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猪排山 剧照 NO.1 猪排山 剧照 NO.2 猪排山 剧照 NO.3 猪排山 剧照 NO.4 猪排山 剧照 NO.5 猪排山 剧照 NO.6 猪排山 剧照 NO.13 猪排山 剧照 NO.14 猪排山 剧照 NO.15 猪排山 剧照 NO.16 猪排山 剧照 NO.17 猪排山 剧照 NO.18 猪排山 剧照 NO.19 猪排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54

详细剧情

  朝鲜战争后期的1953年7月,当战争各方在进行和平停战谈判时,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命令克莱门斯中尉率领美军一个连进攻没有军事价值的255高地.他们知道板门店停战谈判可能随时会达成和平协议,所以一些士兵不太愿意做无谓牺牲.然而,克莱门斯中尉认为这是他们的爱国职责,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在猪排山阵地上与中朝军队进行争夺战,甚至进行残酷的肉搏战.等到增援部队到达时,135人的连队打的就剩下25个人.

长篇影评

1 ) 猪排山

朝鲜战争后期的1953年7月,当战争各方在进行和平停战谈判时,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命令克莱门斯中尉率领美军一个连进攻没有军事价值的255高地.他们知道板门店停战谈判可能随时会达成和平协议,所以一些士兵不太愿意做无谓牺牲.然而,克莱门斯中尉认为这是他们的爱国职责,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在猪排山阵地上与中朝军队进行争夺战,甚至进行残酷的肉搏战.等到增援部队到达时,135人的连队打的就剩下25个人.

2 ) 结尾的败笔

2021.12.22

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基础工业发达的美国也没闲着,无线电装备到排,每个普通士兵都穿上了防弹衣,这就意味着除非击中脑袋可以一枪毙命,打中四肢可以致伤,打中人身体面积最大的躯干,负伤或死亡的几率成倍减小,因此穿上了防弹衣的美军士兵伤亡率减少了许多,美军武器装备的奢华程度志愿军还是无法比拟的,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是人不是物,猪排山战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前进到山脚下的美国大兵被志愿军突然开启的广播喇叭吓了一大跳,欢迎光临的演讲词更让他们听的目瞪口呆,心惊胆颤。山上的志愿军不仅准确的报出他们是K连的部队番号,还顺带介绍了他们的前任E连悲催的结局。至于煽情的部分真实生动,有理有据,只要是个智商健全的美国兵,不由你不信和思量,不得不说志愿军的宣传战先去了美军的士气,在“势”上先声夺人,占了优势。谁听了这让人忧伤的《信号灯》曲子,心里都会拔凉拔凉的沮丧到了极点。士兵富兰克林吓的直接趴地上装负伤躺平不起来了,丢了枪的士兵夹在队伍中溜溜哒哒仿佛是在漫步登山。

没有潜伏,没有偷袭,更没有迂回包抄,只有稀稀拉拉的炮火准备,偏偏又情报失误,说好已被炸毁清除的铁丝网赫然矗立在原地。就这么冒冒失失的“硬杠”,结果可想而知。铁丝网前美国士兵也采取用身体扑倒铁丝网的做法,似乎表现的也非常英勇,细一想理解了,穿着防弹衣的扑铁丝网总比被枪弹击中轻得多,起码不至于断胳膊断腿吧,迎接子弹的活还是留给后面的弟兄们吧。探照灯一亮,惊恐万状的美军士兵成了活靶子,这志愿军有点太先进了吧,半天才搞清楚,那是美军的探照灯,搞错了山头,整个一个乌龙事件。

白天,依靠强大的炮火,K连终于攻上猪排山阵地,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负责侧翼的L连不知了去向,这样E连还要分兵去防守侧翼,正在着急,L连及时出现了,可惜只剩下12人。一声爆炸,又挂了俩,只剩下10个人了。志愿军和美军攻防转换,现在就看美军的防守能力和水平了。应该说这个时期志愿军的炮火也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美军士兵防炮意识淡薄,一颗炮弹下来,欢聚胜利的美军士兵倒了一大片,居然怀疑是自己的炮兵误打误撞,幸亏指挥官克莱蒙撒了个谎才平息了士兵们的愤怒,不然让士兵们借机撂挑子不干走人就事大了。

好莱坞巨星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的乔·克莱蒙中尉有声有色,可圈可点。整个战斗过程循序渐进,战斗场面没有过多渲染和修饰,朴实逼真。但是它不是一部反战片,而是一部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的贴金片。事实上,1957年4月17日那场战斗,是志愿军23军5连第三次反击石岘洞北山,在4连配合下,9分钟攻上山头,歼美军一个加强连。并在随后两天打敌反扑。在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后,18日撤出战斗。石岘洞北山,美军称之为猪排山。抗美援朝战争中,听说过美国兵打不赢的时候能跑不降,还没听说过弹尽粮绝还死战不降的,而且投降的美军士兵仕途不会受到多少负面影响,因此影片最后结尾美军的残兵败将没有任何理由死撑不降,缺乏理论和事实依据支撑。

3 ) 猪排山

猪排山
好莱坞电影里的抗美援朝:让美军绝望的战场
细品《猪排山》
《猪排山》由路易斯?迈尔斯通执导,这位导演还曾拍摄《西线无战事》(1930版),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史上最经典的反战电影。《猪排山》是一部在细节上十分用心的影片,片中从士兵身上的各种装备到轻武器的型号无不准确。同时片中也努力展现了中国志愿军1953年时的面貌,穿着臃肿的棉大衣,带着雷锋式的棉帽子,手持苏制枪械。相比同时代常见的士兵身上除了一个水壶和步枪别无长物的影片,它更接近今天的战争电影。

4 ) 几乎就是反战电影

个人迄今仅见的一部美制韩战片,也是所看过反映韩战电影中最好的一部【相较中韩】,平实而客观。主演是大名鼎鼎的格里高力.派克,这部电影算不得大制作,远距的枪来弹往,有限的炮火交织,屈指可数的几个主次要人物。

电影描述了一场荒谬而又残酷的攻防拉锯战,一座毫无军事价值的山,一场缺乏军事意义的战斗,只在于看谁更敢于付出没有意义的代价,死伤枕籍就是为了双方的板门店谈判筹码,这就是政治。电影基本没有刻意丑化一方美化一方,倒是塑造了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中方英语播音员,他谈吐优雅、言辞恳切、谙熟西方文化,发布最后通牒时更是真情流露的呼唤着美军指战员们、、、、他是片中一大亮点。
如果不是最后的那段道白,这就是一部反战电影,其实,真的不必说出来

5 ) 美国人拍摄的朝鲜战争电影什么样?

如果说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言,韩国的朝鲜战争电影是骨肉相残的切肤之痛,那么,反观朝鲜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参战国——美国,他们对于朝鲜战争的态度要“冷淡”得多,相比较让美国大放异彩的二战和撕开一代美国人伤口的越战,朝鲜战争这场对美国而言则是十分遥远(远在东北亚)、微不足道(特别是与二战相比)又难于理解(美国与朝鲜何干),而战争的平手结局也让自以为无敌的美国人尴尬难堪,于是,长期以来,朝鲜战争都被美国人选择性地“遗忘”了。朝鲜战争题材的美国电影十分有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足以与二战和越战相提并论。

美国朝鲜战争电影多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的《钢盗》为肇始,一直到1959年创作的《猪排山》告一段落,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之内,美国共拍摄了不少于12部的相关题材电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有《独孤里桥之役》(1955),《战争中的男人》(1957)等。而在随后的60~80年代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中,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加起来也不超过5部。更让人费解的是,从80年代至今除了一部声名狼藉的《仁川》(1981)之外,就再没有任何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登上过大银幕。究其原因,60~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中,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越战转移了美国人的注意力,如1970年的《陆军野战医院》,表面以朝鲜战争为背景,实则是对越南战争的影射。而此后,随着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更是不约而同地双方“遗忘”。

《猪排山》是美国朝鲜战争电影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影片导演是曾执导过经典反战片《西线无战事》(1930)的刘易斯·迈尔斯通,主演是因主演《罗马假日》是世界影迷熟知的格力高里·派克。故事讲述的是板门店谈判期间,美军为增加谈判桌筹码命令克莱蒙中尉率领他统帅的K连占领一处名为“猪排山”的高地,在猪排山被反复攻占、反复沦陷的过程,与之伴随的是士兵们的身心饱受摧残。影片中有一处美军高层的对白最能道出美国人对待这场战争的微妙态度:

我怀疑他们选择这里,只是因为此山一文不值,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毫无价值。它们愿意为了毫无价值的东西送命。这就是他们想要知道的,我们是不是也和他们同样愿意白白送命呢?

“猪排山”是对朝鲜半岛的隐喻,“毫无价值”,便是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毫无价值的争夺,毫无价值的战争,这也照应了美国朝鲜战争电影为何这样少,因为它甚至没有被记忆的价值。

《猪排山》是一部有着反战潜质的电影,之所以反战,是它对士兵内心求生欲望的挣扎和对现实战争的残酷描绘,例如影片中黑人士兵富兰克林在面对战争时所体现出来的恐慌、对死亡的畏惧使他在战斗中行动迟缓,畏战情绪严重,常常有临战脱逃之举以至于他的上司克莱蒙中尉要派专人监督他的行踪。而这种行为丝毫没有打消他内心的厌战情绪,最终他甚至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上级,并大声质问道:“坐十年牢?说得轻巧!坐十年牢为了什么?就因为我不想为朝鲜送死吗?!”而身为长官的克莱蒙中尉对他的问题也陷入了短暂的尴尬沉默中。

之所以是“潜质”,是它没能将这种反战思想贯穿到底,在本片的末尾,克莱蒙中尉的总结性旁白:"猪排山守住了······胜利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历史也只能停留瞬间,但是曾在那里战斗过的人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和它真正的意义所在。正是他们所做的一切,才有了今天亿万人的自由生活。"这种将战争的意义归结到使人民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处理方式,与影片之前所埋设下的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基调相去甚远,甚至有狗尾续貂之嫌,不得不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去审视导演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政治压力。

另外,影片当中还有一位“中国面孔”的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油头粉面、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广播员,不断向美军输出厌战情绪,他的扮演者是一位日裔美国人, 乔治·柴田。

(节选自论文《血染锦绣三千里——中美韩“朝鲜战争电影”比较研究》,作者|董晓帆》

6 ) 历史上的猪排山

猪排山不是上甘岭,而是石岘洞北山
秋雨冷风朋友的“志愿军最凶狠的敌人:美国炮兵前进观察员”一帖写的很好,但有一个小错误。那就是帖中提到的猪排山战斗并不是上甘岭战役,而是石岘洞北山反击战。
石岘洞是38线北边的一个小村庄,北山不是什么名山大川,只是一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山头。我军和美军曾在这个小山头上你来我往,互相攻击。每次规模虽都不大,却也打的难解难分,荡气回肠。战后,美军曾以53年这个山头的战斗故事拍了一部电影,由格里高里。派克主演,名字就叫《猪排山》。
当时驻扎在此地的是美7师,和他对阵的是志愿军23军。

53年3月6日夜,23军67师201团5连进攻北山,10分钟攻上山头。歼7师一个排又一个班,共53人。俘虏美军2人,南韩军1人。之后撤出。
3月23日夜,还是5连第二次反击北山。经一个多小时激烈战斗,歼7师3个排又2个班,共100余人。俘虏美军2人,南韩军5人。之后撤出战斗。
4月16日夜,5连第三次反击北山。在4连配合下,9分钟攻上山头,歼美军一个加强连。并在随后两天打敌反扑。在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后,18日撤出战斗。
7月6日夜,23军再次反击。动用200团4个连,199团6个连,201团3个连,共13个步兵连。其中200团6连反击北山,其余部队打敌反扑。经战斗,攻取了北山,随后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并最终决定坚守阵地。北山遂被我军牢牢控制。

从电影里来看,曾经提到的时间是4月17日,那指的应该是5连的第三次反击北山作战。

7 ) 敌人才更知道“真相”

首先,这部电影是在美国军方大力资助下拍摄的。所以能拍到这个水准已经非常不错了。抱怨片尾那段突然插入的主旋律的人,得多考虑冷战的时代背景。

片子描写的是板门店谈判进行过程中,中美双方在战线上一个并无太大意义的小高地的争夺战。在诸如中方广播员抹满发油的头发还是美方标准的战术动作与装备,制片方都下足了功夫。但本片真正的看点,是从美国军方看这场已经不太被主要参战双方提及的战争。

本片最经典的一幕无非是板门店谈判会场,美方高级将领在趾高气昂的中方代表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利用间歇说的那一席关于中国人根本不在乎人命,他们让他们的士兵在这个毫无价值的小山头上捐躯,无非是想知道我们是不是也愿意这么“草菅人命”——听上去很高大上,但仔细想,却是对失败责任最高明的推脱。当时的朝鲜战况已经进入相持和消耗,这个在第四次战役后期(联合国军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美国军方就已经意识到了,因此才会有麦克阿瑟公开要求用原子弹轰炸中国东北和前苏联远东。因为美国人发现如果不使用战略轰炸或原子弹,光靠战术空军无法切断有苏联空中支援的中方的补给线。同时在北方的多山地形中,美方的地面重武器与战术空军优势也无法有效发挥,机械化部队也没有穿插的空间和条件。但麦克阿瑟得到的回答是杜鲁门给他的解职命令——冷战的重点在欧洲,美国没有条件在远东这个次要战场面对中国这个次要敌人投入过多资源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所以接任的李奇微曾经建议韩国主动放弃汉城,引诱中国军队进入三八线以南的平原,让美方可以发挥火炮与机械化装甲部队的优势——之后第五次战役中方在后期的狼狈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战术,但放弃汉城对李承晚来说在政治上却是不可承受。最终李奇微在明白打不赢的情况下挂冠而去,心领神会的新总统以及老上级艾森豪威尔让庸才马克克拉克来接手最后的谈判进程,做那个有史以来第一个在没获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指挥官。

结合以上的背景,才能真正读出本片中那两个美方高级将领之间谈话的弦外之音和他们的无奈:不是我们打不赢,都是政客们扯后腿。当他们在吐槽中国人不体恤士兵性命的时候,其实是在影射华盛顿政客软弱无能,透露出的恰恰是美方在这场战争无法获胜的原因——缺乏政治决心。而这不但是中方胜过他们的地方,且中方也知道这是美方的软肋所在。须知做出支援朝鲜的决定时,耄是对当时高层的其他持反对意见的人说,大不了重新上井冈山的。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有志者事竟成。但怎么使用决心,决心和意志在什么情况下能起到杠杆作用来扭转实力上的差距,而非无谓的精神原子弹,却很少有人提及。在我看,这部电影,这场战争,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例子:通过仔细的考量与算计,在表面上巨大的实力差距下寻找胜机,最终上下一心靠着唯一占优的决心与毅力,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最后,用一个美国人的一句话来收尾:Courage is the ladder on which all the other virtues mount.
by Clare Boothe Luce(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的遗孀)

翻译成中文就是,勇气是所有美德的阶梯。

8 ) 猪排山之全过程

美国人是不是该反思的是,那么发达的生产力,那么多的钱,把仗打成这样,为什么? 下面是维基百科关于“猪排山(石岘洞北山)”的全过程。

第一次石岘洞北山战斗[编辑]

1953年3月6日夜,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1团第5连进攻石岘洞北山,战斗发起后10分钟攻克制高点。歼灭美军步兵第7师的一个排又一个班守军,毙美军53人,俘虏美军2人,韩国国军1人。志愿军第5连当夜撤出该高地。

第二次石岘洞北山战斗[编辑]

1953年3月23日夜,还是上次的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1团第5连进攻石岘洞北山。激战一个多小时,志愿军第5连歼灭美军第7步兵师第31步兵团B连、C连3个排又2个班守军,共100余人,俘虏美军2人,韩国国军5人。第5连当夜撤出该高地。

第三次石岘洞北山战斗[编辑]

1953年4月16日夜,还是上两次担任同样任务的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1团第5连第三次进攻石岘洞北山。在同营第4连配合下,第5连在进攻发起9分钟后攻占制高点,随后转入清剿守敌,歼灭美军第7步兵师第31步兵团E连。在随后两天,志愿军第201团轮流派出连队防守石岘洞北山,抵御美军第7步兵师第31步兵团K连、L连、G连反扑。18日凌晨,因美军第7步兵师第17步兵团增援第31步兵团,志愿军撤出石岘洞北山。

第四次石岘洞北山战斗[编辑]

1953年7月6日夜,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参与志愿军的7月夏季总反击作战,使用第200团的4个连,第199团的6个连,第201团的3个连,共13个步兵连在第67师防线转入全线拔点出击进攻作战。其中,第200团第6连进攻美军第7步兵师第17步兵团A连据守的石岘洞北山,第200团的其余3个步兵连准备夺取石岘洞北山后轮番坚守,打敌反扑。19时30分,志愿军第200团参与进攻的步兵连队在96门火炮、16辆坦克的支援下,向石岘洞北主峰、次峰发起进攻。石岘洞北山经战斗,终于被志愿军第23军坚守控制,直至朝鲜战争停战。  

第四次石岘洞北山战斗中,第67师第200团第九连第二班战士许家朋,在接近美军暗堡准备实施爆破攻坚时,携带的炸药包受当夜降雨受潮失效。在第九连突击排发起冲击后,许家朋用胸膛顶住美军暗堡射孔,阻止了机枪发射战死,掩护突击排炸毁暗堡,成为又一位黄继光式烈士。1953年10月27日被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许家朋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

第四次石岘洞北山战斗的坚守阶段的7月8日,第67师第200团第4连第4班战士贾云明,与第4班连续打退美军第7步兵师第17步兵团第2营从1个班到1个连的30余次反攻,最后第4班弹药耗尽,贾云明冲入正在冲击的美军中引爆最后一根爆破筒,贾云明战死。贾云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追授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短评

要说没有意义,以朝鲜的地理位置,以美军一度打到鸭绿江边的事实,中国参战还能比万里之外的美国更没意义?所以这段反战醒言,显然掩盖了最基本的地缘利益重大差异,明着跳脱圈外各打五十大板,实则仍是屁股在决定脑袋。……但除此以外,你得承认迈尔斯通不愧为拍过西线无战事的战争片大师。主要是他对影片基调的把控能力:反战自黑频发却不会失控夸张至讽刺喜剧,始终保持着足以支撑拐扬向主旋律的真实残酷与勇气尊严。

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难得一见的美国朝鲜战争题材电影。即便诞生于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影片的内核还是美国兵的颓丧,战争末了,没有赢家。

8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50年代美国拍的战争片 感觉比同时代中国人拍的战争片要人性化一些 朝鲜战争时美军就穿有防弹衣了! 其中有关猪排山剧中是这样形容的:中国人为什么要选择这座山,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知道这座山毫无意义,正因为毫无价值,它才有价值,想看看对方是否也能承受毫无意义的牺牲。

12分钟前
  • 暴殄天物
  • 还行

猪排山的情节,讲的并不是上甘岭。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中方指的“上甘岭”,美军称之为“三角形山”;而美军口中称的“猪排山”,志愿军称之为石岘洞北山,所以猪排山与上甘岭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13分钟前
  • sxwater
  • 还行

开始看美军连队冲上去的时候,感觉后面有大场面看,后来发现大部分时间用在聊天和联络上;那个想逃跑的黑人士兵很有意思,屡次想开溜,最后大战却留下来了,虽然好像也没出上力,但是起码思想上看着队友一个个地去送,自己再躲也过意不去吧;克莱门斯中尉是比较有主见,有思考的,从一开始就看透了这场小战斗的本质——本身没有意义,就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中国的那个广播员最有意思,似乎就是导演在说话一样,句句刺中美军要害;片中志愿军形象还是比较真实的,该撤退撤退,该坚守的坚守,也有投降的,而且服装、装备、战斗方式也比较接近现实,人海战术是不存在的,我们人多,但是不会一窝蜂地去送,而是很聪明的多路包围;总之,对双方的描述都是比较客观的;从战斗的激烈程度,也可以看出我指战官兵的英勇;只不过谈判桌上的形象好像还是被黑了~~

15分钟前
  • windy
  • 推荐

评论区真是雷得不行,吹南棒"柿油冥煮"很时髦么?你们就算不知道朴正熙、全斗焕,也总该听过李承晚吧?

1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还行

这片是战争结束后第6年拍的,纯黑白,演员的演技都很质朴,角色塑造也很真实,不夸张不造作甚至比较丧。令人感兴趣的是片尾美谈判代表对我方的心理把握和总结性评价,非常之精确,也决定了他们最终还是会下对棋。可怜这句话还是中国的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2分钟前
  • 子夜
  • 推荐

1.这种题材也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拍得“好看”;2.美军影剧里的敌方播音员腔调都是阴阳怪气的;3.87分署里的Meyer警探在片中扮演了派克自己带的2排通讯员,被炸死在掩体里;4.TOH里的Cobb少校在片中扮演了师部公共关系处的军官,上山来拍宣传照片,被派克几句话撵回去了,还是笑得那么憨。

27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影片结尾道出了战争的意义所在:“正是他们(美国)所做的一切,才有了今天亿万人民的自由生活”。才有了永恒的罗马假日。

32分钟前
  • loneliness
  • 力荐

老美的主旋律片一贯以客观冷静的假象黑对手,真是高明,什么为什么争夺高地?就是因为它没有价值,这种鬼话也会有人信?没有价值你美国人在那干嘛那?

33分钟前
  • 文心十
  • 很差

一场没有战略意义的争夺战,for what?

37分钟前
  • 力荐

人命是多么脆弱而没意义的东西啊。。志愿军喊话小哥好萌

41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难得一见的韩战题材,政治总是需要生命作为筹码。

44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还行

前87分钟感觉是反战题材,指责高层无视士兵生命,结果在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把所有的锅都甩给了共产党,在结尾又上升到美帝的爱国主义......

49分钟前
  • 宣宁铁骑
  • 很差

黑白电影,不好看。意思是画面展现不好,故事倒是个好故事,写成小说来对这件荒诞 的事情批判一番,应该效果会更好

52分钟前
  • 一生与君几擦肩
  • 很差

猪排山之战据网传是石岘洞北山之战。背景是53年战争相持阶段,中美双方围绕停火线周边的山头展开的攻防战,中尉派克带队要拿下这个猪排山,他的队伍里有畏战欲逃的黑人兵,有吐槽争荒山无意义的观点,有因为友军探照灯而暴露位置的事故,中方的话,那个全程英语攻心战的广播员出尽了风头,虽然片尾安排了志愿军拿着波波沙反攻的场面,以及谈判中傲慢狂狷志愿军代表

57分钟前
  • 虫蠹
  • 推荐

莫名其妙地攻占莫名其妙地守住,战场表现一塌糊涂,共军播音员让人印象最深刻。

1小时前
  • 无趣
  • 还行

尽管比较平淡,但显得真实。“中国人为什么要选择这座山,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知道这座山毫无意义,正因为毫无价值,它才有价值,想看看对方是否也能承受毫无意义的牺牲!”这仗真是打出了境界。结尾迎合了一下美国政府,主旋律的比较狗血。

1小时前
  • daangel
  • 推荐

场面其实还是可以看一下的,虽然叙事逻辑上有些地方有点莫名其妙。战场幽默化。有表现个别人物厌战思想的内容,但说这就是反战的还是歇歇吧,特别是头头的那句“和我们一样”“毫无价值”:每当听到有人说“我们都一样”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夹塞私货了。结尾简直是强行主旋律。

1小时前
  • Basatio
  • 较差

真事改编,这个猪排山之战据网传是石岘洞北山之战。背景是53年战争相持阶段,中美双方围绕停火线周边的山头展开的攻防战,中尉派克带队要拿下这个猪排山,他的队伍里有畏战欲逃的黑人兵,有吐槽争荒山无意义的观点,有因为友军探照灯而暴露位置的事故,中方的话,那个全程英语攻心战的广播员出尽了风头,虽然片尾安排了志愿军拿着波波沙反攻的场面,以及谈判中傲慢狂狷志愿军代表,但全片节奏实在放得太慢了,而且演员的动作也慢,近乎在阵地上郊游,战斗过程除了步炮协作、侧翼协作,也没什么可表现的了,这是小题材没做出大立意的失败示范。好莱坞对朝鲜战争似乎也兴趣不足,全片透着一份糊弄跟散漫。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