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部表面沉静的电影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
此片感觉是为了拍片而拍。
故事框架其实还可以,但挖掘得太肤浅,编剧台词水平糟糕,剧情硬伤BUG一摞接一摞,叙事节奏混乱不堪,时而生活化,时而文艺范儿,甚至还有几秒的恐怖片风格的镜头。。。
旁白是一部细节缺失的影片最后的避风港。
导演的镜头语言掌握得很多,但更多流于技法的展示,没有好好思考镜头语言的意义,当然,年轻嘛,以后进步空间很大。
配乐是不错的,但与画面的结合很激进,过度煽情或者过度调皮,本应属于学生的清新自然,瞬间变得狗血庸俗。
演员就不说了,都是孩子,重在参与。
总评:
野心不小,力有不逮。
如果鮀恋剧组不把此片重点放在后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上,而是认认真真打磨剧本,雕琢台词,思考这个故事的意义,代入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本片会好得多。感人,不是靠海报上女主脚矫情的注视着海那一边的夕阳就能做到的。
这部表面沉静的电影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记住,当你放下名利时,名利不请自来。
PS:年轻人不要听不得批评,赞美的话留给亲朋好友父老相亲去说吧。
2 ) 鮀恋·潮汕·金中·情
看完鮀恋,不知道为什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感伤,只是无端地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或许鮀恋对于我们来说,感触的不是爱情,因为我的高中并没有萌生这样的悸动;也不是青春,因为我们还正处于青春最灿烂的年华;也不是甘于平凡的选择,更不是踏入社会的无奈。我想,感触的是那座城市,那种语言,那个校园,那艘轮船,那份遗憾。
那座城市,是生我养我的城市,我的呱呱坠地,我的呀呀学语,我的大学之前的一切,都是关于这座城市,她沉淀了我最天真烂漫的一部分。小时候,不知道多少次在金凤城的喷水池旁的斜坡上留下我滑过的痕迹,或许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知道金凤城这个地方了吧,那里从一个繁华地段潮流地区变成了现在周围卖着小白鼠的学校。还有那许许多多现在已经免费开放的公园,你还会去吗?小时候多开心,只要把拔马麻说带我去公园一次,我就可以认认真真学习一个星期,那是莫大的动力。而长大后的我,可以自己搭车过去,可以自己认路走过去,可是,似乎越来越没时间,也没了兴趣,偶尔路过的时候,也是远远望着,想着自己曾经在里面摔跤过、玩过滑梯跷跷板、弹跳气垫,我最喜欢金砂公园的小火车和碰碰车,还有划船,每次都要钻那个桥洞,那个桥好像跟七喜鹊桥有关系,最喜欢中山公园的御鉴湖、假山和旋转木马,还有华侨公园小火车打怪兽,现在说起来都快不记得了,但是隐隐约约又有那么点印象。就是这样若隐若现的感觉,才让人加倍怀念。剧中呈现的小公园老市区,那些独具潮汕特色的小吃,还有那抹火热的木棉花,不由得让人想起棉絮纷飞的季节里,那一朵朵飘过眼前的白色棉花,一吹就走,又不断地再飞过来,背后是南生百货,那个曾经喧嚣而现在落寞的地方,我不曾经历他的喧嚣,也无感他的沉寂,只是看到老市区的骑楼,就有一种淡淡的,想要叹气的心情。
那种语言,在别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狭隘的区域自豪感,包括在鮀恋里面看到的关于“外省仔”的称呼,都不含任何贬义的感情色彩。为什么互相陌生的两个人只要知道对方是说潮汕话的就会倍感亲切?为什么潮汕人遇到了就一定会说潮汕话不然的话会觉得很别扭?无法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习惯,也渐渐成为一种传统。这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荣誉感,只是扎根于心里那种深深的情感。一种你从出生就开始讲了十多年的语言,就好比是除了父母亲人之外最亲的那个人,你永远不会忽视,永远不会抛弃,时时刻刻都准备着与她来个亲密接触。而说出来,就是最好的一种接触。在那叽叽喳喳的的语言中,听不懂的人觉得会烦,听得懂的人却在偷笑。有些听不懂的人会有些许反感,说为什么你们潮汕人见面就一定要说潮汕话呢,我也不知道,习惯吧。是习惯,还是凝聚力?是习惯铸造了凝聚力,还是凝聚力成就了习惯?或许说不清楚。只是那种无法割舍的语言,一直萦绕在耳边。
那个校园。看鮀恋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一套金中礼服吧。白色的衬衫,深色的羊毛背心,左胸上有个闪闪的胶质校徽,女生的格子裙男生的礼服裤,高中三年鲜有机会需要穿着它出现,而到了毕业却倍感怀念,想着当时为什么不多穿穿它。还有那套最常见的白色上衣蓝色裤子的运动服,还有那个外套,至今,压在箱底,想要拿出来穿,又觉得过了年纪。关于金中的句子,倾尽我的脑袋瓜也表述不完。在鮀恋中重现的那个经典的传字条,几乎充斥着我的高中时期,那样有点怕被人发现的胆怯,又很期待快点传到那个人手中的心理矛盾,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除此之外,熄灯后说话被宿管抓到走廊吹冷风,迟出宿舍被宿管追着登记名字,晚自修看课外书听MP3被收了校卡,在教室吃苹果被突击队发现什么的,都是高中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起那时候我有很多个早上要早起去宿舍门口守着,查查大家有没有带校卡穿校服什么的,真的很傻,但是又很自豪,起码我在我珍惜的地方珍惜的时光留下了一点不一样的印记。现在我仍会想起那个可怕的时间表,那些看起来合乎礼节的校规,原来他们都陪伴着我过了那懵懵懂懂的三年。6:10起床铃声响,6:30到大操场,6:40早操完毕回到教室开始早读,7:20早读结束去饭堂吃饭,8:00回到教室准备上课,8:10开始上课,11:40还是50下课了冲饭堂,13:00午休开始,14:00午睡铃声响,14:20必须出宿舍,14:30开始上课,5:20下课,6:40到教室准备晚自修。打水有讲究,冲饭堂有讲究,洗澡时间安排有讲究,虽然是千篇一律的生活,却那么和谐惬意,偶尔散步,偶尔社团,偶尔运动,不管是球场、石阶、日晷、观海平台还是斜坡,都留下我的足迹,还有那三种颜色的袖标,语多、社办、129、PK、西校区、财主、XX熊这些只有金中人才听得懂的词语,是那样地熟悉。所以每次金中人的聚会都会聊聊往事,事无巨细,都会引起共鸣。看着一幕幕金中礼服晃在眼前,感谢鮀恋,让我们又置身于那段人生中可以疯狂可以认真可以放肆的岁月。为什么我们要大批人马去排一个多小时的队?为什么我们要无节操地霸位?为什么我们要那么激动地组队去看鮀恋?因为大家的心里都有着共同的情感,一群人在一起更能引起共鸣吧。
那份遗憾。是有多遗憾。明明说好在一起的两个人却分开,明明看似不可能的两个人却最终在一起。让我想起一个词叫做世事无常。可是没有遗憾,青春就不够完美了。我不敢说我的过去没有遗憾,但是我不后悔,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不后悔。鮀恋中有提到说,潮汕人要找潮汕的男女朋友。想了想身边的朋友,似乎还真的是这样的,但又不是。其实这只是老一辈人的思想,如果实在不想,老人家也是不会强求的,说到底要看缘分,一切随缘,就是对这个说法最好的解释了吧。缘起,同是潮汕人有相互可以沟通的潮汕话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有更多相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自然是更加容易可以在一起;缘灭,纵使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有相似的背景,有共同的过去,终究还是会分开。
关于鮀恋,以上就是我的感触,好像跟鮀恋没什么关系,却都是由它引发的。但是关于这部戏,还有很多很多想说的,只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它不像少年派,有很深很深的可以思考的关于人性关于价值观那些可以思考的东西;也不像什么大手笔制作的大片,有很恢宏的场面很炫的特技,但我们不在乎,它只是它,它就是它,一部鮀恋,一部属于潮汕人的鮀恋,一部承载了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电影。让人佩服和感动的永远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它所引发的思考,还有它背后的故事。而鮀恋背后的故事,就是一群年轻人,其实比我大不了多少岁,历经三年,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带来了作品。我很佩服,很感谢,我也希望将来,我也可以做到,不要辜负了我现在学的专业。
2012.12.17. 凌晨
3 ) 每月靠微薄工资养一部片!追梦人好样的!
那天幸运地在图书馆偶遇《鮀恋》的试映,站着看完了全片。当了解到这部片子是2个普通年轻人靠微薄的工资,历时三年拍成的。那种油然而生的崇敬和佩服,差点让我流下眼泪。不得不让我这个没有豆瓣的伪文艺,激动得跑来豆瓣一定要说两句。
我不只一次问自己,同为80后的年轻人,同样拿着每月一两千元的工资,每天同样朝九晚五。而,我毕业这么多年,曾经想过无数次做一点点额外的事情,却无数次被自己的借口打断。借口工作忙,借口应酬忙,借口没有钱……所以,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而,对方。一部时长九十分钟的电影,而且拍得如此成熟!堪比专业电影。
想想那些商业电影,内容浮躁,哗众取宠!观后一点却共鸣也没有!强奸了多少普通观众的审美!纵然投资几百万几千万,拍得画面似乎唯美,演员似乎闪亮夺目!场面似乎相当唬人!都是一点营养也没有的!
我们不能用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投资去要求他们的设备。用这个靠每月几千块钱省吃俭用才挤出拍摄资金的片子去对比商业投资片的设备画质或者收音。但是在内容上,它所引发的观众共鸣是无法比拟的,它的真诚上,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它是属于汕头的,是属于每一个潮汕人最真挚的回忆!
追梦人,加油!
4 ) 你喜欢的只是初恋的感觉,却误以为是真爱
有很多人看了预告片和mtv后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片子非常像潮汕版的《那些年》。不可否认片子很有台湾小清新的风格。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片三年前就开始拍了,那时《那些年》还没出呢。难道这才是小清新的鼻祖。。!
试映会的版本中,《鮀恋》比《那些年》残酷多了。《那些年》即使最后两人没有成功,起码回忆总是美好的。而《鮀恋》试映会版本看完后,我脑海里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你喜欢的只是初恋的感觉却误以为是真爱。让你会不停想到更现实的世界。
片子所讨论的主题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我想起我一个朋友说起的一件事儿,他初中还是高中喜欢一个女孩子,当然可以说初恋咯。两人互相写了很多信,后来男的去外地上大学,女的留在本地上大学。可能是大家后来面对的世界不一样了,见识的东西不一样,导致话题越来越少。后来我朋友说,最近见到那个女孩子,看到她的谈吐举止,不知道为何觉得那么俗气,那么无聊,甚至有点冲动想删掉她的联系方式。他一直感叹为何当初还跟对方通了那么多的信。
在片子里,上了大学的林奕新也在努力修复和梦洁那种渐渐缺失的默契。可是越修复越感觉距离远,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变了。你也许想批判其中某一个人,可是到头来,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有一些朋友有一些曾经对你很重要的人,当两个人所处在的境遇让两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或者通俗说品味习惯发生了变化。也许陌生的不是你们之间的关系而是默契,拉开距离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心灵的感觉吧。
我甚至会想,你十几岁喜欢的那个人,也许你喜欢的不是那个具体的谁,而是那种懵懂的爱的感觉。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意识到爱是什么的时候,而有一个人很符合你对爱的定义,于是你爱上了对方。
可怕的是有一些人像林奕新一样,固守等待初恋的那个人,却在长大后残酷的意识到,那个人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人。也许青春的残酷就是这样的直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直白的残酷我们才成长了起来。
5 ) 人生若只如初见《鮀·恋》
一个星期前看完了《鮀·恋》,无数次被戳中泪点,金中明亮的自习室里的奕新和梦洁,离开时挂满金中校服的衣柜被缓缓拉上,那缓缓驶向彼岸的轮渡却好像驶向无尽的远方,站在大学门前奕新那有些迷茫的回眸,母亲的叮嘱,爷爷送奕新离开时在田间小道的谈话,老宅中奕新与母亲的谈话与挣扎,那朵火红的木棉……过了一个星期了,每天醒来有些场景仍然会浮现在脑海,久久无法散去……
<一> 我和C的故事—少年奕新的烦恼
初见
电影中,偷走梦洁照片的奕新是自管会的成员,他在入梦洁班检查时被梦洁的同学起哄,这是许多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我和C的初见是在高一上学期的一个晚上,C是站在楼梯口的小自管,我是打球后忘带胸卡被小自管抓住的无脑弟。当时我记的是假名,C也没发现。这件事我从没对C说过,C也应该没有印象。不过从那时起,我就对C有了印象,后来下学期分班,我们俩竟然被分到了一个班,自然就认识了。
心动
后来渐渐与她熟悉,是在高一暑假,大家在放假在群上闲聊,记得JJ说要组队去图书馆自习,我刚好也想,就拉上初中好基友LB加入了,C和HH是JJ的闺蜜也加入了。自习五人组没别的事都会早早来到图书馆占位学习,高一时大家没太大的高考压力,学着学着就开始扯去哪吃,去哪玩,谈东谈西好不欢乐。那时的我,渐渐的,我发现了C身上一系列吸引我的地方,电影中奕新的好基友说“潮汕女人是招牌”,确实,C身上那种潮汕女孩的温柔却又有自己坚持的特质吸引着我,虽然她老说自己任性,最吸引我的是C好傻好美的笑。一天上午,其他人有事不能来,我也迟到了,当我走进自习室时,我看见C在那里坐着看书,身上穿着蓝色的衣服,金黄的阳光洒在身上。她身上特有的那种安静的气质瞬间深深吸引了我。我打了招呼,坐下来翻开了书,却不再只看书了。
高二楼里的懵懂
我们的班主DJ哥喜欢换位。一次,DJ在规划3.0版座位表,要将八列变成十列,坐在最后的我和AY被空了出来,看到C和他同桌HH后面刚好有两个空位,我就把桌子搬了过去,记得C露出了怪怪的表情,别想歪了,这个表情是因为这样:(后来的好长一段时间里)上课听到无聊,我就在最后面和同学扯东扯西,结果C就会转过身来,用她特有的口气说“吵屎人,静!”不知啥,老喜欢那温柔的骂,可以说是一种小甜蜜吗?
金中的生活总是那么惬意,在即将来到的传说中恐怖的高三前,有着共同目标的大家,在高二楼那间西照日的教室里有点紧张地读书,一起探讨问题,聊自己的过去,一起分享带来的零食杂志。渐渐地,我习惯了为晚修下课去观海平台散步或自管执勤的C上一层楼,打好热水,放在C的桌角,这习惯一直持续到了高三最后一天,几百天,上千次,去我甚至练成了一个强大的技能,可以根据温度调节和打睡的时间调节冷热水的比例,让C能喝上温度刚好的水。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的八天晚上,在与C发短信时,C突然说好奇怪,她的生活老是出现我的名字,沉默了一阵,然后我发了“C,我喜欢你”接下来是一个晚上C流着泪的通话。只是通话以是我们还是朋友结束。星期日晚上晚修前,我站在教室后门,C跟往常一样在图书馆自习到晚修开始前十分钟,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拿出一罐山楂汉堡递给了她,我们相视一笑,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其实,内心不再平静。
石头城里的梦
学业水平测试对金中的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感受高考氛围的过程,大家都通过了。考试结束,大家就一起搬到了高三楼,《鮀·恋》中那个墙上有“严谨,朴实,勤奋,进取”八个大字的石头城。我们班在石头城二楼楼梯旁,而我坐在了后门,一个让全校羡慕嫉妒恨的位置——离食堂最近。每天早读结束铃声一响我会飞奔到食堂,点上一碗猪肉猪肝牛肉丸加一块钱青菜“寡条”(好吧我承认我是吃货),速度解决,然后帮C打一份白粥(经常会有卤豆干)放到她的座位上,等在走廊早读回来的C回来吃,然后听C说“肿么又是豆干~”
高中最后一个暑假,我和C还有LL,JY参加了金中师兄师姐办的流星辅导社,帮我们学数学是LL的表哥JD。中午我们会跑来跑去找吃的,公信路的砂锅粥,金涛庄的炒牛肉‘寡条’,JY家的菜脯饭~~~甚至还跑到C家吃了她妈做的煎饺,那是我吃过的一顿奇怪的饭~一个月的高三前暑假很快就结束了,JD也回了中大,记得他发了一条微博,@了我和C,记得几个字:带着镣铐跳舞。
开学后不久,是C的18岁生日,那天晚上的抹茶蛋糕我还记得,那是我不知为什么,不是特别开心,其实我现在还想不清楚那晚的心情。我送C的礼物,是一双白色板鞋,还是堂姐先帮我还钱的。鞋是我18岁前最喜欢的,也是C喜欢的。礼物是托C的室友LL放在C的床上的,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C的一张纸条。收到礼物C,貌似哭过,我其实也不懂那时的心情,那是一段青涩的回忆。
后来是日渐紧张的高三,大家都有规律有节奏地生活,摸底,期中,期末,统考,一摸,二模,三模,个中生活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每天晚上自修结束后,我会拎着打好的热水等着C,然后一起穿过走廊,经过七一楼旁,穿过七一楼广场,来到宿舍区门口,若那天太累,一路我们会相互吐槽下,然后静静走过木棉花开的那段路,相互说好好休息;若那天遇到了高兴的事,我们会一路笑着走过;有时,我会像《鮀·恋》中的奕新一样问梦洁一样问C,想考哪里,答案是不想读师范。
那年冬天,从小不太喜欢脖子受束缚连高领羊毛衫都不怎么穿的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条围脖,第一次围上,有些别扭,却是暖到心的感觉。
那天春天,是一场模拟考过后,留在学校的几个同学都感到有些累,于是我们走下了山,坐上了那艘有点破旧却十分亲切的轮渡来到了海对面,在广场边租了单车,沿着海边骑了起来,天空是蓝的,水是蓝的,海那边的礐石山是翠绿的,我们用力地踩着单车,欢笑着,自由地让咸咸的海风在耳边掠过,后面的C会骂我,让我控制好方向,我嗯一下,然后骑得更欢了,青春,随着车轮不断掠过~
我是多么希望,时间在此刻停滞。
那年夏天观海平台上穿着礼服的合影,永远珍藏。
<二>再没有那样的山,那样的海,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鮀·恋》中美丽的金中
记得这句话,是在11届编的《学子手记》上看到的。15号和同学们通宵之后,16号我得离开珠海了。我高三的前桌JT的男友shawn陪我吃了早餐。他是HK人,他说,觉得你们这样很好,一群同学能从不同学校来,聚在一起看一部电影,我的同学好像做不到。是啊
也只有在金中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一个班才能产生这样的情谊。依山傍海,旭日凌空,火红的木棉开满校园,依山势高低相间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石头城上看到夕阳下的礐石大桥,观海平台上听到轮渡的汽笛,西校区的蛙声,昭清园的宁静,钟灵源自林海,毓秀集于粤东,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学校,这就是我们引以自豪的金中。
三年时间,大家除了周末,都24小时在一起,来自潮汕各地的学子被集中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封闭空间里,思想外放的途径有限,只能向内不断与同学碰撞,并产生共鸣。还记得晨光点亮天的那一刻,挤在宿舍门口准备去早读的同学;还记得哪个同学身体不舒服了,大家会帮他买药,帮他打饭,写纸条安慰他;还记得天冷的时候被子多的同学会贡献出拿出自己的被子;还记得洗澡时大家一起在澡堂里打闹,往别人的隔间泼冷水;还记得下课前隔空用手势讨论等下冲哪个食堂,吃面汤还是肠粉;还记得在球场上洒过汗水后,抢过同学手中的水就灌;还记得熄灯后卧谈直到宿管的“同学,不要刷话”响起;还记得社办,语多,学术报告厅,小会议室,各个机动教室,大礼堂,各个球场,大树下,都留下了同学们活跃的身影;还记得新晚,篮球赛,排球赛,合唱比赛,辩论赛,合唱比赛,校庆,百日誓师,拔河比赛;还记得调皮同学的斗宿管,玩自管……在人生花季中最美的三年,美丽的金中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那么在陪着你,那样的山,那样的海,注定终生难忘。所以《鮀·恋》开始的满场笑声就不难解释了,那是年少的自己共同的回忆。
现在的金中经过改造,更加逆天的美丽了,那一张张照片让在外许多求学的学子感叹:自己的大学太小,远不如金中处处能发现美。有时会突然想到,在金中做一名老师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可以再那天堂般的地方工作生活。人生终有那一天,我们会真正离开,我希望那时我能被葬在礐石山上,花开花落,永远与母校在一起。
<三>潮人的印记
《鮀·恋》中那三分之二的潮汕话是专属于潮汕人的共鸣。其实关于潮语,关于电影,我们有过自己的尝试。那年的创造节,在石头城204的“潮语魅影——潮汕话演绎外国电影专场”我们用乡音为好莱坞大片配音,活动现场爆满,还有人通过窗爬进来,潮汕话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可见一般。身在省外,遇到家乡朋友同学,就算身边有其他人,大家也会先用潮汕话打招呼。潮汕话,已经是家乡刻在我们身上不可磨灭的符号,一句“胶己人”中包含着无言的感动。《鮀恋》中奕新的妹妹问:“阿哥,在你们学校,谈恋爱是不是叫做男女交往过密?”一半潮汕话,一半普通话。普通话确实有其通用性的优点,年轻一代使用更多,有比我小的小孩已经不能用潮汕话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确实能促进潮汕与外界的交流,可请别忘记自己的乡音,那是我们的根啊!
圣杯,烧金,问老爷,这也是潮汕印记。很多人觉得这是封建迷信,确实这其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这确实大部分潮汕人的信仰。我外地常背的书包里,就有一张妈妈为我们求的符。一次和我和老乡和外地同学一起出去玩,看到我翻出来得符,同学问这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这是一种念心的行为”,确实念心念心,举头三尺有神明,只有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才能求得佑护。有了这种原始的信仰,潮汕人才可以走得跟远更坚定。羁绊潮汕发展的铺张拜神陋习可以必须,但这份原始的精神寄托,应该留在潮人的心中。
除此之外,还有古朴的民居,破败的骑楼,喧嚣的农夫市场,刚出炉的牛肉丸汤,海边的渔船,岛上的妈祖像,热闹的潮剧……其实这些东西与鮀有关,与奕新梦洁心蕊的恋没太大直接关联,但出现在《鮀·恋》中,却无一部勾起我们的恋鮀之情,片中的奕新最终留下,除了因为家族的羁绊,难道就没有因为他对这这些充满鮀味的东西的眷恋?
有人说,导演对潮汕大地爱得太深,电影中出现太多潮汕元素,挤压了故事主线,故事的结尾也让人不太明白。的确,从电影叙事的角度看,多分一些时间描述奕新的心路历程会很好。只是电影的名称是《鮀·恋》,恋除了爱情,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家乡的爱。这座城市让我们相恋,我们也恋着这座城市,我想这也是奕新没有飞远的一个原因。片中潮汕元素的出现还算自然,不过南生百货 骑楼以梦洁的信的方式出现有些前突兀,大家都懂导演呼吁我们要保护好老市区,但我觉得这适合另外拍成一个有头尾的故事,让腾出时间讲下奕新和前桌会更好,而不是老市区有些突然地出现。总之,要感谢剧组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潮汕印记,这或许也是第一部潮汕本土电影的特殊性要求的吧,希望下部片在叙事方面能有更大的提高。
<四>奕新的选择
——关于家族的思考
离开了大学的奕新的生活与选择,现在的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却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看过。在巡演之前,大家都说鮀恋是潮汕版的《那些年》,但预告片中那不断出现的“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生活”让我预感到故事不会那么简单。果然,影片后半部分,家族的羁绊与奕新的自我的冲突,心蕊融入的努力与遭到的排斥不断上演的。
宗族乡里,也是潮汕人心中最深的一块感情。我们的父辈们不断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家族中相互扶助,在大家的帮助下,有人发展得比较好,反过来就帮助家族中其他人。家族中的人通过这种不断交织的广系结成一张紧密的网。这种网一紧,自然就有挺强的排外性,难以否认的是,即使是时代不断发展,人们观念不断改变,自身文化特性造成的排他性还是深深存在于潮汕大地,心蕊的遭遇虽然有一点夸张,但确实表现出了许多外地人在潮汕的无奈。这张网除了让外面的人难以进来,也让里面的人难以走出。片中阿公的话“你是孙子里面最出色的,我让弟妹们都要跟你学习”其实无形中就将整个家族的重量栓在了奕新身上;当母亲叫奕新留下遭到反对时,生气的母亲甚至说:“不听话还不如养只狗”……内心不断挣扎后准备出走的奕新,最终因为阿公中风的消息停下了脚步。其实奕新对心蕊“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生活”这个问题的第一次回答中对包含心蕊的拒绝,我更愿理解为这是对心蕊的保护,他认为身上的担子太重,他走不出,而他也怕心蕊受不了这张网。
其实,奕新最后留下不能说好或坏,到现在这还是许多人的选择,一次在金中食堂吃饭,竟然瞟到对面同学的胸卡上有这样一句话;“家人,唯一的理由”;身边就有同学已经决定读完大学后就回到汕头当公务员,和家人在一起。家族除了羁绊,还有温暖和扶助,母亲的挽留,难到不代表着家族对自己孩子的呵护吗?没有感情,没有对港湾的留念,奕新会留下吗?当奕新和当年的传纸条的前桌(电影在这两人间的叙事太少,以至我们不明他们最终是因为什么走在一起的,是无奈,还是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不得而知)走过金中的校道时,捡起那朵明艳不可方物的木棉时,他,对家庭,又会有怎样的感慨?
<五>寻找温柔前行的力量
一直喜欢宣传海报上的那句话:不经意中发现年少的自己,在记忆中寻找温柔前行的力量。《鮀·恋》最后出现了一句话:献给所有甘于平凡的人。是啊,其实大部分人最后会归于平凡,但有梦的人仍不断前行。感谢《鮀·恋》剧组所有人的付出,或许这部电影还存在这样那样技术上的问题,但剧组成员做到了前人没有做到的一些事,他们将他们对潮汕大地,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搬到了荧幕上,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与思考。剧组的演员都是业余的,但他们拍的是自己的故事,本色表演让人更加感动。拿什么回望我们的城市?《鮀·恋》让我们思考。当片中去奕新家铺子买烟的大叔习惯性地问“这不会是峡山货吧?”,观影的人们会不会有一丝心痛,造假让汕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是不是要变一变了?当奕新在居委工作后好友来看望,说windows95的电脑还不如去贵屿卖废铁,观影的人们会不会有一丝心痛,听到被酸洗水彻底污染的练江在哭泣?当奕新和母亲在有些阴暗的老宅里一次次交锋时,观影的人会不会有一丝心痛,如果这座城市不排外,如果这座城市有更广阔的舞台,这种无奈会不会少点?……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鮀·恋》以一种集中的方式向我们展现,激发我们的思考。有无数人讨论过电影究竟是什么,我想电影最重要的是记录生活,反映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思想激荡,带给人们感动与反思。《鮀·恋》做到了,它反映出了潮汕大地的许多东西,却没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相信观影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一种冲击,冲击过后是那种有些温柔的力量,那是对自己的思考,对这这座城市的回望,对那个答案的不断探求……
写在跨越千里看看完《鮀·恋》 之后
再次感谢追梦人带给我们的感动~
P.S如果条件允许,下部片我能当个小剧务,小录音,小摄影或小司机吗?^_^
6 ) 掺杂着背景习俗的爱情,在围墙里被困住出不来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鮀恋》。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首先,这部本土制作的作品,在制作背景就显得很难得,而且最近的宣传做的非常好,特别是面向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微博上的宣传引起很大回响。广工大的学生会抽票的转发超过了4000足以看到大家的期待,亲眼目睹试映爆棚的场面。
对于本土的制作,本来没有抱很大的期望能做的多好,但是从现场的反应以及电影的内容,却让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无论是在剧本的安排、对白的精心、导演的拍摄手法都让人觉得很惊喜。情节不拖沓,从头到尾吸引你的观感;其中利用了很多潮汕话式的普通话不准的搞笑,笑点也蛮多,现场反应热烈;画面的唯美,剪辑的手法很流畅,作为一位新晋的导演可谓很难得,相信这部作品会让大家注意到他。而最难得的是,作为一部要体现潮汕本土文化的电影,当然要抓可以表现这种内涵的东西,但导演抓的几个点,如海湾大桥、功夫茶、潮剧、老街、拜神等等的极具特色的画面就足以唤起身在异地的孩子们的情感共鸣,突出但又不为过。对于这些熟悉的情景,从小到大亲身经历的事物,当我们看到这些,心中的兴奋和怀念便激涌上来,所以潮汕人,特别是汕头人,看得觉得特别亲切,于是我们心里的激赏会更扩大化,或许对于外地人看到这些,就可能没有这种感觉吧。对于第一部用潮汕话作为主要语言的电影,还尝试体现潮汕地区的风俗文化,这点巨大的尝试是要大大鼓励的!
说了那么多优点,说说不足吧。其实演员选的还不错,潮汕的孩子有很多帅哥美女的,听说用了两年时间选人,但毕竟是新人,或者说本来就只是一些学生,演技有些生疏也难免了。在配音上面也有些衔接不上的感觉。而最让大家争议的可能就是结局,感觉有点仓促,结束地措手不及,感觉故事还没讲完就完了。也难怪竟然后面有人发问说是否要拍续集……
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没有和苏州女在一起,也没有和高中的梦洁在一起,让人一时间感觉是不是缺个比较完整的结局。但或许编剧的故意安排,其实就有了更深的含义在里面。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局更符合生活。男主角最后依然还是舍弃不起家庭不能一走了之,到苏州发展的想法破灭,这从侧面其实体现了潮汕家庭中对于孩子的呵护意味很重,总是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不要到外面受苦。另外,在潮汕地区 家族中男人肩上的担当也很重,这也是男主角不敢在大学的时候和苏州女孩在一起的原因,其中的无奈滋味可能只有潮汕的孩子才能懂。。。
男主角没能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爱,心里的顾虑太多,最后没有能和心蕊在一起是一种可惜。也像片中说的台词所说“只有相同文化地域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难道一起长大,那么重要吗?”在现在,家里的父母依然喜欢给孩子灌输一种观念: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人或者说外地人,导致现在一些年轻人依然理所当然的觉得,潮汕地区以外的女孩子不作为考虑的对象。当然他们的理由也很充足。但我只想说,我们要按具体情况而定,其实爱情不分地域,甚至爱情不分国界,在如今这么开放的时代也不足为奇了吧,所以有时候一些落后的观念应该要摒弃掉了。这个主题也是电影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有时候,所谓的区域性优越感不过只是一堵围墙,隔开人与人的距离,把我们困在里面,封闭性只能让人进不来,出不去。--
而片中在金中的取景拍摄,肯定会引起金中学子们心中无限的怀念。高中的一段和梦洁懵懂恋情,或许不能说是“恋”,只是对一个人的好感,而那可能不是爱吧。这种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现在回想起来多么奢侈,或许也只有那个时间段才特有的东西,男主角心里的喜欢一直收藏着,没有说出来,只是一直维持着好朋友的关系一直保持联系,但这种情感只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流离,多年后的感觉已经变味。这可能就是很多潮汕保守而缺少勇气去追求的孩子的真实写照,或者说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经历,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说不定你只是留恋过去那个我”--
最后,对于这部三年完成的诚意之作,剧组克服了重重困难,为表现潮汕文化拍出了一部小清新的爱情片,值得给出高分!加油!
除了主角说普通话时特感觉像在诗朗诵的说,其他的蛮精彩,有很多笑点与泪点。
之前不想看,现在自己来到别的城市之后才发现对潮汕有多眷念。快快上映吧!!好歹我也在里面当过背景
好有勇气
拍得有点像潮汕版的《那些年》,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完全和其它时候不同。有机会了解到潮汕文化,电影每到对白精彩之处场内都有人鼓掌叫好笑声阵阵,是消除潮汕佬和外省仔之间隔阂屏障的好平台。
好多内容都被快进忽略掉了,不过感觉还可以,比较真实。
青春时候的恋爱说多了满满都是泪。
给个鼓励性的三星,除了有植入一些潮汕风俗民情外,其他都是网剧水平。
旁白略囧,慢镜略装,苏州姑娘长得巴蜀风情,却也有这么一些细节令我忆起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那些配乐拨动了我这锈迹斑斑的心弦吧
超级期待啊!!!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但是感触好深 很多场景真的很熟悉 比如说男主角的妈妈对他儿子说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的(其实不是指广东省而是指只能找潮汕人)比如说那些喝茶求神的片段。最后在经历了不同的女孩之后男主角最后选择的是潮汕女孩 这就是命运使然 关于某种风俗的根深蒂固 真的不是我们个人意愿能改编的
对白不像电影中的语言,略显生硬不接地气。
我在这儿等着你上映啊~~
居然是在投毒事件知道这部电影的- -问老爷、八字、圣杯、金中、对父母的听从、排外、潮剧、牛肉丸粿条汤、薄壳等等这些传统的潮汕东西,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剧情不足、剪辑混乱、演技生涩,但我还是被它的诚意打动。
看完《恋恋风尘》之后看的,发现有很多向其学习(致敬)的镜头,例如男主角在田园中跟爷爷说话。希望有多一点用闽南话拍摄的电影。导演很用心,谢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很好。
太过于贴近生活,平淡与琐碎,美好只停留在那个青涩的年代。
熬着看完的。
8.4是怎么出来的
没有选择的人生
汕头版,那些年
这部电影教会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妄下定论。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期待有人能拍出更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