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

剧情片香港2002

主演:刘德华  梁朝伟  黄秋生  曾志伟  

导演:刘伟强  麦兆辉  

播放地址

 剧照

无间道 剧照 NO.1无间道 剧照 NO.2无间道 剧照 NO.3无间道 剧照 NO.4无间道 剧照 NO.5无间道 剧照 NO.6无间道 剧照 NO.13无间道 剧照 NO.14无间道 剧照 NO.15无间道 剧照 NO.16无间道 剧照 NO.17无间道 剧照 NO.18无间道 剧照 NO.19无间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4

详细剧情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双方行动均告失败。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豆瓣

 长篇影评

 1 ) 梁朝伟的眼神太有感觉了,忧郁王子

怀念那些年的香港警匪片!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双方行动均告失败。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豆瓣

 2 ) 再见,警察

香港的警匪片已经成一种类型片了,在很多年的发展中,警匪片带着匪气和正气,善恶交战却往往善恶难分,这个苗头就是从无间道开始被带起来的,作为当初的救市之作,这部电影被拍了三部,还被日本、美国翻拍,成为一代香港电影经典,他如此吸引人,但是剧情说白了也就是抓卧底、抓叛徒的故事,一个抓卧底的故事讲得跌宕,还充满着道德的困境,剧情矛盾层层叠加,最后甚至矛盾无解只能用佛家的思想来寻求答案。 过瘾又好看,不愧一代经典。 这场风暴的核心其实有四个人:刘建明、陈永仁、黄志诚、韩琛。一个一个看,每一个都是在无间炼狱中受苦的人。 “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刘建明,是集中了最核心矛盾于一体的人,这句经典台词是他在天台给陈永仁说的,也一定是他在内心给自己说过无数次的,刘建明身上有这部电影核心的道德困境,刘建明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一个内心想当好人,但被迫做了坏事的人算不算是好人?在命运没有选择的时候做的事,那些被迫做的事,到底该不该为此承担道德审判?伦理困境的问题,“命运”和“选择”矛盾的问题,这两者他都无法回答。 另一方面,他内心的挣扎过程也同时表现了他自我认知的困境,“不守规矩的人,就像他这样,滚蛋,有没有人想跟他换?”这句话两次出现,他都在内心回答“我想跟他换”,无论是在警校的时候还是在最后在陈永仁的墓旁,可见他的内心挣扎从来就没有解脱过,他想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好人”,挣脱自我认知的困境,哪怕最后葬身大楼里,但是可笑的是,他连承受惩罚的机会也没有得到,最后他成了那个活到最后的人,电影结束黑屏字幕:“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乃刘建明多活的每一天都要接受内心无休止煎熬之大劫。 “明明说好的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就快十年了老大。” 在多数人印象中,陈永仁都是比刘建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这句台词据传是梁朝伟自己改的,原来的那句直接说的九年,这一改,三年又三年,原来过了这么久了。用他的话来说,都快忘了自己是警察还是古惑仔了,他被戴上面具演了将近十年的古惑仔,连睡觉也不能说出真话,只有在李心儿的心理诊所里敢有点骄傲地给她说:“我给你说,其实我是警察”。这个睡觉也睡不着的警察,不断说我都快忘了自己是不是警察了的警察,在天台上用枪指着刘建明,一点也没犹豫地说:“对不起,我是警察。” 对不起,没得选,都当了九年古惑仔了,我还是没忘掉我是警察。 “明明我已昼夜无间踏尽面前路,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无间炼狱里最值得同情的人就是这个没有得到过一天警察身份的警察,他认为自己是个警察,他是真的警察。 “那个警察硬骨头,他们把他抓了上去,足足打了十分钟,十分钟。” 还有一个警察,一直都有警察身份,人物设定看起来单调乏味,但是却是第一个领盒饭的角色。黄志诚,黄警司看起来就是呆板老成,谈不上年轻的热情,第一次围攻韩琛时他就一句“工作嘛,这次不行下次咯”。看起来他是一个躲在卧底背后的安全位置的领导,让陈永仁三年又三年地卧底在危险的老巢里,自己在警局里准备着收获成果。 但是,在接头之后,把自己留下选择了坐电梯离开,而让陈永仁先走,最后被杀,这时候难说他不是出于保护这个九年卧底的目的。傻强在死前给陈永仁说那个警察是个硬骨头,这个硬骨头警察早就已经把生活、命和工作看作一体了,他应该也从不觉得一个警察置身危险境地是什么值得被认为特别伟大的事,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和“道”,所以他和陈永仁一样,随时做好和对手们同归于尽的准备。 他被扔下楼,砸死在陈永仁面前,血肉模糊,那首叫《再见,警察》的歌响起,这首歌的歌名就是他的最合适的注脚。 “算命的说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我不同意,我认为出来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决定。” 韩琛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坏,贩毒、杀人、黑老大、狠角色,一开始进警局就对黄警司说:“你见过有人去殡仪馆跟死尸握手吗?”但是却没想到,他一手栽培的进入警局的卧底最后背叛了他,他也最后被这个卧底所杀,正邪较量,核心的较量是发生在亦正亦邪的人之间的,他这样纯正的最大反派,其实反而不是正邪较量的焦点所在。 最后刘建明在地下车库击毙他时说,这是他自己挑的。这是多年前他对刘建明说的话,进不进警局,让刘建明自己挑,但是做一个黑老大,这是韩琛从来没变的选择。 对刘建明来说他不想再摸黑走路了,对韩琛来说,自己挑的路,摸黑也要走。 说完了人物来谈谈技巧,这部电影有很多细节值得慢慢思考,最重要的矛盾爆发点就是那三段天台的戏,第一段是黄志诚与陈永仁在天台上第一次接头,陈永仁对卧底生活牢骚满腹,但是还是给黄志诚提供了韩琛集团接收毒品的内部信息,黄志诚给陈永仁递过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一个手表,陈永仁以为那是窃听器,黄警司告诉他那是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们的关系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但是也同时惺惺相惜,他们是在警察这条路上勾肩搭背的两个人,没得选,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第二次的天台是伴随着黄警司之死的剧情的,他们的行踪被刘建明发现,他们匆匆离开天台,黄志诚让陈永仁走楼梯,他自己走电梯,就差一点,他就错过古惑仔了,然而并没有被错过。当陈永仁下楼后装作刚到一样地绕回楼前时,黄警司的尸体也刚好砸在了他面前,他的表情中集合了惊讶、麻木、恐惧、悲痛,刚才还在楼上跟他聊天的那个人现在头破血流曝尸街头,这个唯一有他警察档案的黄警司被杀了,那他的警察身份如何再找回来?有悲痛,有惊恐,更多的是震惊,这些情绪全部集中在此刻的陈永仁的脸上,这是整部电影里梁朝伟表情最夸张的一幕,每一个毛孔都在扩张,如此激烈的表演被配上了十分平静的纯人声哼唱的丧曲《再见,警察》,对比很强烈,内心很复杂。 最后一段天台就是最著名的陈永仁和刘建明的天台对峙,刘建明想要承认自己的卧底身份,不愿意再戴着警察的面具忍受煎熬,但是在天台上,他仍然在为自己争取,最著名的那句台词,“我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个好人”说得很辛酸,我们都没得选所以只能先违心,可是我真的想做一个好人,但是接到的回答是“跟法官说,看他让不让你做个好人”,这是冷漠的回答,但是却是现实的回答,事实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没有选择的,被逼上天台,被逼着让人拿枪指着自己说“跟法官说”,我们不用可怜此时的刘建明,也不用苛责此时的陈永仁不给他机会,因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经常在这样的境地中,没有选择,央求后,得到的是现实世界冷漠的回答,我们不会去咒骂现实,而会去反思为什么自己要走到这一步才知道后悔,但是,又是但是,反思的结果往往是,“我以前没得选择”,我也不想被逼上天台才后悔,但是我每一步都没得选择,去读书去考学我们没得选,去争取本来就不多的发展机会,去挤去拼,我们没得选,那么最后我们回顾生活,怎么感觉很乏味,很没意思,“过去我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个有趣的人,去做我想做的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你去跟时间说啊,你已经没有年轻人的精力了,看看老天爷给不给你那么多的时间”。这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处处是无奈,此刻的刘建明的状态是有普世性的,在有机会去选择的时候,抓住机会,不要最后用“过去我没得选”来搪塞被浪费的选择机会。 再说到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处理手法:回忆闪回。其实并不是特别新颖的技巧,但是在电影中的多处都有,尤其是最后刘建明在陈永仁的墓前回望过去,闪回到他在警校看到陈永仁被开除的场景时,他的那句“我想跟他换”,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想做“好人”的人面临的困难的处境,此时的他就是在无间炼狱中煎熬不得救的人,他试过自救,去天台找陈永仁坦白,但是陈永仁的被杀让他连这一次自救的尝试也失败了,依然是“命”,依然是无奈的“我没得选择”。活下来的那个,还不如死了的那个,无论是在九年前在警校时,还是现在在墓前,他都是在羡慕陈永仁的那个。 电影还有一些其他值得推敲的部分,比如说那个通往天台的电梯,极其富有隐喻意义的电梯井,电梯的场景在片头就出现了,要是把核心矛盾集中发生的天台看作是无间地狱,那么这部通往天台的电梯其实就是通往无间地狱的路了,也就是“无间道”的隐喻。通往天台的路看起来好走,其实却被堆满了尸骨,黄警司在这部电梯里被反派抓住打死,陈永仁被警局的另一个卧底在电梯中射杀,而那个射杀陈永仁的卧底又被刘建明在电梯中杀死,正义不会轻易获胜,甚至正义和邪恶的区别我们也不容易看清,正义与邪恶在电梯中较量,个人心中的正邪两面也在电梯中争斗,电梯就是最缩影的无间道。还有就是本片中最重要的线索道具:被陈永仁写上“標”字的信封,他根据这个信封知道了刘建明就是卧底在警局的反派,而刘建明也因为知道陈永仁看到了信封而删除了他的档案,最后引出最后一场天台的剧情,可以说那个信封就是线索。最后就是两个重要的配角,一个是刘建明的女友,喜欢写小说的Mary,编剧借她之口点出了本片最核心的伦理问题:“有向好之心,却做坏事,应该有怎样的结局?”这个问题太难回答,最后也没能回答,只能以佛家《涅槃经》作结,另一个人物是心理医生李心儿,陈永仁只能在她的诊所才能安心睡着,她的存在是衬托陈永仁内心煎熬的,同时她还帮陈永仁最后恢复了身份,使剧情完整。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其实就是里面透露出来的浓浓的港味和情怀感,“情怀”这个词中国人很喜欢,这个词内涵很丰富,很“中国”,它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不成贴切的英语,情怀说出口,总伴着一点沧桑,有点哀而不伤,有点激扬,可以带着对理想主义着迷的神态又可以有种世间万事都不在意的潇洒,陈永仁在小巷子里把自己藏起来对警察的殡仪车敬了一个礼,黄志诚在天台递过去的信封里装了一块没有窃听器的表然后笑着说:“二十五号是你生日嘛,臭小子”,李心儿站在楼顶的墓碑前盯着黑白的相片自顾自地念叨:“你好吗,警察”,以及最后刘建明如多年之前同样的语调望着镜头说“我想跟他换”。 这都是“情怀”,情感与理想融为一体,深吸一口烟,吐在空气里,回想过去,笑骂一句“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人生万事,谁知前路,别拿善恶扣帽子,做错了什么,大不了堕我入无间地狱,反正走上这条路就没想回头。 去他妈的,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做个好人,没有机会等机会,有机会抓住机会,不拿善恶扣帽子是别人的想法,反正要是有的选,我还是想当善的那头。 要死可以死,要活好好活,要是没得选也不要后悔。 做警察嘛,就是这样咯。

这是前几天去香港专门去粤港投资大厦楼下照的,场景都没有变

刚好也有辆的士停在楼下

 3 ) 《无间道》综合性中毒病状



台词篇:

1.在习惯性说出“过了明天就好了”这句话后,马上来个“呸呸呸!瞧我这嘴……”

2.每次发完牢骚后,都怪异地看着对方说:“吓着你了?对不起……”

3.有人征求你的原谅,你总是一脸肃穆地开玩笑:“对不起,我是警察。”

4.当他人失败时安慰的话永远是:“从来只有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

5.当他人倒霉时安慰的话永远是:“爸爸说,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6.向身边的人打听自己的女友有没有说过“只要男人好,我做什么都行”这句话。

7.当别人询问你的意见或建议时你回答:“路怎么走?你自己选的。”

8.旁边开了一家新的拉面馆,你尝一口后,闭眼,头后仰,表情高涨,对你的同伴说:“AA+ !”然后舌头舔一下上排牙龈,作出爽歪的样子……

9.别人问你的名字,你说:“叫我影子吧。”

10.向别人介绍你的50和弦手机,你会说“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

11.老板指着一个被革职的同事,大声吆喝:“你们谁想跟他换!”你说:“我想跟他换……”

12.别人跟你握手时,你会说:“你见过有人进殡仪馆跟死尸握手吗?”

13.刚认识了一个人,你会对他说:“你认得我吗?我认得你,你以后要小心点。”

14.别人拿你帮忙买到的面粉,你大声说:“这些面粉,是你的!”

15.对你以前的男朋友说:“孩子会叫爸爸了。”

16.向别人介绍你香港水货手机,你会说是“港产胆机”。


生活篇:

1. 在家里时唱机里永远放着“被遗忘的时光”导致其余时间甚至睡梦中脑中也在响这个旋律。

2. 手指总是不自觉地敲打某物,发出长长短短的声音。

3. 常常在噩梦中惊醒是因为梦见自己被人爆了头。

4. 穿衣的习惯开始变得怪异,比如里面穿T-Shirt,外面穿皮衣,也不管你穿了是不是好看。

5. 将手表戴在右手。

6. 当右手拿着什么东西(尤其是报纸文件夹一类的)在走路时,习惯性地拿它敲打自己的腿。

7. 早晨听到闹钟响了总是一下惊醒,然后怀疑自己刚才有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机密。

8. 留着一面0.3CM长的胡子。

9. 或者留着0.2CM长的环嘴胡子。

10. 房间里用要上发条的古老闹钟。

11. 上班穿西装不打领带。

12. 剪出一土黄色毛衣的袖口,套在左手。

13. 每天起床对着镜子*笑一会。

14. 见到以前的同学要说:“不要怕,我们是同门师兄弟。”

15. 看到网吧里看到玩CS的人被爆头,就要说:“这有什么的?出来混不是你爆人就是人爆你啦!”

16. 得了重感冒,女朋友打来电话,希望快点好,我说:“过了今天就没事了。”

17.在车子里置放监视器,看有没有人在车盘放跟踪器。

18.路上被人叫住,帮忙拍照,心里总是嘀咕:好,帮你拍张“报名照”。

19.夹菜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的反复夹很多下, 现在才想起来原来是受到韩琛的影响

20.看到任何一只手表都试图去找针孔。

思想篇:

1.认为每个人其实都走在无间道上,只是我们太过平凡和麻木。

2.很想弄把手枪,然后试试看拿它指着人头到底是什么滋味。

3.时时刻刻都要想想现在把手机铃声开着会不会坏了事。

4.开始不相信身边的人,因为不知道别人什么时候对你好,什么时候想杀你。

5.对天台和电梯两个地方充满“异样”的情感。

6.兴起买音质好的音箱听老歌的想法,并且有意在机箱里放面粉。

7.认为大街上做事不专心的都是警察,尤其是抱在一块儿的。

8.害怕去按摩,万一女人长得像韩琛或韩琛的爱犬,自己却没有小弟帮忙。

9.认定判别警察与黑社会的标准是拿枪打人是否爆头……

10.很想拿酒瓶砸人,也希望被别人砸一下看看什么感觉。

11.向老婆自首(私藏零花钱):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我的钱在我的保险箱里,密码是你的生日。

 

行为篇:

1.三部曲每部都看过五遍以上,对钟爱的场景反复观摩,细节都不放过地追根就底,积极寻找BUG,但是并不以此为意。(唯美)

2.绞尽脑汁地思考怎么把三部曲中的衔接问题圆上。(完美主义)

3.一走到暗巷子,你会无端对着大街举手敬礼。

4.男人同男人见面,时间是一定要正午,要有猛烈的太阳。地点是某大厦的天台。

5.从的士出来的时候总是提防后面会发出一声巨响,看的士是不是会被哪位高人砸到。

6.玩CS时自取ID叫“刘建明”,立志成为爆头高手。

7.谈生意的时候突然拿起烟灰缸砸人。

8.老板说:交份报告给我! 我说:我交个毛给你!

9.从天台下楼要用吊船(没用吊船的大厦,就选个地面上的的士做落点跳下去)

10.别人说你傻,你还会笑着点头。

11.有烧邮筒的癖好。

12.就算是正在做饭的保姆接了电话,你也要老爸接电话,然后说不回家吃饭。

13.不敢吃老板请的鱼翅。

14.告诉别人你的孩子比实际小一岁的岁数。

15.介绍自己父亲的时候,要说:爸爸以前做小赌档,从几毛钱的小生意坐到现在。

16.老板让你去谈生意的时候,你要一脸迷惑地说:老板?是不是真的?我是傻子啊!你是不是想把事情搞砸?

17.与另一间公司谈合作,开场总是要先说:哈哈,哎呀!国家需要财富啊!黑社会谈的是生死,生意人谈的是生财。我们有几十亿的资金不知道往哪里放,想放在韩大哥这里盘生意。生意上的事我们绝不过问,一国两制嘛。

18.找50岁以上的长辈时,总想称呼:我找坤叔。

19.看到街边过来一辆殡仪车就要敬礼。

 4 ) 『无间道』影评

《无间道》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于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主演。该片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 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经过一场激烈的角斗,他们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2003年,该片获得了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40届台湾 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梁朝伟凭借该片获得了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

无间道中,“无间”的意思是指“无间地狱”,寓意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进入无间地狱是没有轮回的,只有永远受苦。影片《无间道》的剧作,用一段序幕和三个阶段的铺叙把故事层层推进到最高潮。整个剧作完备地体现了其主题思想,从主人公错置的身份将“道”的“无间”叙述得淋漓尽致,而这之中刘德华和梁朝伟之间的对手戏 堪称经典,让人过目不忘。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刘德华和梁朝伟在一起听音乐的时候,当时他们之间仿佛是一对很好的朋友,语言上的交流也让人觉得亲切,而第二次在刘德华办公室他们之间却又隔着一张桌子对话,虽然当时梁朝伟还未清楚刘就是内鬼,但一张桌子已经无形中暗示着他们之间的分裂态势,当在大厦楼顶的那场戏中两个人的位置和语 言已经完全对立了,三次最有戏最出戏的地方能够在镜头和分镜头的运用上都能够做的如此巧妙,的确让我佩服,当然在这里还是要顺便提一下当时两个人的对话 “对不起我是警察”“谁知道”。影片中的陈永仁和刘建明,一个想成为真实的自己,一个想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对他们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人。电影中的刘建明其实更让我心疼,面对做一名好人的无奈与彷徨最终让他走向了人格的分裂。在无间的黑与白中,很难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这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

影片的结局没有像传统警匪片的常规叙事一样以正义战胜邪恶,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而是摆脱了这种“大团圆”模式,作了反处理,结尾时陈永仁的真实身份得以确认,警方以英雄待遇为他厚葬,而站在墓碑前向他敬礼的却是最后活下来的赢家----身穿警服的刘建明。但活下来就是真的赢家了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也许死亡,是另一种解脱。在本片中,陈、刘两人都是警,同时又都为匪,谁能在这个混乱的规则里战胜对方,谁便能够生存下去。这种略带悲观的宿命沦为整部片子增添了黑色电影的味道,发人深省。

 5 ) 《无间道》的悲剧意识

“倘若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2年12月12日,在香港电影快要被人们遗忘时,一部注定要成为经典的电影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导演刘伟强在《古惑仔》系列、《中华英雄》与《风云之雄霸天下》之后再战影坛,推出了《无间道I》。该片在与《英雄》和《哈利波特2》等强势大片狭路相逢的情况下,上映两周,其香港票房轻松冲破3000万港币,并最终以5500万港币,成为当年香港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第十放映室·无间道》) 凭借着第一部的成功,时隔不久,刘伟强与麦兆辉又相继推出了《无间道II》和《无间道》系列的最后一集即《无间道III终极无间》。三部《无间道》共创下过亿港币的票房收入,是近年来港产系列电影中的最高纪录。 我们纵观《无间道》三部曲不难发现,影片并没有拒绝已经泛滥成灾的商业元素的介入,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那些商业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影片力邀香港电影金像奖四位影帝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曾志伟同台飙戏,很有给持续低迷的香港电影一针强心剂的意味。偶像派有陈冠希、余文乐的加盟;实力派除了提到的四大影帝之外还有为人熟知的内地演技派陈道明;对于男性观众而言,陈慧琳、萧亚轩、郑秀文的表演亦能使人大饱眼福——正是可以同时满足各个层面的观众审美需求的演员阵容使得影片毋庸置疑的获得了空前成功。除了演员方面,影片中出现的手机、皮褛、黑超(黑色大墨镜)等道具,也成为一时潮流,构成了所谓“无间道文化”。 虽然有着不可避免的商业元素,但影片却有着极其严肃的思想内核。从影片的片名看,所谓“无间道”,其实讲的是人物命运,讲人生的错位。 “无间”二字意指佛教中的“无间地狱”,出自《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无间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个地狱之一,意为刑罚永不间断,是八大地狱之中最苦的一个。影片围绕着两个身份本不该属于自己,互为警察和黑帮卧底的陈永仁和刘建明而展开,众多角色的逐一登场,将一个“无间地狱”的悲剧史诗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试图就时代、人物(人物命运、性格、情感)、人物处境等方面探讨《无间道》系列电影的悲剧意识。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希腊文中叫“tragoidia”,即“山羊之歌”。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索了悲剧的艺术特征并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他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是这种情感得到陶冶。”[2]此后包括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大师都对它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在中国,鲁迅先生给“悲剧”下过一个为人熟知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给人看。”《无间道》这部影片浓重的悲剧色彩可以说是由“想做好人”出发,却以“想做好人却不得”为果,其原因包括多个方面,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时代)方面的原因、更有所谓“宿命论”方面的原因等等。 一、 时无间——时代之悲剧 《无间道》系列共分三集,如果从时间的直线上来划分,三部影片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应是2-3-1-3。起点是《无间道2》也就是从前传开始。“在《终极无间》中整部影片实际上是分别穿插在前两集之间。这种“倒装式”的叙事方式,“除了受制于电影的商业原则而在美学旨向上显得散乱之外,《无间道》三部系列影片之间反而倒产生了一种“相互阐释”的心理效果。”[3]影片在时间的交替中极其自然的获得了史诗的意义,使得“时间”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存在。 导演刘伟强曾经说: “《无间道》只有在香港这样的大环境下, 才能拍出一种晦涩的绝望。”香港从被割让到回归,沧桑百年,好比一个政治、文化上的“流亡者”,“存在于一种中间状态,既非完全与新环境合一,也未完全与旧环境分离,而是处于若即若离的困境。”[4]因而,解读《无间道》系列电影,“时间”是始终都是个关键词。故事从1991年开始发展到2004年结束,时间跨度超过十年。如果说电影的第一集只能说是个小品的话,那么第二集中导演的野心直指史诗:影片恢弘的叙述了倪氏家族的衰落与韩琛势力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讲,倪氏家族的衰落象征着香港耻辱的殖民地历史的终结,而作为新兴的韩琛集团的崛起象征着政治回归后香港新的历史与神话的序曲。影片第二集集中表现了这种共时性的历史变迁。倪永孝被击毙,重案组的黄sir将办公桌前的阿孝相片更换成了曾志伟饰演的新晋匪首韩琛,而影片此时的大背景是中英主权的交接仪式,画外音不断讲解着仪式的盛况。这两件看来毫不相干的事情被导演巧妙组合在一起显得格外的意味深长,它为影片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使得影片在气度上瞬间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其政治寓言性不言自明。 再者,《无间道》三部曲在演员设置上分别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演员去饰演同一个角色。初次观看影片的观众往往被这种演员的设定所迷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剧情如坠云里。陈冠希饰演青年时代的刘建明,刘德华饰演中年刘建民;余文乐饰演青年陈永仁,而梁朝伟饰演中年陈永仁。导演在演员的配置上并非出于随意,而是有着自己的苦心孤诣。青年时代的刘建明和陈永仁生命没有太多交集,几乎没有对手戏,所以在演技的要求上自然要降低,挑选两位偶像派演员无可厚非;中年时代的刘建明和陈永仁,历经了无间生涯的折磨与沧桑,处事更加老道,刘德华与梁朝伟两大影帝拿捏得当的演技则让影片加分不少。但是为什么要选择长相上几乎没有相同点的演员饰演同一个角色呢?如果放在三部曲的整体高度上去考量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在整部影片中一直试图呈现“时间”,讲述“时间”,导演在三部曲反复播放蔡琴的那首老歌《被遗忘的时光》,试图透过这首“高音甜、中音准、低音厚”的哀婉乐曲提醒观众时间的存在,“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而在第一集的开头与第三集的末尾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互不相识的刘建明与陈永仁在音像店第一次碰面,这两个不久就要拔刀相向的男人竟然坐在一起欣赏着这段音乐。时间不断向前演进,时间背后的真相逐渐显得昭然若揭,它与表面看到的往往大相径庭。导演正是用两个不同的演员来暗示着时间的“残酷性”,时间将包括人的面目在内一切曾拥有意义与价值的东西都毁坏的面目全非:这是时间流转、时代变迁的悲剧。 二、 相无间——角色之悲剧 《无间道》系列电影,如果要说真正的主角,那应该是“命运”,这是一个讲述命运、宿命论色彩极浓的电影,如果落实到人物上,影片更加侧重的是刘建明。导演刘伟强曾说他比较偏爱刘建明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导演也给出了刘建明性格发展的完整历程。其实,在这部系列电影里,主要人物的戏份是比较平均的,这正是一种史诗式的叙事方法。我们不可能将众多人物一一分析,而只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来谈。 (一) 刘建明篇 刘建明是整部《无间道》三部曲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他因为迷恋韩琛的女人Mary姐(刘嘉玲饰)而加入黑帮并受到韩琛的指示进入了警校学习,并最终打入警局内部,替韩琛作线人。 对于刘建明而言,Mary姐是个独特的存在。可以说是Mary姐把他拉入无间地狱之中。但刘建明对于Mary姐的感情又并非可以一语道破。在《无间道》第二集中,阿孝将当时还是“小弟”的韩琛支去泰国,实则进行剿杀,在韩琛生死未卜之时,刘建明救下了险些被阿孝手下掐死的Mary姐,并和Mary姐在外短暂避难。在避难期间刘建明逐渐表露出对于Mary姐的感情,遭到Mary姐的拒绝,在Mary姐赶往机场的途中,刘建明向倪氏家族透露了她的行踪,使得这个他曾深爱的Mary姐惨死于车轮之下。 根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理论,即为人熟知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理论:“本我不受逻辑、理性、社会风俗等等一切外在因素的约束,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高一级的层次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的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从而挽救它免遭灭亡。超我据弗洛伊德言,是性冲动被压抑之后,经过一番转化或者变形,通过自我的审查,向道德、宗教或审美等理想形态的升华,可视为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常讲的良心,二是自我的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殚精竭虑的过程。”[5]刘健明出身黑社会,为了给黑社会提供情报,却去当警察,在当警察期间,他的事业爱情平步青云,但是由于黄志诚的死他良心发现,又加上未婚妻Mary的鼓励,使他有了当好人的欲望。实际上,“当好人”或者说“当一个好警察”,是刘建明在本我“追求快乐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道德升华,使之转向了文明世界看来较为高尚的社会目的。刘建明对刘嘉玲饰演的Mary的感情得不到应有的宣泄,也就是说得不到满足,即“性的压抑”,Mary姐作为刘建明加入黑帮的最大因由可以说是刘建明生活的亮色所在,可以理解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的落空使得刘建明的将之转移至对于安定、普通的生活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就是清洗自己的过去,重新当回“好人”,所以刘建明会毫不犹豫的杀死自己的大哥韩琛。刘建明的“自我”一直受控于他的“本我”与“超我”,在其中徘徊无定,这直接导致他在《终极无间》中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状。在《终极无间》中,刘建明在李心儿医生诊所的那张睡椅上他忽然成了自己意识中的陈永仁(显示了他对陈永仁作为警察这个身份的认同);在医院的座位上他自比陈永仁用手指作枪指着想象出来的自己(显示了他对于“本我”的反抗,向邪恶的自己告别的强烈愿望);在最后“大围捕”行动中他竟然宣称逮捕的是“刘建明”(这一段刘建明三种人格反复交替,最终其“超我”占据主导,他向自己下颚开枪,想通过自我惩罚的方法获得救赎) 。 刘建明与陈永仁,两个都是“身受无间者”。他们都有自己在舆论中的存在:刘建明是好警察,屡次获得上级的嘉奖;而陈永仁则是黑道小混混,帮韩琛做事。两人的真实存在却是相互倒置的,刘建明是黑帮在警队的卧底,而陈永仁则是警队在黑帮的内线,但是两人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想做好人”。在刘建明,是想摆脱作为韩琛的傀儡的命运,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由于警队里其他卧底已掌握了其真实身份以及韩琛的咄咄相逼使他无法从无间之路上脱身,于是就想清洗自己的过去;对于陈永仁来说,他厌倦了无间的生活,只能在李医生的睡椅上才能安稳的睡觉,在黄警司死后他最想做的就是找回自己的真实存在,找到自我的存在。刘的处境在本质上和陈永仁是相同的,在系列影片的第一集末尾,刘建明在陈永仁的墓碑前的那次敬礼显得意味深长,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建明与陈永仁是惺惺相惜的。刘建明并非生来属于邪恶,他只是在三种人格的交替作用下作出了不当的“选择”,这是刘建明悲剧的更深层面。 (二) 陈永仁篇 原为警校优秀学员的陈永仁,因为隐瞒了其黑社会老大私生子的身份而被加之开除警校的处分,实际上陈秘密获派了黄sir的重要任务:以陈永仁与黑社会的联系而打进黑社会龙头倪氏家族内部,担当警部卧底,为警部提供线报。从陈的身世背景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尤其是左派电影中较为常见的“伦理写作”的叙事策略,“伦理写作”出现的缘由大致有三:“一则当时由于港英当局官方意识的缺失和多元化胶着的意识形态,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意识形态顺势放大,‘家庭内’和‘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私人关系成为重要途径;二则‘家’作为情感表达和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既可以浓缩丰富复杂的道德伦理,还可以折射多样各异的人生百态;三则处在电影审查的限制左派电影无法高调进行意识形态宣教,而‘家’则是很好的迂回含蓄的表达策略。”[6]《无间道》产生的背景无疑与冷战后香港左派电影的环境存有诸多本质上的相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于中英两种政治现实夹缝中的时代现实。左派电影设置了“寻找父母/孩子的情节模式”[7](代表性作品包括李铁的《沧海遗珠》、珠玑的《孤星血泪》等),《无间道》借鉴了这样一个框架,但指向则由简单的“寻找父母”演变成了“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多了自主性的味道,这显然是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保持自我特色的一种代言。 长期的无间生涯使陈永仁的精神处于高度紧迫之下,出现了暴力倾向并带有轻微的人格分裂。一方面他作为黄志诚的卧底,希望帮助黄志诚铲除恶势力;另外一方面,无论是在倪氏家族抑或是在韩琛手下,他或多或少都流露出对于其哥哥阿孝与其老大韩琛的复杂感情,故而有时迷失于正邪之间。但伴随着其上司黄志诚的意外死亡,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他面前,那就是寻回自己的身份。无论是梁朝伟扮演的陈永仁还是刘德华扮演的刘建明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存在被错置,他们试图寻回本来的身份,但是却在无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陈永仁死于“自己人”(刘建明)的枪口,而刘建明则险象环生,但却生不如死,依照《终极无间》中一段字幕:“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刘建明的“寿长”正是无间之苦的最高形式。 陈永仁的身世决定了他与黑帮不容否认的联系:他与黑社会龙头老大倪永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他作为私生子,却无法获得在黑帮中的地位。他的哥哥阿孝则是一个极重家庭的人,他对陈永仁无时不显示出作为兄长的关怀和信任,而陈永仁又由于其警察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出卖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当阿孝被黄志诚击毙时,阿孝发现了陈永仁身上的监听装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阿孝才知晓竟然被自己的家人所出卖。陈永仁在被哥哥知道其身份后所表现出的内心矛盾与痛苦影片没有直接进行描绘,而是用了东方式的含蓄手法留待观众自己去解读。 在《无间道》系列影片中陈永仁与黄志诚、韩琛都有类似于父子的关系,但是正是黄志诚击毙了自己的哥哥阿孝,而大哥韩琛却三番五次设计试探陈永仁,使陈永仁几次都险些命丧黄泉,陈永仁长期的双面效忠使得他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即“无间地狱”。刘建明把陈永仁击毙后,陈永仁的尸体被卡在电梯口,电梯门不断开合,正象征着陈永仁悲剧的无间命运。 (三) 韩琛篇 韩琛本是个胸无大志的黑道小混混,一心为倪氏家族服务,但其妻子Mary却希望其上位,指使刘建明杀掉倪坤,这直接为韩琛一家招来杀身之祸。Mary的惨死和他在泰国的九死一生都使他明白命运要自己去改变和创造。在妻子死后韩琛逐渐成为心狠手辣的新晋黑帮领袖。 韩琛这个人物在《无间道》中颇具象征意义。如前所述,他的势力崛起是在“回归”以后,亦即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但这个时代并没有摆脱曾经的烙印。韩琛在“回归晚宴”后对着烟火为逝去的妻子抹泪,从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过去的留恋。这亦是香港对于殖民地时期某种历史性的留恋。 纵观《无间道》三部曲,韩琛从当上黑社会老大之日就变得阴险奸诈。他将自己与刘建明的谈话都录入音带以防不测;三番两次的试探陈永仁,在第三集中,他甚至不惜舍弃陈永仁的性命来试探沈澄的真实身份。韩琛的悲剧性就在于此,他机关算尽,认为一切都在其鼓掌之中,然而却忽略了其他人(刘建明)也有改变命运的愿望:刘建明最终设计亲自击毙了韩琛。 (四) 两个Mary 《无间道》里有两个Mary,第一个Mary是刘嘉玲饰演的Mary,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要自己的男人(韩琛)好,她与黄志诚警司勾结杀害了倪坤。第二个Mary是在第一个Mary死后出现的小说家Mary,她在写一本小说,主人公有28种性格,每天起床都“自己和自己演戏”。 刘建明这个人物加入黑社会其最初的动机就是接近刘嘉玲饰演的Mary姐。可以说刘建明青年时期的所作所为几乎都与这个他暗恋的Mary姐挂钩。正是这个Mary姐将刘建明拉入“无间地狱”。在影片的最后一集中,脑部严重受损的刘建明坐在轮椅上,身后忽然闪现出这个早已死去的Mary姐,这个Mary姐掏出手枪朝刘建明开枪,这象征着是这个Mary姐让他永远无法得到救赎。 郑秀文饰演的小说家Mary,整日沉溺在其未婚夫陈永仁“好警察”的虚假表象之下,当其表象一经拆穿,残酷的现实让小说家Mary难以接受。小说家Mary没有办法想象到她的生活就是她的小说,她与刘建明的婚姻也不得不就此结束。 刘嘉玲饰演的Mary姐,不能用简单的正邪概念给其定位,Mary姐的死,与其说是死于阿孝之手,不如说死在自己对韩琛的感情上。她唆使刘建明杀害倪坤只是为了让丈夫在黑社会中抬起头,而她又因为对韩琛的爱而拒绝刘建明,致使刘建明顿生杀心,这直接导致了她的被杀。而小说家Mary,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Mary姐的替身,因为她们有相同的姓名,刘建明在她身上得到了在死去的Mary姐那得不到的感情补偿。小说家Mary的悲剧就在于此。 三、情无间——感情之悲剧 《无间道》三部曲较之以往的香港同类电影单纯的用硝烟四起的枪战、火爆的追逐场面撑场面的电影套路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重要的几点就是对心理的解读,对人性的关怀,整部电影充满了感情的张力,而这种感情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血浓于水、兄弟情义等词语就能一语概括的。 (一) 亲情 “亲情”在影片中主要是靠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来诠释的。但却诠释的别有新意。 陈永仁作为黑社会老大倪坤的私生子,在家族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但是其大哥倪永孝却多方关照,可以说,如果陈永仁不是作为卧底身份重回家族的话,他在哥哥的提携下亦能很快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第二集中,主要围绕着陈永仁哥哥阿孝的掌权与覆没而展开,展现了一个黑帮家族没落史。虽然导演学习借鉴科波拉的《教父》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依旧拍出了自己的风格。在马龙白兰度与艾尔帕西诺主演的《教父》中,“教父”亦把家庭放在无上的位置。有别于《教父》的是,在《无间道》第二集中,家庭成员之一的陈永仁多了一个警方卧底的身份,他成了一个正义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家庭的背叛者,这种无间的身份使他极为痛苦。一方面他要为黄sir提供线报换取早日作为警察的承诺;另一方面,他的“犯人”都是自己的家人,这使得陈永仁一直徘徊在正与邪之间,对他的精神承受能力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陈永仁的哥哥阿孝,是个心狠手辣、城府极深的家族领袖,他为报父仇而对背叛者赶尽杀绝。在影片中很难找到他是否知晓陈永仁真实身份的证据。但在其被击毙的那一刻,他在陈永仁怀中发现了监听装置。另外,他极力想保护的家人也被韩琛的泰国伙伴杀尽,可以说阿孝倘若不顾家族,以他的手段是极难被打垮的。这就是阿孝的悲剧:成也家族,败也家族。 (二) 友情 傻强与陈永仁之间的友情是《无间道》里一个值得玩味的章节。许多观者对于傻强是否知道陈永仁身份这点持有争议。笔者赞同傻强知道陈身份这一说。好莱坞版的《无间道》风云中,傻强这个角色非常清楚说他知道卧底的身份。而港版中,发挥了东方式的含蓄艺术,说的不明不白。从影片看来,傻强这个角色是这个电影中活得最为轻松自由的。他从来不考虑过去与未来,只是苟且度日。但他可能是影片中最先知道陈永仁身份的“局外人”。在被刘建明派来的警员追捕这场戏中,傻强通过言语暗示陈永仁他已经知道了陈的身份。但是傻强只有陈永仁一个“小弟”,傻强对陈永仁有了很深的兄弟情义,陈永仁对傻强也同样有情同手足的感情,双方都不愿承认事实真相。正邪之间终是势不两立,但兄弟情义是无错的。荷兰叙事学理论家米克巴尔强调:“对立就是结构。”[8]对立结构有效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同时导演别出心裁的将正邪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放入到兄弟感情这样一个框架下,把友情讲述的更为动人。 (三) 爱情 “爱情”是无论任何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恒久不变的一个基本主题元素。《无间道》中的爱情有真爱、错爱、畸爱三种。但无论是真爱、错爱还是畸爱,都难免悲剧收场。 1、 韩琛与Mary、陈永仁与李心儿 Mary的悲剧,其直接原因是她对于韩琛的感情过于简单、过于深挚。刘嘉玲饰演的Mary在影片的第一集中没有提及,而在第二集中进行了直接的描述,在第三集只是在末尾以刘建明的幻觉形式出场。 Mary的悲剧命运围绕着她自己的那句:“其实做女人很简单,只是希望自己的男人好”展开。她与身为督察的黄志诚联手除掉了韩琛的顶头老大倪坤并想以自己的力量除掉阿孝,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让韩琛从中抓住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但韩琛并没有这种想法)。可以说她的本意不是要与势力庞大的倪氏家族为敌而只是想帮自己的丈夫成就事业,但她没有考虑到她所处的环境是黑社会,任何背叛的行径都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无间道》三部曲中,韩琛无疑是个极重感情的一个角色。导演对他的成功塑造打破了以往香港警匪片中好人一味好到底,坏人一味坏到底的俗套。身居人下时的他是个单纯的黑社会混混,在妻子死后蜕变成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但是就算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也没有丧失“人情味”。在第二集中,幸免一死的韩琛在泰国为妻子办了法事,当阿孝自以为绑架了韩琛在泰国新娶的女人时,导演通过黄督察之口告诉观众“那只不过是他在泰国的佣人”,他并没有舍弃对妻子的留恋;在“回归宴”之后,他一人对着死去的妻子的照片泣不成声,与窗外节庆似的烟火夜景显得格格不入——通过这些场景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韩琛这个人物作为“大人物”后较之当“小弟”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内心酸楚,同时也使人不得不为他与Mary的感情而动容。 相比韩琛与其妻子多舛的爱情,陈永仁与李心儿医生的爱情显得有些仓促。纵观电影,李心儿医生这一角色作为女人的方面要大于作为心理医生。导演通过陈永仁与李心儿短暂而甜蜜的爱情故事为陈永仁的昏暗人生加上了亮色,但也为其最终结局加深了悲剧的色彩:陈永仁刚要得到一些生活的美好就被命运带入死亡。 2、 刘建明与两个Mary 如前所述,刘建明的悲剧命运起源于他对Mary姐的觊觎。刘建明对于刘嘉玲饰演的Mary姐的感情是明显不符合黑帮道义的,因为Mary姐是他老大的女人。刘建明的命运为这个Mary姐所推动:加入警校当韩琛的卧底;帮助Mary姐杀死倪坤;不顾危险救下了被人施暴的Mary姐。但刘建明对于Mary姐的忠诚却记恨在心,最后向倪家透露的情报造成Mary姐的被杀。 影片没有告诉观众刘建明对于Mary姐的死去是否存有内疚之心,但其心境是可想而知的。在《无间道II》的末尾,郑秀文饰演的小说家Mary的出现使得刘建明眼前一亮,或者可以说是重新点燃了刘建明心中对于Mary姐的感情,于是刘建明将这种感情转嫁到小说家Mary身上以期获得对于以前那份感情的救赎,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就是刘建明将对不能得到的Mary姐的感情转移到小说家Mary身上,是一种经过改装后的满足。刘建明对小说家Mary的爱情是建立在“Mary姐”之上的畸形的感情。如果说陈永仁还有珍贵的爱情体验的话,刘建明在这方面显然充满了缺憾,这亦是刘建明这一角色“晦涩的绝望”的来源。 四,生死无间——宿命的悲剧 《无间道》这部电影,处处充满了密码、象征、暗扣,也充满了宿命。电影中的“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也可以笼统的理解为“命运”,即“命中注定”。贯穿于电影三部曲的那首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主题旋律般哀伤而优美的弥漫其中,彷佛是某种超越的时空的存在,它亦超越是非、生死。 (一) 韩琛:“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电影中,韩琛一直反复说着一句话,那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即唐代曹松《己亥岁》中的诗句。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成功是由许多人的鲜血所辅助的。通俗的说,就是假如谁想在黑社会立足,他必须牺牲许多人的性命,或者说牺牲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择手段的加以谋取。在电影第一集中韩琛开头就说了这句话,但紧接着他还声明他不相信这句话,因为那是“算命的说的”,韩琛当时已经达到了独当一面的大哥的地位,自然以为自己可以嘲笑宿命,而且依靠自己的“自由选择”来实现对于宿命的超越。但是韩琛最终并没有逃脱自己的宿命,他意外的被想要洗底做好人的刘建明击毙了,而在刘建明将韩琛杀死后,他说了一句“你挑的”作为对韩琛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路怎么走,你们自己选”这句话的嘲讽,这亦是命运对于韩琛的嘲讽:再强的强者,也有“枯”的时候,不是自己让别人“枯”,就是别人让自己“枯”,没人能掌控得了这种宿命的进程,因为那其实就是黑社会的存在法则。 (二) 陈永仁:“对不起,我是警察” “天台对决”无疑是《无间道》系列中的标志性情节。导演赋予了“天台”这一场景象征的意义,用陈永仁的话说就是“光明磊落”,因为陈永仁是个真正的“警察”。但是当陈把刘拷起来后说出这句话时,却被刘建明反问一句“谁知道?”的确,刘建明当时有把柄在手:知道陈真实身份的人或许只有他(刘建明)一人。“警察”这个身份像是陈永仁生活中的一个光明面,一个大的方向,陈永仁会接受黄志诚“三年又三年”的许诺也是有这个身份在其中支撑。比起刘建明一直暗无天日的沉沦在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中的苦恼,陈永仁显然要幸运的多,故而其悲剧的张力比刘建明要削减稍许。可以说,陈永仁在阿孝被铲除之后开始,由徘徊于正邪之间的状态逐渐改变,这可以从他对自己警察身份的认同这点上看出。 假如我们反观陈永仁的出身,我们便可以发现,实际上陈永仁当卧底,不得不说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在警校时表现优异,并有极强的观察力记忆力(在第二集中,他能轻松回答出叶警司提出的有关文件夹的几个问题,并指出黄志诚穿错了袜子);他有黑帮的血统(系黑帮老大倪坤私生子),这比起其他卧底(如张耀扬扮演的罗继贤)更具有隐蔽性,出其不意的效果。尤其是他与黑社会无法否认的血缘联系,对于在警校学习的他来说,当卧底几乎就是命定的事。但是他的警察身份一直左右着他,使他与黑社会的天然血缘关系相抗衡,也使他遁入“无间地狱”。 “我是警察”这句话,道出了陈永仁的生命意义和命运。他要为这个身份而牺牲自己的邪恶背景,也要为寻回这个身份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当陈被探员林国平击毙,尸体正好倒在电梯口,电梯门的开开合合正象征着陈永仁对自己警察身份寻回的失败。 (三) 刘建明:“为什么不给我机会” 刘建明是个彻底的处在绝望环境下的角色。实际上如果说陈永仁选择找到警察中的内鬼然后恢复警察身份这条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刘建明则是无从选择的。他选择自首,那么必然面临牢狱之灾;倘若他选择杀死韩琛等人来“洗底”,则他又必须为他杀死的人付出代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刘建明才是真正在“无间地狱”里挣扎的永无法超脱的灵魂。 刘建明在停车场枪杀韩琛的场景,由于刘德华的演绎稍显粗率,并没有真实的把握到刘建明的矛盾心理,而只是以一句冷淡的“你挑的”来告诉韩琛,这一切都是由他自己选择的。但其实刘建明的这句话更多的是告诉自己。韩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挑”,而是刘建明在“挑”,他决定不作他的棋子。但是棋子从作为棋子那天命运就已经注定:被韩琛操纵,更是被他自己造成的“情势”所操纵。 当刘建明在第三集被围捕,他嘶声力竭的喊着“为什么不给我机会,为什么不给我机会,我只是想做个好人,为什么不给我机会。”实际上刘建明自己也十分清楚,他已经别无选择也不会有所谓的“机会”,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所作的选择。 (四) 倪永孝:“出来跑,迟早都是要还的” 就电影界的常规来说,一部电影的第二集不会比第一集出色。然而《无间道》的续集(第二集)却没有观众失望,续集的拍摄水平竟然在第一集的程度上被提高、深化了。究其原因,是第二集的情节,基本上脱离了第一集而独立,只是借用了第一集的人物和框架,其实是个全新的故事。我们不难从第二集中看到刘伟强向科波拉致敬的表现。第二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倪永孝及其家庭历史的刻画。倪永孝这个人物的设定几乎完全参照了艾尔帕西诺在《教父》中饰演的小儿子麦克克里昂。 倪永孝有个口头禅:“爸爸说,出来跑,迟早都是要还的。”一方面可以看出其对于父辈的深信不疑和尊敬,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倪永孝对于这句话中流露出的宿命意识的赞同。即倪永孝深知黑帮这条路迟早会让人深陷不测无法回头,但倪永孝身为家庭重要成员,对于家族的事业无法拒绝,这是他的宿命。倪永孝其实有正当的职业,有和睦的家庭,在人前人后无不受到他人的敬畏。正是顾家、孝顺、一表人才的倪永孝,却不得不在父亲死后担负起复仇和接手家族事业的巨大责任。他的悲剧在于他的结局:自己因为逃过死劫的韩琛而被击毙,家庭亦被韩琛全部杀害,事业也转易到韩琛手下。到此为止,他所拼命维护的有价值的事物都被悉数毁灭。这就是倪永孝作为帮会家族成员的宿命。 结束语: 整个《无间道》电影,以刘建明、陈永仁这两个身份倒错的人物为主线,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史诗式的故事,它将香港以往黑帮电影中简单的兄弟情义,简单的正邪交锋都作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无间道》还将香港电影从泛滥成灾的火爆枪战、肤浅的主题表达中拯救出来,赋予电影更深刻的内涵和悲剧意识。总之,把它作为“21世纪香港电影第一经典”[9]丝毫不算过誉。 参考文献 [1] 《华丽的变奏》[J].《看电影》,2003年23期. [2]亚里士多德《诗学》[M]、 贺拉斯《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3]贾磊磊,《<无间道>:“标志性空间”及视觉表意方式》[J],《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99页 [4][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5页 [5]陆扬著,《精神分析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28页 [6]张燕,《冷战背景下香港电影的艺术建构和商业运作》[J],《当代电影》,2010.04(总第169期),96页 [7]同上,97页 [8]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M],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59页 [9]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期,64页 声明:因为此文形式,常被论文引用。本人声明为原创作品,最早产生于2010年5月。 引用请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谢谢。 原作者豆瓣名:今晚八点)如需转载,请点击//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key=0EB6B242008052F71213A62C62EEF7F5

 6 ) 《无间道》及以外

  《无间道》来自香港,这个比世界上大部分生活水平都好的岛屿,一度是天堂的代号。几个杰出的艺人和一帮高明的商人及用心良苦的故事高手,用命运和职业的格局码出换体思维,在好人坏人之间追问、游离,终而幻灭在规则底线。令人自然想起《变脸》,有点类似的抗争。从导演手法和推进方式看,《变脸》展示出更多是故事的猎奇,人心的惶然与迫切。《无间道》则十分冷静,是一部预设好的棋局,一座固守的监狱,人在中间,等待发生、过程和终结,最后只剩哀歌一曲。这个中间,导演和编剧占了主导位置,而刻意轻描淡写的拍摄手法更增添了偏重砝码。同为商业片,对生命的思索和残酷的体现,《无间道》显得胜过《变脸》。   四位主角表演没有辜负他们享有的昌隆声誉,平实、内敛,不沾暧昧的流露。背景、用光不徘徊在奢侈的铺张;平稳的表叙令人有足够时间让感觉壮大,溢满。音乐也没有刻意忧伤和煽情,低低呜声直通天际,让你相信这不只是命运的一首协奏曲,确是某个阴曹地府招安之音。   更难得是,没有以往港产片中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愚蠢花巧和卖弄。枪砰然响,人颓然倒,慌张中只剩模糊不安。黄秋生睡在摔扁的车上,嘴角挂着血丝,静止的肥大身驱在血腥中透出得固执,让人相信他是曾经的朋友和严肃的上司。曾志伟的阴鸷残忍,在影片开头几个眼神中便已画出。而他逃往消防楼道趔趄脚步,心里趴出的慌张和绝望,到无声无息中枪死去。很生活告之,真实老大和死人的区别,其实很小。   片中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应该是最矛盾综合体,史无前例的位置必须让他掏出更多本钱丰富故事的完整,最好的演绎方法是忘记自己,忘了自己作为艺人刘德华的地位,明确主角是四个人。很庆幸,他不仅没带进个人戏外的乖张,而且很好找到了自己位置。差馆里的个人戏也显得克制,警察面对审犯,除了偷巧的智慧和些许得意,没有肆意夸张的烘托。到后来从电梯中平静出来的神态,十年前种下因果循环,已使他对任何结局都了于在胸,生亦何欢,死又何哀。刘在这里做得很成功。   梁朝伟是个超一流演员,绝不是他人口中所谓的工兵型,天生的忧郁和四顾无依的气质,强烈影响他所演过的每一部影片。这种角色演来更游刃有余。迷惘的眼,散漫的形神,总能看出内心对行为和身体的背叛,自我的怀疑。我是警察,这话只能在医生面前心不在焉吐出。求证永远在炼狱中,道路从不间断,最后也只能睁大眼睛,在四面封闭的电梯瘫软到另一个世界。所有信心在这里嘎然而止,是为无间道。   令人心悸的生存状态安排,自然离不开对爱情的编弄,而爱情相对这些,实在无力和不足为道。导演让郑秀文和陈慧琳适可而止的表演再次证明他的高明。郑演惯都市傻女人,没有在片中长久撒泼,破坏阴沉平静气氛,实是幸事。而陈慧琳的寡言少语,和惊艳容颜符合大众对心理医生的神秘期盼。没有风雨中的凄厉,生离死别的痛苦,只留底匆匆的录音和纸片儿。爱情,只是众多炼*狱中的一个痛苦而普通程序。女人,地狱里只是配角。   影片的结局据说有两个,刘的被铺和升官。前者符合普通人心中因果报应的快意;但后者绝不是所谓的皆大欢喜,相比下更符合故事的发展路线,刘最后望着陈(梁饰)的坟,千般痛苦和欲望熬成一句话,“我想和他换”。生不如死。亦是无间道。   好的影片,往往有许多解读,须得亲身去看,去体验。如果只看预告和影评,就有如我幼时看到超度挂画中的地狱,离事实太远,太不可信。   附:   无间道,据说是地狱最深渊,存在永不间断痛苦。   我是无法知道地狱样子的,脑中所有的来源,都不能让我确信那些是真实。书籍里文字给人无穷大想象空间,可以丰富在内心,印象却始终模糊,像斑斓抽象的画,能嗅出森森之气,转身就忘记。视觉中的印象更少,兼而飘忽不定,十分不可信。记得家乡大部分葬礼中,请来超度的是本地农民,他们大部分眉目清秀,神态清雅,据说叫道士。在我还小时,无疑觉得这些太新奇。色彩绚丽、宽大,布料和做工都粗糙的道服,马上让我想到戏台上抖动的画布,并囔着要穿,没人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守着挂起的大副围幔发呆,上面是支离破碎的身体、赤发的厉鬼、尖锐的刀片,和大块的血。我第一次看,人来人往中,莫名其妙吓的大哭。有人安慰说不用怕,那是地狱,处罚坏人的地方,这些道士就是给死去的人来说好话的。我惊魂未定决定做个好人,对地狱也有个了解。   稍大点的时候,就请教别人,地狱真是这样的吗?哪个是十八层永不翻身之处?道士真那么厉害吗?也没人能说清楚。再大点,看到电视电影中颠来倒去的阴间、神鬼之说,就试着勇敢想,大概根本没有地狱吧。原用不着操心。   至现在,想到地狱,就不是有没有和恐惧的思索了。基督教中与东方文化里死后面临天堂、地狱的选择有苟同的地方。但一旦洋化的东西就难免有戏謔的成分,地狱天堂在幽默和笑话书中常出现,后者更成了时代的流行广告语。成为了轻松话题。   当然,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自有不凡之处,衍化的文化更千姿百态。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水泥森林中,怕是没人会有我幼时的恐惧了。否则不是神经短路,大概也是耋耄之年,深恐亲身体验的担忧。再大张旗鼓说起地狱,就直接是现实的景状,生活摆下的痛楚局面了。《无间道》就是这么个故事。

 短评

港片新旗帜

1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最后那一下爆头,刘德华和梁朝伟的眼神里都是震惊,他死在电梯里,电梯门来回的开关,我们也从震惊中恢复,觉得残酷,谁说的,好人有好报,那些为民除害的,都死了。会有人惦记着他们吗?把他们视为英雄吗?又有什么用呢,这个社会还不都是恶人当道。

13分钟前
  • 刘小姜
  • 力荐

梁朝伟已经无与伦比了,那忧郁的眼神,欧~~

18分钟前
  • 伊豆
  • 推荐

重新对香港电影刮目相看,它从哲学的角度深入质问人性,去感受身不由己之下的那种窒息,感受贪婪与自私,体验善恶的痛楚纠结。剧本相当出色,梁朝伟的陈松仁直接神化,所有的角色都可圈可点,没有一出多余的地方,以至多年后看美版的时候仍然不忘旧爱。这是港片的里程碑。9.3

2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难怪高中时大家那么喜欢。片尾才发现,陈永仁的生日和我一样。

25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港片的里程碑

26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一气呵成。梁朝伟的眼神令人揪心。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别说,这种港片老爸老妈们已经欣赏不了了,就连弟弟一起看都没坚持看完,哎,我说,片子都这么牛逼了,对你们来说却成不了经典,叹息。

3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当年我深刻的爱上了梁朝伟同学

35分钟前
  • XAr
  • 力荐

卧!槽!居!然!这!么!好!看!(好后悔现在才看这部电影……所有人的演技都太棒了,甚至萧亚轩……)

3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怎么形容梁朝伟的分量呢?就我个人来看,影坛少了一个梁朝伟,就等于少了一百个刘德华。

41分钟前
  • 曾于里
  • 力荐

“《无间道》拍得相当好,但是再好也已经没有当年港片热气腾腾的生命力了。不知是拍的人变了,还是看的人倦了。《无间道》的前传后续也声势闹猛,它似乎可以打破港片沉沦的僵局。但是,它更像一具艳尸,妆扮得精美绝色,但终究是死物。”网上的这段评论深得我心。

44分钟前
  • 白开水
  • 推荐

现在看来,无间道一部电梯里挤了三个影帝,这部电梯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49分钟前
  • 小罗伯特唐寅
  • 力荐

经典港片,无间道,如人生~~

5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看了美版的,才知道港版有多好看~55555555

56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推荐

看刘德华演戏好累

59分钟前
  • 意闲
  • 推荐

五星献给黄秋生突然掉下来的那个瞬间。

1小时前
  • 有必要
  • 力荐

常看常新。我认为无间道里最精彩的设计之一,就是陈永仁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丝丝动摇,站在巷道里冲着警司的灵车敬礼那一刻,闪耀着强大又微弱的人性光辉。

1小时前
  • 欠揍的我
  • 力荐

刘嘉玲说:当年拍无间道的时候梁朝伟每天只开工三四个点就回家,拍了二十多天就拍完了,之后就是获奖无数。演戏这种事,不得不承认是有天赋的。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牛就牛在,他让所有演员都达到了巅峰

1小时前
  • 隆咚锵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