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写手

剧情片法国2010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皮尔斯·布鲁斯南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金·凯特罗尔汤姆·威尔金森蒂莫西·赫顿安娜·鲍丁乔·博恩瑟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影子写手 剧照 NO.1 影子写手 剧照 NO.2 影子写手 剧照 NO.3 影子写手 剧照 NO.4 影子写手 剧照 NO.5 影子写手 剧照 NO.6 影子写手 剧照 NO.13 影子写手 剧照 NO.14 影子写手 剧照 NO.15 影子写手 剧照 NO.16 影子写手 剧照 NO.17 影子写手 剧照 NO.18 影子写手 剧照 NO.19 影子写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5

详细剧情

  他(伊万·麦格雷戈 Ewan Gordon McGregor 饰)是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鬼魂)”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一日,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鬼魂接受了这项工作。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而鬼魂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小说《枪手》,并荣获201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影子写手就是个脑残

影子写手就是个脑残。我也对政治没兴趣,我也不看什么政治人物传记。但我也有最起码的政治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个影子写手从头到尾都让我非常费解,他到底是天真还是白痴?而且一路白痴到底,到最后知道连前首相都只不过是整盘政治棋局中的棋子时,居然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和可以全身而退的措施的情况下公然向阴谋的首脑挑衅,告诉人家:嘿,我知道真相了!也不想想,人家连前首相都能灭口,你一个小写手能算得了什么!要我早有多远跑多远了,或者如果心存良知,要把真相公布于众,也是要有策略,要用计谋的,这是连小老百姓都会知道的常识。看到最后我对他的死一点也没有伤感,不是没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实在是这小子从头到尾都是在找死呢,不是吗?

2 ) 《影子写手》剧情梳理(严重剧透)

故事应当从首相第一任写手写作中发现首相的叙述与资料记载相矛盾说起,首相以为是23岁认识他的妻子,应当是1977年。但是从工党会员证件上看,1975年时候,首相已经是工党成员了(影片结尾,在飞机上,首相说明了,他记错了时间,他应当是不晚于75年认识了她的妻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写手做了许多求证,发现一个另外的秘密:首相的妻子是中情局的特工。
美国人耶鲁毕业生(后来的哈佛教授)艾略特1971——1974年间在中央情报局工作,在这几年中他在英国剑桥读博士,发展了后来的首相夫人露丝成为中情局的特工。他们认为当时年轻有魅力的郎(后来的首相)有政治潜力,以美色引导他进入政界,所以在1975年郎加入工党,投身政治。在成为首相之后,他的政策深受夫人影响,为美国利益服务。
艾略特后来成为哈佛的教授,并成为首相夫人的导师,这应当是为方便联系而后来设定的身份,在此之前,71——74年间他们已经是上下级关系了。首相年轻时候与艾略特同台演出,并有合影,但是两个人并不熟悉。
第一任写手知悉情况之后,把真相以每章首字藏头的方式隐晦的写入了首相的自传,并且对自传加以严格保密,不让首相夫人接触到全部自传,并且告诉首相秘书,自传中有重要秘密,在每章的开头部分(beginings,秘书显然也没有查看自传)。与首相的政敌现任外交部长联系,这是以备不虞的方案,只是告知中情局人员渗透到决策层,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是谁。第一写手可能意识到如果暴露真相对英国的形象极为不利,所以始终没有对首相明言首相夫人是特工,只是侧面影响首相。在一次影响未果的时候与首相发生了剧烈争吵,第一写手认识到必须要把美国势力从首相身边铲除,所以驱车前往首相夫人的上级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住处,大概用意是指出已经知道首相夫人美国特工的真相,希望他们主动撤出,以避免两国之间的尴尬局面。但是显然中情局不想如此,于是在他回程途中杀害了第一人写手。
在杀人之后,美国意识到自传中有秘密信息,首相夫人无法接触自传,所以她们就选个第二任写手,首相夫人接近并且勾引这个写手,以接近自传。 继任写手同样发现了首相叙述的矛盾处,以及第一人写手留下的资料,认识到首相转入政治的不正常,但是不知道首相夫人是特工。在与首相夫人发生一夜情之后,首相夫人看到了自传,但是没有发现秘密何在。继而写手要离开别墅,想带着自传去旅馆完成写作。如果这样,中情局等于达到了目的,因为自传已经面目全非,秘密无从知晓了,所以他顺利的走出来。
因为他与前任写手共用一辆车,而前任写手最后一次驾驶该车是去中情局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的家里,车载导航记录了行程,因为此后没有人用过该车,所以当继任写手上车之后,导航再次启动,将写手引导到艾略特的家中。在此继任写手其实并没有准确知道事情背后的秘密,只是知道事情与艾略特有紧密关系,但是这已经不能容忍了,所以艾略特派人追杀继任写手,好在继任写手聪明,侥幸逃过。
继任写手出于恐惧吧,联系了现任外长,并且得知自传的秘密在begining部分(其实应当是beginings,大概一直是电话联系,外长没有听清),于是推论首相是收到中情局特工艾略特的招募的错误结论。
首相意外被刺身亡之后,自传出版,已经不是当年第一写手的面目,秘密不能被知道了。只是由于首相秘书无意说出是beginings,而不是begining,继任写手才最终得知秘密,但是最终也被杀害了,知道这个秘密的只剩下全世界的观众了。

电影中保存秘密的方式是每章藏头连缀,这个方式是在是小儿科的很,太俗。

3 ) 政治才是真正的鬼

近年来波兰斯基的电影并不多,但是The Ghost Writer大概算是其中最具其个人风格的一部了。这是一个关于政治阴谋的悬疑惊悚故事,波兰斯基用了大部分的片长来铺设悬念和细节,不时用黑色幽默调节气氛,而更重要的是刻画男主角身为“外来者”和“替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这与他1976年的作品《怪房客》几乎是如出一辙。

Ewan McGregor饰演的英国作家自打一开始就不是很想接下这个工作,若不是因为高额薪水他绝对不会为了给英国前首相Adam Long编写传记而跑到美国境内的一个孤岛上。而正是因为他对政治的不感兴趣和绝对局外人的身份,让他得到了这个工作。也就是说早在上岛前,男主角The Ghost就已经有局外人的心理了。而这项工作本是属于一个叫Mike的人,他同时也是Adam Long亲信,可他却在孤岛上的海边意外死亡,于是男主角也就“意外”成了过世之人的替代者。在《怪房客》中,因为前房客跳楼自杀,男主角Trelkovsky也“意外”成为替代者住进了过世之人的公寓。The Ghost Writer中虽然The Ghost一开始仅仅是接替Mike的工作,自己一个人住在孤岛上的小镇旅馆,但在后来也搬进了Mike的卧室。
波兰斯基镜头下的主角总是被社会影响被周围的人无形控制,《冷血惊魂》女主角对男性的恐惧心理即是来自当时的社会背景,《怪房客》男主角Trelkovsky因为口音问题造成归属感的缺失,加上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做替代者看待,其实无形之中让他从身份的替代逐渐畸变为心理的替代,最后“被迫”走上前房客自杀的道路。The Ghost Writer中的男主角The Ghost因为英国口音几度被岛上居民指出是外地人,并且从头至尾都没有人叫他真名,取而代之的是称其为Ghost并多次暗示他仅仅是过世之人Mike的替代者。Adam Long说,要是Mike还在那有多好;女秘书Amelia Bly看到The Ghost写的新闻稿后说,你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Mike;甚至园丁也坚持让The Ghost开Mike生前常开的宝马车...直至最后走上Mike被杀的道路。
The Ghost几乎就是另一个Trelkovsky!同样在生活中常被人指使,为了生存必须服从,却在无形中被周围的人推上了那条不属于自己的死亡之路。
在刻画男主角心理状况的同时,波兰斯基没有忘记铺设丰富的细节和悬念,成功营造了悬疑的氛围,最终真相大白时也让人感觉在意料之外回想剧情后却又发现是情理之中,这其实是一部悬疑片的成功要素,而The Ghost Writer非常出色的做到了。

影片最后的解密部分节奏非常快,有好几场戏个人都非常喜欢。例如The Ghost和Adam Long在飞机上的对峙,两人精彩的表演让这场对手戏张力十足,尤其是Pierce Brosnan让我惊喜;之后发生的刺杀更是精彩,仅仅几个镜头完美营造惊悚气氛,剪辑非常棒;最后的新书发布会自然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无论是The Ghost将传记原稿的前几页摊开在桌子上时,还是那张神秘的小字条在众人手中传递时,摄影技术都让人眼前一亮。最令人过目难忘的当属最后一个固定镜头,被风吹得满街飞的专辑原稿给人一种凄凉无奈的感觉,而左上角是Adam Long的宣传画像在微笑并冷漠的注视着这一切。

“The Ghost Writer”的表面含义是代笔作家,秘密写手,指的是男主角的职务,其中Ghost一词暗示了男主角的替代者身份。通过这个片名波兰斯基可能想问的是,仅仅只有男主角是The Ghost Writer吗?他在帮人编写过去,谁在帮他编写未来?也许是那些无形中让男主角变成第二个Mike的人们,他们或许就是男主角的The Ghost Writer。但其实故事还有另一个主角,那就是政治。这个叫政治的人从头至尾都在片中却始终不露出真面目,他在背后操控着所有人,虚伪的墙头草Robert Rycart,被Adam宠信却最终背叛他的Mike,毫无破绽的藏在丈夫背后控制英国外交的Ruth Lang...就连唯一可能真正正义的Adam Long最终也死在这个叫政治的“鬼”的枪下。所以The Ghost Writer指的不仅仅是男主角,不仅仅是他周围的所有人,更是在幕后导演这一切的政治游戏。

The Ghost Writer细节方面虽然比不上波兰斯基自己的前作,但已经非常不错。影片中的摄影剪辑配乐还有表演均全面出彩。是值得一看的政治题材心理悬疑片。

PS:Ewan再一次背面全裸了!喷鼻血~~~~

4 ) 影子的骨头

影子是与身体相伴而生的,所以脱离了躯壳,它便不能存活,即便是阳光漫天。 随着前影子写手麦克的离奇自杀,代号为“ghost”的伊万重新为前英国首相亚当代笔自传。但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飓风随时袭来。此时,ghost也开始发现一些关于亚当鲜为人知的过去,并试图去文字间、现实里找寻事实的真相。 先说伊万,饰演了用心写作的枪手。他善于挖掘人的感情世界,就专业角度来讲,他是一个有着严谨职业习惯的作家,也算得上是一个有职业理想的人。因为,heart,在他把这个词说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了与出版商“三人众”以销量利益为目的格格不入。只是把这片划为“惊悚”太让人各应了,悬疑还是更适合的吧,因为在这故事里面充斥着各种谎言,总让我尝试着回放画面,试图紧跟在编剧身后,以免落下重要的细节。 再说布鲁斯南,这个当年风流倜傥的007在这个片子里成了被中情局搞得灰头土脸的前首相。发福的他,演技照例没得说,一个糊涂好色而又被动的退休名人就这么给塑造出来了,养了个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秘书情人、被中情局的妻子所傀儡,几十年的所有业务无不为American idiot服务……老练的演技,让我们认定,这正是过气政治人物的标准写照,因为片中居然真的有和赖斯那么相像的演员,而波兰斯基也风传因该片被美国当局重翻旧账,起诉性侵犯。当然,你懂的~ 真真假假,这是《The Ghost Writer》带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它是否在暗示英美关系的某一个细节层面,这些大可以不必计较,毕竟政治家是liar,是众所周知的。在电影里,伊万饰演的角色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有分辨力的人,他不是酒鬼,没有强迫症,不会为灵感枯竭而暴走,但我无从得知他更多的背景,片子对他的生活介绍甚少,甚至连名字都没有道出,或许这正是影子的标签。只能从他和ruth的对话中得知他不是gay,他没有结婚,他也许有女朋友,但关系若即若离,就片中塑造的形象来看,相当平凡,没什么嗜好,在ruth脱光前,那句bad idea怕是他最真实的内心写照。想必在和首相一家相处的几天时间,他也看得出些许端倪,所以说,他并不是棱角很分明的人,一点也不风流,甚至会紧张害羞。 但就影片剧情来看,ruth的这次献身,却似乎并无太大意义,或许她也是在政治与情敌的战争中身心疲惫,前者可能是她赢了,后者她明显是败者。该片无论悬念还是配乐都恰到好处的紧凑,也许正是如此,才会在人物塑造上稍有牵强。但不排除导演的另一个含义:当一个默默无名的人进入到政治后,他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ruth说读过他写的传记,认为他是个有意思的人,潜台词可能是此人已阅,大可放心使用。亦或者这个羞涩的老男孩能不能体会到我从未得偿的对爱的依托?身居重位的女性往往会更自如的使用她的身体,在西方作品中,出现此类事件是在普遍。所以,对于他们的一夜情,完全可以抛开“色诱”的观点来看待,而ruth在这一幕中表现出女性强烈的可依附感,也许是对主人公最后胆敢揭开秘密并面对ruth所作的铺垫,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的heart是肉长的。 说说谎言,政治是谎言,政治家活在谎言里,主人公不慎落入了谎言的圈套,又巧合的发现了真相。首相政治丑闻暴露时,府邸、出版社、抗议民众一股脑儿的涌进主人公的大脑,单纯如我,主人公也陷入了混沌,调查ruth的上线,肯定了猜测后被人追杀,大难不死他转而投向首相的政敌,他拼命地抓住一根根救命稻草,却最终落到了中情局的“鹰眼”中。影片的重头戏在纸条传递给ruth的那段,主人公发现即使首相死了自己也难逃cia魔掌,那么他便保持了自己一贯愚蠢的耿直,一手拿着藏着秘密的自传原稿,一手向ruth举杯。之后他便很快地迎接了难逃的命运。 可以断定的是,原著绝对是一个经典的悬疑作品,它应该比电影要好一些,因为在自传发布会上,首相秘书出示邀请函后告诉安检人员说:“带一个人。”没错,主人公就是硬生生的被带进了这个谎言巢穴,始终是一个“someone”,没有名字,没有人识。

但,当他选择对权力举杯的时候,便已不再是影子。

5 ) 不存在的人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带来了一部悬疑惊悚片,安排在紧邻的两天放映。先看了波兰斯基的《捉刀人》再看斯科塞斯的《禁闭岛》,实在笑死人——这难道不是同一部电影吗?
当然我这么说可能你会不满意,因为风格啊故事啊实在差太远。但仔细想想哦,这两部电影不都是一次叙事游戏吗?

《捉刀人》和《禁闭岛》都以一座封闭的小岛作为故事发生地;坏天气和暴风雨都是极其重要甚至必要的元素;而两部的电影主人公的身份都呈现出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两部电影在探究主人公的身份时,还都用了“幽灵”一词予以定义;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从一开头就被授予了一项貌似重要的“任务”,然后这项任务都渐渐变得没有那么简单,变成了卡夫卡小说里主人公所背负的那种“任务”;最后观众却发现,两个故事里的主角的任务对这个故事并不重要——案件的真相不重要;主人公都是某种程度上“侦探”,一个是受命调查失踪病人的军官,一个是为前首相写传记的代笔作家,共同点是,他们对真相都有着超出平常的执著,执著到正常人无法明白为什么真相对他们那么重要,甚至搭上性命都没关系;两部电影还有最明显的一个共同点——都很希区柯克。
很明显,《捉刀人》受到了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响,剧本结构借鉴了《蝴蝶梦》——一个普通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故事,普通人被动地卷入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仅存在于他人口中的已经死去的人(Rebecca)。故事的发展逻辑缜密,口吻极其冷静,主角甚至冷静到时不时出来插科打诨,但随着疑团的一个个开解(或者没有解开而是牵扯出更多疑团),情节却越来越荒谬。(《禁闭岛》也符合这部分……)
在《捉刀人》中,“普通人”就是由Ewan饰演的代笔作家,在为英国前首相Adam Lang代写“自传”的捉刀人mike(就是那个存在于别人口中的死去的人)意外溺毙后,他受雇继续mike的职责完成这本自传。写作过程中,他渐渐受到自己好奇心的驱使,去揭穿前首相身份的秘密……结果,他不但继续的mike执着,还继续了他的好奇,那种危险的对真相的好奇。结果,他陪上了自己生活,自己的感情,甚至自己的生命。
是不是有点眼熟?

这里得先说点背景。政治题材惊悚片《捉刀人》根据英国记者、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的畅销小说改编。2007年初,在《雾都孤儿》之后久未有新作问世的波兰斯基,本计划拍摄一部跟庞贝火山爆发有关的影片,哈里斯应邀创作小说《庞贝》,同时,在波兰斯基的指点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然而,《庞贝》电影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搁浅,哈里斯便将《捉刀人》的小说尚未出版的原稿交给波兰斯基提前过目。没想到,波兰斯基当即拍板说:“不如我们就改拍这个吧,就像钱德勒!”
这个钱德勒是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说到他,你可能已经恍然大悟,Ewan在酒吧讲他对真相的obsession的那一幕,从主动跳进黑洞到被无形大手抓牢拖向案件暴风眼的被动,谜底真相的“不重要”,这不就是钱德勒笔下的主角么。。。

当然,波兰斯基肯定不是在复制钱德勒的探案故事。尽管Ewan饰演的捉刀人是整部电影的主线,可对于电影的核心故事始终保持观察者的身份。他是讲故事的人,或者看着故事发生的人,这里的故事,包括围绕着前首相疑云,包括前任捉刀人的生死,包括前首相夫人的真实身份,包括英国政坛的可笑……就是不包括ewan的角色。他始终没有参与到这个故事中来,除了他是个运气不佳的writer,有个不知道算不算女友的但是已经分手了的女友之外,关于他我们什么都不了解。当然,貌似主导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揭穿了惊天的秘密,他自己的心理历程跌宕起伏,可最终,他的存、他的努力、他的一切都没有对故事和这个世界造成任何影响。他的存在,不但不靠谱,而且没有人注意。
正因如此,波兰斯基连名字都没给他起——影片的演员表上,对这个角色只标示着“the Ghost”; 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前首相,则一直冷淡地称呼他为“buddy”;而ewan在片中自我介绍时一直以“我是前首相的幽灵”自居,“幽灵”(Ghost),一方面指的是捉刀人(The Ghost Writer),一方面也表明他的存在的不可靠——就像幽灵般不曾存在。事实上,唯一确实存在的真相是:这个几乎出现在全片每一个镜头中的角色,其实只是为故事服务的叙事工具。他的存在,他的命运,就像他那个所谓的“任务”一样,都不重要。

他是主角,但他跟故事无关。

所以,《捉刀人》其实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捉刀人的故事,甚至,它不是一个故事。一个不存在的人讲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故事。整部电影是一个设计巧妙的精密机关,波兰斯基所要传达的主题隐藏在每个小细节和每句对白中——他想要说的很多,但是肯定不是这个故事本身。大家可能都知道,波兰斯基去年被捕的时候,电影还没最后完成,他在狱中坚持完成了部分电影。现在,这位72岁的老人还被软禁在自己位于瑞士的别墅里等候美国的引渡决定。所以我们看到了波兰斯基对司法制度的揶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布鲁斯南扮演的前首相询问已经被通缉的他,到底还有哪些国家可以去(不会被引渡)……即使这么倒霉,波兰斯基也没有失去幽默感。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更多的关于对布莱尔的讽刺,对英美关系的讽刺,对英国政治体系的嘲讽⋯⋯我只看了一遍,并且那是一个半月之前的事,现在对很多细节回忆起来已经不那么印象深刻了。

这当然不是波兰斯基最好的电影,可是跟《禁闭岛》比起来,高下立见。无论是立意、剧本的设计、对白的精妙,甚至很多镜头的美感上,《捉刀人》都要优秀得多。看到豆瓣上此片打分远远低于《禁闭岛》,实在觉得有点冤枉。

我最喜欢的是电影的结尾,波兰斯基用一个伦敦街头的空镜头为影片做结,一声巨响,那些曾经组成前首相自传收稿的纸张飘扬在风中,马路上,没人关心纸张上写了什么,哪怕上面曾经记载了关于这个国家的最大的阴谋。生活还在继续。谎言,没有被揭穿。波兰斯基只是间接给“幽灵”的悲剧结局做了交代。世界不因为曾经存在过的幽灵而改变,所以,“幽灵”的结局,根本无需出现在镜头里。
“幽灵”的悲剧是必然的。不然这个电影的讽刺意义便会失去部分力量。不过既然“幽灵”本来就不存在,他的死也就是不存在的吧。
No one noticed. 不留痕迹。这个空镜头表达的实在太多。


PS
ewan的这次短暂而突然的全裸其实再次说明,在电影中裸只是他的个人爱好吧?

6 ) 如此优雅的平庸

不会就是这样吧。这是我看电影《影子写手》后半部分时,脑子里一直在盘旋的一句话。一个导演都叫什么什么斯基了应该是很厉害、厉害到不至于这么好莱坞这么偷懒这么乔治布鲁尼吧。但,我一直在等的那个情节转弯始终没有出现,导演波兰斯基在那个俗套故事里越走越远,直到他风衣飘飘的背影消失在好莱坞式的政治正确里,而观众也在被注射了一针道德兴奋剂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去。

“那个俗套故事”,指的是近年好莱坞层出不穷的“都怪CIA、都怪FBI、都怪跨国公司”的阴谋片。剧情一般都是这样的:无辜的人莫名死去,一个无关的人不小心成为调查者,重重疑云下他发现死者之死“不是那么简单”,一步步调查使他揭开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阴谋,而知情也使他陷入了被追杀的命运,最后他成功地将秘密公之于世——哇,如此骇人听闻!原来是CIA的阴谋,FBI的阴谋,跨国公司的阴谋——到底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不重要,反正它们都是一家。

要不我怎么哀叹“不会就是这样吧”。在《谍影重重》系列中,CIA就是个杀手机器训练营;在《不朽的园丁》中,议员和制药厂合起伙来残害非洲贫民;在《Syriana》中,CIA和石油公司合谋刺杀中东王子……经受过这么多政治阴谋片的洗礼后,我以为,以波兰斯基先生拍文艺片的背景和他惊世骇俗的生平,对伊战这个题材,他可以拍得棋高一着,但他举起的棋子在空中停留了半天,最后还是落在了“中情局阴谋”这个俗套上。

《影子写手》几乎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英国前首相朗已经下台,却由于在任时将英国卷入伊战和虐俘丑闻而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并被国际法庭起诉。这时他的传记写手麦克突然离奇自杀,新的影子写手来到朗家。原本该写手只想挣一笔“快钱”,却通过麦克的遗物发现了朗生平的种种疑点,他开始调查朗把英国推向伊战的真实起因,一场惊心动魄的侦查就此展开,最后他发现……他还能发现什么呢,和其它那些正义感过剩的导演一样,他发现了CIA这个倒霉蛋。

也是,如今不批判CIA批斗谁。批判宗教极端分子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激烈抗议,批判恐怖分子小心人家穿着自杀炸弹去你家拜访,批判专制政权中的独裁者当心人家外交部抗议,柿子还是要找软的捏,只有骂中情局政治上最安全——CIA总不能组织员工到导演家门口抗议吧。再说这个鼻青脸肿的CIA身上已经被踏上了一万只脚,再来第一万零一只又何妨。批斗CIA岂止安全,还华丽丽呢——观众们血管里时速500公里的正义荷尔蒙正在寻找出口,请给“打倒”这个动词一个宾语吧,一个简明扼要的宾语,一个喊起来嘎嘣脆的宾语,现在波兰斯基把这个宾语交给了观众,谢谢导演,打倒CIA,哦耶。

阴谋论的剧情放在《谍影重重》这样的电影里无可厚非,因为它本来就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动作片,但放在《影子写手》里却令人失望,因为它选取的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因为波兰斯基似乎有比娱乐观众更大的雄心,因为它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平台,让一场关于伊战的严肃辩论真正展开。

阴谋论的吸引力一目了然:世界复杂到令人想尖叫,而阴谋论提供的答案简洁明了。它把世界从一道问答题简化成了一道判断题,从一个智识问题简化成了一个道义问题。一个国家卷入一场战争,必然有国家利益的、私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的、政府的、民间的综合因素在推动,但是把“国家利益的、私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的、政府的、民间的综合因素”作为“打倒”的宾语实在太长太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振臂高呼的需要。于是,一件如此复杂的事情,在波兰斯基的镜头下,其缘起竟成了30年前一个女大学生不小心选了某个教授的一门课。

当然导演也不是完全没有从朗的角度讲故事。在被法庭起诉之后,花花公子朗终于有机会说:“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为自由而战的人被惩罚,而恐怖分子被视为无辜的受害者。”后来在飞机上与影子写手辩论时,朗又得到一次机会反击指控,可惜波兰斯基对朗如此吝啬,给他的自辩时间似乎不到一分钟。飞机上那场戏,让我几乎以为电影要拐大弯了,要从一杯可乐拐成一杯伏特加了,可惜波兰斯基的手迟疑的一下,咕咚,将可乐一饮而尽下去。

不过斯基毕竟还是斯基,虽然情节令人失望,电影画面仍然很诗意。最后一幕中,汽车的急刹车声之后,朗的传记草稿一页一页在伦敦的街道上飞起,非常文艺,非常悲情,非常地波兰斯基。不解风情的我,却几乎笑出声来:哇,朗的妻子露丝也太神奇了吧,30年来无怨无悔地效忠中情局,为它背叛国家,利用丈夫,献了青春献爱情,就差没从血泊中掏出七根火柴了。我想诗意它也不能拯救平庸吧,优雅的平庸也只是平庸吧,我想影子先生不是作家吗,家里怎么可能没个订书机。

7 ) 《影子写手》:波兰斯基的太极

作为当今影坛仅存的几位大师级人物,波兰斯基的每一部作品总是能引起众多的关注,执导几十年来,其佳作名作不乏少数,而围绕其身世经历的各种或褒或贬的争论让媒体趋之如骛,但真正能读懂这位大师的人又有几个?2005的《雾都孤儿》之后,波兰斯基给我们带来了《影子写手》,这部他在软禁之中完成的电影自然也被炒的沸沸扬扬,摒弃这些浮躁的舆论,平心静气的来看《影子写手》,不禁感叹,大师还是我们的大师。虽然《影子写手》没有《钢琴师》的深刻,没有《水中刀》的惊艳,平心而论,《影子写手》也至少是一部波兰斯基正常水平下的作品。



作为波兰学派的活化石级代表人物,78岁高龄的波兰斯基秉承了波兰学派风格的内在特质,基耶斯洛夫斯基辞世后,世上也只有波兰斯基了,60年代东欧文化修正主义大潮压制了波兰学派电影的发展,但是波兰斯基把它带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强大电影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具有个人独特气质的波兰学派电影艺术风格,波兰斯基灰暗的童年印记和黑色的生活经历无疑影响、深化了其电影的风格特质。熟悉波兰斯基的观众应该能感觉到波兰斯基的电影之中总是弥漫着一股低沉、阴冷的气质,即使是在《雾都孤儿》中,这种感觉仍旧隐隐约约的存在。波兰斯基电影的另外一个让后辈难以企及的地方是其电影内在功力的深厚,一是在镜头、光、机位和一些基础电影蒙太奇组合等电影技术层面上的完美表现,另外是波兰斯基对于电影气质、节奏的强大把握能力。就《影子写手》而言,虽然题材老套,但是除此之外,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来,此片还是波兰斯基招牌的绵长而冷峻风格,低沉之中见杀机。政治惊悚类电影的佳作名作也颇多,面对后生晚辈,波兰斯基的想法或许没有他们多,但是在电影的掌控能力而言,大师终究是大师,电影内功这东西,是需要多年慢慢修炼出来的,招式再多再花哨,内功薄弱,终不能成大事,老波兰斯基玩的可是内功深厚的太极。

波兰斯基的电影,我很乐意冠其 “古典电影”之名,个人认为古典电影更多追随的是电影内涵的表现,是通过执导者内在深厚的电影修养去探索电影语言,接近追随电影本质。而波兰斯基的作品便是符合这种古典电影之风,古典电影很多时候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展现,而是一种电影综合艺术的展现,但是要想做到这个可不容易,这是正是前面所提及的内功,这是无法投机取巧的,伴随着电影技术和电影商业化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功力已经被人所淡忘,一部部流水线上出来的“精致”作品冲击着电影市场,快餐式的生产、消费着,而此时电影艺术性和厚重性的一面却被忽视了,电影的本质被很多人所忽略。于是人们对于古典电影的印象仅仅存在于那几张CC的碟,大师们的一个个离去愈发使得古典电影孤寂无援。


回到《影子写手》本身,电影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波兰斯基的表现手法才是电影最值得人去关注的地方,波兰斯基的电影有个特点:留白,电影的留白和书法、美术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部电影的留白怎么样很多时候可以反映导演的功力如何,《影子写手》的留白即是大师级的留白,而这种留白又不同于欧亨利的结尾,而是整个故事不同架构段落中的精巧安排,而不只是最后的惊鸿一瞥,《第九道门》的留白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波兰斯基式电影留白,看完让人回味无穷。但既要做到留白,又要让电影完美,这就是一门大学问了,波兰斯基可谓是这种学问的一个集大成者了,《影子写手》讲的是一个捉刀者故事,捉刀者既是Ghost,而ghost的任务既是去以模糊的存在复原一个本不存在的故事,这种模式使得故事的叙述变的大有可为之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讲法,而如何去处理又是另外一回事,波兰斯基显然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他并不善于叙事结构的精妙经营和逻辑置换,波兰斯基的解构手法较为的简单直白,但是在氛围和故事掌控的范围上却很细致,秉承了其一贯品质。


一个小人物面对国家阴谋、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能做什么?波兰斯基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捉刀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个悖论,而捉刀者自身的任务即是架构虚无,这种剧情架构使得影片的剧情变得隐晦有层次,当卑微的小人物接近到阴谋或者是利益核心之时,一般好莱坞大片会就此大书特书,追车、枪战、最后打翻大boss,但波兰斯基可不吃这一套,作为一个电影风格较为灰暗的现实主义者,波兰斯基注定会抹去这个小人物,ghost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物,他的不存在可以让一切事变得顺理成章,前首相夫人可以继续风光、政客可以继续他的谎言,人们可以继续如无其事的生活,一切都如此有秩序,而破坏这种秩序的人必须死。这种双层的架构便是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存在者架构的不存在的故事并无意发现取了“不存在”的阴谋,当ghost想让不存在变成存在之时,作为一个小人物,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要么缄默,要么变成真的幽灵,这就是现实。


影片之中不少段落会让人会心一笑,一些对于时政的讽刺和波兰斯基对自己的嘲讽在电影中都有表现。总之,All in control。波兰斯基还是我们的波兰斯基,鉴于大师年事已高,其现在创作的每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馈赠,不要在大师辞世后才开始抱着大师的CC合集惋惜、缅怀,此时便是向大师致敬的时候。



祝大师长寿。

短评

最后结局这叫一个妖孽~“幽灵”的悲剧是必然的。不然这个电影的讽刺意义便会失去部分力量。不过既然“幽灵”本来就不存在,他的死也就是不存在的吧。 No one noticed. 不留痕迹。这个空镜头表达的实在太多

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四星半,波兰斯基回归悬疑,以政治悬疑为外壳而不加掩饰的影射托尼.布莱尔。具备了导演典型的风格,音乐非常出色,MacGuffin抖得也好。最后五分钟真像希区柯克拍的,替人写自传不署名的幽灵写手不过是个“幽灵”,最后结局也让他成了真正的幽灵。

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影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后发制人。全片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作铺垫,支离破碎的线索,亦真亦假的信息,琢磨不透的人物,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那个高潮做着准备。★★★★

9分钟前
  • Q。
  • 推荐

气氛渲染一如既往的精彩,故事非常old-fashioned,有希区柯克之感。

1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非常复古款。最后十分钟加片尾曲和字幕一直看到完,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温习了一部希胖的老片。

13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这故事真不咋样,像逼着波兰斯基来导一部好莱坞商业片。但是电影的镜头和导演还是很波兰斯基的,真阴郁。

16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政治呀!拍完这片子波兰斯基就被美国抓了,官方罪名是多年前的猥亵女童,当事人都长成大妈了,人家都原谅他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么一弄倒让我怀疑片子里情节的真实性了。太讽刺了。另外,配角都是大腕!很好看。

17分钟前
  • 波姬
  • 力荐

Oh boy, politics is dangerous, but it is curiosity that will kill you.

19分钟前
  • Albatross
  • 推荐

剧情单纯,演员平庸,漏洞严重,但都构不成《影子写手》沦为二流政治悬疑片的缺点。如果你恰好吃的是Roman Polanski那口文艺的饭,又迷恋Ewan的Babyface,而且被小岛冬日苍凉的景色吸引,又恰好不对悬疑剧的细节&节奏挑剔,那么就好好欣赏这出《禁闭岛》相反剧。

22分钟前
  • D I D A
  • 还行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什么事情都要问why。第二天,他死了。

26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原著本身即悬疑为主,观片亦只需牢牢抓住露丝与其一夜温存突兀这点,便可分析出最终谜底。波兰斯基此片获奖,节奏却明显有问题,前半部分拖沓,最后十二分钟紧凑,一顺到底,却难掩结局伪英雄就义之无力。有人拿本片与禁闭岛相比,也不过岛而已,别的部分全不似。此类政治阴谋论太过幼稚:书稿密码亦同

28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大半夜的看的我直犯困

3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都是结尾10分钟的时候抖包袱。。。最后那一幕漫天风中凌乱的纸心都揪起来了……真是经典。。。。顿觉宿命的无力之感啊。。。。3星给剧情,1星给配乐和风景,最后1星给Ewan~

36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比<禁闭岛>要好,Scorsese永远不够Polanski来的实在。影片末段那犹如Shyamalan附体的10分钟倒着实令人意外和赞叹。

40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遞紙條那段很精彩

44分钟前
  • Yuxin Z
  • 推荐

Samantha只有是Samantha时,她才是最棒的

4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伊万变成老伊万了 还是爱他!ending激赞!

49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政治悬疑加惊悚,这天气从头到尾就没晴过,一直阴沉沉的。这类题材波兰斯基很擅长,结尾不错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三星全是给波兰斯基的影像的,故事太烂了;也只有被美国通缉的大导演才接手这种虽然烂却能骂美国的剧本。用Google就能发现CIA阴毛:耶鲁毕业的哈佛政治学教授通过女学生控制其丈夫英国首相,影射萨缪尔·亨廷顿是当今世界政治的大黑手。我真期望有人能拍一部亨廷顿大战乔姆斯基的科幻电影。

59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老炮出手就是不一样……虽然所有的电影技法都不算新潮,但老炮就是能靠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1小时前
  • 张小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