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号

爱情片法国1934

主演:米歇尔·西蒙  迪塔·帕尔洛  让·达斯特  Gilles Margaritis  Louis Lefebvre  

导演:让·维果

 剧照

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2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3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4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5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6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3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4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5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6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7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8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9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5

详细剧情

  故事从一场婚礼开始,驳船亚特兰大号的船长迎娶了漂亮的乡下姑娘朱丽叶。婚后,朱丽叶开始了全新的船上生活。一开始她对船上生活感到新鲜有趣,和丈夫的相处也甜甜蜜蜜,然而很快她便厌倦了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渐渐地向往起大城市巴黎的热闹繁华。船长为了满足朱丽叶,将亚特兰大号开往巴黎。  然而期间发生种种波折,导致船长迟迟没有带朱丽叶去巴黎,二人的矛盾日渐加深。不久,朱丽叶悄悄离开了亚特兰大号,独自去了巴黎,船长得知后生气地驾船而去。分开后船长对朱丽叶无限思念,终日神不守舍。孤零零一人流落在巴黎的朱丽叶,最终会选择留在灯红酒绿的巴黎,还是回到亚特兰大号上,回到深爱自己的丈夫身边?

 长篇影评

 1 ) 【图文影记】让·维果永载影史的唯一长片

《亚特兰大号》是让·维果(Jean Vigo)的唯一一部长片,也是他的遗作。可以说,这部影片本身的历史也和导演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一样命途多舛。 在拍摄本片之前,让·维果拍摄了三部短片:《尼斯印象》(À propos de Nice,1930)和《游泳冠军塔里斯》(Taris, roi de l'eau,1931)均为纪录片,《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 Jeunes diables au collège,1933)是著名的剧情片,以儿童视角展现了一场寄宿学校的儿童“造反”事件,片中对叛逆青春的描绘直接影响了法国“新浪潮”大师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之后也有不少青春片向其致敬,如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的银幕处女作《小煤炭商》(1970)中的扯棉絮场景。

结尾的航拍镜头

由于制片方的时间压力以及让·维果对实地取景的坚持,《亚特兰大号》不得不在巴黎寒冷的隆冬时节拍摄,严酷的天气和工作的艰辛直接导致了导演的病故。在拍摄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航拍江面上的驳船)时,让·维果已经卧床不起,摄影师鲍里斯·考夫曼(Boris Kaufman)只能根据他在病榻上发出的指令来完成工作。1934年2月,《亚特兰大号》完成初剪。同年4月,Gaumont公司看了样片后十分不满意,发行商也不认可,Gaumont公司最终将影片大幅删减(此时维果已病入膏肓,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他本人是否同意这次重剪),并将配乐改为一首流行歌曲(英文名the passing barge),甚至将片名也改成这一歌曲名。影片在1934秋天上映,结果仍然票房惨淡。让·维果于同年10月5日因肺结核逝世,年仅29岁。 本片的修复史值得大书特书,限于时间和篇幅关系只能简短概述。《亚特兰大号》比较重要的版本有6个: 1934年的试映版仅极少数人有缘得见; Gaumont公司的公映版将原片删减成了65分钟; 1940年的重剪版改回了原片名,并将配乐还原,其余部分小幅度重剪,这是特吕弗、戈达尔等人“重新发现”维果时看的版本,也是1950年代影评人将维果捧上最伟大导演之一时依据的版本,特吕弗在1946年(14岁)踏进电影院时甚至完全不知道让·维果是谁,但在观影过后为之深深着迷; 1950年代末,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重新搜集了各个版本,但没有整理成公映的新版; 1990年,Gaumont公司终于下决心重新还原影片的原始版本,并在BFI(英国电影学会)意外发现了一个被认为极有可能是原始版本的拷贝(标题为原名《亚特兰大号》),在参考其他版本后精心制作发行了修复版; 2001年,由维果家人、尤其是他身为电影史家和影评人的女儿对影片进行了改进修复,这也是我们如今看到的最终版,之后美国标准收藏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也据此发行了让·维果四部作品的套装蓝光。

依偎场景已成经典

雾气弥漫的甲板

形式方面,《亚特兰大号》拥有诗意和写实性兼具的摄影风格,让·维果在甲板场景还使用了影影绰绰的夜间灯光,营造出迷离朦胧的氛围。两人在雾气蓬松的甲板上依偎亲昵的镜头令人难忘。本片的摄影指导——鲍里斯·考夫曼是苏联“电影眼睛”学派代表人物吉加·维尔托夫的弟弟,曾凭借《码头风云》(1954)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还是《十二怒汉》(1958)的掌镜人。Maurice Jaubert的配乐也非同凡响,主题曲多次在重要时刻复现回荡在耳畔。 《亚特兰大号》的风格归属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影片采用实景拍摄,根据实拍时的各种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电影制作过程,对白也十分口语化,你几乎找不到那种刻意而工于设计的台词。但这种写实没有让影片走向描写和渲染下层工人阶级贫穷与苦难的套路,没有苦大仇深和怨念四溢,取而代之的是对浪漫爱情的真切描画。维果“对真相不感兴趣,对体验和实验感兴趣”(引用并翻译自蓝光评论音轨,下同),他自陈:“剧本只是个背景,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巴黎周边的运河、展现水上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以及与演员们一起工作。” 影片具有某种纪录片的特性,但并非说教性和纯客观表现式的,内容也与“讲述一个绝对真实可信的故事”无关。正如戈达尔所说,“所有伟大的虚构电影都倾向于纪录片,就像所有伟大的纪实文学都倾向于小说。”(让-吕克·戈达尔,1985:181—182),影片是一个虚构的浪漫故事,但却具有一种真实的触感,一种独属于生活的诗意,一种向真实的敞开(open to the real, acceptive to the real)。 这种诗意现实主义的法国电影传统由三十年代的让·维果、让·雷诺阿(Jean Renoir)、马塞尔·卡内(Marcel Carné)等人创立,途径法国新浪潮(特吕弗的感伤与优雅、戈达尔的率性诗意、侯麦的写实话唠流等都有该传统的影子),直至今日仍植根于法国电影人的创作理念之中。这一传统除了实景拍摄和长镜头,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演员的作用,鼓励演员的即兴发挥,甚至达到根据演员的形体与表演特点来塑造角色、重写剧本的地步(与这一方式完全背反的就是自成一派的罗伯特·布列松,他的影片要求演员取消所有表情和感情,一如模特,或说木偶、棋子)。

西芒划破自己左手

一个微妙的时刻

肚脐叼雪茄令人想及《本杰明·巴顿奇事》

米切尔·西芒(Michel simon)在本片中的即兴表演正是践行这一传统的范本。西芒曾说:“只有三个导演能真正理解我,让我自由发挥,支持我的即兴演出:让·雷诺阿、萨卡·圭特瑞(Sacha Guitry),还有一位就是让·维果。” 西芒扮演的大副朱尔(Le père Jules)高大、粗粝、邋遢,时而癫狂如魔,时而似天使般纯净,富有神秘莫测的别样魅力。在水雾缭绕的甲板上,西芒自己与自己摔跤,令人忍俊不禁;在摆满异国陈设中的舱室里,西芒表演了肚脐抽雪茄的绝活,还用刀划破了自己的手,引得蒂塔·保洛(Dita Parlo)情不自禁地吐了吐舌(颇有情欲意味),令人会心一笑;在保洛离开让·达斯特(Jean Dasté)后,西芒边安慰船长边与自己下棋,边拨转着唱片边聆听音乐,直至发觉身边男孩的手风琴恶作剧,令人捧腹不已;在船长心碎颓丧时,西芒下船入城,如有神助般地将保洛带回,令人欣喜万分......西芒在维果的赏识和支持下将这一令人难忘的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转唱片播音乐

原来是声响游戏

魔术师、妻子和吃醋的丈夫

保洛被魔术师男孩吸引并与其共舞的场面,总令我犹然以为置身于早期喜剧性歌舞片之中,尽管很快就被吃醋的丈夫打断,但船长与魔术师的打斗追赶戏份依然极具喜感,娱乐性上佳。保洛终于赌气出走,及至恍然间意识到自己如迷途羔羊般孤身一人身陷巴黎的都市迷宫之中,影片气氛又悲沉已极。小偷顺走了她的钱包,却遭到群殴,这一景象喜忧参半,或有过于戏剧化之嫌。如果说本片还有什么瑕疵的话,当属夫妻在巴黎分别后的影片时间过短。有资料显示,让·维果曾计划拍摄更多巴黎场景的镜头,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若能延长十分钟左右,效果应该会更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

水底里看见心爱的人

纯真的天使

叠影,思恋

达斯特在负气驾船离开后,终日消沉,思念着温存的妻子,影片随之来到一个情感上的高潮。在片头,保洛曾说,将头埋入水中,就能看见心上人的样子。达斯特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果,嘴上说“看到了”实则并未有相关影像证明。这回,达斯特终于在水中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她像一个圣洁高贵的天使浮现于达斯特眼前,裙裾飞扬,白衣飘飘,迷人的脸庞上绽放出最纯真肆意的笑容。导演用了叠印的手法,使两人的身影无缝交织,呈现于银幕之上,彰显出情真意切的思恋,令人动容。

身在异地

心神相会

难忘的情欲刻画

《亚特兰大号》能在影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微妙情欲的细腻表现。影片进行到一半时,船长与妻子相拥共枕(“我梦见你离开我了”),这一场景呈现给观众的亲密性,胜过许多拥有大尺度床戏的情色片段落。在两人重逢前夕的一段交叉剪辑的蒙太奇将这一亲密性提升到了新高度:两人的身体天各一方,心灵却在梦中相会,双方同时处于半睡半醒的迷离状态,情欲被激起,爱意满满地自摸——parallel masturbation,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情爱场景。人说,电影史上难以找到比这更性感的一幕,我则兀自想及敕使河原宏的《砂之女》中黏附砂砾的晨间女性身体镜头,形色饱满,以及那些似抚摸体肤般触感十足的大特写。这是一种具体的性爱行为展现无关的、不同于惯常维度的对情爱和身体吸引力的的呈现,细腻,温柔,感人,魅惑。

重逢时的凝滞

在大副这位迷之中间人的帮助下,保洛与达斯特终于再度相见,两人在滚到地板上拥抱前有片刻犹疑,正是这个短暂的犹豫时间让影片从庸常俗套的团圆场景中超拔出来,进入灵性的时空之中。此一时刻,行动停滞,凝视现身,静默取代了运动,千思万绪都冻结在这一帧,无声胜有声。 参考资料: 1.《亚特兰大号》蓝光英文评论音轨,Michael Temple 2.《弗朗索瓦·特吕弗》,安内特·因斯多夫,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第8版)》,史蒂文·杰伊·施耐德主编,江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2 ) 每个女人都会必经的路

小镇女人,为了看世界嫁给了船长,开始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渐渐没有了味道。会被生活经历丰富的大副吸引,会跟卖艺的小哥搭讪,会在巴黎大街上好奇的看着周围的一切。当这一切随着夜晚的到来,失去了色彩,寂寞与孤独。当抱着自己,抚摸自己,回忆起爱人。。。感受到生活也许,不是每天日间玲琅满目,而是夜晚肘窝的温暖。每个女人都会有这样的过程,有人会走的越来越远,回不到起初的生活,而有的人再次回到爱身边。女人啊,要小心虚荣,它让你迷失,走向幸福的另一边。

 3 ) [Film Review] L’Atalante (1934)

Bequeathing posterity 3 shorts and 1 feature, Jean Vigo died of tuberculosis in 1934, aged merely 29, and L’ATALANTE is the feature, a groundbreaking early sound film that wipes the floor with its Hollywood counterpart, not least for its blending of location and studio shooting.

Jean (Dasté), captain of the titular canal barge, gets hitched with a village girl Juliette (Parlo), and their marital life on the barge, together with the seasoned second-in-commander Jules (Simon) and a cabin boy (Lefebvre), is anything but tranquil. Vigo and his scenarists single out Juliette’s vanity, a provincial girl who is mad keen to visit Paris, and Jean’s jealousy, a macho husband who gets easily flustered when his pretty wife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other men (Margaritis is a terribly agile peddler who , as the sticking point. But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absence only makes their hearts grow fonder.

Striking overhead shots, extreme close-ups mobilized on a dime, slanted camera angles, those astonishing technique (Boris Kaufman is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already manifested in his first short À PROPOS DE NICE (1930), an unconventional travelogue with pure magickal touche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poetic sensibility and misty ambience to underlie Vigo’s distinguished sensuality, notably the montage of the two separated lovebirds longing for each other’s caress in their beds is both bold and alluring, and L’ATALANTE is such a candidly sexy film, aestheticizing sexuality in a dreamlike, irresistible fashion that its romantic aroma surpasses everything else. Not to mention Vigo’s poetic inspiration of seeing the ones you love by immersing your head in water, and Vigo has already tried those impressive underwater scenes in his second short TARIS (1931), a wonderful swimming tutorial taught by French champion Jean Taris.

The acting is uniformly naturalistic and convincing, Parlo is a dry-eyed heroine, facing adversity with expressive sternness, on top of Juliette’s country girl unsophistication and affable subtlety; Dasté demonstrates a very different aspect from his comical turn in Vigo’s ZERO FOR CONDUCT (1933), a rumbustious rebellion carried off by a bunch of recalcitrant school kids, here, his Jean has an earthy, mulish quality which is rather disarming; however we ought to bow amazement to Simon’s droll, tremendously entertaining turn as the scruffy, gobbing-prone Jules. Under a drastic makeover to appear much older than he is, Simon’s Jules is a rough diamond who totally defies one’s preconception, he is not a secondary character but a veritable protagonist, shown warts and all. Jules’ avuncular bond with Juliette is pregnant with the tricky discretion between an unmarried man and a married woman, and it is also up to him to fulfill Vigo’s fanciful mission to bring the pair together.

Vigo’s magnus opus bickers as refulgently as ever, alas, it also painfully reminds us the warmed-over “what if” question pertaining to how the landscape of world cinema could’ve been forever advanced by his poetic disposition and directorial flair. Hardly a singular loss can be felt more poignantly than this on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seventh art.

referential entries: Helmut Käutner’s UNDER THE BRIDGES (1946, 7.1/10); Jean Renoir’s TONI (1935, 7.3/10).

Title: L’Atalante
Year: 1934
Country: France
Language: French, Russian
Genre: Comedy, Drama, Romance
Director: Jean Vigo
Screenwriters: Jean Vigo, Albert Riéra, Jean Guinée
Music: Maurice Jaubert
Cinematography: Boris Kaufman
Editing: Louis Chavance
Cast:
Michel Simon
Dita Parlo
Jean Dasté
Gilles Margaritis
Louis Lefebvre
Raphaël Diligent
Maurice Gilles
Rating: 8.4/10

 4 ) 《驳船亚特兰大号》让维果 1934 让维果的唯一长片

创作特点:

1.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品,台词的口语化和随意性,自然流露的演员表演

例:船员老爹在为女主介绍自己像古董屋般的房间时,一系列琐碎而流畅的对白、对过往经历的浮夸炫耀、对物品陈设跳跃式的介绍交谈,配合老爹粗糙、邋遢、有些神经质的表演,活生生的海上老船员。(肚皮上的人像纹身,把烟插在肚脐里就像人像叼着雪茄)

2.实景拍摄,展现一个完整真实的驳船生活空间以及巴黎周边水上劳动者的生活

3.诗意的呈现手段,一些新奇的特技摄影

例:男主思念女主心切跳入水中时,通过水下摄影展现男主在水下看到女主翩翩起舞的幻影,使用叠印手法的手法展现两人的身影交织,如梦似幻。

4.在不同空间中联结起来的巧妙的情欲戏

例:利用交叉蒙太奇展现不同空间中的男女主,对着手臂亲吻以及对自身肉体抚摸的镜头,浸满情欲的面孔,情色被内敛地展示着,却又让人感觉暗流涌动。

 5 ) 驳船上的人生旅行

维果导演的《驳船亚特兰大号》,1934年上映,那时候声音刚刚进入电影,生活化的细节描写,放在今天而不使人感到繁琐沉闷,我想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黑白影像所形成的一种间离感和陌生感,让人的视觉产生一种新鲜感。本片在声音的应用上还不是很成熟,重点突出人物对白和音乐效果,背景音乐的使用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在电影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是一段水下拍摄画面,这是首次进行水下拍摄,展现了男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深。

在故事情节上,影片并没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更像是一段人生旅程的娓娓道来。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新婚夫妇,在新婚大喜之日,乡亲们纷纷送二人来到驳船亚特兰大号,朱尔斯老爹和小水手欢迎船长的仪式、新婚夫妇奇特的登船方式,充满了幽默感。影片对朱尔斯这个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形象,他最喜欢小猫咪,在船上你都不知道他养了多少小猫咪,他时刻把小猫咪挂在身上,恐怕它们受到伤害,这显示出人物可爱温暖的一面。当他和船长妻子在船舱了展示他的技术和藏品时,也可以看出朱尔斯是个幽默的人,他在自己的身上纹满了男人女人和小动物,他说这样才能使他感到温暖。这是个很奇怪又很有爱的人,他为老板娘展示魔术和留声机,展示他的收藏品,甚至还有一双人手,以此来讨她的欢心,解决她的苦闷无聊的驳船生活,但是船长并不领情,回到家里把妻子教训了一顿。朱尔斯时常做出的一些怪异行为,我们可以看作是对无聊生活的反抗,他收集的各种小玩意,给老板娘带来了很大刺激,更加激发了她对外界的想象力,促使她一步步迈上出逃之路。

新婚夫妻刚到船上时,对一切都感到有趣,两人相亲相爱,眼前的一切都成为他们寻欢作乐源泉,妻子洗衣、缝衣、丈夫掌握船只,直到有一天妻子听到了收音机中播放出的巴黎新闻时,一切都改变了,科技的力量,妻子对远方巴黎的向往,开始在她心底慢慢生根发芽。但是船长却阻止妻子这种想象力的发展,甚至不愿意带她下去见见世面,在他眼里,驳船就是世界上的一切,或许他是害怕妻子经受不住外面的诱惑,故意为之。但你怎么能阻止一个人的想象力呢?你越是阻止,他越发强烈。对于这位妻子来说,他离开丈夫独自一人来到巴黎见世面,这充分显示了她人格的独立性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当一个人来到新世界时,眼前的一切都是有趣新鲜的,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并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而是自己对新世界的探索欲望暂时压制了经年累月的无聊驳船生活。就连朱尔斯这样的老头子也不能轻易忍受,更何况是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年轻女子呢。我们不能责怪她,相反需要赞美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独立个性的女性人格绝少出现在中国。只有法国这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环境下才能培育出这种可贵的独立精神。

当船长妻子在巴黎体验到大城市的繁荣景象后,她又回到了丈夫的身边,外面的世界并没有让他迷失自我,她依旧爱着自己的丈夫,而丈夫也选择原谅她,未来是不是还会再次出逃呢?我想他们会一起出逃吧,远离驳船枯燥无味的生活,至少是一段时间,接着再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人生不正是这样循环往复吗。

 6 ) 骨子里的浪漫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让维果遗作,诗意现实主义(而不是反应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是幽默和浪漫),水下摄影,雨雾,男女主辗转反侧交织的画面,在巴黎寒冷的运河外景拍摄,导演也在影片拍摄后因病离世。一方面对现实世界即驳船上的重复生活,感到乏味又无法脱离,另一方面对巴黎都市的热闹生活感到暂时的欢乐。

奇特动人的婚礼队伍,郊区荒凉的风景,驳船上的有趣生活,

脱离了1933年的文学方式,真实描写了现实景象

 短评

1.电影11'04''的亲亲,是观影记忆中最甜蜜的一吻。2.在水里睁开眼睛,你就能看到心爱之人的脸。3.似乎所有男人都对女主充满调情的欲望,像是男主因爱情和控制欲而扭曲过的视角。4.船上生活简朴单调邋遢,是男人更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女孩需要生活中游一些新奇浪漫的部分。所以她会为朱尔特大叔的奇异小屋吸引,也目眩于巴黎的魔术和展示橱窗。5.失而复得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了。6.让·维果是天才。

7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驳船破败又狭小的空间之外,有两处奇观点亮了女主角的好奇心,一是大副那充满奇怪小玩意的屋子,二是巴黎浪漫欢闹的小酒馆,可惜这两次都被吃醋的丈夫粗暴地打断了,这才有了妻子的出走。最后的大团圆的结局,既是对剧中可爱人物的嘉许,也是风格的需要。其实这片不算诗意现实主义,而是纯粹的浪漫派。

10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诗意现实主义杰作,让维果唯一一部长片,人物立体情感自然,至今看来亦亲切无比。喜欢朱尔斯大叔,平日里疯癫调皮令人快乐,关键时刻又能识大体挽危局。曾拍出过《尼斯印象》《操行零分》的维果29岁便英年早逝,如果他能活到新浪潮,继续发扬现实或超现实禀赋,影坛不知又会是怎一番景象…扼腕长叹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水形物语》算什么嘛。@资料馆

2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亚特兰大号的漂泊就像生活、婚姻,巴黎是不存在的完美世界。在船上想靠岸,到了城市又不安。女人说爱人在水里,失落的男人最后跳进海里寻找,也是跳近了自己内心深处。男人平庸,女人有小虚荣,大家都不完美,他做她的船长,她做他的帆,才是真的安稳。分开的人辗转难眠那段剪辑的不错

24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第二遍听的是英文评论音轨,详情见我的长影评!1.让·维果唯一长片,诗意现实主义经典。2.维果坚持实景拍摄,寒冷与压力最终导致他的病故。3.神奇的房间,肚脐抽雪茄,转唱盘与手风琴。4.水中看到心爱的人,天使般的叠影。5.交叉剪辑的梦中自摸实为独特至极的情欲场景,兀想及[砂之女]。(9.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7/10。驳船内无处不在的猫、废旧留声机和瓶子里的断臂,象征共产主义者的贫瘠现实,岸上资本主义世界的浮华借小贩的箱子得以具象化,新娘被滑稽的小贩吸引却发现失业人群、抢包儿童这些资本主义弊病;新郎跳下河寻找妻子幻影,彼此思念、彻夜难眠抚摸胸口的精巧蒙太奇,都展现了受困于爱情的两个灵魂。

3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也许灵魂是液态的,它存储在身体之中,因生活与身体外壳的摩擦而动荡、颤抖,并时刻有可能渗透到生活之中。真实属于对这一种摩擦的描述,而诗意则正来自于这一种颤抖。

3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航行版“公路片”,朦胧的爱情,那个年代的人和景、物都有种特别的气质,纯。侵入水中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手滑黑胶时同音的“手风琴”;群猫;老船长有型又有些滑稽(耳钉和背带牛仔水手装,凌乱发型变寸头);分开后的“床戏”;坠水后的幻想;

38分钟前
  • 勵帝或
  • 推荐

有些镜头拍的是很漂亮,其他没看出来什么。不解之下学习各种影评,诗意来诗意去,越发的不懂了

43分钟前
  • 上林苑
  • 还行

重看@中华艺术宫;甲板Vs舱内,水上Vs陆地,乡村Vs城市,空间的拓展,时间的绵延;雾中风景一段最具诗意现实主义特征,自然光线下的水上风情真美,比起城市的淡漠、孤苦、凶险,亚特兰大号是温暖归宿的象征;回归那段蒙太奇真好;不乏幽默,兼具自省,哎,早逝的天才。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你说睁着眼睛就能在水里看到喜欢的人,所以你走了之后我一头扎进湖里只为看到你。分别后两人分别的自慰意象真美,大副肩膀上的小猫很有戏。SIFF天山电影院。

47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船长角色的设置很丰富。船舱(被毁,产生心痛的感觉)。果然是导演离经叛道的风格,纹身断手奇异的装饰都是cool。所说的诗意,大概是融情与景上,用艺术的手法来解决矛盾。但主要还在于一个情字,对于纤细所有都带有情感,有着小孩顽皮稚气的表现。

5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很浪漫,一看就是年轻人的作品,在水中看到爱人的场景充满诗意,拥抱可以一直到倒在地上,说实在的里面每个男性角色都比男主角好,暴力,大男子主义,还是个醋坛子,最后还是老水手把老婆找了回来,真不知道女主角爱他哪一点。

53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早逝的让维果唯一长片,法国式的浪漫,迷雾般的爱情,用一艘驳船与繁华堕落的巴黎之间的纠葛表现他的无政府意识,撸猫老船员非常的喜感了,爱人的船上靓影联想到新桥恋人和泰坦尼克号。北影节资料馆修复版。

56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法国人的爱情套路,几十年前就有了吧——接吻和吵架,一上来就是阴郁的结婚仪式,男女爱情被丢到一趟永远在航行,停靠巴黎,不知驶向何方的驳船上。猫咪,文身,留声机的细节都很棒,大副的温柔与危险,堆积古董和回忆的的小屋,骂骂咧咧的粗犷形象,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了。然鹅,修复得不好。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1. 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關於欲望、妒忌和相思,女人抵擋不了繁華的誘惑,男人抗拒不了嫉恨的折磨,賭氣宣告著一種懲戒,卻無形中營造一種被動處境;2. 你潛入水中,睜著雙眼,就會看到你的心愛自人;3.霧霾,行船,男人意念的撫摸,鏡頭的切換,意境杳杳。

1小时前
  • 蘇小北
  • 还行

让·维果的遗作并不如想象般晦涩难懂、野心勃勃,它简单直接、脚踏实地,仅仅展示了一段不安定的婚姻生活。如果不去看看《亚特兰大号》,很难相信为何有如此多的人因此爱上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包括十四岁的特吕弗),重病的让·维果把一切奉献给了这部诗意弥漫的电影,创造了一些足够隽永的瞬间:晨雾中的驳船、宝藏般的房间以及上蹿下跳的猫咪等等,其中最迷人的,当属船长在冰冷的河水下看见所爱之人时,无助而令人心碎。

1小时前
  • 康报虹
  • 还行

奥塔·埃索里亚尼心中的挚爱,电影事业的开始。此片重叠着让维果的悲剧和传奇。诗意现实主义影片。本片出色的是音乐的使用,声画关系(不过白天黑夜的时间稍有些乱)。老水手的形象写得很到位,而船长夫妇有些单薄。据说让维果的语言乱且不成熟是因为他是业余的而不是科班或者学徒制出来的电影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让·维果的英年遗作,写实未走向底层苦难展示,而是诗意地展现工人的乐观与浪漫。亚特兰大号犹如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结界,蛰居是拥挤破落但温暖友爱,上岸是新奇纷繁却冷漠凶险,朱尔斯的即兴发挥将粗粝邋遢、癫狂纯真的大副演活了。水下看见爱人的叠印、心灵在梦中相会的蒙太奇在当时可谓很先锋了。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