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黑色的光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爱这些战争的电影
战争里 人 才会只纯粹地
在绝望和希望中坚守
在呐喊和血泊中奔走
因为一切无法预料
生死
都太快
没有什么
可以百转千回
几乎所有的战争
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
占有或自由
只有战争才能让信仰超越生命
让生命的每一个起落都可看见
或盎然笑意的明天
或干净利落的毁灭
2 ) 你卖羽毛么
转了好大好大一个圈,开始推进到社区,再推过口琴诗人,农田,到主角,出旁白。 “我们会偷火车上的煤炭,感觉自己是个真正的爱国贼。” 从玩瞬间到时代大事。 透过酒瓶的人脸。 转场:两人走进一个布景里,最后不是工作人员搬开布景,而是误认,主体自己逃离。 “他们在和白天说再见。” 从景后被人一直推搡至景前,再推出画。 角色的眼睛,钟表的眼睛,音乐响起,旅团篇的出逃。 年仅22岁的波兰斯基,特写镜头。 一句话在不同语境里的完全不同的含义。 “你是个熟练工了”——不去斗争。 “我是个熟练工了”——表骄傲。 著名的旋转楼梯,《杀手不太冷》里面正拍的反派鳞次栉比地出现似乎也可以用仰拍和俯拍。 他没有开枪,但男孩还是长成了男人。 他戴上帽子,她为他摘下“宵禁了,你不能到外面去咯。” 他看着她被抓走,整张脸逐渐隐入黑暗中。 《派对把妹秘诀》的结尾!她没了,后续的人还在!。
3 ) 安杰伊·瓦伊达《一代人》
“我通常表现得像个孩子, 因为我分不清朋友和敌人。”随着陶笛声响,斯塔奇缓缓叙说。
《一代人》(1955)是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的“战争三部曲”的开篇。瓦伊达作为波兰电影学派创始人,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试图在五十年代东欧严格的审查制度中打破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对业界的垄断。虽然同是塑造共产主义抵抗战士的形象,但瓦伊达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贴标语喊口号式的一代英雄,而是真正的有着冒险冲动、个人理想和恐惧感的一代人。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角色。 瓦伊达的电影记录了二战以来波兰的政治与社会演变,对于波兰民族性格——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做维护尊严的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瓦伊达和同为波兰导演的马里乌什·维尔琴斯基交谈,同意为他正在制作的《杀掉它,然后离开这个小镇》配音,这部电影在今年的第70届柏林电影节首映,瓦伊达已在2016年去世,我们仍可通过影像聆听那一代人的声音。 白日梦蓝
4 ) “现在人渣繁殖得像野兔一样快”
法国的共产党们。年轻人。被剥削。不满,拿枪杀一个军官及他调戏的女人。
他们中有一个女的说“我希望你们保持人性”
“现在人渣繁殖得像野兔一样快”
他爱的女人告诉他“我的真名叫伊夫”
5 ) 活着的背景靠运气
与灰烬与钻石的自大不同,我倒是更喜欢这一部更为平实朴素的片子。
片名本身就含有一股很大的哀伤的意味,一代人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成长就这样被腰斩,生命就这样被随时剥夺,理想就这样变为为自由而战。
6 ) 战斗是他们的历史使命
克朗:你在想什么,斯塔奇?
斯塔奇:我的工具箱
克朗:我参军的时候,也有一个工具箱,一个着色了的,新兵的工具箱。那是在沙皇时代,我驻扎在中国东北边境,只有山和大草原,那时你可以自由呼吸。那时候我那么年轻,强壮得跟公牛似的,感觉就像是——如果我有坚固的关系,我能扛起整个世界。我相信你现在也是这种感觉,嗯?
斯塔奇:你的狗哪去了,克朗?
克朗:老板把它们给捕狗人了,他把我赶出去,把我的狗给捕狗人了。你知道,斯塔奇,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里了。告诉我,没有工作人们怎样生活?
斯塔奇:你的晚年不是很好,克朗。
克朗:有一天你也会老的。我不希望你像我这样,因为我喜欢你。但是现实就是这样。
斯塔奇:好了,不必这样。
1942年,纳粹德国侵占下的波兰,恐怖和死亡四处弥漫。斯塔奇和他的朋友们,出生在华沙郊区的贫民窟,他们身上洋溢着无产阶级的朴素热情。这一代青年正在经历战争的洗礼,由此,要么走向成熟,要么走向死亡。
斯塔奇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偷德军煤炭的时候,朋友的死亡让他的生活发生改变:他开始愿意工作了,这意味着他愿意对某些事负责——责任让人成熟。但这仅仅是一点小小的改变,经历死亡和恐惧后的小小成熟。他在木门厂听地下党讲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被资本家赶走的老工人聊年轻时候的故事,他追寻发表抗战演说的女党员多洛塔。实际上,无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老工人的悲惨晚年,还是斗志昂扬的多洛塔的政治鼓动,斯塔奇并没有理解太多,他只是刚刚好选择了这么一条路。他是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他过盛的活力和过多的热情需要找个地方发泄一下。而他们,同一代的年轻人们,都在参加抵抗德军的组织。尽管被吊死的年轻人源源不断,他还是义无反顾。
加西奥,他同斯塔奇一起杀了一名德军士兵,抢走一把枪。他一直说自己是个普通人,意思是做不了杀人越货的勾当。但是他做了,而且做完后还很兴奋。他忘了,他的老爹已经被赶出木门厂,还有他老爹的狗被捕狗人捕走。他要赡养自己的年迈老爹。可矛盾的内心最后还是被身上的满腔热血冲淡了。他和斯塔奇小组一起行动,营救犹太人,他落单了,被德军追杀,他打完枪里最后一发子弹,把枪扔向德军,从楼顶跳下去了。年轻人啊,他忘记了身后的一切,毫不犹豫的献出了生命。
多洛塔是个坚定、勇敢的共产党员,她是斯塔奇的政治委员。她引导着斯塔奇和他的朋友们,让他们把旺盛的精力发挥到对抗德军,追求波兰解放、自由上。她也成了斯塔奇的情人,他们将革命友情发展成革命爱情。但对于多洛塔来说,革命是第一位的,波兰的地下组织才是她最关心的。甚至可以隐约揣测(带有恶意的揣测),她只是位“革命婊”而已。至少,她没斯塔奇那么爱她那样爱斯塔奇。但谁又能说爱的轻重、多少是可以称量、计数出的呢?她把激情和生命献给了她最热爱的革命事业,我们可以说,她是值得尊敬的。
斯塔奇经历这么多后,他迎来了新的一批年轻人。他看着前来接头的一帮年轻人,想着被抓走的多洛塔,他留下了眼泪。从电影开头的顽皮的笑,到电影结尾的深沉的眼泪,战争让斯塔奇成熟了。他不再像个孩子,他还有更多责任。他可能不知道这个国家什么时候解放,什么时候自由,还会发生些什么。但是他清楚:1942年的波兰,他们这一代年轻人,需要去战斗;不管那些高深的理论如何虚妄,那些崇高的理想如何缥缈,战斗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
微信公众号
“曾经有一个大胡子的智者,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他保佑你永远不加班,多去电影院。
为了理想死要比为理想活容易吗。。。女主角很恬静
手枪也是寄生兽
回形图案贯穿三部曲?旋转楼梯一段印象深刻,戏剧动作大于人物本身,或者说直接替代人物发声!
高雄电影馆 2012的圣诞最好的收获
#重看#3.5;开片长镜的逡巡太罗西里尼了,从一开始就与新现实主义勾连。主旨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后两部均有延展——尤其是直接从下水道救人一幕,姑娘畅想未来的夜谈,之前和以后与苏联的关系。这一代人,如何从前人的血迹中踏出一条清醒自救的路,如何在不安中坚定前行目标,如何为更值得奋斗的明天呐喊。加西奥被纳粹追逐时的楼梯旋转场景,几乎可上溯至表现主义时期,仰视镜头中如圣像般坠地;斯塔奇目睹恋人被捕时半明半暗的场景对比,后退脸部的阴影则隐喻双方从此天人两隔;彷徨冲动苦闷的青年成长为有志青年(人物神态前后对比明显),结尾斯塔奇目睹新一代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正是日后华沙起义的中坚力量。
为了理想去死比活着要容易吗?故事只能算工整,最后高潮一幕类似仪式性的交接让男主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留出了波折的一滴泪;开头长镜,以及街头追逐至旋梯就义的对剪;男主对革命的热情源于一见钟情的爱情,而女主的典型正义派甜美笑容太主旋律;男主的挺身是因想吸引女主还是为革命;波兰斯基的愣头青
九区碟
革命少年成长史,有幼稚有坚强有友情有爱情,最后充满希望。
2021067 大光明。结尾笑靥如花的“新人”与悲伤独坐的“熟练工”,而后者也曾是前者,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构成了一代人的群景。
在里面看到仿若是少年时期的波兰斯基,一查演员表果不其然啊~
小瓦处女作,玩得挺溜~~~党片,引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把党支书设定成年轻女性,硬是来了根爱情线,够狠~~~
开篇就是一个长镜头。革命青年的成长和伤痛,很容易想到我们当年的一些革命片,不过把革命与爱情和个人情感糅合在一起还是很难得的。
简单,有力
“不工作人怎么生活”“这年头人渣繁殖得和野兔子一样快”“我们不能泯灭人性”。。。不知道怎地想起杨佳 同样的恨不成钢 莽撞的浪漫主义情结 也许这就是片尾的感触所在吧 多么真实的青春啊 另,看评论了解当年波当局大力推崇此书,倒有些让我反胃了--想起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炮灰修成阴谋论
瓦伊达长片处女作/波兰国庆10周年献礼片结果没用上。波兰学派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关系,波兰斯基打酱油。那段原本要被政治局删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教。开场长镜头很赞。写到了中间阵营,写到了革命与爱情的青春叙事。女人成了祭品。花絮里瓦伊达的访谈很有用。
安杰伊·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一部,讲的是被德国占领的波兰的地下抵抗组织的故事。罗曼·波兰斯基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这也是他最早参与的影片之一了,那时候可真年轻,还抢镜头呢。瓦依达喜欢在片中不动声色地用些长镜头,最后男主角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还真有点感人呢。
瓦依达说, "当我看到这部最终的《一代人》时,我感觉到这真是一个完全的失败。我们努力去实现一些东西,一些本该发生的东西。我们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电影。
剿杀国内军的肉体,抹去国内军的形象。
。。波兰斯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