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焦虑到麻木,看到后面魂魄已经散了。恍惚到极点。
看着巴黎圣母院被活生生烧了两个小时,泣不成声。那种无助、悲痛、怀疑和恐惧到顶端的情绪这辈子都不想再体验第二次了。
教堂在燃烧,众人在祈祷,圣母落了泪,灵魂被击碎,精神未毁灭。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发狠地乞求上帝保佑。
尽人事,听天命。
河对岸的人们吟唱圣歌祈求上帝庇护,保佑巴黎圣母院。教堂北钟楼的消防员冒着死去的风险灭火营救。这一刻,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一体的,互相连结的。
属于人类种族的共鸣和联结。
“当太多的事都陷入分裂、立场与观点不断撕扯的今天;用多种语言滚动播出的新闻报道,所有人都尽可能的祈福,那刻这里发生的事情将所有人都联结在了一起。
好像灾难没有将它彻底带走,或许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糟糕。”
we are all human.
上帝会被打动,消防员解救成功。我尽尽人事,上帝就会庇护。
人祸,还得人事来解。
禁止吸烟但随意丢弃的烟头,鸟儿啄过的老化电路,老旧时常误报的警铃,第一天上班的安保人员,掌管700把钥匙却度假的核心人员,上一秒开走的列车,爆胎又断脚踏的共享自行车,层层叠加但无用的行政制度,拥堵瘫痪的交通,寸步难行的消防车,视若无睹的各色行人,作秀给总统看的假消防指挥中心,拿错了的假荆棘王冠,破裂不稳的水管,水压不足的消防水枪,逼仄挤人的300级楼梯,被关住的阁楼门。
what a chaos.
法国就是如此混乱无序又如此地浪漫美丽。
所幸,藏品全数搬出。荆棘王冠完好无损,耶稣圣血和基督十字架残片都得以保存。年迈苍老的神父流尽了泪,仰头看天。
我不也是么。
大概是十五年前,我去了巴黎圣母院,那时候手机还很原始,相机也不怎么样,和其他游客一样拍了正面的建筑和彩色玻璃圆窗,还有侧面的一些怪兽的雕像和尖顶。室内很昏暗,我除了记得自己需要屏息好几秒才能拍下一张照片外,并没有记住太多细节。当时不是弥撒时间,里面有没有摆着装在红玻璃容器里的耶稣的荆冠,我也没有印象了。当时我正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中,在法国期间,我会走进大大小小的教堂,渴望在昏暗的烛光中获得一丝安慰,但宗教离我还是太远,圣灵的手指并未触碰我的心。
如果那时候我知道,这座古老宏伟的建筑将在十几年后大半毁于大火,也许我会更仔细的观看和触摸她,但在那个时间碎片里,我依然是茫然无知的。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她在燃烧,几小时,几小时的燃烧,而人们无能为力,想到那些古老、典雅而美好的事物就这样渐渐消亡,真是心痛得无以复加。在我的城市,排片极少,我们也许是蹭着一个团体预定的场次才看上的。中国人大概觉得,如此遥远的地方的一座建筑的消亡,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那是全人类共有的美好的事物,在经历了那一切困苦之后,我不知道这种共情还剩下多少。
有人说巴黎就是这样混乱又美丽,有人说这是一部法国主旋律片。我不能同意。松散的管理,年久失修的设备,连消防车都无法到达的拥堵的交通,连换三辆都是坏的公共自行车(这一段实在是太黑了),以及政客的作秀,办事流程的官僚作风(当然他们还是能绕过去的)……这些充斥了影片的“吐槽”实在称不上主旋律。巴黎圣母院的着火以及整个灭火过程,完全体现了巴黎这座城市的优缺点和价值观,同时在一切世俗化的部分之上,还有宗教和神性的部分,这大概就是一个法国人在面对这场事故时想要探讨和告诉我们的。那么松散、自由的巴黎人在街上一起唱圣歌的场面深深的震撼了我,也许上帝也不忍让他古老的荣光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巴黎这个城市的意义,在她漫长的历史里,已经超越了一座普通城市所承载的,而是成为某种象征。巴黎是法国人的价值观最集中的体现,她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关于世界各民族融合和反对种族歧视的理念,关于接纳和抗争、和平和暴力的理念,关于减少贫富差距,并努力让每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我无法穷尽,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这一切。但在我对法国和巴黎的逐渐累积的认知中,她非常坦率的把一切矛盾和可能性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去评判,也让我们去思考。
巴黎的懒散,她对个人价值和创造性的尊崇,包括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教堂可以再建,但破碎的家庭却无法再复原”的人本思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解之上的。如果你希望每天准时下班,拥有足够的假期,可以和家人相处,可以去旅游,可以在工作之余有更多兴趣爱好,那就意味着你也要接受别人上班时间短,经常无法快速处理你的问题,上班时也有点漫不经心的情况。如果你不希望做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在街上飞奔的骑手,那你就要接受你点的外卖可能会迟迟无法送到的糟心情况。如果你希望生病或失业时都能有足够的保障,那当你辛辛苦苦挣了钱却被税收吃掉一大块时,你也要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巴黎圣母院虽然烧毁了大半,但参与抢救工作的所有人中,只有一名警察和一名消防员受了轻伤,虽然我很心痛,但在石头和活生生的人之间,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生命。不管是赞颂巴黎的人,还是每天都在吐槽巴黎的人,如果他们看到巴黎正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的两面,他就更能欣赏她的真诚,并作为她的一分子尽力思考如何才能在这些互相冲突的部分里,找到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巴黎用她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现实的参照和议题,仅仅在这一点上,她的价值就是无穷的。
虽然我还没踏上那片土地就已经开始吐槽,但我依然对这座城市存有敬意和爱,也存有我的想念。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快要完成了,我希望能看到劫后余生的她,能有机会再走进去,点一根蜡烛。
2022法国剧情片《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豆瓣评分7.4,IMDb评分6.4,于2023年4月7日引进国内上映。
很难界定本片的类型,本片是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双料模式,虚实结合,不是标准的剧情片,很像纪录片经常采用的情景再现模式。如果划为剧情片,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影像,而且剧情几乎是真实事件照搬,没有戏剧化演绎,有角色但没有角色刻画,全片是真实事件的流水账。
豆瓣中本片的类型,除了“剧情”“惊悚”以外还有“传记”,把我看糊涂了,哪里来的传记啊,既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建筑传记,和传记没有丁点关系。
本片是完全了解这一灾难大事件的好途径,影片犹如事件流水账一样从头到尾完整地展现了从起火到熄灭的全过程,用流水账形容非常贴切。
从带有情景重现的纪录片的角度,我觉得本片可以给到7分以上,但如果将本片视作带有真实影像的剧情片或灾难片,我给不到7分钟,因为太平淡了,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剧情波澜,虽有角色但没有刻画,角色表演平淡如水。
火灾题材的灾难片,消防员肯定是扭转乾坤的重要角色,本片由于缺乏戏剧化剧情构思和角色刻画,所以虽然有不少消防员角色,但是没有哪里消防员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而且灭火过程也没拍出来惊心动魄的紧张惊悚氛围。
作为火灾灾难片,影片除了大量引用事件真实影像资料以外,还加入了很多真实影像素材没有拍到或无法体现的局部火灾情节,让观众可以设身处地近距离地感受这一可怕的火灾事件。从灾难片的角度,影片呈现出的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影片由于注重还原事件而淡化角色,导致影片没有情感脉络,没有情感铺陈的影片一定会很平淡。全片唯一让我情绪波动的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唱圣歌、为巴黎圣母院祈福,那种群体虔诚非常感动我。
片头和片尾的小女孩,是本片作为剧情片的细腻之笔,谈不上画龙点睛之笔,但是这一剧情设计很有回味。我估计不是取自于真实,因为消防部门不可能允许火苗残留,再说巨量灭火喷水之下不可能会有火苗幸存。
影片有一个画面构思独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多次展现圣母圣子像,最后灭火后,一滴消防水从圣母脸上滑过,仿佛圣母因为圣母院被毁而流下了眼泪,这一构思非常精妙。
Jean-Jacques Annaud是国际化制作和注重吸纳好莱坞式叙事的法国导演,否则好莱坞不会请他执导《兵临城下》。 80岁的他依然沿袭法国式自然主义手法,克制渲染,但叙事非常细腻写实。整体态度不置褒贬,但从电影语言来看,对巴黎圣母院管理当局管理水平之陈旧低下还是持一定批评。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片名非常有力,在法语语境下,联想可驰骋数个世纪。是否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的愤怒,或雨果不朽著作《巴黎圣母院》的续章还是颂扬拿破仑的传奇? 都不是,是巴黎圣母院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火灾。影片对火情酝酿失控前有极其细腻的表现,也是给傲慢的法国人一次又一次反思挽回的机会。
影片后段,巴黎消防总队负责人(中将军衔)在火灾指挥现场,对总统马克龙有一番解释:消防队员可以舍身营救人命,但是不会为抢救无论多么珍贵的石头或木头而冒险牺牲生命。价值观接受吗?
1200年前,查理曼大帝种下了1300棵橡树。12世纪,法王路易七世砍伐这些树龄超300年的橡树,用其完整的树干建造了巴黎圣母院中殿宏伟的穹顶,法国人自豪地称其为森林。并坚信如此庞大的木结构绝不会燃烧。 延伸阅读: 缅怀法国荣光-1://movie.douban.com/review/14335412/缅怀法国荣光-2://movie.douban.com/review/14443022/缅怀法国荣光-3://movie.douban.com/review/14582715/缅怀法国荣光-4://movie.douban.com/review/14652749/缅怀法国荣光-5://movie.douban.com/review/14671278/缅怀法国荣光-6://movie.douban.com/review/14768275/缅怀法国荣光-7://movie.douban.com/review/14939223/
95%真实的灾难片,21世纪艺术的落难,看的人心绞痛。 当巴黎圣母院的尖顶付之一炬,向下洒落火星时,仿佛是中世纪的灵魂在俯瞰当代人类的疏忽与愚钝,教堂又给它赋予了一丝罪责和怜悯。 现实的荒诞永远自备戏剧冲突,法国人的幽默也在本片中插空露脸。
一 荒诞的现实 2019年晚间新闻,各国开始粉粉报道同一项事件导演用很多镜头暗示了这次火灾发生的多重巧合,以及巴黎圣母院工作人员的安逸愚钝。当肥胖的老年管理人爬上300层台阶,看了眼中层的塔尖安然无恙又气喘吁吁的准备走时,他身后正在施工的塔尖已经冒出浓烟。再后来,他和藏品保管员助理一起查火点时,两个人着急掉头报警找人灭火,却没看到灭火器就在手边挂着。这些暗示镜头令观众心急如焚和扼腕惋惜,给了影片一种浑然天成的紧迫感,从想了解巴黎圣母院为何燃烧,转变为我就想看你们法国人到底啥时候能救下这团火焰。观众的期待情绪成为电影本身叙事之外的期待,引得大家观察这场作死。
阿诺导演对石头的感情,也在片中展现充足。无论是在巨大摄影棚实景搭建巴黎圣母院内部结构,还是让演员一次次爬上爬下300阶的石头台阶,故事内外都在以石头为主角。映后访谈中导演说“本片的主角是巴黎圣母院,大反派是美丽上进的火焰,具备毁灭性恐怖,消防员们是医生,赶来救助主角,中途遭遇各种阻碍,一切戏剧冲突和事实都围绕着主角和反派自然发生了。”导演的视角和角色安排,让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鲜活的主体,让这部电影里的石头如此具备生命力和情感。据导演本人所述,为了还原高达100m的火焰,他在摄影棚里点火烧景,为了得到主教堂穹顶石头全部落下的场面,安排了17个机位拍摄,因为它只能一条过,烧完就没了,也是为了这个画面,影棚的顶也被烧了。《玫瑰之名》那部电影的原作意大利作家也戏称他"你的梦想啊,就是想要讲述那些令人落泪动容的石头的故事。"
“火”作为电影主角进行叙事,将时间拉回2019年震惊世界的灾难新闻,三年疫情足以冲淡公众对人类文明受损的历史记忆,壮烈的燃烧场面又将伤疤重新撕开一遍,提醒所有人逝去之物不可追。精巧设计的各种巧合情节对于快节奏的剧情有所稀释,教堂的福音与暗涌的火势更凸显危机四伏。
对于巴黎的城市形象来说,影片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巴黎的交通拥堵、行政懒惰、管理陈旧,也从巴黎旅人、居住者的憧憬虔诚感受出他们对这座城以及世界文物、历史文明的热爱。
视觉体验是大片质感,逻辑也相对工整,对于救援者的刻画也是正派的、肯牺牲的惯例形象,总体感受是以记录为主的商业大制作院线电影,伴随着马克龙访华,它也是法国向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电影的一个画面让人记忆深刻:航拍的欧式建筑群像中燃烧的教堂穹顶那一团火焰就像一颗心脏,所有人为了它的继续跳动而甘愿付出生命,这也对应着法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愿世界更加美好,不再辜负“圣母的一滴泪”。
如果真是客观事实,那法国巴黎市政管理能力真的是太差了。巴黎圣母院禁烟区吸烟,忽视烟雾报警器的警报,巴黎圣母院管理人员不会用灭火器消灭火源,消防员的救火效率和工具的破楼,无一不反映市政管理能力不行。里面消防人员救火,外面教徒祈祷,对于无宗教信仰的我看着有些滑稽,可惜了这些历史瑰宝。
各司其职,没有主角。那天我在家里,忽然听见他说巴黎圣母院在燃烧,有种身处历史之中的感觉。这两年一直活在历史里。
勉强两分。让雅克阿诺用自然主义手法编排了巴黎圣母院大火。火起时展示了各种抓马事件:找不到火源以为报警系统故障、消防员上楼后没有钥匙被一道门挡了回来等等;中段基本以找寻荆棘冠为主要事件,同样继续伴随着乱糟糟的抓马事件;最后顺势收束在信仰上了,上千文物成功转移,没有消防员死亡或重伤,最后一镜是小女孩撤离时绑在蜡烛上祈福的头绳(?)。整个流程捋下来,让人感觉没有这片子没有重点。不是说自然主义就是信马由缰的随便一拍,内容背后的组织也是需要逻辑的,而且本身这片子就没有贯穿任何一条线索的人物,编导统筹的作用就更突出。比如消防员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其中有没有个性角色?这些都缺失,就导致灭火过程牵不动观众心情,只能靠融化的铅水之类纯场面来营造气氛。第三幕群众祈福的场面铺排给的突兀。大外景还原的比较逼真
这个片子还是适合在大屏幕上看,当做情景还原式无旁白纪录片来看。巴黎圣母院在你眼前烧了两个小时,真是心要碎了。滚滚铅水从滴水兽口中倾泻而下,是悲剧的绝望的美感。作为马克龙访华的文化推广项目,由马克龙亲自推介,法国文化部长出席中国首映,自揭家丑,不以为羞,此间差距更令人叹息。
原来这八百多年来,真的只有一个“卡西莫多“掌管着整个年久失修的巴黎圣母院所有七百多把进出门的钥匙,而着火那天卡西莫多正好去凡尔赛宫度假了,他得八百里加急赶回巴黎救出圣物......不晓得为啥,看完后第一反应是想把马克龙打一顿。
如果故宫着了火
我常常想,如今我似乎能够接受一切的毁灭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巴黎圣母院、巴西国立博物馆(我上次去上博是……12年前……),整个人类的知识以及整个人类,我父母终将来临的终别以及我自己的挫败和生命。这所有的这些都只是幻影。我心中没有珍贵的东西了吗?我不是拥有一个海洋的眼泪却只能成为一片沙漠吗?#哦也可能只是电影拍得不行#
紧张 压迫 窒息 两小时不到的电影 我好像在现场 度过了一整天
揪着一颗心看完了。一眨眼,已经过去了三年。
其实本身的新闻事件不够波云诡谲,更算不得险象重生;离的时间又如此地近,要拓展出一部足量时长的电影都有些困难也更有“意义何在”的疑问。但到底是有经验老道的作者坐阵,无论是吸纳各种细节还是在救援过程中做更多技术性的填充与想象,还是炮制一些充满情感力量的大小场面,纯当一个成熟执行的灾难类电影也可过关。或许比过程还原、探索事件余波更重要的只是想起那个时刻,当太多的事都陷入分裂、立场与观点不断撕扯的今天;用多种语言滚动播出的新闻报道,所有人都尽可能的祈福,那刻这里发生的事情将所有人都联结在了一起。灾难没有将它彻底带走,或许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糟糕。
这是一部真实又抓马的纪录片。巴黎圣母院被纵火的再现尤其令人赞叹, 使用了真实的片段,很棒。记录片中描述的巴黎很真实:一直在建设,又美丽又混乱。
巴黎圣母院烧成那个鬼样子,大火的原因30%,70%是政府部门问题。水(救援船),陆(消防车、机器人),空(直升机、无人机)都用上了,精神上很着急,身体上跟不上。消防车堵在路上,法国根本没有跟消防车让路一说。救援过程没有章法可言,毫无智慧。最后,有个中士想了个办法,然后还是自愿去救,就是谁愿意上谁救上,不强求。就是说都没人愿意去救火,也就能让巴黎圣母院一直烧,直到自己火灭了为止。救火就是能救就救,不能救就不救,消防员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一点,不能说谁对谁错。我们有奉献精神,别人也有注重自我生命的权利。他们的意识是教堂没了还能再建,消防员人没了,消防员的背后还有他们的家庭。总之,就是法国人天天罢工游行示威不是没道理的,自己的利益永远必须第一位。我怀疑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友情出演。
阿诺老师从自然界回到了人间,艺术品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摆设,而是为了反思
此时此地在电影院里看这片,有一种时代的荒谬感。/的确容易让人代入故宫如果烧了怎么办?我们连唱什么歌都不知道。
近期重庆山火,同样令人揪心。我怎敢想,曾经与同学军训一路拉歌的那条山路,如今挤进了多少在高温下炙烤的灭火人员,那一颗颗灭火弹投下后火焰会如何给予回应……这些事的背后似乎都有人类的身影。
施工现场随意丢弃的烟头,第一天上班的安保人员,老旧不靠谱的报警系统,堵在路上的消防车队,妨碍交通的各色行人,爆胎的velib,拿错了的couronne,忘记密码的regisseur ,一级又一级没啥用的行政,最后还是靠几个消防员殊死一搏扑灭了le beffroi nord的火,无数槽点确定真的不是在自黑嘛!开头错过的那么多时间,圣母院就在那里烧啊烧,但也不知道几分是演绎唉。
真的不愿意再看到什么【五十岁以上出列了】
在马卡龙到访广州的今天,这部电影正好在中国上映。看着屏幕上的马应龙,而马克龙本龙就在几公里外,这也是挺奇幻的
以法国人的散漫和这种反应速度,只是烧了一个圣母院,没把巴黎都点燃已经是烧高香了。这哪是灭火,这是能烧的都基本烧没了才灭的!
心痛于灾前一环扣一环的疏漏,但凡堵上了一处都不至于造成这么大的灾难;感动于结尾处志愿“敢死队”的决心,因为爱着圣母院,也因为前期勘察没问题,所以勇于冲锋救火;这场火灾是人祸,但救下消防队员和圣母院主体的也并非圣母保佑,而是以最后那支小队为代表的勇敢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