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长了再大还是孩子,小时候混迹街头,偷个自行车什么的,和同伴打个群架.长大了,还是偷偷轿车,跟着mafia打打杀杀.
女人变坏无非为了钱.男人为什么会变坏,讲到底还是玩心太重.一开始说闯个小祸,总有人给你收拾残局,到后来玩大了,收不了尾了,就只能等着别人来收尸了.
在一个寒冷的下午去看这部同纬度的德国影片,导演是土耳其裔人,同时,他也是编剧,运用的是德国的商业资源和自己的故国记忆。他让我想起获得诺贝尔奖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故乡的音乐和仪式化的礼节,是抹不掉的痕迹。他们之间过分亲昵,却又有遥不可及的心理距离。
作为处女作,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我猜想他做过广告导演什么的,手法灵活,人物体察细腻,真挚感人,彷佛是发小的回忆录,更加表现了他们作为异乡人的艰难适应过程。他们与长辈隔绝,与宗教隔绝,在他们身上,有的只是一些积习难改的习惯。另一方面,他们需要金钱,因为他们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大量的对话和室内景,展现了处女作资金的捉襟见肘,但是也为后面的复仇奠定情感基础。他们亲密的友情,有让西方人惊讶的一面,而另一方面,男女之间的情感,则揭示了土耳其的西方化开发程度。
土耳其被称为最欧洲化的阿拉伯国家,这使他们有成为在德国意大利等国移民最多的便利。但是,阿金聚焦于此,用意在于揭示,他们的痛苦也是双倍的。
导演在运用长镜头时,是节制的。当他表现波比的得意时,导演用的是黑社会老大一直走到背景的门口的距离,一点不多,但恰到好处。
他选用一些细节来体现加布里尔、波比和克雷多的境遇,比如加布里尔又挥拳打人后,痛苦地站在一个窄巷之中,拒绝两个兄弟的赞扬。镜头要么逼仄直视,要么空洞茫然的望向远方,没有焦点,没有方向。这就是他们的境遇。他们无力摆脱,就如他们的父辈不能脱离宗教的一样。
而他们对于基督教的感受,也不如对金钱那样渴望。这点在观影后的座谈中,大家都提到的克雷多身上体现最多,尤其是他们当了一阵快递工却偷包裹一段显现的最为突出。打开包裹,原来是一个十字架,一霎时,这个自嘲为最像耶稣的克雷多也呆住了。
就如片名翻译为“小小犯罪刺激”一样,影片充斥着各种前辈大师或者名片的致敬痕迹,可以称为小黑色片,小犯罪片。
有些场景以一种类似纪实的风格,表明了现实的无奈。人物的死亡毫无诗意,那么直截了当,子弹击碎颅骨和金属进入胸腔的闷声,让人悚然。
下层,边缘,移民,混混,犯罪,这些亚社会因素,让阿金的批判意识彰显。影片交织着法斯宾德、昆汀塔伦提诺、马丁斯科塞斯等等的影子。也有一些温情段落,比如波比看见橱窗里的黑色有一抹红的女裙礼服,刚欲抒情,便传来克雷多砸玻璃的破碎声。
三个伙伴之间充斥着荷尔蒙和出人头地的复杂情绪,他们徘徊在各种暧昧的道德律和法律边缘,终于的死亡,比囚禁更能让一切尘埃落定,加布里尔终于有了清晰的方向,宗教和回国。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和他们的未来担忧。因为,一切并未解决,还在混沌之中。特别是那支手枪物归原处,好似没有杀人一样……
题记:
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的流动不是问题,但是,心灵的归属却是艰难而漫长的找寻,在这个过程里,一些人清晰知道除了回家他们不会找到家园。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delta-shopping.de/portal/artikel/pics/325919020012820040514_112604.jpg异常凌乱的画面里是一场骤雨里的年轻人械斗,
导演简捷地点出了三位主角的社会角色,他们是欧洲的少数民族族群来自不发达地区,生存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搏斗,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边缘化的讨生活就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或许试图挣扎却往往没有什么用处,
贾布里尔来自土耳其,在一次械斗后贾布里尔被判监禁,出狱后他特别想改变往昔的人生,但是,他无法放弃他的哥们:来自希腊的克斯塔和来自塞尔维亚波比。当你在这个境遇里,你就完全被境遇吞没了。在当代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你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
导演用一场贾布里尔兄长的婚礼舞会来展示他和哥们的关系,这样的安排就去处了许多叙事关系的枝蔓,观众了解到克斯塔和贾布里尔妹妹丽莎是恋人,可是,他们正处在冷战中,当一个男人恋爱受到挫折,有些人就会显得特别暴虐,克斯塔就是这样的主,当他看见贾布里尔的妹妹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冲了上去。
男人的世界总是在尴尬地选择着,一边是铁哥们,一边是亲妹妹,导演用两堵墙构造了一个压抑的场景,观众可以看见贾布里尔绝望中的焦虑和对于境遇的无可奈何,观众可以理解到导演的意图,在环境的胁迫里他对于未来缺乏信心,这个充满象征性的镜头对于我们了解贾布里尔有着关键作用,它能让观众从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转化成摄影机注视(在场)的姿态,在电影叙事里镜头语言往往比直白的叙事更加有着力量。景深镜头下墙的逼迫使得观众对于贾布里尔产生了本能的担忧。
在这三个年轻人里波比是走得最远的,他和当地的黑道混在了一起,为了证明自己的心黑手辣对自己的朋友同样下得了手,他甚至为了巴解黑帮老大而置自己的女朋友丽思不顾,人,在一念之间就选择了未来。
犯罪者在刑满后如何重返社会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让人有尊严的活着是良性社会必须的,可无论什么国家外来移民要融进主流社会非常不容易,就像贾布里尔的孤独感。父亲一代可以选择祈祷来使自己排遣孤独,然贾布里尔的一代却需要真正的人际关系来安慰心灵,这个过程里他们可以获得的只能是小圈子里的相互关爱,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的流动不是问题,但是,心灵的归属却是艰难而漫长的找寻,导演发现了外来移民比生存压力更大的问题在于心的归宿,这让这部影片有了清晰的批评社会的意图。
年轻人的爱情在交往中了解对方,而了解有时是分手的开始,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决定了两人关系。丽思在这个过程里把目光投注到了贾布里尔身上,兄弟情意因此也因为其他的事情产生了裂缝,波比终于全身投靠走私军火的黑帮,三个人再也没有办法亲如兄弟。
作为兄长,贾布里尔试图阻值波比陷得更深,可,波比的选择却是充当黑帮的走狗,导演用贾布里尔的孤独的背影显示了他们行将走远的友谊,生活目的的不同,一切在行进里发生着。
我非常不喜欢影片后半部导演选择了过于戏剧化的剧情,在社会意义上说波比的选择和黑帮混(无论什么原因)是他咎由自取,当他在枪支交易里被人暗算而遭到黑帮老大枪杀完全是自己错上加错,贾布里尔没有任何责任,在那一刻他选择为波比报仇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虽然,导演为了让他呈现无过错的状态,将黑帮老大设置成先开枪打了克斯塔,但私刑的了断总归是欠妥当的。
为了表现贾布里尔的忏悔,导演甚至安排了他和父亲的忏悔礼拜,但当杀人已经发生,一切所谓的宗教忏悔变变得毫无意思。
这种报仇出现在这里非常具有不好的效果,甚至会给来自非基督教国家的移民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影片里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克斯塔曾经偷过一个十字架而当他选择为波比复仇的时候他去基督教的教堂还回了十字架,这个镜头有着太深刻的政治含意,在全球化背景下族群冲突日渐增加的前提下如次安排暴力的复仇是不合适,甚至是激化族群矛盾的,我不明白德国导演费斯·阿金这样的选择的目的,在有着移民的国家,宽恕和法律才是相互和谐的基点,在这个层面上导演显然视野过于狭隘,在这些人里面唯有波比的前女友丽思是清醒的。
在全球化的状态里,在依旧还有着族群战争的地球上,记住圣雄甘地的话吧:以眼还眼,最后大家瞎了眼!
我们每个地球人都是宇宙匆匆的过客,留下一份爱吧,在一个已经很孤独的世界里。
【附录:影片资料】
《小小犯罪刺激(Kurz und schmerzlos)》1998德国
编导:费斯·阿金 Fatih Akin
主演:马米特·库特拉斯(Mehmet Kurtulus)、亚里克山大·约万诺维奇(Aleksandar Jovanovic)、亚当·邦斯多寇(Adam Bousdoukos)
片长:95分钟
奖项:1999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导演、1999瑞士洛迦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5,欣赏性7(一部族群电影)
注:今天脚扭了,巨痛,昨夜医院龙虎斗,知道了巴子是没有底线的
2006年9月22日 星期五 下午19时4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他想要长大,而我们是他的障碍”“人生就像电影,总有结束的一天”处女作拍到这个水平,赞!想起《纵横四海》和《教父》。
太TM像低成本HK电影了 。。。。
睡着两次…大概是因为脱离时空的关系
《西服》土耳其版 刺痛人心啊
伴随开头镜头的摇曳和异域情调的音乐响起,一切便都在以一种不可逆的惯性被逐渐揉碎。只有被揉碎了再践踏一遍的爱和生活才称得上恳切,才有那么点接近真实。这种被揉碎一遍的感觉便成为了这些漂泊他乡的二代移民们的心锚。揉碎了小一代躁动的青春,搅动着他们各种迷茫和冲动,三位主演也承担了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导演使他们不知道路在何方,任由小小犯罪刺激带来的兴奋感,驱使身体一边满足自身的冲动,一边小心努力地依着心中的道德法则前进,追求虚妄的梦想,仿佛才能在夹缝中找回一点故乡的方向。坚不可摧的从来不是铁打的感情,只剩下老一辈固守的信仰,还有那家乡歌谣的绝唱。
作为处女作,感觉还不错,戏剧冲突处理得比较温和,人物性格还比较饱满,只是没有什么闪光点
法提赫·阿金处女作,关于三个来自不同国家却亲密无间的第二代移民在德国的生存状况。阿金此后作品中的母题基本都在本片中登场,尤其是移民们在两种文化间难以抉择、徘徊游离的困境,以及无法摆脱的阴沉宿命(恰似Alice家门口橱窗上的大字“Kismet”)。伊斯兰与东正/基督教间的分野也成为影片外化人心隔膜的重要符号,一如加布里埃尔在伊斯兰祈祷仪式中总是与他人(或自己的父亲)慢一拍,科斯塔被夸赞长相酷似耶稣,通过在邮局工作时偷拆包裹将一个十字架占为己有,最后又在为波比报仇前还回教堂。江湖义气、暴烈冲动与痛打殴斗是三人生活的主旋律,也使他们堕向不复深渊。全片时常盈溢着新浪潮气息,混混黑帮片的形式更是像极了老马丁的[穷街陋巷]:猝然的上帝视角、跳接、重复镜头、手持,还有宗教元素。不断复现的亲吻礼与枪械。(8.0/10)
看这部片子后,才知道很多人见面更喜欢用亲吻来交流;PS:克斯塔很可爱!
“他想要长大,而我们已经成为了他的障碍。”...
阿金的处女作,非常老套的江湖、女人、兄弟情。
法提赫阿金处女作,已经确立移民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延伸出不同种族的文化和宗教差异,冷硬剪辑和躁动影调的调和也在本片中得以实现。受《穷街陋巷》滋养应该是没跑的,然而男性关系撕裂和情义担当的并行以及黑帮仇杀情节的处理方式还是让它看上去更像香港电影。
锵锵三人行:中国让人要亡国,先让湖南人死亡http://v.qq.com/cover/y/yer36qwdba0m61d.html 马家辉:所谓言论自由,不仅有言论内容的自由,还有表达方式的自由(如粗暴的方式)。
德国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何贤会议中心。
阿金带有自传意味的长片处女作不乏对《穷街陋巷》和其他帮派电影的借鉴,以汉堡阿尔托纳区多元文化为背景,德国人成为影片的配角,三位移民青年爱恨友谊的主线则构成了这部因缺乏深度的社会批判而显得扁平的犯罪惊悚片。视觉风格上由开场婚礼的明亮色调逐渐转暗,镜头在打斗场景也保持和角色的近距离。
移民性叙事。移民的命运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人物的悲剧性是由性格导致的。
导演处女作。还行。
Kiss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wzm
法提赫·阿金处女作,关于三个来自不同国家却亲密无间的第二代移民在德国的生存状况。阿金此后作品中的母题基本都在本片中登场,尤其是移民们在两种文化间难以抉择、徘徊游离的困境,以及无法摆脱的阴沉宿命。伊斯兰与东正/基督教间的分野也成为影片外化人心隔膜的重要符号,一如加布里埃尔在伊斯兰祈祷仪式中总是与他人(或自己的父亲)慢一拍,科斯塔被夸赞长相酷似耶稣,通过在邮局工作时偷拆包裹将一个十字架占为己有,最后又在为波比报仇前还回教堂。江湖义气、暴烈冲动与痛打殴斗是三人生活的主旋律,也使他们堕向不复深渊。全片时常盈溢着新浪潮气息,混混黑帮片的形式更是像极了老马丁的[穷街陋巷]:猝然的上帝视角、跳接、重复镜头、手持,还有宗教元素。不断复现的亲吻礼与枪械。冰红深蓝
作奸、犯科都是要死人的,还是在家陪老爸祷告最安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