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十三邀》最新的傅高义一期,感触良多。之前对傅高义其人并不熟悉,只略微读过《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因当时很想通过当年的日本新中产阶级理解当下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一直以来是我极其感兴趣的主题。短短一期采访,我已然发现傅高义先生正是我所景仰的那类试图理解世界的知识分子。之前,我一直很喜欢作为知识分子的梁文道,他近年来孜孜不倦所做的工作正是不断地以一种平和而包容的态度带领民众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拥抱社会。我喜欢他不在于他的学识,而全在他谦卑的态度,在于他持续地为了理解他人和社会所作出的努力。傅高义先生不光是普通的知识分子,更是知名学者,而知名学者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傲慢的情绪中,他们的精英气质常常将他们困于封闭的象牙塔里。但傅高义先生全然不是这样,看到他一生为理解社会和推进社会理解所做的巨大努力,我感到一种心灵上的亲近。当看到傅高义的妻子说,她庆幸傅高义先生在2021年到来前去世,否则他将为2021年1月6日的美国感到彻底的心碎时,我几近落泪。我们是这样的热爱世界、拥护文明,我们不断地期望一个更好的社会,而文明却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眼前分崩离析。我们痛苦,可我们却不知道原因,更不知道解决的办法,似乎一切正无可挽回地走向失控。
我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是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社会,而今世界正实实在在地往反方向走去,这其中有很多我希望明白、却尚且不能明白的现象和问题。二十一世纪技术的革新本应极大地促进社会的交流,互联网技术本是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出口,但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十一年,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狭隘封闭似乎已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人们拒绝倾听他人的观点,所有异己者被列为无法沟通的物种后被拉入黑名单,直截了当地切断了沟通交流的可能性,更不必希冀所谓相互理解。然而,一个人之所以拥有他的观点,从来不是一个个体层面的现象,而必然与其所在环境、所经历的事情有着极大的关系,他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持有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这难道不值得被了解吗?人们究竟从何时起、因为怎样的社会异化而开始拒绝理解他人呢?如今的社会已然是割裂的,如今的很多社会问题也正是这种割裂所带来的。美国阶级之间的割裂似已带来严重的文明危机,在这文明危机中,人们只是像脱缰野马去往更加割裂的方向;在中国,知识分子与日脱离群众,群众则想把知识分子尽数拉下神坛,网络整日为异己言论骂战不断;中美除了群众之外,上层精英亦落入割裂的洪流中,在疫情的推动下,国家之间愈加封闭,交流被主动阻隔。我痛心于这样的时代,一方面,我渴望明白社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缘由,另一方面,我又极希望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我想,正是因为看到傅高义先生已经在我所向往的领域做了一生的工作,一期采访下来更是倍觉感动和感慨。
作为十三邀的老粉,我总结出这个节目的两种打开方式:1、能接受许知远的谈话风格、理解他做节目的初衷,因此对每一次对话都抱有好奇心;2、对许知远无感甚至反感,只是对谈话对象感兴趣,就挑单集来看。我自己属于第一种。所以我的评分是非常个人的、主观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这一集能否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不是基于我是否喜欢这一集的嘉宾(当然,如果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嘉宾,我就不看了)。
S5E1: 罗翔【5+分,普法英雄】
S5E2: 五条人【3.5分,和仁科阿茂闲聊瞎逛】
S5E3: 徐皓峰【3.5分,当代武林在哪里】
S5E4: 王宝强【4分,王宝强表现出的扎实和理性状态,让我这个路人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
S5E5: 陈传兴【4分,博学多才的纪录片导演】
S5E6: 胡润【5分,从财富角度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S5E7: 赖声川【5分,舞台,艺术,人生】
【S5E2罗翔】
等待第五季的过程可以说是极其煎熬。原因当然是罗翔老师和五条人,他们是在这与世界隔绝的2020年,我的精神世界的两大饲主。终于在12月25日圣诞节周五的晚上,盼来了第五季第一期罗翔老师的对话。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前漫长的煎熬等待果然没有被辜负,这期节目信息量巨大,两人聊得畅快淋漓。76出生的许知远和77年出生的罗翔是同龄人,他们有相似的阅读经历和教育背景,能够无障碍地同频交流。
在这里我就简单总结本次对话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1:勇气
后期剪辑的时候,节目组把关于勇气的讨论放在片头,我想这正是体现了许知远对罗翔老师这一看法的重视——那就是:人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勇气。这里讲的勇气不是指怒发冲冠的那种放纵的情绪,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于直面罪恶,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在对话中,罗翔老师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来说,他敢于站出来,敢于说话,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勇者,比我们这些躲在屏幕背后的键盘侠可是强太多了。
关键词2:程序正义
罗翔老师所从事的法律工作是非常务实的、直接影响着我们老百姓生活幸福的工作。他反对虚无主义,相信尽管没有现实的乌托邦,但是我们要不懈地追求永恒的公平与正义。因为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往往是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进人间地狱,所以法律就是在程序中追求一种可接受的正义,一种有瑕疵的正义。我在观看罗翔老师b站视频的弹幕时,最大的感受是大众对于结果正义有着根深蒂固的执念,是大众最难理解的对于法律的误区,也是普法工作最难的地方。
关键词3:消极道德主义
罗老师讲到道德和法律是一元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他说积极道德主义,以道德作为惩罚正当化的依据——只要一种行为违背了道德,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对它进行惩罚。相反,他认为道德是出罪的标准,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罗翔老师在这方面的论述,令我这样的法盲茅塞顿开,仿佛一束法治之光照进了我这颗荒芜的脑袋。
“法律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强调程序正义。民众渴望撇开程序,追求心目中的正义,往往导致非正义。就是行侠仗义,最后导致冤冤相报,酿成最大的灾祸。对规则、法治的意识淡薄,认为只要背后的动机是好的,就够了。看西游记,很疑惑为什么孙悟空后期战斗力越来越low,后来才明白孙悟空是成熟了。他遇到事情先找人,没有关系的妖魔鬼怪的全都打死。”
关键词4:自省
虽然在B站上面有上千万的粉丝,但他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知道那只是幻象,一个人真正能够影响的人只有身边的和你发生亲密接触的,并且是你愿意在他们身上投入精力的人。(不过至少他深刻地影响了我,所以罗老师,请不要妄自菲薄!)
许:为什么是你?
罗:我想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民众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在我的小视频中得到了回应。
我们人人都会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也都知道历史上的赵高、李莲英是口蜜腹剑的奸臣,而邹忌、魏征则是敢于指出不足指出的忠臣。可是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为什么却依旧这么闭目塞听呢?那些对罗翔老师的攻击和指责,背后的观念都是“批评是恨,吹捧是爱”,那可真是颠倒是非,黑白不分。这个世界中真正会认真批评你的缺点的人,都是最爱你的人:你的父母、老师、领导,对你的批评是为了让你改进。而吹捧你的人,都是对你有所图的人:保险推销员、淘宝客服、以及你的下属。
我几乎看过罗翔老师在B站上的所有视频,包括一些访谈和读书分享的直播。我认为罗翔老师的视频所产生的正面、积极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点出曾经存在的问题、普及每一条刑法修正案背后的思考与意图,让大众看到每一次出现问题,我们的法律工作者在背后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改正,正是这样才能让大众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巨大的信心。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它是严肃的,沉重的,甚至是悲天悯人的。与之对比,那些吹捧式的所谓正能量则是轻飘飘的、故作慷慨的、虚伪的。
【S5E2 五条人】
迫不及待看完这一期,难免有点失望。对比梁文道在《八分》节目里和五条人畅快的聊天,许知远显然没有找到和五条人对话的最佳的方式。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已经看过超过50多篇五条人的专访和报道,许知远很难在短短一期节目里挖掘出比我所知道的更多的东西。
在这期访谈中阿茂是很市井大哥,许在他身上抓住了他很善于照顾他人,总是很周全的特点。却没有发现他身上的浑然天成的人文关怀,跟他的聊天留于表面,错过了深入开展的核心。阿科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许知远抓住了他身上很飘很不现实的方面,但是却没有深入跟他探讨艺术上的追求,说实话,我感觉许知远非常害怕跟仁科说话,每次仁科充满热情的用真诚的眼睛看着他说话,他总是显得手足无措。
想要更加了解五条人,还是看一看他们以前的专访和纪录片,梁文道马世芳央视纪录片之类的,链接都汇总在我的日记里。
指路: 【五条人】2009-2020专访/摘抄/纪录片考古编年体汇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茶姐姐治愈花园(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827107804/
//www.douban.com/note/827107804/?dt_dapp=1
【郝蕾其人】 郝蕾这一期十三邀,看完后心情有点复杂。以至于我回头看了两遍。 郝蕾在镜头的表现和内容,就像是我跟朋友日常的对谈。 现在想想,也是五年前经常出现的场景了。 对生命和社会的迷思,我们有那么点小本领,想沉到谷底看透问题。好像也有那么点看透本质的天赋,有那么一点勇气,知道了什么。 但是…… 沉到谷底,自以为是尽头。才晓得尽头刚刚开始,路那么长。 这一期,郝蕾太真实,真实地把自己抛向这个世界,生猛而激烈,理智又疏离。能量密度很大。 天蝎座的郝蕾,时刻在镜头前闪耀着犀利而冷峻的眼神,虽然她是微微笑着的,有时还展现出东北大妞的不羁洒脱,吃面条的呲噜噜的豪放。谈起偶像木村拓哉时的星星眼,索要礼物时的大大咧咧。 但是无时无刻,她都在角落里用真实的底色审视着你,闪着冷光,刺透着人性中的虚伪,警惕而后漂移。 相对于处女座无时无刻地分析和拆解现实,天蝎座用整体的感知去拥抱世界。 这被许知远称为本能。 这个世界的黑暗,被大多数人隐藏在谷底,但天蝎那里,是如此的清晰而直接。 所以,大多数人用追逐娱乐的方式去逃避和遮盖痛苦,打游戏、追星、娱乐、美食,很容易就被遮盖住了。但,在郝蕾的眼中,是活的很表面。 她直接的面对它(痛苦),不惜冲撞受伤,破碎流泪。然后冷眼旁观,说,每个人流泪都是在自怨自艾。 每一次,她都把自己毫无保留的摔向谷底,一次次的破碎,一次次的愈合寻求真相。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了解?因为我的上升星座也是天蝎。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凤凰涅槃?这才是天蝎的终点,重生。 到这一期,突然发觉许知远也真是有天赋的采访者。他知道自己的问题,也能在漫不经心间展示一种真相。 许说,“我本来是本能挺强的一个人,但这些东西都被知识给盖住了,给压抑了” “我挺羡慕你的那种直觉的” “我崇拜那些知识,但,那些东西把我压在那个地方去了。” “思考过多。 其实思考过多,也没有想的更深,只在那打转而已。” “我最近老有一种感觉,理工科,去北大读书,然后整个教育链条使你特别安然的进入一个现代世界的话语系统。” “可能我们一开始就被驯服了,你说怎么才能完成一个自我的救赎呢?” 郝蕾,此时,无厘头的抛出一个问题。 “你觉得什么是痛苦?” 太精彩了。因为她了解,知识属于头脑,而真相源于感知。 只有感知才能不断地抵达真相,完成救赎。最痛苦的就是最幸福的,最沉重的就是最轻盈的,只在一瞬间的切换和淬炼。 不经历,不可得。不过,大多数人的脚停在了第一步。 许也够坦诚。他说,“我好像活在生活的表层。尽管我一直在寻找深刻,但我活的很浅。也许,有一个契机,会把我拉到底层。” 郝蕾在节目的最后,喝了,哭了,无奈了。 强大的理智破碎了,又想把真实的自我袒露给世界。被许贴心的包住了。 郝蕾接下来会明白吧,真实不是武器,也不是财富,也不是隔离世界的玻璃。 真实也会碎掉。 原以为虚假的一切才会真切的共舞,世界的真相才会向你涌来。
一、但所有的怀疑,都应该走向确信。 二、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承認自己的邏輯有限,承認自己的閱讀有限,承認自己的理性有限。承認自己活在偏見中。人的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見。 三、人最大的痛苦在于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四、我们不可能追求到绝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追求不到而退向相对主义,我们依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有瑕疵的善。
五、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冲突不断的,每天都有冲突,而法律就是解决这种冲突的。但是在解决这种冲突的时候,法律又可能会制造一种新的冲突,因为法律本身是强调秩序。
六、每一天舞台都有舞台的意义,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高看自己,贬低他人。有得时候这种高看是以拒绝来进行高看,有得时候是以合作来进行高看。
七、技术注意分析得出的结论今天可以是A结论,明天可以是B结论,就是看客户的需要。我希望我得学生,他一定会有一个稳定的基石。
八、作为我们法律人,我们这个牛虻,我们是双向牛虻。一方面是城邦的牛虻,我们要对权力进行警惕。一方面我们是民众身上的牛虻,我们要提醒他们,激情是有界限。
九、 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然后事与愿违。
十、谁能知道明天会拿到什么样的剧本? 决定性就是拿到那个剧本,按照你内心最想要的、最真诚的去演好。要警惕自己不要进入到一些试探和诱惑之中。
十一、德尔斐神谕:妄立誓则祸进;凡事勿过度;认识你自己。
欢迎大家补充呀^O^
郝蕾也喜歡木村拓哉,天蠍座的惺惺相惜。
郝蕾要演武則天的話覺得重要的訊息是狄仁傑勸諫的話,「妳沒有資格做女人」。
郝蕾覺得所有的眼淚都是自憐自艾。
郝蕾想翻唱陳淑樺所有的歌。
郝蕾說要更本能,就永遠要保持一份敏感。
郝蕾感謝新的直播行業讓對嚮往名利的人可以不必繞路做演員。
郝蕾覺得被邊緣小众無所謂,主流是什麼挺有所謂。
郝蕾說她的家庭裡她必須是個男孩。
郝蕾討厭「特立獨行」這個詞,講她的矛盾是童年導致的報復性依賴。
還講她爸因為疾病變脆弱矮小聽話才終於變得熟悉時控制不住的潸然淚下,說她必須記得這天。
郝蕾的下一個採訪可能要下一個五年。
我還可以再喜歡她五年。
这期节目,犹如许知远的一次小镇之游,去找少年时的亲密伙伴,极其放松,放松到近乎带着一种沉于自我的失落。
光线暗淡的傍晚,他和仁科坐在巷子里一家门口的石凳上,仁科坐在他身边生动的讲着,侧身望着许知远,那种画面像女友,en..更多是少年伙伴的交谈吧。
仁科依然是爱谈哲学或习惯用哲学来表达的异次元的仁科。他也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西方潮流对一代人的洗礼,他自然也在其中。而他那种一直深深植于生活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哲学或思想牢牢的锚定在生活上。许知远对坐在水边的阿茂说,这是难得和珍贵的。相比自己的路一直都太正常了,不是说非要叛逆,而是希望也能有野孩子的那部分。
许知远大约正是缺了饱满生活的这部分吧。
许知远是受着西方思潮影响和传播西方思想的一代,自己年轻时成名也正是得益于向中国搬运西方“先进”知识,诚然,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中转作用,正是有了对外来的消化,才有当下的醒悟与自化。但时过境迁,那些过去曾经着迷、狂热和为之骄傲的东西早已经过时,他称之为某种方面的时代的断裂。虽然他早已转身把目光投入自己身在的这个文明的深处,希望成为伟大序列的一员,但此时,当下,有一种伸出手努力去抓,却什么也抓不住的空洞。于是,他才会说,这两年来,一直有一种渴望,渴望一种“狂喜”的降临。
我想这种“狂喜”,大约就是在文明和历史中突然得出了某种“伟大的思想洞见”吧,无论这种洞见是着力于中华文明的,还是整个世界的,并且这种洞见能为这个当下的世界指引点什么。毕竟,相对于创业和与各类社会名流打交道的表面存在感,许知远最在意和最喜爱的还是智识的乐趣吧。但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浸身于书籍和潮流的理论中,从没有真正沉入生活过,似乎一直都是真正生活的旁观者,即使想如向五条人那样拥有点来自生活的思想重力和济养,也不可能像五条人那样俯拾即是。于是,当阿茂伸出手去拍许知远的肩并安慰他说“你也很酷,很不错”时,那刻的许知远近乎有一种悲戚。
虽然当许知远从这种类似小镇远游中离开,回到自己的生活,这种悲戚会迅速沉于心底,他也依旧会去书本和新闻中寻找可能培育某种思想的养料,但这种状态,无疑已经是许知远的一种瓶颈了吧。
之所以还会关注他,是觉得,于创业他终没有变成罗振宇那样,于写作也没有变成吴晓波那样,于娱乐也没有变成马东那样,或许他始终还是有点理想吧,甚至这种理想都不是他的某种决心,而是他的本性。就是想一直生活在思想的田野里。
对这个国家真实的旁观和对生活的旅客式寄居,使思想似乎少一种真正有力量和睿利的深入,于是许知远学习探戈,意在探寻亲密感。如果他真正在意的是思想的收获,那种这种亲密感与其说是对人与人亲密感的获得和拥有,不如说是对这个国度与其文明的真正以诚意去注视的亲密感。
这种瓶颈的无力感还在于,对于此时此刻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究竟是应该彻底抛弃以前的观念,把这个国家和这个文明看作一个整体,还是只选择文明而坚持对另一种道路报着希望。这种选择和困顿,甚至不只是个人的思想判断问题,还是一种勇气。因为选择勇气代表着失去由某些同伴构成的一个“场”。于是就在停滞的思想里苟且着,在苟且里等待着。等待某种狂喜或变动的自然到来。
许知远困惑地问(或许他有自己的答案)仁科,为什么人们就突然那么喜欢你们了呢。哲学家兼行为艺术家的仁科,给他演绎了一下,把墨镜戴上,再讲到那种太阳光耀之下把墨镜摘掉的冲击感。2020的疫情是否真的有力量影响到中美的最后结果是未可知的,但一个巨大的影响是确实使中国在思想方面回血回满,人们从之前被西方中心论精神殖民和精神压迫中醒悟过来,而在夏天出现在人们眼中的五条人,以其最本土化的气质,让人们回归的精神找到了依托,原来自己的社会和文明也是亲切和可爱的。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就是落后的”和“爱国有罪”的深度自卑,用三体的话说,就是摘得了思想的钢印吧。亦如罗翔对自己爆红的解释,是对当下民众内心对公平和正义的期待的回响一样。
仁科还给许知远讲了两个有趣的理论,苹果理论和血缘理论。苹果理论是,社会规则和制度之类是那个被塑造出来的完美苹果,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一个完美苹果作为标准,但它的周围也有许多不完美的苹果,这些不完美的苹果各有各的好并按自己的轨道运行着,不必因为那个完美苹果是个压迫,非要打掉它,自己这个苹果的好,并不一定非要反叛那个苹果。或许正因如此,无论规则如何变,五条人都能以自己的音乐讲述他们看到的某种真实和真理,并因为与生活捆绑而穿越时代。
血缘理论是说每个人都来自自己的祖先,一直往上推,人就来自最初那个单细胞。一个用40亿年进化来的自己,不只是当下的自己,仁科说,他除了这个自己,还有一个纵深的自己。于是,那个个人化的、自由的、权利的自己无法仅由时代凭空给予,还需要来自文明纵深和现实人伦场域的共同构建,理论和科学构建的完美框架或许只是空中楼阁。人更多是在“父亲的儿子和儿子的父亲”的叙事中,世代所有人的这种叙事所构成的正是这个几千年来人们“背靠大树好乘凉”和“破茧重生”的古老的文明。而五条人音乐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融为一体。
如果说许知远真正的有什么瓶颈,那仁科的这两个有趣的理论不正是对症下药吗。而仁科也不愧是哲学家仁科,墨镜、苹果、血缘三个简单的理论,就把纵向、横向和转折讲清楚了。
许知远称五条人是真正的庶民文化,可当下已经没有庶民了,全是大众,故而珍贵。而与庶民相对应的是精英,许知远如果真的以智识为业,那他的瓶颈或许就是精英的场域真空吧。
这期节目中的许知远不似工作状态,更像一次小镇之游,或是流浪,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点某种情感的骚扰(触动)吧,或是完全不报希望的随意。夜晚之后,他和仁科在灯光疏离的广场上盘腿而坐,喝酒闲聊,如同少年伙伴的重聚,那么自由和真切,不知他找到了五条人身上那种生活的“感觉”了没有。而在他心里,也不知所期待的“狂喜”和几个小时后会到来的天明哪个会离他更近。
(许知远及五季十三邀的粉丝。。希望有机会再说“许知远的意义”~)
羡慕仁科的生活,奈何没有他的自洽。
他可以居无定所不置一房,那是因为在穷得跟狗似的日子依旧不恐惧。有多少人只能借半梦半醒逃避清醒时的恐惧,而他在清醒时从不恐惧。他早已默默接受一辈子不出一张专辑,这最让我佩服和怀疑,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点点企图心呢。
他把个人生命放到四十亿年的维度看,因此生命那么不值一提,那些理性规矩都如此无聊。也因此生命如此珍贵,要尽情去体验真实,去感受筋疲力尽,去走神,去接受生活馈赠,去制造梦幻的极端的感觉(黑天戴墨镜烈日摘墨镜)。我忍不住找借口,那是因为生活给了他礼物,他可以满足自己的新鲜感,而我的生活只有千篇一律死水一潭。或许这只是借口,或许我从不曾真切去感受生活的暗涌。
人和人如此不同,我小时候绞尽脑汁想活着的意义,已经觉得深刻。而仁科想的是全世界暂停一秒和一亿年有什么区别,一千一万年后人都死了吗地球还在吗。
我现在的纠结迷茫痛苦,无非是不想做那个给自己定一千万目标的规则中人,但也不敢去做那颗不完美的苹果。还能怎么办呢,大多数人无非日常遵循规则,偶尔放肆去追寻诗和远方,慰藉苦涩委屈的心灵,或唤醒或假装自己心里的小王子。
除了真实和真诚,通过故事把先锋问题变成日常问题,这或许就是五条人为什么火了。
【20210122补充一个回应。】
乐夏后我一直喊,许知远啥时候请五条人去十三邀啊。上个月终于见着了成片。遗憾的,先前五条人向太多的媒体叙述他们的成长轨迹,已经很难有信息是exclusive在十三邀中表达了。但仁科和阿茂还是向许知远表达了极大的热情,大概他们是把许当富有知识的人,至少是采访过他们的最有知识的媒体人。但是许的态度就有些暧昧了,一方面他把仁科阿茂当成一类倾吐欲极强的城郊艺术青年,他们有一定的艺术领域的偏好,但还未建立起坚固的世界观或完整的知识图谱,但偏偏拉着你说不停因为你是他们生活中难得出现的一类可以交流的新鲜人。另一方面,许知远也得直面五条人的红,适当地表现一种媒体采访者的仰视。但他很难撇开自己的社会经验——这样的流行乐队我看多了——直到五条人不按常理出牌(花絮中看到五条人在现场把许知远喊上舞台),他才表现出一些羞赧和慌张。这种羞赧在他采访黑木瞳和吉冈里帆时也有清晰的流露,前者是他的少年性幻想对象,后者代表了标准的受经纪公司规训的日本年轻女艺人的待人接物(和恰到好处的关心与惊叹)。 总之,许知远并没有把五条人当作在智识上可与自己匹配的受访人处理。但他又不得不表现出尊重市场尊重受众情绪的姿态。 如果你同我一样,看了多季十三邀(游),也能体会出来他在对待姜文这批人,对待黑木瞳吉冈里帆这批人,和对待五条人之间幽微的情绪上的不同。在之前采访姜文和冯小刚,乃至王健时候,他体现的身体姿态,话语表情,甚至运镜都是后学末进谦卑对前辈大佬的,他关注的却不是对方的智识,而是对方的阅历与江湖地位。也就是说,当受访者地位比许知远高,对方的粗俗与愚蠢,可以认为是天真。受访者地位比较市民,即使他有文艺的面向,那也只是爱好者的玩票,不成体系。可见,许知远待人的标准是游离的,是模糊不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市侩的。 当然,最聪明的是金承志。他丝毫不接许知远的抽象的涉及精神领域的任何问题,装疯卖傻,以露出一口白牙一笑来回应许知远的冒犯式提问。许不禁在视频的内部讨论环节哀叹,没法做这个人物。 ============
20210122补充:
淡淡的天边月:
我没看出任何问题。节目最开始都说了,他和五条人没火之前就认识了,说个不好听的,五条人大部分粉丝还没许知远认识的早,人家关系一直都挺好的。到你这里怎么就变成俯视了? 五条人是个很好的乐队,也是我第二季唯一喜欢的一个乐队。我听他们的歌,可以让我最大程度的放松。所以我很喜欢他们,就和这期节目一样。许知远在节目已经提到很多关于世界观,等等抽象问题。你想想平时仁科什么时候主动会说这些?请问刻意的制造看似有“深度”的话题,是五条人想要的吗?
我觉得你会这么想,是因为你潜意识里已经把“许知远形式”摆到了“五条人形式”的上面,所以你觉得许知远没有大谈那些自己舒适区里东西的时候就在向下兼容。我觉得其实五条人和许知远都不在乎。
答复:
1. 片中说,许知远在乐夏前一年(2019年)认识五条人,原话是朋友邀请五条人到上海演出。但片中许知远并未说明他们之间是否熟稔,我也没有看到许知远在2019年到2020年乐夏之间其他任何场合(文字或现场)提到过五条人。目前我没找到证据可以来证明你这句“人家关系一直都挺好的”。他甚至会记忆恍惚以为仁科读过美术类大学。
2. 我在文中已经叙述了片中的场景,仁科提及这些精神生活之后,许知远的态度并不是热衷,我判断是许知远对仁科说的几个人物没有那么熟悉,比如灰野敬二和考里斯马基,他的趣味不在这方面,所以他很难共情,接不上话。
3. 片中有一些许知远和仁科走在村子里的镜头,仁科都是侧身略躬身向许知远说话,而许知远都是正面直向前,脚步不停。而许知远对五条人的评价也颇值得玩味,片子起始,他对五条人的评价是“庶人的自信”(或是“自信的庶人”)。片中,他与阿茂的对话,说自己“特别想当过野孩子的生活”“太正常的青年时期”“你们特别难得”。
4. 我部分承认你说的这个观点有道理,“五条人和许知远都不在乎”。但要补充的是,五条人是五条人的不在乎,许知远是许知远的不在乎。而并不是五条人会丝毫不在乎我在文中点出的许知远这种姿态(如果五条人看成片,如果五条人也看了以前的十三邀,以他们的敏感程度,必然能解读出一些东西)。 五条人的不在乎是他们并不在乎倏然而红会对生活和艺术有实质性的“破坏”,当许知远不断问及这个话题是,仁科配合地说了一个比喻,“内心放烟花”,接着补了一句,“满意了吗”。阿茂在河边回答这个问题时候说,对创作没什么影响,我们的创作来自周遭的生活。
5. 为了回复你,我回看了整个片子,又部分地看了他与陈嘉映和王健的访谈,我更加笃信文中的判断,许知远的身体语言、投入程度、访谈方式,以及摄影师的运镜,都在说明,许知远不认为这是同艺术家的访谈。他没有准备恰当的话题来让五条人解析自己的作品和演出与时代的关系,也没有试图通过更加诚恳的角度和热忱来让五条人表现他们的音乐魅力(只有一场演出的镜头和歌迷夜宵时候的表白)。而王健那次,他有王健音乐上的成长、现场表演、教学等多方面的角度。许知远是真的只把五条人当作爆红的流行偶像在处理。这是对五条人的矮化,也是对仁科磅礴而敏感的内心的隔靴搔痒式传达。
6. 许知远现在的采访经常陷入两种模式,一种是,对成名已久的大家,他反复不断地问受访者对当前人们不重视精神而沉溺于速朽的声光电这种日常的感受,他潜意识里希望受访者传达一种当前礼崩乐坏的感慨。另一种,对迅速蹿红的流行偶像(李诞、罗翔、五条人、金承志等),他预设受访者内心对迅速蹿红的惶恐(文学性地说是一种德不配位的内疚)。这两种模式不断反复重现,说明许知远的知识结构尚处在“冲击-回应”模式盛行的年代,也说明主创团队犯懒。
我太期待五条人了,看完觉得十三邀刻画的五条人未免过于“普通”,像贾樟柯电影里街上游荡无所事事的人。他们的音乐性是通过观众表达的,而面对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五条人的知识性变成了日常生活的活思乱想和自我学习的野蛮生长。
我们活的那么拧巴 不就是因为心中理想主义的那团火还没有熄灭么
许知远说自己按部就班,喜欢和羡慕五条人的“打破”,阿茂抱了抱他说他现在也很酷时候;仁科说自己喜欢钢琴,想要一架好的钢琴,却没有考虑要不要有一个房子放它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自由和有趣的灵魂啊
罗翔老师对规则法治的那段阐释真好,大众的朴素正义和道德观,其实不利于公共领域的思考。人的有限性这一段感触很深,其实我们都只是在自我表达,而不会对他人有太大的影响,片刻的感动只是观念上的认同。谈论抽象事物的对话,总是令人着迷。
看了第一期罗翔老师,所以仅评价第一期。因为我本人也是法学生,所以对罗老师讲的许多点存在共鸣,确实法学界存在故步自封、自诩精英化由来已久,在回应时代课题时常常高冷的缺位,导致法学生也有一种自傲的倾向,这时候罗翔老师所体现的始终自省、清醒与谦卑就尤其难能可贵,他提供的一种接受不完美但始终追求至臻至美的思路也许能让我们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暂时和解,去相信“我们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
还有什么比两个拧巴得的知识份子用长难句聊天更迷人的了呢
仁科,十三邀史上靠许知远最近的嘉宾。
郝蕾这期,第一次感受到了许知远的笨拙和温柔。
当许知远说到我们年轻时相信的东西,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现在才发现那是一件多么边缘的事情。罗翔沉默了,连续夹了几口菜。有那么几秒空气都凝固了。也许这几秒的沉默才是这个节目最好的注解。
很多人说法学教授不能流量化,我表示抖音上法律半吊子的普法简直是误导人。不要再让劣币驱逐良币了
其实我觉得这节目还是挺危险,不知道有一天会不会被管起来。虽然许老师态度看似和气(甚至有点扭捏猥琐),但是如果按照访谈的文本细节,节目其实充满了对时代的讽刺,批判,甚至谩骂。许到底还是个隐藏的摇滚青年。
罗翔把这节目带到新的高度,比之前的几个哲学家表述得更直接和真诚
罗翔这期对谈的内容,如同他的法考讲座一样深入浅出,令人智识愉悦。两个90年代理想主义的遗民,面对新时代技术与规则的变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和法学专家,本身却有许多他们深感困惑的事情无法解答,如同道德与法律的争辩一样,许多事情游走在正义与灰色地带本身就难以自洽。两人对谈中多少次的语焉不详、欲言又止,既是对时代更迭背景下的心照不宣,但更多是无可奈何。当法律照进现实,黑色、幽默、悲伤和荒诞似乎更贴近真实生活的原貌。
在这里,罗翔老师露出了胆怯的一面,露出了学术的一面,却依旧保持冷静。“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一个人真正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只是片刻的感动,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相信的东西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后来发现我们相信的东西是如此的边缘。”
许知远本身的发问一般 但罗翔老师说的太好 尤其是对法治制约权利那一段 包括对司法程序的解释 获益良多五条人这期就显示出了许知远的弊端 仁科和阿茂虽然能聊 但是缺少一些深层次的发问就让五条人变得不知道聊什么好 其实深挖五条人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 说的不好听 许知远有点装逼了
许知远老师能不能匀一点头发给罗老师,不然给我也行
罗翔如此通透,又能时刻自省,这种态度令人感佩。罗翔是精英文化的代表,五条人是庶民文化的代表。罗翔是在既有的规则和秩序之下引导民众,五条人则是希图逃开规则,凭借“出神”迎接新鲜感,做出更加自由的音乐,达成更高的成就。两者都是如此有趣的人,罗翔看自己的讲课小视频,也能连刷一个多小时;而五条人为了看起来像知识分子,会在炎炎夏日坚持不脱下那件刚买的西装。都是非常有趣的灵魂啊。这两个人能在2020大火,是网民之福。
郝蕾这集太破防了。“老许,我还想说更多细节。”“我们私下聊。”许知远这一句,犹如卫生员及时按住了一个战士向外喷涌的血浆,拢住了理智溃堤后漫出的当年那个小女孩痛苦的灵魂碎片。
好看的。徐皓峰跟他真誠地講了那麼多,許知遠的反應卻是,「釋迦摩尼本來是個導演是吧?」,他完蛋了,沒有慧根,所以看多少書都會痛苦和困惑
罗翔太有魅力了,太通透了,而且是那种不装逼不圆滑不露锋芒的君子风范,而不是李诞为代表的小人,那种通透却堕落,唯恐天下不乱浑水摸鱼赚钱混日子。道理说透了大家都明白,人都是有设定的,像苹果设定和华为设定其实是一种设定,有人看透了这个设定于是觉得一切都没有所谓,享乐赚钱搞娱乐,喝酒耍泼人间不值得,还有些人明知人生悲凉有局限,画不出完美的圆,却依旧相信完美的圆存在着。十三邀是个好节目,让我们看见各种各样的人,一打开就想一口气看完的好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