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这几天有个#浙江卫视给河南卫视道歉#的词条被刷上了热搜。
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前段时间,河南卫视的端午节目火出了圈,而后却出现了一出让人匪夷所思的小插曲—
浙江卫视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引用了河南卫视端午节的出圈节目,却抹掉了河南卫视logo。
且口播的时候模糊其词,只说是卫视的节目。
节目播出后浙江台被河南共青团点名质问“卫视?哪儿的卫视?河南的卫视,不是浙江卫视”。
网上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热议。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节目被“拿”让大家如此愤怒呢?
1、
浙江卫视引用的节目,同时也是河南卫视端午节最出圈的节目,
名字叫《祈》。
这是一个水下的中国风舞蹈表演。
舞者化身成为九天而来的神女,在水下光影交错中翩翩起舞。
此情此景就如曹植笔下《洛神赋》中所描述的那样: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如此极致的美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只能说四个字:叹为观止。
这支视频在全网累积播放超2091万,可见它有多火。
但这只是河南卫视端午晚会上的一个节目。
晚会共有七个节目,分别前往七大取镜处分别录制。整个端午奇妙游包含了洛神、龙舟、舞蹈、皮影戏、中医等多个民族元素。
除了洛神舞,播放量排第二的琵琶乐《兰陵王入阵曲》也让网友称赞不已。
此曲是琵琶弹奏家柳青瑶引用古名创作的新曲。
视频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兰陵王入阵曲》源于唐朝后传入日本,因唐玄宗下诏禁演逐渐失传。
乐师的女儿从小跟着父亲练琵琶,在父亲随着使者去日本教习琵琶久不归后,母亲剪断了琵琶弦不让女儿继续弹奏琵琶。
而后乐师父女于两地同时弹奏起《兰陵王入阵曲》,意思是文化的失而复得。
最后演奏进入高潮,字幕配上了白居易《夜雨》的前四句。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一首琵琶曲,其中包含了千万种情绪,千万种境界。
有肃杀之气,亦有相思之情。
这种华夏儿女刻在骨子里的民族记忆,就像是网友所说的那样:
“悚然而惊,发毫乍立,杳不知此情何起,唯有清泪两行,沾湿我衣。唯有一腔汉血,汹涌转激。”
其实在端午晚会之前,河南卫视就已经出圈了数次。
最先是今年牛年春晚上的演出的《唐宫夜宴》这个节目。
十四个舞蹈演员就像是从仕女图中走出来的“在逃文物”,娇憨可掬,顾盼神飞。
尤其是将现代的ai技术与古画相结合的方式,更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紧接着元宵节时推出的「元宵奇妙夜」,唐宫小姐姐穿入了清明上河图,带着大家逛了一圈上元灯会,惊艳的转场方式让网友称赞不已。
再后来「清明奇妙游」,VR的唐宫小姐姐再次出游,同样也是满屏的称赞。
可以说,进入牛年开始,河南卫视就在不断地引发热议,圈粉无数。
也难怪总策划徐娜在采访中会说——
“出圈永远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
徐娜的情理之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
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有足够的底气。
底气来自哪里——
一方面是整个制作团队从上到下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下了很多苦功夫。
比如说《唐宫盛宴》中的舞蹈演员,在训练时每天能有四个小时的睡眠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当时为了还原唐俑的丰腴美,小姐姐需要把棉球塞到嘴里,以达到脸庞胖嘟嘟的效果。
每一个人都塞棉花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就会出现被牙框顶出血,甚至一塞棉花就干呕的情况。
这些不为人知的心酸,演员们都熬了过去。
即便身体有多么劳累,只要老师一喊“开始”,她们立刻会精神抖擞地投入到表演当中。
包括这次的端午节的《祈》。
水下舞蹈,难度可见一斑。
在水中跳舞的演员叫何灏浩,她拍摄时几乎就等于是在水里泡一天。
长时间的水下拍摄,演员的眼睛也出现了肿胀充血的情况。
但这还不够。
为了出来的画面足够飘逸灵动,就只能将鱼线绑在演员身上,完成特殊动作的表达。
这些辛苦都是没办法避免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祈》这个节目最早拍了一版,放在正片里也没什么问题。
但大家觉得还可以更好,所以一致决定重新拍。
总策划徐娜说:我们的要求是节目播出之后,网友随便截图就能截出壁纸来。
正因为有这一份愿意吃苦,愿意花心思的态度,作品才有了出圈的可能。
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主创团队想做的是真的根植于传统文化下的有意义的作品。
为了打磨出一档优质的晚会,导演组可以反反复复商讨出二十个版本,就为了将晚会的呈现效果做到最好。
其中《唐宫夜宴》的灵感来源,来自编导陈琳在博物馆中看到的一组红陶女俑。
舞蹈演员上的妆容服饰也全都是根据唐代的当时的潮流所打造的。
包括这次端午奇妙夜的策划。
整个创作思考其实沉淀了一两年甚至更久,最后敲定以唐代、宋代为主要背景,也是想借此传递一种女性力量。
而河南卫视以文化为核心的理念并不是从今年,或者是这两年才开始的。
3、
从很早开始河南台就做了好几档文化节目,收视在当地来看也算不错。
比如说《梨园春》。
这是一档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节目。
从1994年开播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七年了。
河南本地人眼里,《梨园春》就是他们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的他们总是跟在大人后头看唱戏打擂,耳濡目染之下多少都能跟着哼着唱几句豫剧。
豫剧的群众基础能如此稳固,《梨园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武林风》。2004年开播,至今十七年。
世界各路高手都在这里以武会英雄。
少林功夫,现代搏击,究竟谁技高一筹,真功夫见真章。
豪情在天谁能与我争锋
青锋在手谁能倚天屠龙
中原逐鹿方显英雄本色
武林风起自当气吞山河
后来又出了一个少儿综艺《少林英雄》,把一群小孩子送去少林寺历练。
有于荣光、倪虹洁两位明星教练,训练营生活为期两个月,期间他们会和少林寺僧人同吃同住,学习少林文化。
抖音出圈的歌曲“师父我坚持不住了”,就是出自这里。
这个节目完全是河南卫视自己制作的良心原创节目,节目里的小孩子都很可爱。
只可惜宣发不到位,开播的时候水花不大。毕竟宣发是保密局局长
《华豫之门》同样也是2004年开播,一个优秀的鉴宝节目。
最近还推出了《红色百宝话百年》的特别节目。
讲述珍宝背后不普通的故事。
以及早期的姓氏文化节目《知根知底》,《汉字英雄》。
主持人是马东。
节目中马东的一句话“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都是河南台做了多年的文化节目。
现在大多数的卫视办晚会,做节目都是走捷径取巧,只想赚流量。
同样的节目放在河南台是二次创造焕发出新的活力,放在别的台却被改的面目全非。
比如说重庆歌舞团的《丽人行》。
《丽人行》是以舞蹈的形式再现杜甫笔下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突出的是闲适浪漫的女子气质。
这是歌舞团在《舞蹈世界》中演出的版本👇
早前有晚会用了这支舞蹈,却把原来的古典配乐换成了网络歌曲《芒种》。
导致舞蹈演员的动作和音乐的割裂性相当明显,违和感强烈。
更令原创者气愤的是,好好的唐装古风群舞变成了给明星当伴舞,完全没有尊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再看河南卫视的改编,旁白一出,就把人带进了那个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为了表现大唐女子骨子里的风情万种,举手投足之间的慵懒范,还创意地加入了特效。
最妙的是拍摄时取用的景是洛阳的九州池,而杜甫正是洛阳巩义人。
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还有前段时间《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红颜旧》,编舞被网友指出疑似借鉴了《纸扇书生》。
《纸扇书生》所表达的是书生的意气风发,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像河南台这样——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背景的嵩阳书院也跟书生这一形象相吻合。
而《红颜旧》,却是“山峰路转君不见,风雨凄凄又一年”。
表达的女子哀婉情深与《纸扇书生》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硬生生凑在一起就是画蛇添足。
网友吐槽:还不如不跳。
以及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战成骂名的《山水霓裳》。
说是国风走秀,却有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拉夫领,酷似古希腊神仙的发饰。
截图出自b站up@鲸尾kim
哪怕走秀的是超模,可这样的国风走秀真的是国人心中的中国风吗?
很多人会觉得年轻人是不爱看文化节目的。
甚至这几年,我们尽管综艺节目如雨后春岁,可大多都是借鉴、引进国外综艺,批量生产。
然而,河南卫视2020年提出改版后,依旧是以“戏曲、武术、鉴宝”三大ip作为核心。
2021年至今,河南卫视的数度出圈,无疑狠狠打了那些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内容提供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年轻人不是不爱看传统文化节目,而是不爱看没有用心的节目。
至于有没有用心,是不是好节目,观众心里其实一清二楚。
那种还是把流量明星当成财富密码的伎俩已经过时了。
毕竟,流量明星带来的一时的热度只是水中花,镜中月,不能长久。
而人民群众才是最大的流量。
晚上看了个号称宝藏节目的视频,其实就是之前河南卫视那档围绕着龙门石窟唐至北宋文化的舞蹈节目。之前看过截图觉得还行偶然在微博刷着新一期的就看看。看完观感是:不si不行,si根本不行(烟台话重音放在根本俩字上) 捡着新一期重点说说,开头那几秒确实挺行,一个唐代美女江上飞行,属实有点洛神赋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的味儿。后面就彻底拉胯,几个抠图的仙子跟个花苍蝇一样绕着奉先寺那俩金刚乱飞,你说这都2021年了。你抠图还能扣的让观众看出来你自己都不嫌恶心啊,咱经费再怎么不够也不至于就这吧。然后主舞下来,不得不说主舞选的好有点史书里写的胡姬善舞的脸。然后拉胯的就接踵而至了,kucha一下(于谦媳妇生孩子就这声儿)一个传送门开了,那传送门,啧啧不知道的寻思灭霸又拿了空间宝石来打响指了。你开就开吧,然后主题出来了那么几个大小伙子也就是这期节目的主题金刚出来了。那模样不像金刚倒像是牟平大窑镇东沟子村西边乱葬岗的孤魂野鬼上了身,你家的金刚脑门是绿的?还是墨绿的?再说了那体型也不像啊,我也不知道是导演拍到这自己都觉得寒碜还是怎么着背景出来几个金刚的CG合成动画,那场景确实是像极了金刚怒目把魑魅魍魉一网打尽的样。 看到这我已经看不下去了直接关了。我以前说审美是个需要学习的过程,我真的建议这帮导演也好美工也好先拿着经费去看看红磨坊的演出再看看蒂塔万提斯的show。服装制作你就照着1983年徐克那版蜀山(朋友们别看不起83年的特效,那版的特效是光魔工作室前身做的,成名作《星球大战》)。林青霞你找不着Angelababy烂大街的网红脸你能找着吧。如果这种作品都能叫好,我也挺明白为什么歌舞片这个艺术形式不受国内欢迎了。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不少人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段水下舞蹈的视频。
这段水下舞蹈名叫《祈》,舞蹈演员全程在水下闭气起舞,完成高难度舞蹈的同时还要保证视觉的观赏性,唯美的服装造型设计搭配舞者曼妙的舞姿,完美诠释出了古典壁画中的“飞天造型”。
网友把它叫做洛神舞,因为节目的主题是曹植的《洛神赋》,诗人笔下对洛神美貌的华丽辞藻和瑰丽想象,得以生动完美展现在画面中,真正应了原诗中的那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这段刷爆全网的水下舞蹈,出自河南卫视播出的《端午奇妙游》节目。
继年初的《唐宫夜宴》刷屏后,河南卫视再次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短短40分钟的节目,却凭借精彩绝伦的节目创意、高水准的制作舞美、考究典雅的服化道,尤其是在保证内容观赏性的同时,还兼具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彻底征服了亿万观众。
这台表演虽然仅有7个节目,但从内容主题到形式风格,却融合了洛神飞天舞、端午祭祀、赛龙舟、兰陵王古琴弹奏等等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再加上尖端前卫的摄影技术的加持下,让表演的内容给予观众极大的震撼和新鲜感。
光是这段不到两分钟的舞蹈,就前后经历3次拍摄,耗时26小时才拍完,舞蹈家需要50秒换气一次,一天反复下水超过200次,为了保持水下的稳定还要全身附带配重。而跳舞的女演员何灏浩就更不简单了,曾是花样游泳冠军,最顶尖的水下特技演员,做过周星驰电影《美人鱼》中的美人鱼替身演员。
节目的用心,演员们的专业,才成就了这个每一帧都能让人美到窒息的节目。也因此,节目播出后,直接连上好几天热搜,视频在全网平台上被播放了超过7亿次,网友直呼:河南卫视又杀疯了!
《端午奇妙夜》加上年初的《唐宫夜宴》连续爆红出圈,让幕后的河南台也成功被全国观众所关注,很多网友纷纷留言鼓励河南台再接再厉,并直言:建议那些动辄投资数亿资金办拼盘晚会、只会请流量明星走秀尬演的一线娱乐卫视们,好好学学人家的创意和诚意。
当然,对于河南台的逆袭,也有不少观众感到意外。
毕竟实话实说,在过去很多年里,河南台常年收视率垫底,经常在省级卫视收视排行榜上处于二十名开外,似乎除了《梨园春》和《武林风》之外,就没有其他真正具有知名度的节目内容。
有鉴于此,笔者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河南人,同时也是从小看河南台长大的观众,所以才临时想要回顾一下,河南卫视是如何从三线卫视一路逆袭破圈的“励志史”。 本期也将开启一个全新系列「我的私人电视史」——
河南地处中原,这里古为豫州之地,因而简称豫,又因其居九州之中,所以又称中州,后又泛称中原。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因而被誉为历史文化大省,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正是因为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河南台从创台之初,便与中原文化联系在一起。
河南台的前身是是1969年9月15日开播的河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一直到1996年上星播出后,正式省级为河南卫视。狭义的河南台的发展历史从这一年正式开始。
在九十年代初,最耀眼的是山东卫视、贵州卫视、云南卫视和浙江卫视,他们是最早上星的省级卫视,尤其山东卫视在当年霸屏一时,其在八十年代末开始靠自制剧立台,其制作的《白眉大侠》、《甘十九妹》、山东版《水浒》等剧集热播一时。
河南台在这种局面下,上星后就被迫屈居于二线卫视。
不仅比不上前辈,就连后辈很快被甩开,次年才上星的湖南卫视初出茅庐,便缔造了《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在青年群体中颇有影响力的节目,一时间开启了国内电视行业的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河南卫视唯一能扛得起收视率的节目,只有《梨园春》。作为河南卫视的长寿节目同时也是王牌节目,《梨园春》可以说是见证了河南台的成长和发展历史,至今仍是是中国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
《梨园春》开播于1994年,节目创始人周迪君是河南台的老牌编导,曾在九十年代初策划了颇具影响力的电视栏目《七彩虹》,因为做过戏曲编辑的经历,周迪君便依托河南历史悠久的豫剧文化,创办了戏曲节目《梨园春》。
最早的梨园春是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邀请各地戏曲名家登台献艺,节目并不局限于完全是豫剧,京剧、曲剧、越调、梆子、黄梅戏都有展现。到了1998年,节目迎来了创新性的改版,加入了擂台赛的形式,面向戏迷开放竞演,从此让《梨园春》从河南走向了全国。
到了1999年,节目组再次与时俱进,在原有节目形式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增设了戏曲小品或相声、戏曲MTV等节目形式,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戏迷擂台赛,作为古早电视选秀节目的鼻祖,很多擂主冠军都成了后来圈子内的名角大腕。
而说到《梨园春》这档节目,除了戏迷擂台赛之外,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的是两位主持人老倪和晓戈。在九十年代的内地电视圈,似乎格外流行这种老少配男女主持人搭档的风格。
倪宝铎是《梨园春》的元老级主持人,他本身是曲艺演员出身,从《梨园春》栏目创办开始就担任主持人一直到2011年退休,而搭档庞晓戈则是98年加入,主持《梨园春》的十几年中,她和搭档倪宝铎一老一少,一静一动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好评,曾两次获得全国“银话筒”百优主持称号。
《梨园春》自98年改版后,便获得了不俗反响,一直是河南卫视的收视保证。根据相关资料报道:自2000年至2015年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8.6%,最高达35.7%。2018年6月,《梨园春》迎来第 1000期节目,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
《梨园春》的影响力,在河南人的心中毋庸置疑。即使像笔者这样根本没不懂戏曲的观众,也在节目中戏迷擂台赛中听过经典的唱段,诸如《花木兰》里的那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只要旋律响起还是能够轻易哼唱出来。
曾经有媒体采访主持人庞晓戈:为什么《梨园春》能够在电视节目中长盛不衰?
庞晓戈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戏曲情怀,每一个河南人都离不开戏曲,打断了骨头,连着筋。这就是梨园春几十年如一日,依旧被大家喜欢的根本原因。
依托《梨园春》节目,河南台在新世纪之交的电视市场逐渐展露头角。 然而进入千禧年后,卫视市场的格局开始飞速变化,老牌卫视纷纷开始求新求变,这其中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湖南卫视。
2002年,湖南卫视确立了“锁定娱乐、锁定年轻、锁定全国”的频道定位,从此开始了娱乐立台的时代。仅仅两年后,湖南卫视就策划出了风靡全国的《快乐女生》节目,并在短短几年间开启了全民娱乐选秀的时代。
且不说这种风气对日后内地电视行业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在当时而言,湖南卫视的成功在于捕捉到了当时电视行业的变化,收视人群正在逐渐向年轻群体靠拢,掌握年轻观众才是未来争取收视率的重要法宝。
在此际遇下,河南台也开始了新的电视栏目的探索。
2003年初,河南卫视改版计划正式启动,次年两档新节目正式与观众见面,一档是武术搏击类节目《武林风》,一档则是文化综艺节目《华豫之门》,这两档节目再次大获成功,见证了河南卫视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辉煌。
《华豫之门》是一档文化鉴宝类节目,它没有后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那么浮夸刻意,节目创办初衷旨在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以一个展示藏品、交流藏品和鉴别藏品的平台,是当时国内第一个鉴宝类节目,并一度取得了同时段全国收视率稳居前十的优异成绩,女主持人陈琨也因此一直被视为河南卫视的当家女花旦。
而对更多的男观众来说,《武林风》则是一档真正属于男性的节目。节目以展现中华武术为宗旨,同时以精彩刺激的搏击格斗比赛为吸睛亮点,通过缤纷云集的武术套路、酣畅淋漓的搏击场面、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加上不定期的举办国际拳王争霸赛,让《武林风》一度拥有:内地初代UFC的美誉。
节目开场的那首开场主题曲《武林风》,至今让人听完感觉荷尔蒙在躁动,“豪情在天谁能与我争锋,青锋在手谁能一剑屠龙。中原逐鹿方显英雄本色,武林风气自当气吞山河。”歌词琅琅上口,曲调激扬,唱起来就仿佛自带一种豪气干云、无敌天下的感觉。
《武林风》风头最劲的那几年,可以说掌握了很多男性观众的遥控器。以至于《武林风》在最顶峰的那几年,收视率非常可观,几乎每年节目举办《全球功夫盛典》时,河南卫视的收视率都能冲到全国第一。
从《武林风》的比赛中,也确实捧出了不少的知名拳手,如王洪祥、武僧一龙等,他们开始拍电影、上电视,武僧一龙甚至去美国客串过《美队3》的拍摄,真正做到了名利双收、文体两开花。
不过,随着节目的播出,争议也不是没有,时不时就有各种有关比赛黑幕的传言流出,让《武林风》节目越来越被观众诟病太假。
另一方面,不管是最早的王牌节目《梨园春》,还是后来的《华豫之门》和《武林风》,其实都不难看出,河南台在那些年办节目的最大宗旨就是依托于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从戏曲到历史文物和武术,这种“人文牌”是河南台一直以来的标签。
但也正是因为太依赖于打人文牌做栏目,就导致了河南台的节目收视群体比较固定。而随着国内电视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观众群体逐渐向年轻人的扩散,导致了河南卫视的文化节目在与其他卫视的综艺娱乐类节目竞争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掉队。
节目形式固化、观众老龄化,成为了河南卫视在顶峰后迈入低谷的预兆。
河南卫视并不是没有尝试改变过,相反,河南台其实一直在探索新内容的路上。
2006年,河南台效仿其他卫视拍摄自制剧,打造一部长达186集,共分4部的武侠功夫剧《少林寺传奇》。该剧在当年算得上是大手笔,邀请了众多明星如:林志颖、元彪、洪金宝、王刚、鲍国安等等加盟,而且启用了一批真功夫演员主演,旨在打造一部真功夫新概念武侠剧。
四部《少林寺传奇》故事格局宏大,时代背景从南北朝乱世、到隋唐风云再到清朝中叶,前后拍摄周期长达8年,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国剧少有的野心之作,可惜该剧拍到第三季时候就已经剧情乏力,没能真正缔造一套少林IP,第四部于2017年开播至今,连豆瓣评分都没有。
电视剧方面行不通后,河南台又试水自制综艺。
首先是当时最流行的达人秀节目翻版的《你最有才》,该节目最早是在河南台下属的都市频道播出,类似于“中原达人秀”的概念,从全国各地选拔各类有才选手,比赛不拘一格,不管是精彩的、惊奇的、独特的、高超的、有创意的节目,还是奇人绝人,拥有特殊才艺的人,只要节目受欢迎,就能在比赛中展露头角。
《你最有才》也的确选出了一些颇具知名度的选手,其中最成功的选手当属如今的综艺节目红人杨迪。杨迪在当年是网络搞笑红人的代表,在节目中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恶搞西方名画蒙娜丽莎,其搞怪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当时的评委黄安就曾说过:杨迪你以后会红,大红!
值得一提的是,《你最有才》当年淘汰的选手中不乏日后娱乐圈的顶流。比如当时年仅12岁的王俊凯就惨遭一轮游的尴尬命运,然而造化弄人,一年后他就加入了TFboys组合开启了星路。
可见一个人的命运,不仅是还靠自我的奋斗。
此外在节目中还涌现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河南草根选手,河南舞神刘东立和河南舞侠李新义是其中的代表。其中刘东立尤其传奇,他以独树一帜的猜枚舞成名,在节目中留下的那句话,“我可以没有饭吃,我可以没有衣服穿,但是我不能没有梦想”,至今听来振聋发聩。
有人说,他跳的不是舞,是寂寞,因而被不少网友追捧为精神偶像。
顺带一提,河南都市频道在当时绝对是相当时髦的频道,旗下有一档开播自2008年的《打鱼晒网》,是当时电视上少有的网络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韩佳会以以调侃的方式把网事说成相声段子,节目会用RAP说唱来盘点当日网络爆料及网络热点,并用独到而犀利的评点八卦新鲜事儿。
2013年,在一线卫视纷纷打造歌唱类竞技真人秀节目的时期,河南卫视再次不走寻常路,打造了一档素人文化竞技类节目《汉字英雄》,邀请马东做主持,于丹、张颐武、高晓松等文化名人担当评委,不仅夺得高收视率,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在此成功基础上,河南台又推出了解读成语精髓、解码中国文化的节目《成语英雄》,之后又推出了文学户外真人秀《文学英雄》,邀请作家、演员、歌手跨界,通过一对一搭档,以答题、探险和演讲等形式开展文学PK赛,一起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可以说,河南卫视在这一时期的自制栏目尝试方面创意和野心都有,但可惜的是,这些栏目最终都没能持续走下去。
很大因素在于,河南台本身作为二线卫视,在资源调度和经费制作方面都有限制,远不如一线卫视那样财大气粗,像《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很快就被其他卫视的各种听写大会所模仿借鉴,而一旦节目出现同质化,河南台就很难与一线卫视做竞争。
此时,浙江卫视有《好声音》、江苏卫视有《非诚勿扰》,而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在这种局面下,各大卫视纷纷开启抢占综艺市场,大投入、大明星、大推广,成了当时热播综艺节目的核心要求。
面对此起彼伏却又愈发汹涌的浪潮,河南台逐渐成为了卫视频道中的边缘存在。
然而河南台虽然在自制内容方面竞争失利,收视率逐年垫底,却始终是最接地气的电视台。
即便每年播放的基本都是各大卫视播过一轮的老剧,但河南台能够维持固定的收视率,靠的是独门策略和收视法宝,也就是各类民生节目。
比如有河南版《1818黄金眼》之称的《小莉帮忙》,如今就在短视频平台迎来了第二春。该栏目创办于2009年,节目打出“有困难,找小莉,小莉帮忙, 一帮到底”的口号,专门帮求助的观众解决麻烦。
但因为有些事情实在太囧,节目因此居然做出了爆笑十足的效果,被网友调侃为:魔幻现实主义纪录脱口秀,不过,该节目也因主持人专业度问题,曾陷入争议。
除了《小莉帮忙》外,在河南台的都市频道和民生频道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民生节目,如《民生大参考》《百姓调解》等等。其中《百姓调解》这档节目,在河南民间有着相当高的影响力。
该栏目并不是把被调解人请到演播厅,而是由百姓调解员走到被调解人的家里进行调解。节目中所展现的接地气的人间众生相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这也是节目长盛不衰的原因。
河南台的全新变化始于2020年6月,这一次全新改版,河南台打出了「新版面、新面孔、新形象」的口号,并决心深耕文化垂直领域,力图通过构建文化节目矩阵,在文化表达上不断创新,在技术制作层面不断升级,通过更年轻化、时尚化、娱乐化的设计包装,让文化时尚起来。
乍一看这似乎与河南台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宗旨没有多大变化,但「文化也时尚」的主题却准确切中了当下所推崇的国潮崛起、文化自信的时代脉搏。
时代的潮流自古以来就是轮回,河南台从创办之初就提出的文化立台方向,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却显得如此稀缺。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夜》,无不体现着节目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艺术创作的探索与真诚。
河南台的逆袭出圈,无疑打脸了那些只会邀请流量明星、追求娱乐的一线卫视的不良风气,毕竟说到底,只有尊重观众,用诚意做内容,才是真正的长胜之道。
最后,引用网友的一句评论:一人血书求河南卫视把所有传统节日拍成奇妙游系列!
我已经开始期待接下来的《七夕浪漫奇妙游》、《中秋寻亲奇妙季》、《重阳最忆是少年》了……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迷影映画(ID:miying1994)
这个端午节河南卫视出圈了,而且是凭绝对实力火出的圈,不光国内上了热搜,被各大媒体刷屏,作为中国对外窗口代表外交部华春莹也转发了。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有太多太多的精粹等待去挖掘,多做些弘扬民族文化的节目不好吗,这不比搞些各种真人秀,捧那些流量小鲜肉要强吗?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公众电台能紧跟河南卫视的步伐。 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领略中国文化之美。 【素材使用方向】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流量与流行、榜样、担当与责任等。 【经典时评】 光明日报:“端午奇妙游”,为什么又火了? 文 | 小亢 端午假期,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又火了,带动本次走红的是惊艳全网的开场舞蹈——水下中国舞《洛神水赋》(原名《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舞蹈演员化身洛神拂袖起舞,让网友们惊呼“看到神仙了”,而这也是今年春节的《唐宫夜宴》节目之后,河南卫视传统文化节目的又一次成功“出圈”。 这也说明了,能够爆火并不是运气,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如何“破壁”,其实是有流量密码的。 节目执行策划徐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作品国人看了会有感受,会奔走相告,希望用好的作品来吸引流量。”的确如此,传统文化要想达到如此大的影响力,必然和其他传播力广泛的产品一样,要采用适应青年网民群体的艺术表达方式,要能够让人们完全自发地产生分享欲望。新鲜的表达手段,其实才是传统文化“出圈”“刷屏”的必杀技。 仔细欣赏一遍节目,不难发现为什么让人有共鸣。自曹植写就《洛神赋》后,画家顾恺之根据词境描绘出《洛神赋图》以来,国人对美女“洛神”的想象就从未断绝。可以说,水下起舞的洛神,与曹植的浪漫一脉相承,符合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美好想象。 《洛神水赋》从舞美、舞蹈的设计,再到打光、音乐、色彩的把控上,都无一不成就其艺术高度。看了这样的节目,能感觉到《洛神赋》的每一句词都浮现在眼前,诗中意境淋漓尽致。这样有上乘审美的作品,文化与艺术性兼备,人们在肯定它的同时,表达的其实是自身的审美品味和观念,这种艺术品味的传递具有自发性,直接促进了《洛神水赋》视频的刷屏传播。 同时,近年文博探索、诗词朗读节目的走红,中国风歌曲大流行,以及青年人的汉服热,引领了一波又一波传统文化复兴的“回潮”。这股不停歇的热潮,对于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容和制作俱佳的国风作品很难不火,而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河南,这样的文化输出简直是信手拈来。 《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背后所依托的,是我国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复兴传统文化”,绝不是喊着口号,却做出一些生硬、门槛高的作品。人们见多了打扮精致的古装女子,也见惯了场面恢弘的传统歌舞,如果仅是如此,会达到这样的影响力吗? 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崭新的展现手法,去唤醒传统文化沉睡的魅力,置身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节目好看,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圈粉”。 《唐宫夜宴》“火出圈”,文化味才是最大亮点 来源:红网 作者:王学明 2021-02-15 最近,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网上传疯了。在微博上,#唐宫夜宴#这个话题词已经突破7000万阅读,而节目本身在微博的播放量也达到了千万级别,数据仍在持续增长中。“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精彩的舞蹈让网友一秒穿越回大唐,不少网民直呼“太好看”。这场精彩纷呈的河南春晚也成了大型圈粉现场,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点赞。 《唐宫夜宴》火出圈,连续多天热播,霸占热搜榜,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舞蹈节目所蕴含的浓浓历史文化味,以及播出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是受到公众热捧的关键所在。在这场精彩节目中,高精尖科技元素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演员们活灵活现地表演,把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河南春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难怪小伙伴们个个都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唐宫夜宴》亮出了文化自信,展示了文化自强。从妆容到造型,再到布景,都下足了功夫。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演员们身上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演员们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从采用《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古代名画的画意为背景,到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等文物的穿插,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让这场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华美得像一场梦境,更让人感受到了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 爱上《唐宫夜宴》,是人们对历史文化不舍的情怀。除了《唐宫夜宴》,2021河南春晚还有演员穿着宇航服打太极的太极表演《天地之中》、民乐大师方锦龙吹响千年骨笛的《国乐新春畅想曲》等创意表演,这些具有浓浓文化味的精彩节目,同样吸引着公众的目光。正如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所言,“看到网友说看完晚会想去河南博物院转转,觉得这些表演‘出圈’值得了,我们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了一点点力量。”
太感动了,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中国,文人心底的那抹传统印记,在此刻淋漓尽致,不知道是不是内心的触动还是久违的相识,看过之后真的是五体投地,内心波澜壮阔,泪眼朦胧,无以言表,是什么样的感动,什么样的情絮,叨叨念念,唯有一颗中国心,一颗传统文化复苏的伟大梦想!不知为何,此时此刻眼泪就是想跑出眼眶,嘴唇已经扭曲变形,我伟大的上下五千年
水下舞《祈》绝对可以封神了,远超唐宫夜宴,个人虽然更偏爱纸扇书生,但不得不承认,撇开男色,确实是《祈》更强。相比之下东方卫视在干吗啊,哦,刚因为某出狱老大哥团灭了6个啊,那没事了
很不错 其实早就应该多点这样的尝试了
确实可以说是卫视级别针对庆祝传统节日一次难得的创新,节目的精美度先另说,形式创新及隐藏在其后的整个“唐宫宇宙”的想法才是真正的过人之处。期待下一次相遇。
好多优秀漂亮的小姐姐啊,真不错。
洛神,经验,摄像牛逼
不同节目的制作、视听水平参差,风格混杂,古典唐风与蹩脚说唱齐飞…水下表演火了,摄影师和演员辛苦…一言以蔽之,河南台摸索到一条好路子…
反正比上天入地的神魔玄幻,绿茶鲜肉你死我活好看太多太多了,值得鼓励。
小清新的普及中国文化
动画、真人和歌舞~大唐盛世啊~
遇见中国,豫见中国/期待接下来传统节日的特辑
开场舞《祈》足以封神
不愧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一人血书求河南卫视把所有传统节日拍成奇妙游系列!我已经开始等接下来的七夕、中秋和重阳了...
确实不错
这就叫文化自信。
水下飞天绝美!琵琶隔空对谈也令人印象深刻!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宝库,为文化出圈提供了范本!
为河南文创产业叫好,别人都在氪金的时候,河南已经达到王者
看多了无感🙃。
还是喜欢 唐印 那一折
水中仙绝了,看到失语。兰陵王入阵曲的父女隔海对弹本身就很让人动容,了解了曲谱失传而又复得的隐喻,就更难只从一个节目的角度看待了。
舞蹈本身很好,舞美提升的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