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在自己建造的迷宫中走失了
人类曾几何时敬仰着万物生灵,曾几何时能够死的安祥。如今这一切都不敢奢求,人们疯狂地啃噬着自己的灵性,践踏着生命的尊严。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道出了如今这个世界:是的!它彻底地发了疯!
一百二十一岁的“小巨人”,娓娓道来他这一生,并非不如“阿甘”传奇,可那又算得什么?传奇不能阻止人类变得疯狂,也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
军队来了又走,祖父仍旧吸着那只烟袋,仇恨并没有升起。
“小巨人”在两个世界中游荡,时而迷茫,时而昂扬,可最终剩下的只有无奈和绝望。为何祖父可以安然求死,而自己却如此命长!
2 ) 我觉得比与狼共舞要好.
我小的时候,还是在黑白电视机(家里拮据,高一才买到第一台18寸彩电)前似懂非懂地看着<矮小巨人>,应该说没有完全看懂,只觉得白人和印第安人互相冲突着,而且双方好象都有道理.
我下载到一个法语版,可惜听不懂.看着那些画面,我好象回到了那个蛮荒的年代.人生的战争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同时打响了.等下载到英文版再参与讨论这片子,看这种篇子,比唱卡拉OK强很多倍,看着能让人神往多时!
我们的脑子需要高创造力的刺激,我们的情感需要最纵横到地球的任一个角落.这样活着才算活过了!
3 ) Little Big Man
本片描述一名曾经在白人和红人社会出生入死多次的人瑞回忆他的一生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一页血与泪的历史。本片是这红人翻案的反传统西部片,内容和构想都处理得颇具新意,每一段情节都具有相当高的趣味性。达斯廷.霍夫曼在片中从十几岁演到一百二十岁,是演技上的一大突破,另外马丁.巴山姆、费伊.达纳韦等演员的表演也不落俗套。
4 ) 笔记
在阿瑟佩恩的《小巨人》中,主人公经常在白人之中做白人,在印第安人中做印第安人,以无差别的动作游走在双方微妙的边界之间。
这是因为动作永远不可能或者在一个预设情境中被确定,相反地,情境却可以逐渐由动作引发出来。
巴德伯蒂彻认为,他的人物不是由某个 事业确定的,而是由他们为了捍卫这个事业所采取的动作确定的。
当戈达尔分析安东尼曼的影片形式时,他从中提出了一种asa的表述,用以对照sas的大形式,场面调度旨在先发现后明确,但是如果情境本身如此依附于动作,那么动作就必须于情境产生的时刻相吻合,分秒不差,于最小的间隙,即情境借助推动力的微分相吻合。
其次,最小差别定律只用于制造逻辑上相差甚远的情境。比如《小巨人》随着他被推向印第安人或者白人一方,情境确实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如果说瞬间是动作的微分,那么动作可以在不同或对立的情境中变化扭转每一个瞬间。
万物无穷尽。
因此,衰败,怀疑,恐惧在这里具有的意义与他们在有机表现的意义截然不同,它们不再是填补距离的痛苦阶段,主人公要借此达到整体情境要求,实现自己独有权利并能胜任如此伟大的动作。
因为这里不再有壮举,尽管主人公保有非凡的技术能力,总的来说,他就是佩金法描述的《失败者》:“他们没有外表,他们只有幻觉,因此他们代表徒劳的冒险,毫无收益的经历,他们只能活在可怜的满足感中。”
他们没有美国梦想,他们只是保留生命,但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们动作引发的情境有可能危及他们自己,让他们失去仅有的生命。
动作——影像的符号是线索,即是缺少线索,如叙事中的粗暴省略,也是差距和歧义线索,比如突发情境逆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5 ) 《Little Big Man[小巨人]》旁观西部片
http://axinlove.com/2012/01/little-big-man/《Little Big Man[小巨人]》旁观西部片
by @xinl.ve 120106
Movie Rating:8。
原著的小说好似早早就为Dustin Hoffman[达斯汀·霍夫曼]留了主角的位置,静待着他从《The Graduate[毕业生]》和《Midnight Cowboy[午夜牛郎]》姹紫嫣红后走出。依然记得VCD讲的那个段子,电影学院的漂亮女生看Dustion Hoffman在《The Graduate[毕业生]》,啊哟,这谁啊,这么矮还好意思出来演戏?总是要笑一下,个头太高、身材魁梧的人出演不了Jack Crabb,这不比我们称呼姚明为小巨人。《Little Big Man[小巨人]》里的Jack Crabb不是电影英雄,是一个比寻常人看起来来还要瘦弱的形象,正是Dustin Hoffman的身形。因其瘦小,历尽劫难且改变历史的举动才成为传奇。若是巨人,电影名将变成《The Incredible Hulk》或《The Hulk》。
Dustin Hoffman非偶像明星,Jack Crabb非牛仔英雄,《Little Big Man》非传统西部片的对抗故事——白人与印第安人、文明与野蛮、堕落的工业城市与自然纯朴的乡村社会——通过借由白种人之言看印第安人的颠沛流离,来反思当时的的美国社会诉诸武力来宣扬民主、进步理念是否具有正当性。
John Ford的《Stagecoach[关山飞渡]》里的印第安人形象是负面而且黯淡的。没有因为肤色、服饰而有什么特殊,印第安人与一般的勒索买路钱的匪徒没有区别,在电影之中成为洗涤马车乘客各自罪孽时的流水,形象模糊而不会让观众意识他们的个性或品质。印第安人在电影之中一直是等外之民,西部的旷野也被看做是蒙昧未开化的土地,等着白人带着工业革命后的成就予以改变。还有一种类型的西部片,主要的故事情节,发生牛仔或生活在西部小镇上的各色人等彼此之间。印第安人和西部大背景只是电影的布景,电影关注着生活在文明边际的人的精神异化,未来,向西还是向东?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的6、70年代的越南战争。直接表现美国在战争陷入泥沼的影片暂时还没有出现,需要再等10年、20年左右才有《Apocalypse Now[现代启示录]》、《Deer Hunter[猎鹿人]》和《Platoon[野战排]》。为什么会失败?战争进行时不能提出的问题,在战后有了空间去思考。在那个时间点上,旁观着正在进行的战争的编剧、导演,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表现他们对越南战争的态度。极具超前意识的原著小说正好是备选素材,固有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故事正好成为比拟大兵和越南人。
刀枪不入神鬼难侵的Jack Crabb,他在每个场景之中的亲历,是大洋彼岸的电影从业者在看越南战争。伤害之于Jack Crabb的距离等于越南战场的子弹距导演Arthur Penn[阿瑟·佩恩]。也是他代替观众,身处于19世纪的西部,体验生离死别,带观众身历其境与感同身受。一夜之间从拥有数名妻子变成孤家寡人,从Muleskinner到影响历史进程的小巨人,从垂髫少年到百岁老人。依然是他如同基督的神迹在人间,借他之眼将印第安人的苦难转告给耶和华,传递被驱赶、被屠杀,渴望自由的土地如同渴望自由呼吸的印第安人的祈祷。
由Jack Crabb的眼,电影的景框,印第安部落首领Old Lodge Skins的白发智者形象,得到了展现。他比一味只知杀戮的印地安人劫匪或者本片的白人军队指挥官在识见层面上要更高,是观众和Litte Big Man愿意仰慕和顺从的长者。向西部和越南输出文明的正义基础,在面对老人的洞见、脱俗时摇摇欲坠。血腥开拓西部和进行越南战争的是非对错,电影有了一个看法。
还需要注意的是Jack Crabb的肤色,他成长于印第安那部落,在某刻还帮助印第安人反抗白人。这个银幕形象可以被视为《The Last of 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和《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里的白人主角的先行者。也正是到了这两部电影的时期,西部片对印第安人表现进入了新的时期。不仅开始正视印第安人在某些方面比腐化堕落的工业文明更有吸引力外,也开始塑造与白人主角并肩的印第安人形象。
补充两点:Coen兄弟的那种变形西部片元素,很难从本片找到痕迹;Clint Eastwood[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同期指导的相关西部片,继续冷酷的牛仔形象,并不受当时美国社会待见,票房比较惨淡。
Little.Big.Man.1970.720p.BluRay.X264-AMIABLE
6 ) 《小巨人》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成名后的20多年黄金时期基本没演过烂片,频频和各国导演合作不同类型题材,也和开启了一个非英雄、非偶像的银幕形象时代。
阿瑟·佩恩 Arthur Penn之前处女作《左手持枪》也是一个关于反传统、反社会的主人公,但整个手法却是按照传统西部片路数。本片明显从人物设置到故事演进包括美工色彩都是完全的反传统的,与传统西部片以及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都不尽相同,倒是与其《雌雄大盗》所创造的时代性相呼应,可惜导演之后此类影片寥寥无几。
这部影片绝对应该算两人在70年代的代表性佳作。
追问身份的西部史诗。印第安文化猎奇,很喜欢以梦为导的祖父。【It's a good day to dead。】
7.7 印第安题材苦大仇深,哪怕用戏谑的基调、欢乐的配乐也仍然苦大仇深。男主角面对印第安战争感到无力之时,人物风格转变成嬉皮,在影片上映的年代太过真实。西部梦总是会被打破的,野蛮不法,文明更残忍,传奇落幕于养老院,西部没有神话。
一部视野大于类型的西部史诗,且有很多喜剧色彩来进行调剂。情感认同几乎完全倒向了印第安人,他们共情与山水的生命意识,威严刚正的长老,乐于享受性爱的女人。而白人则肆无忌惮的进行杀戮,连小巨人自身的某些缺陷,比如为了活命两边倒,仿佛都是来自于白人的劣根性。
(8.5/10)阿瑟·佩恩的《邦妮与克莱德》以叛逆、颠覆的姿态改写了强盗片的面貌,甚至开启了好莱坞的新面貌。从中可以瞥见他作为好莱坞体系内的一种革新、反叛的力量,同样《小巨人》作为新好莱坞时期最早出现的西部片之一,带有着强烈的新好莱坞时代特色,达斯汀·霍夫曼游走于印第安人与白人文明之间,不断变化的身份,经历着一系列“奇遇”般的冒险,以被驱逐、被屠杀的印第安人视角。它是关于自我身份的思索,时代变化下个人命运的难以捉摸,体现出一个古老文明逝去、个人命运失依的悲悯之情。《与狼共舞》与之相比,仍旧显得渺小。
我只能说我太讨厌这旁白了...
很有趣味性的一部西部片,Jack作为一个由印第安人(夏安人)抚养长大的白人,做过教徒、骗子、枪手、商人、士兵,从印第安部落安家的人生制高点瞬间因白人杀虐印第安人跌入谷底,再次与各个老相识见面并为冤死的夏安人报仇后,他重回部落却只能终老在养老院里。血泪交加,还好有不断的小笑点缓解。
对白人和印第安人矛盾的反思还是太浅薄了,很多地方充满调侃的意味,影片的结构不错,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欠交代,比如他姐姐怎么离开的印第安人群,后来再出现的时候又无解释的消失了,最后也没交代去处。这片子看完不过瘾也不悲壮,基本没什么感觉
旁白造作,故事结构也烂,达斯汀的片吧,看的越多越失望。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白人与印第安人的那次著名的"小大脚"之战.
“一百多年后,面对那可怜的书呆子,名为Jack Crabb的驴子皮革工、斥候、枪手、骗子、酒鬼、小商人、养子、印第安人或者人类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穿越草原的那个遥远的上午。”——我猜我已经说得够多了。
7。可以看出原著应该挺有意思,片子过长,不过短了又讲不清故事
本片根據美國作家托馬斯伯格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一個120歲綽號為“小巨人”回憶他漫長而血腥的戰爭經歷,還原了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歷史真相。此片顛覆了美國西部片的神話,真實反映了印第安人的悲慘命運,被稱為西部版本的《阿甘正傳》,不僅終結了長達半世紀的西部神話,還借古諷今地諷刺了越戰的荒誕之處,引領了70年代的反戰潮流,其深刻的主題多年後被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所借鑑。达斯汀·霍夫曼從青澀牛仔演到耄耋老人的演繹亦是惟妙惟肖,不禁讓人拍掌叫絕。
美式西部片的转折点,end of all end。当然还引出一堆啥"后现代"西部片的说法。辛巴达七航妖海式的传记片传奇,但"幅度"和烈度当然要比什么《阿甘正传》的巧克力主旋律要强得多,反讽得多。全片苦涩的幽默,就像霍夫曼在将军面前的忍泪之笑一样。酋长祖父那句台词才是点题:"在我们human beings眼里一切都是活的,人、动物和石头;但在他们白人眼里一切都是死的,连他们自己人也可以是死物"。多辛辣的台词,在主客二分的科学、殖民者的"文明"、现代化的逻辑里,"人"本来就因为是"死"的才有了(被使用的)"价值"。
(2005.09)据说,阿瑟·潘的《邦尼和克莱德》是国内碟市的稀有品种。不好意思,本人正收有一张。《邦尼和克莱德》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也是通过这部电影,我记住了阿瑟·潘的名字。我记住了一个导演的名字,就意味着他以后的片子我都会关心一下。阿瑟·潘的片子却不多见。《小巨人》买于《邦尼和克莱德》之前,我却是看完《邦尼和克莱德》后才知道它是阿瑟·潘的作品。
某种意义上西部版的阿甘正传了。好几处致敬老西部片的地方很好笑(酒馆决斗与驿马车抢劫),但是十分真实。整个故事尽管传奇,但导演所选择的全片剪辑却用现代的方式塑造出灵活的现实感,很多地方的剪辑尤其厉害,快速而不会让人觉得突兀,符合心理西部片一脉的逻辑。很厉害
自此西部片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淡化了以往的经典枪战,取而代之的是广骜无垠,长河落日般的史诗情怀,必须致敬。片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人,所谓的“人类”和“白人”,而小巨人时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荒谬的世界总是开着残忍的玩笑让人无所适从,但只要风会吹,草会长,天空是蓝的。
过于流水账了,平淡无奇无亮点。 唐纳薇在妓院里勾引霍夫曼的一个镜头,像极了《毕业生》。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斗争,也只是点到为止。
苍老的声音讲述了坎坷的个人经历,也见证了印第安人在民族衰落过程中的绝望。 充满童话色彩的篇章让我想起了《Big Fish》, 剧中人物总是在适当的时候重复出现,带着戏剧性而又合情理的转变,向我们叙述着岁月的沧桑,时代的终结。所谓的英雄这不过是随波逐流的小卒,在历史巨轮的碾磨下,残存的只是老人的褐斑与皱纹。
看着这豆瓣评价的人数............ 这是部被人遗忘的佳片吗? 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不过当时年纪太小,没有完全看懂,现在看起来,是部处处充满辛酸幽默和讽刺的片子,可惜题材注定了杯具的走向 让人有很多遗憾 ps:70年的化妆跟现在有差距啊 老人的造型看起来有模型感
难得能吸引人的西部片,历史总是过于沉重,能反思的民族就是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