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莱文森关于这部片子的问答
学校是电影节的主办单位之一,大部分片子学生都可以免费去看。我挑了这个片子,主要是去看阿尔帕西诺的,而且主题貌似与我感兴趣的老龄话题有关,就点了鼠标订了票。电影本身我很喜欢,个人喜欢这种探究人复杂的心理的戏,这个我就不剧透了,先分享一下面见导演时他都说了啥,可能会有喜欢这位导演的人有兴趣。
适合看完片子后阅读~
开始的时候剧场有个错误的提示,说播完了大家赶紧清场给下一部片子腾地方。电影放完,我都出了门,发现有人拉了两把椅子上台,广播说:“大家欢迎这部片子的导演***!”我:…… 就折回去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开始听讨论。
听了谈话才发现,这个导演原来很有名!(我真的不懂电影!)他导的《雨人》算是家喻户晓,连我都看过。导演一点看不出已经72岁了,和学校里那一帮教授一样,眼睛发亮,谈笑风生。
这部电影一共只花了两百万美元。拍摄一共花了20天。二十天不是说从开机到收尾一共二十天,而是拍一两天,停几个礼拜,以此重复,所以片里能看到季节更替,总共开机拍片的时间,只有二十天。不知道帕西诺的薪水如何……
关于女主角Greta Gerwig
这个演员我也不熟,主持人问当时问什么选这个演员,应该有些惊讶的成分在里面,不知道是不是她的背景并不十分出名,或者资历尚浅?了解的同学请补充。Levinson说,这个片子里女主角不能是仅以美丽吸引人的,必须有某种独特的魅力气质。(我只能说,看过了你就会明白?)Greta Gerwig非常聪明有才华,是这个角色的完美之选。最后一场充满爆发力的戏,其实是开工第一天拍的。
关于和阿尔帕西诺的合作
导演说他多年前就认识阿尔,也在之前的片子里合作过。我记得比较深刻的就是莱文森说,阿尔并不是一下子就奇迹般地掌握了角色,他会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停地想,不停地琢磨,然后有一天突然就发现,他的声音改变了,习惯动作也不一样了,他变成了角色。当年他参演教父的时候还是个小年轻,刚开始拍的时候,剧组的态度是“一定要想个办法把他开除了“,因为没法想象那个安静的人成为一个黑手党。知道枪杀的那场戏,剧组才觉得,哦,他可以用了。(很惭愧,我没看过,看过的人请补充……)
他说阿尔除了丰富的电影生涯以外,一直也都在参与戏剧表演,所以和这个角色还是很契合的。里面有一场很长的独白,他除了剧本上的词,也杂糅了很多他自己的经历。那场拍了几次,都是一口气就十几分钟,最后用的那条基本就是一个镜头。真是大师。
大师都是练出来的。Work work work hard.
关于Levinson是怎样开始做编剧的
导演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感觉命运还是挺无厘头的。他年轻时有一天碰见个人,叫george,想搭他的车去一小时车程以外得好莱坞,他就载着george去了。发现george是想要报名一个表演学校(联系上下文,应该是戏剧表演而非电影),还怂恿他一起报,这样每周一来一回路上有人作伴还能分摊油费,于是迷迷糊糊地一起报名了。他说至今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因为他并不喜欢表演,还问老师上课能不能不演,只看,老师说那可不行这是课程要求你必须得演。后来george不怎么去了,他却认真地喜欢上了表演,慢慢变成了他自己开车往返好莱坞,几个月后索性搬去了好莱坞,然后再也没见过george。多年后,他和老婆去看一部电影,里面的角色突然叫出了george的全名,他才发现那个人成了美国最大的可卡因生产者(种植还是贩卖我记不清了)#¥%……¥%……¥%
后来这两年学表演的经历对他帮助巨大。结业以后,特别穷的他和一个朋友就想办法编一些小表演,而他自己则把脑中想象着的表演过程写下来,开始做编剧。后来慢慢就出名了。学表演的时候,排演什么的分分钟都在花钱,所以经常换着法子给演员形容应该怎么演,后来做了导演,都用上了。
补充:电影的原作是部小说,作者叫Phillip Roth,是个得了很多奖的美国小说家。他的小说都很难改电影,三十几部小说只有四部拍了片子。,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因为过了很久了(7个小时呢!),有些细节记不太清,要是大家能够考据一下,或是拿出他以前的采访/访问,补充一下故事,就再好不过了。
2 ) 帕西诺的舞台剧
帕西诺老师最后一次带给我令人震惊的表演在《死亡医生》,一部同样由好基友Barry Levinson导演的电视电影。可这次却没什么出色可谈,中规中矩;Greta Gerwig差得也不是一点半点,极度违和的邻家姐姐形象是闹哪样?全程表现好像在参加面试,可惜她没有勇气走出自己表演的comfort zone,就当是Levinson选角失败好了。 同样是演员那点破事,同样是表现人物内心纠结与失落,《鸟人》聪明的选择了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现在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眼光。因为这种执着的运镜方式不仅仅可以用来炫耀摄影师的肱二头肌,还可以会加快节奏,提高剧情张力,好比给片子打了一剂强心针,没有了最佳剪辑点、效果剪辑,这个黑泽明最爱的电影制作过程完全要交由“拍摄”来处理,怎么“剪”掉没用的镜头?怎么“剪”去情节的冗余?一个字:快。多快?快到来不及出错,来不及拍没用的镜头,来不及做“沉思者”。 为了保证叙事连贯性和情绪节奏的需要,场面段落的转换速度要大大地加快,例如《鸟人》中,就非常有创意的把转换过程融入到故事叙述之中,人物在楼道,有人打招呼,人物在楼外,有众人围观,一个人呆着也要幻想一屋子记者,甚至见缝插针强行加入独白,为什么?这些“花絮”其实全是正片,不仅仅讲述故事,也下意识地为叙事安上一双翅膀,三个场景表现的能不能缩为两个,两个场景能不能合成一个,极尽压缩合并之能,只为一个目标:加快故事推进,打造《鸟人》里全程无尿点的一屋子蛇精病。 换种方法拍,应该挺不错的。 当然,要换掉摄影师 再换掉导演Levinson 再换掉Greta Gerwig 再换掉那个演电视的Kyra Sedgwick 只留下老帕一个人 .... 算了,老帕也换掉吧...
3 ) 《低入尘埃》:走向末路的《鸟人》
导演: 巴瑞·莱文森
主演: 阿尔·帕西诺 / 格蕾塔·葛韦格 / 曼迪·帕廷金
那本片与《鸟人》相比其实并不十分恰当,或许仅仅同是以戏剧舞台开篇以戏剧舞台结尾外加一个风光不再的演员令两部电影有了最表面的联系。两部电影所表达得内容并不近似,尤其是《鸟人》在惊艳的技巧包裹下所散发出更强烈的戏剧场面是本片所不具备的,《低入尘埃》的重点在舞台之外,着重展现的是人到老年时的心理状态,本片甚至为了丰富的探讨这种心态还加入了忘年恋和同性恋的支线剧情,可惜整部电影给人感觉异常疲惫,就好像老迈年高后的无精打采。
看这部电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冲着阿尔·帕西诺,已经快到了当年演教父时马龙·白兰度的年纪,说实话阿尔·帕西诺越来越少的出演电影似乎就如同本片中他所塑造的人物一般,相信在出演本片时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人物一定与自己的心态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问题是在他凌乱的造型之下看到一种令人悲伤的廉颇老矣,不得不说不久前回看教父时那个油头粉面的阿尔·帕西诺实在精神异常,才几个月的时间看到如今的老家伙实在有些不忍心,其实这样的造型一定是导演有意为之的,或许就是要达到叫观众唏嘘的目的,不然让老家伙焕发青春一定并非啥难事儿。
在看这样一部透着老气的电影时连观众都打不起啥精神了,剧情节奏缓慢,在不停的穿插中情节分散而且凌乱,阿尔·帕西诺对着电脑屏幕自言自语的段落显得非常的沉闷,观众的注意力很难进入到这个距离有些遥远的故事中去,本片两个支线情节都显得很突兀,杀父请求与忘年恋都不太能表达出太多的情感,结果也都是无疾而终草草了事。说到底最大的看点还就是阿尔·帕西诺,在一种颓废状态的包裹之下是一颗疲惫的心灵,或许走到那个年纪的人对于大多数事情只能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吧,所以即便的终生从事的表演也有一种突然失去天赋的困惑,影片若能更集中的表达出一种生活状态或许更能引起观众的反响。
4 ) 量身定做
近些年,老帕跟自己的几个哥们,弄了不少个人标签明显的作品,基本都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这部也不例外,虽说是根据小说改编,但选择这个故事的前提,是老帕在主人公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且感同身受。
片子的风格整体偏文艺,节奏缓慢,剧情沉闷,跟一般的商业片相比,很难让人有耐心一口气看完,但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在老帕的表演上,那便完全可以忽略那些不那么出彩的地方了。
他在片中所塑造的这位没落老咖,几乎可以作为一个社会范本来看待,故事所探讨和展现的在人性中纠结与复杂的部分,也正是每个人尤其是在人们变老之后都要面对的,身体机能的衰老与内心火焰的凋零,力不从心的无奈与挣扎,从云端跌入尘埃的人生落差,面对代沟与价值差异的爱情,这一切足以让人疯狂,内心的崩溃与精神的错觉,让人穿梭于现实与虚妄之间,老帕的爆发力依旧震撼。
5 ) 无论伟大或失败,都逃不过卑微
《鸟人》是将魔幻、喜剧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大众商业片,《低入尘埃》是夹杂着同性、忘年恋,弥漫着悲哀气息的小众文艺片。但是两部电影的主题和内容,竟有异曲同工之妙。隔空相对,两部片子的主角——迈克尔.基顿和艾尔.帕西诺,从职业、经历到个人现状的高度匹配率来看,简直就是同病相怜、与君共勉的一对难兄难弟。
相比之下,《鸟人》显得更讨喜,戏剧化风格更鲜明,镜头、音乐、暗喻、节奏的技巧玩的更溜,情节点设置和台词更加“恶趣味”,在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把观众的期望值压向最低时,最后100米冲刺的完美逆袭,让人觉得正能量瞬间满格,又颇有点张力。
《低入尘埃》就朴素多了,除了暗含深刻的人生主题之外,艾尔.帕西诺在片中大多数时间,要么绝望的一个人面对着远程心理医生,自言自语的碎碎念;要么绝望的一个人面对小女友迷惑而无助,在他的心理和精神的双重重度垂危中,影片所透出的压抑感和悲剧走向,都无不在暗示着影片的忧郁而内向。
昔日的舞台巨星,台上亮瞎眼,台下万人捧,却终究抵不过岁月流长,大众口味的任性随心变。当光环不再,当仰慕者日益寥寥,当站台站累了,当入戏太深了,总是容易在自己的心里就走丢了。迷失,是一件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自救或者他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醒过来,从自己给自己挖的泥潭里顺利上岸。
自我迷失、事业落差以及消极的人生态度,并不是影片唯一在表现的悲情事实,这不过是区区一个引子,重头戏在于“身心同老”这件小事儿。
突如其来的崇拜者小女友,同性恋者小女友,任性、自私、毫无责任感的小女友,让Simon(艾尔.帕西诺饰)着了迷也着了慌,巨大的年龄差距和代沟,都让他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觉得力不从心,更窘迫不堪。已然衰老的Simon,在面对年轻人的前卫思想和行为时,明显觉得理解吃力和应付不来。这让本就处于消极状态的他,更加被这段完全错位的忘年恋,摧残的“病入膏肓”。
孑然一身的Simon,内心孤独,渴望救赎,当感情的艳色,表面上在为他渲染出生机时,实质上却在一点一点的蚕食他。在面对现实中的痛苦处境时,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无力感,最终将Simon推向悲剧。
低入尘埃,既是从事业高高的云端之上低入尘埃,也是从爱情的神圣殿堂之上低入尘埃。
影片中大部分都是一个过气演员,也是一个爱情里的卑微者——Simon自卑与无助的大段独白。没有夸张的台词,没有过度的表演,更没有精心铺设的情节点,俨然一部闷闷的文艺片,但是因为贴着艾尔.帕西诺这枚名牌商标,这片子还真是耐看。
一个人无论伟大或者失败,都逃不过卑微,哪怕只有一次。
6 ) 过气后的臆想与焦虑
本片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阿尔帕西诺在这本小说里发现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便买下版权,找来巴里莱文森执导,两个古稀之年的老头捣鼓了一部实验性质略强烈的意识流影片。
所谓实验性质就是与主流商业电影作对,在本片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西蒙是一个过气演员,长久以来的舞台剧表演加上过气后的焦虑使他得了一种怪病,具体是什么病电影里没有明确讲述,只是经常自言自语伴随着精神抑郁,所以影片中充斥着大段大段的臆想和梦境,西蒙一个人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不断穿梭,还时常夹杂着一些与心理医生的视频对话,稍不留神就会被带偏。
当老友的女儿佩姬上门叙旧,相差三十岁的两人产生了情愫,曾经的小女孩是自己的疯狂仰慕者,声称是“蕾丝边”的佩姬迅速就搞定了西蒙,发生关系后,影片却使用了双画面叙事,也就是一个画面里有西蒙和佩姬,另一个只有西蒙一人,这种叙事方式在后面逐渐增多,比如游泳池里佩姬在游泳,西蒙看着泳池这组镜头,一会儿佩姬出现,西蒙面露喜色,一会儿佩姬消失,西蒙面无表情。最明显的例子是西蒙以为佩姬想与他生一个孩子,便去诊所检查是否还具有生育能力,第一个镜头西蒙再次向佩姬确认是否要孩子,下一个镜头变成了护士盯着西蒙看,因为西蒙在自言自语,身旁并没有佩姬。可以大胆的设想,或许有佩姬这个人,也可能压根没有。
曾高高在上的大明星在过气后低入尘埃,用无穷的想象力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梦想中的“退休世界”,那里有比他小三十岁的女孩喜欢他,爱他,愿意和他做爱,甚至愿意勾搭其他女性来一次疯狂的性爱派对,这些虚假的影像表达了西蒙对于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他是匮乏的,渴求的,甚至是厌世的。从最后不得已出演“李尔王”用真实刀具自残作为戏剧的结尾,也作为影片的结尾可以看出对于现实世界虚伪的讽刺,毕竟开头的纵身一跃让他不得不退出舞台,可最终用刀具自残又换来了如潮掌声。虽然在保持戏剧完整度的立场出发,荷枪实弹和哗众取宠来的差别是巨大的。但在演员表演的角度其实没什么分别,用在这里应该是刻意为之。
年华老去,望着佝偻的身躯和再也硬不起来的“小兄弟”,臆想,妄想等随之而来,强迫自己去抓住一些虚无缥缈的梦境与幻想,这是一种类悲剧意味的表达。因为影片还包含了不少深层的含义,通观一遍,不得尽数体会,但确实不想再看二回,所以观者也就来个“不求甚解”吧。
Al Pacino 的老无所依··· 生命演绎,全身似戏!
虽然看起来很花哨,但本质上还是“入戏太深”和“年轻女性与失意男人”这种没什么新意的东西啊。
为什么,年老色衰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都一定要拍一部这种老男人撒娇的片子吗,来彰显你们的身在高处的忧伤,和用功成名就掩饰的幼稚梦?
老年痴呆版《鸟人》,全靠帕西诺在撑
梦境与现实,天才和疯子,想起了《鸟人》,题材虽有撞车,但在手法和味道上又完全不一样,全片神经质的帕老爷子意外的感觉很真诚。
這種幾乎solo的片子,純粹就是給帕西諾粉定制的吧。和今年的鳥人倒是也配。
片子开头确实跟《鸟人》撞了情节。它表达的大概是费里尼那种忧伤,中段甚至很明白地放了张费里尼原声黑胶,但年轻观众怕是没这个耐心和审美了。以李尔王收场也很总结全剧。画面和镜头相当有意思。设置了不少荒诞可笑效果的台词场景。要补菲利普罗斯原著!帕西诺依然很强。不输鸟人
大家都看阿尔帕西诺演技,我来看greta。
5.5/10
四星半。说这片子比《鸟人》怂的可以歇歇了,光是帕仙奴的表演就顶几十个长镜头。
帕西诺:德尼罗,我也能演喜剧!
完整的叙事是骗子的修辞,舞台的神话,还是生活的错觉,属于我们的高潮只有一次掉下舞台,再一次掉下舞台,最后发现归自己所有的只是疯狂乏力异己和卑微。
#威尼斯电影节# 菲利普•罗斯!!!阿尔•帕西诺!!!!
严肃文学版鸟人。纯从“好看”这个角度来说当然还是鸟人的观影过程更enjoyable,但是这部片子真的饶有趣味,一方面在叙事上文学性十足,始终在审视自己,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反复质询,在不同的时间里来回穿梭。另一方面,在把小说“翻译”成电影这个层面又做的非常好,无论是视听语言、光影的呈现、剪辑的选择与节奏,都保留了小说的质地,戏剧与人生的互文有太多人做过,但是罗斯的小说+导演的呈现+帕西诺的演技,依然为李尔王注入了更为幽微的演绎。没有比帕西诺更适合演李尔王的当代演员了。
现在每次看到阿尔帕西诺的老态,我都感觉尴尬。。。
@mengqingshan
全片特别昏乱,一面又是身为演员的职业惯性带来的困扰,一面又是衰老的身体对于年轻的渴求,结果都弄得云里雾里。为了帕老爷还是不给差评了,但是他的表演并不能带来什么惊喜。
这部也太棒了吧?!!! 潜意识创造的梦境,这么高级的笑点...还有这样的结尾,剧本超厉害。
旁白运用过多,加上实在是渣的字幕,看了一半就放弃了。
几乎相当于《鸟人》的老化版本。弗兰西丝哈其实不适合这种魅惑型的角色,但是自身气质独特加分不少。楼梯那场戏似泼妇骂街但要拍出真火也是看两位演员出色的表演。可惜剧情温吞水,台词如梦呓缺少生气,人物的关系支离破碎得好比意识流。上一年演员四重奏,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失望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