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透析2011

剧情片大陆2011

主演:倪大红梅婷奇道高群书

导演:刘杰

播放地址

剧照

透析2011 剧照 NO.1 透析2011 剧照 NO.2 透析2011 剧照 NO.3 透析2011 剧照 NO.4 透析2011 剧照 NO.5 透析2011 剧照 NO.6 透析2011 剧照 NO.13 透析2011 剧照 NO.14 透析2011 剧照 NO.15 透析2011 剧照 NO.16 透析2011 剧照 NO.17 透析2011 剧照 NO.18 透析2011 剧照 NO.19 透析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09:1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九九七年,中国的一个北方小城。邱武因为偷窃两辆汽车被一审判处死刑,这个案件的主审法官,田法官的女儿刚刚在一起车祸中丧生,而肇事车辆是一辆被盗的汽车。邱武试图通过捐献自己的一个肾脏来获得从轻判处的机会,而富商李总的绝症也将因为这个肾脏而得以治愈。但是,李总最终发现,唯一让他能够顺利得到肾脏的方式其实是在邱武被执行死刑之后。刑场上,田法官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长篇影评

1 ) judge

对人物的刻画很克制,对一件事,不参与过程的时候可能很坦然,带着目的去参与过程的时候,良心会挣扎。

死刑犯被判死刑,这是法院的裁决。梅婷饰演的女秘书很想救老板,但当她拿着代理律师函和器官捐赠书一起去找犯人的时候,却觉得自己不人道。为了要一个人的肾而盼着他去死。

如果倪大红饰演的审判长同意换肾,死刑犯减刑,商人得救,看似也能两全其美。他在后来选择了救犯人,也为自己挽救一条生命而喜悦,他似乎有了改变。

电影展示的是一段剪影,故事的前后给人物性格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国家的法规、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选择,都在相互影响,有的人叫做命运,只能说都是机缘,和你自己、你所接触的人、所处的时代相关,都含着因果。

影片英文名judge,我们通过法律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而法律在不断被修改,那么在修改前被处以严苛惩罚的人呢。影片里有警察在执行死刑前说,“这哥们儿真倒霉,可能是最后一个因为偷车被判死刑的人。”那么之前被执行的人呢,不倒霉吗。

死刑犯在枪决前都要吃顿好的,片里的犯人不吃也不喝,他说“有什么用呢(反正都要死了)”。没错,行刑前吃顿好的,似乎是出于参与此过程的人们的一种补偿心理。

现代文明都是系统性操作,这系统在时代里颠簸,在人性里动荡。它所能保证的可能是让大多数人不想的太多,让大多数人可以按部就班的活着。

2 ) 只是因为评论字数不够才跑来写影评的一条不正经影评。

从普通群众心理来讲,田法官在电影前半部分的行为是让人有些反感的。 电影反复强调,田法官是一个“老法官”了,也因为如此,长年累月的经验让他对律法的行使更加规范化,甚至在群众眼中是刻板、僵硬的,是不讲人性情理的,所以也有了老张嘴里的那句“他们都觉得是你活该”。 刑场叫停这一场可以说是电影最重要的画面,让人惊异,仔细品味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我想他不会不知道这一声叫停份量有多重,责任有多大。支撑他的是什么?我想有一部分,就是群众眼中的刻板、僵硬。因为新的刑法在十月一日执行,因为他是十月一日早上給死刑犯看的判决书,所以他认为这是他程序中的失职。 其实我到最后,也没有明白,田法官最后这一决定,是出于规范化多些,还是人性化多些。电影在拍摄牢狱画面时,两次给到了相同的镜头。牢狱廊中,墙面左边写的是人性化,右边是规范化,中间是严格执法。法官是什么?我想,法官是天秤,左右就如牢狱廊中的黑底白字那样,不该过度偏向。法官要维护的,更不是单单只眼下那一条人命,而是整个法律体系。程序之内,有法可依;程序之外,在体系未完善前,也只能无奈。

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员,所以我不对新旧刑法作出评论。

3 ) 现代的祭祀

透析什么?
第一层是治疗肾病,但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李总的肾病好了没有。
第二层是透析理性。院长愤愤嘶吼一句,你业务都做到哪里去了,英文字幕里赫赫然“professionality”,但在此之前没人能否认:倪大红上是片子里最有professionality的。这货是什么,现代社会里,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重,随之而来的必然慢慢要抹去人情,最大化理性。守死法律,不得变通。一变通,法官就是在依照非法律的观念行事,而从来没有人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力。
法律当然是这样的怪物,别说人情了,人命也不能改变它。但最后,倪大红叫停了枪,实际他不需要这么做,枪毙秦武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他还是叫停了,为什么。
他也是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死得有点悬,害怕了。理性有时不像人的属性,太冷漠。
太少人真正嗜血,人们都是为了杀戮之外的事情杀戮。但他还是以理性为名,讲求完美的程序正当。
若秦武最终死,一部分人终究要怪上法律。那些死在上一法律与下一法律之间的人到底是为何而死?为什么瞬间之隔,时针不过走过了普普通通的一秒钟,当当当十月一号了,同样的行为却得到了那么不同的结果?
导演或也在引着人们想这个问题,法律究竟救了多少人,又害了多少人。为什么有人要去背负法律变更时期不明不白的死亡。为什么?
是或为现代的祭祀,小记一番。

4 ) 《透析》观后感:法官境遇根源问题和改变契机,和背后传达的人生道理

故事开头:

1、法官女儿死于盗窃车辆交通事故

2、法官主审偷车犯,偷车犯在当时的法规则下该判死刑

故事结尾:

1、新法规颁布,在新旧法规都有道理的边界地带,在死刑场上,法官制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质疑,但最终改按新法,救人一命

2、夫妻关系好转,妻子得知还能生育

这个片子大的方面可以探讨的有很多,但我感触最大的是法官的转变

在以前,或许因为他是一个执法者,他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则有余而人情不足

社会关系上:他拒绝过某警官提出的帮忙请求,致使该警官怀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证的有意刁难也和该警官有关

夫妻关系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离婚

也就是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养了狗但无狗证,不巧城管(狗证执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执法者,必须当场把狗带走,而这会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

法官协商无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来疯狂制止,一开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后来终于帮妻子护狗,把城管挡在门外。

正是这点转变:

一方面,他被法律为难了,挂彩了,被上级批评了

另一方面,妻子变的正常了,原来是法官做饭,现在回到家妻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

他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

法官为什么遇到这种遭遇?

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环境和个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现实境遇。如果我们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对他点评论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善于人情世故的处理,

女儿死后,他接受了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但没找到夫妻关系的处理方案,并长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

1、人生是有惯性,人是有盲点的

你过往所有的经历塑造了你,你的盲点一直都在。

生活顺遂时,盲点被遮蔽,人在惯性下生活

生活突变时,某些事情会通过你的盲点对你造成伤害,你可能会怀疑当下的惯性,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盲点

人面对危机大概率会采取行动,而行动会带给你新的改变和视角,这就是捅破盲点的契机

2、一点点戳破自己的盲点,一点点重建新我,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生命会经历从依赖→独立→互赖的转变,我们要先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才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

打破盲点的时机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并且会越来越走向正轨

3、道德优先于情感(人性)优先于理性(观点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每个角色的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则

人是群居动物,感情倾向统一相较于干讲理性讲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更行得通

4、相较于关注圈,关注并改变影像圈威力巨大

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改进,可能会撬动更大的改进:你变了,你周边的人也就变了,你会发现周边的所有情况都变了。其威力真可以说是指数级

5、人都是有盲点的,每个人的盲点都不一样。但有些盲点具有共性,比如说偏见推脱逃避

最近身边发现一个很怪诞的现象,东西出了问题,大家都下意识的反应是不是刚离职的XX留的坑。其实都不是。

或许先把事情推给一个这样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结论,因为足够简单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说让自己有个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够没有争议、好达成一致、且无人反驳

但其实这可能都是偏见,有时时间会带来真相有时时间也会无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众将偏见误以为真相并且信息得不到更新)

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会有这种偏见,比如遇到了问题或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

但最近这件事,是别人误以为坑是我认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后证明和他无关

偏见产生于自己的盲点和对他人的不了解。

6、如何应对自身的盲点和偏见

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处,自己的盲点是自己终生的课题,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携带的盲点,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离完善更进一步。

对别人的不了解,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课题。

用客观的角度待人接物,主观视角审视自己

如果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接触,会增进了解,做事沟通就方便;而如果是兴趣性格差距较大找不到融合点的,我觉得能做的只有道德优先于理性的原则,尽量摘掉偏见的眼镜,先改变自己。

如果真的是对方的局限或盲点,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绪不要受到影响就好。如果你不能对他造成直接的影响,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说明要完成这个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码不是当下的你。我们能影响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别识趣爱惜羽毛,在影像圈一点点发挥光和热并逐步扩大影响圈就好~

5 ) 透析

刘杰的电影《透析》,倪大红扮演的田法官纠结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困境,倪大红把这个台词极少的角色演得静默如谜,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倪大红看上去是块石头,其实是块璞玉,识货的人珍藏着,在关键时候请出来亮个相压下场子。大家都知道他的戏好、戏路宽广,但很少给他出演主角的机会。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多数时候他都是别人的绿叶,黄金配角。

6 ) 注脚

黑眼圈第九观影日,迎来本届第一部国语影片,中国导演刘杰作品《透析》。 之前没看过这部片子的任何介绍,但是第一个镜头演完,我就觉得这片子有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片子他玩儿真的。 影片第一个场景用的笔录是真的笔录纸,(虽然导演也皮了一下,电话号码区号换了,那个区号是衡水的号,而涿州是保定地区的,在领导批示那一栏批同意的是刘杰自己的签名)用真的纸和道具自己打印出来的还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职业剧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很多拍摄者没有具体职业生活,也不体验,凭空编,编出来的效果也不好,总看着假,但如果道具什么的用真的带入感会强很多。包括给邱武砸大镣,看守所号里鞋子的摆放,法庭用的椅子,老田家里饭桌上的热水壶基本上都是还原当时的情景。 片子整体基本属于写实状态,特别是在保定或者附近地区生活过的人能感受到那种感觉。倪大红的表演话剧痕迹稍重(不是表演不好,而是与影片调性有点不太协调,有点儿用力过度),剧本编排也是为了讨论死刑量刑问题把戏剧冲突强化了,稍显用力过度,其他次要的方面反而表达非常到位。 后来看完片子查了查资料,发现小时候在中央六看过的《马背上的法庭》也是刘杰拍的,还有一个《碧罗雪山》也很棒,这三部构成了他的“情与法”三部曲。能把主旋律题材的东西拍成具有独立电影精神的片子,还能拿龙标,真挺不易的。 说点影片背后的故事,导演刘杰是保定人,河北农大的子弟,在王小帅早期的片子里是御用摄影师,《极度寒冷》什么的拍的多好。摄影师大塚龙治还拍独立电影,他的妻子黄骥也是独立电影人,就在拍《透析》前后那段时间他们俩自己片子《玲玲的假期》也正在做放映。奇道表演的邱武状态很到位,甚至比倪大红还要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梅婷那时演秘书会有一点点本色出演的意思。演老田妻子的郑铮是87版《红楼梦》里的鸳鸯。演律师那个人是高群书,演的简直太像保定那些干这种事儿的人了,要不你说他怎么还能拍出来《征服》这样的片子。演大老板的那个人叫宋迎春,他真的是一个老板,而且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人家家里挂的是何多苓的画,曾梵志的画他那收藏最多,方力钧刘小东跟人家谈笑风生,所以他在片子里基本就是他自己,表现的状态也特别到位。片子里提到的天威集团真的有,保定有条路就叫天威路。枪下留人的事儿也真实发生过。 最后说说影片严肃讨论的问题--法治化进程。情与法的讨论实际上是个表象问题,而时代的洪流则是决定法治化进程的内核。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没变,有些东西变回来又变回去了。在时代的洪流下每个司法活动的参与者更像一叶扁舟,无论是院长,法官,办案民警,犯罪分子,律师,大老板,城管队长,城管队员,甚至包括司法人员的家属和宠物狗。 他们, 只是时代的注脚, 而已。

7 ) 建议现在的法官看看这个片子吧

去年湖南卫视曾经放了连续剧《底线》,被群嘲为没有底线偏说自己有底线!

这片子下载放硬盘有几天了,一直没看,上次拖了看了一下,刑场叫停的场景。这刑场是很真实的,虽然我没有现场看过,但我看过集中执行死刑的视频,应该是在片中的1997年之后。1980年代,严打的时候,确实有盗窃1万多元被判处死刑的。我对这个涉案金额印象非常深刻,应该是小学的时候,看到一连串七八张大布告,其他可能都是杀人,唯有一张是盗窃,当时的金额我如果到现在没记错,就是1万多元。不过那时候1万多元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了。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可能在百元以下,现在工资万元以上也不稀奇。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跟现在的法院肯定区别很大了。我因为最近几年接触了几个民事法官,也去过法院好几次,我相信现在到法院找法官随便聊的情形应该很少了,法官也要避嫌。片中民营企业家97年的装修真让人惊叹,25年之后的我们也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呢。那时候法官制服还是挺土气的,死刑复核也没有全部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当然观影中我又提了一次赖小民从一审到最高法复核再执行,总计20多天,这个记录估计空前绝后!

不管如何,我觉得法官判决每一个案子,都应该尊重事实,更要严格按照法律来。刑法如果出修正案,肯定提前很久就发布了到期执行,不应该如片中法官、副院长、院长都不知道。我也希望,每一个枉法裁判的法官,都应该被追究。

8 ) 影评|《透析》:一种挤压在“人情与法治”夹缝中的正义

文/王栩

(影片信息:《透析》,导演:刘杰,编剧:刘杰、高山,主演:倪大红、梅婷、奇道、郑铮、高群书,中国大陆,2009年)

法官老田的女儿三个月前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而肇事车辆经查明是一辆被盗的汽车,这让老田作为邱武盗车案的主审法官,在对案件的审理、定罪、量刑诸环节所表现出来的不近人情的固执似乎有着主观情绪主导的心理意愿刺激下怨愤交集的一面。至少,这个故事里的老田以他低沉的嗓音、阴郁的面容在其甫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此人不好打交道的印象。

随着情节的展开,邱武盗车案清晰的浮现在观众眼前。这个只偷盗了两辆汽车的盗窃犯,以合计六万元的案值就要面临被处以死刑的命运。这一刻,观众的心不由得被揪扯得五味杂陈,对主审法官老田的固执又多了一番难以名状的况味。尤其在审判委员会对邱武一案进行集体讨论的一幕里,有审判员提出,当前所适用的刑法是“严打”那会儿沿袭至今的旧刑法,比照时下的物价,以当年“严打”时的旧刑法中对盗窃案值的认定就判处邱武死刑未免不太合适。这一异议却遭到了老田的否决。彼时,正值司法改革之际,新刑法还未生效,新的司法解释还未出台,在对邱武的量刑定罪上仍然沿用了旧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而予以执行。由于老田对此案的态度强硬,因此,在观众看来,其丧女之痛的心绪难免不会成为邱武一案审判过程中的干扰素,若隐若现的引导着案件最终判决的走向。这却正是《透析》的成功之处,因为影片弃置了对法官回避制度的相关展现,而以一名爱女丧命于被盗车辆轮下的法官来主审一个普通的盗车案彰显了电影切入当下的张力。

这个“当下”在影片里是邱武为保命,争取减刑的急智。在看守所,邱武以捐献肾脏为由,希图以此得到对自己的从宽处理。邱武此举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上上下下都将在押犯捐献器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加以关注的时候,老田以不同的意见给大伙儿浇了一瓢凉水的同时,维持了对邱武原有判决的严肃性。

天威集团的李总正是一个急需换肾的危症病人。在得知邱武的肾脏同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后,动用了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对邱武的肾脏进行了志在必得的攻势。这番攻势影片除了对个人财势做出了惯常性的演绎之外,还对社会活动中各类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触及。

由于老田的坚持,原本就无法可依的一审死刑犯捐献器官的申请未获许可。郑律师又帮李总出了一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主意。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几个部委有过一个关于死刑犯器官利用的暂行规定。参照这个暂行规定所赋予的“有法可依”,从执行了死刑后的邱武尸体上取肾,就成为影片情节进行到此对邱武必须死的暗示性指向。

在这一指向的支配下,伴着高院的终审判决,郑律师要求老田尽快安排邱武的行刑日期也就有了外部力量对法官正常工作的催促意味。影片里,外部力量的施加让观众对老田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个犹如“温吞水“般脾性的人,用自己不冷不热的姿态面对周遭的人事,在人情和法治的夹缝里艰难的维护着法律的尊严。诸如,他在城管老张为报父仇对自己的求助声里不为所动,在交警大队试图将女儿的车祸给定性为犯罪分子对执法人员家属的报复行为时断然否认,凡此种种生活细节,无一不在印证着一个老法官秉持个人良知行事的做人原则。

老田的原则多次同生活里的大众发生难以避免的冲突。这使得原本就人缘不好的老田在刑场喊停成了倍受指责的事件。这一事件在老田对上级领导的解释下同近日已经生效的新刑法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邱武最终以适用于新刑法的规定获得了改判,在老田看来,这依旧是自己维护法律的结果。

《透析》以张弛有度的情节讲述了司法改革进程中一个盗车案所引起的人情和法治、良知与人性层面上的深度思考。这个案子简单,复杂的是掺和在案子背后各种人事的角力,它们在新旧刑法废止和生效的一段时期内见证了明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翻潮涌的艰辛日子。

(全文完。作于2021年10月22日)

作者注:2015年1月1日,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短评

这电影放今天应该难过审。

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表演節奏上有點問題,但仍舊是部非常好的作品!《透析》絕對無愧於時代!在普遍利用“人道”“人性”做幌子的電影時代,劉傑具備著某一種純粹與真摯!看戲如看人,全片全無音樂,結尾處我卻感到比哭泣還要莊嚴的力量!

1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一种平实的塑造力

1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居然全片逆光拍摄!奇特!梅婷这么好的外形和演技总是挑苦情戏,看着心疼。

16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我喜欢奇道

17分钟前
  • 爱窝窝
  • 推荐

透析,一语双关,既是肾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对世情的”透“和对法律的”析“。绝对是中国特色的故事,换肾与死刑的奇妙纠结,残酷与荒诞的离奇纠缠,冰冷写实之下,是审视与反思。看到这部影片,是2013年我的观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22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7.8 聚焦法治灰色地带,严打、人情、贿赂、看守所、买卖器官等,缺点在于可以为了配合现实主义苦逼感,似乎故意拖节奏,人物表演太闷蛋刻意。不过这么个题材搞了个一分钟营救式刑场叫停,太刺激,看得我精神一振。真心寒啊,影片都快结束了,才有电影角色想起来“怎么说也是条人命啊。”

23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2010年第47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刘杰 / 高山,并提名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刘杰、最佳男主角-倪大红。—— 导演阐述:2007年1月1日,最高法院收回了死刑复核权。这个新闻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因为偷窃两辆汽车而被判处死刑。如果我们在今天相对宽松的死刑标准之下回顾十年前的这件事,我们是否会感到震惊?在这部电影中,我希望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于其背后的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我希望人们能够从过去十年的司法前进中看到希望。努力让十年后的我们不再震惊。影片中,我聚焦于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看待生死的态度。——《透析》幕后趣闻:https://yule.sohu.com/20100330/n271194733.shtml —— 透析(dialysis)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2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精细绵密

26分钟前
  • 木头诶
  • 力荐

刘杰直指社会弊端,这个社会“肾”坏了,需要靠“透析”来维持。这个“透析”就是老田这样的“一根筋”,但是治标不治本,不换“肾脏”迟早要完。权贵操纵着法律的灰色空间,为了一个肾脏甚至不惜草菅人命,这里虽然给了压抑的年代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真的会想到那些更暗无天日的时刻,比如zzx的肾哪去了?

31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先锋光芒·纪忆】在医学中,透析被用来代替因肾衰竭而丧失功能的肾,俗称“洗肾”。片名与片子构成互文关系,法官的人生困境,囚犯的内心罪责,富豪的肉体病灶,统统需要“透析”。留白恰到好处,针对“新旧刑法”做出了制度询问,难怪刘杰说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

32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3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非常好,不愧是刘杰个人最满意的作品。在个人权力以“人情”名义被放大的法治环境之中,法与情的矛盾更有张力也更令人无奈。法官、城管、警察共处一室私利纠葛的一场戏堪称神来之笔。这部之后刘杰本来想拍公检法三部曲,但“审查太累了,我不想再惹他们”,《碧罗雪山》之后转拍《青春派》。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主旋律中求生存,刘杰三部作品涉及的同一主题:法。在一个缺乏“法”的国度讲法,怎么看都有讽刺的意味。人物基本全部面瘫,鲜有表情变化。几次爆发很好看,监狱里的戏很拖沓!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就这个题材,这个角度敢拍,且看且珍惜

47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刘杰“法与情”第二部。相较上部更现实也更普世,塑造了一个执拗的、不合群的、看似只讲法条不通人情的法官。倪大红演的入木三分,一众配角也都出彩,尤其那个因为盗窃汽车就被判处死刑的年轻人,刻满了沉默不语的绝望。

4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摄影构图极好,编剧很棒。不介入、无配乐非常赞。

5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犹如一个原始记录的窗口 带着平实的叙述 质朴的镜头 平静的情绪 简洁的情节 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回顾了这个敏感而真实的案例故事 在当年刑法修订案颁布的前后 有人惆怅烦恼 有人牺牲奉献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法制建设的变迁与进步 回顾并不是为了批判或者控诉 而是为了能够从过去十年的司法前进中看到希望

5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油管

56分钟前
  • boks
  • 推荐

浓浓的基斯洛夫斯基调调。应该是部高清,能看出噪点……表演普遍过火,另外摄影很讲究,但是几个运动镜头着实跟影片极静的风格不搭。想想基斯洛夫斯基的《No End》吧,这部戏对中国法庭、监狱的呈现和对“新刑法”卡点的讨论无疑是十分勇猛且重要的。

5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