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

剧情片意大利1984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詹姆斯·伍兹伊丽莎白·麦戈文乔·佩西

导演:赛尔乔·莱昂内

剧照

美国往事 剧照 NO.1 美国往事 剧照 NO.2 美国往事 剧照 NO.3 美国往事 剧照 NO.4 美国往事 剧照 NO.5 美国往事 剧照 NO.6 美国往事 剧照 NO.13 美国往事 剧照 NO.14 美国往事 剧照 NO.15 美国往事 剧照 NO.16 美国往事 剧照 NO.17 美国往事 剧照 NO.18 美国往事 剧照 NO.19 美国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二十年代的美国,纽约少年“面条”(罗伯特•德尼罗 饰)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大”(詹姆斯 • 伍兹 饰),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 若干年后,“面条”出狱,当时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健壮的青年人,在“麦大”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了一系列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大”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面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大”收手。警察与“面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大”等人全部被杀。“面条”带着深深的悔恨和痛苦,离开纽约,回到年少时生长的地方。 三十五年过去了,几近垂暮的“面条”重新回到纽约的伤心地,他遇见了少时的朋友和旧情人,而当年“麦大”他们的死,背后竟然包含着出乎意料的阴谋。©豆瓣

长篇影评

1 ) 爵士时代的情人节屠杀案

有人曾就《美国往事》的主题做了如下概括:“这部电影融合了童年友谊、爱情、失去、贪婪、暴力、时间的逝去、关系的破裂,昔日美国犯罪团伙等等主题。”在这里所描述的所有主题中,显然除开最后一项,其余的主题都直指人物的内心。作为一部将近四小时的电影,它确实有着所谓“独白型”长篇小说所拥有的一些显著特征。 它将众多人物性格和个人命运编织到一个统一的世界中,层层展开,鸿篇巨制。
  所以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故事,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类型题材,它可以不拘束于任何的历史和地域的语境。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犯罪巢穴的大都市,可以是伦敦、香港、东京或者上海。所以在影片开头描绘诺德斯童年的那组镜头里,当我们看到二十世纪初正迅猛夸张的曼哈顿,当我们看到熙熙攘攘的犹太区,我甚至有回到《教父》中的西西里的那种似曾相识的错觉。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故事毕竟只是在纽约,正如同影片的片名《美国往事》所想要反复强调的那样,它像是要尝试回溯一段特殊的历史,一段“往事”,一段在“美国的往事”。它不得不让我们回到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回到美国一个特殊时代——爵士时代。
  “爵士时代”取名自美国著名作家弗兰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他一生写作了大量的长短篇小说刻画了二十世纪初新生中的美国。这位因《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等小说出名的作家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纠葛正体现了他们作品和个人之间巨大的差异。海明威帮助了菲茨在文坛立足,但反过来菲茨却并不买海明威硬汉类型的写作风格和生活态度。菲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在海明威看来不过是美国社会的纸醉金迷。但菲茨却用他的作品和生活生动地描绘美国的那个特殊的“爵士时代”。
二十世纪初期的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1918),但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时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美国往事》的故事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对应影片中相对应的情节,这也是诺德斯入狱之前的部分。如果对应到美国相应的时代社会背景,我们会发现影片故事跟美国禁酒法案之间的联系。1919年2月,一位酒鬼丈夫暴力侵害了自己的妻子,其妻将其诉至法庭,这桩诉讼案随之引发了美国的社会禁酒的浪潮。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美国数百大小城市禁酒运动声势浩大。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哈丁不得不出台禁止出售和消费酒精饮料的法案。1920年2月29日,在短短一年之后,第十八项宪法即广为熟知的沃尔斯特法案开始实施,美国瞬间变成了没有酒的国家。然而此时,饮酒者不仅未被禁止却反在不断的增加,城市成了纵欲、犯罪的温床。一种新型的组织犯罪——究竟走私随之兴起。这个国家已经长期受到贫富差异和混乱的社会秩序的压抑,这一举动无疑将它推向了一个犯罪帝国的统治之下。 电影中的诺德斯一行人就是通过这样的酒精走私发家的。
然而犯罪帝国已经渐渐地走向了失序。随着黑帮组织的空前发展和各级官员、警察的腐败无能,势力相当两股黑道势力之间的对抗就在所难免。在1929年2月14日,对应到影片当中便是诺德斯将要出狱的前几年,芝加哥爆发了一场空前黑帮的对抗,即著名的情人节大屠杀。当时芝加哥艾尔·卡彭帮派装扮成警察射杀了7名由乔治·莫兰领导的另一派黑帮组织成员。然而在电影中我们仿佛也可以看到大屠杀中黑帮头领乔治·莫兰的影子。乔治·莫兰更为熟知的昵称为巴格斯·莫兰(Bugs Moran),而影片开头一直追杀打诺德斯和马克思,也是最终杀害了小多米尼加的黑帮头子的名字恰好也是巴格西(Bugsy)。当然乔治·莫兰有一个更简单的外号“疯子”,在影片当中诺德斯前前后后至少三次对马克思大吼到“你疯了么?”也像是在暗示这马克思的某种蜕变,变为了如同乔治·莫兰那号冷血的疯狂的人物。
当然,我们可能早已熟悉在这类残酷的黑帮斗争中,想要在当时那个环境中稳住脚跟并且跻身上层,没有点残忍、凶狠的手段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影片同时却展现到这种对任何人不择手段的残忍与他们童年纯真的友谊至少是互相矛盾的。对于诺德斯更是如此,他亲眼目睹了小多米尼克死,他因入狱多年也并未参与马克思血雨腥风的打拼。他无法接受这份残忍,他也不如马克思前后的内心斗争。所以正因为这两人一面是软弱,一面是残忍,影片的才可以依靠如此宏大的时代背景实现人物内心挣扎的细致刻画。
  所以,这部影片的每一个片段都仿佛被烙印下了美国的痕迹,而且它的每个片段都如此值得咀嚼。比如黛佩拉在年老之后对诺德斯讲起马克思的那句话。她说他只身来到了美国,一无所有,却依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到了舒适的生活。这当然也算是典型美国梦的陈词滥调。但如果我们细想,这其实也是在爵士时代的美国每一个人都向往的美好愿景、一种对物质富裕的憧憬、一种把未来掌控在自己手中野心。这就是美国梦在爵士时代的变调。当然,要说爵士时代和菲茨杰拉德的联系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要说禁酒令和美国黑帮的联系也有很多很多。不过到现在显而易见的是,这部电影自开场之时就已经和美国的社会历史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已刊载

2 ) 四小时的一生

四小时的一生
《美国往事》片长近乎4个小时,当电影落幕的时候,却丝毫不觉得它冗长,而是惊叹刚才窗外还是阳光灿烂,再抬头已是夕阳西下。人呆坐在沙发上好一会儿,缓不过来。
该电影被众多影评分类为黑帮电影,其实不然,纵使电影的确讲述了一群混混的生活,的确有血腥、撕杀的镜头;该电影的预告片称this is a film about friends,其实也不然,纵使电影的确刻画了朋友之间的爱与恨、背叛与复仇。当我今天再次翻出这部《美国往事》,重新细读品味的时候,我看到了更多,这部电影靠着一众优秀的演员和完美的故事结构最终远远超越了导演最初对它的预期。

Noodles与Deborah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犹太人聚居区,一群小混混每天靠抢劫度日,Noodles也是其中一个,但也是最为特别的一个,与其他混混不同,因为他会一个人躲在厕所里看杰克•伦敦的《马丁•依登》,也因为他心里珍藏着一份纯洁的爱情。偷看Deborah跳舞几乎成了Noodles每天肮脏下流生活中最美好的片段,他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还有些霸道,但在Deborah面前,他就象是个虔诚的信徒,她高高在上,而他自卑不已。当Deborah高昂着头不屑的让他照照镜子的时候,Noodles失落的注视着镜中的自己许久。Deborah是餐馆老板的女儿,高傲的Deborah每天练习舞蹈,幻想着有一天成为明星,Deborah是清高的,她向往摆脱现实拥有上层社会生活的一切,每当忙于照应餐馆客人的弟弟呼喊她帮忙的时候,她总是拒绝答理,故我的继续舞蹈。虽然是这样,Deborah却是爱着Noodles的,她纵容他偷看她舞蹈,并在他面前脱衣;她故意不锁门,并借圣经向Noodles表达爱意。

My beloved is white and ruddy.
His skin is as the most fine gold.
His cheeks are as a bed of spices.
Even though he hasn’t washed since last December.
His eyes are as the eyes of doves.
His body is as bright ivory.
His legs are as pillars of marble.
In pants so dirty they stand by themselves.
He is altogether loveable.
But he’ll always be a two-bit punk.
So he’ll never be my beloved.
What a shame.

这段矛盾的表白其实也是Deborah一生对Noodles矛盾的爱的写照。Noodles是可爱的,仗义的,纯真的,所以Deborah爱着他,可是同时高傲虚荣的Deborah又不允许自己爱上这样一个注定没有出息的小混混,她努力抑制着自己的爱,虽然先后有两次吻了Noodles,但最终她所谓的梦想战胜了她对Noodles的爱。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Noodles,前往好莱坞去实现她的梦。在他俩最后一次晚餐时,她再次向Noodles表达了多年来她对他不变的爱意。You are the one I ever cared about.但随后Deborah又成功的收起了她的爱,I’ve to go where I am going...to the top.她要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她要晋升上层社会,而作为混混的Noodles却给不了这些。在最后告别的时候Noodles在极大的痛苦与多年累积的占有欲之下强暴了Deborah,然而“得到”了Deborah的Noodles却并不幸福,相反,当他衣冠不整的看着Deborah离去的时候,内心极度荒凉,他意识到,那么多年唯一珍藏于心的纯洁爱情也离他而去了。

35年后,逃亡在外的Noodles回到纽约再次遇见已是明星的Deborah时,两人心中都是百感交集,脸上却都是历经岁月后的平静,Noodles看着依旧美丽年轻的Deborah感叹到age cannot wither you. 然而Deborah却已经是一名政要的情人,清高的Deborah为了名利和地位最终背叛了自己的爱情,Deborah伤感的对Noodles说age can wither me。此时的Noodles的生活已是千疮百孔,35年来背负着深深的内疚和自责,还要逃避仇人的追杀,改名换姓远离家乡四处逃亡,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没有安宁,直到一封来自纽约政要Bailey的舞会邀请函让他看到了和过去作个了断的希望。来到纽约后他才知道Deborah政要情人正是Bailey,只是他并不知道这位Bailey先生就是Max。Deborah劝Noodles不要参加该舞会,因为如果他参加的话,那么Noodles仅有的一点财富——他对过去全部的美好回忆都将颠覆消失。

Noodles和Max

Deborah指的这段美好的回忆就是Noodles与Max以及其他一些兄弟间生死与共的年轻岁月。Noodles与Max相识于20年代纽约犹太贫民区的街头,同为混混的他们懂得惺惺相惜,维护共同利益。唯一不同的是,Noodles是个向往平静生活的人,而Max野心勃勃并且颇有心计。在那个禁酒的年代,他们偷运偷卖酒精,并团结作战消灭敌对势力。当他们兄弟中最年幼的Dominic死于敌对势力的报复后,Noodles疯狂的将刀刺向行凶的对手,最终换来的是12年的牢狱生活,面对铁门外的朋友们向他挥手道别,Noodles并没有沮丧,反而是知足的微笑着。当4000多天终于过去的时候,是Max准时出现在他面前迎接他的归来,并随车带了个女人给Noodles享用。随着Max的势力日益壮大,他勾结了一些政客来谋取地位和金钱,Noodles虽说并不赞成,但仍旧追随着Max的脚步,然而当Max对Noodles表示他的梦想是抢劫联邦银行并希望Noodles帮他一起实现的时候,Noodles以you’re crazy回敬Max所谓的梦想,这让Max抓狂,此后Max一心计划着他的抢劫行动,哪怕得不到Noodles的帮忙,这令Noodles非常担心他,Max的情人提醒Noodles只有将Max送进监狱才能救他,总比让他去送死好。内心挣扎之后Noodles还是决定为了救自己最好的朋友而“背叛”他。Noodles向警方检举了Max,却没有想到Max以及其他两个好兄弟因为反抗警察而被全部当场击毙。泪眼模糊的他跑到了唐人街上的鸦片馆去麻痹自己,并在敌对势力追杀和对朋友内疚的双重压力下离开纽约,茫然失落的Noodles来到了火车站,当售票员问他要去哪的时候,Noodles魂不守舍的回答anywhere,最终他去了Buffalo,而且一去就是35年。

当他应邀请函再次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者了。当他看到坐在化妆间的Deborah时,不禁感叹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足迹,却赦免了他最爱的女人。交谈间,化妆间外有人在敲门,他是David,Deborah情人Bailey的儿子。当Noodles离开化妆间的时候,看到了站在昏黄路灯下的David,Noodles镇住了,熟悉的脸庞,熟悉的微笑,甚至熟悉的卷发都让Noodles有种空间交错、时光倒流的感觉,他恍惚间看到了40多年前的第一次见面时的Max。所以当Noodles最终在举办舞会的别墅里发现Bailey就是Max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惊愕。甚至他已经能够大概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了。Max在那次与警察的对峙中并没有死,并在之后对Noodles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别墅的书房里,Max对Noodles坦白了一切:我夺走了我们共同的钱财,我夺走了你的住所,你的女人,甚至还让你以为我死了而内疚痛苦了35年。然后Max交给他一把枪,并对他说you’ve been betrayed by a friend and you hit back. Max希望Noodles能结束他的生命来偿还自己对Noodles幸福的剥夺。然而Noodles却缓缓的说my eyes are not good and my hands shake 拒绝报复Max。Noodles在这种如梦初醒的时候,依然回忆起了与Max的过去:第一次见到Max;因为偷运酒精成功而互相拥抱;以为Max溺水而慌乱叫喊;与Max等5个朋友发誓一起守护的行李箱,里面装着5个人共同打拼赚来的钱。。。。。。Noodles平静的向Max告别,只是自始至终没有叫他一声Max,而是一直称呼他Mr.Bailey。走出别墅的Noodles发现Max仅随其后,然后就消失在了夜间的垃圾车里,车上是个巨大的绞碎机在不停运作着。。。。。

Deborah和Max

Noodles曾对Deborah说,她和Max是极为相似的人,所以才会互相厌恶。的确,Deborah和Max一样充满野心,渴望进入上流社会摆脱贫苦的出生,同样是为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理性之人。所以Max才会和Noodles不一样,Max只把女人当附属品来看,事业才是他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他讨厌Noodles对Deborah执着的爱情,每次Noodles靠近Deborah的时候,Max总会将Noodles支开,而当Noodles因为Deborah的离开而心灰意冷流连鸦片馆的时候更是对Noodles大声咆哮:女人不该妨碍他们的事业!都说讨厌是相互的,没错,Deborah也因为Noodles总是在友情和爱情之间举棋不定而厌恶Max。年少的Noodles与成年的Noodles都爱着Deborah,但是同样也都把Max当作最好的朋友,年少时的Noodles与Deborah独处一室的时候,Max将Noodles支走去完成所谓的任务,当成年的Noodles出狱后与多年未见的Deborah情不自禁的叙旧时又是Max叫唤他离开,对此Deborah反感的让Noodles离开,因为“your mother’s calling you.“

然而多年以后,成为好莱坞明星的Deborah却为了巩固自己在上层社会的地位而屈从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成为其情人。当然前提是后者已经成为了有权有势的政界要人Mr.Bailey。悲哀的Deborah爱了Noodles一辈子,却始终没有追求到自己的爱情。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Noodles35年后唯一留存的东西——记忆,但最终也没能阻止Noodles见Max。

三个人不同的生活轨迹,却是殊途同归,绚烂一时却是悲哀一世。Max选择了自杀,而Noodles和Deborah虽然活着,却都是一无所有,最终连美好的点滴记忆也被摧毁。

有人说这是一部非常爷们的电影,而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人的一生都在里头,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爱恨情仇,生离死别。。

3 ) 卸不完的面具:浅析面条与黛博拉的重逢

35年前,为了她的野心,为了她出人头地梦,她永远离开了那个最爱她的男人,即使她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会像面条那样爱她。

35年后,那个男人居然不速而访,她刚刚演完一场戏,脸上蒙了厚厚的妆,坐在化妆室内,一边平静应答,一边动手卸妆。

表面上的平静,掩藏不住内心的不安。但她还是在演戏,她在期待,期待面条还不知道真相,期待面条还是蒙在鼓里,期待面条寒暄过后就赶快离开。

但她错了!那个垂垂老暮的男人早已不是为旧情而来(毫无疑问,最开始她还真的以为面条是为旧情而来)。他之所以造访,完全是因为他已经猜到了太多真相,与她会面,只是要当场验证真相。

而诚如《美国往事》导演所言,演员只能是面具或机器人。做了35年的演员的她,早已经迷失了太久,她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原始身份,也无法更不愿再用自己的原始面目去面对面条。面具她戴了太久太久,已经脱不下来了。

所以时隔35之久,当他突然造访,等于将她从虚幻之中毫不留情地推出,置身于真实面前,所以她会说“我从没有想过还会见到你”(这当然是她的内心希望)。但处于演员的本能,她虽然毫无准备却还能故作镇定地逢场演戏,寒暄,闲聊,甚至微笑……

直到他提到了“长岛的party邀请”,她面色变了;直到他逼问白利部长到底是谁,她已无法自控的慌乱;直到他毫不留情地问她为什么不干脆承认她自己就是白利部长的情人?而恰在此时她的被叫做“大卫”的儿子也来到了这个验证真相的现场(这个孩子是她和另一个深藏黑幕之后的男人所生的)……她知道,这场戏她终于再也演不下去了,她崩溃了,终于露出了“演技拙劣”的演员的本来面目。

她开始苦苦哀求,哀求他赶快从另一扇门离开,“别回头”的离开。表面上是为了不想让他面对残酷的真相,而事实上,其实是她自己还想逃避,是她自己不敢让真相展开在他和她共同在场的这一时刻。

可笑的是,还有什么真相残酷到他不能面对?作为一个被欺骗者,其实他能够面对一切。反而是自欺欺人者如她这个演技拙劣的演员,才不敢面对真相。

是的,“演技拙劣的演员”,这是那个曾经如此深爱她的男人时隔35年之后,见到她后给她的评价。

35年前,当她离开他时,就已经告诉了他,她真正只属于她自己的野心和好莱坞梦。但是35年之后,恐怕不仅是令他始料未及,甚至是连她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这35年里,她居然会把自己的人生之戏演到这个份上……为了特殊的目的,甘愿给一个她曾经最讨厌的卑劣之徒做情妇、生孩子,只因为那个躲在黑幕后的卑劣之徒手握财富、权力和地位?

终于,她,在那个曾付出全部身心去爱她的男人的眼中,定格成了一个复杂的“影像”、一个拙劣的演员、一张厚厚的面具……

终于,他毫不犹豫地推开门,看到了一张年轻的脸,也看到了真相。尽管已经有所心理准备,但不可否认,他的心里还是多少有些震惊。

但他终于走了,步履沉重而轻松。

而她,这个演砸了这场戏的演员,斜靠在门框上,垂下头,无限愁容,脸上卸了一半的妆容,让整个本是美丽的面孔显得一片狼藉——天呐,这到底是个什么人?

最后,在贝府的宴会上,以女主人身份出现的她看到了他走了进来,而他的视线只是若有若无地看了她一眼,就再也没有再投向过她。

那个演技拙劣的演员,终于与他再无关系。

而此时,尽管她的面上已经卸完了妆,但那脸上厚厚的面具,真的卸下来了吗?

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也许从35年前,她决绝离开他的那夜起,她的人生早已注定,将是一场演不完的戏,是一个永远也卸不完的面具。

4 ) 这个评论对于这部电影很有用

戴锦华借助麦茨的组合段理论所做的分析,现引用如下:

或许借助克·麦茨的大组合段理论[简称SP,见麦茨《电影语言》],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考察一下《美国往事》这部长达3小时40分钟影片(欧洲版)的颇为繁复的叙事及意义结构。

1.序幕 非时序组合段 1993年,禁酒令废除之夜,警匪追杀青年努得尔斯。(插入段落:三兄弟暴尸雨夜街头。插入镜头:告密者的电话。)努得尔斯出走他乡。(场景1~14)
  2.顺时叙事组合段 1968年,老人努得尔斯被神秘的迁墓通知召回,与莫胖子相会。(场景15~18)
  3.段落 1921年,少年努得尔斯在莫胖子餐馆窥视黛布拉习舞,被后者抢白。(场景19~21)
  4.场景 努得尔斯带领小兄弟替地霸巴格西烧毁报亭。(场景22)
  5.小兄弟们欲抢劫一个醉汉,为刚刚到达的麦克斯捷足先登。(场景23~24)。
  6.插曲式段落 努得尔斯在厕所中读书,与洗衣女佩姬纠缠。(场景25)
  7.段落 努得尔斯街头遇麦克斯,结为好友。(场景26)
  8.插曲式段落 帕特里克与佩姬。(场景27~28)
  9.段落 努得尔斯、麦克斯“捉奸”、敲诈巡官、“接管”佩姬。(场景29)
  10.段落 周日,努得尔斯与黛布拉约会,为麦克斯所打断。(场景30~31)
  11.段落 麦克斯、努得尔斯被巴格西及打手威胁、殴打。(场景32)
  12.场景 黛布拉将努得尔斯拒之门外。(场景33)
  13.段落 麦克斯、努得尔斯参与贩私酒,并获成功。(场景34~35)
  14.段落 麦克斯建立基金。(场景36~37)
  15.与巴格西火并,多米尼克被杀,努得尔斯杀死巴格西,因之入狱,麦克斯等送别。(场景38~39)
  16.组合段 1968年,努得尔斯造访新墓,在原存放基金处复得巨款及一纸语焉不详的“合同”。(场景40~42)
  17.组合段 1933年,努得尔斯出狱。与麦克斯等相聚,与黛布拉重逢,结识“弗兰基”及约翰。(场景43~47)
  18.组合段 钻石劫案(努得尔斯强奸卡萝)。追杀约翰。努得尔斯对此的反应。(场景48~53)
  19.场景 1968年,努得尔斯在酒吧电视中看到地方工会主席奥康纳,得知贝利部长一案。(场景54)
  20.交替叙事组合段 1933年,受雇政客保护工运领袖奥康纳。警察局插手镇压。麦克斯等以局长独子为人质。插曲:遇卡萝。(场景54~58)
  21.插曲式组合段 努得尔斯与黛布拉约会。后者欲前往好莱坞,努得尔斯在绝望中强奸了她。黛布拉离去。(场景59~63)
  22.继续协助工会领袖。与麦克斯发生争执,同往佛罗里达。(场景64~70)
  23.场景 麦克斯执意抢劫联邦储备银行。(场景71)
  24.场景 努得尔斯与卡萝共谋。(场景72)
  25.组合段 解除禁酒令之夜。麦克斯准备行动。努得尔斯告密。(场景73~78)
  26.场景 1968年,慈善院访卡萝。(场景79)
  27.组合段 造访黛布拉,获知谜底。(场景80~81)
  28.非时序组合段 与麦克斯/贝利部长重逢。插入:1921年的回忆。贝利自戕。努得尔斯恍若回到1933年禁酒令解除之夜。(场景82~85)
  29.尾声 场景 1933年,中国剧院。(场景86)

  从这一组合段分析中不难看出,《美国往事》是一部极为典型的时空交错结构的影片。时空交错,却不是所谓的心理或意识流结构。影片在主人公努得尔斯的现实行为线,1968年的还乡之行中,依据他的心理线索,复原出一段往事。事实上,这段往事由极为完整的1921年和1933年两大时间段组成。不同于《野草莓》或《八部半》[《野草莓》为瑞典导演伯格曼的名片,《八部半》为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名片。均为时空交错的心理结构],影片中的情节线索可以复原为线性的顺时叙事链。然而正是这一颇为繁复的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一种往事如烟、劫数难逃的忧伤与创楚的情调点染在昔日岁月的追忆之上,同时强化了现实行为线的叙事张力与悬念。更为重要的是,时空交错结构使观者产生了伴随努得尔斯穿越47年漫漫人生的心理体验。而实际上,影片所呈现出的“美国往事”,只是努得尔斯关于1921年、1933年的两段极为短暂而集中的记忆。叙事人从中略去了努得尔斯12年的铁窗生涯与35年的流亡岁月。换言之,影片中努得尔斯的“全部”记忆都围绕着麦克斯,以和麦克斯共度为前提。如果说,这并不真正是努得尔斯的全部记忆,却至少是他全部有价值的记忆。对于努得尔斯来说,麦克斯不在的日子,只是苟活与偷生而已。于是,这个由努得尔斯的、电影式的自知视点构成的故事,便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由旁知视点提供的关于麦克斯的故事。

而影片正是在这一有着双重主人公的人称叙事中,建立起经典电影的“类比结构与独立结构之间的对话”,即“作为人物的观察与对人物的观察之间的对话”[〔美〕尼克·布朗:《故事与描述》,《电影叙事修辞》,新泽西大学出版社,1981]。这不仅在于电影中的第一人称自知视点的叙事,永远是对主观型第一人称与客观型第三人称的混用——摄影机不可能《湖上艳尸》[《湖上艳尸》,美国,1936。片中尝试第一人称电影叙事,以摄影机镜头代替主人公的眼睛来观察、呈现一切。影片在评论及票房上均遭失败]式地完全取代主人公/叙事人的眼睛,而是在主观型第一人称/视点镜头/类比结构与客观型第三人称/对人物及空间环境的呈现/独立结构的编织间展开。因此,一部影片中的拟想观众(或称“文本中的观众”[〔美〕尼克·布朗:《文本中的观众》,新泽西大学出版社,1981,译文刊于《当代电影》,1989年第3期])的位置,并不是单纯地由人物的视点与摄影机机位所决定或制约的,他常常更像是同时身置多处的梦中人,一个多元化的主体[〔美〕尼克·布朗:《本文中的观众》,新泽西大学出版社,1981。译文刊于《当代电影》,1989年第3期]。而在《美国往事》中,类比结构与独立结构间的对话不仅是经典电影的基本叙事语言,而且是影片重要的修辞手段,是这部影片最为迷人与最具魅惑之处。事实上,这是一部关于背叛与出卖的故事,而直到第27组合段,观众始终被有力而有效地组织在努得尔斯的人称及视点叙事之中。于是,直到影片结束之前,观众所体验到的,都是一个江湖之上生死同心的友情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中的类比结构展示了努得尔斯的心灵视点。最为典型的一例,是组合段23,在努得尔斯的视点镜头中,麦克斯独自漫步在景深处的海边,画框如同无形的牢笼,将麦克斯呈现为疯狂的困兽。背景是不甚明澈的海天、低飞的海鸥,海风鼓动着麦克斯白色的绸衣,使他的形象显得单薄、绝望而无助。实际上,这是麦克斯的“大满贯行动”的序曲、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行动”的正式实施。而对于他现实的也是心灵的最大障碍——努得尔斯,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表演。而影片中的独立结构则是一个客观的呈现,始终将无情的现实展现在观众面前。但是,必须等到努得尔斯还乡行的终点,他的记忆被颠覆、一生遭改写之时,真相才在观众的回溯中依稀显现。

  事实上,影片中每一个重要的大组合段,都包含着一个麦克斯对努得尔斯的戏弄、操纵、欺骗或背叛的事件,而每一个组合段的终结处都呈现为一个经典的、回肠荡气的男性情谊的场景(组合段7、11、15、18、22)。于是,电影叙事人借助努得尔斯作为空间、视觉、意义的中心将真相成功地包裹、遮蔽起来,使观众如努得尔斯一样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始终置身于心灵的幻象或曰真实之中。极明显的一例,是当少年努得尔斯第一次得到机会接近了他的女神黛布拉,而且显然是高傲的姑娘主动示爱,却为麦克斯所窥视,并以极为无赖的方式打断,但接下来,是他们被恶棍巴格西威胁、殴打。当歹徒扬长而去,在俯拍镜头中,两个满脸是血的孩子倒在穷街陋巷的地上,向对方爬去,艰难地试图将手拉在一起。这一生死与共的情境不仅使观众遗忘并原谅了此前的麦克斯,而且使我们忽略了此后的场景:黛布拉隐忍着满眶的泪水,拒绝为受伤的努得尔斯打开房门——不久前,这门曾对努得尔斯敞开。而在1933年的诸段落中,努得尔斯与麦克斯的分歧与冲突不断发生,但每一次友谊的表象都成功地弥合了裂痕。钻石抢劫一场,满怀厌恶的努得尔斯将汽车冲过码头、开入水中,可结尾处却是四兄弟浮出水面相视欢笑。当努得尔斯与麦克斯的分歧加剧,雇佣他们的政客明确地提到了“清洗”之后,努得尔斯愤而出走,但就在他所乘的电梯刚刚到达底层时,另一架电梯的灯亮了,铁门开启处,麦克斯走了出来,他几乎是不好意思地说:“嘿,我考虑过了,我也去佛罗里达。”这令人会心一笑的场景似乎告诉人们,即使是人生准则的分歧,也无法离间这对至交好友。但在影像的独立结构中,我们不仅分享了摄影机对努得尔斯的观察,而且实际上部分获知了独立于努得尔斯心路里程之外的事实真相。在组合段13贩私酒成功一景中,我们看到浮出水面的努得尔斯急虑地呼喊着麦克斯,并认同于前者对后者的担忧,但在此时,画面左上方一只划水的手臂正接近船,那无疑是麦克斯。而前面论及的组合段22,当努得尔斯、麦克斯分别由两架电梯中走出,相逢在大厅中时,一个身着黑色皮衣、皮礼帽的男人正从画面下缘入画,注意到努得尔斯之后,他立刻躲闪在两架电梯中间,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黑色的背影。在视觉层面上,这个背影作为画面中心的一个黑色块,间隔在努得尔斯、麦克斯之间,喻示着两人的貌合神离。在叙事层面上,这个黑衣人无疑是麦克斯卑鄙计划中的一个同谋。但是一如努得尔斯,我们在努得尔斯心路的认同中,忽略了这些蛛丝马迹。

  尽管这是一个关于欺骗与背叛的故事,但叙事人并未将努得尔斯呈现为一个愚忠者或弱智儿,他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洞察着事实与真相。他甚至明确地推断出麦克斯的行为逻辑:“今天他们雇你去杀掉约翰,明天也许会让我来杀掉你。也许你能这样做,我可不行。”他同样看清了麦克斯不断膨胀的野心,他讥讽一心做人上人的黛布拉:“我从你嘴里听到了麦克斯的声音。”他甚至告诉麦克斯:“什么时候想清洗我,通知一声。”但他对麦克斯的洞察不可能超越兄弟情谊的神话。他永远不可能想像的是,当清洗降临的时候,不会有“通知”,不会有预警,甚至在麦克斯的大行动实施前片刻,在努得尔斯的视点镜头中,仍是麦克斯三兄弟拥抱在一起、共赴凶险的情境。当他面对这一事实的时候,它仍包裹着“生不同时,死当同穴”的表象。在序幕的滂沱大雨中,麦克斯三兄弟的尸体并排暴尸街头(一如麦克斯所说:“泪水迷住了你的眼睛,你没看清被打死躺在街上的不是我。你太痛苦了,以至于无法认出我。”和努得尔斯一样,在这一时刻,观众也必然忽视了那具被挂上“麦克斯”识别牌的尸体,只是一个面目烧焦的不明死者)。在豪华墓室里,作为努得尔斯视点的平移镜头依次展现出洁白的大理石墓碑上的铭文:死期为同一年份,同一时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似乎除了努得尔斯,他们都以骤死于华年的事实实践了友谊的承诺,只有努得尔斯是一个卑怯的苟活者——直到另一个借尸还魂的生者露面。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叙事修辞策略,是将麦克斯的视点存在有效地隐藏在努得尔斯的第一人称叙事之中。在影片的观片过程中,人们毫不怀疑,一如原作,这是一部“自传体”影片。故事的讲述、事件的呈现,都不仅内在地限定在努得尔斯的视点(目击、在场)之中[参见笔者:《电影与视点叙事》,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函授教材。笔者认为电影中的人称叙事所呈现的场景必须以此人物在场、目击为前提],而且作为努得尔斯的回忆,它还为努得尔斯的忧伤、追忆之情所浸染。事实上,这只是影像的类比结构所呈现的,而在影像的独立结构中,始终存在着麦克斯的视点镜头,在一些重要的场景中,是麦克斯而不是努得尔斯的视点镜头充当了叙事的施动(agent)者。早在麦克斯第一次闯入了努得尔斯的世界,叙事人已将优越视点赋予了麦克斯:一个由高处——麦克斯所在的马车顶端俯拍的视点镜头,将努得尔斯和他的小兄弟呈现为一群鬼鬼祟祟、难成大器的街头游荡儿。与此同时,麦克斯、努得尔斯间俯仰拍的对切镜头,已然确认了未来的权力与位置关系。而努得尔斯与黛布拉第一次约会这个极为隐秘的场景则暴露在窥视者麦克斯的目击之下。

  在组合段15中,20世纪20年代故事的结束处,隐含着一个重要镜头段落,其中包含了一个视点镜头的反转[参见笔者:《对切镜头与电影叙事》,《电影创作》1991年第3期。笔者认为在电影叙事中视点镜头的分配,一如福科所论述的,是社会生活中话语权力的分配;换言之,电影中的视点权和话语权的等价物。]。在押解努得尔斯的囚车缓缓驶过街角的全景陈述镜头之后,是囚车铁窗后努得尔斯的近景镜头,他依恋地望着窗外的远方。反打为他的大远景视点镜头,在监狱对面的高墙下,麦斯三兄弟站立在那里,莫胖子也匆匆赶来。再次切换为努得尔斯的近景,他含着泪,努力对朋友们展露出一个微笑。视点/反打:摄影机缓缓地平移拍摄远景中四个患难兄弟,努得尔斯的一次无限深情的凝望与饱含留恋的告别。第三次出现努得尔斯的近景,他抬起手向朋友们挥别。再次反打为远景中麦克斯等人时,画面以囚车铁窗和努得尔斯挥别的手为前景。但接下来,却是全景中的囚车,似乎是一个客观的陈述镜头。可此后麦克斯的近景,却将前一镜头定义为麦克斯的视点。反打:囚车缓缓驶入了监狱,沉重的铁门似乎在我们的面前关闭了。再次切换为麦克斯的近景,同时摄影机渐渐推为大特写。在这一颇长的镜头中,麦克斯若有所悟地抬起眼睛,将目光投向远方的未知处。这不仅是一个视点反转的时刻,也是意义反转的时刻,同时是麦克斯心路历程的转折点。在这一时刻,麦克斯从努得尔斯的遭遇中否定了街头小流氓/黑帮强盗的道路,这条路只有两个目的地——一个是巴格西般地暴尸街头,一个是努得尔斯般地锒铛入狱。这无疑是电影叙事人、影像的独立镜头的特定呈现:因为此时,叙境中的叙事人/努得尔斯已不在现场,他已被关闭在铁门背后,这扇门要到12年后才会对他开启。然而这一明显的麦克斯视点镜头,再度被成功地遮蔽在文本之中。接下来,是仰拍镜头中白色大理石墓室上的金色铭文:“你们年轻而强壮的人将倒在刀剑之下。”似乎是前一个镜头中麦克斯的视阈。但镜头反打,画面呈现出1968年老迈的努得尔斯,他百感交集地仰视着铭文。

  而更为更要的一场,是悲剧的解除禁酒令之夜(组合段25)。事实上,这一段落是以麦克斯的大特写镜头开始的。在这一镜头中,麦克斯的面孔大部分隐没在阴影中,只有他的双眼冷酷地闪烁着。这一段落的视觉叙事,建立三个人彼此交错、而又彼此回避的目光。首先是焦虑而负疚的努得尔斯,他拒绝与任何人交换视线。为了实践生死同心的诺言,为了救他“沦入疯狂”的朋友,他必须去做他最为不耻的勾当:向警察告密。其次是卡萝焦虑、尽力掩饰的目光,她一次次地将目光投向努得尔斯,敦促他去做他“应做”的事情。而最为重要的,是麦克斯敏锐而似乎若无其事的目光,努得尔斯和卡萝两人的目光与行为始终在这目光的监视、控制之中。麦克斯如同一个导演,在监督着这一剧目的每一个细节的执行。事实上,甚至努得尔斯与卡萝的共谋、努得尔斯的告密,都是麦克斯行动与计划的一部分。卡萝正是从他微妙的暗示中获得了“灵感”,从而向努得尔斯提出建议的。(所谓“我是从你的朋友那里得到这个主意的。他老是取笑你,说你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尿湿了裤子,说你总是想尽办法让警察戒备,好搞不成这次行动。”)于是,通过努得尔斯,麦克斯将不露一丝痕迹地假借警察之手消灭他的全部同伴,夺取他们的财产,同时成功地“消灭”私酒贩子、黑帮麦克斯,以便他能改头换面、平步青云。而在这一段落中,正是卡萝的目光遮避了麦克斯的视点以及他真正的动机。此刻,观众在努得尔斯的视点及影像的独立结构的认同中,倾向于将麦克斯的目光指认为某种疑虑。实际上,当努得尔斯痛下决心,走向办公室的时候,是麦克斯的目光目送着他,直到他带上了身后的房门。一直等到时间足够充裕之后,麦克斯才去敲门,他走进房间,似乎随手将努得尔斯慌乱中挂反了的电话听筒摆正。此时,他完全放心了:一切已万无一失。影片《美国往事》由此成就了一部迷人的故事,一个关于美国的神话,同时成为了对美国神话的拆解。

5 ) 失落的世界

美国往事,一部哀伤的电影,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感悟,很多年以前曾经看过,那时因为年龄小见过了太多港台火爆的枪战片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很沉闷而且臃长,毕竟没剪辑过的原版需要四个小时,接近一下午的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画面而是排箫演奏的背景音乐,很幽怨苍凉的感觉。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本来打算看一小会打发下时间,没想到居然一口气看完了。有些人觉得美国人很粗糙,但在这部电影里我是一点没发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表达的意义甚至比语言要深刻好多,不过不建议20岁之前的同学来看,因为这不是一部追求刺激和快节奏的电影。人生是什么,一个充斥着友谊 爱情 忠诚 背叛 感动或者难过的个人世界,一部美国往事居然把这些东西全都概括了。少年诺德斯的放荡不羁,青年诺德斯的冷酷狠辣,老年诺德斯的宽容平静全都包括在短短的4小时之内,说短短也许不恰当,但当你经过一些人生的历练以后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你就会感觉4小时确实很短暂,因为里面浓缩了几十年的风霜。这是一部黑帮片,又不是,一群离经叛道的少年用自己张扬的举止写下了一首动听的乐章,就如他的背景音乐一样深邃。他们会在焚烧报摊的时候哈哈大笑,会在收取报酬的时候不要现金而去洗劫一个醉鬼,会在女生和蛋糕之间选择了蛋糕,会在被黑帮毒打的时候愤怒的说我不需要一个老板。。。比起我们看过的大部分电影来说这些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孩多米尼克被枪弹击中的时候,诺德斯飞快的跑过去把他抱起来,然后他微笑着说:“诺德斯,我滑倒了。。。”好像是在安慰自己的伙伴,然后死去,不知怎的看到这里眼泪居然不争气的留下来,不过我知道我不是为了多米尼克而哭,而是为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所有曾经最宝贵的东西。多米尼克或许是幸运的,他失去的只是生命,主人公失去的却是爱情 友谊 信任和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他最后剩下的就只有一个躯壳了,少年的时他满脸鲜血的趴在门上呼喊爱人的名字时那扇紧闭的门扉一动不动,青年时的他在逃亡前打开他们共有的那个储物箱时发现里面空无一物,老年时见到他原以为早已死去的朋友马克思,却发现原来自己最爱的女人和和曾经最珍惜的东西都被这个“最忠实”的朋友拿去了。 哀莫大于心死,主角最后放过了马克思,他的形象定格在中年时代的鸦片馆里,烟雾弥漫的空间他露出了一个诡异的微笑,不知想到了什么,这个笑不是让人快乐,而是给你一种完全刻骨铭心的痛。

6 ) 两个女人

我知道这是一部男人不得不看的电影,里面的热血,情谊,背叛,理想,现实似乎很远,却也很近。
我花了七个小时看了两遍,却觉得什么都说不出来,很糟糕。
作为女性观众,撇开所有的故事不谈,我只想说一下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Max和Noodles的女人carol 和deborah。

在noodles和deborah的最后的一顿晚餐上,deborah说:"so I had to got where i am going, to the top"noodles回答说:"now you sound just like maxi, you both are too like, thats why you hated each other so much"。deborah和maxi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有理想就会不择手段去达到的人。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noodles。noodles跟他们相反,他是人性所有面中情感的化身,他的所有行为都是被自己的感情所驱使。比如noodles替他的朋友多米尼克出头,甚至不顾对手是警察,使自己身陷囹圄十二年。max在这当中却只是躲在车后面,什么都没有做,因为他知道后果,他有自己的目标,他不能让自己因为一时冲动要帮朋友报仇而被抓。再比如noodles对deborah施暴的那一段,因为deborah为了实现理想要离开,noodles以为,这么多年后的重逢两人终于可以终成眷属,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方的理想,deborah有更大的野心。悲伤和愤怒驱使着他男人的本能,他没有办法在心里上征服她,只能选择肉体占有她,于是他不顾她的意愿,在车上对她施暴。后来又懊悔不已,沉沦多日。这种感情至上的性情是deborah和max所没有的,而且这些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了他们达到理想的障碍,于是两人都因此先后抛弃了noodles,也关上了自己人性的阀门。deborah是所有男人心中的女神,不光是noodles的,也是max的。对于maxi这样有野心的人来说,征服deborah这种人人心中的女神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证明,尤其是当deborah倾心于在自己心中超级懦弱胆小的noodles,肯定是不能忍的。但是他不会向noodles一样,喜欢什么就直接奋不顾身的去追求,他知道deborah想要什么。deborah在练舞房给noodles念圣经,她说he is all together lovable, but he will always be a punk, so he will never be my lover, what a shame."deborah追求的是名誉,她不会甘心自己的情人是一个街头小混混,这就是为什么她和noodles有这么纠缠的感情却没有在一起。直到多年以后,中年的deborah一生未嫁却有了她自己的情人,就是秘书长贝利,也就是后来事业有成的maxi。max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混混,他有权有势有钱了以后,才去征服女神,他不做没有把我冲动的事,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征服傲气的deborah。deborah对noodles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她只是喜欢他身上的那种特质,那是一种她自己缺少的人性,那种为了感情奋不顾身的热血和激情。这也是maxi为什么在这么多人人,独独看中noodles的原因,因为noodles是他们两人的对立面,善良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她不承认自己爱的是noodles,她只说了you are the only one that I ever cared。其实我觉得她也不是真的爱noodles,她从心底里其实有点看不起noodles。max曾经打断了两次Deborah和noodles的对话,一次是deborah和noodles的第一次亲热,noodles听到max在叫他,和deborah说"that's max."deborah摆出了很不屑的表情说"that's who it was, go on run, your mother is calling you."第一次,noodles转身去找max了,留下deborah站在那里直直的看着。然而max却觉得noodles这种为了女人就可以放弃大好机会的行为很不屑,即使那个女人是deborah。第二次就是在noodles和deborah久别重逢的那天晚上,两人正在有点暧昧的叙旧,max再次打断了他们,他和第一次一样,叫了两声noodles。Noodles还是和上次一样,犹豫的回头,deborah仍旧调侃他说;"go ahead, your mother is calling yo." 但是这一次,她没有等noodles走她就转身离开了,因为她知道noodles会和上次一样跑过去找max,因为noodles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一幕中导演还特意刻画了max的眼神,那种想要征服的占有欲。这两幕淋漓地展现了max的boss的气场,noodles与之相比只是一个“听话”的随从。甚至在自己最深爱的女人面前,即使被她嘲笑“your mother is calling you.”noodles也没有对max动过火气。鉴于deborah的野心,她最后会选择谁可想而知。

再来说说carol,为什么我说她是这部戏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女人,因为max利用了她的感情,才能实施他的瞒天过海的大计划。carol的出场很戏剧性,她和deborah的女神圣洁的形象不同,她被定为为一个骚货。她在认识max之前是一个为了钱可以出卖色相的女人。她勾结别人抢她自己老公的钻石,为了不被怀疑还抓住noodles说rape me造成被施暴的假象。noodles是被血性支配的人,在四个人当中,只有他会在抢劫过程中放下防备去强奸一个女人。后来carol又偶遇四人,四个男人蒙着脸拖了裤子让她猜强奸她的是谁,她那种不卑不吭又带点挑逗的表情,足以说明这个女人阅人无数,而且那股风骚劲儿是很多男人没法抵挡的。她选了max,这四个人中的大boss,这本没什么,只是她爱错了人,她爱上了一个没有爱能力的人,或者说这个男人根本不会因为为任何女人分心。noodles虽然强奸了这个女人,但那只是出于本能,他对这种女人是不屑的,他心里只想着他的女神。而max却利用了这个女人对他的倾心,满足了自己男人占有欲的需求。他究竟有没哟爱过carol不得而知,但carol对他来说绝对不是必需品,他可以随时对她大吼大叫把她赶走,也可以在想要的时候呼之即来。他不是最有权的也不是最有钱的,但是carol在此后就一直不离不弃的跟着他。carol在车上对noodles说了一句话:"noodles we never like each other, we put up with each other for max's sake". 他们两个不喜欢彼此,就和max和deporah不喜欢彼此一样,他们两个本是一类人。都是感情至上的动物。carol为了救max的命,不惜把他送进监狱,她所作所想都只是想要自己的爱人赖活下去。可惜这份感情却被max利用了,max一直给她灌输noodles胆小得恨不得警察把他抓进监狱可以避免抢银行的想法,让她想到了把max关进监狱来阻止他去“送死”。从她后来的回忆中,她把max的一心想死归结为他家庭的精神病史,迟暮后的她眼神木讷,再也不似当年的鲜活充满张力。相比noodles她是幸运的,她的悲伤只是死去了爱人。而她永远不会知道,她的爱人根本就不在乎她,并且设计了她,在诈死之后也没有再想过要去找她。至少她拥有的还有回忆。就像deborah在化妆室里劝noodles不要去周六的party一样,她说"we are both getting old, all we have left now are memories, if you go to that party on satuaday night, you won't have those anymore." 她不想让noodles见到max 以及max和她的儿子,她是在保护noodles,不想让他知道残忍的真相。在noodles见到max儿子david的时候,那张酷似年少时候max的脸,以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他应该已经明白了。max和deborah叫他david,就是noodles的名字,印证了我前面说的,noodles在max和deborah心中的地位。他们心里仅有的温存善良的一面。

导演的人物设置是讽刺的。deborah是理想,另所有男人渴望而不可及,然而这个女神本身却是如此的现实,她不在乎感情,追求的只是名利。carol是现实,是一个用钱就可以买来的骚货,但这个女人的感情却是真挚的,纯洁的,是无论花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可笑的是,大多数人心心念念的理想都是不真实的女神,却少有人看看身边真实却又傻得可怜的女人。

7 ) 别扭同志Max

看完觉得有点散,给了三星,一看总分9分,有点纳闷,看到有网友提出Max是同志一说,这才将所有看似松散的情节全部串在了一起,于是又加了一星。 观影时觉得Max对Noodles情谊有点不正常,但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影片拍得有点厚重,又花了不少心思为Max的疯狂布迷魂阵,让人很难往“偏”了想。 迷魂阵一: 少年Max下面被重重踢过,看得观众都不禁为他担心。Noodles拥有过的女人Max总要去沾染,还算计兄弟,于是轻易就有了Max性功能不正常导致他心理扭曲的推论。Max的孩子的出镜了推翻了Max性功能不正常的猜想,但影片也没剩几分钟了,观众也就错过了论证Max是同志猜想的最佳时机。那一脚除了为影片踢了个迷魂阵外,仅仅只捎带让Max痛了一下。 迷魂阵二: 影片接近尾声时,老年卡洛儿向Noodles透露Max很怕像父亲一样因精神病发作而自杀。这就让即将出场的Max儿子推翻Max性无能的猜想后,观众对于疯狂Max的猜想又有了一个新的落脚点:Max有可能遗传了父亲的病,这让疯狂Max又一次成功地掩护了同志Max。影片还在继续,观众草草猜想一番后继续观影。 下面括号里的这段可以当我是想多了。 (如果再看深一点,稍微想像一下,其实可以是这样:Max的父亲和Max一样有着同性恋倾向,因此遭受巨大痛苦而导致了精神病发作。怎样证实这个猜想呢?从Max的母亲那里。Max的母亲第一次见到Noodles问他是谁时语气不怎么客气,可能是因为紧张他和儿子的关系太近而走了他父亲的老路。当然,一位生活在底层的单亲母亲教育出了一位了不起的阿飞,不能奢望她说话会客客气气的,但Max的母亲完全可以和莫胖的父亲一样做个没有台词的人肉背景,要知道主角Noodles的父母连做人肉背景的机会都没得。当然影片中的人设并不是都有重要作用,比如Max的人追查Noodles到中国戏院,打断了一对恋人的甜蜜游戏,三个跑龙套的在此对峙了一会儿,这一段我没法看懂。基于此,Max的母亲第一次的粗鲁照面也可能没有多大深意。) 迷魂阵三:少年Max曾破坏过Noodles和黛博拉的好事,青年Max看不得Noodles和黛博拉在一起聊天,最后黛博拉成了Max的情人。一般都会认为Max爱黛博拉,嫉妒Noodles,所以才算计他。这可算是影片最大的迷魂阵了,Max和黛博拉在一起原因还可能是这样:Max无法与Noodles在一起,就与Noodles最爱的人在一起,一来解决了情敌问题,二来两人占有同一个女人,两人也是间接发了关系,三来,如果Noodles关注了黛博拉,即使不想也会顺带关注Max。当然光看黛博拉无法说明Max是同志,但如果将影片中的其它三个女人结合起看,那就确实能说明Max是同志。 第一个女人佩吉,两人先后与她发生了关系,这让我想到了雄性动物之间性行为的一种说法:发生了性行为的雄性彼此残留了对方的精液,分开后短时间内与雌性再次发生性行为,未与雌性直接发生性行为的雄性能间接使雌性受孕。 佩吉像个轻佻的妓女,他们与她发生关系,很正常。但如果Max喜欢Noodles,这次经历在同志Max心里却并不会那么平常,这给了他一种接近爱人的方式:不能直接与Noodles发生关系,可以通过女人间接与他发生关系。 第二个女人卡洛儿,卡洛儿先是被蒙面的Noodles占有,后来爱上了Max,Max接受了她,除了是想间接与Noodles发生关系外,还将自己当作吞噬细胞吞噬了Noodles身边的女人,卡洛儿又给了Max一种消灭情敌的方式。 补充一:在四人与卡洛儿第二次见面时,卡洛儿和Max抱在了一起,在Max的控制下,两人抱着抱着就抱到坐在桌上的Noodles身上去了。此时Max和Noodles隔着卡洛儿相对,Max即使不是有意这么做那也很有可能是他的潜意识行为。 与卡洛儿勾搭上Max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轻松地赢了这场爱情保卫战,但第二天他发狂了,因为在Max“牺牲”自己的同时,不解风情的Noodles与黛博拉混在了一起。 补充二:卡洛儿知道Max爱的是Noodles,所以卡洛儿要Noodles“陷害”Max入狱时才有了那样的对话。“我们彼此都不喜欢对方,但是为了Max,我们要联合起来为Max做点什么。”这是将Noodles当作情敌才会说的话。“如果你不想离开Max,你也可以将自己送进去。”她在成全他俩。 第三个女人伊芙,伊芙只被Noodles占有过,但最后被Max派人杀了。吞噬不了的女人,消灭之一了百了。 补充:Max总是明目张胆地醋意大发,“伊芙让你变得胆小了。”“去陪你的伊芙吧。” 在Max发狂这个问题上,我粗略地揣度下Max对于同性恋的认知。一个成功的阿飞及议员,没人会认为他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吧?排除掉精神障碍,Max发狂的原因就是他混乱的感情认知。年轻的Max并不认可同性恋,但无奈感情是真实的,这混乱导致了他的焦虑,发狂。 揣度年轻的Max不认可同性恋,除了因为他容易发狂外,还有两点:一点是Max35年一直都在关注着Noodles,但一次也没有找他,除了愧疚外还有是无法面对自己的感情;另一点是年老的Max涂指甲油,按理说老年人看透了世事,不注重形式了,老人涂指甲油只能说明他的感情太强烈,太压抑,现在找到了缓解的途径,这是基情燃烧的岁月欠他的。 另外每次Max“发狂”,都是面临着“失去”挚爱的威胁,完全是Noodles要退伙逼的,男人之间除了一起闯江湖外,那个年代还有什么更为亲密的相处借口吗?从少年时他们就因为前程问题大吵小闹不断,在无法和Noodles继续打拼的情况下,除了让Noodles因愧疚而永远记得他外,没有更好的解释。 与警察发生枪战后Max派人疯狂找Noodles,他为什么这么疯狂地找Noodles?为什么35年内Max一直都掌握着Noodles的行踪却一次都没有打扰他?除了因为爱他不想失去他才这么疯狂地找他外不可能因为愧疚吧。35年内,Noodles每天都在怀念着他“害死”的兄弟,Noodles终于可以将Max放置于女人之前,Max还能祈求更多吗?Noodles不是同志,即使是,在1968年之前的美国,两人能无所畏惧光明正大地生活在一起吗? 为什么Max拿走了所有的钱,不给Noodles留一分?此刻Max还未找到Noodles,俗话说没钱寸步难行,Noodles没钱买私家车,只能买车票,也就是这时Noodles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再者如果Noodles有钱又有闲,会没有女人跟他吗? 还有一些细节暗示: 暗示一:Max的儿子和Noodles一样也叫大卫。愧疚吗?兄弟情吗?No,Max害死了两位兄弟,他如果愧疚,他的儿子应该叫“小派公鸡眼”。 暗示二:按时间推算他们是1968年再一次重逢的,石墙事件发生在1969年,巧合还是有意?巧合那就没得说了,若有意安排,那就意味着美国未解放同志年代的同志往事。

8 ) 光阴的故事


在前年广西师大出的《莱昂内往事》里,莱昂内这样评价《美国往事》:“《美国往事》是我的电影。我就是这部电影。同样一部电影,我们只能用成熟、花白的头发和眼角边的褶皱才能拍成它。如果我40岁时就能拍它,这部电影将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
莱昂内说,他准备了十五年才拍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对他和对我来说,都是光阴的故事。
看看文中的对白吧,几乎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涉及到时间(或其替代物——表):
1、老年Noodles对Fat Moe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带回了你时钟的钥匙。”然后把那个保险橱的钥匙给了Fat Moe——这个钥匙通向保险橱里的钱,也可以给时钟上发条——如果你拿去开保险橱,时钟就会没有动力,你就失去了时间的钥匙。Fat Moe去给时钟上弦时时钟停在11:55。可以想象,35年前的一天,Noodles带着钥匙离开曼哈顿后的一天,时钟停了。临睡前,Fat Moe问他,“这些年来你都在忙什么?”Noodles回答说,“很早就上床睡觉(Been going to bed early)。”很早上床吗?是因为睡不着吧。
2、之后由一个大特写切到少年Deborah在飘扬的面粉中跳舞,留声机中放的是格什温的《Summertime》。舒缓的爵士音调,加上云雾缭绕的仓库布景,简直让人想起庄子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美则美矣,却遥不可及。
3、Noodles跟斜眼等小混混在片中干的第一件事是抢醉汉的怀表。而Noodles也通过这怀表认识了Max。
4、Noodles第一次跟Max对话是很有意思的。从这里可以推出Max先前就跟Deborah认识(关于这段对话已经有人讨论过,故不再赘述),并且“这事说来话长”。听听这些轻快的对话吧:“看看现在几点了?已经6:34了,我该走了。”“现在是6:35,而我正闲的发慌。”“我看你会在6:36摔坏你的吊灯。”“抢走了,被他。在6:37。”——从6:34到6:37,Noodles和Max在5分钟之内就建立起了友谊,这友谊持续了十年,到1933年。Noodles为这段友谊离开纽约35年,直到1968年。那时车站里一遍遍的放的是Beatles的《Yesterday》。
5、之后,Noodles从监狱里出来,Max指着车中的“女尸”对他说:“过来看,突然暴毙,很悲惨吧,才26岁。”而在Max等三个人的墓碑上,都写着死于1933年,其中除了Max,剩下两位死时都是26岁。够讽刺的吧。之前Noodles对Max说“听说你在做死人生意”,由后面对应,也预示了Max后来其实没死。请注意Max接Noodles的车上写的话“当只花49.5美元就能让我们埋葬你时,你为什么还要活着?”第一遍读时觉得戏谑,第二遍时却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6、Max和斜眼等三人准备抢美联储时,他的祝酒词:“让我们为最后的一票干一杯吧,今晚我们喝下的不仅是酒,还有我们十年不虚此行的时光。”
7、老年Noodles再次见到Deborah,在Deborah的化妆间里。Noodles看着墙上莎士比亚名剧《安东尼与埃及艳后》的海报,叹道,“时间也不能把她变老(time cannot wither her)。”而Deborah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演戏的人都有副好记性(Actors have good memories)。”演戏演得最好的人应该是Max吧,看看Max老得多快,头发全白了。莱昂内接受采访时说,他努力使Max的老去显得更戏剧化些,但又不使它太突兀。
8、最后,Max临死前,掏出曾给他和Noodles带来友谊的怀表,说:“现在是10:25,而我已经一无所有……”Noodles没有给他一个赎罪的机会,他有一个更好些、也更简单的故事,那个故事里,他为了保护他最好的朋友而去报警,他的朋友因此而死,但这正是他朋友想要的。他们情同手足,但时间使他们互相远离。Noodles说完转身离去。——在大门外,Max跳上的垃圾车上写着大大的35。35年啊。。垃圾车的车灯渐隐到欢呼的车队的车灯,车队上面的数字说明这些车来自1933年——35年前。时光逆流了,镜头顺理成章地切到35年前的大烟馆。
如此,时间的母题在片中一次次闪现。开头与结尾中,Noodles都是在大烟馆,这里可以看作全片时间的中轴线,中间有闪回有闪前,大烟馆发生的事情却是按时间先后一步步来的。这让我想起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的一段精妙的论述:时间本身就是“在消逝”,但是当时间一直在流逝的时候,时间仍然做为时间而留存。


女人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与我相同的感觉,我觉得少年Deborah(康纳莉饰)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女孩,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第一个出场就把我惊到了:太美了。日光从舞台上方照下来,纯白的舞台,像是教堂里庄严圣洁的画。烟氲缭绕中,Deborah翩翩起舞,伴着随面粉漂浮在四周的格什温的音乐。“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莫不是在说她吧。我们男生看自己喜欢的女生,一开始时应该也是偷窥的视角吧,甚至面对面时也感觉是在偷窥。。。(我是在说我 = =|||)
第二次Noodles与Deborah在仓库里出现,是在逾越节。而在《圣经》里,逾越节的那一天晚上,主耶稣拿起饼来对十二个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你们拿来吃。又说,这是我的血,为多人流出来。”这一餐就是众所周知的“最后的晚餐”,而这一天,像十二个门徒前所未有的接近耶稣(领圣体)那样,Noodles在这一天同Deborah走得最近——但,这注定是最后的晚餐,从此以后,Deborah生活的曲线与Noodles渐渐失去了交点(注意Deborah去好莱坞前,他们也吃了一顿晚餐)。[1]
——Deborah故意不锁大门,把Noodles放进来(especially if you leave the door open)。这时仓库布景变了,面粉袋变少了,舞台上堆满了苹果(禁果啊)。然后,Deborah给Noodles读圣经。注意:这时Deborah推开身边的苹果让Noodles坐在他身边,但Noodles迟疑了一下,坐在了她对面的箱子上。这个镜头让我唏嘘感叹:Noodles这辈子永远不能与Deborah在一起啊。然后,Deborah给他读《圣经·旧约》中的《雅歌》。(我禁不住要强烈鄙视一下中国的《圣经》译本,人家Deborah读的那么含情脉脉,那么富有诗性,翻译成中文后竟变得不知所云。。。如“我要用我的口亲你的嘴= =||”) 这一段拍得相当漂亮,镜头由两个过肩镜头过渡到特写,几个特写交替后,又变回过肩,两人出现在一个画框里,代表两人关系逐渐紧密。——但很不幸,初吻被Max打断。
Deborah盯着Noodles说:“走吧,你妈妈在叫你呢。”这句话Deborah 在片中一共说了两次。第二次是在Fat Moe酒吧,Noodles 刚从监狱回来。Deborah 说这话时,我很伤心。走吧,你妈妈在叫你呢。Noodles永远没走出“妈妈”的影子。Deborah把门锁上了,不管他怎么喊,也不会开了。(另一个出现过两次的对话是在Noodles和Max之间,他们感情出现裂痕时,其中一人会说,“想游泳吗(you wanna go swim)?"另一人则回答,"好,咱去游泳(O ,let's go swim)。"但是,遗憾的是,他们两次说要去游泳后,游泳的经历都不很愉快。。这是后话了。)
Noodles离开曼哈顿前他们最后一次相见,是Noodles为她精心准备的。在海边的长岛酒店。莱昂内后来伤心的回忆说,长岛酒店拍完《美国往事》后也消失了,还好没有消失的是电影。在这个酒店里,Noodles终于有机会与Deborah在那首《Summertime》的伴奏下跳舞了,Noodles沉浸在梦幻中,无奈Deborah在他怀中大睁着眼,心里想着别的事。Deborah对他说:“你是那个把我锁在房里又把钥匙丢掉的人。”Noodles说:“我曾经每晚都读圣经,每天晚上都想着你。……没有人像我这样爱你,当我不能忍受时,我就想起你,我想Deborah还活着,她在那里,她在。。我靠着对你的思念熬过这一切。”Deborah却说:“我明天要去好莱坞了。”
经常有人谈起车上强奸的那场戏。毫无疑问这场戏是必需的,并且用的很恰当。不知道大家看这段是有没有种报复的快感?就像马小军最后要去强奸米兰那样(虽然未遂。。。)。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种感情有过一段论述,在《地下室手记》里,他这样写:“因为你找不到初始的原因,你不妨盲目的听从自己感情的驱使,不要发议论,不要寻找初始的原因,驱散你的意识,哪怕就赶走这一小会儿也行,恨或者爱,只要不无所事事的坐着就成。”
当然,Deborah去好莱坞时,一直等到看到Noodles赶来送她才把窗帘拉下——她是爱他的——虽然这我理解不了。。。
Deborah最后生了Max的孩子,却把孩子取了Noodles的名字。Deborah在这点上倒有点像《叶普盖尼·奥涅金》里的塔基亚娜了——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把内心的钥匙留给她的爱。
Noodles在每次行动时都显得犹豫不决,因为他有割舍不下的东西。他说,他有两件事放不下,一个是Dominuco,他死时对Noodles说“I sliped.”另一个就是Deborah,她读圣经给他听,因为她是他的全部。
《美国往事》是关于一个女人影响一个男人一生的故事。


这电影不用说还是兄弟的故事,中文片名叫《四海兄弟》嘛(其中暗暗还含着个同性恋的故事)。暂且留下不表。

下面说一下影片中的物事,为咱这些没到过美国的扫下盲哈哈。
1.曼哈顿大桥。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的桥。很多人误以为是布鲁克林大桥,其实百度一下就知道,布鲁克林大桥在电影里的故事发生时还没建成(建于1869年至1883年,1883年才投入使用,而电影的时间跨度是大约在1922~1968年)。所以,影片中出现的桥是1909年投入使用的曼哈顿大桥。《美国往事》也是曼哈顿大桥的兴衰史,如果你手边有一张纽约地图,你会发现20世纪上半叶,曼哈顿大桥是连接曼哈顿中国城(电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与布鲁克林半岛的交通枢纽,当然布鲁克林隧道和布鲁克林大桥建成后就不是这样了。片中的这座桥对经历过这段往事的美国人来说,就是时光本身。35年后大桥周围布满了高速公路的时候,Noodles和大桥一样变得老态龙钟,世界抛弃了他们。题外话:尼采不是说“人生就是一座桥”嘛。
2.水牛城。影片中中年Noodles坐车去的地方,35年后,他又回到车站时,广播里又出现水牛城的发车预告。相信看过金·凯瑞《王牌天神》的朋友对这里还会有些印象,而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水牛城66》也以水牛城做片名。水牛城是纽约州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的都市。
3.大苹果。老年Noodles回到曼哈顿时,他身后的海报上有个大苹果。因为纽约的外号就是“大苹果”呵。
4.科尼岛。同样出现在车站的海报上。在1915年,纽约曼哈顿运输公司海滩线升级成地下铁路线,通往岛上的各项道路建设也渐趋完备。1919年,汇集了所有地下铁路线的新西区车站启用,科尼岛进入最繁荣的年代。而二次世界大战后,接连而来的状况让科尼岛的荣景渐渐消退。 时间啊~
5、禁酒令。禁酒在美国甚至被提升至国家意志的高度在1917年,由于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美国成为禁酒的国家。当时政府在宪法的修正案通过后执行禁酒令,维持了13年零10个月19日17小时31分钟,直至1933年12月8日下午5时31分才被撤销。[2]

[1]:当然,这只算是一个附会,因为Deborah是信犹太教的,而基督教徒也不会过逾越节。另外,看Deborah在阅读《雅歌》时,那本《圣经》打开的页数,可以察觉出那是《旧约圣经》。
[2]:从这里看出《美国往事》的一个穿帮,因为Noodles和他的哥们劫的是“醉汉”的怀表,而根据Max后来的回忆,可以得出Noodles劫怀表时,禁酒令已经立法了——也就是说醉汉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出现在马路上。算是个小BUG~ 另外,禁酒令是在冬天解除的,纽约靠近北纬40,应该算比较冷,而电影里不少女人还穿着裙子,Max劫美联储失败后竟然还是下雨。。并且街上行人穿的也不多。算我八卦……

我还写了一篇《关于Max姓名由来的小考证》嘿嘿~
这是地址: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0047/

短评

面条的人生。这条人参很长,长达229分钟。

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兄弟如垫背黑一枪,女人如蛋糕揩一块,美国梦一场滑一跤,往事烟一口笑一笑

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太好看了。我喜欢它的叙事手法,少年、中年、老年穿插在一起,处理得很成熟干练。配乐非常棒。

11分钟前
  • 2013
  • 力荐

以前看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部电影,电影里太多的内容让自己并不能一下子就可以消化得了。重看这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没有觉得半点枯燥沉闷,好似在翻阅一本浑厚的小说,一生中所有最重要的东西都在里面,值得慢慢回味……★★★★★

15分钟前
  • Q。
  • 力荐

最后黛博拉(Deborah)向面条求情的那段可真够无耻の。

20分钟前
  • 江绪林
  • 推荐

他的一生,是关于几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和一个美轮美奂的姑娘

23分钟前
  • 击节
  • 力荐

长,长,再长……

27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个人史诗式的黑帮电影,也正如所有黑帮电影一样,拥有着史诗级别的直男癌

31分钟前
  • Rema
  • 推荐

一年多以后,我将它从四星改为了五星,期间未曾多看一遍。

35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两场强暴戏毕竟是吃不消,男性的传奇之路上似乎最少不得的就是美丽而无人格的女性牺牲品

3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十五岁时,我是《美国往事》里的马克斯,初谙世事的街角英雄。我与同伴共享友情,但一样没尝过女人的滋味。这滋味我后来尝到了,还有,背叛伙伴的滋味。有些病在年轻时候得是好事(但那病是瘟疫不是麻疹!)

4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有一种片子,伴随你走过热血沸腾的青春期,在成年后来看却又是另一番感受。在巴西,它叫《上帝之城》,在日本,它叫《大佬》,在韩国,它叫《朋友》,在香港,它叫《古惑仔》,在台湾,它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大陆,它叫《阳光灿烂的日子》,最早的在美国,叫《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45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力荐

我的爱人是如此英俊,他的皮肤像黄金,他的双颊如香草台,虽然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洗过脸。他的眼睛如鸽子般明亮,他的身躯如同雕刻的象牙,他的双腿象大理石柱般坚实,虽然包裹它们的裤子脏得要死。总而言之他是那样可爱,可惜他永远是个一无所有的小阿飞……所以他永远都不会是我的爱人。真可惜!

46分钟前
  • 尘埃野马
  • 推荐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

48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4个多小时的片长看完估计不少人血条都快空了,然而据说原片得有6个甚至10个小时,但坦率讲你并不觉得有多少冗余的内容,毕竟几乎是一个人的一生浓缩进几个小时内。导演通过1921年1933年1968年整整3条时间线交织用数个鲜活的角色将美国禁酒令那个黑帮风起云涌的枭雄年代描摹得跃然纸上,开头迟迟不间断的电话铃声直接贯穿三条时间线,极为牛逼的叙事操作。如果仔细回忆会发现主要几位女性角色都是先和Noodles发生关系后再和Max发生关系,可见Max一直以来都对Noodles心存嫉妒,可能街头斗殴时那里真的被弄伤了?留下影史惊鸿一瞥的康纳利所饰角色始终都是相对世俗的一方,而亲眼目睹伙伴死在自己怀中的Noodles则至始至终理想主义。国家不幸诗家幸,禁酒令是美国历史上一道沉重的伤疤,却对电影艺术多有滋养。

50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每当男主角独自出神、音乐响起时,都有种抽离的视角,好像一辈子过完了,再回首当年,似真似幻。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的开头,和《你一生的故事》,好像每一个片段中,都能折射出全部的生命。

53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时间真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想当初青葱的詹妮弗·康纳利一回头惊艳了多少人

54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韩国的朋友都是模仿这部

59分钟前
  • 林愈静
  • 力荐

史诗叙事大师笔法,黄昏已近青春已远。而今男人的理想已改变太多。配乐绝佳。

1小时前
  • 小岩菽
  • 推荐

抱歉,看不进去~~

1小时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