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极简展现《百年孤独》般的魔幻 [猫]
今年评论口碑最好的动画电影,竟然是来自巴西的一部画风极其简单的《男孩和世界》,还得了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主角小男孩的四肢是四根线条,手似鸡爪,腿足似高尔夫球杆,海报上,铁轨中心他那顶着三根毛的大圆头上竖着一对眼睛,看起来就像视频被按了暂停键,就连服装、花鸟上色,也都是意思一下,蜡笔都不涂满。你若习惯了那种载歌载舞、颜色浓郁的好莱坞大制作动画,或者日本和法国那些风格赞画面精的动画,不一定忍得下这个画风,但忍下去,就会看到一个天马行空又返照现实的世界,不只是巴西的世界,还是全球的世界。
这样简约的画风,却是与表意和主旨相关的。动画开头,是小男孩在自家原野上玩耍,纯白背景下,男孩对地上一块万花筒化成的彩色石头好奇,它发出持续不变的笛子旋律,接着他的注意力被蝴蝶吸引,然后是水桶,大牛,森林,画面内容越来越丰富,他来到整片色彩斑斓的世界,也蹦跶到蓝天中像棉花一般的白云上……直到这种完全的自由被远处的火车烟囱打断,沿着如同之前画面倒放的顺序,孩子又回到了彩色石头旁,但是这一次有妈妈的召唤,他们要一起面对爸爸独自登上毛虫火车的远行……这段序幕,不仅是整部动画的微型预演,也是“简—繁—简”的人生预演。
爸爸离家去打工,男孩原有的世界崩塌,他在家乡不停看到臆想中爸爸的身影和他们干过的事,其中有个伏笔:爸爸爱吹笛子,吹的总是片头彩石发出的那段熟悉单调的旋律,男孩把空中的音符连同妈妈的歌声装进了小罐子,埋入地下;爸爸与妈妈还一起种了棵树。没有爸爸、困在乡间的孩子注定叛逆,他终于在一个雨夜离开家,还学模学样地提着体积和重量都很夸张的箱子和全家福照片,登上火车……导演(也是编剧)Alê Abreu没有交代这个孩子是怎么遇到棉花田老农的,只是突然改变画风,用一连串快速变幻的黑底线条画展现一路噩梦般的颠簸,醒来,男孩加入老人及其他农民整齐划一的采棉花工作,这部分画面看似优美和谐,宛如展示理想的工作环境,但气氛很快被巨型货车、飞机带来的不详气息卷走,犯咳嗽的老人瞬间被农场主开掉——你会猜测,咳嗽是棉纤维引起的支气管炎吗?又是个雨夜,孩子、老人和狗卷入大河之浪——你又会猜测,这是不是暗指巴西的亚马逊河呢?但导演又笑而不答,继续飘逸地突然将他们放到一棵红色大树下——你又要猜了,这是巴西国家词源巴西红木吗?
孩子爬上大树,看到车上疑似爸爸的男人,布厂招工广告飘落孩子手中。导演继续隐而不谈地直接把男孩送到布工厂,棉花的目的地,继续一幕幕展示城市大喧嚣,军政府的气焰,工人的孤独生活,机器化大生产逼迫工人失业,布出口到国外做了成衣又高价卖回本国,战乱,资源过度开发,树木被严重砍伐……突然切入的真实砍伐录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金字塔似的城市设计,也正印证了巴西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东南地区,那里有圣保罗和里约,而南部也正是高原地区。环境恶化到尽头,每一个陌生人都变成爸爸的样子,寻父无望的男孩,只得回首天堂般的童年记忆。至此,导演开始不动声色地揭幕:老人,青年,孩子,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电影说的,正是关于巴西发展的寓言,全球化经济的寓言,农业文化被工业文化破坏的寓言,以及全世界打工仔一生的共同故事。这是《百年孤独》一般的魔幻现实,也是普鲁斯特式时间并行的瞬间。
故事早有伏笔:小孩、老人、青年的衣服是一样的颜色;父母种的树,在男孩青年时长成小树苗,他晚年时变成那棵红色大树;刚失业的青年工人戴着妈妈织的彩色帽子,读着棉花田招工海报……有趣的是,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无论在棉花田还是布厂,男孩始终没有丢失过纯真的心,以演奏音乐为代表的美,就是男孩对抗世界恶意的武器,也是他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法宝,音符是彩色的,青年披上的艺人锦衣也是彩色的,从人们的歌声中升起的幸福鸟也是彩色的,幸福鸟与工业、战乱、趋同文化所变成的黑色巨鸟搏斗,即使倒下,依然能像拉撒路那般复活。
导演童心四溢的想象,变成很多飘逸的场景,比如雨天变成河上浪,比如男孩一心一意看着手里的万花筒,不经意从一块块“跳板”踏上大船,漂洋过海,串起布匹制成衣的全过程。《憨豆的黄金周》曾用这种方式展现脱线的憨豆先生如何从室内走出、踏上大小不一的车顶、最终直线到达戛纳海滩,既幽默展现憨豆的性格,又讽刺交通堵塞的现代街景,而《男孩和世界》则因为动画可以天马行空的先天条件,将同样的方式用到了内涵更深的地方。
飘逸的故事还没有终结,孑然一身的老人,戴上青年时的彩帽,穿起青年时的彩衣,最终回到了片头那枚彩石边,原来那正是他埋下的罐头,打开,他依然能听到自己珍藏的熟悉音符:爸爸的笛声,妈妈的歌声。他又能回到父母怀中,返老还童。
此文12月3日载于“澎湃”网,发表时略有删改。
---------------------------------------------------------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2 ) 彩凤与黑鹰也就一步之差
动画中彩凤出现的那一刻我彻底被导演征服。彩凤与黑鹰,这两个象征载体选得真好。
无论多么美丽的颜色,如果只是把它们随意糅合在一起,那么只能得到脏脏的黑色。
但是如果把各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就能得到绚烂的彩凤。
我想这就是动画想说的。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下,原本多彩的各色文化渐渐被相同特征所取代,最后变成乏味的复制品。
文化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男孩在工人大军中寻找父亲,却发现每个人都变得一模一样。工厂里每个人都穿着相同的工作服,做着相同的重复的机械动作。在一个几岁的孩子看来,真的跟复制人没什么区别吧。
其实工业化城市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动画中男孩的家乡也好,城市也好,都有美丽的地方。单纯赞扬某一方贬低另一方都过于简单粗暴。
唯一的区别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各不相同,而城市越进化,重复的元素就越多。
重复的阶梯,重复的大门,重复的建筑,重复的生产线,重复的交通工具,重复的广告。
就像每次我去各个城市看到的一样,单看街景,每个城市竟然都差不多。
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便利,也为我们带来很多共同话题。
但如果有一天,全地球各个角落都变得一样,人们喜欢的对象都变得一样,那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世界只会让人觉得灰暗无趣。
甚至不用扩大到全球范围,即使只是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不同的画面,没有不同的声音,没有不同的思想,都是很可怕的事。
要让世界多彩,要让彩凤不被黑鹰吞噬,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思想和声音,也需要包容多元化的眼界和胸怀。
希望彩凤永不消失。
p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随着越来越接近城市,男孩眼中的动物形象越来越少,最后在空中浮城那里,所有的动物形象终于彻底消失了。
3 ) 故乡,是那个回不去的梦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部画风唯美的动画片,那么你错了。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对世界严肃的拷问,那么我错了。
能让我连续看了三遍的电影,大概只有男孩和世界。带着后印象派气息的画风和俏皮可爱的人物形象设计让每一个镜头都如同一帧明信片,忍不住想要珍藏。简单清新的配乐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男孩生活在乡下,那里鸡鸭成群,牛羊自在,河水清澈见底。调皮的小男孩追赶着鸡鸭,将头埋进水里,看小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简明的线条,斑斓的色彩,农耕的父母,嬉戏的孩童,如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的几句诗词: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想起在乡野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放牛喂猪,小溪里搬开石头捉螃蟹,野地里刨个坑烤红薯,在玉米地里捉迷藏。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老远便能闻到自家做的老豆腐和腊月里炕的香肠味儿。
那是一段最幸运而幸福,单纯而快乐的记忆。就像男孩所拥有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父亲迫于生计坐上开往城市的火车,小男孩带着一张全家福偷偷爬上火车去寻找爸爸。他路过棉花地。在作者兼导演Abreu的笔下,乡村田园辛勤劳作的男女老少和工厂里的纺织工人都是红黄蓝绿彩虹般绚烂明亮的颜色,再配上劳动最光荣的欢快曲调。
然而五颜六色被工业化的流水线和整齐划一的黑色所替代。男孩看到被废弃的纺织工厂,看到了摩天大楼,看到了集装箱里,商场里,电视里满满当当都是商品,商品,商品。火车站旁边的垃圾场停着一辆废旧的汽车,男孩坐在车上面看大屏幕里播放的战争,科技,繁荣,娱乐。转过身,是一群在垃圾堆里翻东西的小孩子。
小男孩骑着街头艺人的自行车赶到火车站,他没有找到父亲。所有下车的人看着都一个模样,就像集装箱里的被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成衣。
男孩还看到那只被工业化武装的黑色大鸟借助着飞机大炮将城市上空那只有着华丽翅膀自由飞翔的五色鸟儿击毙。
男孩惊恐万分迫不及待的跑回家。
然而,故乡是那个回不去的梦。
如同他的父亲,如同那位街头艺人,长大成人后的男孩背井离乡,去到了城市。
城市是一座金字塔。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最底层。那里到处是垃圾,森林被砍伐,河水已浑浊。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男孩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送他的条纹帽子。可是,故乡,是那个回不去的梦。
我想起了我的故乡。那个依山伴水的小城如今也是高楼林立,马路上堵满了汽车,大街上是玲琅满目的商品。曾经的小河被筑上高高的河坝,孩子们已不能像我儿时一样下河游泳捉鱼。去到乡下,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大片的农田没人耕种而成为荒地。只有几家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很多房宅都挂着一把大锁,院子里野草丛生。
男孩的世界在消失,而男孩也正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如同我们的世界和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我们,消失在极大丰富的商品和物质里,在及其忙碌的现代生活里,在乌烟瘴气的工厂街道上,在离开故土渐行渐远的列车中。
如果有一部电影让我们回到多彩明亮的童年,那部电影必然是男孩和世界。
如果有一部电影让我们拷问和反思这个世界将我们所带往的地方,那部电影也必然是男孩和世界。
电影里的每一个颜色和音乐,每一个线条和绘图都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饱含寓意,带着一股干净明亮的温暖和忧伤,还有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困境的严肃思考和深切关怀。
只是故乡,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回不去的梦。
4 ) 《男孩和世界》观后感
动画简单美好却意味深长,想象力丰富,很好地利用了动画这一体裁来承载那些想法。童年那么快乐,有父母的陪伴,家里和外面的草地就是整个世界。可人总是不可避免要离开,要长大。再回来,发现童年和故乡都已远去,并且一去不复返。
过程中也描写了工业革命如何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生产线自动化,淘汰需要人工操作的生产线,一批批工人失业下岗,一条条生产线报废,那些怪物一般狰狞的机器吞噬着一切。生产线上的产品每个都一模一样,创意尽失。廉价的物资和劳动力使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世界的生产工厂,工人们被剥削压榨,钱都流到大老板大资本家手里,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与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是。也许这是这个世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伤痛,但毕竟落实到千千万万个个体身上,影响其一生,希望那还是少些功利心,多些思考多些仁慈。
5 ) 童趣与自然,埋藏在响起音乐的石头下
社会瞬息变迁,男孩被洪流裹挟,
童趣与自然,埋藏在响起音乐的石头下。
社会瞬息变迁,男孩被洪流裹挟,
童趣与自然,埋藏在响起音乐的石头下。
Ⅰ三线并织
⒈男孩寻父
男孩的父亲离开家乡入城务工,美好回忆重现却又转瞬即逝,男孩从失望到惶恐。
于是他选择了月夜出走,去寻找他的父亲,一个人面对世界。
由此电影开端,进入核心主题。
⒉串起人生
男孩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位采摘棉花的农夫。他和许多其他人一起,从事农林业劳动。
但是对于雇主来说,若非身高体壮,即是裁员的对象,农夫不惜失业,失去生活最后一根稻草的他,只能终老。
男孩第二个遇到的,是一个织布厂打工仔。
白天他在郊区的工厂里工作,如同一个机器般摆动着手。
晚上他便回到城市中,独自享用孤独。
其实这青年和老年,都是男孩,是同一个人,电影用男孩遇见自己,来体现城市发展下被洪流裹挟努力生存的人。
⒊光怪社会
这一条路,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棉花产业,由最初的在农野采摘,到在郊区编织,最后变成城市里的衣物,成为了繁华社会的一部分。
然而繁华下,不免光怪陆离。
我们从自然中掠夺资源,构建社会,形成文明。
Ⅱ童趣与自然
社会飞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在高速运转追求效率下,我们是否还记得童年时那份天地草花鸟的快乐?
每次回到老家,我才有一种时光轻缓,万物可爱的感受。
电影结尾显示了许多触目惊心的现实画面。
是否记得,我们沟壑了自然母亲的容颜,为了求取的不过是更快的社会发展?
电影给了我们思考,关于童趣与自然。
Ⅲ主旨
电影的背景是巴西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演以此电影启示人们反思。
但是不单单只有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电影包含得太多,较多篇幅的有社会发展下对人的思考,对家的思考,还有少量对战争的思考,对贫富的思考。
当然细心一些还可以发现妈妈对爸爸的爱,她为丈夫点燃回家车站的灯,太有爱了。
每个人心里其实都还住着一个小男孩或是小女孩,不时的唤醒起来,他或她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最后防线。
关注微信公众号:Soundtracker,获取更多影评和原声。
6 ) 男孩与鲜艳又悲惨的世界
电影一开始会觉得是这个小孩离家出走后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各种人和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青年时候就背井离乡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一直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孩,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父亲离家远走打工,再也没回来过。长大后为了追寻父亲的踪迹,来到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从此日复一日在纺织厂干着机械的工作,每天拖着一身疲惫爬上回家的台阶,吃两口速食食品就毫无生气的在电视前打起了瞌睡。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军,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前来打工,修铁路也好盖楼房也罢,每个人都长着父亲的模样。被迫下岗后去了棉花种植基地,年老后由于身体不够好又被迫下岗。
看到实景拍摄那段时,即使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片段,还是被震到了,想到同样的事情在巴西以外好多地方都有发生,还是觉得哎,人的欲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吃掉树木的机器被设计成蝗虫的形状也简直妙的很。
最后再回到长大的地方,即便物非人非事事休了,只要还有以前的美丽回忆,就会感觉一切还好吧。
7 ) 消逝的人类文明
五彩的泡沫承载着年少轻狂的想象,却终有幻灭的瞬间;跳动的音符舞动生命的活力,也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刻。
作为现代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想方设法谋求生存之道。出卖肉体,亵渎灵魂,冷落亲情,消耗精力,只为追求那存在于泡沫之中的美好未来。或许那么一点物质回报会让我们忘却现实的残酷,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整个过程我们是否真的快乐?有没有反思真正令我们快乐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我们现今疲于工作是为了今后更加自由充裕的人生。于是乎我们每天朝九晚五,到点吃饭,到点工作,到点睡觉,像个被设定好的机器人往返两点之间,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区域做无限循环运动。唯一与人造人不同的是我们内嵌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担负着离职的风险;又有人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渴望能为家人创造更舒适的环境。于是乎我们除了睡前一句“晚安,好梦”醒后一句“亲爱的,早上好”就再也找不到交流的素材。家庭临近破碎边缘自己却浑然不知;还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为了能够充实自我,不虚度光阴。于是乎我们在不断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又不断消耗现代文明成果,由完美几何学构造的现代都市磨平了我们桀骜的棱角,弱化了我们独特的人格,剥夺了我们作为动物最根本的权利。
我不断回忆着小时的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一个模糊却真实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那时的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和邻居同伴奔跑在大街小巷,捉蚂蚱,追蝴蝶;那时的我每天最温馨的时刻便是和父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那时的我每天最疯狂的时刻便是入睡前的一小段时间,幻想自己驾驶着月亮为漆黑无助的夜晚提供沁人光泽。那时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欢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那时的我古灵精怪,无拘无束;奇特的想象常常令自己心花怒放,激情澎湃。
然而,现代文明的步伐终究会超越年龄的增长,残酷的现实终将束缚想象的翅膀。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注定被驯服为一个现代文明的铸造者,一个自认为是为自我为将来拼搏实则为现代文明打工的机器人。
我们常想抓住时间,却不知是时间定格了我们。
我们常说创造了一个时代,却不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
我们常认为最至高无上的任务是延续人类文明,却不知人类文明并不能延续人类无穷尽的欲望。
8 ) 乘着音乐去旅行
1. 其实这是关于每一个人的故事,从离开家成为少年的一刹那,再到为了生活奔波的时候,然后再到年迈的只剩下回忆的时候。四个字,物是人非。已经满是泪了。
2. 其实这个男孩一直保持着一种孑然一身的感觉,尽管他改变不了周围的世界,但是他却依然保持着一份难得的童真。考的就是音乐。你可以说这是一个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因为简单的音符背后保有的是磨灭不了的童真。
3.说实在的,片子开头很难让我进入观影的状态,缓慢的节奏,简笔画似的画风,很难推动的情节发展。但是,能让我坚持看下去的,应该是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只要形式画面上充盈了满满的想象力,简笔画也好,油画也好。也只是承载的形式而已。
4.海报的暂停脸做的太内涵,因为看到最后,没人愿意播放到那个物是人非的年代。音符成为了一个代表价值观,甚至阶级的符号象征,充满了满满的爱,以及人文,生活在里面,他甚至可以物化出来一只凤凰。而老鹰则是有军乐队演奏出来的形象象征,他会因为军队,砍伐,商业主义变的越来越大。故事最后演绎出来的,凤凰无法战胜老鹰这一事实,让人看后无限感慨,特别是面临消失的树林,闪烁中的金钱至上主义。再切到小男孩,他在这样一个历程中的确做不了什么,唯一做的就是被动的流浪,寻找,体验。但是他的身上却深深的烙上了每一个人的影子,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好奇,体验,失望,然后寻找一种寄托,然后继续寻找,尽管最后可能没有任何结果,但是你经历了,你充实了,你没有白来这一遭。唯一的遗憾依然是回不去的童年。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海报中的醒目的暂停脸。
5。说说印象深刻的画面:
那个可以自由伸缩的大炮,棉花,音符上的飞翔。可以储存音乐,看万花筒时候,无意之间的走遍整个产业链,无数的一样的爸爸的形象,线条勾勒出的棉花场景。
简直是个半成品。
如此简单却有力的笔画,斑斓出一整个稚嫩世界的美好,却也在照见广袤现实时,任那些政权、战争、工业、金钱、媒体,以城市化、流水化、同质化、黑化、老化来蚕食一切动人之物。想抱住,却像对着珍贵的易碎品。身无彩凤双飞翼,此时无声胜有声。真人录像略出戏。四星半。(大银幕没字幕,一开始好捉急)
尽管没有台词,但情节很紧凑,画面很绚烂,立意也是相当厉害了,刚开始以为是乡村小男孩寻找进城务工的爸爸的故事,看到一半发现是纺织产业链参观记,结果画风一转又开始讨论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带来的污染和伤痛,最后重排了时间线,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只是以孩童的视角提前回顾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美丽世界的孤儿
片子很简约,但真的看到了世界,斑斓也残酷。一个异想世界包含一个梦的破碎,到头来只剩那如梦似幻的一曲悠远的歌。年度最佳创意,最佳画面,最温暖歌曲,以及最令人心碎的主题。
本届电影节遇到的大惊喜。画面又美又萌,最后交代时间线一下子提高了电影层次,虽然反资本化的议题不新鲜,前一段时间刚好看过雨林保护者被利益集团暗杀的纪录片,动画里穿插的唯一几个实拍镜头让人揪心不已。动画的体裁美好,讲的故事却很沉重。唯有家是永在的温暖。
讲述了一个男孩寻找离家打工的父亲,迷失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最终孩子长大,踏上了和爸爸一样的路。片子还借机控诉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掠夺。片子的色彩、艺术风格、音乐与音效都很出众。很好看。
其实是带着童真的自己成长,寻找,老去。在浮华黑暗苦涩的现实里,彩色的心渐渐被打败。根本不需要对白,简约的画风就能表现。画面 极佳,随便截图就能做壁纸,nice!
极简的画风,色块运用得尤其漂亮。把南美大陆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入到水彩动画中, 呈现的是儿童眼中怪诞而真实的世界。
多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他的一场梦【蜡笔、彩铅、颜料、点、线、面、几何,小清新得不行不行的 只是没想到后段那么政治
农场争活干,进城务工难,山峰之城的西方大资本恶势力终于战胜了本土游行狂欢的劳工之歌。但人世间最伤感的幻梦,莫过于让儿童时憧憬未来的自己,真实看到了未来的熊样
2014《小王子》《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父与女》的感觉…白云和棉花,像蚯蚓一样开走的火车,缤纷的万花筒,五彩斑斓的音符…整个片子整齐、有序、简洁、协调,《天书奇谭》造型乱入。生活对小孩的眷顾和残酷,通过简单而富有层次感的色彩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单纯又悲伤的童真世界。
内核简单明了,用儿童绘本的画风展现这个被消费主义和资本全球化蚕食的世界。人衰老异化了,记忆的根还在。配乐不是想象中的类型,挺别具一格的。
7.6 抛弃戏剧性,主角的存在只是为了作引出展现的作用,而移情作用则完全寄托给了观众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让这部动画电影彻底摆脱了束缚,以致于让它讨论了太多主题,展示了太多内容,承载了太多情感。
简约的画面像儿童的水笔画,每一帧都带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像个干净纯真的孩子,它承载的却是一辈子那么久的成长,城乡贫富差距带来的家庭破碎和童年阴影,童真就像美丽原始的大自然被工业化和城市化吞噬,突然有一天就全都变了。短小精悍的片子,却承载了太多,从开始到结尾仿佛恍若隔世。★★★★
主题很深刻,画面很超现实,但观赏的愉悦性较弱。如果它是绘本,我一定会买一本来收藏,但作为电影,我还是希望它再强叙事一点。
一份天真,一份悲伤,还我一片安详。
画面很有童心,想象力飞扬,纯真得只适合小孩子看
Oh darling, don't you ever grow up, just stay this littleOh darling, don't you ever grow up, it could stay this simple
简约但绝不简单,不愧是年度动画佳作。真人纪实段落有点太过了略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