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期待了,就先买了原著。但原著实在是看得令人乏味,就没看完。真的好想看这部电影,给我憋得。然后网上资源一出来我就看了,真的一点没让我失望,因为我就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悬疑惊悚,不喜欢的人总能挑出毛病。它的节奏一点没拖沓,反转两次让人惊喜。反正我是很满意,等这么久没白等。
近期看了AA的新作Woman in the Window,中规中矩,没有很惊艳的惊悚片,剧情是硬伤,没拍出原著那种悬疑感,氛围没有很突出,但演技自然没得说,还有加里奥德曼,朱利安摩尔大配角助阵,虽然很想AA拿一次奥斯卡,就是缺一部封后之作~~希望能看到AA更多的好作品,运气降临一次吧!
《窗子里的女人》从头到脚每一个元素的设计 都难以不为之佩服影片的完成度;从剧本到场景设计,人物服装以及走位,这些视听语言的构成在互相配合下,使整部片看下来十分顺畅 更重要的是整部片洋溢着希区柯克的气息,其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悬疑与冤枉
电影的大致剧情是身患广场恐惧症的女主安娜在家里养病期间,如何应对来自对岸的家庭冲突及凶杀,最后利用这次机会战胜自己精神问题 感兴趣的可以去照原片看一下
颜色的使用
电影最出色的部分是在颜色上的采用,整部影片简单来说就是一场红与蓝的对决;安娜对自己过往的不接受,而营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现实; 在影片里使用红色来代表安娜的这一行为;而女主的对立面和现实,外部世界就被影片使用蓝色来代表:
影片开头安娜对自己的家人幻想的时候,从床单到身着的睡衣都是设计成粉色,视觉上的冲击让观众意识到安娜此时此刻是被病症控制的状态中
而在下一个场景就是面对鼓励安娜面对现实的心理医生,这一部分的场景就为蓝色;
另一方面,女二号简是作为外部冲突的存在,影片展现的手法让她与安娜心中那道坎一样,一起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摇摆,而最后的答案都是属于真实。虽然在影片中并没有和安娜内心建立起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了一个物理上的推动并和安娜病症是共存的一个元素
如,当安娜第一次想要面对现实战胜广场恐惧症面对外部世界的那个晚上,她穿上了深蓝色的睡衣,但是当简出现之后,与她的互动之下又在蓝色上披上了粉色的外套,在相信简这个角色真实可信的同时又代表着心魔再次占了上风。
到最后,女主战胜心魔之后反倒没有穿上属于蓝色的现实,而是穿上了中性色调的褐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现实意义
导演在色彩上的小心思为观影增加了不少趣味性
希区柯克
总体创作上来讲,完全可以当一部希区柯克的影片去看待,来自自家对岸的恐惧, 偷窥视角和被冤枉的戏份,都是希区柯克的经典特色;在摄影上采用了很多深焦摄影来凸显出前景与后景的关系,如影片中多次出现女主看电影的戏份,通过排列前景与后景的位置来让影片的内容与女主的心境产生直接联系,
观影时忍不住把这部片哪去了根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比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导演是有属于自己的人文表达; 而对于窗子里的女人来简单来说就是希区柯克混剪
但是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工匠品来说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电影推荐[话题]#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天意,今年的奥斯卡和金酸梅只相隔一天。作为全球呼声最高的电影奖项之二,奥斯卡和金酸梅基本能代表过往一年的最佳和最差。
然而,今年两个奖项的提名片单一拉,便会戏剧性地发现,有部影片同时出现在两个片单——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古驰家族》同时提名了「最佳妆化」和「最差男配」「最差银幕组合」。
此外,还有更戏谑的——
上部《至暗时刻》还以6项提名领跑第90届奥斯卡的乔·赖特,今年就凭新作《窗里的女人》狂砍5项金酸梅提名。
别忘了,这可是学院派大神、以名著史诗片成名、曾拍出过《傲慢与偏见》《赎罪》《安娜·卡列尼娜》《至暗时刻》和影史级「杀马特长镜头」、豆瓣8分起步的乔·赖特。
时隔仅4年,天上地下,云泥之别;
导演水准有波动,我们理解;
但直接从「最好」跌落到「最差」,真的闪了影迷的腰。
更让人失望的是,这部《窗里的女人》集结了4位奥斯卡小金人获得者——
影后朱利安摩尔;
影帝狗爹加里·奥德曼;
民间呼声极高、奥斯卡6提0中的艾米·亚当斯;
83届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配乐(《社交网络》)阿提喀斯·罗斯;
以及7提2中的最佳服装设计艾伯特·沃斯基
这样的班底,怎么看都是冲奥大热的种子选手,却偏偏全方位覆盖了最差影片、最差导演、最差剧本、最差女主角、最差翻拍5项金酸梅,乔·赖特用史诗级翻车告诉你,什么叫一手王炸打得稀烂。
《窗里的女人》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说艾米亚当斯饰演安娜,原本是一名儿童心理辅导教师,擅长安抚青春期孩子们的躁郁和迷茫;
后来,她因患上「恐旷症」在家休养,每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所谓「恐旷症」,就是旷野恐惧症,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病例↓↓↓
一听这稀罕病就可以断定安娜的阶层,中产保底,衣食无忧。
没错,安娜独居在一座别墅的二层,一层则租给了小伙儿大卫。
有天晚上,邻居家的小伙子伊森,送来些蜡烛给安娜,简单示好后,这对儿邻居就算认识了;隔了几天,朱利安摩尔饰演的简登门造访,她自称是邻居,安娜自然便将其设定为伊森的母亲。
安娜家和伊森家隔街相望,偶然间,安娜透过窗子发现伊森父亲、简的老公拉塞尔,有家暴这对母子的嫌疑,随着观察的深入,安娜确定伊森的父亲就是家暴男。
很快,故事迎来第一个高潮。
安娜亲眼目睹了拉塞尔用刀戳伤了简,拨打911后,安娜赶紧去对面救人。就在这时,恐旷症发作,安娜昏倒。醒来后安娜向赶到的警察复述自己所见,待嫌疑人拉塞尔对峙,才发现被害人简,压根就不是拉塞尔的妻子,并且伊森也对家暴一事矢口否认。
心理医生证实,安娜并没有按时吃药,种种迹象表明,安娜出现了幻觉。
接下来,就是“一个精神病嫌疑人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的故事。
怎么样?
光凭这故事梗概,就没什么兴趣了吧?
的确,一个病人→密闭空间→发现蹊跷→探索真相→结局反转,这样的剧情放到今天已经略显老套,《禁闭岛》已经上映12年之久了。遗憾的是,《窗里的女人》一切情节都在预料之中,故事层面没有任何新颖的部分。
很快,故事第二个高潮到来。
安娜并没有什么「恐旷症」,因自己大意酿成车祸,导致丈夫女儿殒命的伤痛迟迟没有愈合,安娜将自己彻底封闭。
结局的反转,陈旧无趣且经不起推敲。
原来,这一切都是伊森设的局,这个有心理缺陷的男孩利用生父杀死生母,然后甩锅给安娜。
当然,作为大女主电影,安娜当然完成了反杀。
影片讲故事的方式,则呈现出了B级片的粗浅,逻辑松散、一惊一乍、对白冗余。你甚至想不通安娜家白色猫咪存在的意义。
看完之后,观众无法与角色产生共情,对反派的动机没有好奇,甚至盼望着女主快点狗带。
《窗里的女人》在上映前,曾被赞为「向希区柯克的致敬」。
的确,从影片中,能够看到大量希区柯克的元素。
比如女主受困于家中用照相机窥探邻居,基本照搬了《后窗》的设定;
照相机抓取画面时镜头的横移与快切,也是希区柯克对观众心理操控的把戏;
艾米亚当斯、朱利安摩尔饰演的两个角色,都是金发女郎,甚至凶手挥刀的动作都很像;
几幕楼梯的俯拍,也是致敬希区柯克变焦;
摄影上采用了很多深焦摄影来凸显出前景与后景的关系,如影片中多次出现女主看电影的戏份,通过排列前景与后景的位置来让影片的内容与女主的心境产生直接联系。
但不禁要思考,这些致敬的意义是什么?
缅怀上世纪的惊悚片?
增强影片的讨论度?
为了博影迷会心一笑?
还是为如今英国影人在好莱坞全面失语而赌气?
如果表现手法上的刻意反而损失了叙事的流畅度,那这些致敬DUCK不必!事实上,乔赖特工整而精致的美学素养,其实本不适合用希区柯克这些不得已为之的形式。
最后再来说艾米·亚当斯,这个在各种影片中锤炼演技的女演员,陪跑呼声仅次于迪卡普里奥。回想《猫鼠游戏》中惊艳出场的牙套妹,跟她对戏的迪卡普里奥也拿到了影帝,而艾米征战奥斯卡的成绩是6提0中。
网友也为艾米P了图,心疼三秒钟。
摆脱掉早期的花瓶设定后,艾米很快得到业界认可。事实上,不仅在好莱坞,自《降临》大火后,艾米亚当斯在国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女性声音越来越被听到的当今,艾米亚当斯对女性破碎后重建的状态,演绎的十分到位。
《利器》中有心理创伤的酗酒女警
《夜行动物》中敏锐嗅到“爱已殆尽”的疲态人妻
《降临》中家庭残破、孤独失语的女科学家;
以及,去年的那部《乡下人的悲歌》中,她饰演了喜怒无常的吸毒女;艾米亚当斯为冲击奖项,暴肥好几圈;
深陷的眼窝、硬朗的骨相、标志性的鼻子、不动声色又力拔千钧的演技,都让影迷没法不爱艾米亚当斯。
遗憾的是,她在《窗里的女人》的表演,不仅没进奥斯卡,还进入了金酸梅“最差女演员”提名。不止是艾米,朱利安摩尔、加里奥德曼在影片中的表现都太平淡,乔赖特似乎单纯为了消费他们过往给观众的印象而攒了个局,在演员的表演上没有挖掘出任何新的可能。
提名金酸梅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稍微捋一捋艾米这几年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艾米不缺高口碑的作品,缺的是声量高的名场面。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艾米过往的角色有些同质化,而这种破碎女人的状态,或许并不投民主党意志的喜好。也因此,不少粉丝觉得,艾米特别容易被人抢戏,《乡下人的悲歌》《窗里的女人》虽然都担当女主,但艾米沉重的状态,更像是给其他角色的惊鸿一瞥做陪衬。
当然,一两次的选角失败不能代表什么,同生代的查理兹塞隆毕竟是少数,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才是女演员艰难道路上的常态。放眼未来,艾米下一次冲奥的作品,是跟亚当·麦凯(《大空头》《不要抬头》)合作的《美利坚之王》,片子预计明年上映,到时候一起期待吧~
这种故事和拍摄方式让人觉得不适,可能导这种故事和拍摄方式让人觉得不适,可能导演希望的把悬疑拍的更好看,实际悬疑很难拍的好看。这种故事和拍摄方式让人觉得不适,可能导演希望的把悬疑拍的更好看,实际悬疑很难拍的好看。这种故事和拍摄方式让人觉得不适,可能导演希望的把悬疑拍的更好看,实际悬疑很难拍的好看。演希望的把悬疑拍的更好看,实际悬疑很难拍的好看。
近期看了AA的新作Woman in the Window,中规中矩,没有很惊艳的惊悚片,剧情是硬伤,没拍出原著那种悬疑感,氛围没有很突出,但演技自然没得说,还有加里奥德曼,朱利安摩尔大配角助阵,虽然很想AA拿一次奥斯卡,就是缺一部封后之作~~希望能看到AA更多的好作品,运气降临一次吧!
《后窗》键盘精分侦探,突然钉耙穿脸好开心,论猫咪相片的重要性;还是 Joe Wright 导演一贯的舞台腔调调,但找来一堆名演来复古黑片新拍还洒不少血浆,说好听点是迷影致敬,更直观点的感受其实是“???”,差评如潮也是可以理解
电影很希胖 不太出彩 然后关于AA 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AA啊,你还没有真正传世之作便要老了吗?
无数恐怖片证明,神经质且看似脆弱的白人女性,往往是变态杀手们的最大竞品。没有绝佳身手,你根本干不过她们!She is the king in her own house!
悬念略老套,谜底忒孱弱,这种级别悬疑畅销小说宛如厕所读物,完全浪费卡司,致敬后窗与惊魂记,AA表演与Joe Wright调度大大提升电影质量,可惜亦无力回天,Moore仿佛星图附体,
多处配色布景都很有油画风格。前半段阴郁怪异,后半段屏息凝神,雨夜天台桥段算是创新了。遗憾是人物刻画不够深刻,比如David就是个幕布。
乏善可陈
好喜欢AA 希望大器晚成的她真的能拿个影后 可是看下来哪怕好几段她演得特别好(像万圣节她第一次尝试出门制止小孩、像最后一次和警察以及狗哥对峙、像录遗言视频),那些歇斯底里的抓狂那些恐惧的感觉那些无助的难过信手拈来 但很遗憾影片质量不太行。就是一个不能出门的女人看到对面一桩谋杀案 但因为自己的精神病药物导致没人相信的故事。没有反转 甚至没有悬疑 就是平铺直叙讲了这样一件事 关键是配乐还铺得那么满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件事很蹊跷似的。最后追杀搞得像动作片似的 不伦不类 有点失望。其实挺喜欢看摩尔阿姨、狗哥和AA的对戏 自然、情绪调动都很好 但他们两个配角戏份太少了 为影片添色不足啊!
好莱坞再不给AA发个小金人,真快把姐们逼死了
1.每个镜头耳边都仿佛传来艾米·亚当斯的声音——快看!老娘要开始飙演技了!快夸我!老娘演得好不好?!老娘要凭这段获得奥斯卡提名!2.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安娜精神有问题,安娜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就在安娜在众人的解释下,终于认清现实,意识到自己精神有问题,所闻所见都是幻觉的时候,欸,剧情突然跟你说,安娜没问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又被好莱坞那群口味挑得要死的影评人给骗了!这不是还可以嘛,尤其是AA把一位遭受过严重创伤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憔悴沮丧,焦虑恐慌和自责绝望,以及困在自己的错误和过去里后悔无助的情绪拿捏得非常好,而且不是那种声嘶力竭撕心裂肺,收得住但同时你又能感受到她的愧疚和痛苦。最后一段看得我都疼!哎讲了那么多就是给A女士一个夸
镜头素养很高了 很多大师镜头 只可惜剧本一般
窗里的傻女人,乡下人里被格劳·克伦斯抢戏,这片被几分钟戏份的朱利安·摩尔抢戏。
哥,你都直接引用希区柯克和普雷明格了,咋就什么都没学到呢?
AA好惨,忍不住心疼她,在药物幻觉伤痛中找到自己存在的证据,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3.5星。参考影片《后窗惊魂》《森林恶鬼》
镜头画面这么好…演员这么优秀…然后拍成这样??
事实证明哪怕几十年过去了,希区柯克依然滋养着好莱坞的导演们。这部片子简直像是致敬希老的混剪:后窗式窥探、螺旋的阶梯、敏感的金发女人,以及过不去的心理障碍。乔赖特的英伦范镜头给影片增添了不少画面的美感。不过从影片第一个镜头就在刻意地暗示开始,本片的反转实在是显得陈旧且无趣。卡司相当豪华,AA的表演依然是能让你坚持看完的核心,不过最精彩的却是仅出场了片刻的朱利安摩尔。至于狗爹,其存在感弱到可以说换个人演问题也不大。。
《火车上的女孩》《破晓时分》同款片,大部分时候,好莱坞留给这些女演员的似乎永远都是陈旧过时的剧本……Always the same old old stuff.
Amy Adams为啥越长越像amy schumer。。费解。好多镜头晃神还想amy schumer的演技怎么突然这么正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