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者,被害人

剧情片马来西亚2020

主演:黄璐韩家濠林健文陈浩严林奕廷傅显濬许安植

导演:季竹青

播放地址

剧照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2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3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4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5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6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3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4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5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6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7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8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19 加害者,被害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25 02:38

详细剧情

  吉隆坡的德诚华人高中附近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事件,单身母亲刘梅(36岁)的高中生儿子辰辰(17岁)被列为杀害同班同学刚子(17岁)的头号嫌疑犯,下落不明。被害人刚子的母亲顾毓芬(40余岁)面对儿子的突然死亡精神恍惚,生活陷入僵局。作为被害人的母亲,顾毓芬成了所有人同情的对象,而作为凶手的母亲,刘梅却成了众矢之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在如今的“监视型社会”的压力下,偶然发现了自己儿子另一面的两位母亲,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抉择。眼睛看到的是事实,却未必是真实。

长篇影评

1 ) 【专访】季竹青:纯艺术的东西,我做不来,那也不是我

这篇作文发在全历史上,这是第二版,留作纪念

不考虑票房号召和审查,《加害者,被害人》可能是本届FIRST影展竞赛片中最适合上院线的片子之一。

这是一个有关校园霸凌的故事,当中还涉及到性少数、网络暴力等元素。它没有影展其他竞赛片那么晦涩难懂,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导演很好地完成了五段表达,分别是表象、事实、真实、结果、反思。开篇,同班同学刚子的残酷死状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在之后的剧情里,导演再层层揭开真相,完成加害者和被害人之间双重身份的互换。

类似的探讨校园暴力的社会题材作品,已经证明了其市场号召力。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至今仍然是常被提起的现象级作品。再往前数,还有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在面临残酷的成长过程,但真正能拍好少年少女难受且压抑的青春心事的,却并不多见。

《加害者,被害人》的题材和去年大热的影片《少年的你》类似,但剧作层面上做得更满,也更大胆。在创作全然自由的情况下,导演季竹青往片子里增加了更多的“动因”——我们为什么霸凌,以及我们为什么沉默。在电影里,无论是优等生,还是转校生、口吃的学生,有同性取向的学生,都成了被霸凌的对象,这似乎更展现了“少年之恶”的普遍性。在观影过程中,有时我甚至会憎恨导演的“残忍”,因为部分不加掩饰的镜头的确让人感觉到压抑、窒息。

影片的视听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这也使得它更适合在大银幕而非电脑屏幕上观看。《加害者,被害人》的摄影师、后期声效设计师都是季竹青在美国认识的“酒友”。摄影师Eunsoo Cho是韩国为数不多的女性摄影师之一,Sung Rok Choi则是奉俊昊电影作品《雪国列车》的音效设计。了解到季竹青在拍摄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之后,两位朋友几乎是以“材料费”的价格加入到团队中。

1

首映结束后,有观众站起来,泣不成声,说片子勾起了她的伤心往事。还有人加了季竹青的微信,给她发消息说,回酒店的路上,她一边想着一边哭了一路。

但这样一部更有“商业味”的片子,在FIRST这个地方却显得格格不入。观众们给出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觉得导演技法成熟、剧本厚实。当然也有人指责,片子视听呈现“像八点档电视剧”,台词“像青春疼痛小说”。

走过两场放映之后,季竹青终于打开了片子的豆瓣评价。她看到了这些意见,当然也在乎。聊起这个话题时,她突然从活泼的状态转向严肃,并向我聊起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及对“艺术范”的看法。前一天,她还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长文,言语间有些激动,也很严厉。她说,自己“搞的不是艺术范儿,是语言。”

“我也可以拍一部全片手持、色调灰暗的电影,可能没那么艺术,但至少可以向那个方向靠拢。”但问题是,拍那样作品的她就不是她了。

初审时,策展人曾问评委:“为什么不能允许FIRST上出现商业片呢?”采访那天,坐在我对面的季竹青,也多次重复自己拍电影的初心——她希望观众在走出影院之后,至少是“带着点东西出去的”。这是她的选择,她就想用一个商业的方式,去表达一个独立制作的话题。

想象中,FIRST影展的电影作者,应该都是有着特立独行个性的艺术家。但季竹青告诉我,她不是,她的电影是一种“语言”。

2

从全片的走向来看,《加害者,被害人》无疑是一部强叙事的商业片。但实际上,片子接近结尾的部分仍然有偏向“写意”的表达。例如结尾女孩的独舞,不知道是否有受到《燃烧》的影响,这支象征内心释放和自由的现代舞,给全片画上了一个堪称“高光”的句号。

在采访中,季竹青自己也承认,无论是作品中,还是生活里,她都存在着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摇摆”。这与她的成长经历和求学经历有关——1988年出生的她,正好处于韩流席卷中国的时期,她追的明星是东方神起,看的是韩国的影视剧、综艺。“我常说我没有办法成为艺术家,就是因为我从小接触的不是诗歌、古典文学,而是看着韩剧、好莱坞电影长大的。”

但要说她完全走的商业路线,也不尽然。18岁离开中国后,季竹青在美国接受了独立电影的教育。本科期间,季竹青就读的是新泽西罗文大学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和商务管理专业。后来,她又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制片专业的研究生。翻看她参与制片的作品,毕业作品《月光视线》、《响尾蛇与蝴蝶》都不是话题性的片子,她参与制片的《封面有男天》,合作的导演杨曜恺后来拍出了提名金像奖和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叔·叔》。

季竹青回忆起在美国留学的这段经历,面貌还是活泼乐观的样子,讲的故事却很心酸。她经历了光鲜亮丽的留学生群体常常被忽视的另一面。为了维持生活,她做兼职、打黑工,受过不少歧视和苛待。有一次,季竹青端盘子端了7个小时,老板才给她15美元。直到后来,她找到包吃包住的宿舍管理员工作,生活才变得容易了一些。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即使是这样,季竹青还在本科4年多修了36个学分,拿到了“荣誉毕业”。她轻描淡写地说:“只有荣誉毕业,才有机会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

季竹青的家庭和电影并没有太大关系。“我爸爸至今都不知道我在忙些什么,”季竹青低着头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干嘛呢’,我爸妈平时看我一个人在工作室,其实不是特别清楚我每天具体都在做些什么。现在看了这个片子之后,可能渐渐感觉到,我阶段性地会有一个成果出来。”

3

2014年从哥大研究生毕业后,季竹青搬到洛杉矶写了一年剧本。

一年之后,她刚好赶上了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并入围了两个剧本。一个是在FIRST上映的《加害者,被害人》,一个是至今仍在“流产”的《六周夏天》。后者或多或少带着季竹青20岁的影子,它讲的是韩流粉丝的故事,与季竹青的“哈韩”经历相似。

那一年,《六周夏天》被北京国际电影节评为最具商业潜力的片子。很多公司都对它感兴趣,私企、国企、外企都尝试开发过,但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用季竹青的话说,是“踩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坑”。到最后,政策来了,项目彻底熄火。

聊到这个片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季竹青没有太多遗憾的情绪。她说,每个项目有她的命,有的项目过了命,可能真的不会有面世的机会。她也习惯了“流产”,一个本子不成功,她就做好最坏的准备——把它放进抽屉里,实在忍不住了再拿出来看看,改些东西。这是一种无数次与失望做斗争后产生的自我安慰:“你有几个两三年和它耗呢?更何况99 %的项目都会流产。”

拍完《加害者,被害人》之后,季竹青更加明白,即使项目上马,后面还是关关难过,甚至有不少困难是与技术无关的。在马来西亚拍摄时,最后那场在医院的大戏就是季竹青“装疯”换来的。那时,本早就打好招呼的医院一次次把剧组赶出来,最后季竹青才发现,负责人是想捞点油水。“但我们的预算已经不支持再找一家医院了,我就只能把对讲机摔了,像个疯子一样闹了一场。”这个场景很难想象,尤其是当你面前坐着的导演是一位温和的,留着一头卷发,穿着白裙子的年轻女导演。

因为全片由马来西亚制片方投资,在FIRST展映之后,《加害者,被害人》很有可能会率先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上线。季竹青也在积极地与国内的发行公司接触,“我觉得大家看了片子之后,都知道我们即将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但我们肯定会努力在大陆上映,即使它需要修改。任何程度的调整,我们都愿意接受。”

2019年,季竹青与经纪公司CAA签约,相比之前,她的工作变得更“稳定”了,也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目前,她也在全身心投入到一个新项目的筹备中,她对于接下来要执导的这部小说改编的商业电影充满了热情和期待。“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些兼顾表达的同时,也能具备商业性的作品。”

“我好像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就没什么野心。”季竹青说,她想要的只是对话,而电影正是她真诚与世界沟通的媒介。“电影拍出来之后,我觉得自己终于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比我生命更长久的东西。但在它没有被更多人看到之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 建议备孕的家庭都要看一看这类题材的作品。

建议备孕的家庭都要看一看这类题材的作品。 在我看来校园暴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虽然暴力发生的环境是在校园,可是由于现实的教育压力,管理压力,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可能做到完全了解。但这并不是为学校不作为找借口,鉴于以往在此方面关注不够,学校本身更应该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回到影片本身,校园暴力这个话题最近感觉是老生常谈,本片特点在于人为加入了一些转折和对群众的盲目的批判。在我看来故事还算完整,总体差强人意。 关于批判校园暴力和群体的盲目的片子,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说了许久的不对,但最后的最后还是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教育意义也就差了许多。本片也是如此,有些失望。 本片最为突出的两个人物自然是两个母亲,两人性格相似,影片演到最后身份貌似发生了互换,但最终命运确是相同。她们爱自己的孩子,同样孩子也深深爱着她们,但纵使彼此之间有着深深的母子亲情,他们还是走不进彼此的内心。在此我不禁发问,是什么切断了这本应最值得信任的纽带?

还记得放学路上自行车后座上叽叽喳喳分享学校的一天,又或者是饭桌上对不衬心意之事的吐槽。但随着时间推移,个子越长越高,离家越来越远,什么时候我们不愿意再与她沟通了呢?大概是她跟不上我们的思维,大概是她无法再给我们有效的意见,大概是她一次又一次的唠叨是我们烦躁,又或者是她极力反对我们所做出的决定,还是我们仅仅是不想让她担心。但无论如何,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我们应该多与她们说说话,聊聊天的。

最后再谈一谈我对家庭教育和所谓群体盲目性的看法。

家庭的教育是一个孩子最先接受的教育,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教育,是他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一生无法抹去的影响。首先,在我看来存在一个可悲的事实,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既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对自己的下一代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不由想起了,豆瓣的一个话题“假如成为家长需要考试”和马督工的“社会化抚养”。前者是在现有家庭结构里的修补,后者则是要拆开房子重建了。两者孰优孰劣及可能性,无法评说,但自是一种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努力。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在我看来,核心是尊重,基础是道德,方式是身教。

爱子之情,大概是成为家长产生的最初感情。诚然,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随着时间推移,孩子成长,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关心的形式需要发生改变。在孩子人格初建的事情,关心很容易被视为控制,这往往也是矛盾之始。而尊重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

成为一个好人,这大概是每一位家长的殷切期望。那么什么是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评价,想必大家在小学都背过。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在很早就将“好”的概念植入了我们的内心。那么什么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书里,在口耳相传之间,在普罗大众的内心之中。而这些美好的品德,我想应当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怎么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在我看来言传不如身教,想让孩子成为好人,首先自己要是好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好人”和“名利”的抉择,一个实际榜样的力量要比几句说教要重的多。

(鉴于最近在复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又背了不少习关于教育的论述,行文逻辑有些样版化,烦请见谅。不过看起来结构还很清晰,背书很好背。)

对群体盲目性的批判,在我看来最后应该落到增强“求真”的科学素养和“求善”的人文素养上。影片中一句话说的很好,“没有人在意真相,他们只想找个人怪罪罢了”。这反应了很多人对于新闻的态度,再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以及极端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各种思潮,这让网络暴力,层层反转的剧情屡见不鲜。更重要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信力。想要扭转这种现象,离不开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又返回到了教育的问题上。而教育的内容中,我认为两个重点是“要求实证,探索真相”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善良,人文关怀”的人文素养。

最后的最后是我们面对新闻事件的态度,谨慎发声。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我们需要勇敢发声,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还还要保持一种清明的谨慎,讲态度更要讲实证和逻辑。

这便是我对影片的看法以及关于校园暴力,家庭教育,公民素质提高和面对新闻态度的一些看法。一家之言,仅是随想随写,谬误良多,仅供参考。

3 ) 女主是真惨啊

男主是什么时候刀了刚子,是看到女主被q了之后,女主对他说你这种人怎么活在世上,然后他受不了去刀了刚子?可是男主一开始带女主难道就没想过这样的后果吗,他该是最有同理心的人啊咋会受不了威胁害别人,但我在想如果没有男主带过去,女主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一样的,是迟早的事。其实男主也反抗过吧,只是带来的是全员恶人的伤害,男主确实没办法,告诉老师等于母亲也知道,并且单亲家庭,他也不想带给他母亲麻烦吧,最后严重内耗(看到女孩受伤受到良心指责并且自己被折磨太无助了)然后杀人,只能是这么理解了。

我觉得最出彩的一段就是开头辰的母亲带鲜花拜祭刚子,后面则是反过来,再到后面为了保护女主,两位母亲目光对视,都选择了保护女主,母亲的力量描绘得不错。

再看过来,女主,我觉得她最后都反抗了,而且下次也不会再有,毕竟欺善怕恶,就是找到方法应对了,虽然很惨但是女主很坚强

还有逍遥法外的那两个混混,生气,居然还抓不到。。。。

4 ) 眼见未必真实

校园暴力的题材,能猜得到情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段画面。

一是辰辰在看守所里出现满身是伤的幻觉,他在擦拭,在挣脱。

二是许阡陌在走廊上迎着夕阳跳舞,她在释放,在拯救。

两段偏艺术的表达可能是电影的设计。

大众只分前后顺序,只看表面,却从来不深究。

每当真相出现时,一切又已经来不及了。

5 ) 导演全方位崩溃,表演“迷之尴尬”!

看完电影,感觉导演就是“加害者”,观众就是“被害人”!原本是一部比《少年的你》更敢拍、更具野心的校园暴力+社会问题+犯罪悬疑的电影作品,结果却因为全方位崩溃的导演和编剧水准,导致整部影片的剧情、角色、逻辑、悬念、情感等元素统统失调,一场场残酷的校园暴力也仅仅成为人性之恶的呈现,显得既突兀又毫无意义,让观众看起来也会感觉比较不适!

除了黄璐是内地演员之外,本片在马来西亚取景拍摄,使用了大量当地的青少年演员担纲主演,结果让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台湾腔的“迷之尴尬”氛围,再加上当地青少年的表演功底普遍不行,导致他们的台词念白和表演更透出一种别扭和尴尬的气息!

6 ) 加害人,被害人

这段故事很吸引我,被害人刚子的母亲顾毓芬(40余岁)面对儿子的突然死亡精神恍惚,生活陷入僵局。作为被害人的母亲,顾毓芬成了所有人同情的对象,而作为凶手的母亲,刘梅却成了众矢之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在如今的“监视型社会”的压力下,偶然发现了自己儿子另一面的两位母亲,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抉择。眼睛看到的是事实,却未必是真实。

题材是我喜欢的,这部片子看了还算可以吧,剧情紧凑,故事也很吸引人。

7 ) FIRST专访丨季竹青导演:每个人都可能是加害者

8月3日,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节落下帷幕。在这一届FIRST影展上,《加害者,被害人》也许不是最受关注的电影,但却是无比独特的一部处女作。 同大多数处女作一样,关于本片的争论从来没有断过。有人感同身受,深切认同;也有人不以为然,提出质疑。而“舆论”和“争议”恰恰是正是本片的主题之一。 另一重主题是真相,这部关于校园问题和网络舆论的电影同样需要在面向更广大的观众之前呈现一些面纱之下的“真相”。 影展结束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西宁几何书店有幸请到了本片的导演季竹青,并和她谈到关于这部电影,关于电影中的社会表达,关于电影创作的想法。
加害者,被害人 预告片 (中文字幕)

导演简介

季竹青,85后,青年女导演,编剧。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硕士。2015年,其两部长篇剧本同时入围了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获得了“最佳青年导演电影项目奖”,并参加了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2016年,其长篇剧本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获得“最具商业潜力奖”和美国MPAA大奖,2018年到2019年期间在马来西亚完成了第一部导演长篇处女作《加害者,被害人》。

剧情简介

吉隆坡的德诚华人高中附近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事件,单身母亲刘梅的高中生儿子辰辰被列为杀害同班同学刚子的头号嫌疑犯,下落不明。被害人刚子的母亲顾毓芬面对儿子的突然死亡精神恍惚,生活陷入僵局。作为被害人的母亲,顾毓芬成了所有人同情的对象,而作为凶手的母亲,刘梅却成了众矢之的。然而事情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在如今的网络舆论的压力下,偶然发现了自己儿子另一面的两位母亲,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抉择。眼睛看到的是事实,却未必是真实。

导演阐述

《加害者,被害人》是一部关于网络暴力和校园暴力的社会题材影片,讲述一场高中生杀人案背后加害者和被害者的母亲寻找真相,并面对媒体与舆论的故事。在选景的过程中,仅仅是吉隆坡地区,我们就被超过70家学校拒绝拍摄。这部电影从剧本到拍摄完成经历了五年左右的时间,由一支来自“联合国”的团队合作完成。我和我的团队都认为电影是一种语言,它允许我们对世界抛出疑问,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寻找答案。


全球·网络·马来西亚

Q: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您为什么会将您的第一部长片作品的背景选在马来西亚?

A: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比较符合我们电影中探讨的校园问题,网络舆论这个话题的背景和文化,也符合我们想要追求的全球化的概念。同时我们的资方也是东南亚的资方,所以马来西亚相对拍摄成本会低一些,性价比也会相对高。这个片子刻意模糊了它的地域概念,不太想让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华人的或马来西亚的事件。Q:以《加害者,被害人》【Victim (s)】为片名是做了哪些考量呢?

A:因为我们在探讨的就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和概念,这个片子最早的概念海报上面也有一句话,说这是“社会性的他杀”。因为刚子的死也是由于众多社会性原因造成的,如果一个社会对于跟我们不同的人的接受度不够高,就会造成一种压抑的状况。


风格·大众·视听语言

Q:您能谈一谈整部片子视听语言的选用嘛?

A:像这样的片子其实最常见的就是全篇手持的方式。我们没有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本身5段式的结构有它的逻辑,表象、事实、真实,然后结果和反思。 我们是根据5段式的逻辑去配的颜色跟打光。表象,就会用新闻的颜色,然后事实就会用法庭的颜色,真实的就用青少年校园的这些颜色。

色彩配置是从一开始就决定好的,刻意没有走那种特别手持、特别晃、特别阴暗的那种,是因为我觉得本身故事已经够沉重了。我不希望它在视觉上缺少大众性,这会损失一部分观众。而且对于这样的片子,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被更多人看到,才会引起对我们这个社会更美好的推进作用。所以在这个层面,我们选择了一种更商业的更有大众性的拍摄方式,让他能够被更多的普通观众接受。

Q:辰辰有一个镜头整体风格和之前差异很大,他身上的光斑是在暗示些什么呢?

A:算是他精神崩溃的一种表现。因为题目就《加害者,被害人》,“加害者”可以有很多人,“被害人”只有一个。大多数在网络上留言的

这些人,他们去伤害别人的时候可能都意识不到在电脑的另一端或者手机的另一端,有一个具体的人在受到这种伤害。这个是题目的重点,所以那场戏几乎在讲他就是手机和电脑另一端受到的具体伤害的这个人。接受了那么多的社会的抨击伤害,甚至威胁到他唯一的亲人。说他精神崩溃也好,或者说已经达到了一种被洗脑的状态。所以那场戏几乎就是一个精神崩溃的展现。


女性·少年·社会群像

Q:片中三个主要的女性形象:两位母亲,一位女同学,她们有不同的困境。您是怎么去表现和理解这三个比较重要的女性角色的?

A:在我笔下的人物,无论男性和女性都比较平等,而且我都希望他们能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人物,他可以有多维度,我不会给他们设限制,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多维度的。我笔下的女性都是有她柔弱的部分,但我不会把女性写成一个纯受害者的角色。如果你看过片子的话,会发现片子里面的女性都是有奋起反抗的,或者有面对世界的独特方式。

于我个人来讲,我是不会从工作的角度来给自己定位说因为我是女导演,所以我要怎么样。很多海外的女导演他们会去拍战争片,也可以拍很多男性,就跟男性导演会拍女性为主的题材一样,其实我们也是在跨界。

Q:片尾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

A:其实也是通过一种借助于网络舆论的力量来还事情真相。因为她知道公布另外一个视频会毁掉另外一个还活着的孩子的人生。所有无论从女性的角度也好,从母亲的角度也好,她保护了另外一位女孩子。在全片结尾时,真相对我们来讲并没有那么重要。重点不是真相到底是什么,是这两个母亲的善意。虽然有些伤害已经造成无法修复,但是有时候其实只需要一点点的善意就能让一些人得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Q:网上有一些批评认为片中除了三位主要的少年角色和两位母亲形象外,其他的角色设置略显单薄,您怎么看待这种批评?

A:对于这种评论我自己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首先它是一部5个主角的故事,这5个主角能够做丰满了,我觉得对于一部不到2个小时的片子来讲,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其次我觉得所有的配角,包括群演也是这个片子的另一个主角,因为我们在探讨社会问题,所以你会经常看到有一些观众会觉得说这个东西就应该剪掉,你为什么留着,这些根本跟主角无关。但是对我来讲,那些人才是主角,这些群演、这些指手画脚的人、这些分享舆论和消息的人、还有一些见死不救的人,他们也是这个片子的主角之一,所以他们是整体作为一个角色存在在片子里面的。


批评·争议·网络舆论

Q:《加害者,被害人》在今年的FIRST上关注度似乎不太高,您怎么看这个结果。

A:其实我觉得入围本身就是一种肯定。而且我们这个片子其实之前也接触接到过韩国那边翻拍的提议。对于这种提议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因为我们是受到那样的影片的影响来做这样的现实题材的影片。现在反过来人家要来翻拍你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Q:您会关注自己的作品在一些网站比如豆瓣上的评价嘛?

A:我其实原本是不玩豆瓣的,然后几个月之前开始想要记录我看过什么片子后开始用。我们片子开始出现评分之后我去看了看,发现还是有没看完就恶性的刷分,我就觉得我没有必要去一一回应。我后来想想我特别感谢他们,因为我拍了一个网络舆论相关题材,然后他们有点像配合了我完成了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我觉得一些很客观的评论,在讲这个片子哪里好,哪里不好,那个是对我有鞭策作用的,我就很感激这些评论,即使给我一星,我也尊重他的选择。我对大家的一些负面评价其实有看过,他们觉得我们不够艺术范。你太直白了,像电视剧,像舞台剧。就像刚才我说的关于色彩,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一些所谓的电影感的东西,我觉得这个片子如果我全篇手持一直用黑暗的方式拍,一定会有人说我有电影感,分数也可能往上涨。那个东西在制作过程当中并不难做,很简单,反而是像现在这样稍微偏商业化的制作,对于我们这种成本这种预算的片子来说是非常艰难的。


形式·内容·电影创作

Q:您之后更多的是继续拍独立电影,或者是去电影节,还是更大众化的去做一些商业片?

A:电影节也会继续参加的,同时也在筹备我的下一部片子,会是一个商业片,但是不代表说我从此就只做商业片。对我来讲要做一部片子最重要的动力就在于我要看它表达的东西,它的内核,它能不能对我长远的目标有一个助力的作用。

Q:您之后的电影还会倾向于社会现实题材吗?

A:多少会有一点,但我不会特意为了去表达社会问题而表达社会问题,也不是说每个社会问题我都会想拍。还是会要看它真的能够触动我本人,有感觉之后才会做这个东西。

下一步希望能够做有表达内核的商业片,表达的同时也证明一下自己的市场价值。之后能再有机会用更商业一点,以更能被大众看到的方式做一些跟社会题材有关的东西。

Q:今年FIRST影展有很多注重影像形式的片子,而《加害者,被害人》更侧重于讲故事,那您怎么看那些注重形式的片子?

A:说实话今年FIRST我没有太多的机会去看其他的片子,主要是因为抢不到票,同时因为行程原因,没有机会去看。

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所以就应该是自由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应该可以存在的,无论你是玩形式也好,玩内容也好,或者是玩表达也好,你玩什么都可以,这个应该是纯自由的,所以不会有一个绝对的对与错。我个人很羡慕也很敬佩那些很有艺术范的导演。他们在电影艺术的层面去做一些推进和一些尝试,我觉得他们的存在是绝对有必要的,确实需要有一群人去去探索艺术的边缘,不断的去扩展可能性。

对我来讲,电影更多的是一种媒介,它就是一种语言。如果它传播不了内容就传播不了我要表达的东西,它对我来讲就没有意义。这个是我个人的价值标准,我也知道有一些观众会觉得说我们的片子不够艺术化,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片子更注重的的是叙事,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END—

采访 | 海妖墨镜

编辑 | 海妖墨镜孙胜男

图片 | 孙胜男

联合|海妖电影 二十四帧电影

短评

题材其实是个好题材,并且有一个反转。从加害者,到被害人,由之讲述校园暴力。但是,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部分,其实都有很多遗憾,和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挺遗憾的

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删减太严重,成片剪辑有瑕疵,这部片完全不像少年的你啊,不知为啥有人说像。尽管我很喜欢黄璐,但这部的表演真的太平了

7分钟前
  • Broken
  • 还行

First看到的片子里整体完成度比较高的一部了。

8分钟前
  • 兔安叽
  • 推荐

黄璐在片子里有三种以上表情,可以度今年(x

11分钟前
  • 張抽空
  • 还行

令人绝望

14分钟前
  • 女侠乌雪雪
  • 还行

可以看到扎实的导演功力,但是故事的重心稍有些多了,其实不必写的面面俱到,把更多笔墨给两位母亲的戏更容易出彩。

19分钟前
  • 木子荨
  • 还行

什么玩意儿,中学生水平的编剧,看了一点青春伤痛文学就开始yy,全是优等生对校园暴力的臆想。看在FIRST份上对新人宽容一点,不然就是一星走起

22分钟前
  • 罗夏
  • 还行

僵化的人物与空间是否有真正的说服力?对于恶的直观展示是否过火且粗粝?在青年电影的语境下这都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但优秀的电影文本绝对不可忽视,甚至有将这些缺点化为优点的力量。所有人都是加害者,但又在一瞬之后转为了被害人。沉默是我们保护自我的手段同时又是对别人的加害,而留白与直白的讲述很明显是一种失衡的节奏。拍的很笨,但很扎实。

26分钟前
  • 灼见
  • 推荐

低成本完成度相对很好,导演未来可期

30分钟前
  • 推荐

最直接的观感就是这片子的氛围不错,视听语言各方面都很舒服,一看导演履历果然是科班出身。故事受真实事件启发,影片在叙事角度进行了设计,很明显地在对观众进行诱导并引发思考。叙事很冷静,情感上恰到好处,不刻意煽情或是强调某方过错,喜欢结尾的处理。节奏上仍有提升空间。

33分钟前
  • Lauren
  • 推荐

14FIRST剧情竞赛单元,同样聚焦校园霸凌下的青少年犯罪,这种题材已经在《少年的你》中有过类似的情节展现,本片在剧本深度层面不及后者,但胜在尺度够黑,后半部分则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杀人犯母亲与受害者母亲之间在加害与被害的身份间来回转换,剧本的完成度尚可,但剧情设计感太强,很多情节台词过于刻意,结尾少女独舞的场面更是过犹不及,总体差强人意吧

34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2.5。大约会是本届最一言难尽之作。一个在客观环境加持下,尺度、复杂性都触及了《少年的你》所未及的文本,却遭遇了sdhjsjdkdjaj的导演和dhjsndjdjk的演员......四个字:值得重拍。正式面世后(能否正常公映存疑),还有太多需要讨论。©季竹青到场。

38分钟前
  • Ocap
  • 较差

优势在于剧本层面。用“杀人案件”回溯“校园霸凌”,在青春范畴内正面校园霸凌,具有批判意识。编剧有意识操控观众心理,先对加害者及其母亲持厌恶态度,再做剧情反转,由他们的遭遇转而产生同情,反思谁才是真正的加害者和被害人。

3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14th FIRST# 剧情单元-亚洲首映。黄璐带着马来西亚周冬雨和马来西亚董子健演的马来西亚[少年的你]。尺度比国内大,所以能拍到同性恋、强奸、霸凌等等尺度较大的戏,因此在动机上做得比较有层次([少年的你]就是只能把心思用在手法上);加上还有上一代的交锋,也在文本上比较厚实;但视听呈现上实在是比较八点档电视剧,还是导演思维和工业水准的问题。

4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相信观众们也在不停发出这样的疑问:竟然还没完?竟然还没完?)显然又是一位把自己困在理想世界的导演,还以为是自己文化膈应了。尽管要依赖现实背景实际扭曲现实,但是其中的闪光点依然耀眼,以及因为不舍得而把情节处理得手忙脚乱有点幼稚了#别提什么鬼少年的你,anti拉踩

43分钟前
  • 鬈毛毛
  • 还行

太台了……

46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还行

#金鸡影展#比少年的你好看不止一百倍!人物的饱满和情节的安排都更细腻更有看头。最喜欢的设计是女孩一眼看出刚子的性向以及辰辰妈妈说出只有一个视频女孩就回头掉泪。校园暴力就应该这样拍啊!拍什么爱来爱去的!

50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推荐

很喜欢,剧本获得了台湾的某个剧本奖,拿到了资金才最终能够拍摄出来。尊重季竹青导演,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暴力电影,用青少年儿视角折射成人社会的虚伪、冷漠。与之相比更觉得《少年的你》多么庸俗垃圾

55分钟前
  • Fakes
  • 力荐

FIRST2020 Day4 QA说像《少年的你》就算了,像《误杀》凭什么...?都在东南亚吗?严格来说,更像的是《负罪少女》(同性、冤枉、校园暴力)。这部片比《少年的你》高明之处在于结尾的半小时。三个女人的抉择,是否要把U盘给她,是否要说还有别的视频,是否要主动找警方帮男主洗刷冤屈。这个过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人性的思考和对他者的保护。而《少年的你》就是警察叔叔来啦,真相大白啦,坏人都被惩罚啦,而丝毫不考虑这些行为对校园暴力漩涡中的孩子们的影响。

56分钟前
  • Gnomeek
  • 推荐

虽然综合演技、明星效应、人物设计、拍摄技法等等方面的相对不足都会限制前路,但也许得益于不同的创作环境,这电影展现的本体,可以比《少年的你》凶狠残暴得多。战栗被接二连三勾起,上学经历融合骇人新闻,很能感知暴力失控的可怕。刨除青春文学的元素,这故事至少有许多探讨校园暴力、少年犯罪、同侪压力、异己恐惧、荡妇羞辱、传媒偏颇、网民盲从等重大问题的努力。加害者与被害人两重身份叠加,使得刚子们格外可憎与可悲,而两位母亲的抉择又把悲哀多剪一个口子。看的时候挺恼怒的,还是支持下这类题材吧。#FIRST#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