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深沉的电影,家国天下,民族战争整治取向混杂在一起,男主娓娓道来,用最平凡的讲述描绘了那惊涛骇浪的前半生啊,拉拉碰上战争这个点也是没谁了。一部动画片,而且画面并不怎么样却在暗线把阿富汗战争前因后果讲的透彻,把俄罗斯的分裂腐败展现淋漓尽致,一个难民逃亡所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全部呈现出来,最后主角跟自己和解
西方导演就这尿性,不擦一点“政治摩擦种族冲突宗教文化同性”题材,搞得电影不被奥斯卡评委和西方观众接受一样。
男主背景设定算是中上阶级吧,父亲在政权交替期间被抓,大概率是政治原因。
美苏争霸,苏联扶持代理人进行革命输出。美国扶持塔利班与之对抗。美苏都不是好鸟。代理人打仗,就要抓壮丁当兵上前线当炮灰。两个选择,一面是代表阿共的政府(至少世俗),一面是山里下来的塔利班(宗教),男主家就没得选择,可能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比较好。这就开始想办法偷渡。
偷渡也是一波三折,先飞到俄,再偷渡到西方国家。偷渡嘛,就是有危险。当年大陆人偷渡去香港的题材电影也很多。
谎言还要说是迫害,这样才能被西方国家收留。那么西方国家的善良,是因为你是真正的难民还是因为政治?片中男主一行人在海上那段,被大船上的游客冷漠围观看戏,我个人认为是整部电影里最好的一段,完美诠释了“伪善”。
丹麦导演也是继承了西方的“选择性忽视”的毛病,中东难民偷渡欧洲,墨西哥人偷渡美国天天上演这些对西方国家不利的真实却不去报道拍摄,又拿阿富汗说事。是不是塔利班重新掌权了,导演背后金主们又愤愤不平了,必须来一波价值意识输出一哈。电影里男主们还称塔利班为“恐怖分子”,也许他们忘了美国扶持的塔利班吧。
逃亡,搞得自己受迫害了似的。国共那会儿,逃到岛上和美国的华人,也还受历史原因子孙有良心的不忘本。男主倒是将自己的偷渡偷换成逃亡,将自己没有受到多大痛苦的痛苦放大,忘了自己民族的痛。
本来以为是动画片,片头看到vice的logo有点出神…但其实是纪录片,动画帧率太低看的有点难受,但是配音和动画都旨在保护被采访人的信息,片尾配音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匿名的~ 一点背景资料: 阿富汗共产党在苏联的帮助下推翻了君主制,Mujahideen是CIA在阿富汗煽动出来抵制苏联的几股力量,美国也提供给Mujahideen武器用于推翻政府…最终政府倒台后,Mujahideen开始混战,最终Taliban终结了一切,然后现在美国在911之后把自己亲手打造的组织们列为了恐怖分子 整部片子主要关注被采访者的逃难经历,最让人痛心的就是游轮那段场景,我虽然有身为Gay要十几年在被周围人霸凌的同时隐藏自己身份作为辅助,但还是很难想象Amin这辈子从未告诉别人自己家庭的真实故事,对他造成的影响,甚至是被人背叛之后几年都提心吊胆,生怕被遣返的心情… Amin本人是真的坚强,身上背负了全家人的希望,还能有所作为 最后大哥那句"we actually always know"真的是爆哭,更不要提拉着弟弟给钱去泡吧了 对于片尾说的"要重新学习如何相信他人"很有共鸣 P.S. 这部片子不拿奥斯卡真的说不过去了
今年奥斯卡的佳作不少。如果让我只推荐一部最值得看的话,我会推荐这部《逃亡》(Flee)。
如果再允许我给自己的“最值得推荐奖”写一点颁奖词的话,我会说:这是一部真挚得动人的电影。它的名字是逃亡,主题却是归宿。故事里人物的经历充满创痛,却在最后让人感受到回家的安全。它长着动画片的外形,却让人感到一幕幕场景中比真实还真实的感触。
在奥斯卡的历史上,这是第一部同时获得纪录长片、动画长片、国际影片(此前的外语片奖)三个主要奖项提名的影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本片导演尤纳斯·拉斯姆森的家乡还是一个偏僻的丹麦乡间小村,村子里从来没见过外来的移民。但是有一天,尤纳斯在车站看到一个长相和本地人不同的男孩。他很安静,内敛。男孩住在当地一个收养儿童中心,还和导演上同一所高中。俩人慢慢成为了好朋友。作为朋友,尤纳斯自然想更多了解这个男孩,但除了知道他是来自阿富汗的难民,这位新朋友一直对自己的过往讳莫如深。
高中毕业后,二人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尤纳斯进了电影学院,而阿富汗男孩则追逐着自己的学术理想。他们一直保持着珍贵的友谊,但朋友深藏的过去像一堵墙,始终把他自己与周围的人隔开着。
尤纳斯曾经提出制作一个电台纪录片,讲讲朋友的故事,他拒绝了。不过他同时向尤纳斯保证,等到一个必要的时刻,他会吐露他的过去。
转机出现在2013年。这一年,尤纳斯参与了Anidox的培训班,这是一家专门提供动画纪录片课程和合作平台的机构。用动画制作纪录片的理念提醒了尤纳斯,如果用这种形式,那么既可以把“神秘朋友”的故事展现出来,同时又能保护他的隐私。于是他旧事重提,这一次,朋友同意了。
于是,两个二十年的老朋友坐下来,开始了追忆往昔的访谈。这时,尤纳斯才第一次了解到朋友的家庭,他始终下落不明的父亲,分散在俄罗斯、瑞典、丹麦三地的妈妈和兄弟姐妹,在人贩网络下的惊险和创痛,以及为了活下来,他心底一直埋藏的身份真相……
这一谈,就是五年。五年里,他们继续着各自的生活。特别是朋友因为申请到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所以多年来一直在大西洋两岸飞来飞去。访谈就在这样的节奏中插空进行。
每一次访谈都是在尤纳斯丹麦的家中。就像最终影片中展现的那样,访谈开始时,朋友平躺在床上,闭上眼放松下来,然后开始回忆,并且用现在时态描述他头脑中的回忆景象。
尤纳斯会提示他尽量回忆细节,比如“那个花园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那儿有什么样的植物?”,“墙壁是什么颜色的?”,等等。
这看上去很像心理治疗。的确,具体化就是心理治疗的技术。尤纳斯的朋友也说,每次访谈对他都有治疗的效果。不过,尤纳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心理治疗,而是为了进入动画创作时积累尽可能多的素材。
五年过去,当最后一次访谈结束,尤纳斯发现他的笔记超过了100页,而当初他的计划只是制作一个30分钟的短片。尤纳斯意识到,这件事已经超出了他的设想。
尤纳斯开始把这些笔记中的素材重新组织,慢慢地,它们变成了一个像《奥德赛》一样巨大的故事。就是从这时开始,朋友在这个故事中有了一个化名,Amin.
逐渐地,Amin不仅仅只是一个倾诉者了,而是也参与到了整个故事讲述的创作中来。他会告诉尤纳斯,哪些地方他认为讲述得虚假或者夸张了。同时,以这样一种身份重历那些经历,也让Amin得到了另一重走出记忆围墙的途径。
承担动画制作的是Sun Creature Studio这家丹麦公司。核心的动画团队分为两组。一组负责人物造型的设定和修饰工作,另一组负责上色。尤纳斯自己不会绘画,他先与艺术导演和动画导演确定好人物造型和动作的基本设定,然后由动画一组绘制出来。经过修饰后转场到位于法国的第二组进行上色。
动画片的制作向来费钱。动画创作从2016年开始,但寻找资金的工作一直就没断过。主要制片方之一是Final Cut for Real,这家base在丹麦的制片公司专长就在面向国际市场的纪录片。它们此前的两部纪录片——聚焦1965年印尼华人大屠杀的《杀戮演绎》(The Act of Killing)和《沉默之像》(The Look of Silence)均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
最终,影片在2020年制作完成,在去年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并且拿下了世界记录片类别的评审团大奖。年底,本片正式代表丹麦和北欧国家冲奥。
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但那是因为人类此前没有过那样一类诗。就像当年鲁迅反对林语堂搞“小品文”,并不是反对小品文本身,而是反对在天昏地暗的时候幻想用某种情调重塑人心。但如果有一种诗可以用来诗意地面对残忍呢?
老实说,我自己至今还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种诗。但也许——只是也许,如果有的话,这部《逃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诗,差相仿佛。
导演拉斯姆森说,他一开始就决定这部片子需要感觉真实。
正式创作前,动画团队曾经拿出过好几稿人物造型设定,都被拉斯姆森否定了。他认为那几稿的人物太卡通化了,不是有大大的眼睛,就是有夸张的动作。最后定稿的人物造型非常平实,非常简洁,同时又非常生动。
此外,动画团队中专门有负责cleanup工作的画师,主要工作是修改线条,使得画风更接近素描风格。并不夸张地说,本片的人物造型颇有宫崎骏的风骨,强调写实感。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真实感,导演亲自查阅了大量的图像、实物资料,还到Amin在莫斯科藏匿时住过的公寓,以及在爱沙尼亚被捕时被关押过的监狱进行了实地考察。
另外,片中还使用了一些新闻纪录片影像。特别是当把它们插入到片段中与动画镜头混剪在一起时,一种“增强现实”感就产生了。
比如Amin和哥哥溜出公寓围观麦当劳开业的片段中,就显然是以新闻片的镜头为基础构造了整个片段的场景。
有趣的是,我个人在观影时在这里更多感受到的还不是动画片段的真实感,而是新闻镜头的超现实感。一边是两个蜗居在公寓中靠看电视度日的阿富汗难民,以及连食物都买不到的普通俄罗斯市民,另一边是新开业的鲜亮时尚的麦当劳餐厅,那种隔世之感,根本不用如何去渲染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另一方面,整篇的视听风格并不是“照相主义”的写实,而是在上面还覆着一层诗意的风格。
首先,本片的动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实的,用来讲述Amin记忆中比较清晰和正常的经历。另有一部分动画采用了抽象的图像和极化的风格,用来表现Amin记忆中模糊的、带有创伤性的经历,比如影片开始时逃亡路上的奔跑,以及父亲被警察带走,从此下落不明的情节。这时的影像几乎就是表现主义的,是Amin内心世界的射影。
本片的画数即使比最快的动画片也还要少,看起来好似有定格动画的感觉。这种技巧最早本来是日本的动画制作者限于经费条件的“偷工减料”办法,但却形成了动画片真正符合自身本性的风格。而本片可以说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在光影的风格上,本片深受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和摄影师Ray K. Metzker的影响。它削去了物理真实中太多不必要的繁琐细节,只留下空间结构、色彩、光影,给人一种画面在时间中结晶的感觉。
这些影像风格结合结合在一起,就好像经过记忆过滤后简化了的现实,反而因为这样一层过滤,有了心理真实感,而不像“照相主义”的写实那样呆板。
当被问及本片的题旨时,导演拉斯姆森说:“这个影片的故事里有难民,有同志身份,但归根结底,它是我朋友的个人经历。”
我觉得他的话很实在。这个片子首先是献给友谊的,感谢它没有主题先行,才让我在结尾感受到的不是感动和震撼,而是安全和温暖。
最后补充两个小花絮:
片中Amin收养的那只流浪猫不幸去世了。之后又养了两只猫。
Amin的男友很喜欢这部片子,但觉得自己在片中的人物角色分量太轻了。
香港的译名是《無處安心》,电影末尾时音乐响起,是一个如大地般温柔博大的女声唱着升起的慢歌,隔座的一位香港女士用粤语对我讲了一串话,我没有听懂,用普通话说不好意思,可不可以再讲一次。她立刻真诚地换成普通话又问:“最后阿密的哥哥和妈妈逃出莫斯科了吗?”我说:“好像电影最后也没有演。”她说谢谢。电影中的很多瞬间,比如阿密和哥哥在莫斯科街头,麦当劳在做盛大的宣传,许多人围观,他们被黑心警察抓去,看到同样被抓的一个黑黑深深的大眼睛的女孩即将被警察凌辱强暴,但是他们没有做任何事时,阿密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之一。再如又提到家庭,家庭里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构成一个家的安全。电影最开头问:“什么是家”,阿密说:“大概是….让你觉得安全,可以一直待下去,不会随时就会离开的地方。”让我觉得人生真的有一些除了真理以外的东西,是能让你在其中感到幸福而没有质疑的,再如很久很久以后阿密和同性恋爱人即将结婚组成的家庭一样,彼此看爱人的眼神,让我觉得安心,让我觉得感叹。所以….最近看了两部电影每次都能让我更加相信人性,想要再给出多啲爱,多啲信任,多啲真诚的温暖和帮助,现实中的人虽然比动画里更加复杂,有复杂的阴暗面复杂的心理,但似乎真的有些共通的东西,是能让人都感动、都情不自禁落泪和共情的,不管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还是宁愿牺牲了我也想多给别人一份温暖和更理想美好的生活。电影让我更相信人。虽然不清楚这究竟是不是一份不会再受到任何质疑的相信,但我仍然感谢电影对我心灵的这样一种重新的“洗礼”和“净化”。
纽约电影节 NYFF
导演在电影结束后有个简短的Q&A,蛮有意思的,整理了下:
主人公原型Amin是导演的高中同学,25年的老朋友;
导演选择这种自述式的采访形式是因为导演有做电台的背景;
真实生活中Amin是一个极其hard-working的人,当时在学校6个月学会丹麦语;
Amin的故事是100%Amin自述的,电影中出现的采访形式是真实发生了的;
Amin在和导演做这个访谈之前,基本没有和身边的人讲过这些沉重的故事,把这些通过这次访谈讲出来,对Amin自己也是一种泄压和解脱;
Amin还是希望保持匿名,这些故事还是太沉重,不想以后和别人寒暄聊的都变成了这部电影;
Amin真实生活中的伴侣嫌自己在电影里戏份太少了哈哈;
现在Amin还和伴侣住在那个房子里,电影里出现的那只猫已经去世了,现在又养了两只新的,每周导演都能收到Amin发来的后院的花花草草。
难民身份是物理意义的逃离,同志身份是心理层面的逃离,两者都无处归依,所以对“家”的渴望成为了伪命题,到底哪里才是人安全自由的栖息地啊。
在电影院里看,观众人不多,很多中东的面孔。看到“在军队来抓壮丁时,许多少年都会想尽办法逃跑,因为去的人很少回来”之情节时,同排的一个男子在擦泪,不知道是想起了谁。可以说这部电影让我的生命中度过了十分有密度的身临其境的两个小时——众生皆苦。
#GFF2021 因为是动画,对恐惧的渲染更到位:集装箱里焦虑的人群,猫眼里砸门的警察,雪地里冷血的人贩,游轮上漠然的白人。观众跟随主角潜入他的噩梦中,又清醒得知道这不是梦。过去和现在的互文讲述并不新鲜,但节奏把握得刚好。伏笔考验了观众对主角的情感反馈,试图让观众真正理解,而不是对奇闻逸事流于表面的同情。压抑了整篇的情绪,在家人的理解和包容中爆发,主角走进酒吧的时候,和他一样感受到了自由和爱。(Amin的不安会伴随他一生,但他同时需要讲述来获得救赎,动画的方式明显出于保护
真实爆哭 没看之前虽然知道会是怎样得糟糕 但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 这落难的一生 每个身份带来的都是落魄和压迫甚至是灾难 然而你的困境却是他人拍照留念的契机 此时绝望和羞耻遍布全身 为了生存却不得不活在谎言之中 之前有参加过rainbow refugee的活动 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太过重要
#丹麦首映# 七年磨一剑的呕心沥血之作,看似是又一个被讲烂了的难民故事,却因动画的形式唤起新鲜观感。美漫风+低帧率呈现出一种在翻连环画的感觉,或许指涉回忆的不堪与残破,也或许不那么连贯的画面才能表现出这种“字字泣血 一言难尽”的惆怅感。这曲折的逃亡经历巧妙串联了西亚到东欧一路在90年代糟糕的历史,最后又落脚在对北欧国家移民政策的控诉,凝练而深刻。
4.5 怎么可以用这么平静的叙述讲出了一段那么黑暗和悲伤的过往。国境线我一直认为是人类自大和残忍的规则。表哥带着钱让他去gay bar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
映后访谈问到导演动画和纪录片的真实边界在哪。他说其实是没有客观视角的镜头的,只要是透过镜头和间接而来的影片,都不可否认的带着视角,但Amin和家人都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看到过去的经历,因此他认为自己的形式依然忠于纪录片,逃亡的经历影响了后来一生中的身份认同和信任感,但没有逃避人生的谎言是难能可贵的。
被奥斯卡多项提名的丹麦电影,将动画手法与纪录电影结合,简单而又不失光彩。难民题材与同性人生结合又带来独特性。全片真实、简单。
哥哥带他去gay bar那一段我爆哭,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被接受真实的自己的桥段这么能直击我这种顺性别顺性向顺一切的主流人的内心
一位阿富汗同志的逃亡之旅,为了保护当事人而采用动画制作的纪录片,没想到意外地模糊了剧情与记录的界限,私人化的讲述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男主的视角。在历经摇曳的船舱、冷血的人贩子、残酷的警察等种种磨难之后,还要面对不被家庭接纳的恐惧,可家人那一句:「别担心,我们一直都知道」顿时击破了我的防线。家,一个你感到安全不必逃离的地方。
圣丹斯评审团奖,用动画和历史胶片还原真实记忆。一个阿富汗同志少年从塔利班占领区逃到苏联又逃到丹麦,触目惊心的苦难叙事。电影的讲述方式是跳跃的,没有回避编造的谎言,反而加深了它的感染力。正因为那些牺牲苦难,男主和男友的新生活才值得珍惜。
非常讨厌在这种类型的电影评论下看到“感谢自己出生在安定的我国”这些字。就像难民逃亡中途碰到巨型游轮,难民们以为得救了,游轮上的白人游客只会对着他们冷漠拍照,然后把他们遣返回去。
海報真的太厲害,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之一。戲院的推介語是這樣說的,「身體在逃亡,心靈在逃避,我所需的是一份包容」。動畫化反而無心插柳地去掉了虛與實的邊界感,加上Amin第一人稱的敘述,讓人好像身臨其境,尤其是母子三人穿越樹林的那段。持續數年的訪問是一個逐漸放下心防的過程,一直到Amin決定結婚,與伴侶共建一個「家」,但事實上這些傷害的影響用一生的時間也無法完全消除。幸與不幸都是相對的,但無可避免地想到,在逃亡的旅途中,Amin或許已是較幸運的那種。在漏水的偷渡船上振臂呼救的人,和在巨大的豪華郵輪上俯視地、透過相機鏡頭遠觀他人的苦難的人,我們又是哪一種,抑或這種身分也是在不斷轉換的。散場後見到一個外國人對他的朋友說,It’s okay to cry。反對一切戰爭、強權和侵害,有更多的同理心。
以为难民题材已经被过度到挖掘不愿意再汲取或是无法再出新,然而本片就提醒着它不会终止,也有更多的故事值得被分享。到了最后,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听了一个被精心设计包装的故事,还是陷入里面的事件与历史竟然完全真切存在的后知式警觉。Amin看似充满矛盾的叙述,以及不断片段组合在一起的凌乱,或许是生活最残忍又真实的样貌-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Celeste Ng”。我愿意称NEON是祖上冒青烟(烧了好几年的那种),希望能有好结果。
无法不想起《我在伊朗长大》,而男主最终在异国继续生活的结局,又像现代版劫后余生的《钢琴家》。动画结合纪录片的方式确实很奏效,为这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注入了更多真实感,像匡扶摇画的那些采访;很多逃难、偷渡的段落的惊恐感也很能让人共情。人总有重新开始的权利,但我只是无法抑制地想,背负如此巨大的负担与隔阂,他真的可以按下重启键吗(哪怕这并不轻松)?可如果温情脉脉的落点令我感到不适,这又何尝不是我对苦难浅薄的想象与关怀呢?@HIDFF
太能理解“逃亡对人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会让你在任何关系中无法相信别人”。那灯红酒绿的同志酒吧,一个local gay people放松娱乐的普通场域,却是另一些人要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花光所有运气才能抵达的地方,即使抵达了,也还要花上更漫长的时间去摆脱那一路跟随的心魔,政治对人一生的迫害拿什么来偿还。
#TIFF 2021# TIFF DOCS。入选Cannes2020片单。前获2021圣丹斯世界纪录片单元最佳影片+安纳西最佳长片动画。9分。确实堪称是2021年甚至前后几年最重要的纪录片,无论是从难民还是LGBTQ+的角度都重新开启了叙事可能性,除了双重的“少数”之外,影片更重要的是讨论了“叙事”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影响到人的生活,这个太厉害了。关于有没有必要用动画来做这个事情片子也有不错的自反性(不过仍有可商榷的地方,比如片中直接用了资料影像)。如果奥斯卡给动画长片、纪录片、外语片给三个提名也OK的。#年度佳作候选#
这部动画里的种种情绪像一根温热的针扎进我的胸口,眼泪数次从脸颊淌落——当Amin对家人出柜,哥哥一言不发地开车,Amin脑子里竟似要和他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诀别,而后走进那扇未知的门。当Amin回到哥本哈根,远远望着来接他的男友,决定拼凑被长久的逃亡、恐惧和谎言破坏掉的一部分自己。当最后的歌响起,字幕里来自Amin的那段话,感谢家人和爱人无私的奉献,KR you mean the world to me. 我看到人竟然,又如此自然,迫害不同政见不同信仰不同性向不同国籍肤色的同类,心中永远不会停止涌起怒火和憎恶。
动画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护当事人的私人信息,让当事人不用露面。另一方面,动画可以完成真人电影无法实现的效果。故事随时可以跟着男主角的口述飞起来,用写意抽象化的方式,去表现阿明一家人逃亡过程中遭遇的噩梦。但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还是它的故事本身。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载体,阿明将他不能说的秘密,讲了出来。这部电影,就像他人生阶段的一个小结。难民和同性恋这两个身份,让他的故事变得更加特殊。但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相反它非常振奋人心!
惆怅哀伤的情绪贯穿始终,细腻且避免苦情,动人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