看完了。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身边的家人重要。我一直不理解那些人,既然有个人主义为什么要结婚呢?既然结婚,又有了孩子,干吗还坚持个人狗屁理想呢?两个都要,太自私了吧。
空虚可怕还是孤独可怕。
又孤独又空虚,做人干吗
皺紋就是特權! 問我——黃霑!
浓缩就是精华,只是这次有点糊;片子开始情节有些混乱,中后篇开始好转,只是人物形象的设计让人疑惑
令人觉得酸涩的。。。。香港主旋律电影。
不比每当变换时强多少。但是演员好。
存在这么老一辈人,10·1看这个真凑巧
有历史感 还是不好看
抱歉没看完
几乎没看明白。
12.5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那个叫郑中基的男人总觉得怜悯,他总是那样,无辜但是又有点可恨的谋杀着我的同情心
老套,但朴实
其實是「回歸十週年」紀念。拍左翼不拍右翼,那是人在屋簷下。
感觉有点演过了,不过还是挺感动的
不痛不痒!好多历史史实未能起到点睛的作用!
政治.信仰.人生.
套路戏,样板戏,猜得到每一段的结果。
香港回归前后一代港人的经历与情怀。个人感觉,对于大陆主旋律思想的强调有些过度,显得不太真实…但电影对于时代背景变迁和主要人物的经历故事刻画很细致,小细节动人。。。于是最后我又飙泪了。。。ps:电影中的电影《顽主》、《红高粱》…三星半
郑中基 ! 还可以啦
香港电影中对大陆的新的眺望
政治味道太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