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科幻片美国,英国2001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鲁伯特·格林特艾伦·瑞克曼玛吉·史密斯汤姆·费尔顿伊恩·哈特理查德·哈里斯约翰·赫特罗彼·考特拉尼朱丽·沃特斯邦妮·怀特约翰·克里斯肖恩·比格斯代夫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播放地址

剧照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2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3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5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6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3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5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6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7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8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19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45

详细剧情

哈利波特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姨妈家,受尽欺凌。但就在哈利11岁生日的时候,他意外收到了霍格沃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哈利从该学院派来接他的巨人海格口中得知,这是一间魔法学院,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哈利的父母都是伟大的魔法师,在对付伏地魔的战斗中双双献身,唯有哈利幸免于难。   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后,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飞行天赋,得到麦格教授的推荐进入了格兰芬多的魁地奇球队。另一方面,哈利发现霍格沃茨学院内有一股黑暗势力似乎在暗暗滋长,揭开谜团的关键就在有凶恶的三头犬守护的房间内。   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好朋友决定探个究竟。

长篇影评

1 ) 欲望与自我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镜。从来没有见过父母的哈利在镜中看到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边,而笼罩在其他兄长光环下的罗恩看到自己成为了佼佼者。

“这镜子能看到将来吗?”罗恩兴奋地问哈利。“当然不,我父母都已经死了。”哈利黯然地说。

这是一面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s.)。

哈利为这面镜子着迷了,常常违规来到镜子前面,享受与父母共渡的美好时光。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体会被父母关爱的幸福——尽管那种爱只是表现在镜中的父母对镜中的他的抚爱和微笑。

刚开始时,哈利会不时的回过头来,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后,而后来便只是席地坐在镜子跟前,呆呆的看着。他明明知道镜中的那个哈利并不是自己,但是他却无法不为之沉醉。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出现了。他告诫哈利:“这面镜子既不告诉我们真相,又不增长我们的知识。人们在它的面前变得很脆弱,沉迷于他们所见到的,甚至变疯了,但不知他们所看见的是真还是假。”

只有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然而每个人都有欲望。我们向往快乐,但却会为了各种事情而不快乐。在真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就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满足,在自己身上没有达成的目标就寄托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规手段难以企及的财富就投注于彩票上。因为这样,有的人会网络成瘾,有的人会恨铁不成钢,有的人会嗜赌如命。然而,不论是通过虚拟世界,还是子女,或是妄想实现欲望的那个“我”,都不是真实的我。

要让自己幸福,我们所要依赖的只能是镜子外的那个自己。

2 ) 我想邀你们看部电影



昨天晚上,又在电视上看了一遍《Harry Potter》。是第一部,还是很久以前的东西了吧。

那时候还在读小学,和几个朋友一起手拉手进电影院的。我们几个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姑娘,捧着大包的话梅薯片,坐在前排的位置里,肆无忌惮地说着学校里的事儿。

那时的电影院还是很差的环境,上场结束后残余的垃圾,还留在脚下。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很有兴致地观看着早已熟烂于心的内容。看到他们去禁林的时候依然会抓住彼此的手,心砰砰地跳得厉害。看到伏地魔消失依然会很高兴地欢呼万岁。散场的时候橘黄色的灯光找在对方的眼睛里,有亮闪闪的色泽。脸上还残存着浅浅的泪痕。“到底是小姑娘啊。”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检票处那个胖胖的阿姨说。我们狠狠地瞪了她一眼。那些大人,真是一点都不懂小孩子的心吶。他们不懂得我们为正义战胜邪恶而激动的心情。呸呸。

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姑娘都很要好的,甚至连上厕所,也是六七人结伴而行。我们曾经一起去新华书店买《Harry Potter》,相互交换着看那些精彩的故事。一起在学校里开魔法大会,念着那些繁琐的大长串的咒语,我们甚至还在班级中主持过关于哈利波特的主题班会。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依然很清晰地显现出那天的场景。有一半以上的从家里搬来了厚厚四本的《Harry Potter》系列。大家的眼中都带有些好玩的期盼,一个上午的时间,似乎一下子变得冗长而无奈。待班队活动课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激动状态。有拍桌子的,还有不停喊着一些书里的词句。我们几个策划的人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这些,亦是十分甜蜜。

后来有一次,在周记里,我很认真地写自己对Harry Potter的思念。我用蓝色的原珠笔在本子上写道:假如给我一根魔棒,我要和Harry Potter一起飞翔。我很用力地用笔划着纸张,侧着头写了好多好多。在作业反馈课上,老师读了我的作文。我们那些伙伴们都很激动地朝我竖手指。她们传纸条过来,写着好看的字。我坐在位置上,对着那些隔着好远传递过来的纸,咧开了嘴。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和小夏最要好。小夏是个温存的好姑娘。和我一样喜欢着Daniel。我们总是一同走在校园里,倾诉着一些小小的隐秘的思念。在第一部里的Daniel还完全是个小男孩的模样。有着白昔的皮肤和胖呼呼的脸。我说他可爱得象个刚出身的天使。小夏在一旁强烈地附和着说:是啊是啊。我们在体育课上热切地讨论这关于Daniel的一切之一切,说着比如说明天飞去见Daniel之类不着边际的话。

《Harry Potter 5》的英文版出来的时候,正是我们忙着毕业考试的时候。198块的天价让我和我的伙伴们哀叹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开玩笑地说着去抢劫银行这类傻话,并不断地从网络上寻找一些相关资料。偶尔的一次从钱江都市上看到了编辑翻译的一些段落,很兴奋地拿去学校互相传阅。我们就是如此迷恋着这些,甚至连电脑毕业考上,我和小夏做的网页亦是关于Harry Potter的。我们的电脑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十分宽容地给了我们优加。

后来,我们毕业了。写同学录的时候,有些女生哭了。我们在五颜六色的纸上写那些伤感的句子。每个人都在本子上留下了早已练习过千遍万遍的签名。小夏来找我交换写,我说:你要记得我。我说:我们在一起。小夏侧过头来看了看我的那些句子,轻轻地抱着我。她给我写的是:你要好。我们都一样。在最喜欢的演员一栏目上,Daniel的名字耀武扬威。我冲她笑了笑,又紧紧地握了一下她纤细的手。

现在想来,那些日子的快乐,确是很珍贵而鲜美的。那些如同刚摘下来的水果一样,散发着芬芳,有着鲜亮的光泽。关于Harry Potter的情缘,似乎也停留在此。

Harry Potter 5出了。55块,很厚的一本,是小夏最喜欢的蓝色封面。可是小夏却去了上海。Harry Potter 的电影已经拍到第三部了。可是我们却未曾一起去看过。Daniel很愉快地度过了他的青春期,长得有棱有角,有着青涩的胡须,完全是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了。中央台似乎曾放过他小时候主演的〈大卫·科波菲尔〉,那时的他似乎更像个小天使。我想打电话让她们看看天使的模样,却发现记不起伙伴们的电话了。

我们有多久没有联系了呢?只是知道对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里。
我们有多久没有像一起一样摧残马路了呢?只是在天晴的时候时候想起那些日子。
我们有多久没有想起彼此了呢?只是自欺欺人似地告诉自己,那份牵挂依然存在。

记得不记得,喜欢不喜欢,往事终化成沧海桑田。
我想和你们一起去走那条街,不在乎下雨还是雪。
我想和你们一起去买那本书,不在乎有钱还是没。

只是,
那些事情,就这样散了吧。那些记忆,就这样逃了吧。
阳光下,那些糖果般鲜艳的友情慢慢溶化,变色一滩无色的水。谁也不会记得它昔日的灿烂。

亲爱的们,什么时候,我们再出来,去看部电影吧。
2005.3

3 ) 第一部,我一定给满分

如果不是某一天在电影频道瞥了一眼,我想我可能要再错过这个系列好久好久了。

其实我从小就对这些东西有逆反心理,你们觉得好看我偏不看,越火的越不屑,也可能是因为对题材不感兴趣,小学好几年结业仪式学校都带我们去电影院看哈利波特,而那个时候的我只会和旁边的人在座位上偷偷玩老虎棒子鸡(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好好看??)

后来的某天在电影频道看了一点,主要还是被小演员的颜值吸引(丹尼尔越到后面越让我心痛…捂心口〒_〒),然后,我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就像霍格沃兹对哈利他们一样,一只猫头鹰,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带我们感受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一部无疑是让我感情最深的,我们跟着几个小主人公,领略了霍格沃兹的魅力。不管是大块头的海格还是百宝箱一样的对角巷,不管是毒舌碎碎念的分院帽还是会在门口和你说话的墙画,都这么的让人着迷。

说实话第一部的内容和节奏都非常好,短短两个小时,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这个世界,还把魔法石的故事讲的很清楚,说实话一开始我真的没觉得奇洛教授是坏人,还一直误解斯内普…

想说的太多了突然也不知道想说什么,反正真的很喜欢第一部了,带我入坑,看了电影看了书,他们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罗琳给了我们一个梦,我们始终可以相信,真的存在一个这样的魔法世界,我们走在路上可能就会和一个魔法师擦肩而过,然后我们也不会听到他们的腹诽,"哈,麻瓜",不过~这样也很棒了(*ˉ︶ˉ*)

4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故事完整流畅,构建的魔法世界初步成型,三位小主演也是演技十足。哈利的人物设定自带使命属性,或许更适合小孩子看,成人看了就知道结局,意思差了点。幕后大boss现身比较意外,挺好。
最喜欢的第一集哈利波特,丹尼尔这时候养眼啊,罗恩滑稽啊,艾玛聪明伶俐啊。3个小朋友第一次的合作就初期的好。哥伦布导演果然是小鬼当家拍多了,各种逗趣和儿童惊悚桥段。布景;色调;服装;道具;特技;镜头运用都超赞。节奏也恰到好处,果然是魔法世界的开篇。悬念,紧张,离奇,喜剧充实着整部片子。

5 ) 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曾经在初中的时候读了小说,当时和同宿舍一个女生一起把几部都读完了,然后就疯狂的迷上了这个魔法世界。可是长大也许也是一件忧伤的事,因为很多东西会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你的世界里开始逐渐有其他的东西来填充。直到这个周末,电影还是第一次看。先是被正太萝莉迷的七荤八素,同时也随着中间人物恐惧开心,时隔将近十年,彼时书中的具体内容也已经被我遗忘的所剩无几,但是看到现今已成为大牌明星的当初幼稚天真的面孔,还是大大感慨了一番岁月无情。似乎也看到了当初那个还在上初中的自己,记得当时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赫敏,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和赫敏是何曾相似!而当时最大的渴望也是可以像赫敏一样聪明,一样骄傲。

不知道人逐渐长大是否就会越怀念从前,这似乎根植于我的本性,总是不断的回想起从前儿时的时光,也不知道是那时真的那么美好还是人总习惯美化记忆,所以回想起来的日子总是无比幸福快乐的。

曾经看到过网上流传哈利波特里的一句话,“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当时还不知道影片哪里有这句话,于是觉得好似“心有戚戚焉”,但却不曾真正理解。知道今天看到了这句话的出处,邓布利多对哈利说道,当伏地魔给他留下闪电型伤疤的同时也把一部分能力赐予了哈利,当然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却无意中成全了哈利。于是,哈利会蛇语,会听到其他人听不到的声音,于是分院帽觉得他在斯莱特林学院必定会大有作为!但是哈利自己不想去斯莱特林,不想成为伏地魔那样的黑巫师,分院帽也因此而尊重了他的选择,把他分到了葛莱芬多。而且只有真正的葛莱芬多的传人才可以从帽子中拿出宝剑,尽管从天赋上来看,哈利也许更适合斯莱特林,但是,他自己选择的路是成为一个葛莱芬多!而他也的确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葛莱芬多。

所以,无论你的能力如何,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6 ) It promises many things to go, and that means hope, which is fabulous.

今天没有出门,在家消停一天。即便是消停的一天,其实我也没有消停,重新看了一遍《哈利伯特和魔法石》的DVD,其实只是为了几个礼拜前在央视6套看到的关于这个系列影片的剖析还有那个那些演员们的一口标准的英国口音,倒不是我崇洋媚外,我就是喜欢研究这些东西,说我学语言学到走火入魔也罢,我就是深深迷恋这些东西。


看完以后,还是很享受的,但是真的觉得看电影,特别是好看的电影很伤神,一天一片就够了。好在哪里呢,首先赞一句,魔法特技很棒,画面效果很好。片子据说是J.K.Rowling亲自把关的,难怪跟书给人的感觉很一致,相当了不起,虽然书是很早以前看的,电影这么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就像画画一样,拍电影只求神似就可以了,这方面我给打100分。说到符合原著,英国人好像特别擅长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回想当初,我对《哈利伯特》系列也是不大认同的,不过我倒是没有关上自己的耳朵,去讽刺那些哈迷们,我有时也发愁,是不是我丧失了童心呢,今天一看,发现它还在呢,那我就放心多了。

其次,我还喜欢里面的小演员,看他们如此入戏,一个个把这个魔法故事像模像样地演绎着,我真是佩服得很啊,抛开男主角小哈利,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缺点明显的罗恩和赫敏,也许因为他们比较像正常的孩子,身上也没有家世的光环,全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认可,不像哈利,一出生就是个名人,就得到特别的关注。央6的评论里面说,罗恩家是魔法师里面的工薪阶层,真是说得太恰当了。我还注意到了,央六评论里面说到的对等级制度的嘲讽,我觉得电影在这一点上对观众有很深的教育寓意,上帝的宠儿,并不见得是那些成绩优秀智商高的人,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骄傲,把成就归功到自己身上。

这部电影其实在情节上,除了题材新颖,想象力丰富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从头到尾,都弥漫着爱,不管是小哈利重入魔法世界受到的欢迎也好,罗恩的家庭也好,海格,邓布利多和麦格教授的慈爱,格林芬顿学院的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也好,都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就算是哈利死去的父母的形象得偶尔闪动,也是如此具有感人的力量,这些东西虽然是很普通,也算不上什么桥段,但是却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东西。我想,其实好的片子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像李安那样出其不意的桥段,也能博取大家的青睐。我们是否太沉浸在承认世界里面的忧愁和烦恼当中,忘记了最初的美好的东西呢?罗琳的哈系列,固然是越发展越可以让人嗅出很强的商业气息,但是她的开端确实非常美的,it promises many things to go, and that means hope, which is fabulous.

其实,创造出这么一个体系庞大的有机的魔法世界,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觉得,就书而言,深入地看,哈系列已经快追得上《指环王》三部曲了,只要后者的翻译再好些,中国的观众就能领略到它的真正魅力。当然,要欣赏指环王还有一个时代感的障碍,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追求美当然要付出一点代价啦,只是要耐着性子而已嘛。

7 ) 赫敏我女神呀

永远是童年最好的回忆,我永远相信我也收到过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只是猫头鹰迷路了没找着我家- -
最最最喜欢的还是赫敏,依旧是我女神啊,在里面简直不能更萌
一开始高举着手非得回答问题,后来拿了一本特别厚的书说是借来消遣,魔法会的也是很不少,简直学霸之魂熊熊燃烧
还有说一些罗恩不懂的问题时那明显的来自学霸的蔑视,萌化了好么!
要爱死这个小姐姐了

8 ) (ZZ)哈利波特的精神分析解读

这篇文章酝酿很久了。 正式开始之前先声明一下,免得招来某些除了审判他人之外没别的事可干的蚊虫叮我:这篇文章将会 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做一些非常有争议的解读,不喜欢奇怪思想的哈迷请绕行。本文所阐述的所有观点,只是为了给各位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读哈利波特小说的思 路,而不应视为任何意义上的论断。They are merely my OPINIONS, not STATEMENTS in any sense. 先聊聊我的哈利波特情结。哈利波特系列是我读得最熟的小说。确切地说,应该是“听得最熟”。小学升初中的时候 开始看第一部《魔法石》,一直到大学看完最后一部《死亡圣器》,主要消费形式从中文版变成了英文版,从纸质书变成了有声书。中文版我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全集;英文版有三四本,是从师大二手书摊上淘来的。这十来本书,每本我平均看过三遍左右。Jim Dale的英文有声书则是在从蛋蛋网(感恩……)拖下来的,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听了多少遍。当年准备托福的时候当作听力材料来听,后来就逐渐变成了打发无聊 时光的工具——做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运动的时候,开车的时候,玩没有对话音轨的游戏的时候,哈利波特都是我首选的背景“音乐”之一。到美国之后,这些 时间加起来平均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这几年我其实听了很多有声书,但哈利波特是为数不多的我愿意反复听的材料之一。一是因为有趣;二是因为听得遍数 太多,中间可以随便走神。我对这个系列中的细节熟到什么程度呢?我知道邓布利多最喜欢的果酱口味是什么,我记得纳威的奶奶全名是什么,我知道小偷蒙顿格斯 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哪里,我能不假思索地列举出至少三处小说情节的逻辑硬伤,连胖夫人的密码我都背过了好几个…… 同一个材 料处理遍数多了,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变换解码方式和审视角度,从而看到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层次。漫长的哈利波特听读史让我发现了这个系列的无数槽点。这篇奇文 的目的就是跟各位分享其中最出格的一组。这篇文章我本来想用英文写,因为英文版听得多,好多槽是在脑海里用英文吐的。不过后来忽然意识到一个很囧的事实: 由于很多年只听不看,书里的很多人名和罗琳阿姨发明的名词我都不会拼,所以还是决定用中文,but if at some point I cannot help myself and start to use English like I’m now, please just bear with me. Your patience is deeply appreciated. 好了,废话说得够多了,下面就开始哈利波特的精神分析之旅。 一、弑父 弑 父情结是最早引起我注意的弗洛伊德式的槽点。我就是以此为突破口开始用精神分析视角品味哈利波特的。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弑父情节太多了。首先列举几个最直接 的:小里德尔杀了老里德尔,小克劳奇杀了老克劳奇,艾瑞奥娜(邓布利多的妹妹)杀了她妈。再举两个相对间接的:小天狼星恨他父母,斯内普恨他爸。最后是我 发掘出来的象征性弑父:斯内普杀了邓布利多,哈利恨斯内普(最重要的一个父子组合),詹姆斯恨斯内普,伏地魔杀了斯内普。后面这几组在多数人看来可能跟弑 父没什么关系。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弗洛伊德曾经用他的理论分析过《哈姆雷特》,认为《哈姆雷特》就是个弑父的故事。哈姆 雷特要杀死其叔父为父报仇,但是却屡次在纠结中错过良机。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哈姆雷特的叔父实现了哈姆雷特弑父娶母的欲望。哈姆雷特在复仇方面的优柔寡 断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人强多少。我在解读哈利波特的过程中用了类似的思路。虽然我觉得直接说哈利波特也是个弑父的故事有点过于极端了, 但是不可否认弑父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主题。弗洛伊德个人和他所处的文化环境都有很强的大男子主义色彩,所以他的理论视角是极为男性化的。哈利波特的作者 是个女人,而且一定程度上是个女权主义者,所以她的精神体验不见得会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式的定义。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我认为哈利波特是个关于内心挣扎和人 格成长的故事,一个非常政治正确的、文明教化战胜原始欲望、正能量征服负能量的故事,而弑父冲动是被征服一方中的一股核心力量。 哈 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父子矛盾主要发生在哈利和斯内普之间。哈利波特最后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和我前室友去电影院看了3D版,回来的路上我室友问我:“I don’t understand. Was Snape Harry’s real father?”我说:“No, that’s too much for a children’s story.”斯内普确实不是哈利的父亲。然而不是亲爹胜似亲爹。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哈利名义上的父亲詹姆斯·波特根本不符合“父”的标准。弗洛伊德认 为,在儿童心目中,父的形象意味着权威、力量和道德约束,它来源于原始父权社会中部落首领的意象:一个年长的、强有力的男性霸占着资源和女人,统治约束其 他年轻男性。这个父的形象在人格发育过程中逐渐发展为超我。詹姆斯除了和莉莉睡一床之外,以上标准一条都不符合。 因此詹姆 斯并不能算是哈利的“父”。从小说对詹姆斯的正面、侧面描写来看,詹姆斯更像是主角自我的延伸,哈利的理想自我。在外貌设定上,罗琳反复强调哈利长得非常 像詹姆斯。而哈利和詹姆斯的相似绝不仅限于外貌。詹姆斯的两位老友小天狼星和卢平对哈利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小天狼星几乎就是把哈利当做詹姆斯再世来对 待的。这种倾向在第五部《凤凰社》里达到了顶峰。韦斯莱太太反对把凤凰社的信息告诉哈利的时候就极为明确地指出:“Sometimes the way you talk about him, it’s as though you think you got your best friend back!”在组织邓布利多军的过程中,赫敏也说过小天狼星有时候分不清哈利和詹姆斯(原文记不清了)。小天狼星自己在哈利警告他不要离开凤凰社总部之后 则说:“You are less like your father than I thought.”卢平则至少两次明确提到哈利和詹姆斯的相似:一次是第六部圣诞节,卢平和哈利在韦斯莱家谈话,哈利说卢平不过是个有“麻烦”的正常人之 后(“Sometimes you do remind me of James”);另一次是第七部开始,疯眼汉穆迪牺牲,哈利表示他信任所有护送他的人之后(“I think you are like James”)。这两个细节明显都反映出哈利和詹姆斯在人格和价值观上的相似。哈利一直也把詹姆斯当做自己的人生榜样:第四部中面对刚刚复活的伏地魔,哈 利想到最多的是他的父亲。第五部中哈利在冥想盆里看到詹姆斯欺负斯内普的场景,第一次对詹姆斯产生怀疑(此处书中也明确写道哈利一直以自己与父亲的相似为 自豪),而这段时间也恰恰是哈利自我同一性危机最严重的时期。And the clearest demonstration of what James really is to Harry appeared in the third volume when Harry conjured a powerful Patronus, saving his godfather and friends. It was a moment of self-actualization for Harry. That Harry who was so full of positive energy that he was able to drive hundreds of Dementors away was at the best of himself. And at that very moment, Harry recognized himself as his father. 以上所有表现都支持詹姆斯是哈利的理想自我这一思路。当然了,孩子把父亲当做人生榜样并不是什么反常的事,孤儿把素未谋面的父亲理想化也是很符合精神分析 理论框架的现象。But James as a father figure to Harry is at the most incomplete. He certainly does not qualify as a father figure in a psychoanalytical Oedipus complex. 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认为小天狼星和卢平可以算作是哈利的“父”。因为这两位都更多地把哈 利当做朋友,而且他们和莉莉的关系也没有任何性意味。这样算来算去,就只有斯内普最符合“父”的标准。斯内普是对哈利最严厉、给了哈利最多苦头的老师,也 是最令哈利畏惧的老师。哈利对斯内普的这一态度非常重要。虽然小说中反复强调哈利和斯内普之间的相互厌恶,但是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哈利很长一段时间内见到 斯内普的第一反应都是惧怕。这种情绪是在小天狼星牺牲、哈利经历的重要成长之后才转变成愤怒和仇恨的,与一个孩子对令人失望的父亲的感情非常相似。另外, 从魔药到大脑封闭术到无声咒,斯内普其实也传授给哈利很多本事,虽然多数时候传授效果都因为双方的负面情绪而大打折扣。但这也算的上是很典型的一种问题父 子的特征。在第六部结尾斯内普逃离霍格沃茨的时候,斯内普一面阻挡哈利的咒语一面斥责哈利不会无声咒,此处严父的形象已经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当哈利不被仇 恨所蒙蔽的时候,他发现斯内普其实是个才华横溢的好老师,而且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半血王子的魔药书)。抛开家庭矛盾之后,孩子发现自己一直讨厌的老 爹其实是个很牛逼的人,这种情节也已经是陈词滥调了。 最后,斯内普与莉莉的关系是这个拼图中最关键的一块。不知道有多少人 和我一样看完第七部之后觉得莉莉明明应该跟斯内普在一起,而不是莫名其妙地就嫁给了詹姆斯。完美的莉莉和完美的詹姆斯,金童玉女生下了光芒万丈的主角:我 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这是孩子气的一厢情愿。哈利波特七部书里对詹姆斯和莉莉的恋情没有一点正面描写。真的只是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么?会不会也是因为作者根本写 不出来呢?选择了精神分析的视角之后,对这种违和感就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解释:詹姆斯娶莉莉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实现,弑父娶母壮举最后达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 论,俄狄浦斯式的父子矛盾继承自原始父系社会中老部落领袖与部落年轻男性成员的矛盾。老部落领袖支配着部落中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资源,对逐渐成长的年轻人 心怀戒备,处处加以控制;而年轻人则为了夺取资源而对领袖的专权发起挑战,最终夺取主导地位。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哈利和詹姆斯父子其实是二而为一的。詹 姆斯就是成人版的哈利。小说中斯内普对哈利的厌恶,以及随之引起的哈利对他的回敬,其源头都在于斯内普与詹姆斯之间的矛盾。A disappointing father who is unworthy for the woman he is with, defeated by a righteous, noble, popular, cool, grown-up self, I really cannot find a better example for stories of Oedipus complex. 传统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的专利。女孩则会相对地发展出“阳具妒羡”和“厄拉克特拉情结”(恋父)。但是我前面提到了弗洛伊德和维多利亚时代欧洲的 男权主义局限,我个人认为女性也有产生俄狄浦斯情结的可能,虽然形式可能和经典形式不太一样。罗琳从小与他父亲的关系就非常差。后来罗琳的父亲将一本罗琳 题字赠给他作为个人礼物的哈利波特公开拍卖,罗琳因此彻底与父亲断绝了关系。罗琳的母亲死于多发性硬化症,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病。母亲死后不到半年,罗琳的 父亲就与小他八岁的秘书结婚。罗琳和母亲的感情很深。她曾经在采访中提到,母亲的去世使她对哈利有关丧失亲人的感受有了更好的把握。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 我认为在母亲久病期间,罗琳可能对父亲的产生了种种失望情绪。而罗琳的第一任丈夫也是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据说家庭暴力正是罗琳带着女儿离开丈夫的原 因。有了这些经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中会有这么多令人失望的父母。Have the a little girl Rowling ever imagined, consciously or subconsciously, growing up into a hero like Harry, defeating her father and saving her mother? Have the wife Rowling who suffered from domestic violence ever imagined a knight in shining armor like James coming to replace her unworthy husband? These are bold questions. My friends sometimes are surprised by how accurate I evaluate people whom I’ve never met based limited information; but sometime they are also surprised by my self-assertion in making absurd suggestions about people I barely know. Now you might have a better idea why. This is how I think. A tip of the iceberg. 二、哈利为什么不能娶赫敏 有 个同名的帖子曾经在人人上风行一时。不过那个帖子的主要目的是借哈利波特的框架介绍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真的要分析原作的人物 关系,而且很明显也没怎么看过小说原文(引用的全是电影里的情节)。我这里是真的想谈一谈哈利和赫敏的关系。哈利为什么不能娶赫敏?有了弑父情结的分析之 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因为赫敏一点都不像莉莉。不过在诉诸于这个简单粗暴的思路之前,我还是想先认真分析一下哈利这个人物。 哈 利是一个性别负荷非常弱的角色。当然,作者将他设定为一个男孩,因而赋予了他很多男孩特有的行为特征。但是组成这个人物形象的绝大多数核心元素,在现代文 化的框架下是很中性化的:勇气、正义感、忠诚、利他精神、叛逆精神、直觉、冒险精神,这些特质都完全可以移植到一个宫崎骏式的女主角身上。相比之下,像詹 姆斯·邦德或者超人这样非常男性化的形象,如果改变其性别,整个人物就不再成立了。哈利的中性化可能与哈利波特系列在写作之初就被定位成儿童读物不无关 系。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作者设计这个角色所依据的原型。我这里所说的原型是广义的,不单指现实人物原型。哈利没有现实原型,这一点从罗琳自述的创作 经历中看得出来。哈利是个理想化、符号化的角色,是罗琳所珍视的诸多优秀精神的集合和化身。罗琳少年时代的偶像是一位女摄影师。这位女性在西班牙内战期间 顶着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来自家庭的压力扛起相机奔赴前线,拍摄了很多出色的照片,留下很多宝贵的战地记录。以前有人对哈利波特小说做过符号学角度的分 析,证明罗琳是个有女权主义倾向的人。考虑到罗琳的个人经历和她的人生榜样,这种倾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女性作家笔下的理想化男主角都是作者的梦中情 人,是她潜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但哈利不是。Harry is part of Rowling’s self, a part that she can connect to greater powers through her passion and love. He is the very best she can do, the most glorious agent she can enable, the Christ in the world she created. He shines on behalf of her. He is her most beloved son. 而赫敏和罗恩都是有现实原型的。罗琳曾经明确表示过,赫敏的原型就是她中学时代的自己,循规蹈 矩,书卷气很重;而罗恩的原型则是她少年时代的一位好友。让有现实原型的人物和理想化的人物之间发生关系是很费脑筋的。如果是现实人物和现实人物之间的故 事,有现实生活可以参照;如果是理想人物和理想人物之间的故事,有文学史上大量的经典旋律供你不断变奏。但如果是现实人物和理想人物之间的故事,基本就靠 个人幻想了。具体到浪漫关系的描写,如果主角是作者的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还可以直接把性幻想写出来,而像哈利和赫敏这种……It’s just plain awkward… 罗琳给哈利配的恋人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人物。金妮热情、开朗、叛逆,性格与赫敏形成鲜明的对 比。而且金妮长得非常好看(赫敏长得很一般,这一点小说中描写得很明确。不要被大美女Emma Watson误导了)。如果你在大五人格量表上给哈利、金妮和赫敏分别打分,你会发现哈利和金妮的相似度远高于哈利与赫敏的相似度。小说中对莉莉的正面描 写虽然不多,但是从这些有限的信息来看,莉莉的个性似乎也更像金妮而非赫敏。It’s pretty obvious who the chosen one is. 三、伏地魔 斯内普最后死在伏地魔手上。Yeah, who else could it be? 善与善之间残杀只会发生在严肃悲剧里,哈利波特作为一个儿童故事还不至于走那么远。正剧和喜剧中不能提出无解的伦理问题,所以冲突只能发生在善恶之间,善 最终会战胜恶。即使善不得不为正义事业牺牲,这笔账也只能算在恶的头上。因此伏地魔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哈利波特系列中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 在 我看来,伏地魔是一个非典型性的阴影原型。按照荣格的理论,阴影是一个人潜意识中不被自我所承认和接纳的成分。所以阴影往往充斥着原始欲望、暴力冲动等等 负面力量。依照一般的伦理标准,阴影是邪恶的。但阴影同时也非常强大。伏地魔在很多方面非常符合阴影的特征。他和哈利有颇多相似之处——从身世经历到个性 特征,都有点“主角的邪恶版本”的味道。哈利和伏地魔之间还有一条灵魂纽带,使得哈利能在梦中看到伏地魔的思想和情绪。这一设定中的精神分析意味之浓烈, 已经像陈年威士忌的橡木味一样直冲口鼻。梦境本来就是精神分析的主场。你只要稍微仔细地读一读小说中描写的哈利的梦境(我指一般梦境,不是伏地魔思想传输 的那一种),就会发现罗琳和多数现代作家一样,在处理与精神分析的关键词有关的主题时深受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 伏地魔鄙视 爱、亲情、信任等等亲社会的力量,并且最终被哈利以这些力量击败,但是他并不是一切丑恶的集合。我看过一个乌姆里奇的Meme,在乌姆里奇的大脸周围写着 “Let’s be honest. You want her dead more than Voldemort.”我猜恨乌姆里奇胜过恨伏地魔的哈迷大概不在少数。乌姆里奇身上的丑恶基因似乎比伏地魔身上更多。伏地魔的邪恶像《连城诀》里的血刀 老祖一样,是光明正大的恶,是一种极端的毁灭性力量。这种直白的恶又与阴影的特征相吻合。阴影是潜意识中的结构,如果把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交叉一下,可 以认为阴影是本我的一部分。潜意识中的冲动是原始的,不会规避或者利用社会伦理规则。阴影可能会有很多邪恶性质,但它绝不会是虚伪的。 为 什么说伏地魔非典型呢?首先是因为他太清心寡欲。阴影应该是个充满原始欲望的原型,然而伏地魔的占有欲却非常弱,不贪财不好色,只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才表 现出些许的贪婪(我并不认为他对永生的执着是贪婪的表现,这一点下面会详细说)。对个人力量的贪婪是绝大多数邪恶领袖形象的共同特征,在这一点上伏地魔表 现得也很克制。他的强大法力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天才禀赋和后天努力之上的,就连第七部中追求长老杖的初衷也是为了杀掉哈利,而不是单纯想变得更强。 Again,这个禁欲版的阴影可能还是因为哈利波特的定位是儿童故事,作者没有放开写。但它也可能和作者的价值观有关系。The Rowling I know is definitely a liberal. 西方左派人士思想都很开放。阴影是自我所不能接受的成分的集合,所以罗琳大概不会花很大功夫把她能够悦纳的欲望往伏地魔身上安。作为自由派人士的罗琳大概 不觉得肉欲(看看阿不福思……)或者爱财(看看韦斯莱双胞胎)有什么不可接受的,甚至追求力量也没什么不好(看看邓布利多),只要这种力量不是毁灭性的 (黑魔法)。伏地魔的第二个非典型特点是邪恶领袖身份。也许是因为取样偏差,我总觉得典型的阴影原型都是独来独往的,世俗卷入程度很低。然而不得不承认, 伏地魔作为组织领袖非常不称职。人人上曾经有一个帖子分析罗琳如何不会塑造坏人,其中考虑到的因素虽然有限,但不少观点还是很中肯的。伏地魔不会用人(经 常派一帮傻逼去执行关键任务)、不会管理公众形象(想要征服世界哪能让全世界人都认为你是个魔头),还为了个人兴趣反复动用组织力量,不仅牺牲了大量组织 利益,而且暴露了个人弱点。Before I start to attack her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evil, I have to give Rowling the benefit of doubt and play the “children’s book” card again. Maybe she didn’t want to try too hard and tell the kids the cruel truth: “You think murdering an innocent person with your own hands is bad? Well, let me show you how a real devil can let millions of people starve to death and even eat each other by kicking back in his office and issuing orders.” Yeah, maybe this is too much for those bourgeois children. But to be honest, I think that with her father and her first husband both being jerks, Rowling just doesn’t get (and perhaps doesn’t want to get) how the masculine side of the world really works. Rowling’s description of organized crime was laughable. And look at the ball game she created! No real sports fan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come up with a game where one player can largely determine the result, BY DESIGN! 罗琳大概也知道写权术是自己的弱项,或者知道哈利波特不能写成犯罪小说,所以尽最大可能回避了对食死徒组织活动的直接描述。总的来说,伏地魔一辈子就在做 两件事,一是追求永生,二是建立以他自己为核心的食死徒领导下的纯血巫师专政。罗琳对伏地魔的正面描写中,多数笔墨都花在了前者上面,这使得伏地魔的形象 非常个人化,也从而有了更多阴影的味道。 伏地魔两大追求,或者说两大罪孽,反映出他身上占主导地位的两个需求,同时赋予了 这个人物异常清晰的生命主题。首先,对永生的追求反映出安全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模型中,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一个基本需求。最近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进化心理学家Douglas Kenrick从进化的角度对马斯洛的金字塔进行了翻新(Kenrick, Griskevicius, Neuberg, & Schaller, 2010. 文章写得很精彩,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安全(Self-protection)需求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原始、最强大的情绪 之一,如果这股力量发展成为扭曲的心理结构,那么它理所当然应该是阴影的一部分。伏地魔对死亡的恐惧是他极端自私的根源。他为了永生不但投入大量时间精 力、甘冒奇险探究黑魔法,而且不惜多造杀孽。伏地魔对杀死哈利的执着同样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他为了杀死哈利付出的努力(试图盗取预言球、绑架奥利凡 德、寻找长老杖、围攻霍格沃茨)一点都不比他在魂器上花的功夫少。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罗琳对伏地魔活动的所有直接描述几乎都是围绕征服死亡这一个主题进行 的。对于多数寓言型的文艺作品来说,死亡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根据Terror Management Theory,人类建立文明的一大动机就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通过劳动和繁殖创造出能超越有限生命持续存在的事物,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延续自己的存在。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框架下的研究发现,人面对死亡恐惧的时候有两种自然反应,一是hold on to one’s cultural world view,比如对伦理信条、宗教信仰更加坚信,对事业更加执着;二是want to feel more connected to others,比如对亲情更加珍视,有联系家人朋友的冲动。这两种方案都是理性的、适应性的,是原始冲动与现实相妥协的结果。伏地魔对抗死亡的方法在现实 世界显然是行不通的。他的行为象征着人类征服死亡的原始欲望未受到现实收束时的形态。追求永生看起来毕竟是克服死亡恐惧的最直接方式。根据罗琳人生经历, 我认为强烈的自我保护需求或者说安全感的缺乏可能是困扰她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不称职的父亲、暴力的丈夫还有单身妈妈的经历加在一起,很可能导致罗琳对 威胁和伤害非常敏感,也可能是她离婚之后罹患抑郁症的原因之一。安全感的缺乏常常会波及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受害者变得很难相处,甚至变得十分令人 不快。换句话说,缺乏安全感的人高度激活的自我保护需求常常会伤害到身边的人。从罗琳后来的成就来看,她大概最终战胜了早年人生坎坷对她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这并不妨碍她把这种负面因素以极端的形式,伏地魔的形式表现在写作中。哈利战胜死亡的方式与伏地魔追求永生的方式之间的对比,也许就是罗琳内心挣扎的一 种写照。 伏地魔的第二大罪恶,是将麻瓜视为劣等人类,将其他魔法种族视为劣等种族,试图建立纯血巫师的统治地位。这反映出 的是尊重或者说地位需求。罗琳对伏地魔的事业描写比较间接,但这毕竟是故事的一条主线。相信很多哈迷都会认为,伏地魔的纯血主义影射了种族歧视。我认为罗 琳可能的确从现实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汲取了很多灵感,但是种族问题并不是伏地魔纯血主义的起源与核心。伏地魔对纯血的崇尚是从他对麻瓜父亲和麻瓜孤儿院的仇 恨开始的。而麻瓜和巫师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种族差别。这里我们触及了哈利波特系列里的另一组重要象征:什么是魔法?什么是巫师?巫师和麻瓜之间的区别到底象 征着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典型的麻瓜德斯里一家入手。德斯里一家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特点,那就是“俗”。德斯里一 家现实、循规蹈矩,对超常规的事物极度反感,崇尚世俗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总之是俗不可耐。关于麻瓜的特点,骑士公共汽车的售票员斯坦利·桑派克有一 段非常到位的点评: Harry: "How come the Muggles don’t hear the bus?" Stan: "Them! Don’t listen properly, do they? Don’t look properly either. Never notice nothing, they don’t." 斯 坦这段话,用来形容那些听着莫扎特打瞌睡、在现代美术馆里一脸不屑的人是不是很恰当呢?我的结论是,所谓魔法就是领先于时代的文化元素——先锋艺术、现代 文学、新鲜科学哲学思想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哈利波特就是一部小资知识分子自我感觉良好的意淫小说,一篇布尔乔亚的赞美诗。我相信我绝对不是唯一持这种观 点的人。《生活大爆炸》有一集佩妮开车送谢耳朵和艾米去餐馆第一次正式约会,佩妮对谢耳朵和艾米之间的nerdy talk做无语状,谢耳朵反讽道:“Muggles!”哈利波特的世界大概是谢耳朵们很向往的一个世界。在这里,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最厉害的人物 都是学校里的教授。哈利波特世界里的魔法能力是天生的,这也是一个充满优越感的设定。很多文艺或学术人士都认为自己和世俗大众有质的不同。比如说我就一直 认为才华来源于基因和极早期的成长经历。后天努力能提高学术和文艺修养,但是培养不出学术和文艺才华。伏地魔又是这种优越感的极端体现。伏地魔小时候在孤 儿院里承受着平庸和世俗的压抑,而他的魔法能力又觉醒得很早,一直认为自己很特殊(第六部在邓布利多的回忆中,得知自己是巫师之后说:“I knew I was special.”)。在魔法世界中获得成功之后,他像每一个暴发户一样对贫穷的往昔表现出病态的仇恨。于是他杀掉了自己令人失望的父亲,并且把对非魔法 的仇恨和作为巫师的优越感扩大到整个世界。以女权人物为偶像、由赫敏式的少女成长而来的奇幻作家罗琳,毫无疑问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女巫。而她那位能把自己 女儿创作并题字相赠的珍贵书籍拿出来拍卖的父亲,恐怕是个不折不扣的麻瓜吧……罗琳中学毕业之后还曾经参加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是没有被录取,但她对 精英知识分子世界的渴望也许从来没有熄灭。 来如果让阿德勒来分析,他也许会说伏地魔的事业是超越自卑的一种扭曲形式。以弗 洛伊德眼光,纯血主义则可能只是弑父情结的延续。伏地魔最终杀死了哈利的“父”斯内普。罗琳在描写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想的也许并不是哈利与斯内普之间的恩 怨,但在我看来,纳吉尼的毒牙刺入斯内普喉管的那个瞬间,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最富象征意义的一刻。

短评

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影与小说,我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烦恼学生时代的“难熬”,当这一系列结束时,再回头看这第一部,有一种“曾当年”的感受,我私以为作者以后再写出什么样的故事也不能如当年那样打动人心,毕竟这已成了我心中的白月光,不是吗

9分钟前
  • 麦垄风来翠浪斜
  • 推荐

霍格沃茨是最好的魔法学校!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小时候的哈利太萌啦!小小的一只~很喜欢他们在火车上的那段,小时候一直能想象有一只会送信的猫头鹰

16分钟前
  • 大耳朵图图_
  • 推荐

当年还是在电影院看的,波特的魔法世界惊艳展开,风靡全球。

18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披着魔幻外衣的狗屁,电影寡淡无味。跟DND大背景比起来,算得了什么?

22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较差

一整个世界被打开了的感觉啊。

23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还是第一部最可爱了,正太是正太萝莉是萝莉的

28分钟前
  • 宅蘑菇Moku
  • 力荐

这是一个神奇的电影,这是当时看的唯一感觉!他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门!

32分钟前
  • 呆萌小七
  • 推荐

一个全新的世界被打开了,新奇而不可思议,我们都是麻瓜,幻想一天早上猫头鹰会送来霍格沃兹的入学通知书。铁三角组合很可爱。

36分钟前
  • 偏要勉强
  • 力荐

花了8年才看完这部电影....

39分钟前
  • tavico
  • 推荐

我觉得这仍然是这个系列里最好看的一集吧,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惊喜死了,整体设定的展开和铺陈都让人激动,重点是哈利在这个时候是最萌最可爱的时候了,第二集开始就慢慢的长开了!对!长!开!了!

41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电影院看的,还不错,哈利波特小时候好可爱,每个小演员都很可爱,现在除了几个都长糙了,为了拜托哈利给观众的印象也是拼了。

43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这部电影是刚上中学过最后一个六一的时候,学校给放的,太久远的记忆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电影精妙绝伦的现,让我第一次对想象中的“魔法”,有了一个具象的观感。虽然那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我不会忘记那份感动和震撼。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分院帽,格兰芬多,魁地奇,都是最精彩的记忆!

45分钟前
  • 墨语悠然
  • 推荐

演员最好看的一部。

48分钟前
  • 如小果
  • 力荐

那时候是有多可爱啊,刚接触魔法的种种新鲜和刺激,比起后面的黑暗剧情以及丹尼尔越来越大叔的模样,真是怀念这里啊。

52分钟前
  • meiiii
  • 力荐

忠实原著有时候未必就不能打造惊喜。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制作,繁华的巫师街道街道,华丽的魔法学院,黑暗且朦胧的禁林,让人记忆深刻!

58分钟前
  • 幸存者
  • 推荐

这部电影包括了这本书最难忘的场景,最让我惊讶的是魁地奇比赛。这场游戏精彩且暴力,令人目眩,我不得不屏住呼吸。

60分钟前
  • godzilla
  • 推荐

没有长大的哈利·波特还是挺讨喜的,那个奇异的魔幻世界令人神往又危机重重,说实话,系列的第一部挺好看的!!

1小时前
  • 护你周全
  • 推荐

第一部是最忠于原著的~而且第一次接触魔幻世界很受震撼~

1小时前
  • AshtrayGem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