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除了结局,比如平和之外,之前的内容,我都非常满意。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这种独角戏的电影,或得说佩服吧,以前的《活埋》,是我认为最强的一部只有一个演员的电影。这部,并非只有一个演员,但主角占了98%的戏份,其它几分最多不超过2%的时间,剩下的就是声音后台演员了,这有多少个演员,我就不清楚了。 意料之中的反转,只是我也并
“他肚子里有蛇,我只是试图帮他。”
一场以爱之名的谋杀。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也曾经杀过人,我是故意的,因为他很坏,是渣滓。”
一场以正义之名的审批。
他们在电话中相遇了。
一侧是在高速上急速行驶的面包车上,女人语焉不详的报案让阿斯格紧张了起来。
前警官阿斯格因某次射杀事件被停职调查,目前是呼叫中心的接线员。
阿斯格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救出那个女人。他是一个对破案有敏锐直觉和有极强分析能力的警官。在此前的报警电话中,哪怕报警人没有说出自己的实际遭遇,阿斯格都可以根据片言只语的对话,推测出对方的处境:被妓女勒索的宝马车主,吸毒的瘾君子......
紧张的女子,暴吼的男人,还有6岁孩子对家里父亲吞吐的描述:爸爸和妈妈离婚了,爸爸和妈妈哭着出去了,爸爸还带了刀....
一侧,阿斯格进了另外一个黑暗的房间。我要拯救她。阿斯格自言自语。于是,他开始一个的救人之旅。
阿斯格打电话给西北呼叫中心,请求出警到高速公路去截住嫌疑人车辆。
截错了,你们这群蠢货。
阿斯格打电话给以前的同事,要求出警到嫌疑人的家里。
被拒。
阿斯格打电话给自己以前的搭档,让他开车到嫌疑人家里。
“你给我到这个地方,有女人被绑架了,我答应了她的孩子要让她妈妈回来。”
“我到了。”
“闯进去。”
“什么?”
“闯进去。”阿斯格大吼。
“好的,我进去了,这是谁给你的任务。”
“这不是呼叫中心给予的任务,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任务。”
屋子里空无一人。阿斯格命令拍档搜寻地上的文件,找出一些面包车去往北方的蛛丝马迹。
另外一边,到孩子家里的警官发现了开膛破肚的孩子奥利弗。
阿斯格暴怒。
这个渣滓,这个人渣。
于是阿斯格直接打电话给那个男人,
“....你就该吃一枪,你懂吗” 阿斯格在谈判最后吼了出来。
这是阿斯格,他有一个优秀警察的心:正义感。
面对电话那一侧的绑架案,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任务变成自己的使命:拯救那个被绑架的女人。
他没有求助,而坚信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拯救她,和拯救这个世界。
同时他很暴躁。
他跟同事相处得不好,
妻子离开了家。
他也很直接,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能够去干任何有必要的事情。
他想问能否换一台电脑直接接线。首先他向同事为长久以来的不友好道歉,然后问能否换电脑,同事刚回答完,也想过来帮他操作,阿斯格马上起来便离开工位,去另外一个接线区,留下尴尬友好帮忙的同事。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
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
这个信念这么一刻临近破碎了:
女人说:他不理解我,奥利弗现在很好....他现在好多了,不再尖叫。蛇,他的肚子里有蛇......他尖叫着,尖叫着,因为肚子有蛇......
当她得知自己杀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女人要自杀。
阿斯格说:我也曾经杀过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自己是自卫。我就想,除掉.....一些渣滓。
女人问:有蛇吗?
阿斯格领悟到,那些坏人,那些渣滓,那些他迫不及待除掉的人,其实只是身上带着他所幻想的蛇,让他想要去为他们除掉蛇,为这社会除掉蛇。
他回答:有蛇,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你,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所以.....这只是意外。
在这一刻,阿斯格完全意识到,自己成了自己心中那些坏人,那些渣滓。
因为,他主观地有意地去杀人,因为他认为他们很坏,如同那个女人认为孩子肚里有蛇。
阿斯格的正义感支撑他做了许许多多正义的事情,也让他发现原来自己却是一个坏人。
“我不承认我是罪人,因这在行善名下。”
“我承认我是罪人,因我在行善名下,剥夺了他人的生命。”
这两句话大抵便是阿斯格自我救赎的总结吧。
一开始是想给4星的,给多一星是因为拍摄手法和最后那个反转太过牛逼了。
电影开头是主角在当报警接线员,看似是受过专业训练,能通过对话了解对方的情况判断是否吸毒还是什么的,这就为他能识破妈妈一开始电话里的不自然,警觉出妈妈是被绑架了,甚至能套出妈妈所在的车的颜色和车型。作为一个普通的接线员,只要向警察局报告就好了,但他继续查出妈妈的地址,打电话到家里了解情况,这时他的行为表现似乎已经超过了普通接线员的能力,像是有警察的办案手法和经验了。而另一个疑点是妈妈为什么会被绑架,为什么歹徒会让她打电话回家。接下来的两通电话揭露了更多事情,一个是打去警察局,一个旧同事接的电话,告诉观众其实接线员原来应该是警察,遇到一些事情临时调派到这个位置,还提到第二天就要上庭了;一个是打到妈妈的家里,这个透露了更多的内容,女儿目睹了妈妈的哭泣、爸爸的怒吼以及最关键的刀。接线员和所有观众都透过了这些描述,给爸爸贴了歹徒的标签,妈妈是个受害者。而女儿因为害怕一个人,接线员让她去找小弟弟,这时候小女儿犹豫了,因为她爸爸吩咐过她,接线员生气地抢过话说没必要听爸爸的话。之后,接线员再找另一个旧同事,又种下许多谜题,旧同事明天就要上庭为接线员作证供了,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怕证词前后不一,实话到底又是什么,接线员背后的故事似乎不简单啊。抛开这些回到剧情,在旧同事和到达妈妈家保护女儿的警察的帮助下,接线员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剧情开始有意思了。这时候回想起之前女儿的话,爸爸要是真的是恶人,那为什么女儿会记住爸爸的电话号码,甚至还要听歹徒爸爸的话不去找弟弟呢,为什么爸爸还愿意再而三地接电话呢。编剧不仅把对话碎片化了,还模糊了话中透露的信息,导致人们下意识地作出了判断。但其实这就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做法,电影一边放映一边让你跟着剧情走,让你感同身受地作出判断,你也自然而然地跳进这个圈套,直到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你恍然大悟了。
这部剧细节铺垫做得很足,让后面一切剧情发生得很理所当然。接线员开头打私人电话被训斥,所以后面想要自行办案的时候,转入到私密的办公室,完成了场景转换。接线员其他几个不痛不痒的电话,其实也是有内涵的,接线员能从对话了解对方的现状和诉求,凸显了他的背景不仅是一个接线员那么简单,电影镜头多次转到接线员的电脑屏幕,上面显示电话的发射定位,告诉观众其实无法通过电话得到报警人的精确定位,也无法判断方向,所以接线员后来只能让旧同事去爸爸的家搜索他能去的地方。
这部剧最厉害在于能通过对话反应出人物的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这点有点像《HER》,不过它更厉害的在于是实时的,中间没有时间的转换,你看的一个半小时,就是故事发生的一个半小时,同时故事发生的地点只在一个地方,就是接线员的办公室。电影里面只有三次场景更换,一开始是在明亮的办公室,后来为了打私人电话转到了一个人的办公室,最后因为妈妈打到同事的线,而主角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办公室。这种空间的变换,与剧情挂钩。一开始,只会隐约看到接线员旁边有个被模糊身影的同事,聚焦点都在接线员上,显示了接线员与其他同事之间的距离感。之后转换空间不仅制造出私人空间,还制造出秘密、紧张的空间,显示出他不想被别人看到内心和行为,也表示了剧情走向最紧张,最迷惑的时候,而当接线员把东西砸了,空间最黑暗的时候,是他内心最无助、。最后重新回到明亮的空间,代表剧情开始走向明朗,接线员内心也开始变化,接受一切的现实,也接受过去自己自大、丑陋的内心,并敞开心扉,把自己的作为通告天下。
尽可能不要看有剧透的影评
尽可能不要不小心看到短评后有过多期待,比如 一直有反转 这种短评高频词
尽可能发挥想象力,但也无需为了推理天马行空
尽可能带入角色,关注细节,提出思考,并且寻求答案
尽可能地自省,而不是单纯当局外人
----------------------观后感尽量不剧透但无法保证分割线--------------------
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太好看了,有好多观影期间思考过的问题想要和已经看过的人分享。
真是个讲究的团队,这件事情非常令人满意,因为太多悬疑片导演或编剧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忽略很多细节合理性往往适得其反,然而依旧有不少这类型电影,豆瓣高分,这件事非常令人难受。
看之前其实不小心知道了这部片子会有反转这件事情,通常情况下这个认知是非常不需要的,也是为什么豆瓣令人又爱又恨,然而整个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这个认知的影响,可喜可贺!
导演给观众铺设了一个精妙的观影体验环境,能不能享受到还得看观众自己,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抛弃了过多画面,让观众在不受到视觉影响的前提下,能够在黑暗中更多的依赖理性思考。通常的恐怖或悬疑片,当惊悚画面出现的瞬间,接下去的几秒时间观众可能暂时无法有效接收讯息了。这部电影像是导演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此外,直接的画面给出在带来观影体验的同时也限制了想象力,通过语言的描述获得的想象类同且更甚于从书本里接收到讯息,算是导演针对 原著电影化经常诟病 的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用尽可能少的道具,对白,演员以及表演,来从各方面铺设一个人和一个事件,像是在拼图,碎片已经给出,你自己来找到对的那块继续下去。
最后完成拼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全屏幕完整的男主角的正脸,也知道了完整的事件。
有一个细节需要二刷确定,但是基本上能感受到导演的刻意,前期一直只特写男主的左右侧脸,直到最后才有了正面的特写,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有些故事中间觉得不够妥当的地方,到了后面被解释反而成了故事完整性的亮点。
结尾也是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思考,试着不要给出绝对的答案,反正我想着有超过三种可能性。
暂时就这些,欢迎讨论。
这片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7.6分,我挺好奇那些打四星五星的你们看完真觉得好看?豆瓣我都是只浏览不登陆,更不会写评论,但是这电影让我想特地发条评论感慨一下,倒不是说它有多烂,而是想说它是第一部让我看完只觉得自己上当了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我对7.6分有什么误解,通篇让人感觉昏昏欲睡,反转并无多大波澜,至于男主自己的坦白说实话没给我多大触动,这种表现手法的电影2018年了也不是什么稀奇题材了吧,然而在观看过程中我认为唯一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7.6这个评分,如果不是出于对豆瓣评分的信任我一定在十几分钟之后就关掉了。
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电影,听起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这其实对演员和导演的功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整部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男主接电话来侧面表现的,观众们通过男主与电话那头的人的一问一答从不同方面了解到整个故事。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来说,怎么能让观众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对着这张脸而不产生厌倦感,还能一直跟着剧情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更进一步说,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于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捕捉的非常细,整部作品几乎在一个场景下拍摄完成,镜头的切换很难做到不给观众有重复的感觉,两部不同的通讯设备连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座机中规矩的世界,以及手机中有人情味的私人世界。两个方式,展现了社会的两面。就像标题我想说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火焰。是时间越长,藏得也就越深,越难被发现。但是当有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就像榫卯那样正刚好,严丝合缝的和你曾经的那些情节对上,人们心中的那团火焰一样会被引燃,熊熊燃烧。这种经历或者情绪上的共鸣是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面对面,都会产生这种共鸣。但是这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共鸣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的都是悲伤的情绪以及一些痛苦的回忆。就像心理咨询师大部分自己也会得抑郁症一样,他们需要通过共情的方式来感知病人的痛苦,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很有可能他们自己却会被这种情绪困住,无法找到出口。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人心中的这种共鸣会随着时间越藏越深,经历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人们都在学着保护自己,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躲避伤害,就像片名《罪人》一样,“罪人”是男主,也是电话那头的人。电话中的故事引燃了男主心中的火焰,男主用尽一切手段想要去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是正义的,是不应该被审判的。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中,可不止有火焰,也住着魔鬼。
是一个四星的片子,但艺术风格我很喜欢,给五星。
这是一个展示视角、剧本力量的一个故事,全部使用对白来把握节奏,拍摄举轻若重,但内核却是宏大的,误解、偏见、人伦、人物关系转瞬即变。
是一个让我出几口大长气的故事,当我看到中间突然想起电影的名字,感觉《罪人》这两字真是太合适的时候,真是点睛之笔时,又一次发生了反转。
警察、丈夫、妻子三个罪人的递进。
我真的相信十万元也可以拍出一部好片子了。
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作品的陌生感做的特别好,选取一位接线员来承担故事的叙事。
在处理审查问题上,在规避场面血腥暴力场面上,这一个片子就是教课书。
对白的力量真的就是语言的力量,加上一直放大的手机和报警器的音效,主角从座机联系的世界是一个冷漠的,规矩的世界。手机联系的世界是一个私人的世界,是哥们的有人情味的世界。两个通讯设备把主角的自我和社会属性展示的较好,然后完成自我救赎。
在故事节奏上,不是商业片子,我们可以遇见如果它成熟以后,就会是《看不见的客人》、《恐怖直播》那般,是一个值得购买故事版权再拍一次的好核,加强商业性后会更赞。
Good job, Asger
反转个毛线,太无聊了!
把话撂这儿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一。
一粒希望的火种无限蔓延的过程就是《罪人》这部代入感较差作品的全部内容。极简的形式主义在这部问责主题的电影里显然不如侧重写实的《追击者》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因此真正的支援不在那些空洞的话语间而在最终的情感互动中。然而仅靠一个小小接线员的努力、愤怒和反思无法担起整个体制的无所作为。
我靠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 @ mk2 bibliothèque
受害者也会变成施害者,嫌疑人也可能是监护人。在逼仄的房间内,构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空间。女人的慌张来自他人还是自身,孩子的恐惧源自想象还是真实。闪烁的红灯和发光的屏幕极具欺骗,个人的经验和性格的弱点极易误判。吞食镇静药,盖上创可贴,举起枪的瞬间,拿起刀的时刻,有没有一条蛇正在盘旋。
短短85分钟,没有现场画面,只有接线员和同事、当事人还有机构的一通通连线,牵出这个“谁是罪人”的讨论。从因为事件被迫调职接线员的职业式回复到陷入其中的流汗恐惧,全靠观众在心里对事件的还原想象,拼凑出电话背后的故事与转折。PS 1: Jakob Cedergren都历经这么多剧集和电影了,赶紧给我红。PS 2:没有主创到场,只有抽礼物的映后交流不停“掉观影袋”的观众让人窒息尴尬。
如果说《解除好友2》和《网络谜踪》是通过屏幕推动剧情,那么《罪人》就是通过打电话来推动剧情,创意和形式非常厉害,堪比《活埋》。而且80多分钟的电影一波三折,多次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和演员的演技。甚至男主的经历还和案件产生关联,与女主的经历形成呼应,让她产生共鸣,同时也让男主再次反思自我。他不但重新给予女主希望,也通过面对和忏悔实现自我救赎,剧本很扎实。唯一不足的是丈夫将女主扔进后备箱,却不没收她的手机,有点不合理。
又是那种以小博大的悬疑片,这种惊艳的技法常见于新人导演的处女作。
和Elon Musk保持通话
同类型悬疑片看过不少(《活埋》《恐怖直播》《自杀热线》… ),这部导演处女作在手法上非常成熟。观众通过与接线警察共享实时信息产生相同的焦虑感。剧本出彩的地方在于主线案件的发展让警察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影响了另一个案件的发展。从判断小孩的父亲是否有罪,到判断小孩的母亲是否有罪,最后判断警察是否有罪,很有意思的过程。# 12th FIRST - 7.26
从头到尾惊喜从未间断,你原以为可以做别人的救世主,后来才恍然大悟,自己和那个试图去拯救的精神病母亲没有本质区别。但好在上帝给了你一次赎罪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它,所以片尾那个电话是打给谁的还有疑问吗?
故事和拍法都挺老套无新意。但完全可以想象好莱坞已经急急地买下版权,迫不及待要拍成小成本口碑力作并顺便捧出影帝候选人
极简结构下人物故事内涵丰满
生活是个圈。最后的电话打给老婆还是搭档,也是两种选择。阿斯格的处事太自大了,很让人出戏甚至产生反感,对最后的结局产生“这是他咎由自取”的感想,压过了人生的味道。#FIRST2018第一场
#2018IFFR# Bigscreen竞赛;圣丹斯世界单元观众选择奖。有年度爆款潜质的惊悚片,几乎是男主独角戏!故事时间跟影片时间严格等长!全片都是在打电话!全靠台词和音效来建构故事!!还有好几层反转!!!虽说B故事写得刻意了点或者功能性太强了点,但这种把局限性用成极致风格的电影就应该被赞美!!!
从头到尾发生在报警中心的接线间,男主独幕戏carry全场。从形式上来说很精巧了,但剧本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救赎观之上:做错一件事后,能否用做对一件事来获得拯救?Sorry,这个命题我不感冒...
不再信前期口碑了
放映前后的鸡肋交流比电影还令人窒息
2.5 人物行为的极端设置并把心理刻画以悬念处理导致整个过程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很难像例如《活埋》那样产生强烈代入体验,还好剧作最后能说得通圆得上,但从类型构思上仍然是有巨大缺陷的。音效设计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