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奇怪的版本
我看的这个版本挺奇怪,《电影鉴赏辞典》上的剧情是:鬼子要奸淫女卫生员,瘦烟鬼掏出枪,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女卫生员,“保全了她作为一个女战士的精神与肉体的圣洁,那是令人心灵震颤的一枪”。而我的这个版本是瘦烟鬼发威,接连打死几个鬼子,救出女卫生员,两个人相扶着蹒跚远去。远不如原版本有境界。
这个版本87分钟,据说原版本是100分钟。
电影真精彩,张艺谋的摄影功劳最大。我尤其喜欢那一大段剪影戏。
2 ) 一个和八个:最好的国产战争片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张军钊导演的代表作,影片讲述了八路军指导员王金蒙冤入狱,但仍以民族解放事业为重,他在和狱的土匪逃兵的交流中感化、教育了他们,使他们也拥有了民族精神,在最后八路军被日本鬼子困在一处,在王金的主张下,八路军的指挥放出了他们,而他们用实际行动赎罪并投入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
影片在摄影和主题表达上都十分突出。
在摄影上,影片大量使用了静止的长镜头和局部构图,取景较紧,画面人物常常充斥着画面,同时画面光线昏暗,摄影师大量使用了低调摄影,营造出了战争中肃杀、紧张的气氛,同时描绘出了战争中那些压抑、扭曲的人性,有一种窒息之感,非常符合战争历史的现实逻辑,具有真实感,和以往战争片那种明亮、积极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在主题表达上,导演通过压抑的氛围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真实样貌,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黑暗。同时导演通过“王金即使蒙冤入狱却还教化土匪逃兵一起为了民族反抗入侵者”的情节塑造出了中国典型的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为他们唱响了一段深沉而又悲壮的赞歌。
《一个和八个》不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对中国传统战争片的颠覆。或许导演希望大家知道,战争中的士兵并不是像传统影片中的那些士兵一样无所畏惧。这批抗日将士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即使胆怯,即使内心挣扎,但是当他们面对残酷的侵略者时,他们也愿意为了自己的民族献出自己的生命。
3 ) 中国人,冲啊!
今天下午在老师那里看了这部影片。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影片中的细节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中。这部20多年前的影片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转折,从这部电影开始,第五代导演登上了中国电影的舞台。而这部电影,注定会被之后的中国电影人铭记。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明了。抗战时期,押着9个犯人的连队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络。随着敌情的越发紧急,部队带着犯人们转移变得困难。最后,部队无法避免与日军的交火,于是战士们都冲上了前线,而看管犯人的战士也在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去支援战斗。这时的犯人们,没有逃跑,而是拿起了武器,冲上去加入了战斗……
大概的故事就是这样,让我感到震撼的几个镜头,有:
——战士们为了拉开两个打架的犯人追到一个地方,突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坑里比刚才更多的死去的中国平民。所有人静静地伫立在坑前。只有一个犯人不住地咳嗽……
——许科长把王指导员叫了出来,问他谁能证明他是被诬陷的时候,王指导员立刻说出五团的三营营长。但当他听到“他已经牺牲了”这句话时,他没有说话而是长时间的沉默。此时的画面像是定格了,给我们留下的是他静止的背影。
——在战斗前夕,许科长正在犹豫是否要处决犯人时,其实是被诬陷的王指导员默默地走到了边上,准备接受死刑。当他见到许科长和战士们迟迟没有开枪,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把子弹省下来打鬼子吧。”意思是他可以接受被砍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很大胆的运用了许多不完整的构图。例如极不平衡、极不协调等甚至是“错误”的构图;可是这些构图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镜头中的矛盾恰恰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矛盾,镜头中的冲突恰恰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冲突。冷暗的色调表现了压抑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出现的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人的面孔,在化妆和灯光下的镜头中,冷峻的面容被表现的如同雕塑一般。
想提到最后的镜头——王指导员背着许科长,伫立在地平线上,久久地凝望着远方……
P.S. 这些文字有感而发,说不上是评论……刚才到豆瓣来看看有没有对于这部重要的电影的评论,居然没有。于是产生的自己写一篇的念头,算是抛砖引玉吧,呵呵。
4 ) 一个和八个
根据郭小川的长诗《一个和八个》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人物关系——八路军教导员王金因受叛徒诬陷而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押在一起;一种特殊的规定情景——在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们都即将被处死。通过王金和八个罪犯在生死关头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撞击,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献身精神。
5 ) 《一个和八个》
第五代是当代中国电影最响亮的一个名称,现在这个群体中特别走红的都在一人独大,但他们初出茅庐时的作品却多为几个人合作而成,更能体现出一代人当年的追求。《一个和八个》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张军钊,编剧张子良,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这种梦幻阵容在八十年代俯首即拾。
《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长诗,因为情况复杂形势紧急,无法就地审判,一个被陷害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和八个犯人被拴在一条大绳上,随军开拔。由于途中遭到了日军伏击,队伍被打散。于是王金毅然决定解开绳子,让犯人们一起抗击敌人。
尽管故事讴歌了王金这个共产党员在危难当中发挥的可贵的应有的作用,但无论是诗歌还是电影,都曾引起巨大的争议与批判。八个犯人中三个是逃兵,三个是土匪,还有一个投毒犯(往水井里投毒),一个投诚日军的奸细,这样的角色设定所能引起的情节冲突,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惊人的复杂。但就像影片呈现出的技术品质一样,故事的线条也是粗犷而不失细腻,以逃兵和土匪为首的犯人们面对战争的心态变化,表现得尤为充分。
《一个与八个》并没有以幸存的几个人胜利到达根据地结尾。犯人们从大绳上被解下来,有的被处决,有的舍身成仁,有的只身离开。土匪老三虽然表示了对王金的敬佩,但受不了王金的原则,独自走向远处茫茫的地平线。当他回头遥望,王金和受伤的锄奸科科长相互扶持着屹立在黄土高原上,镜头在这里定格。
勇于开拓与大胆尝试,是第五代电影人八十年代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精神。表现在影片中,就是一种”不管那么多我就这么拍了”的气势。也许不考虑呈现许多东西的时候,反而更有表现力与说服力。
6 ) 伟大的尝试
早就听说《一个和八个》是第五代导演的发轫之作,如今大名鼎鼎的大导演张艺谋也是借此一举成名,片中的主演陈道明、陶泽如现在也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然而此片过于主旋律的故事,像我这种叛逆的人一向不喜欢,今天在课上老师放过后,我可是觉得此片在整体上的确不能和《霸王别姬》、《活着》这种顶尖作品相比,可是作为一次尝试,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电影一开始几乎漆黑一片,连人形也看不太清,黑压压的环境之中,隐约可以看出,在一个闭塞的空间之中,几个光头的犯人想要逃狱,当时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怎样去分辨正反面人物,一股脑的把一堆有政治问题的人放满全部画面,这是张艺谋对传统的一次挑战,好在那时的犯人,在黑暗之中,依旧狰狞恐怖,这也不算太大的创新。此时,这些人不论是内心还是外部,都是行走的傀儡。可是当他不停地用特写来反映这些人,并且画面整体也并不规则,人物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露出一半半的,这可就是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了。到了后半段,那些犯人变成了抵抗侵略的正义战士,镜头立刻给了他们全部的面部特写,这不得不令人惊叹创作者对题材的理解,那个时代应该团结一切力量对外,当犯人提议要扔下伤员时,王指导员的台词也在遥相呼应“就因为他打鬼子,你就该背他”。
除了对整体华丽的画面进行破坏,电影的视野也在进一步的放大。电影的全部再也不是完全被活动的人占据着,人在静止时反而成了环境的陪衬,在那种镜头之中,再大的人也变成了渺小的,当电影最后一个犯人选择离开时,镜头并没有选择鄙夷,只是将主角放置于前景,任凭那人在辽阔的天地之间慢慢隐去。这个壮美的结尾,包含着一个大国的胸襟,在辽阔的天地之间,有的是求同存异的空间,为什么不可以放下政治上的偏见,放弃一个要铁哥们的机会,要一个真朋友呢。这是在那个时代最提倡的话题。
作品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诗作,这位在文革时期饱经迫害的伟大诗人,来不及看到光明到来就已经去世的老革命,一定程度上就是那位含冤莫白的戏外发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物在全片之中显得非常迷人,他处在好坏两个阵营之间,偏偏任何一个阵营都不肯接受他,全部的人都认为他是叛徒,地位的中间性质使他受尽磨难,身为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这多少有点讽刺,这个身份也是他可以助人向善的源头,一个指导员最本分的工作就是做思想工作,所有的犯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纷纷退去匪气,染上一个中国人的本能正气。我想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也只有诗人这种想象力才可以写得出来。
在当时看的非常先锋的作品,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难以让人信服的故事,在战争场面上的一些处理也是过于潦草,看得出创作者对战争的态度非常模糊。不少配音也是与人物口型不符,这体现了这个班底创作功底的浅薄
记得毛主席有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一句话,造反有理。在那个刚刚解禁的时代,冲破规则伴着年轻人的冲动一起迸发。以《一个和八个》开始,第五代集体对中国传统电影“造反”,这部并不十分经典的作品,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创作团体定下了原则,今天第五代应经在商业大片之中透支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回看这部他们开山立派的作品时,的确让人唏嘘不已。
7 ) 不大好看,也看看吧
#一个和八个
《一个和八个》是一部宣告了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诞生的电影作品。根据中国诗人郭小川的同名叙事长诗改编而成。被称为第五代的开山之作。
1983年,青年导演张军钊的影片《一个和八个》在北京首映。作品影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蒙冤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精神感召力教育了一些土匪和逃兵,使他们与八路军共同奋勇抗日。
在叙事结构上,本片突出被诬陷的指导员在面临叛徒指控及日军来袭的双重危机下,不计个人得失,以民族大义为重,宣传抗日,感化“八个”共同抗日这条主线。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围绕这展开,极具戏剧化特点。关押的犯人的罪行是先行设定的,以日军扫荡为激励事件,在突围过程中还要面对身上的罪名形成进展纠葛,高潮是突围中的几场战争戏,尤其是“八个”的牺牲。结局虽是大批人员牺牲,但幸存者或是突围成功到达集合点,或是战胜眼前的敌人重新上路,至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此意义上,本片可以说仍未摆脱“影戏传统”的影响。文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仍在。
“一个”指的是被诬告为叛徒的指导员,“八个”是八个土匪与逃兵。导演的改编注重人物群像的刻画,指导员在战争中被诬告依然无怨无悔地杀敌报国,宣传抗日。八个土匪与逃兵各有各的性格,有仗义凛然、誓死不出卖朋友的土匪,有偷生怕死,背地投毒的小人。最后经历一系列的突围,皆投入抗日的大潮中,舍生取义。影片表现了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气节。战争在影片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在此意义上,人物性格刻画是不同于文革时期脸谱化、符号化的,突破了“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群像塑造上,导演虽有取舍,但总体来说人物还是较为立体、复杂的。次要人物如团长、护士,也并非是仅仅英勇杀敌或仅仅救死扶伤。“八个”由对抗八路到英勇杀敌的内心转变更体现出。毕竟在建国到文革结束这几十年,在电影中表现反面人物是要被批斗的。
本片的摄影张艺谋后来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中坚力量。他在片中对光线、人物的拍摄都很出色。在拍摄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而构成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相对来说声音多用同期声反倒成了软肋,由此加重了叙事的拖沓感,降低了观赏性。之所以这样可能是为了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几十年来的传统吧。视听语言给我的整体感觉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总体来说,张艺谋的摄影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出彩,题材注重小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但实话说我有点看不下去,太沉闷(声音、叙事所致)。
8 ) 谈谈同名话剧吧……
刚看完同名话剧,谈谈这个……
《一个和八个》,确实是部男人的戏,所有的主角就是这九个。还记得小时侯在电视上看过张军钊导演的电影版本《一个和八个》,那时候知道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但看的时候还是没有很感觉出味道,可能那个时的自己正值年少,看影视还比较注重情节的曲折性和故事性。
那日,晚上,在中国儿童剧场,我再次邂逅《一个和八个》,只是这时,不是电影,而是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韩杰担任导演和编剧。入场后我才知道《一个和八个》原来是根据郭小川同名诗歌改编的,这时才惭愧自己一直以来对它的无知。
电影中的“一个”是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的一位八路军指导员,而话剧中的“一个”是在刺杀叛徒时因不忍伤及叛徒身边的小女儿而被囚禁起来的八路军地下党员王金。那话剧中的“八个”和电影中的“八个”一样,都是有着不同背景的罪犯,话剧中的八个具体的身份是五个土匪、两个逃兵和一个汉奸。
话剧前一部分,八名罪犯和八路军王金一起被囚禁了起来,而他们一起被一根粗大的绳子通过手来串绑,王金成为了所有罪犯奚落与攻击的对象,而所有的罪犯都有着他们当罪犯的苦衷,或为了孩子或为了生活。但在八路军与日军的枪战声中,他们逃到老树林里。在面对无法解开绳子的束缚时,在对未来的绝望争执时,王金挣脱了绑在手上的绳子,又好心帮八个罪犯给解开绳子。
在遇到垂死伤员交代需要传送的文件时,所有的罪犯还有王金都十分激动,对于罪犯而言,他们觉得成功送出文件,能立功赎罪,对于王金而言,送出文件能得到组织的认可。但,风卷走了文件也卷走了他们的期待。而鬼子在森林边大声放话,只要交出一个八路就能得到一条生路。八个人陷入了一种矛盾和斗争中。
印象深刻的是,当大家说日军把所有的路都给堵死了时,那个十七岁最胆小的罪犯说:人走的路都没有了,但还有一条畜生走的路,那就是把王金交给日本人。而原本很狡猾的独臂罪犯在抓阄抓到由他去把王金带给日本人时,一种害怕让他颤抖,这不仅是源于良心上的抗拒,更是自己孤立去做坏事的一种无助感。这个时候我联想起了王金在被上级审讯时说的:我看见叛徒边上的小女儿,可是就我一个人啊,如果还有一个战友在身边就好了。我无法自己去决定那个小女孩的生死,如果有战友在边上,他一点头,我一定会拉响手榴弹的……那种无助而悲凉的心态,让人触动。
当王金主动带路并且以身为桥在淤潭中让八个过去时,八个人全部被感动了。因为王金把他们当人看待,虽然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连畜生都不如。最后,一个个,在同胞们的尸骸前拿起了抢,最后全部牺牲,而雪花无声的飘落。
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认真,可以说非常棒!剧中王金被审讯时候的上级、垂死的八路军伤员还有敌人,都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倒也恰到好处。一开始我还以为最后会出现与几个日本人搏斗或者枪战的场面,实际也是以一个和八个的动作姿势来表现的。如果说有什么觉得不足的地方,个人觉得情节上一些部分需要再细腻化一些。比如那根捆绑大家的绳子,当还被捆着的王金说用嘴巴帮其他人解开的时候,其他人一个个争取第一个让王金用嘴解开,争论一番后彼此都瘫在地方无望看天。我就不清楚为什么他们彼此就不能考虑用嘴巴解开?!虽然是话剧,但一些细节还是能让观众更理解一些为好。
如果说《一个和八个》的电影体现了爱国情操,那么话剧更强调了人性与尊严。而它们共同突出的,则是战争的苦难以及对善良本身的唤醒与复苏。我想,经历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强敌的面前,始终不应该倒的就是尊严和团结。
(P.S:在剧场里坐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且是边侧,远远地拍摄了一些照片,碍于舞台摄影经验还有相机镜头的局限,效果不是很好。照片可上
http://happyelf.blogdriver.com/happyelf/1245588.html浏览)
“他们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郭小川倍受争议的同名长诗改编的电影《一个和八个》。这部作品虽然因为审查问题,被删节修改了107处之多,但今天看来仍然力透银幕:雕刻般的人物造型,昏暗险峻的影像与构图,大段的寂静配合低沉的男声哼唱,使这部革命战争影片获得了纪念碑式的庄严与凝重。”
一个和八个——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谢园、陈道明、魏宗万、陶泽如、肖风、赵小锐
国产战争片补遗。时代性的资源限制往往会逼出影像的表现力极限,而这极限首先由“字里行间”而直达导演的审美与控制力。本片选择了战争的一个不常见的侧面,取材落点小且贴近个人,群戏设定考验着人设的立与变。剪影、纯色、天压人等摄影风格非常张艺谋了,甚至超越了导演对影片的引导。陈道明毫无存在感,魏宗万也没用好,都是演员让位于导演的一例。总体来看,这更像是摄制团体尤其张艺谋的练级之作。表现力让位于控制力,7-
7/10。对人物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主题升华的意图未能实现,王金对囚犯的教育太概念化、软弱无力,特别是土匪恨不得杀掉八路军逃出去继续抢劫,八路军无言对着光秃的环境、烧剩的房架子和跑向镜头纵深的发疯村民,更不愿意与一伙汉奸、土匪并肩作战,单凭自发性激起恶棍的爱国心其转变过于生硬,结尾势单力薄的瘦烟鬼为守护战地女神打响的枪,突发神威打死一群鬼子,胜得不切实际,两位八路军互相支撑着形成一个‘‘人’’的场面固然感人,隐喻犯人黑黝黝的灵魂被洗净重新做人,但也是简单地直陈意义。许多手法具有反传统的光芒,开头将近十分钟看不见完整的人,只听见黑暗中摸索的人影发出动静,淡化了逃狱戏的悬念,然后王金要反映自己的情况,乱哄哄中一束光打下来,房子垂着一根捆犯人的绳子,重铸了狭窄黑暗的内景中精神和肉体被扭曲的人性状况。
绝对的化神奇为腐朽。老谋子的摄影比较突出。陶泽如、陈道明、谢园当年都超嫩超帅。
发现除了众所周知的视听语言的革命性,亦有电影史上的延续性。如战争片和“革命样板戏电影”的痕迹:1.“三突出”原则,仰角度拍摄英雄人物。2.强调英雄人物身体的物质性和雕塑感,masculinity。其他如大远景与大特写突然剪切、残缺/不规则构图及突然爆发的原始能量,今日看来仍独特。
意识形态上确实比较主旋律,试图用个体英雄主义来同化他人思想,并且多次用特写塑造正义凛然之感,政治目的显然是达到了。不过更让本片载入中影史的是老谋子的摄影,压迫感的构图加上破败的环境赋予了本片独特的气质,一种绚烂的壮烈感,后面的《黄土地》也是有迹可循。
第五代发轫之作,电影有前卫的自我表达在其中,但也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第五代电影美学的建立,张艺谋的摄影处女作。镜头聚焦于土匪、逃兵、投毒犯、奸细和一个被误认为叛徒的八路军指导员这些长期以来处于配角的人物,以一种不规则的构图和黑白大反差的影像风格,叙述这些身陷囹圄、面容丑陋但大多数还保留着一腔血性的男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完了灵魂和精神净化的历程,以此昭示民间历史话语的活力和价值所在。结尾跳接镜头,巨大的冲击力。
#资料馆#为了看结局果然是和谐版;地平线压得够低,西部片地貌很奇观,老谋子摄影出彩;鬼子说日语好评;道明叔年轻时气场没那么强但仍是男神;后期配的话剧腔台词太捉鸡;主旋律得都看不下去了。
太黑了啥都看不清 男声低吟很沉重。。。我还是滚我的蛋吧
一个给八个洗脑...
在那个中国电影刚复苏的年代,这种凛冽而生猛的视听语言对电影界确实是一种涤荡,造型艺术虽然别开生面,但价值观依旧是跪舔式的主流之态,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初到人才匮乏的西影厂,因而有了直接担纲的机遇,小试牛刀时还略为放不开思想教育的枷锁,但这已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708资料馆
大陆#600. 第五代开山作。啊原来[黄土地]的一部分构图原来是从这儿来的啊(确乎可以把归到凯爷头上的摘出来一些)。确实有影像太强导致叙事节奏不统一的问题,拍得很漂亮的剪影、特写以及各种奇怪构图(压边、压角、半张脸等等)实在是太出挑以至于抢戏了。剧作确实也是弱了些。啊陈道明当年真的好帅啊!
摄影果然是老谋子啊!!跟黄土地里的风格一模一样啊我去!!那种形式主义的作风还是给这样的剧增添了点黑色幽默的= =
http://www.56.com/w41/play_album-aid-10511108_vid-NTQzMDU5MDQ.html
第五代开山作,名不虚传。雕塑一般静默的人物,造型性突出,黑白逆光拍摄,极端倾斜不对称构图,人物都在对角线,山沟,或是小点,画外音,画外空间,声画不对位,特写两极镜头,特写与大远景来回切换摄影,构图,声音,非常的突出,也就是视听语言非常的突出,and张艺谋非常的突出,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里,张艺谋的作者性其实还更强一些#第一部资料馆,氛围很好
第五代开山之作。中近景静态构图,特写如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充斥着强硬阳刚的男性荷尔蒙气息,也不掩盖其明显的激进革命和统战思想,更重要的前提是作为明显的宣传的样板(跪舔),但在当时居然还是被批判了。构图明显是《黄土地》的先行性,人物常在画框边缘或者对角线,摄影太有力道,看得出张艺谋早期的作者性。8.2
女卫生员叫那一声你快点回来,大爷,听到之后那个演员的表演真好,那细微的动作真是绝了,镜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后背的拍摄角度。
土匪问:“老王,怎么打?”然后扛着门框就冲了出去,emo还用了升格镜头,配上悲壮BGM,我一时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很多怼脸大特写,还有不少前景遮挡镜头,大荧幕看真难为这些演员,好些在别的抗战电影也有出演。一句“老子,中国人!”看得泪目。#BJIFF2023No. 1横店王府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