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还以为是动画,其实是生活
看到开头的动画,两秒钟以内我以为这是动画片。
然而,那个巫婆是真的,小姑娘也是真的。那个喊着“橘子皮”“橘子皮”的男生,还有他的寡居妈妈,甚至小学校的老师、山洞的偷渡客、常常拜访的保险业务员,都是真的。
8岁的台北小丫头被骤然扔到海边小城,每天就像被穿越一样过着到处不适应的生活。被笑话,被欺负,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发生了不愉快,也可以一个电话就化解;即使谁都没有帮成对方,也不影响他们在一起欢笑;即使嘴硬的说“我们又不是朋友”,还是会互相挂念。
可是,小孩只有长大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才能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尽情的玩、跑、笑、闹。
2 ) 即使是小萝莉我也无爱
其实这部电影倒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那个小萝莉很可爱。当然了,即使算上这个小萝莉,依然不能掩饰这部电影的无聊。
有人说这是小清新式的电影,先不管这是谁造出的电影类别,不过用这个词形容本片倒是蛮贴切的。台湾盛行小清新的音乐,自然也就会诞生小清新的电影。清美新颖、清爽新鲜。套在电影里,就是找个白白净净的主演,好像这里的这个小萝莉,有的没的说两句人生感悟,这里一定要以旁白的形式读出才有味道。再拍些美好的景色,配上清新的音乐。至于情节,还是尽量弱化吧,西方有意识流电影,我们也有情绪流的电影,随情绪流动吧。
之所以不喜欢这个电影,是因为这个电影是个概念先行的东西。何为概念先行:即先有一个想法强烈地想要表达,然后去编一个故事往这个想法上靠,这样故事难免生硬简单,就好像这部电影的结尾,导演生怕观众不明白他想说什么,还非要加上一个小女孩长大回家,插一段婆婆为自己奉献的故事。其实人做事常常适得其反,不去讲什么大道理,安安分分讲一个故事,反而故事会很感人,里面蕴含的道理也更深。反之,想去讲个大道理,而不去认真构架那个承载道理的故事,结果故事讲的不好,道理却也浅显了。回到这部电影,无非是想借亲情和爱情这些人类的初始感情去打动人。何为生命无限,时间是没法定义的,只有以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和一份份珍贵的回忆作为节点,才能让时间延续下去,这就是生命无限吧。导演也试图通过这些瞬间来打动观众,这时,问题也就来了,片中最主要有两对人物关系,一个是小萝莉与阿嬷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小萝莉与乐仔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亲情,一个是隐隐的爱情。做得好都可以很吸引人,很打动观众。可惜,这两对关系在处理上都比较简单,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正像上面说的,感情戏能打动观众的都是瞬间或是细节,只要细节处理的好,人物形象很容易就出来了,感情上也自然会打动观众。
再看看这个电影吧,所有的事件处理的都非常简单,比如萝莉与阿嬷,两人连互动都很少,仅有的几场对手戏也处理的非常简单。没有互动哪来的情感啊!说她俩是祖孙情深,可起码要有几场戏甚至几个细节把这份感情渗透出来啊,观众的感情是要培养的,如果不一点点的培养情绪,观众上哪体会祖孙情深去。有人提起这部电影像韩国电影《外婆的家》,不过这一比问题就更大了,《外婆的家》可是用了很多情节去建立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的呀,而这里呢?好的电影是要通过戏来说事,不能直接给个大前提:祖孙情深,然后整个电影就说别的去了,凭什么啊!这种概念先行,情节省略的事在这里比比皆是,比如阿嬷辛苦攒钱打算给自己跟死去的老伴建一个墓用来合葬,结果心疼孙女把钱给了孙女出国,这应该是全片的一个重头情节了,导演也打算借这段催泪。可问题是这事有什么好感人的?如果想要这段戏感人,先要把阿嬷和老伴的感情写透,如果阿嬷不是深爱着自己的老伴,这笔钱给谁不是给,为什么不修墓而给了孙女就成大爱了。而印象中片子里只有几个镜头表示阿嬷看着老伴的遗像发呆。如此简单的处理怎么能让阿嬷和老伴的情感在观众那获得认同。于是又回到概念先行这个问题上,导演说两人感情深两人就感情深吧,导演说这是大爱这就是大爱吧。这就是概念先行。
片子另一处非常草率的地方是对小萝莉父母这一事件的处理,一直到快结束前,影片始终没有出现小萝莉的父母,这没有问题,因为故事就是说的父母缺失家庭残缺嘛,这样不完整的家庭才感人嘛,不过小萝莉的父母为什么没了却也一直不交代,每次小萝莉跟阿嬷聊起父母,阿嬷也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辞。甚至有次小萝莉还说自己的父母都死了之类的话。搞得我一度以为小萝莉的父亲是挪用公司巨款跟情人跑路,萝莉妈上吊自杀,自杀前把萝莉偷偷扔到阿嬷家门口。结果呢,结尾才告诉观众,其实只是萝莉妈要去美国读书,萝莉爸也要陪着去打工,没精力照顾萝莉,才把萝莉寄养在她阿嬷家。就这么简单点事至于搞得这么神神秘秘么,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就这点事父母就不能稍微跟萝莉沟通一下,起码简单的交代几句也行啊,搞得萝莉一天天跟父母双亡似的没着没落。
导演选陆亦静来演阿嬷应该也是看中了她的烟火气,陆亦静确实是个好演员,扔到农村就是个村姑样,而且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角色她太拿手了,之前的《一席之地》不也是这种角色。不过这回她是真被导演给败了,全片基本没她发挥的份,沦为影子角色。唯一有印象的地方就是小萝莉赌气不吃东西,坐在门口,她从屋子里出来,晃晃悠悠的从萝莉面前走过,嘴里还要念着几句风凉话,馋着小萝莉。
就像台湾的小清新音乐一直有市场一样,也不排除这种稀里糊涂的电影会有人喜欢。不过希望很久以后,我还能记得这部电影的片名。
3 ) 朦胧的海港,释然的再见
很童心的故事,越来越喜欢看台湾的小清新了,台湾确实是个值得去的地方,很多我们被硬生生剥离的东西,我想正是海峡另一面所不倦追求的。
一个神婆,一个渔民,两个都失去了所爱的人。新近死了丈夫的渔民求助于神婆,希望能看见丈夫,希望化解一个人的苦日子,可是她那里知道,每一天每一天,波涛汹涌的海边有一个妇人静静的坐在海边,倒上两杯酒,拿着一张苍白的遗像,遥望着海的另一边,思念和悲伤从生到死。神婆安慰着渔民,给了她希望,并不是神婆看的更开,只是她的悲伤那里比的上神婆的痛。失去了丈夫的三毛回到了台湾,她通过信箱安慰着很多很多的人,她要他们都坚强,好好的生活下去,她和神婆是一样的人吧,也许她也会和神婆一样有着自己孤寂的思念方式。可对于那些悲伤我们能怎样去对待呢,释然真的好难。最后的最后,渔民教育着儿子,说一句再见又不是很难的事情,朦胧的海港,母子一声一声诉说着再见,再见,默默对着远方,对着心底那无限的思念和悲伤,再见!
伤害,当小女孩被关在漆黑的山洞里的时候,我害怕了,害怕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小时候的影响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大了,让我不由的想起了《镜》中的破军,那个被残酷对待的孩子,当他被那个灵性的女子解救的时候,他用了一生的狂热想去给那个山洞一个完美的解答,可最终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如果没有这个小插曲,也许他只会是个默默的冰族平民,不会给云荒带来那么大的震撼。还好还好,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小男孩弥补了自己的错误,带来了一个美好的两小无猜。
不太喜欢最后的结局,也许这个故事可以随着那远去的火车而结束,可导演非得在很多年以后给我们一个交代,破坏了那些美好。还有主题虽然很多,但并不影响这个故事的叙述啊,非要最后从这分杂的感情中,选取了祖孙之间的感情作为了主线,其实觉得根本就不用这样。
还有哪个乐仔真的是个泡妞高手,一天只能给我写两封信哦!
4 ) 一点记录
取景于高雄的小清新电影。
名叫“小婷”的小女孩很可爱,外表像小丸子。被父母托养在阿嬷家的她,整天吵着闹着要回台北的爸爸妈妈身边。她翻遍阿嬷家里的角角落落,就是为了攒足钱好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不仅如此,她还找来邻居乐仔一次又一次地帮助自己出逃,却总是逃不脱阿嬷的手掌心。然而,在终于可以和父母离开阿嬷家时,她却哭得比来时还要“惨烈”。舍不得阿嬷的她一遍遍地央求阿嬷跟自己一起走。这实在是一个淘气机灵又善良孝顺的好孩子,怎么看都惹人疼爱。
而那个外表凶悍的“虎外婆”呢,她总是独自坐在码头边,静静地思念故世的老伴。身为“灵媒”的她,虽然不识字,但对生死问题看得比任何人都透彻。“睁开眼睛看到都是假的,眼睛闭上看到才是真的。”阿嬷的这句话小婷一直记得。而阿嬷的“生命无限公司”在年幼的小婷的心里有着神奇的魔力:只要加入了这个“公司”,生命就会无限延长;只要向这个“公司”许下心愿,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我们无法猜测8岁离开到27岁重返故地的19年间,小婷是否有回去过。我们只能看到,当长大后的小婷回到阿嬷家时,那里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屋里的摆设还和以前一样,那个阿嬷用来藏钱的木盒子仍然静静地躺在它一直所在的位置,但是阿嬷不在了,那个行动利索的阿嬷已经永远地定格在了灵堂上的遗像里。
童年往事在回忆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完整,长大后的小婷也终于明白了阿嬷所说的“生命无限的秘密,那就是……
5 ) 无限回忆与生命
一个生命无限公司的盒子勾出了一个少女时代的回忆,没有任何的虚假,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就好像邻居家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虽平淡却回味无穷。当乐仔和乐仔妈在海边的堤防上向远方呼喊再见的时候是对回忆的一种肯定和接受,是的,无限的生命正是寄存于无限的回忆之中的,而对这些回忆的接受正是你开启了生命无限公司的盒子。
6 ) 真情淡如水,流淌在我心!
这一部电影,剧情设置平淡无奇,架构也乏善可陈,整体却给人一种淡雅如菊的清新感,如一缕轻柔的春风拂面而来,触动我们内心最柔弱的那一个部分,因为真情总是淡淡的…。
台湾电影,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5字:清新,略带文艺调。另外像练习曲这部片,及乐队苏打绿的歌声,都会有这种feel。
当看到许芷婷这位可爱小萝莉去学校入学时,在路上被同班的同学用东东不小心砸倒,而后哇哇大哭时,我不由自主的笑了,如果是在影院,旁人定会投以诧异的眼神,一个小孩子,指的女孩子,让泪水畅快地喷涌而出,是一种感情的真实释放,想哭就哭,无论事大事小,将自己的情绪不加掩饰,这种痛快的感觉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才得以体现。
许芷婷为了帮同学看到其爸爸,穿着神服时学着阿嬷嬷的神态言行时,场面很有趣,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在装神弄鬼,听上去确实很不搭,但看上去却又很和谐,这是因为大人唯心的荒唐举动让孩童来表现,不像是一场法事,更像是一场游戏,只是道具有差而异。
百善孝为先,说到亲情在大屏幕上如何演绎,相比父母与子女这直系一代,我认为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这中间隔一代,这样会轻松些,至少不会令人沉重,在中国伦理中,小的时候,父母养育我们,待长大了,我们赡养父母,这是人之常情。提一个细节,对于父母,孝敬和孝顺是有差的两个概念,我更认同前者。
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普遍存在代沟,有的时候,观念想法不同,就会在行为处事上带来不同分歧,久之或多或少会父母子女间的情感疏远。子女在长大后,一直对父母有一种或深或浅的亏疚感,总想补偿,用物质手段,或常回家看看,但父母子女之间总是显得有些不够释然,总有些拿得起放不下,让你牵肠挂肚的情愫萦绕于心。
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这种隔一代的直系关系,略显得微妙,老的老,小的小,从常理上讲,他/她们这间没有任何谁非要对谁好,谁又亏欠谁的这种关系,奶奶和孙女、爷爷和孙子,这种关系更为单纯,而且老人到一定程度不都是老小孩,从性情言行上可以看得出,因此这部剧中的阿嬷和孙女是一种很释然的关系,虽偶有矛盾,那都是调剂生活的小插曲,奶奶对女儿有怨言,对孙女只有关爱,孙女思念父母,将奶奶画为虎姑婆,那是她年纪小还不懂得爱,但在分别的站台时却强烈的感觉到那种爱,一个愿意同她一直生活下去的人。
看这部电影,建议有看过《我们俩》来进行对比,我们俩讲的是一位孤独养老的老太太与一个租房少女在一个四合院里的故事,也是老人与孩子之间那种淡淡的爱,没有父母强烈,却历久弥新。
影片后半段小婷即将离开小县城,与她的小伙伴告别时,男同学不善表达情感的那句“我们又不是朋友”,明显是在说反话,他只是不晓得自己怎么了,这个平时欺负惯了的小丫头将要离开时,自己竟有心痛的感觉,同妈妈一起向海面say goodbye的时候,这个类似的桥段我竟一下想到另2部电影《我的野蛮女友or野蛮师姐》《情书》,向大自然大声说出你对某个人的心语时,痛快而淋漓。
小伙伴在小婷人在旅途启程时,面对旁边呼啸而过的列车,我不晓得她会说出什么话,会是大人般的陈词烂调吗,果然没失望,他大声对桔子皮说道:一天只可以给我写两封信啊!这堪称是本片的点晴之笔,好孩子气的告白啊,倔强中又透露着不舍。
卢导显然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至少是豆瓣的影迷,我们的小萝莉和妈妈桑的故事,在小婷同父母回台北的列车上,就可以画下句点了,偏要俗气地来个若干年后,最后小孩子长大再回故里,最爱的那个人已不在,打开盒子解读署名生命无限公司的信,纯属画蛇添足,现在歌里都唱不想长大,当可爱无敌的小萝莉变成婷婷玉立的大少女,说实话,这个时候不管那位女演员来演,就是感觉不对,让我们的视线一直停留在小女孩身上就可以了,尤其是那个童年起绰号的小伙伴也出现时,感觉有些突兀,这不是讲童话,没必要弄得圆满,残缺的东东给人的感觉更为真实。
由此看来,每一个动听感人的故事,不一定要有始有终,给我们多一些想象空间不更好吗,譬如最后那个木匣子,又不是抽签解读,没必要告知装的具体是什么内容,这里观众都有自己解读,何必把导演的意识,强加给观众呢,多一些想象空间不是更好吗?!
如同打开的巧克力盒,你永远不晓得下一个糖果会是什么口味,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内容的生命无限公司盒子,静静地躺在内心深处,你的和我的可以相同,可以不同,但同相爱的人,彼此的心灵都会感受到,那就是爱的力量。
他们走了,那我怎么办?
陸弈靜的表演总是似有还无,动不动就能感动死人的。结局戳破这个生命无限公司真是大煞风景,不过还是大爱这样的外婆,还有琇琴让男孩说再见爸爸。
一開始想打3星,後面有點淚點升到4星,但後面居然給我長大後所以降到3星。(哈哈,我居然黑暗中認出那是阿KEN)
想外婆了。关于童年亲情的电影总是无法抗拒。结尾有点儿多余
真是挺文艺的
啊嘛 婆婆...我會永遠記得你地
个就是台湾电影
有些情节好像是《魔法阿妈》真人版。“人死了,就不会回来了啊。”
《囧男孩2》主演:台湾版樱桃小丸子
好可爱的小女孩
纯净如白水
小姑娘从小就败金,要那么多衣服干嘛
为什么不停留在她走的那一刻……
结局扣一星
风格类似去年《囧男孩》的台湾影片,但不如后者调皮有趣。老演员陆奕静很不错,最近经常看到,都很出色。
其实没太看懂啊。。知道是亲情啦。。
即使是小萝莉我也无爱。
演员还真不是亮点……不过台湾电影的氛围依旧,尤其从头到尾的色调,到徐芷婷长大成人再次回来为止,都是很迷人的~
生命无限公司就是一家人要在一起,就是阿嫲对孙女的爱,结尾戳破让人感动想哭。最远的距离,应该就是在海边眺望思念远方的亲人吧,陪伴是最好的礼物,当然首先你得有海。小婷和乐仔很童真,结尾出现成年版乐仔瞬时失落。
平淡而温暖的小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