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伊丽
影片前四分之一是剧情片,4男4女结伴郊游,其乐融融,波澜不惊的叙事。而后急转直下,有男孩的溺水引发了伊丽离奇失踪的事件,在抽丝剥茧般的悬疑解谜下,逐渐透露出伊丽的人物背景,无论是因为救人而溺水而亡还是因为恐惧以有未婚夫的身份参与被安排的相亲而自杀,影片更多表达的是伊朗传统观念与外界的冲突,或是说是某些伊朗的传统思维习俗对人情的吞噬,而这种痛苦刻在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
2 ) 所谓两全其美
《About Elly》
关于伊丽,主角却是人性,反派是那教义
有个伊斯兰国家,叫伊朗,时尚不再是黑纱罩身,风格可以是仔裤皮包。周末假日携家出游,是中产阶级有钱有闲的写照;LV老三彩手提电话机,是现代文化强势渗透的痕迹。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早已完成,而在这个以宗教为立法之本的国家才初显端倪,何以见得?不只是女人们被脑袋上摘不下的裹布约束,整个国家的人都在意识里褪不去的教义前却步。意外来临前,她是男人口中的好妻子,女人眼里的似天使;意外发生后,风筝被她带起,孩子被人救起,很快伊丽不见踪影,大人忙着脱洗。风筝不会水,刚落水便被急浪卷走,天使不忍心,刚下决心就被自私判死。
不喜欢的未婚夫不在乎她的死,重拳出击想知道自己是否被爱着;“关心”她的好朋友只在乎自己,谎话连篇保全头巾下畸形的脸。只不过伊丽不是她的名字,生的美丽神秘,走的悄声无息。“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痛苦的结局留给活着的自私鬼,没有结局的痛苦则是她要背负的罪责结尾,所谓两全其美。
秘密都随海声隐渐,死人不需要脸面。
3 ) 一个伊朗女孩的秘密
伊朗的电影每每让人欣喜,水准一向很高,对于来自伊朗的影片,我一向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尽管如此,这部《关于伊丽》(又名《艾莉的小秘密》、《海滩的那一天》)仍然让我惊艳。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题材的现代性与故事的开放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迷伊朗的电影,从《小鞋子》到《醉马时刻》,凡是我所能找到的伊朗影片,都找来看了个遍。 伊朗的电影给了我非常完美的印象,电影所表现的主题及题材,影片的风格与表现手法,也让我对伊朗电影的观感模式化了,认为伊朗的电影有其独特的风格。 这些电影里的伊朗,是一个传统的伊朗,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之中。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伊朗人的淳朴,也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更能从影片中缓缓流动着的情绪中,感受到他们的悲苦与乐观。这些电影都打下了深深的伊朗烙印,带着一股浓烈的伊朗味儿。
《关于伊丽》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伊朗。这是一个现代的伊朗,电影中的人物是一群受过教育、有着不错职业的伊朗中产阶级,他们开着车来到海边,享受着度假的休闲时光。这与过往伊朗电影的题材具有很大的差异, 充满了现代感。以前在伊朗电影中唱主角的传统与宗教退隐在影片的背景之中,以前主角多是儿童或者封闭乡村中人群,现在让位于都市中的中产阶级,那种缓慢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也变成了充满了动感的城市生活。电影中人物的生活,与现时世界中大多数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并无二致。这是其题材的现代性。《关于伊丽》这部影片的故事也很具开放性。影片从一开始就让观众猜想,导演将如何把故事讲下去,他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向。电影看了一半,伊丽的命运开始吸引了观众,电影拍得有些悬疑性了。随着故事的进展,伊丽的生死已经不是观众最想了解的,而她的身世则成为最大的疑团,她是谁?她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不过,直到的最后,影片也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切只能靠观众自己去体会。这样的故事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没有答案的问题留给人们的思索也多,也让影片本身增加了可看性。
虽然《关于伊丽》一片从故事的内核到其外在的形式,与世界主流的影片有甚多相似之处,但其也有独特之处, 这种独特之处决定了电影的伊朗血统。这种独特就在于那个漂亮而神秘的伊朗女孩伊丽。伊丽并非电影中的主角,但电影中的一切都围绕着她而展开。伊丽有着伊朗女孩的那种明艳,年轻的她确实让人动心。她浑身充满了魅力,也密布着神秘。伊丽只是她的昵称,谁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关于她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叙述,是否真实只有天知道。这是一个神秘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在各种形态的社会中都会有,但伊丽的身上却有着鲜明的伊朗特性。从故事中人物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伊丽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她有未婚夫,但对其并不满意。她甚少话语,我们很难知道她内心的想法,知道她心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她是否知道此次的海滨之旅其实是在为她相亲?这也是影片至关重要的地方,是决定伊丽是否死亡的关键。在其他文化之中,有着未婚夫仍去相亲,也许只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在伊朗穆斯林价值观中,伊丽所背负的是一种罪行。这是一种她无法承受之罪。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片的伊朗特征。
也许她是抱着一种幻想而来,但当事情明朗化之后,她感觉到了害怕。她想到赶快离开,在难以达成之后,死也就了她最好的选择。不管她是因救人而死,还是选择了自杀,这一切已经不重要。在她离奇地消失之前,电影以特写的方式表现着她放风筝时欣喜的表情,在现实中她不能像风筝那样自由地飞翔,平静也已经远离她而去,那么只有死才能洗刷她负罪之身,才能得到她所希望的自由。“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她以死亡来结束了一切的痛苦,却未能洗刷她的耻辱。随着她的离去,她的所有秘密都封存于大海之中,别人的耻辱与罪恶都与她一起逝去,然而她却得不到宁静。这个美丽而神秘的伊朗女孩,直到死,还处于一种没有结局的痛苦之中。
4 ) 陷在沙滩里的汽车,陷在道德困境的众人
首先我最大的观感是,很晕。人很多,对话很多,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很复杂,镜头很晃,所以看得很晕。但并不是说电影拍得很混乱看不懂,还是能看懂的。导演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很强,群戏也很强。
其次是节奏的问题。说实话我最激动的时刻是下水救人的那段。一开始我没想到这只是前奏,后面的争论才是故事主体。所以看到后面一长串的争吵我是有点不耐烦的,一直在想为什么还没结束,结局为什么还没出来。
再说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一开始大家争吵的是伊丽是救人溺水了还是不告而别了,如果是溺水了,道德责任在谁,是在于被救孩子的父母,还是在于邀请伊丽到来的女主。后来,随着伊丽有未婚夫的事实暴露,争论的点又变成是要装作不知道这件事,还是把真相和盘托出。其中关系到伊丽作为女性所应遵循的道德伦理问题。争论很复杂,也很中东。
最后,女主害怕道德压力,还是说谎了。伊丽的未婚夫质问女主,在邀请的时候,伊丽是否拒绝过。女主躲闪着说没有拒绝。其实伊丽是有拒绝过的,这在女主向大家坦白的时候说过。伊丽是在女主的坚持下,最终才决定参加,但要求女主对此保密,并且只参加一天一夜,第二天就走。谁也没想到之后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整部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埋了一个又一个道德伦理争论:被围攻起哄的单身女性、救人溺亡所产生的道德责任、女性瞒着未婚夫会见异性有违风俗、面对巨大的道德压力是应说谎保全自己还是诚实说出真相。大家始终在不停地争吵,道德压力轮番压在每个人身上,对此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
其实一开始我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要争吵。当然背负上人命这种事情,每个人都不愿意碰上,但如果确实是救人溺亡也无可奈何,大家如实相告不就好了。后来问题不再限于伊丽是否救人溺亡了,而是她为什么会来参加这个活动,她参加这个活动是否符合道德伦理。对此大家又是一番争吵。我一开始不理解,有了未婚夫就不能参加社交活动吗?只要不说出意图是会见异性,单纯只是受邀参加朋友间的活动不行吗?这是什么大事吗?为什么不能和盘托出?
后来我意识到了,电影正是想讨论这些道德伦理问题,而道德伦理的轻与重、简与繁,在不同的地方是存在差异。而在中东,女性乃至所有人,都背负着界限分明、非常复杂的道德伦理压力。
电影的最后,大家合力推陷在沙滩上的汽车,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电影中的所有人,甚至现实中的每个人,大家都深陷道德伦理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5 ) 我可能会和塞碧德一样
……
伊朗社会并没有西方化,我认为它只是现代化了
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现代化了
伊朗人民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的,更确切地说是伊朗的中产阶层
这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
……
对我而言,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能够感受到自己正在陷入这场悲剧当中,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这种想法是从戏剧中来的
……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疑问离开房间,不同性格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也许你提出的问题会跟你身旁的人所提出的截然不同,这和你的性格有关
但是我认为所有观众都会提出同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是他们的一份子,我会怎么看待伊丽?”
如果我是他们的其中一员,我可能会像塞碧德一样,我可能会提议别人像她说的那样去做
在我看来,塞碧德的痛苦比伊丽遭受的还要多
伊丽的结局很痛苦,但已经结束
而塞碧德的痛苦也许要一直延续到她死去
我要向你解释一下,在伊朗文化中
如果安宁存在的话,人们会选择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哪怕只是相对一时的安宁
也许这份安宁的背后充满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延续一辈子
我想,在当今世上,哪怕很痛苦,但它是可以暂停的
这部电影也一样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
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
我认为,一部电影如果有价值,观众就会出现两种反应:
一种是忧伤,另一种是喜悦
如果这种忧伤或者喜悦,能够从感性的层面传递到理性的层面,这就是好电影
即使观众并没有思考电影的主题,这并不重要
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
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
我可以说,全世界电影的使命就是使大脑运转起来,让思考活跃起来
节选自DVD导演访谈
6 ) 关于伊丽的故事,成了谜
电影《关于伊丽》:我一开始以为电影要表现伊丽这次相亲发展出的浪漫爱情故事呢,因为前面的镜头里伊丽是那么美的一个姑娘。可是后来她不接电话,又和妈妈说她只呆一天就回家,然后面对大家的起哄调笑,显出为难的神色。第二天一早,她想走没走成,望着大海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心理就生出疑问了。不成想,紧接着是一段她帮孩子们在海边放风筝的镜头。镜头里不见风筝,不见小孩,只有她让我这个女性都觉得异常动人的脸庞和开心的笑容。正当我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的时候,故事却急转直下,大人们听一个小孩说有人落水了,于是众人奔向大海,一片混乱中,溺水的小孩终于得救,却意外察觉,刚才还在的伊丽不见了踪影。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人们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彻底没了主意。 这时的电影就开始有了悬疑的味道。因为面对警察的询问,大家说不出伊丽的全名。她只是其中一个小孩的幼儿园老师,被这个小孩的妈妈邀请来和大家度周末,见一位刚从德国回来的小伙子。大家并不熟识。也没有她家里的电话,对她的家庭也一无所知。
可以想像得出,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此时众人的猜测和应对就是一出反映人性的好故事了。电影最精彩的就是群戏的场面。人的性格不同,说出的话,做的事就各不相同了,尤其是当面临意外事故的时候,越是能反映出平日里不易察觉的一面。大家要怎么和她的家人取得联系,怎么和她的家人说,大家都害怕受到她家人的质问和谴责。况且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伊丽的尸体。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不是不辞而别,自己回了德黑兰。更要命的是,原来伊丽是有未婚夫的人,她前一天不接电话,就是他未婚夫打来的。她瞒着家人,瞒着未婚夫,来这里相亲。
丈夫们责怪冒失邀请伊丽来相亲的妻子,对说不清伊丽到底是不是掉到海里的孩子们发脾气。男人开始对女人拉扯动手。女人们指责伊丽为什么有未婚夫了,还答应来相亲。他们到最后也不明白,伊丽是为了救落水的孩子才掉到海里去的呢,还是心灵受到谴责,自己跳海的呢?她和未婚夫的感情到底怎样?她的内心在这故事当中有过怎样的斗争?
一切都成了谜,电影留给观众自己去想像。真有点罗生门的意味了。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后却演变成挺让人费解的事,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
今年还看过《一次别离》,和这部《关于伊丽》出自同一个导演,同样让人惊艳。因为我以为电影难就难在,你表现的是极普通的人的寻常生活,看似平淡,却在导演的镜头里细腻入微地呈现了让人牵肠挂肚的,不忍割舍,不能回避的感情和艰难抉择。人生哪里是面对一次别离呢?恐怕要面对许多次吧。也许你可以麻木点,冷漠些,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忍一意孤行,转身离开的,所以痛苦,所以纠结。生活还在继续,你将如何面对……
7 ) 真实的表演的形状
这部电影最值得赞赏的一点是生活化的演绎,导演的功力相当深厚,能够把演员调教的如此完美。
在对白中串进去很了多细节,比如说到一半开始笑,说到一半开始咳嗽,嘶哑的声音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能给人非常不同的体验,几乎能直接左右观众的代入感。从野餐所有角色出场的一段小对话开始我就被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深深吸引,打趣时的笑腔恰到好处,塞碧德制止佩曼时的情绪变化也不显生硬,而且整部电影里这些细节都加的非常顺畅,没有一丁点违和感,这一点实属不易。在许多电影中也有这样“增添细节”的设计,但是往往显得画蛇添足,不够地道,而这部电影则显得很纯粹很真实,所有的细节都是符合角色性格,根据场景和情节精心设计的,或者说“自然发生”的,有一点写实主义的味道。
影片中很多镜头甚至选择避开事件的主要画面,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的特写来表现。比如伊丽和男人们打排球,说自己有事回屋去的时候,整个镜头一直跟随着伊丽,而没有给出其他人的反应,以及球是如何过去的镜头。伊丽看表、告退、离开、捡球踢回一气呵成,一方面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伊丽离开”这个事件上,又侧面体现了众人对伊丽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谁也没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又比如塞碧德在未婚夫车上,未婚夫下车跟外面的人理论的时候,镜头没有跟出去,反而停留在了车内的视角,对准塞碧德。这样处理有很多好处。首先就是剧情上来说为了连贯性并不需要把镜头切出去描写争执,这只是一个很短的插曲,所以保持了之前的车内视角;第二就是车后座方向的视角让人有一种置身车内的感觉,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第三就是把表现力交给了面部表情,弱化了动作和环境,信息更加集中了。塞碧德想跟外面的人道歉来平息事件,让伊丽的未婚夫赶紧跟自己离开,无奈插不进话,只能欲言又止,不知所措。这短短的一段塞碧德的表演,透露出三个主要信息:第一是伊丽失踪后塞碧德心里一团乱麻,不知道要跟伊丽的未婚夫说什么好,往日精明干练安排好一切的她此时也乱了阵脚;第二是未婚夫此刻已经有些被塞碧德一行人的隐瞒惹怒了;第三就是未婚夫是个纠缠不清,情绪不太受控制的人。而这些信息不需要过多的去分析,是给观众的很直观的感受,因为在日常生活里这些情节都非常常见。这就是这部电影表演成功的根源——生活化。
在这部电影里,我个人认为除了伊丽,所有的主要角色都非常鲜明,表演也非常到位。看完之后你几乎能对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一定的概括,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对号入座。塞碧德是个管事大妈型的人,热衷于操办一切;阿米尔平时很温柔也很随和,但是对于重要的事便会拿出一家之主的架子的男主人形象;艾哈迈德年轻,思想活泛,受欢迎,但是也有不会处理的时候;马诺切里,形象随和,话不多,执行力非常强,遇事比较冷静;拉兹,孱弱胆小但是心地善良的主妇;佩曼,话痨,偶尔会说出伤人的话,但是本性不差,是大家的欢乐源泉;索瑞,比较任性,自顾自。至于伊丽,其实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带着烦恼出来放松心情。
塞碧德其实才应该是真正的主角,而且伊丽本身的设计也是需要留下“大家对她其实并不了解”的悬念,所以伊丽的表演被淡化了。个人觉得蛮可惜的,因为塔拉内的演技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由于戏份和设定,让伊丽这个角色显得逊色了不少,尤其是跟歌诗菲一对比,表现略逊一筹。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传达的一些思维方式是受到了伊朗自身文化和社会圈子的限制的,很难被圈外理解的东西。比如塞碧德对于“不能让大家对伊丽印象不好”的坚持,在我眼里多多少少有些牵强。即使是知道伊朗在女性婚恋方面非常严格的前提下,也很难理解一行人的处处隐瞒。有其我觉得塞碧德的这种坚持反而是对传统礼教的一种认同。其实整个事件中除了伊丽有订婚对象这件事并没有太多值得隐瞒的事情,比如到底是溺水还是车祸我觉得根本没有区别,这些小的隐瞒反而显得有些刻意,把后半段的剧情拖得冗长,破坏了整体观感。
整部电影里从直接原因来说唯一可以有责任的就是塞碧德,而她最终也要承受逃避责任的痛苦。她的错不在于把伊丽带来,而在于为别人操心太多,而把这种兴味当成了责任,从而变成了对别人的强迫。与其说是她害死了伊丽,不如说是她把伊丽给逼死了。但是间接来说,对待婚恋极度苛刻的社会,即使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们也无法逃脱其束缚,也算是另外一种角度吧。
伊丽到底怎么死的?我觉得导演把死因设计成一个谜团,其目的就在于让观众自己感受这背后的复杂性。如果是意外,那么造成这次意外的原因有些什么呢?如果是伊丽自杀了,那她自己又会经历一些什么内心困境呢?这就好像薛定谔的那个假说一样,不打开这个盒子,真相就没有一个确定的值,而事实上所有的因素都是叠加的——伊丽的死,是和未婚夫的不顺、艾哈迈德的出现、塞碧德的撮合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共同形成的,她怎么死的只是一个观测的结果罢了。
不过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伊丽是自杀的。伊丽放风筝的时候,从一开始的愁眉紧锁,到后来的放声大笑,再到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风筝在空中飘着,这一系列的镜头,仿佛在告诉我,伊丽终于消失了,而剩下的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困的自由的灵魂。而最后独自流泪的塞碧德,和仿佛没事人一样在沙滩上推车的众人,不就是被世俗所困的代表吗?
能够一点点吞噬掉你的世界里,死才是唯一的安宁。
8 ) 如何能不带偏见地去感受
还是在伊朗同学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电影,据说这部片子在伊朗国内的评价一直是高于一次别离的。之前看了豆瓣的其他评论,一直有种这又是一部妇女解放电影的假象,但和同学讨论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所有伊朗同学都坚决认为Elly是自杀这个事实不可接受。
当然,Elly的死因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局内局外人的感受,本来也就不该一致。只是似乎第一眼看过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纠结于传统道德观和内心真实声音之间的女人的无奈;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把眼光从对Elly的聚焦转移到整个旅行的每个人身上,抛弃对于伊朗社会先见性的偏见,也许会看见更多关于人与社会本身的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探讨。无论Elly是何种阴差阳错踏上了这次死亡之旅,也无论她的过去如何,在这群人中间,她永远是出离于核心的一个局外人的角色。
这不由让人觉得心寒——在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去怀疑而不是信任;于是在她失踪后,大家一致的反应是她是不是离开了,而不是万分确定她其实是救人而死。我个人觉得,离开这个选项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设定:即便是选择离开,也不会是这个时候,当Arash落水的那一刻,即便是普通路人也会选择下水救人,何况我们从对Elly不多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个道德感十分强烈的角色。而最后真相大白后,大家还是选择了沉默,即便是和Elly素有交情的Sepideh也最后只能撒谎说:我不知道她已经有了未婚夫。我想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所能做的也唯有一声叹息。
法哈蒂的作品一直以直接揭露现实的无情而著称,让我们从一组人的故事中逐渐看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流转的自私,偏见,和虚伪的道德诉求。一次别离无疑是此类电影的巅峰,但关于伊丽因为涉及到死亡话题,无疑能产生更激烈的心灵撞击效果。抛开电影的文化背景,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何能够相信并无私地给予帮助,如何能不带偏见地去感受一切,大概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问号。
一部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悬疑,结局是悲的
可以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看的挺压抑的
是从这部开始有意避免呈现核心事件来营造悬疑的吗?可每部都用这招儿,对圣斗士可是无效的啊……
痛苦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痛苦。
像這樣的電影幾乎不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中出現了,因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再有人願意付代價、真誠與承諾也不再有價值。
风筝把伊丽带上天 地上的人们急着切断手中的线
难得的伊朗电影啊,很独特
她的秘密
很好看,但其实有点压抑
这剧本,厉害。
23-3-2009 2:30pm ua time square
还行吧
四星半;不逊于《一次别离》,一气呵成看得欲罢不能,藉一日常事件剖析隐藏纷争,大量留白富含韵味,且为悬疑铺垫真实基础;室内调度和外景手持跟拍都非常棒,群戏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异常鲜明;别过度阐述什么政治因素,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导演擅长;某些片段想起《海滩的一天》和《沙之下》。
躁动而又缓慢的节奏,配上伊朗独特的民族化气息,注定这是一部难以走近的语境。很不能理解剧情中的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一开始为了所谓逃婚与出轨而铺垫的谎言是为了埋设后续的冲突,那后来一切为最初谎言的延续说谎,并没有营造出足够的可信度,也许正是所谓的文化冲突,会造成这些不理解与无法接近。电影中的情绪并没有显得很条理而缜密,整个故事也因此显得松散无比。另外,伊朗电影对于脸盲患者真的非常不友好。
又情不自禁的重看了一遍,阿斯哈·法哈蒂已经成了我心目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1.一部令我心急如焚的电影,一直想要知道结局是如何,却又舍不得结束,无比纠结的矛盾。2.群戏很棒,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一切都在进行,一切都在尖锐的冲突,太赞了,从伊丽消失之后。
最后陷在海滩上的汽车影射着一群人的困境,我们为了息事宁人教小孩子说谎,为了大局考虑忽视少数人的意见,为了自身声誉践踏死者的尊严。是与非暧昧不清捉摸不透,在声声海浪里和伊丽的尸体一样浮沉无踪。舞台话剧一样的结构,人物之间充满张力。对古兰经发誓,见识伊斯兰国家对于订婚誓言的不容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