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螃蟹的智慧与远大的前程
他是匹普先生,没错,就是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里的匹普先生。只是他不在英国,而是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小岛上,他是这个小岛上一个土著女孩头脑中的想像。她在这个远离文明世界的岛上,在课堂上听了狄更斯的这部小说,由此爱上了狄更斯的小说,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合拍的电影《孤岛浮生》所讲述的故事,这部电影改编自新西兰作家的一部小说,但书中所叙述的事件,却有着现实的背景。
这个小岛位于浩瀚的太平洋之上,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布干维尔岛。这个小岛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因此成为另方争夺的焦点。政府军与叛军你来我往,当地居民就生活于枪林弹雨之中。
教这个女孩读狄更斯的,是一位来自于英国的白人沃茨。这是一个话语不多、行为有些怪异的英国老师。他的身份比较神秘,他的过去也是模糊不清,显然,他是个身上有着故事的男人。他住在这个小岛上,照顾着一个疯疯癫癫的当地女人。他看到当地的小孩没有学上,于是将岛上一间废弃的房子打扫了出来,免费教大家读书。他的课本只有一本,就是英文版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他一章一章地读给孩子们听,当然来听课的不止岛上的孩子,还有众多的土著女人。她们与她们的孩子一样,关注着这个世界,期冀了解岛外的生活。
玛蒂尔达完全沉浸于狄更斯的世界之中,十三岁的少女正是充满着憧憬,满怀着玫瑰梦想的年龄。《远大前程》里所描述的伦敦生活,颇让这个从未走出过小岛的土著少女感觉到新奇,而小说中匹普的经历,也唤起了她内心的共鸣。她在心里将匹普的经历移植到了这个孤岛,移植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在她的白日梦境之中,皮普成了一个与她同样肤色的男孩,穿着十九世纪英国绅士的服装,出没于孤岛上的街道与海滩。
文化有着差异,却没有隔阂。能够打动英国人的故事,一定也会打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即使是像玛蒂尔德所身居的这个太平洋中的偏僻小岛。人的生活习惯有差异,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会有差异,但人性却是相通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地球上的所有民族,都有着共同的道德底线与文明准则。伦敦少女的喜好与梦想,孤岛上的玛蒂尔德也同样具有。电影中的玛蒂尔德从《远大前程》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也从这本书的朗读者沃茨先生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一种做人的力量。
这是美好时期的孤岛,人们安居乐业,孩子们追逐着自己的梦想,阳光懒懒地照晒着这个荒僻之地,这里将与太平洋著名的度假用地大溪地一样,也可堪称世外桃园。不过现实的世界总是残酷的。在一个制度并不完善的地方,有资源的地方总意味着争斗与掠夺,造成的后果则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布干维尔岛远离巴布亚新几内亚本土,因为有着丰富的铜矿矿脉,有着大量可供开采的黄金与铜矿,小岛的居民向有离心的倾向。矿藏的大量开采,导致各方矛盾激化,因此从1988年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内乱。当地居民关闭铜矿并在两年后宣布独立,巴政府即派兵干预,战争就此爆发。电影《孤岛浮生》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期间。
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政府军的残暴,看到他们杀人如麻,看到小岛居民所受的深重苦难,也能看到他们虽然沉默但也不屈的精神。居住在小岛另一边的这些居民们,其实与铜矿并无关系,他们只是像传统一样,种植着热带的作物,过着平静的生活。不过,他们却眼见着战乱一步步地逼近。从远处铜矿冒出了滚滚浓烟,到逐渐清晰并加密的枪声,到政府军不时地到村里来骚扰,战争撕破了他们的平静,让他们很快地面临着血光之灾。
布干维尔岛其实属于所罗门群岛中的一个,与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种族与文化均不同,曾经属于几个西方国家的殖民托管地,岛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的甚多,同时还住着数千西方白人。直到七十年代,该岛才被归入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了巴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实,能够决定小岛前途的,应该是生活于此的居民,他们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在这个强权的世界,他们的声音只能被枪炮所扼杀。十二年的战争,直到在联合国的干预之下,叛军与政府军才停火,并签订了和平协议,该岛也成立了自治政府。历史回到原点,可惜的是,在此期间,有无数的平民丧失了生命。人们为何要在付出生命代价之后,才会明白和平的意义呢?
电影中,孩子们嘴里的匹普先生,让整个村庄惹上了麻烦。政府军的军官未有读过《远大前程》,从他的粗鲁而残暴的举止,亦可看出他与他的士兵也远离着现代的文明,虽然他们身穿着现代才有的军服与枪支。他让村民们交出这个匹普先生,村民们自然无法做到。军人们滥杀无辜,村民们仍然沉默以向。在这个过程中,沃茨先生死去了,玛蒂尔德的母亲也被杀死,他们曾经因为《远大前程》起过冲突,但为了“匹普先生”,却一样无惧死亡。沃茨先生来自英国,却无宗教信仰;而玛蒂尔德的母亲,则是上帝的虔诚仆人。在这里,各自的文化与种族背景已失去了意义,他们所面对的,只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底线与道德准则。
失去了母亲与她的人生导师沃茨先生的玛蒂尔德,从战乱的小岛去到了父亲所在的澳大利亚, 她可以在那里自由地去追寻她的梦想,去邂逅她的匹普先生,她也有了自己的“远大前程”。她去了英国,去寻找沃茨先生的家,去寻找狄更斯小说的影子,她成为了狄更斯研究专家。实际上,她融入了现代的社会中,不过她的血液中,却永远也消不掉那个南太平洋小岛的影子,那里的文化已经植根于她的心中。而架起从布干维尔岛到伦敦桥梁的,是匹普先生,也是沃茨先生,更是狄更斯先生。
在《孤岛浮生》里,剧中的人物曾经数次提及“螃蟹的智慧”,与其与来自西方的白人智慧相比较。“当传教士来的时候,他们教我们相信上帝。不过当我们要求见上帝时,他们却不把他引荐给我们。因此人们宁可拥有螃蟹的智慧,还有形状像南方之星的火鱼。”岛上的居民在这种文明的交融之中,其实也是蛮多抱怨的。两种不同文明的接触,必然会有冲突,必然需要磨合。但文明的核心是一致的,对自由的爱好、对他人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这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
那么,什么是当地人所谓的“螃蟹的智慧”呢?电影中的男孩说,他妈妈说了,“如果螃蟹直接深挖下去,并且堵塞洞口,遗留下像光线一样的痕迹,那就是风和雨已经在路上了。”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也是很有哲理的想法。这种螃蟹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布尔维干岛,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构成部分。对身边现象进行观察,并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见解,甚至提升到思想的高度,这不正是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吗?
2 ) 蛮荒岛上的文艺故事
2011年布干维尔和平协议签署10周年的时候我去过这个岛,还和同事做了一次3天的丛林穿越。
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奇迹
1. 在一个没水没电没医疗的热带岛屿上拍出这样水准的电影可以算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2.大部分演员都是巴新人,一群没有受过训练的演员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也是一大奇迹。到2011年,巴新首都还没有一家电影院,所以那些演员没有一个是职业演员。顺带说一句,大部分当地演员都不是布干维尔人,应该都是巴新主岛人。布干维尔人肤色墨黑,比这些演员要黑很多。
3.故事情节很有些寓意性。一群黑人穿上19世纪英国古装再现《远大前程》里的场景,太牛的构思!
说明一下,《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 的字面意思是“巨大的期望”。我理解此片用这部名著比喻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个国家和人民。寓意巴新这个有着良好潜质、前程远大的国家和人民不能像狄更斯笔下的Mr. Pip那样不择手段。
总之,片子虽然没有到大师级水平,但绝对值得一看。
3 ) 评论孤岛浮生 Mr. Pip
电影主页里的剧情简介不知道是从哪里复制过来的,显然跟电影内容不一样。
沃茨老师不愿离开岛上,是因为她的黑人妻子不愿离开岛上逃避战争。
教室是孩子们一起到扫干净的,他教书讲《远大前程》也不是为了解闷,我想沃茨老师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通过故事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沃茨老师如马蒂尔达的妈妈勇敢指责杀害他的人时所说的一样,沃茨老师是一个好好人。无奈战火纷争,结束了沃茨老师的性命,玛蒂尔达的妈妈也因为勇敢指着而丧命。
最后,玛蒂尔达终于到达澳大利亚,见到了他的父亲。但在岛上经历的一切,她的妈妈,沃茨老师,被杀害的著民,都深深的印在她的脑海里。
一个关于书的电影,好久没有在午后观看这样好的一部剧情电影了。
4 ) 一切都是铜矿惹得祸
我没有看过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但这部片子激起了对其的拜读,马上把他下载到我的KINDLE上,虽然主题和这本书估计不会有太多的联系,但什么回是螃蟹的智慧呢?
伦敦LME铜价指数的浮动一直是用来决定铜的价格,有多少人玩着电解铜融资,又有几个小贸易商能买到国外稳定的铜矿(基本都被大型国企垄断了),一个盛产铜的国家,必定充斥着利益,有买卖就有伤害,只是他不是伤害伤害小动物那么鸿毛一撇。
秀才遇到兵的情况就是片子士兵要求村民交出虚构人物PIP的严正行为,枪杆子出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没有仔细看片子,心里太浮躁,何以解忧,水烟和杜康。
BTW:片尾曲不错。
5 ) 蛮荒岛上的文艺故事
2011年布干维尔和平协议签署10周年的时候我去过这个岛,还和同事做了一次3天的丛林穿越。
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奇迹
1. 在一个没水没电没医疗的热带岛屿上拍出这样水准的电影可以算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2.大部分演员都是巴新人,一群没有受过训练的演员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也是一大奇迹。到2011年,巴新首都还没有一家电影院,所以那些演员没有一个是职业演员。顺带说一句,大部分当地演员都不是布干维尔人,应该都是巴新主岛人。布干维尔人肤色墨黑,比这些演员要黑很多。
3.故事情节很有些寓意性。一群黑人穿上19世纪英国古装再现《远大前程》里的场景,太牛的构思!
说明一下,《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 的字面意思是“巨大的期望”。我理解此片用这部名著比喻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个国家和人民。寓意巴新这个有着良好潜质、前程远大的国家和人民不能像狄更斯笔下的Mr. Pip那样不择手段。
总之,片子虽然没有到大师级水平,但绝对值得一看。
6 ) 当现代文明与军阀碰撞时,枪才是最好的语言。
故事叙述还可以,但应该传达的东西表现的太少。
当现代文明与军阀碰撞时,枪才是最好的语言。
本片的源头巴布亚新几内亚,矿藏丰富,铜储量1200万吨,黄金储量1756吨,铜金共生矿储量约4亿吨,产量分别列世界第11位和第13位。此外还有富金矿、铬、镍、铝矾土、海底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库土布和戈贝两大油田储量即达4亿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资源,对他们掠夺,却对这个只有705万人口的国家发生的暴行,恐龙般的迟钝。
作为一个hugh laurie的脑残算是粉,我绝壁是冲着看大叔去的。可惜大叔被弄出了个地中海头衣服里估计还塞了点棉花,花痴未遂有点怨念。但是电影还是不错的。但是特traumatizing(没有很graphic,但是情节真的很揪心),中间有块差不多是直接被吓哭的囧。好吧这次电影节把一年的眼泪都给流够够的了。
我没有看过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但这部片子激起了对其的拜读,虽然主题和这本书估计不会有太多的联系,但什么回是螃蟹的智慧呢?BTW:片尾曲不错。
骨子里是英式人文关怀。
有一种少年派的感觉
够闷的。
比较失望,主要是改编剧本的问题,好像讲了很多又像什么都没讲,意外的是安德鲁亚当森把纳尼亚的那份魔幻大气感带进了这个残酷和伤害无处不在的故事里,当《远大前程》的一段故事在南太平洋海岛上重现之时,我确实屏住了呼吸。但大多数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看金陵十三钗。
在有个资本主义爸爸的前提下讲miserable to feel ashamed of your home就不太行啊,你看看你原旨信教妈教你信教你不听,最后还不是爸爸让你有光就有了光。另外导演是把纳尼亚的背景音乐直接挪过来了吧。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人居然是黑人,巴内战背景。
血腥的地方能吓哭人||多少人心里有一个虚构的形象,可以对很多苦难漠视,确当这个人来到你面前,就释放所有伪装
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很振奋人心 可是电影却显得冗长而枯燥
淡而无奇不过却很感人.
一厢情愿的英国人,总以为自己的伟大作家拯救了世界
大洋洲土著和非洲黑人居然长得如此相像,不知道从地理或是基因上如何解释。
这会是一个好故事,却不是一部好电影,它很适合被书写成小说,人物内心的独白会是文字的优势,靠画面呈现故事的电影这样就会因为戏剧张力的不足而显得节奏紊乱,这也是小说和电影的差别。一个白人一群孩子,这种薪火相传激励人生的故事总是似曾相识,但是每次被讲述出来都是一样的触动人心。★★
hi mr. Pip
做字幕的哥们很敬业,影片背景也介绍,小说背景也介绍,还有提示关注紧要点,好人啊。
By CharlesChou,译自约翰莫瑞出版社2007年Hardcover版书封。有愛的片子。布甘維爾現在好像是偉大祖國的銅礦來源了。難怪要建設遠洋海軍。
非常棒,非常荣幸看了这部三年前想看的电影
是本书会更好看
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题材,但是受制于民族文化和环境影响,只是泛泛的看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